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A/2C/wKhkGWb1jjyAUgr8AAJJ9nzAB6I199.jpg)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A/2C/wKhkGWb1jjyAUgr8AAJJ9nzAB6I1992.jpg)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A/2C/wKhkGWb1jjyAUgr8AAJJ9nzAB6I1993.jpg)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A/2C/wKhkGWb1jjyAUgr8AAJJ9nzAB6I1994.jpg)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0A/2C/wKhkGWb1jjyAUgr8AAJJ9nzAB6I19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编写说明
为提高课外文言文教学的规范性,关注教学的整体性,指导学
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文言文练习,帮助其提升文言文理解分析能
力,学校语文教研组教师分六、七、八三个年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编写试题等,完成了本套《青教院附中课外文言文汇编(1.0版)》。
本套资料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上海市
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2020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
价指南》等进行编写。六、七、八三个年段的课外文言文资料围绕
“成语故事、名人故事、试题汇编”三方面内容整理而成。其中六
七年级的内容主要由“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内容理解”三个板块
构成。八年级内容参照历年中考试题以及各区县一模二模试卷。
本汇编在内容难易度把握、内容选材的趣味性和题目选择的针
对性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资料肯定还存在一些问
题,希望各位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能提出宝贵意见,
各年级编写负责教师必定会及时修正。
最后感谢,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提供资料的所有语文教师。正
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本套《青教院附中课外文言文汇编(1.0
版)》才能顺利完成。
目录
刻舟求剑........................................................01
叶公好龙........................................................02
郑人买履........................................................03
守株待兔........................................................04
滥竽充数........................................................05
画蛇添足........................................................06
按图索骥........................................................07
掩耳盗铃........................................................08
望梅止渴........................................................09
自相矛盾........................................................10
携苗助长........................................................11
老马识途........................................................12
凿壁借光........................................................13
买楼还珠........................................................14
铁杵磨针........................................................15
画龙点睛........................................................16
割席分坐........................................................17
闻鸡起舞........................................................18
鹤蚌相争........................................................19
歧路亡羊........................................................20
朝三暮四........................................................21
南辕北辙........................................................22
多多益善........................................................23
害群之马........................................................24
惊弓之鸟........................................................25
一字千金........................................................26
卧薪尝胆........................................................27
入木三分........................................................28
嗟来之食........................................................29
杯弓蛇影........................................................30
投笔从戎........................................................31
竭泽而渔........................................................32
对牛弹琴........................................................33
乐不思蜀........................................................34
唇亡齿寒........................................................35
塞翁失马........................................................36
齐人攫金........................................................37
一鸣惊人........................................................38
指鹿为马........................................................39
螳螂捕蝉........................................................40
呕心沥血........................................................41
五十步笑百步....................................................42
三人成虎........................................................43
大公无私........................................................44
退避三舍........................................................45
前事后师........................................................46
纸上谈兵........................................................47
狼子野心........................................................48
刮目相看........................................................49
杞人忧天........................................................50
东施效颦........................................................51
狐假虎威........................................................52
囊萤夜读........................................................53
孟母三迁........................................................54
七步成诗........................................................55
名落孙山........................................................56
梁山君子........................................................57
知恩图报........................................................58
程门立雪........................................................59
涸泽之蛇........................................................60
01.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蓬契②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哈。”舟上,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
【注】①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②契:动词,用刀子雕刻。
1.解释加点词
(1)悬吾剑之所从生()()
(2)舟止()
(3)遽契其舟曰()
2.句子翻译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内容理解
(1)为下列句子中的“自”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在B.给C.向D.对,对于
其剑目舟中坠于水()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02.叶公好龙
叶公①子高”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②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
于牖③,施④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本,失其魂魄,五色无主。足叶公非好龙也,好
1
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五》
【注】①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②
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通“纹③牖(ybu):窗户。④施(y〕):
延伸,同“拖⑤夫:这,那。
1.解释加点词
(1)叶公子高好龙()(2)钩以与龙()(3)弃而还奉(
(4)星叶公非好龙也()
2.句子翻译
(1)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2)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内容理解
(1)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到……去B.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C.指示代词,这、此D.的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叶公见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
理。
0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日: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尽,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日:“宁
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履:名词,鞋子。②操:动词,拿、携带。
2
1.解释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2)先自虐其足()(3)及反()
2.句子翻译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内容理解
(1)为下列句子中的“及”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赶上,追上B.至U,至C.趁着
D.如,比得上E和,与
冬反()
(2)文章中“反”是通假字,试着从文中找出另一个通假字“",意思是
(3)《郑人买履》中郑人最可笑的“言”是“",这个
故事讽刺了的人。
链接:
通假字,读作t6ngjidzi,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
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
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04.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稔其耒®而守株,萼复得兔。兔不
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韩非子•五蠹》
【注】①耒(I6i):一种农具。
3
1.解释加点词
(1)兔隼触株()(2)因替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今欲以先王之政()
2.句子翻译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3.内容理解
(1)为下列句子中的“因”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依靠,凭借B.沿袭C.副词。于是,就
D.原因E介词。由于
国释其耒而守株()
(2)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这个故事讽刺了的人。
05.滥竽充数
齐宣王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诩之,縻食®空数百人。宣
王死,潜王立。好—听之,处士逃。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①康食:仓储的粮食。
1.解释加点词
(1)便人吹竽()(2)宣王说之()
(3)廉食以数百人()(4)对一一听之()
4
2.句子翻译
縻食以数百人
3.内容理解
(1)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中的“排场”具体指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2)这个故事讽刺了的人。
06.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②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
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力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目:“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
亡其酒。
——《战国策•齐策二》
【注】①祠:祭祀。②舍人:门客。③相谓:互相商量。
1.解释加点词
(1)一人饮之有余()(2)引酒且饮之()
(3)乃左手持卮()(4)吾能为之足()
2.句子翻译
5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内容理解
(1)请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为下列句子中的“足”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脚B.足够、充足C.够得上,值得
蛇固无足()
数人饮之不足()
(3)故事中为蛇画脚的人是一个.的人。(用一个四字
词语作答)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07.按图索骥
伯乐《相马经》有“隆薮①双日②,蹄如累麴@"之语,其子热《马经》以枣马,出见
大蟾蛛,谓其父日:“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
笑目:“此马好跳,不举御也”所谓“按图索骏”也。
——班固《汉书》
【注】①隆颗(sang):高高的颔头。②蛛日:眼睛鼓起。③累躺(qu):叠起来的酒药
饼子。
1.解释加点词
(1)热《马经》以求马()()(2)不坐御也()
2.句子翻译
(1)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2)为下列句子中的“谓”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告诉,对.....说B.叫作,称为
6
C.认为,以为D通“为”,因为
谓其父曰()
所谓‘按图索骏’也()
3.内容理解
(1)“按图索骥”解释为按照图像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
板。请在本书其他篇目中找到与此故事表达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2)文中伯乐之子的表现,有人认为他这个孩子很愚蠢,有人认为他很聪明。你的看法
如何?为什么?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8.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续久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检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②也!
——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注】①况然:拟声词,形容钟声。②悖:荒谬。
1.解释加点词
(1)砍负而本()()()(2)遽覆其耳()
2.句子翻译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认为,以为B.用C.按照D因为
以锤毁之()
3.内容理解
(1)掩耳盗铃的近义词有,反义词有。
(2)这个故事小偷的行为“悖”的原因是;从这则故事我们得
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09.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朱汲®道。军皆渴,乃令日:“前有大梅林,饶②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
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多前源。
——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谪》
【注】①汲:水源。②饶:富足,多。③乘:利用。
1.解释加点词
(1)朱汲道()(2)军售渴()(3)乘此得业前源()
2.句子翻译
(1)魏武行役,失汲道。
(2)为下列句子中的“令”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命令B.使,假使C.县令D.时令,季节E.善,美好
乃令日()
3.内容理解
(1)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A.画蛇添足B.画饼充饥C.望眼欲穿D.叶公好龙
(2)“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原意为梅子酸,人看见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现在
借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武指的是,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
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8
10.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督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全能廖也。夫②不可陷之盾与
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韩非子•难一》
【注】①鬻(yu):卖。②夫(fU):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1.解释加点词
(1)菅之曰()(2)尊日()(3)弗能座也()
2.句子翻译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为下列句子中的“利”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锐利,锋利B.利益,好处C.顺利D利润
出师不利()
坐收渔翁之利()
吾矛之利()
3.内容理解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2)学习这则故事后,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的“矛”和“盾”?
9
11.携苗助长
宋®人有闵②其苗之不长而推③本者,芒芒然④凡谓其人⑤目:“今日病⑥矣!手助苗长
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单而舍之者,不耘苗
者也;助之长者,推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宋:春秋时的宋国。②闵(mln):忧愁。③携(ya):拔。④芒芒然:疲劳的
样子。芒芒同“茫茫⑤其人:指家里的人。⑥病:累坏了
1.解释加点词
(1)而携考者()(2)芒芒然归()
(3)手助苗长矣()(4)以为无地而舍之者()
2.句子翻译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掴之者。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内容理解
(1)宋人疲倦的原因是o(用自己的话回答)
(2)成语“携苗助长”比喻:
(3)请用成语“攫苗助长”造句:
10
1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小于桓公而住孤竹②,春往冬尽,迷途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日:“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④,蚁壤
一寸而仞有水汽”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⑥师⑦于老
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单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隰(xf)朋:人名,和管仲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国人相传
为神农氏裔。③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④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⑤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下八尺之处便有水。仞,古代八
尺为一仞。⑥不难:不以....为难。⑦师:向....学习。
1.解释加点词
(1)丛于桓公而住孤竹()()(2)春往冬季()
(3)不亦过乎()
2.句子翻译
(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2)“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以致他们不知道,也不会老马和蚂蚁的出现
而为难。
B、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以向老马和蚂蚁
学习而感到为难。
C、因为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以向老马和蚂蚁
学习而感到为难。
D、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即使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也不会因为向
老马和蚂蚁学习而感到困难。
3.内容理解
(1)管仲、隰朋迷途失道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管仲之圣、隰朋之智”在文中的表现是“”;
a
”(3)选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11
13.凿壁借光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大姓④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去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
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注】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逮:及,到达。③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
“邑二④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⑤大学:有学识的人。
1.解释加点词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枣偿()(2)愿将主人书遍读之()
2.句子翻译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3.内容理解
(1)用文中语句句回答下列问题: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匡衡读书愿望实现并学有所成的句子是:
(2)找出“凿壁借光”所表达的主旨相同的一个成语是()
A.负荆请罪B.悬梁刺股C.程门立雪D.掴苗助长
14.买楼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①,熏以桂椒②,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③。
郑人买其楼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楼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12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木兰之柜: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②桂椒:杳料。③缉以翡翠:
缉:装饰边沿。翡翠:一种绿色的美玉。④楼(dU):小盒。
1.解释加点词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普卖楼者()
2.句子翻译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梗而还其珠。
3.内容理解
(1)“此可谓善卖楼者"中"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中楚人应吸取的教训是;郑人
应吸取的教训是»
15.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①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②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苧小溪,逢老媪③,
方磨铁杵④,问之,日:“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专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眉州:古地名,今四川眉山市一带。②李太白:李白,字太白。③端(do)指
年老的妇人。④杵(ch口):棒槌。
13
1.解释加点词
(1)未成,弃去()(2).小溪()
(3)方磨铁杵()(4)还考业()
2.句子翻译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内容理解
(1)给句子补充主语。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B:“欲作针。”
(2)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启示是:一
(3)与成语“铁杵磨针”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是()
A、滴水穿石B、绳锯木断C、三顾茅庐D、锲而不舍
16.画龙点睛
张僧繇①于金陵②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日:“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0
点其一。须臾③,雷电廖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注】①张僧繇(yao):南朝梁吴兴人。②金陵:古地名,今江苏南京市。③须臾(yu):
一会儿。
14
1.解释加点词
(1)用点其一()(2)雷电破壁()
2.句子翻译
(1)每日:“点之即飞去。”
(2)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3.内容理解
(1)成语“画龙点睛”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成语与“画龙点睛”意思相反的是()
A、画蛇添足B、锦上添花C、点石成金D、如虎添翼
17.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①,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号,华提而掷去之。又学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其门,宁读如弊,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半,目:“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锄菜:触地种菜。②轩冕(xudnmidn):有篷盖的华丽车子。
1.解释加点词
(1)管挥锄与瓦石不号()(2)又尝同席读书()
(3)宁读如故()(4)宁割席分坐()
15
2.句子翻译
(1)华提而掷去之。
(2)曰:“子非吾友也!”
3.内容理解
(1)选文写了和两件
事。
(2)“华捉而掷去之”反映了华歆的心理。
(3)从“割席分坐”中我们看出管宁是一个的人。
18.闻鸡起舞
(祖逖)刘琨①佟乃司州主簿②,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④,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斗社稷⑦倾覆,常怀振复之志。仍涉本流徙部
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⑨楫而誓目:“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
众皆叹惋。
(选自《晋书》)
【注】①祖逖(tl):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保定)人,东晋军事家。刘琨(kQn):
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晋朝名将。②司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洛
阳市。主簿:官职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③绸缪
(ch6um6u):情意殷切。④中夜:半夜。荒鸡:指三更前啼叫的鸡。⑤蹴(c口)踢,
蹬⑥舞:舞动,此处指舞动刀剑等。⑦社稷(j1):指国家。⑧部曲:部属,部下。⑨
中流:指长江中央。击:击打。⑩有如大江:古人设誓之词,意思是指着长江起誓以显
示自己的诚意和可信。
16
1.解释加点词
(1)刘琨俱为司州主簿()()(2)逖?社稷倾覆()
(3)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2.句子翻译
(1)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3.内容理解
(1)概括文中两件事:①;
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与刘琨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刘琨虽与祖逖情谊深厚,但与祖逖形成反差,缺乏志向。
C、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他收复失地的决心。
D,众部下为祖逖怀有振复中原的志向感到敬佩并为之赞叹。
19.鹉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乃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岁出曝,而鹉啄其肉,蚌合
而箝①其喙。鹉②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鹉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鹉!'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耳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去。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②鹃: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
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1.解释加点词
(1)苏代为燕谓惠王曰()(2)蚌方出曝()
(3)今赵耳伐燕()(4)乃比()
2.句子翻译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7
(2)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3.内容理解
(1)蚌一一鹤一一渔翁"三者之间表面上因为而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是
因为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本文的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
20.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工羊,熟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杨子日:“嘻!亡一羊,何追者
之众?”邻人口:“多歧路。”既尽,问:“获羊乎?”日:“亡之矣。”曰:“奚亡之?”日:“歧
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威然④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
交情的人。③竖:童仆,小仆人。④戚然:忧伤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
(1)杨子之邻人亡羊()(2)即率其党()(3)既反()
2.句子翻译
(1)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2)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内容理解
(1)“歧路亡羊”的本义是;现比喻
18
(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不笑,请你代他告诉邻人他心中的想法。
杨子心中的想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芋③,朝三而暮四,左乎?”
众狙皆起而怒。俄而目:“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气
【注】①狙(jQ)公:养猴子的老头。②口:口粮。③芋(xu):橡树的果实,俗称“橡
实”。④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1.解释加点词
(1)狙亦彳享公之心()(2)是乎()
2.句子翻译
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
3.内容理解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
①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②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2)成语“朝三暮四”出自这篇故事,现用来比喻的人。
19
22.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本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
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目:“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②多!”臣目:“用
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得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用:资用,即路费。
1.解释加点词
(1)方北面而持其驾()(2)吾御者善()(3)此数者愈当()
2.句子翻译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3.内容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23.多多益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日:“陛下不过
能将十万。”上口:“于公如何?”目:“如臣,多多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
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赤,而普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1.解释加点词
(1)多多旗善()(2)陛下不能将年()(3)而萼将将()
2.句子翻译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内容理解
(1)“多多益善”是(人名)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2)从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是一个的
人。
21
24.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②皆迷,无所问涂③。适遇牧马
童子,问涂焉。目:“若知具茨之山乎?”日:“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目:“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彳本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多天下④。”…小童辞。黄
帝又问。小童日:“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
稽首⑤,称天师而退。
【注】①大隗(w6i):传说中的神名。具茨(c।):山名,在蒙阳密县(今河南密县)。
②七圣:指陪同黄帝的七位臣子。③涂:通“途”,即路。④为天下:治理天下。
⑤稽(qT)首:叩头
1.解释加点词
(1)若知具茨之山乎()(2)非徒知具茨之山()
(3)请问为天下()(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2.句子翻译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内容理解
(1)“夫为天下者……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中的“害马者”在文中的原意是一
,用来比喻。
(2)从文中看,黄帝之所以能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是因为他
22
25.惊弓之鸟
异日①者,更赢②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嬴谓魏王曰:“臣为王?弓虚发®而
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嬴曰:“可」有间④,雁从东方来,更嬴以虚发
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嬴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
对口:“其飞倏而鸣悲。飞徐者,丝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⑥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注】①异日:往时,从前。②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③虚发:虚拉弓弦,
不放箭。④间:短暂的时同。⑤孽:伤病。⑥未息:没长好。息,痊愈。
1.解释加点词
(1)臣为王]弓虚发而下鸟()(2)其飞,而鸣悲()
(3)憋疮痛也()
2.句子翻译
(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更羸因为虚拉弓弦不放箭让大雁在下面。
B.更羸因为虚拉弓弦不放箭射下了大雁。
C.更羸用虚拉弓弦不放箭让大雁在下面。
D.更羸用虚拉弓弦不放箭射下了大雁。
3.内容理解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那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6.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气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苟卿
23
之徒,著书布②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
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目吕氏春秋。布威阳市门,悬千金其上,称诸侯游士宾
客有能增损③一字者予千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重型柴油车行业市场运行态势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度工业园区停车场运营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国际货运代理合同主体变更协议范本
- 农户销毁蔬菜合同范本
- 供应链购销合同范例
- ALC墙板合同范本
- 电脑碳硫分析仪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2025年度酒吧品牌授权与加盟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纳税担保服务协议
- 2025年中国沼液沼渣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宠物饲养》课程标准
- 快餐品牌全案推广方案
- 环境卫生整治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 口腔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
- 绪论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 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方法课件
- 中国旅游地理(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数字货币的匿名性与反洗钱
- 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课件
- 民航保密培训课件
- 血库输血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