高中历史 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才之路】-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绍兴高一调研)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境解读,正确的是()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中,形势非常不利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不满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主要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政策;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故选A项。答案:A2.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B.严重背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排除B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期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项。答案:A3.1921年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曾在日记里记录:回忆一月间我们头一天到食堂去吃早餐,看见人人吃完之后,把所剩下的面包、糖、牛油,或是用盒子装,或是用纸包起来,每个人都自己带回去;我们还笑他们真可谓穷极了;不想到午餐的时候,人人都有面包、糖、牛油,独我们3人没有,后来打听才晓得早晨所给的东西是整天的。与材料描述的情境相关的背景包括()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②实物配给制的推行③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A.①② B.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此时实行的是实物配给制;再结合时间信息“1921年”可知,此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排除③。新经济政策规定废除实物分配制,与材料不符,排除④。故选A项。答案:A4.列宁指出:“国家受到严重的破坏,无产阶级被多次几乎是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我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着手最困难的工作,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奠定基础,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这里列宁()A.强调十月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B.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彻底推翻C.设定了后续经济体制的基本改革方向D.对国内所面临的困难的估计过于悲观解析: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国家的破坏十分严重,无产阶级也被“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因此列宁认为必须改掉这一弊端,“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这实际上是设定了后续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故选C项。答案:C5.列宁说,“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谁若不明白这一点……就等于‘放弃’或者类似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后来针对改善农民生活状况采取的办法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C.实行大中企业国有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期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于是后来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政策,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选B项。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工业政策,与农民关系不大;D项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与题于的时间不符。答案:B6.(·扬州高一期中)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丰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能力。根据题干提示“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结合所学时代背景,可知战时共产主义已经无法实行下去,列宁开始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答案:B7.“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的主要原因是()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B.工人阶级牢牢掌握着国家机器C.竞争中的社会主义更具活力D.只是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改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改变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工人阶级仍掌握着国家机器,并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因而“工人国家的实质”不会改变,故选B项。答案:B8.以下为1913-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表。年份项目1913年1920年1925年1926年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102.5114.1077.39110.83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10013.875.5108.1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生产造成一定破坏B.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C.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已取得巨大成就D.奠定了后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解析:表格中数据显示,1920年工业总产值急剧下降,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生产造成一定破坏。1925年、192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产值指数不断上升,这正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的成果,也为后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故A、B、D三项项的分析均正确。这一时期斯大林模式还没有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9.(·临沂高一模拟)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A、B、C三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10.(·衡水中学高一月考)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民国十七年正好是1928年,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此时苏联发展集体农庄旨在配合工业化的进行,故C项正确。答案:C11.(·大庆实验中学高一月考)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以指令性计划取代市场调节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解析:注意把握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只强调国家发展而忽视民生,C项正确。答案:C12.(·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期末考试)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初始目标,虽然这一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达到了一系列目标,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3.(·襄阳五中高一期末考试)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片面追求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这从反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故B项正确。答案:B14.(·长春高一模拟)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答案:A15.(·汕头金山中学高一月考)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①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②在经济建设上过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①④明显错误,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而只是修修补补,其改革也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是在改革中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故正确选项为C。答案:C16.(·合肥一中月考)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解析:根据题干中“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可知,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制度进行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A项。答案:A17.(·宿迁高一模拟)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主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并未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8.“1956年、1958年和1962年风调雨顺,(苏联)粮食丰收,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25亿吨、1.34亿吨和1.402亿吨,但在1957年、1959年和1963年,却分别陡降2240万吨、1520万吨和3670万吨。”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B.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科学性、一贯性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投入严重不足D.勃列日涅夫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牺牲了农业发展解析:由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他执政时期,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大搞种植玉米运动,违背自然规律,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粮食产量波动很大。故选B项。答案:B19.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解析:材料中“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与买面包需要赶去排队,这两个现象的巨大反差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反映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答案:B20.(·荆州中学高一期末考试)以下是1961-1985年苏联资本生产率(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趋势表,制约苏联资本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条件是()时间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资本生产率-3.5-2.0-4.0-4.0-3.4A.过分倚重重工业而产生经济结构性缺陷B.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脱节C.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加重D.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解析:资本生产率就是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材料表明20世纪60-80年代,苏联资本生产率一直呈现负增长。其根本原因是受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具体表现为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的运用),这种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也即经济成本过高,使投资效益出现负增长。因此选D项。答案:D21.(·南京金陵中学高一调研)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危机。在“这一时期”执政的是()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执政特点非常明显,为了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大国,他强调要搞国民经济军事化,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结果拖累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答案:C22.韩西林教授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但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答案为C项。答案:C23.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A.旨在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造势B.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C.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D.说明苏联已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主张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维护民众的利益,故选B项。答案:B24.(·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期中)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是由于()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B.改革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D.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A项“完全放弃”说法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题干所问是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答案:C25.(·三明高一联考)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相比,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改革政策。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是苏联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B项仅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说法不全面;D项仅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且不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C项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且并非主要原因。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0分,第27小题22分,第28小题18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也日益不满。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4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重要信息?(6分)答案:(1)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4分)(2)苏俄没有及时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矛盾激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6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曾怀着对当时蒸蒸日上的国家的极大兴趣,到莫斯科旅行。罗曼·罗兰一方面表示“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纪德则写道:“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而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则享受更多的优惠。”——钱其琛《外交十记》材料二罗曼·罗兰则对苏联人的精神状况表示了担忧:“我确信,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其生存力……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对此,纪德显然也有同感。他写道,“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不仅如此,他们还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钱其琛《外交十记》请回答:(1)当法国两位作家到达苏联时,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呈现怎样的特征?(4分)根据材料,概括两位作家对当时苏联的印象和感觉。(4分)(2)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人们正在从事何种经济建设工作?(4分)成效如何?(4分)(3)材料中罗曼·罗兰和纪德担忧什么?(2分)请说明他们担忧的依据。(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材料一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然后再根据题目设问进行回答。答案:(1)特征:政治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印象和感觉:苏联掀起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等。(4分)(2)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4分)成效: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工业强国。(4分)(3)他们担忧人民有朝一日看清了这个世界,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2分)依据: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资料生产;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4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