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03(压轴特训92题22大考点)训练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验计算部分。TOC\o"1-3"\h\u【考点1测平均速度】 2【考点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6【考点3探究声音的特性】 9【考点4探究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4【考点5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8【考点6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2【考点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6【考点8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1【考点9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5【考点10测量固体的密度】 40【考点11测量液体的密度】 44【考点12计算平均速度】 49【考点13交通标志牌的计算】 52【考点14列车时刻表问题的计算】 56【考点15过桥(隧道)问题的计算】 58【考点16运动图像的计算】 62【考点17回声测距(速)问题的计算】 66【考点18温度计刻度矫正的计算】 69【考点19光速的计算】 72【考点20密度的计算】 73【考点21空实心问题的计算】 77【考点22混合液体(合金)问题的计算】 78【考点1测平均速度】 1.(2023上·湖北黄冈·八年级统考期中)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陡”或“缓”)些;(2)依据照片判断,小球是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选填“是”或“否”);(3)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拍摄1次,并测得,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5)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答案】缓否0.5大C【解析】(1)[1]该实验应使斜面坡度较缓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会较慢些,方便测量运动时间。(2)[2]根据照片可知,相同时间小车运动的路程变大,说明小车的速度在增大,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3)[3]小球在AC段的路程小球在AC段的时间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4)[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由可知,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5)[5]小球做加速直线运动;A图像是v-t图像,由图可知,速度随时间在不断减小,不符合题意;B图像是v-t图像,由图可知,速度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C图像是v-t图像,由图可知,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是加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D图像是v-t图像,由图可知,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23上·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中)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明用频闪摄影技术每隔拍摄一次小车的照片,得到了小车的频闪图片如图甲所示,图中数字的单位是。根据照片记录小车的位置,图乙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选填“A”或“B”);若实验过程中小车在路程中点的速度为,在时间中点的速度为,分析推理判定与的大小关系是:(选填“<”、“>”或“=”)。【答案】B>【解析】[1]由图甲可知,小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所以,可知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图乙A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不符合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图乙B表示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故选B。[2]小车从斜面上静止滑下时,速度在增大,是做加速运动,则时间中点未到,先达路程中点,所以路程中点的速度大于时间中点的速度,即3.(2023上·广东河源·八年级统考期中)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如图乙所示。(1)该实验的设计原理是;(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以(选填“增大”或“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4)如果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那么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小减小大0.2变大【解析】(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要测量出小车下滑的路程和通过该段路程需要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测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2)[2][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在斜面上的时间更长,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算出的速度偏大。(4)[5][6]由图知,小车通过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s,上半段路程为总路程的一半,即0.6m。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做加速运动,速度大小越来越大,因此通过全程的速度大小逐渐变大。4.(2023上·河南南阳·八年级统考期中)小冬从实验室借到小车1辆、秒表1块、刻度尺1把、长木板1块、小木块1块等器材,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情形如图所示:(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坡度较小些,这是为了方便测量小车的;(2)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在A、B、C三处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小车全程做的是(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选填“大”或“小”);(4)在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BC段上的平均速度时,小冬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该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答案】时间0.2变速小不正确测出的时间,不是小车全程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时间【解析】(1)[1]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坡度较小些,使小车运动得慢一些,这是为了方便测量小车的时间。(2)[2][3]小车在AB段的路程,时间t2=16:20:37-16:20:35=2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小车在BC段的路程时间t3=16:20:38-16:20:37=1s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全程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3)[4]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表示时间记长了,由得,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4)[5][6]小冬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小车速度由0开始增加,而全程运动过程中到达B点时速度不为0,两段运动不同。这样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不是小车全程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时间,所以他的做法不正确。【考点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2022上·山东威海·八年级统考期末)学习完声现象后,小明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1)甲图,发声的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2)乙图,可以看到真空罩闹钟摆锤的振动,但不能听到铃声,说明不能传声;(3)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可得出声音的响度与有关;(4)丁图,用硬纸板接触转动的齿轮。与齿数较多的齿轮接触时纸片振动较(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较(选填“高”或“低”)。【答案】能量真空物体振动振幅快音调高【解析】(1)[1]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扬声器发声时,放在旁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2)[2]真空不能传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不到罩内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不能传声。(3)[3][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更大,说明音叉的振幅变大,由此可得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4)[5][6][7]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与齿数较多的轮盘接触时纸片振动较快,频率高,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6.(2023上·江苏淮安·八年级淮安市浦东实验中学校联考期中)关于声,小明和小华做了下面的一些实验:(1)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这说明。此探究中将音叉的振动间接通过乒乓球的运动表现出来;(2)如图2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能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3)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说明可以传声;(4)如图4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了,这个实验说明了;(5)如图5所示,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选填“钢尺”或“桌面”)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音调逐渐变(选填“高”或“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此时发出的声是波。【答案】被弹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空气真空不能传声钢尺低次声【解析】(1)[1][2]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音叉的振动,这种方法叫作转换法。(2)[3]为了显示桌子的振动,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其他轻小物体从而放大振动现象。(3)[4]敲响左边的音叉,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小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5]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7]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变慢,音调变低。[8]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说明此时钢尺振动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7.(2023上·河南南阳·八年级统考期中)小明等同学在“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小槌敲击音叉,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被弹开。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2)如图乙所示,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会越来越“弱”,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但现有的抽气设备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答案】振动将微小的现象放大真空D【解析】(1)[1]用小槌敲击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被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同时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微小的现象放大,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会越来越“弱”,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4]现有的抽气设备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无法用实验直接证实,科学的实验结论不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所以利用上述实验,抽出玻璃罩中空气,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弱,由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如果玻璃罩中没有空气,为真空时,声音将不能传播,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8.(2023上·福建三明·八年级统考期中)在学习声学时,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2)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的得出是;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推理得出把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是在环节减弱噪声的;(3)如果将①、②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两小球会弹起的是;A.①
B.②
C.都会
D.都不会(4)图④中小明的耳朵分别贴紧桌面和离开桌面时,听到小东用相同力度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大小不同,这是因为(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声性能好;(5)图⑤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6)如图⑥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答案】振动不能D液体可以传声人耳处A固体振动能量【解析】(1)[1]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此探究中通过乒乓球的弹起来显示音叉的振动的现象,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2)[2][3][4][5]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减小,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将玻璃罩抽成绝对的真空状态,因此该实验结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故选D。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该现象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能够传声;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3)[6]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如果将②装置放上月球,则再次敲打右边的音叉,左边音叉旁边的小球不会弹起;图①中的声音可以通过音叉传播,因此小球会弹起。故选A。(4)[7]小明的耳朵分别贴紧桌面和离开桌面时听到小东用相同力度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大小不同,贴紧桌面听到的声音是桌面传过来的,离开桌面时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传过来的,这说明固体传声性能好。(5)[8]用手捏住线上一部分,使得线不能再振动,无法再继续传播声音。(6)[9]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考点3探究声音的特性】 9.(2023上·山东聊城·八年级统考期中)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琴弦的横截面积/①钢400.5②钢(a)(b)③钢601.0④尼龙丝400.5(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两根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和猜想三,表格中至少还需要补充的一组内容是:(a);(b);(3)若小明为了验证猜想二,选用了①③两次编号,你觉得存在的问题是;(4)该实验中的研究方法是;(5)上图是小明制作“水瓶琴”乐器,如图甲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若用木棍敲击瓶身,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和水”),盛水越多,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答案】①④4.01.0没有控制横截面积相同控制变量法瓶和水低【解析】(1)[1]为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应选择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①④进行研究。(2)[2][3]为了验证猜想二,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应控制其它两个因素相同,即材料与横截面积相同,只改变长度大小;为了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应控制材料与长度相同,只改变横截面积,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a)40,(b)1.0或(a)60,(b)0.5。(3)[4]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控制材料与横截面积相同,只改变长度大小,但①③的横截面积也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4)[5]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多个因素有关,用到控制变量法。(5)[6][7]若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瓶子和水,盛水越多,总质量越大,越难以振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10.(2023上·江苏泰州·八年级统考期中)如图1,在八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等量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1)若用相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和水柱”)的振动,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2)若用嘴依次用同样的力量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选填“空气柱”或“瓶壁和水柱”)的振动,盛水越多,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3)由此联想到,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随着水位的不断升高,音调逐渐(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按如图3所示制作一个哨子,上下推拉“活塞”,发出的声音将有很大改变,从声学的角度来说,推拉“活塞”的过程是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气体振动的(选填“频率”或“振幅”),进而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或“响度”)。【答案】瓶壁和水柱低空气柱高升高频率音调【解析】(1)[1][2]当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壁和水柱,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2)[3][4]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振动的物体是空气柱,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5]灌水时听见的声音是由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当向壶中倒水时,壶中有一段空气柱,此时由于该段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且随着壶中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其振动会变的越来越快,即音调会逐渐升高。(4)[6][7]吹哨时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11.(2023上·山东菏泽·八年级统考期中)小明同学在探究音调跟声源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的实验中,将一把20cm长的塑料直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左手用力按压,右手上下拨动,如图所示。(1)将直尺伸出桌面长10cm,拨动后观察直尺振动的,同时听直尺发声的音调;(2)将直尺伸出桌面长改为12cm,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振动变慢、同时听到声音变(选填“尖锐”或“低沉”);(3)继续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仍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此过程只改变了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该实验用到了法;(4)生活中,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要(选填“高”或“低”)。【答案】快慢低沉控制变量高【解析】(1)[1]探究音调跟声源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时,需要观察振动的快慢,将直尺伸出桌面长10cm,拨动后观察直尺振动的快慢,同时听直尺发声的音调。(2)[2]将直尺伸出桌面长改为12cm,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振动变慢,直尺振动频率减小,声音的音调变低,所以听到声音变低沉。(3)[3]继续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仍用相同的力拨动直尺,此过程只改变了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控制了振幅不变,该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4)[4]生活中,女同学声带振动频率比男生快,所以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要高。12.(2023上·湖南常德·八年级统考期中)小明同学在学习完课本上“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回到家中想用铁脸盆和水等材料来做这个实验,请帮助她完成探究报告。(1)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A.需要实验器材:铁脸盆、水、钢勺;B.在铁脸盆中装入适量的水,用钢勺轻敲铁脸盆,会发现铁脸盆中的水在跳动;C.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水跳动(选填“高”“低”或“不变”);(4)结论:通过分析,结合提出的问题,你能初步得出结论:;(5)评估:你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探究什么问题?(写出探究的问题即可)【答案】高见解析见解析【解析】(3)[1]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水跳动高。(4)[2]通过实验分析,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振幅增大,响度增大,可以得到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5)[3]用这些器材还可以探究音调的高低和水量的多少是否有关?13.(2023上·山东临沂·八年级统考期中)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1)如图甲所示,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用小球的弹起反映音叉的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之为(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音叉时,与左边的音叉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3)如图丙所示,用硬卡纸拨动梳齿的速度越快,听到音调越;(4)如图丁所示,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时,听到声音的大小不同,说明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答案】振动转换法空气高振幅【解析】(1)[1][2]图甲中,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把音叉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弹起,便于观察,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用的实验方法叫转换法。(2)[3]图乙中,敲响右边音叉时,右边音叉振动产生声波,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发声,与左边音叉接触的小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3)[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硬卡纸拨动塑料梳的梳齿,可以听到硬卡纸振动发出的声音。加快拨动梳齿的速度,硬卡纸振动的频率增大,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4)[5]实验时控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由此可知,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14.(2023上·湖南常德·八年级统考期中)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声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③分别将各种厚度相等的不同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材料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2.12.83.75.21.2回答问题:(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选填“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选填“好”或“差”);(3)此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和。【答案】小好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解析】(1)[1]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说明离声源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2)[2]由数据发现,衣服和袜子比较粗糙,盖在鞋盒上方,较近的距离就听不到滴答声了;平装书和塑料袋比较光滑,盖在鞋盒上方,较远的距离才听不到滴答声,所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3)[3]实验中应控制声源相同,实验环境相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4]该实验用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来表示材料的隔声性能,采用了转换法。【考点4探究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5.(2023上·山东临沂·九年级统考期中)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康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实验时,利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给试管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写出一条即可);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填“碎冰块”或“大冰块”);(2)实验时所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调整好器材后,他开始实验,如图乙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填“a”“b”或“c”);(3)小康根据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得:①该固体的熔点为℃。加热到第4min时该物质处于态;②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4)另一小组的同学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实验时,观察到冰在熔化时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烧杯中的水过多B.对试管内固体不断搅拌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答案】使冰块受热均匀碎冰块热胀冷缩b0固液共存温度不变C【解析】(1)[1]加热时,为了使物质受热均匀,我们常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2]使实验时效果更好些,试管中应加入碎冰块,使用碎冰块可以使冰块受热更加均匀。(2)[3]温度计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实验仪器。[4]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故正确的读数方式是b。(3)①[5][6]由图丙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其熔点为0℃,因此冰属于晶体;其中冰从第2min开始熔化,到第6min熔化结束,这段时间冰处于熔化过程阶段,由于第4min时处在熔化过程中,所以此时的冰处于是固液共存状态。②[7]冰是晶体,在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4)[8]A.由于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烧杯中的水过多,不会影响温度计示数,故A不符合题意;B.冰在熔化过程中,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计示数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C.在实验过程中,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相当于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水温在上升,因此温度计示数变大,故C符合题意。故选C。16.(2023上·安徽宿州·九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所示是用“水浴法”观察冰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1)图中最后安装的器材是;(2)请总结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晶体继续吸收热量;(3)加热一段时间后,从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4)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测出冰的熔点都高出0℃很多,老师和同学们经过改进,发明了“复水浴加热法”:在大烧杯中放一个钢丝球,钢丝球上放一个小烧杯,两个小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小烧杯中放盛有适量碎冰的试管……这样改进后测出冰的熔点基本接近0℃。请根据这次实验谈谈你的感想:。【答案】温度计熔点液化要勇敢面对挫折,坚持不放弃一定能取得成功(合理即可)【解析】(1)[1]本实验装置从下向上安装,最后安装的是最上面的温度计。(2)[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因此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3)[3]从烧杯中冒出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4)[4]对于失败的实验多次设计和尝试,要勇敢面对挫折,坚持不放弃一定能取得成功。17.(2023上·陕西宝鸡·八年级统考期中)小张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1)实验时应选用(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2)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冰;(3)由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分钟处于(“固”“液”或“固液共存”)态;(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填字母)。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答案】碎冰块受热均匀不变固液共存A【解析】(1)[1]实验时为了使冰块受热均匀,应选用碎冰块。(2)[2]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即水浴法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冰受热均匀,便于测量温度。(3)[3]由图像可知,第5到第15分钟,冰处于熔化过程,冰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由图像可知,第10分钟冰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4)[5]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得出晶体熔化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故选A。18.(2023上·湖北黄石·八年级统考期中)用如下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357酒精-11778(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选填A.A
B.B
C.C);(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是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该物质是(选填A.晶体
B.非晶体),熔化过程用了min;(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种即可)(6)由上表可知,本实验应选用(选填A.水银
B.酒精)温度计【答案】CC88A7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或物质的质量较小,熔化过程较快)(或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试管底或试管壁)(或间隔的时间过长来记录温度的变化情况)A【解析】(1)[1]实验中为了让酒精灯用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所以组装器材时,要从下到上组装,则应先固定C。(2)[2]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可以使被加热液体受热均匀,故A不符合题意;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采用水浴加热,可以使试管受热均匀,故B不符合题意;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使得测量的温度准确,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故C符合题意。故选C。(3)[3]由图乙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温度为88℃。(4)[4][5]由图丙可知,第3分钟到第10分钟时,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即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故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用了7分钟。(5)[6]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实验时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或物质的质量较小,熔化过程较快)(或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试管底或试管壁)(或间隔的时间过长来记录温度的变化情况)。(6)[7]因为酒精的沸点是78℃,而该物质可以加热到88℃以上,酒精温度计无法完成测量,应选用沸点高的水银温度计。【考点5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9.(2023上·河北保定·八年级统考期末)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图):(1)图甲中实验操作有错误之处,这种错误使测得的温度值(选填“偏小”或“偏大”);为了改正错误,应把(选填“A”或“B”)处的铁夹向(选填“上”或“下”)移动;(2)某实验小组点燃酒精灯后即开始计时,当水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其它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时间/min89101112131415温度/℃…9294969798989898(3)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如图丙中a、b所示的是观察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两种情景,其中水沸腾时的情景为(选填“a”或“b”);(4)利用表中数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丁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答案】偏大A上96b98吸收不变【解析】(1)[1][2][3]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的底部,这样测量结果是容器底的温度,因此测得的温度值偏大;为了改正错误,应把A处的铁夹向上移动。(2)[4]由乙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故读数为96°C。(3)[5]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b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故选b。(4)[6][7][8]从图像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C不变,所以沸点为98°C;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20.(2023上·江苏宿迁·八年级统考期中)如图甲所示,是小明设计的“探究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1)水的沸点是℃;(2)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两条可行的措施:①;②;(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4)图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选填“a”或“b”)图。【答案】98适当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停止加热a【解析】(1)[1]由图乙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2)[2][3]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给烧杯加盖,减少热量的损失;或适当减少水量;或适当提高水的初温。(3)[4]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4)[5]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如a图。21.(2023上·安徽滁州·八年级统考期中)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组装好仪器后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2)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3)在水温升高到后,小明每隔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后停止读数;时间/012345678温度/9092949697989898①第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标准大气压;③用质量为的水做实验,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中的a;若用质量为的水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丙中的(选填“b”“c”或“d”);(4)为进一步探究液体沸腾规律,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烧杯与试管内分别装入适量的水,甲、乙温度计分别测量烧杯和试管中水的温度.当甲温度计的示数达到时,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当乙温度计示数达到后,示数保持不变,但试管中的水始终没有沸腾,其原因是;(5)下图中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房间的气温比较高。【答案】B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的底部接触6898低于c试管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乙【解析】(1)[1]组装器材时,应自下而上安装,所以应先固定图甲中的B。[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不能碰到容器底部和侧壁,图甲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的底部接触,是错误的操作。(2)[3]由乙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0℃在液柱下方,所以温度为零上,液柱所在位置的示数为68℃。(3)①[4]由表格数据可知,水在第5min已经开始沸腾,沸点为98℃,一旦沸腾,水温将保持沸点温度不变,所以第8min水温为98℃。②[5]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此表格数据中水的沸点为98℃,所以当时的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③[6]由于,所以用质量为的水做实验,水温到达沸点温度所需的时间更长,由于气压不变,所以用不同质量水做实验的沸点相同,综上所述用质量为的水做实验,得到的图线可能是图丙中的c。(4)[7]当烧杯的水温和试管中的水温都达到98℃时,由于在当时气压下,水的沸点为98℃,此时烧杯中的水沸腾保持98℃不变,试管中的水温虽达到沸点温度,但由于无法继续从烧杯中的水中吸热,所以无法沸腾。(5)[8]烧水时壶内逸出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冷空气后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外界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白气”越浓,所以甲房间温度较低,乙房间温度较高。22.(2023上·河南南阳·九年级统考期中)小明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1)如图是小明最初组装好的实验器材,请你指出图中的一个错误:;(2)小明改正错误之后,发现本实验还需要补充一个测量工具:;(3)实验中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A.a图线B.b图线C.c图线D.d图线(4)通过实验发现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的特点是:。【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和烧杯底接触秒表C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水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解析】(1)[1]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他所用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把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了。(2)[2]实验过程中,要记录的物理量是温度和时间,相应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图甲显示,已有温度计,故还需要秒表(或其它计时工具)。(3)[3]仅水的质量增加,水温度升高的速度减慢,但沸点不变,所以应为c图线。故选C。(4)[4]根据实验图像可知:水沸腾前,持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再升高。【考点6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3.(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统考期中)“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硬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折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实验前,应将纸板放置于平面镜上;(2)上述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是;(3)移动激光笔,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4)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5)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30°,测得反射角也为30°。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6)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BCD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7)实验中,小虎发现从纸板前的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选填“漫”或“镜面”)反射;(8)当图甲中入射光线AO绕O点顺时针转动时,反射光线将绕O点(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答案】垂直呈现光路减小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试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普遍性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漫逆时针【解析】(1)[1]实验前,为了光路能在纸板上呈现,应将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2)[2]光线在空气中无法被看见,上述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路。(3)[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移动激光笔,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减小。(4)[4]当纸板与镜面垂直,且在同一平面上时,能同时显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5)[5]只进行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普遍性。(6)[6]图中光线沿AO入射,光沿OB射出;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BCD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路可逆。(7)[7]实验中,小虎发现从纸板前的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将光线反射到各个方向。(8)[8]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得,当图甲中入射光线AO绕O点顺时针转动时,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减小,因此反射光线将绕O点逆时针转动。24.(2023上·山东淄博·八年级统考期中)小红和同学一起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小红用纸板呈现并记录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路径(图甲),同学能从不同位置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这说明光在纸板表面发生的是反射;(2)若将入射光EO靠近法线ON时,反射光OF将(填“靠近”或“远离”)法线ON;(3)小红多次改变入射光的位置,并记下反射光,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填实验次数)次实验数据是错误的,如果错误的是反射角的大小,则小红出错的原因可能是。去掉错误的数据,分析表中其余数据可得结论:。小红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目的是;次数12345(4)小红将纸板右侧向后翻折,如图乙所以,同学发现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由此可得结论:;(5)将一束光沿FO方向入射,则反射光将沿方向射出。【答案】漫靠近5错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OE【解析】(1)[1]漫反射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各个方向都能接受收到反射光线,同学能从不同位置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这说明光在纸板表面发生的是漫反射。(2)[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将入射光EO靠近法线ON时,反射光OF将靠近法线ON。(3)[3][4][5][6]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第5组数据有错误,由第5组数据两角互余可知,小红出错的原因可能是错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需要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4)[7]将纸板右侧向后翻折,纸板右侧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故会发现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该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5)[8]根据光的可逆性可知,将一束光沿FO方向入射,则反射光将沿OE方向射出。25.(2023上·江苏泰州·八年级统考期中)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a)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多次改变入射角可得出实验结论;(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3)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4)小洋同学在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步骤如下:a.把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b.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c.将平面镜的底边与直线重合,并垂直压在纸面上;d.让红、绿、蓝三束不同颜色的激光射向平面镜的同一点O,如上图甲所示,其中蓝色激光垂直平面镜入射;e.在白纸上用笔描绘出光路.记录的结果如图乙所示。①在图乙中,反射光线OA的颜色是;②红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这一束光的反射角大小为;③小洋没有找到蓝光的反射光束,他认为当光垂直平面镜入射时,不存在反射光,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选填“正确”或“错误”),你认为没有找到蓝光的反射光束的原因是。【答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OA可逆不能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红色64°错误反射光束和入射光束重合【解析】(1)[1]多次改变入射角,会发现反射角也变化,反射角还是等于入射角,可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2][3]因为光路是可逆的,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3)[4][5]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F与E不在同一平面,在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4)[6]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图乙中可以看到,反射光线OA的入射角与红光的入射角相同,故反射光线OA的颜色是红色。[7]已知红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红光的入射角为6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这一束光的反射角大小为64°。[8][9]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蓝色光的反射光束和入射光束重合,所以在其他位置找不到反射光束,但反射光还是存在的。26.(2023上·湖北黄冈·八年级统考期中)小林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的立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路径。(1)如图,用激光笔让一束光沿着EO平行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小林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反射,在纸板上画出光路,再次改变EO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EO与(选填“ON”或“OF”)的夹角,即为入射角,记下数据,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2)图中,当光沿FO的方向射向O点时,光会沿着OE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和,是为了;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时,反射角为。【答案】漫ON可逆寻找普遍规律30°【解析】(1)[1]如图,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2]为得出普遍性规律,要多次测量,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光线EO与ON的夹角,即为入射角,同时量出对应的反射角,记下数据。(2)[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让光沿着FO的方向射向O点,反射光会沿着OE方向射出。(3)[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为了寻找普遍规律,需要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5]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时,反射角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的一半,即30°。【考点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7.(2023上·福建漳州·八年级统考期中)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如图甲所示;(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3)在像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像”或“虚像”);观察光屏有无像时,眼睛要(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4)实验过程中,要把蜡烛放在图乙中A1、A2、A3三个不同的位置多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填序号);①减小误差
②避免偶然性(5)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选填“A1”、“A2”或“A3”);(6)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把图甲玻璃板沿水平向右移动,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烛A(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移动”);(7)实验过程中,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答案】大小不能虚像不透过②A2不移动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前后两个面都会成像【解析】(2)[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利用等效替代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2][3]光屏能够承接的是实像,不能承接的是虚像,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直接观察(不透过玻璃板)光屏,若光屏上不能看见蜡烛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成虚像。(4)[5]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有偶然性,实验过程中,要把蜡烛放在A1、A2、A3三个不同的位置多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得出普遍性的规律,避免偶然性,故①错误,②正确。故选②。(5)[6]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6)[7]只是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并没有偏转一定的角度,蜡烛和蜡烛的像仍然关于镜面对称,则蜡烛像的位置不变。(7)[8]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前后两个面都会成像,故蜡烛的像有重影。28.(2024上·吉林松原·八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M应是一块(选填“A、B或C”);A.2mm的平面镜
B.2mm的平板玻璃
C.1mm的有色平板玻璃(2)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3)实验时应在蜡烛(选填“A”或“B”)一侧观察蜡烛A的像;如果将竖立的M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A的像相对于桌面(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5)正确进行实验,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准确测出蜡烛A和蜡烛B到镜面的距离,其目的是为了(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求普遍规律”)。【答案】C大小A不发生不能寻求普遍规律【解析】(1)[1]玻璃板的两个面都能成像,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而玻璃板厚时,能看到两个像,对实验有影响,但玻璃板的厚度对像的大小没有影响;为了更好的实验,应该选择的玻璃板厚度为1mm的有色玻璃,故AB不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C。(2)[2]选择完全相同的两个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3]点燃蜡烛,蜡烛在玻璃板中成像,观察蜡烛的像时,眼睛要在蜡烛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蜡烛的像,所以应该在A侧。[4]将竖立的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蜡烛A的物距不变,像距也不变,因为像和物体位置关于玻璃板对称,像还在原来位置。(4)[5]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6]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29.(2023上·江苏盐城·八年级统考期中)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茶色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1)实验时,利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直地立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看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像和物大小;(3)实验时,为确定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时,需在(选填“A”或“B”)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在如乙图中的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a”、“b”、“c”或“d”);(4)实验中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像,是由于实验中采用(选填“薄”或“厚”)玻璃板,其中靠近玻璃板的像是玻璃(选填“前”或“后”)表面反射所成的像:(5)如图丙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某一点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6)若图丁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答案】确定像的位置相等Bb厚前45°D【解析】(1)[1]玻璃板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实验中,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不点燃的蜡烛B,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大小相等,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像和物大小相等。(3)[3][4]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只能在玻璃前观察实验时,所以,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中的b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4)[5]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是因为实验采用了厚玻璃板,而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所以会出现两个像。[6]根据像物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知道,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所以,靠近玻璃板的像是玻璃前表面反射所成的像。(5)[7]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连接A、A1,做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即移动后平面镜位置,如下图知道,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45°(6)[8]平面镜所成的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半个平面镜仍能成完整像;平面镜左右两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与小猫关于镜面对称,因为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所以两个像的位置是不同的,故D正确。30.(2023上·江苏南京·八年级统考期中)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所示)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1)在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一些(选填“亮”或“暗”),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图中的和处,其中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选填“P”或“Q”)平面镜成像得到的;(2)探究蜡烛A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写出实验操作;(3)小柯按照图甲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选填“物距u”或“像距v”),根据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物距5.06.07.08.0像距4.55.56.57.5(4)在探究像与物大小关系时,小柯用一个跟A蜡烛完全相同的B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其跟A蜡烛的像重合,此时B蜡烛(选填“替代蜡烛A”或“替代蜡烛A的像”,下同);在探究像与物到镜面的关系时,测量B蜡烛到镜面的距离,此时B蜡烛;(5)小柯用图甲中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发现不便得到像和物左右之间的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选用图乙中的(选填字母)棋子进行实验。【答案】暗未点燃P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如果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则为实像,若不可以,则为虚像像距v0.5薄替代蜡烛A替代蜡烛A的像a【解析】(1)[1][2][3]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应该用未点燃的B蜡烛代替A的像,这种方法是替代法。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面的成像得到的。(2)[4]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如果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则为实像,若不可以,则为虚像。(3)[5][6][7]如图,小柯测量时把像A'到玻璃板Q面的距离作为像距,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L=5.0cm-4.5cm=0.5cm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应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4)[8][9]在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我们用一个跟A蜡烛完全相同的B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其跟A蜡烛的像重合,因为A蜡烛与A蜡烛的像无法直接比较大小,所以B蜡烛是替代A蜡烛与镜后A蜡烛的像比较大小关系;在探究像与物到镜面的关系时,测量B蜡烛到镜面的距离,此时B蜡烛替代A蜡烛的像。(5)[10]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利用图甲中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应选用图乙中的a棋子进行实验,因为a棋子形状不规则不对称,所以可以得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结论。【考点8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1.(2023上·江苏南通·八年级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校联考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水中竖直放置一块自制的刻有角度的圆形量角器,圆心O位于空气和水分界面处。(1)实验前先在水中滴几滴牛奶,这样做的目的是;(2)量角器由可绕接缝M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3)当入射光垂直水面入射时,传播方向;(4)小明测得两组数据如下表:表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序号123入射角/°304560折射角r/°223240表二: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序号123入射角/°223240折射角r/°3060①表二中“◆”数据被遮挡,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个数据是;②若小明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规律时,完成了第4次实验,入射角是40°,折射角可能是;A.20°
B.28°
C.35°
D.60°③写出②中选择的理由。【答案】显示水中的光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变45°B因为45°>40°>30°,所以折射角大于22°且小于32°【解析】(1)[1]在实验中,水里加几滴牛奶,这样做能较明显地显示光路,使实验现象更容易观察;(2)[2]纸板由可以绕接缝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的,当F和E不在同一平面内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样做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入射角为0°。(4)①[4]根据表格一中的数据,当入射角为45°时,折射角为3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表格二中的入射角为32°时,折射角应为45°。②③[5][6]由表一数据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入射角为40°,介于30°~45°之间,折射角也应介于22°~32°之间,故选B。32.(2023上·福建漳州·八年级统考期中)小明在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时,让入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得到如下表格。(当反射能量达到100%时,折射光线消失)入射角i0°10°20°30°40°41.8°50°折射角r0°15.2°30.9°48.6°81°90°反射能量5%7%26%43%84%100%100%(1)光的折射现象一般都会伴随着反射现象的发生,当入射角增大时,则折射角(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当入射角i=45°时,光线(填“能”或“不能”)从空气中传播出来;(3)当入射角i≥°时,折射光消失,反射光会变得更亮,即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图像中的图线(填“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两角关系;(4)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如果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填“能”或“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答案】增大不能41.8a不能【解析】(1)[1]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随之增大,由表中数据可知: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2)[2]发生全反射时,没有折射光线,当入射角i=45°时,发生全反射,光线不能从空气中传播出来。(3)[3]由表格数据可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等于41.8°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折射角总大于入射角,而图b中,当入射角等于45°时,反射角也等于45°,a图像中的折射角始终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整形钳的使用方法》课件
- 乡镇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计划
- 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 基本药物指南处方集解读课件
- 器乐小组活动计划例文 器乐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新计划生育宣传标标语
- 2024年9月电话销售工作计划
- 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课件
- 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参考范文方案
- 北京高中物理教学进度
- 新生儿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步骤课件
-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
-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课件
- NB-T 11054-2023 防孤岛保护装置技术规范
- 2024北京西城区初二(上)期末英语试卷及答案
- 保险业与保险法律风险
- 隧道结构-洞门与明洞(隧道施工课件)
- 《超市创业计划书》课件
- 日产轩逸经典说明书
- 2024年山东济南地铁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