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噪声及其控制考点突破与练习含解析新版苏科版_第1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噪声及其控制考点突破与练习含解析新版苏科版_第2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噪声及其控制考点突破与练习含解析新版苏科版_第3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噪声及其控制考点突破与练习含解析新版苏科版_第4页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噪声及其控制考点突破与练习含解析新版苏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噪声及其控制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保的角度理解噪声的定义;了解声音强弱的单位及噪声的等级划分;知道噪声的来源,控制噪声的途径及方法;根据场景,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不同角度区分噪音音;常见的几种噪声等级数值;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通常是指那些、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但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音。噪声的来源:交通、工业、建筑、社会噪声。噪声等级:为了保护听力,控制噪声不超过dB;工作和学习不超过70dB;休息和睡眠不超过50dB。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音dB。噪声的防治:人们可以在声源处、在声音传播途中和在人耳处采取措施,控制、减弱噪声。声源处控制噪音:包括改良声源的结构,采取、等技术和等;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包括、和;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等。考点一噪音及其来源例1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是以的形式传播的。那些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称为。【答案】振动声波噪声【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那么振动时产生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但凡阻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变式1以下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A.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B.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C.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D.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答案】D【解析】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是能提高球员的士气,故不是噪声,故A错误;B、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是我们要听到的演奏声,这不是噪声,故B错误;C、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这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D、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听课,属于噪声。故D正确。考点二噪声污染与噪声等级例2现代城市里常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下图)。假设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90的数据,这个数据的单位是;当附近没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分贝减小【解析】噪声的等级单位为分贝dB,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变式1变式1对“0dB〞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C.0dB说明频率低于20HZ【答案】B【解析】为了保护听力,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音0dB。考点三噪声的防治例3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处减弱噪声。【答案】空气声源【解析】考场上的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中的;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

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变式1生活中经常需要控制噪声。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答案】A【解析】道路两旁栽行道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考场周围禁鸣喇叭、建筑工地限时

工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机场员工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应选A。变式2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防止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以下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以阻断噪声的传播,以防止噪声的产生【答案】D【解析】调节音响的音量,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但不能改变音调,A项说法错误;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项说法错误;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C项说法错误;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D项措施合理有效。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C.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D.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C.中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嗓声D.将正在发声的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变大3.以下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 B.阅览室禁止大声喧哗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4.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C.根据响度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D.“禁止鸣笛〞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5.厦门岛内许多地方设有如下图的交通标志牌,目的是从以下哪个环节防治噪声〔〕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C.噪声的接收 D.噪声的隔离6.如下图,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 B.音调与频率的关系C.声音传播的条件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7.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二、填空题8.在疫情期间,小明在家中学习,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声喧哗,为了不影响学习,他关紧了窗户。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喧哗〞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关紧窗户〞是从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9.环保部门常在噪声较大的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噪声监测仪__________〔填“具有〞或“自身不具有〞〕降低所在路段噪声的作用。物理学中用分贝作为描述声音强弱的单位,把人耳___________〔填“听不到〞或“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定为0分贝的声音。如下图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设有3~4米高的透明板墙,其作用是在__________控制噪声。10.同学们在考场内听到的播送声主要是通过______传入耳朵;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其目的是想在______处控制噪声。11.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_______处减弱噪声.12.如以下图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________是音乐的波形,图________是噪声的波形。13.控制环境污染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优雅遂宁〞的重要举措.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___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下图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___〔选填“音调〞、“响度〞、“音色〞〕.14._____.噪声监测仪_____〔选填“能〞或“不能〞〕降低噪声.三、实验题15.在比拟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中:(1)小明在家中开展探究,准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拟,选用作为声源,实验时他将隔声材料包裹住放在鞋盒内,并将铃声响度调______〔大/小〕,因为铃声响度越______〔大/小〕,人要听不到声音时与声源的距离将越大,实验在家中难以进行。(2)小明从家中找出以下一些材料开始探究:一张报纸、一件羽绒服、一个薄塑料袋、一些包装家电的泡沫板,选择这些材料存在一个明显问题,不能科学的说明材料的隔声性能。请指出这个明显的问题:______。(3)对材料进行科学调整后,他们通过探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材料报纸羽绒服塑料袋泡沫板听不到声音时人与声源的距离/m8475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这些材料隔声性能最差的是______。(4)小强也在家开展探究,由于吵闹声较大,他艰难地测出报纸和羽绒服所对应的距离,后来让爸爸和妈妈来听声音,完成了后两种材料的测量。分析数据他也得出了实验结论。请你指出此探究过程中的缺乏______。〔写出一种即可〕1.D【解析】【分析】【详解】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其外表是凹凸不平的,减弱了声音的反射,从而到达减弱噪声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防止噪声入耳,故B不符合题意;C.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隔声,故C不符合题意;D.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消声,故D符合题意。应选D。2.B【解析】【分析】【详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的.故A错误;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C.中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发声的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介质逐渐减少,故听到声音变小;故D错误;应选B.3.B【解析】【分析】【详解】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B.阅览室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C.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应选B。4.B【解析】【分析】【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我们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减弱噪声的途径包括: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5.A【解析】【分析】【详解】图中表示禁止鸣笛,因此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即在噪声的产生环节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6.A【解析】【详解】A、在实验中,由纸片的跳动可以认识到扬声器的振动,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也可理解为放大法.扬声器振动时,听到了声音,由此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故正确;B、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中应重在表达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的上下,而此现象中只是观察到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的现象,故错误.C、要研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实验中应表达人耳与声源之间介质的有无及种类,而此现象中观察的现象只是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故错误.D、要研究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实验中要出现这两种声音,然后加以比拟,而此现象中观察的现象只是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故错误.应选A.7.D【解析】【分析】【详解】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的,故C错;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故D正确;8.响度传播过程中【解析】【分析】【详解】[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2]“关紧窗户〞是从传播过程中阻断声音的传播,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9.不具有刚刚能听到传播过程中【解析】【分析】【详解】[1]噪声的大小是指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来表示。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弱声是0分贝;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2]噪声监测仪测定的是声音的响度,用分贝划分噪声的等级,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字单位是dB,该装置不能减弱噪声。[3]在规划城市的时候,从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来减弱噪声,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噪声的接受处减弱,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设有3~4米高的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10.空气声源【解析】【分析】【详解】[1][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学们在考场内听到的播送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考场周围禁止鸣笛,即从声源处禁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11.空气声源【解析】【分析】【详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学生的耳朵;[2]听力考试期间,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点睛】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根本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牢记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阻挡反射或吸收、在人耳处减弱.12.〔1〕〔2〕【解析】【分析】【详解】[1]由〔1〕图可以看出,其波形图呈周期性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是乐音的波形。[2]图〔2〕中的波形图杂乱无章,是无规那么的,是噪声的波形。【点睛】该题通过波形图考查了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和特点,属于根底知识,难度不大。13.声源处响度【解析】【分析】【详解】减小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物理学中,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所以图示装置显示了噪声的响度.14.分贝不能【解析】【详解】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4.4,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分贝(dB);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