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良好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其

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炼。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从学生的

整体素质出发,进而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

了一些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

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

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

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

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

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

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

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

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

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

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

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俗一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

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课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

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

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

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

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

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

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

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

想法。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

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

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

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L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

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

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

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

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

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

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

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

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乂课件出示

14乂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

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

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

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

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

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

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

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

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

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

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

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

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

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

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

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

山树草花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o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

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5o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

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一一《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

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

《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昧、坠、怀〃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

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

3.学会描写景物,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

受。

2.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了解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冰心的诗集《繁星》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想象繁星满天的

景象。

繁星闪烁着一一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导语:晴朗的夜晚,星光灿烂。冰心先生在闪烁的星光中听到它

们的对话,原来它们在互相赞颂啊!而当我们仰望星空,又会产生哪

些遐想呢?你们是否会想起那些动人的传说?是否会想一探星空的奥

秘?是否想起远方的某位亲人?……有一位作家,他经常独自仰望星空。

面对闪烁的繁星,他思过往,想未来,抒发自己的真情。今天,我们

就随他一起去欣赏夜空中繁星闪烁的情景,去表达对生活最诚挚的情

感。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繁星〃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观察〃繁星〃抒发

了种种思绪。紧紧抓住〃繁星〃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L介绍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

家、散文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

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

学的良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

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赞歌集》等,还有不

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文学译著等。

写作背景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

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

些社会活动,巴金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

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

西方找真理〃。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

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

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2.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通的

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半明半昧(mOi)摇摇欲坠(zhul)怀(hu旬抱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L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要求:

(1)画出表明作者观星的时间、地点的词句。

⑵找出作者三次观星中所看到的具体景物。

(3)画出表现作者观星感受的句子。

3.汇报展示,品析课文。

⑴学习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并思考

以下问题。

①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首句在段落中的作用。这句话开篇点题,

个〃爱〃字表露出〃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出下文〃我最爱看天

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仿写训练:我爱,但我也爱。

方法拓展: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二

是内容。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应看其在文中的位置。(1)在开头,总领

全文、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等。

⑵在中间,照应上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

笔、做铺垫等。(3)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篇末扣题等。其内

容上的作用,应先判断句子的表达方式,如果是描写性句子,还应继

续判断是描写人物的、景物的,还是描写环境的。要结合内容具体作

答;如果是一般叙述性句子,可能是交代记叙文的要素,奠定全文的

感情基调等;议论性句子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表现人物的观

点态度,强调抒发某种感情;抒情性句子的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

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

②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景

象?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读第1自然段的第2句话,从中提炼出关键

信息回答。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从前七八月,在家乡庭院里纳凉的时

候。他看到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⑵学习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并思考

以下问题:

①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景

象,产生了什么感受?

预设:引导学生阅读第2自然段,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寻找

关键信息。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三年前,在南京住处后面的菜园里。

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感觉到星光虽然微小,但是光明无处

不在。

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

不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预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在讲解前适当铺垫巴金的人生

经历,并且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作者当时正值

青年,胸怀宏伟理想,微小的星光〃无处不在〃正体现了青年人充满希

望、朝气蓬勃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无

限期盼。

仿写训练:写一写自己观看星空的经历,以及从中产生的感想。

示例:夏天的夜晚,我最喜欢看繁星满天的景象了。

⑶学习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

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三次观看繁星的情景,将之和前两

次进行对比,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②找出这一自然段中表明作者和繁星之间关系的词。(很熟)

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想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

飞舞。(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教师可以出示星空的图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被繁

星包围的景象,进而体会这句话中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满天繁星比作飞舞的萤火

虫,写出了繁星闪烁的美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

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想象一下:如果星星会说话,它们会说些

什么呢?)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站在星星的角度设想它们之

间可能会说些什么。

⑤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都不同,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境况中三次观看繁星,感受越来越深,越来

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

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这个不相同不仅是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

的增长,作者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细了,还因为他远走他

乡特定的心境。

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的描写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在写

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

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

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

气吹跑呢。一一贾平凹《月迹》

示例: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繁星和月亮的美妙、可爱,

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意境;并且都是通过人物对繁星和月亮的主观感

受来衬托繁星和月亮的可爱的。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夜空的繁星是美的,它们激发了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

由的向往。沧海日出也是美的,它又带给峻青怎样的感受呢?现在,

我们就通过欣赏下面的片段来体验一番吧!

L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学生朗读。

早霞渐渐变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橘红,以后又变成

为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着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

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在那闪烁着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大海

里,一轮红得耀眼,光芒四射的太阳,冉冉地升腾起来。开始的时候,

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了一个弧形的金边儿,不久,这金边儿很快地扩

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己经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

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时间,那辽阔无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

布满了耀眼的金光。在那太阳刚刚跃出的海面上,金光特别强烈,仿

佛是无数个火红的太阳,铺成了一条又宽又亮又红的海上大路,从太

阳底下,一直伸展到鹰角亭下的海边。这路,金晃晃红彤彤的,又直

又长,看着它,就仿佛使人觉得:循着这条金晃晃红彤彤的大路,就

可以一直走进那太阳里去。

啊,美极了,壮观极了。

——峻青《沧海日出》

2.教师出示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分小组交流,选举代表汇报。

(1)0出前,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早霞的颜色变化;大海和天

空的颜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日出的过程的?(时间顺序)

(3)沧海日出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美;壮观)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L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们的课堂表现。

过渡:美的事物无处不在,巴金先生正是用心观察、体验,才发

现了这些美,并且为我们呈现了出来。其实,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

眼睛,我们也能像大家那样,发现事物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再读课文,

体会繁星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妙吧!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作者在对星空的描写中所寄予的真实意

图。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散文,而是一篇美文。文中优美、生动的

描写,动人的意境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即便没有真正观察过星空,也

能在作者的文字中想象星空的美。这就是好文章的魅力。课堂学习中,

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2.教师为学生分组,引导他们交流学习收获。

3.引导学生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并学会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3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

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

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⑴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

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

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⑴〃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

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

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

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

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读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与老渔翁垂钓的经过。

4、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诗意,再来学习古诗,

以读促讲,做到水到渠成。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精炼与绝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美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

学习1、2自然段,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文品境,体会1、2自然段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

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课文1、2自然段、古诗、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解题质疑:

1、师板书"纪晓岚〃:知道纪晓岚吗?

师介绍人物资料。(清四大才子,乾隆的宠臣,才华横溢……)

2、师:有关他的故事民间流传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其

中之一。

师补充课题:〃吟诗”。

3、指生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纪晓岚做诗,不是念诗、

诵诗)

4、读出题意。指读、齐读。

5、读了课题,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什么诗?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和谁一起?为什么要吟诗?

怎么吟诗?吟得怎么样?

6、师相机归纳板书: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7、小结:这就是一件事情的六要素。了解清楚了六要素,可以

帮我们很好的了解课文内容。翻书,让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答疑解惑:

1、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

2、读词。(课件1)

纪晓岚光芒乾隆皇帝江畔

老渔翁垂钓重复一遍

悠然一篙一橹嵌入沉静

(注意读音:畔、翁、沉、嵌,反复读)

3、开火车读课文段落。

师评: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句子通顺……

4、解疑:这六要素你解决了哪几个?生说,互相补充。

5、师教方法:把他们连起来说就是主要内容。指生说。

6、师教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把它们连起

来说一说,就是事情的主要内容。

三、以读促讲,感受诗意:

(一)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觉得有诗意呢?(师板:诗意)

2、练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日的江畔有哪些景物?想象这些景物

构成的画面。哪些景物给你印象深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3、生说江畔的景物。

(师板: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

4、把你喜欢的句子会说的说一说,想读的读一读。

5、指生读。

师引导:

问:〃红红的落日,洒下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重读〃红红〃、〃金色〃?

评: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把感受读出来。真是好方法。

评: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亮丽的色彩;从你的朗读中听感受到了

活泼的动态;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芦花翻滚的壮观;从你的朗读中看

到一群水鸭在夕阳的余晖下慢慢地游不见了……

6、师小结:亮丽的色彩,活泼的动态,在古庙的钟声里构成了

一幅江畔落日图。难怪乾隆皇帝会觉得有诗意。指读,齐读。(课件2:

第一自然段)

(二)第2自然段。

1、一位老渔翁正独览这一江美景,静静地垂钓呢!(师板:老渔翁

垂钓)

把描写老渔翁的句子勾画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练读,指读。看谁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

3、指两生分读老渔翁钓到鱼前的部分和钓到鱼时的部分。

要求:要读出老渔翁的变化。(课件3:第二自然段)

听出了什么变化?(老渔翁动作的变化,老渔翁心情的变化)

4、师评: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不同,把老渔翁由静到动,

由平静到愉悦的变化读了出来。

5、指生富于变化的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6、可这江景中的主人翁不是老渔翁吗?为什么最后要写水鸟呢?

7、小结:老渔翁置身于夕阳的金色光芒之中,心情愉快地钓鱼,

这情景真是富有诗意呀!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优美的

意境吧!配乐朗读1、2自然段。

四、诗文对照,体会精妙:

1、过渡:看了这样的情景,难怪乾隆皇帝想听纪晓岚吟诗,也

难怪纪晓岚会吟出这么美妙的诗句。(课件4:古诗《秋江独钓》)

2、指生读古诗。

3、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卜七言绝句,嵌入十个一)

4、你能把它读准确吗?指读,要求:能读出诗意来吗?能读出老

渔翁的变化来吗?

5、将景色与诗句联系起来想一想,1、2自然段哪些景象正是诗

中所写的呀?与同座交流。

6、生交流。

7、反馈:文中哪些景象被聪明的纪晓岚写入诗中的呢?生说。(分

别读句子,或是说出第二自然段都可以。)

8、〃一人独占一江秋〃理解。

〃一人〃指谁?(老渔翁)

"占〃呢?(占领、占据……)再点拨:联系1、2自然段,他独览一江

美景心情愉快地钓鱼,这可真是一种一一〃享受〃啊!

9、理解第四行诗。对应了哪部分内容?(1、2两个自然段)

10、小结:纪晓岚仅仅用了28个字,可谓字字精妙,字字都是

他渊博学识的沉淀与迸发。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优美的朗读把诗中

的意境表现出来吧!

11、配乐齐读。(课件5:音乐《春江花月夜》)

五、小结所学,铺垫下文:

纪晓岚不愧为一代文学泰斗,真是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啊!乾隆

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自设练习,巩固拓展:

又到了〃我的练习我设计〃的时间:

你打算针对这首古诗和1、2两个自然段设计哪些精彩的作业呢?

预设:

1、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写下来或画下来。

2、背诵古诗并默写。

3、针对第一自然段填空。

4、问答题:明明有钟声,为何还显得沉静?

5、问答题:明明写老渔翁,为何还要写水鸟?

七、板书设计:

22纪晓岚吟诗

诗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时间地点人物

意老渔翁垂钓起因经过结果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L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

蚊、即〃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3.弄清三次实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

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从小热爱科

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L抓住重点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拓宽视野。

教学难点

1.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初步感知什么是仿生学,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

蚊、即〃等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生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蝙蝠〃〃雷达〃两个词语,多媒体出示蝙蝠、雷达的图

片。

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两种事物吗?(学生答:蝙蝠、

雷达)是的,它们就是蝙蝠和雷达。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电

子设备,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

文《蝙蝠和雷达》,探究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上〃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明确:课题以一个"和〃字连接了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不同的事物,

意在让我们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介绍蝙蝠、雷达以及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蝙蝠真正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

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大部分蝙蝠

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蝙蝠主要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搜寻食物,

探测距离,确定目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等。它由嘴发出频率高出

20000赫兹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

能听见。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

通过大脑,就能判断出障碍物的样子、位置等。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装置。雷达把电磁波发射出去,再

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接收的电磁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

显示探测目标的影像,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

雷达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军事作战指挥、民用航行引导等。

仿生学模仿生物特殊本领的一门科学,主要是观察、研究和模拟

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生物本身结构、原理、行为、

各种器官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

从而为科学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L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课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科学家们从

得到启示,发明了,使能够o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生字

的读音。

会写的字:雷达(d白)蚊(w4n)子即(用使科(婚)学家横(hGng)

七竖(shU)八绳(sh6ng)子系(ji)着苍蝇(yMg)证(zhOng)明研

(yan)?E(jiu)驾(同驶(shi)

会认的字:蝙(binn)蝠(初启(qi)示敏锐(rui)铃铛(dang)揭

(ji巨)开障(zh3ng)碍物荧(ying)光屏(ping)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L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疑难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点词语。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漆黑〃是一个状态词,并且是一个多义

词,然后分别出示乌黑的头发和没有光亮的山洞的图片,使学生明白

在前一张图中,〃漆黑”是指颜色非常黑;在后一张图中,'‘漆黑〃是指非

常暗,没有光亮。最后结合课文中的这句话,可知〃漆黑〃在这里应为

第二个意思。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吗?

预设:〃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教师在讲解这个

词语时,可以出示其近义词〃敏捷〃和反义词〃迟钝〃,让学生通过意义

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感知其含义,从而加深印象。

⑶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

铛。

预设:分别出示东西胡乱堆放的房间图和整整齐齐地摆放的房间

图,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横七竖八〃的含义。

(4)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

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预设:超声波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适当介绍关于

超声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来理解其意思。

超声波声波的一种,是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

它同声波一样,都是由物质振动而产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

同时,它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

其中以蝙蝠最为突出,它能利用微弱的超声波回声在黑暗中飞行并捕

捉食物。

3.指导词语归类。

♦拟声:隆隆啾啾咕咕叽叽呱呱

♦带数字的:横七竖八五颜六色颠三倒四吆五喝六成千

上万一五一^P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默读中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人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这件事上受

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B.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嘴和耳朵;

三次实验)

C.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蒙上眼睛,铃铛一

个也没响,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D.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行?(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

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而定位)

预设: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

E.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o

能发出,接收到,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

的方向。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从而使飞机夜

航更加安全。

(2)小组合作与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A.给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

B.梳理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

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蝠

飞行的奥秘。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飞机靠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我们知道,即使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也能安全、平稳地飞

行,这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人

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雷达又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效

地指挥飞机避开障碍物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探究一番。

小结: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从生字开始,掌握了字音、重点字的

书写规则,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还从

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么多知识点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课下一定要多复习,下节课老师会检查的。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表

现都很不错,—能结合老师的讲解总结出识字规律,真不简

单;课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关于仿生学、超声波的知识,

这样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⑴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⑵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问题示例

A.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B.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眼睛吗?

C.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蝙蝠的飞行原理的?

D.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它是如何分辨障碍物的?

E.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这种关系的?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了解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2,概括分析科学家所做的几次实验,把握科学家从中得到的启示。

3•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4,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把握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的过程。

2.在生活中要敢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L教师念词语,学生默写,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

雷达飞蛾蚊子即使灵巧敏锐科学系鞋带横七竖八绳子苍蝇证明

研究推进模仿天线无线电波显示驾驶员

2.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

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

全飞行的问题。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经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知道人

们给飞机装上雷达,使之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这是受到蝙蝠的启发。

那么这一启发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

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究一下。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L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

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引导学生回想常用的修辞手法,并明确这两句话运用的是

设问的修辞手法。分析这两句话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

进行。对于读了句子后产生的疑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

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以鼓励。

方法拓展: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

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等。设问是其中的一种,常用

于表示强调。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

问自答。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

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

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

避开。(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关联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