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并发系统性能评估_第1页
高并发系统性能评估_第2页
高并发系统性能评估_第3页
高并发系统性能评估_第4页
高并发系统性能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并发系统性能评估第一部分高并发场景负载特征分析 2第二部分性能度量指标及评价标准 4第三部分压测工具与测试方案设计 6第四部分性能瓶颈识别与根因定位 8第五部分可用性与响应时延评估 12第六部分扩容方案与负载均衡优化 14第七部分容量规划与性能预测 16第八部分性能测试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 20

第一部分高并发场景负载特征分析高并发场景负载特征分析

并发用户数

并发用户数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同时访问系统的用户数量。这是评估高并发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以峰值并发用户数(PCU)表示。PCU越高,系统承受的压力越大,对性能的影响也越明显。

每秒请求数(RPS)

RPS是指每秒向系统发送的请求数量。这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的关键指标。RPS越高,系统需要处理的请求越多,对性能的影响越大。

请求类型

请求类型指的是用户发起的不同请求的操作。不同类型的请求对系统的资源消耗和性能影响不同。例如,读操作通常比写操作对系统资源消耗更少。

请求时间分布

请求时间分布是指请求处理时间的分布情况。这是评估系统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的重要指标。请求时间越长,系统响应越慢,吞吐量越低。

请求依赖性

请求依赖性是指某些请求必须在其他请求完成后才能执行。例如,在电商系统中,用户必须先登录才能进行下单。请求依赖性会影响系统的并行度和效率。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指系统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所花费的时间。这是衡量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响应时间越短,系统性能越好。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数量。这是衡量系统容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吞吐量越高,系统处理请求的能力越强。

错误率

错误率是指系统处理请求时发生的错误数量与总请求数量的比率。这是评估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错误率越高,系统稳定性越差。

资源利用率

资源利用率是指系统中各种资源(如CPU、内存、带宽)的利用情况。这是评估系统负载和性能瓶颈的重要指标。资源利用率越高,系统负载越大,性能瓶颈越明显。

性能瓶颈

性能瓶颈是指系统中限制其性能提升的因素。识别和解决性能瓶颈是性能优化工作的关键。常见的性能瓶颈包括:

*数据库IO瓶颈

*网络IO瓶颈

*CPU瓶颈

*内存瓶颈

*并发瓶颈第二部分性能度量指标及评价标准性能度量指标

响应时间

*指用户发出请求到收到服务器响应之间的时间。

*常用指标:平均响应时间、90/95/99%分位数响应时间。

吞吐量

*指系统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

*常用指标:每秒请求数(QPS)、每秒消息数(MPS)。

资源利用率

*指系统中特定资源(如CPU、内存、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

*常用指标: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网络带宽利用率。

并发数

*指系统同时处理的请求或用户的数量。

*常用指标:最大并发数、平均并发数。

错误率

*指系统处理请求时发生错误的比例。

可靠性

*指系统在面对故障时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常用指标:可用性、故障恢复时间。

可扩展性

*指系统能够随着请求量或并发数的增加而保持性能和稳定性的能力。

*常用指标:缩放系数、最大可扩展性限制。

可维护性

*指系统易于维护、升级和扩展的程度。

*常用指标:故障诊断时间、代码可读性。

评价标准

响应时间

*对于交互式系统,期望平均响应时间在几百毫秒以内。

*对于非交互式系统,期望响应时间在几秒或更短时间内。

吞吐量

*取决于具体系统要求,可以从每秒几百个请求到每秒数百万个请求不等。

资源利用率

*CPU利用率应低于80%;内存利用率应低于90%;网络带宽利用率应低于70%。

并发数

*应能够处理系统预期遇到的最大并发数。

错误率

*应尽可能低,一般低于1%。

可靠性

*可用性应大于99.9%;故障恢复时间应小于1小时。

可扩展性

*系统应能够随着请求量或并发数的增加而线性或对数增长。

可维护性

*应易于诊断和修复故障,并且支持代码重用和扩展。

其他考虑因素

*性能度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系统的业务需求和目标进行调整。

*性能评估应定期进行,以确保系统满足不断变化的要求。第三部分压测工具与测试方案设计关键词关键要点压测工具的选择

1.性能指标支持:选择支持所需性能指标(如吞吐量、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的工具。

2.云原生支持:考虑工具对云原生环境(如Kubernetes)的支持,以便在可扩展的平台上进行测试。

3.脚本开发和维护:评估工具的脚本开发和维护机制,确保测试人员能够创建和管理复杂的压测场景。

测试方案设计

1.测试目标的明确:制定清晰的测试目标,定义要评估的特定性能指标和目标性能水平。

2.场景建模和模拟:创建真实用户场景的模型,并模拟实际流量模式和用户行为。

3.分阶段测试:将测试分解成多个阶段,从低负载逐渐增加到高并发场景,以识别性能瓶颈并逐步优化系统。压测工具与测试方案设计

压测工具

压测工具用于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常见的压测工具包括:

*Jmeter:开源的Java负载测试工具,支持多种协议和测试场景。

*LoadRunner:商业负载测试工具,具有强大的脚本录制和回放功能。

*Siege:轻量级的HTTP/HTTPS负载测试工具,适用于小规模测试。

*Locust:开源的分布式Python负载测试工具,易于扩展和定制。

*WebLOAD:商业负载测试工具,提供全面的性能分析和监控功能。

测试方案设计

测试方案设计是压测的关键步骤,它决定了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设计测试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测试目标

明确压测的目的是什么,例如评估系统吞吐量、响应时间或可用性。

2.测试场景

根据测试目标,定义真实用户执行的典型操作场景。例如,对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可能包括浏览产品、添加购物车和结帐等场景。

3.负载模型

确定压测将施加在系统上的负载,包括用户数、并发数和请求速率。负载模型应基于实际用户行为或预期的最高负载。

4.请求分布

指定不同测试场景所占的百分比,以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的分布。例如,浏览产品的场景可能占50%,而结帐的场景占10%。

5.持续时间

确定压测的持续时间,以评估系统在长时间负载下的稳定性。

6.监控指标

定义将被监控的关键性能指标(KPI),例如吞吐量、响应时间、错误率和可用性。

测试方案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案示例:

*目标:评估电子商务网站的吞吐量

*场景:浏览产品(50%)、添加购物车(25%)、结帐(25%)

*负载模型:1000个并发用户,每秒500个请求

*持续时间:30分钟

*监控指标:吞吐量、响应时间

最佳实践

*逐步增加负载:逐步增加负载,以识别系统瓶颈并避免突如其来的性能下降。

*模拟真实用户行为:使用记录和回放工具,或创建自定义脚本来模拟真实用户行为。

*监控关键指标:监控吞吐量、响应时间和错误率等关键性能指标,以识别性能问题。

*分析结果:分析压测结果,确定性能瓶颈并制定改进计划。

*持续改进:定期进行压测,以验证系统的性能并在需要时进行调整。第四部分性能瓶颈识别与根因定位关键词关键要点系统监控和数据收集

-实施全面的监控策略,包括应用、基础设施和网络监控。

-收集细粒度的性能指标,例如CPU利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流量和响应时间。

-采用日志记录和跟踪技术来捕获系统行为和异常情况。

性能分析工具

-使用剖析器和性能监控工具来分析性能数据。

-识别热点区域、代码瓶颈和资源争用。

-通过基准测试和性能测试来量化系统性能并确定优化领域。

异常检测和警报

-设置阈值和警报来检测性能异常。

-使用统计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异常模式。

-实时监控警报,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数据库优化

-优化数据库架构、索引和查询。

-使用缓存和复制技术来提高数据访问性能。

-监控数据库资源使用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网络优化

-优化网络配置,包括负载均衡、路由和防火墙规则。

-使用内容分发网络(CDN)来减少延迟和提高吞吐量。

-监控网络流量并采取措施解决瓶颈问题。

云架构

-利用云平台的弹性和可扩展性来应对峰值负载。

-使用无服务器架构来减少操作开销并简化部署。

-监控云资源使用情况并优化配置以提高成本效益。性能瓶颈识别与根因定位

高并发系统性能评估中,识别瓶颈并定位根因至关重要。以下介绍常见的性能瓶颈类型及其对应定位方法:

1.CPU瓶颈

*症状:高CPU利用率,系统响应缓慢

*定位方法:

*使用系统监控工具(如top、ps)查看CPU利用率

*分析CPUprofile文件,识别消耗CPU时间的代码段

*检查线程数量和并发度,优化线程池配置

2.内存瓶颈

*症状:高内存使用率,频繁的垃圾回收

*定位方法:

*使用系统监控工具(如vmstat、free)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分析内存快照,识别内存泄漏或对象膨胀

*检查数据结构和算法,优化内存使用效率

3.网络I/O瓶颈

*症状:高网络延时、低吞吐量

*定位方法:

*使用网络监控工具(如tcpdump、netstat)分析网络流量

*检查网络配置,优化带宽、延迟和可靠性

*分析应用程序的网络调用,识别并优化网络交互

4.数据库瓶颈

*症状:高数据库延迟、慢查询

*定位方法:

*使用数据库监控工具(如MySQLWorkbench、pgAdmin)分析数据库性能

*检查慢查询日志,识别并优化耗时的查询

*分析表设计和索引,优化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访问策略

5.缓存瓶颈

*症状:频繁的缓存命中失败、高缓存开销

*定位方法:

*分析缓存命中率和命中时间

*检查缓存容量和剔除策略,优化缓存配置

*分析缓存数据访问模式,改进缓存设计

6.并发控制瓶颈

*症状:死锁、争用条件

*定位方法:

*使用调试工具(如jstack、gdb)分析线程堆栈

*检查并发控制机制,如锁、信号量,优化锁粒度和锁争用

*分析应用程序设计,识别并消除潜在的并发问题

7.代码瓶颈

*症状:特定代码段执行耗时过长

*定位方法:

*使用性能分析工具(如JProfiler、VisualVM)分析代码性能

*检查算法复杂度和数据结构,优化时间和空间效率

*识别并消除不必要的计算或转换

8.其他瓶颈

除了上述常见类型,其他潜在的性能瓶颈还包括:

*文件系统I/O

*虚拟化开销

*容器环境限制

*负载均衡器配置

通过全面的性能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定位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性能瓶颈并找到其根本原因。这对于优化系统性能、提高响应能力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第五部分可用性与响应时延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可用性评估

1.定义可用性:系统在特定时间段内正常运行的概率,衡量系统满足用户请求的能力。

2.评估方法:

-可用性测试:设计测试场景,模拟用户请求,记录系统响应和故障情况。

-日志分析:记录系统运行日志,提取关键事件和错误信息,分析可用性问题。

3.可用性目标:根据业务需求和行业标准确定可接受的可用性水平,通常使用百分比表示,如99.9%或99.99%。

响应时延评估

可用性与响应时延评估

可用性评估

可用性衡量系统正常运行和满足用户请求的能力。高并发系统中,可用性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宕机或响应速度下降都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评估方法:

*服务级别协议(SLA):定义系统必须达到的可用性目标,例如99.9%。

*网站监控工具:自动ping或发送HTTP请求来监控网站或应用程序的可用性。

*主动测试:定期发送模拟用户请求来评估系统响应并检测任何可用性问题。

响应时延评估

响应时延衡量系统处理请求并向用户返回结果所需的时间。在高并发系统中,响应时延至关重要,因为它会影响用户体验和系统容量。

评估方法:

*负载测试:模拟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系统,以衡量响应时延在不同负载下的变化。

*性能监控工具:使用性能监控工具来记录请求的处理时间和响应代码。

*APDEX指数:计算请求的响应时延,并将其分类为令人满意、容忍或不可接受。

评估指标

可用性和响应时延评估的重要指标包括:

可用性:

*平均恢复时间(MTTR):系统从故障中恢复所需的时间。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

*可用性百分比:系统正常运行时间的百分比。

响应时延:

*平均响应时间(ART):系统处理请求的平均时间。

*百分位数响应时间:例如第90百分位数响应时间,表示90%的请求在此时间内得到处理。

*最大响应时间:系统处理请求的最长时间。

数据分析

收集的可用性和响应时延数据可用于分析系统性能并确定改进领域。关键步骤包括:

*识别瓶颈:确定系统中导致可用性问题或响应时延过高的组件。

*趋势分析:跟踪可用性和响应时延指标随时间的变化,以识别潜在模式和预测未来问题。

*基准测试:与行业标准或竞争对手系统进行比较,以评估系统的相对性能。

通过定期进行可用性和响应时延评估,组织可以确保高并发系统满足业务需求,并采取措施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第六部分扩容方案与负载均衡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水平扩展与负载均衡优化】

1.通过增加服务器数量来提高系统容量,水平扩展可以显著提升并发处理能力。

2.使用负载均衡器将请求均匀分配到多个服务器,避免单个服务器负载过重。

3.采用动态负载均衡算法,根据服务器负载实时调整请求分布,确保系统高效稳定。

【垂直扩展与负载均衡优化】

扩容方案与负载均衡优化

扩容方案

*水平扩展:通过增加服务器数量来提高系统容量。

*单层架构:在单一服务器层上添加服务器。

*多层架构:在不同层(如应用层、数据库层)添加服务器。

*垂直扩展:通过升级服务器硬件来提高单个服务器的性能。

*增加CPU核心数量:提高处理能力。

*增加内存容量:减少I/O操作,提高响应速度。

*使用SSD:比传统硬盘速度更快,减少I/O延迟。

选择扩容方案

*考虑流量模式:流量是否恒定或突发?

*系统架构:单层或多层?

*成本效益:水平扩展通常更具成本效益,但垂直扩展可能提供更高的性能。

负载均衡优化

负载均衡器在服务器之间分发请求,以优化资源利用率和性能。

*轮询调度:按顺序将请求分配给服务器。

*加权轮询调度:基于服务器容量或性能分配请求权重。

*最少连接调度:将请求分配给当前连接数最少的服务器。

*最小响应时间调度:将请求分配给具有最小响应时间的服务器。

选择负载均衡算法

*流量类型:HTTP、TCP、UDP。

*会话保持:是否需要将请求与特定的服务器相关联。

*可扩展性:负载均衡器是否可以轻松扩展以处理更大负载。

其他负载均衡优化

*健康检查:定期检查服务器的可用性和响应能力。

*故障转移:在服务器故障时自动将请求重定向到其他服务器。

*会话亲和力:将来自同一客户端的请求分配给同一台服务器,以保持会话状态。

*地理负载均衡:根据客户地理位置将请求分配给最近的服务器。

负载均衡与扩容的协同作用

*负载均衡可以将流量平均分配给多个服务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扩容可以增加服务器容量,从而提高系统吞吐量。

*结合使用负载均衡和扩容可以实现最佳性能和可扩展性。

案例研究

*网站:水平扩展通过增加服务器来处理突发流量。

*数据库:垂直扩展通过增加CPU和内存来提高查询处理速度。

*视频流媒体:负载均衡将请求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根据地理位置优化流媒体质量。

结论

扩容和负载均衡优化对于确保高并发系统的高性能和可扩展性至关重要。通过选择合适的扩容方案和负载均衡算法,并实施其他优化,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基础设施,提供无缝的用户体验。第七部分容量规划与性能预测关键词关键要点【容量规划】

1.确定系统预期负载,考虑最大并发用户数、请求速率和响应时间要求。

2.根据负载需求,估算所需的硬件资源(如CPU、内存、存储),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处理能力。

3.使用负载测试工具进行模拟测试,验证系统容量,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必要调整。

【性能预测】

容量规划与性能预测

导言

在高并发系统中,容量规划和性能预测至关重要,以确保系统在高负载下也能可靠、高效地运行。容量规划涉及确定系统处理特定工作负载的能力,而性能预测则利用模型和测量来估计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1.容量规划

1.1工作负载建模

容量规划的第一步是构建一个准确的工作负载模型。这涉及收集和分析有关系统预期使用模式、用户行为和请求特征的数据。常见的模型包括:

-泊松分布:假设请求的到达随机且独立。

-指数分布:假设请求持续时间是随机的。

-M/M/c模型:考虑具有泊松到达和指数服务时间的排队系统。

1.2性能指标

一旦建立了工作负载模型,就需要定义衡量系统性能的关键性能指标(KPI)。常见的KPI包括:

-吞吐量:系统每秒处理的请求数。

-平均响应时间:系统处理请求所需的平均时间。

-错误率:系统无法处理请求的百分比。

1.3资源分配

基于工作负载模型和KPI,可以确定分配给系统组件所需的资源。这涉及优化服务器配置、网络带宽和数据库容量。常见的资源规划技术包括:

-线性规划:用于在约束条件下优化资源分配。

-队列论:用于分析排队系统并确定所需的服务器数量。

2.性能预测

2.1分析模型

性能预测通常使用分析模型来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这些模型利用排队论、概率论和统计学原理。常见的模型包括:

-M/M/c模型:用于预测排队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

-网络流量预测:用于预测网络带宽需求。

-数据库性能模型:用于预测数据库查询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利用率。

2.2仿真

仿真是一种模拟系统行为的强大技术。它使用随机数生成器和高级算法来生成虚拟负载并测量系统响应。这允许在受控环境中评估不同场景和配置的影响。

2.3基准测试

基准测试涉及在实际系统上运行性能测试,以测量实际性能。它有助于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并识别性能瓶颈。常见的基准测试工具包括:

-JMeter:用于测试Web应用程序和API性能。

-LoadRunner:用于测试各种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性能。

-Siege:用于测试Web服务器性能。

3.模型验证和调整

容量规划和性能预测是一个迭代过程,涉及模型验证和调整。实际系统性能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可以用来微调模型并提高其准确性。常见的验证技术包括:

-敏感性分析:评估模型对输入参数变化的敏感性。

-历史数据比较:将预测结果与已知历史系统性能进行比较。

-持续监控:持续跟踪系统性能并将其与预测值进行比较,以检测偏差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4.性能工程

基于容量规划和性能预测的结果,可以应用性能工程技术来优化系统性能。这涉及识别瓶颈、调整配置和实施吞吐量和响应时间改进。常见的性能工程技术包括:

-缓存:存储常用数据,以减少对较慢存储介质的访问。

-负载均衡:将请求分布到多个服务器,以提高吞吐量并减少响应时间。

-分布式架构:将系统分解为多个组件并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运行,以提高可扩展性和性能。

5.结论

容量规划和性能预测是确保高并发系统可靠性和效率的关键。通过准确的工作负载建模、关键性能指标定义、资源分配和性能预测,可以优化系统配置并预测其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通过持续监控和模型调整,可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预期需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不断变化的负载模式。第八部分性能测试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关键词关键要点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

*分布式系统由多个相互连接的组件组成,需要协调一致地工作。

*网络延迟、故障容忍和可扩展性等因素会给性能测试带来挑战。

*需要采用分布式性能测试技术,如混沌工程和服务网格,以评估分布式系统的鲁棒性和可恢复性。

异构环境的兼容性

*现代系统通常部署在混合环境中,包括云计算、容器和微服务。

*不同技术平台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可能会影响性能测试结果。

*必须使用兼容所有相关组件的性能测试工具,并考虑环境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真实用户行为模拟

*真实用户行为的数据驱动式模拟对于准确的性能评估至关重要。

*需要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模式,并将其集成到性能测试场景中。

*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行为模拟工具来生成逼真的用户行为。

可扩展性和弹性测试

*高并发系统需要处理大量流量,并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

*必须对可扩展性和弹性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系统应对高负载的能力。

*可采用渐进式压力测试和混沌工程技术来模拟真实世界的负载场景。

性能瓶颈识别和消除

*性能测试可以帮助识别系统瓶颈,例如网络延迟、内存限制或数据库负载。

*需要使用性能分析工具和技术,如火焰图和内存分析,来查明瓶颈的根源。

*通过优化代码、调整配置或采用分布式架构可以消除性能瓶颈。

持续性能监控

*高并发系统需要持续的性能监控,以确保其可用性、响应性和可扩展性。

*可利用自动化监控工具和度量标准来收集和分析性能数据。

*实时警报和异常检测机制可以快速识别和解决性能问题。性能测试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

测试环境准备挑战

*环境差异:生产环境和测试环境之间的差异,如硬件配置、软件版本、网络拓扑等,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对策:尽量模拟生产环境,或者使用生产环境进行测试,以减少环境差异的影响。

*数据准备:测试时需要使用一定量的数据,但获取或生成真实数据可能存在困难。

对策:使用模拟数据,但需注意数据分布和特征与真实数据一致。

*并发场景模拟:需要模拟高并发场景,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

对策:使用并发测试工具,如JMeter、Tsung,或使用云平台的负载模拟服务。

测试执行挑战

*性能指标监控:需要监控多种性能指标,如吞吐量、响应时间、资源利用率等,以全面评估系统性能。

对策:使用性能监控工具,如NewRelic、Prometheus,或通过代码日志的方式收集指标数据。

*负载控制:需要控制并逐渐增加负载,以观察系统的性能变化。

对策:使用并发测试工具的负载控制功能,或通过脚本控制并发线程数。

*测试脚本稳定性:测试脚本需要足够稳定,避免因脚本错误导致结果不准确。

对策:仔细编写和调试测试脚本,在正式测试前进行充分的验证。

测试结果分析挑战

*性能瓶颈识别:需要从测试结果中识别出系统瓶颈,以进行优化。

对策:使用性能分析工具,如VisualVM、Dynatrace,或通过代码分析找出瓶颈点。

*结果解读偏差:测试结果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测试场景、数据质量等因素影响,导致解读有偏差。

对策:对测试结果进行客观分析,考虑环境因素和测试场景的差异,避免过度解读。

对策建议

*制定明确的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目标、测试场景、测试环境,并基于业务需求设定性能指标。

*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根据系统特点和测试需求选择合适的性能测试工具。

*进行充分的环境准备:模拟生产环境或使用生产环境,准备充足且与真实数据分布一致的测试数据。

*监控并控制负载:使用性能监控工具监控关键指标,根据测试目标逐步增加负载。

*分析并解读结果:客观分析测试结果,识别性能瓶颈,考虑环境因素和测试场景的影响。

*持续性能优化:基于测试结果,制定性能优化计划,包括代码优化、架构调整、资源扩容等措施。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并发用户行为分析

关键要点:

*用户行为多样性:高并发系统中,用户并发访问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和随机性,包括浏览页面、提交表单、支付等,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精细化刻画。

*用户行为突发性:在某些时段或特定事件下,用户访问量会突然激增,形成突发性负载,考验系统的弹性应对能力。

*用户行为分布:不同用户对系统资源的占用不同,存在分布式访问特征,需要合理分配资源以优化系统性能。

主题名称:请求规模与分布分析

关键要点:

*请求规模评估:并发系统中的请求量是性能评估的关键指标,需分析高峰时段每秒请求数、请求大小等指标,以评估系统容量。

*请求类型分布:不同的请求类型对系统性能影响不同,需要分析不同请求类型的分布比例,以便针对性优化。

*请求并发度:并发度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