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课件教学内容_第1页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课件教学内容_第2页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课件教学内容_第3页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课件教学内容_第4页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课件教学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王贤进准备讨论的主要问题

1.如何看待中小学教育科研2.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策略是什么

1、教育科研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策略

研究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当人们面临实际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不外乎是四种:诉诸经验、请教权威、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当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育科研也因此成为教育者认识教育活动、解决教育问题、改进教育工作的重要策略。一.如何看待中小学教育科研2.何谓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通常是指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认识我们所面临教育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得到解决教育问题的答案。教育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二类:抽象(或一般的)答案;具体(或专门的)答案。前者我们常称之为基础研究;后者则称为应用研究。概括起来,就是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工作。实践意义(1)有利于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2)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智慧(3)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追求(1)发现教育规律,获得教育科研成果(2)改进教育工作,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3)提高自我素养,获得专业发展的成果

——认识教育、改进工作、完善自我,重点在于更新观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素养的问题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正经理异常包括目标、体制、机制、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在内的,基于现实、志向未来的变革。而教育改革是否能深入,学校内涵发展是否能实现,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实施基本条件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制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既为教师自主性的发挥创造了空间,又对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实施提出了要求;教育、教育的新理念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构需要教师改变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2)教师的平庸化问题(3)教师的习惯性问题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地位的确认:专业职责、专业自主权、“还教于师”教师的专业特性:一种“扩展了的专业特性”关于教师的“平庸化”现象

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研究的实际情况(包括国外研究的理论)来看,基础教育的教师有一种“平庸化”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现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有教材,有教学大纲,而且还有具体详尽的教师指导书包括参考题,教师主要依靠这些,他们甚至用不着备课,而且连作业也可以按照题库去布置,按照标准答案判作业。国际上有些专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基础教育的平庸化”。(教师为什么越老越不值钱?)关于教师的习惯性问题(思维)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是一种观念沉淀,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称之为“内隐理论”。教师的内隐理论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和教学情境中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文化假设和教学观念上的假设,是一种情境性理论,它隐藏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因而易被忽视。教师本人在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框架很少能成功地改造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教师思维的改造与和教师的内隐理论改变及发展行动理论的内隐理论说明,教师的内隐理论与教学生活相关,只有经过教师本人的行动,才有可能使内隐理论发生改变。内隐理论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新课程也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也是教师的内隐理论无法解决的。反思性教学:追求卓越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学的主体,教学研究的主体。

反思性教学不是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是一种用来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学习方式。它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积极自觉地改造自己的思维,努力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大胆进行教学创新,使自己的内隐理论外化,进而使自己从习惯性思维转入反思性思维;使自己从习惯性教学进入反思性教学,不断构建自己更科学更合理化的内隐理论,以适应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的新要求,有效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并以此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5.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1)重建学校文化(2)凝铸学校特色(3)凝聚员工心力(4)促进学校改革6.当前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错误倾向:(1)理论脱离实践(2)实践脱离理论⑴实践脱离理论(非理论教学实践)a.经验主义教学实践(无用论)b.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害怕论)c.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实用论)

教学实践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教学成果的“科技含量”低,成本高,代价高;理论的参与和指导才能使实践不断升华、超越;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呼唤新理论的指点迷津⑵理论脱离实践(教学理论的“实践乏力”)a.结构僵化、体系陈旧——教学理论缺乏强劲的解释预测力和指导力

b.语言呆板教条,表述单一少变,教学理论的语言系统缺乏现实的感召力

c.急功近利的功利取向、追逐时髦的浮躁心态——教学理论失却了自我修正与发展的反省力理论和理论工作者存在不足(没有力量)①理论缺乏亲和力(关注实践和表述生动的理论)②理论缺乏见解力(深度、智慧、精神)重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本身应有相对独立性,以超越现实并引导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可以脱离现实;相反,理论只有深切地关怀现实、体察实践,才可能去引导现实的超越。从最终意义上说,理论只有指向实践,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用理论本身去充实实际工作者;其二是把理论变成操作性强的技能技巧让实际工者依葫芦画瓢。问题在于当理论化为操作技巧时,其理论的精髓必然会减少,这样怎能保证缺乏理论基础的实际工作者运用操作技能时不偏离理论的本质?好的教育理论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教育的精神,用这种精神作为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精神指南,让实际者凭借被激发与获得的教育智慧与教育精神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教育实践,而非简单的教育“创制”。教育理论并非单纯依靠作为中介的技术技能转换而走向实践。事实上,许多教育理论不可能化成规范的操作。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把教育研究的关怀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并影响现实教育生活的改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主要表现(1)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2)名不副实的“教育实验”(3)理论与实践的疏离7.当前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1)“两张皮”的问题:科研与实践相脱离(2)研究主体的缺失:意识淡薄与被动参与(3)重活动轻研究:重外部影响轻内在深究(4)低水平重复研究:理论的简单演绎缺创新具体表现:“五多五少”(1)重复性课题研究多,独创性课题研究少;(2)表现性课题研究多,潜心深层次问题研究少;(3)课题组中“坐车”的多真正参与研究的少;(4)研究报告中内容写的多,而实际操作与跟踪材料少;(5)课题研究数量多,而“新”.“精”型成果少.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1)学校教育科研定位不清(群专研究有别)(2)学校科研优势发挥不够(教师,学校优势)(3)学校科研范式单一(重演绎轻实践反思)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

专业研究教师研究

求真(基点)求善学术创新(重点)教育现实学术价值(价值)实践价值宏观、中观(时空)中观、微观

(一)经验的上升性研究(二)教育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三)解决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四)真实情境中的现场研究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求善。即:以一种科学的方法与态度,来研究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艺术,改进自己的工作。教育科研就是一个科学地改造现状的过程。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1)改进教育的研究;(2)置身教育中的研究;(3)基于教育的研究.——它体现了教师教育研究在目的、环境和对象三方面的特征.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1)最佳的研究位置:身居一线,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2)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与学生共同交往构成的教育教学生活,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3)理想的研究方式:实践性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能在自己的实践中产生自己的知识,构建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二.中小学教育的正确取向坚持以校为本的科研方向提倡行动研究的科研方式彰显教育科研的实践效用1.坚持以校为本的科研方向

校本研究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活动。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或进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就像我们关注人的行为却忽视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一样,结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它意味着: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如果学校还是以前“那所学校”,管理还是以前那一套,那么,教育发展和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以校为本也就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突显学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学校由教育活动的工具存在(空间存在)转向本体存在(文化存在),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到教育决策的中心,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肯定自我、重塑自我、回归自我、发展自我,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本次课程改革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意义重大,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既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保障。

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为了学校

在学校中基于学校(1)为了学校(目的)A.解决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教育实践的创新;B.引导教师参与研究,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发展;C.重建学校文化,改变教师生活方式,是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D.归根结底是促进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2)在学校中(对象)A.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B.发展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C.教育理论的效用有较大的情境依存性,学校又是具体的独特的;D.必须在学校情境中研究特定情境中问题,即研究本校的问题.(3)基于学校(动力)A.学校发展的主体是校长和教师,发展动力源于主体生命活力的彻底释放;B.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物质基础与特有的学校文化,发展在于各种资源充分利用;C.教师应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必要的专业引领必须以教师的主动的实践与自我反思为基础;D.要体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参与性与参与度).校本研究的特点(达乌德-布里奇)(1)课题应主要来自学校实际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非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出来的与自身学校实际关系不大的问题;(2)研究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3)遵循一定研究程序:明确的目的、规范的过程、适当的方法;(4)结果应能直接用于学校实践的改进,学校中的困境与问题及其改变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找准研究定位:校本取向(1)经验的上升性研究(2)教育理论的应用性研究(3)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4)真实情境中的现场研究教育科研校本化特性的体现

体现研究的本土性与针对性

体现研究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体现研究的现实性与实效性(1)学校教育科研的本土化

课题来源应是本土化的,源于本校实际和教师自身经历与感受(本校的问题,自己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直接性和针对性.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研究课题

A.学校发展中的老问题与大缺陷.以此为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削弱其障碍,转化其限制力量;

B.学校当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此为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消除有关消极因素或问题解决办法;

C.学校传统优势和成功经验.以此为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实现优良传统的当代转换和融合,使已有经验获得进一步整合和提升,突现学校特色和优势.(2)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学校教育科研的特性(问题域,教育理论的情境依存性)决定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学校教育科研的功能(新成果的实践转化,学校改革的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都取决于作为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教师的研究主动性的发挥.教师研究主体性的激发A.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觉醒:“还教于师”.B.教师角色的转换:行动者行动者与思想者.C.教师的教育理性与情境敏感性.D.学校的文化环境与专业引领.E.课题与教师真实生活与实际活动联系.F.同伴互助与合作共享.

(3)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立足现实,讲究实效是校本教育科研应该追求和坚持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这就是要根据本校的生源,师资,地区人文背景,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等因素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并需特别关注研究本身的实践效能.学校教育科研实效性的体现A.基于对本校情况的分析诊断,旨在解决本校实际问题.B.建立在教师广泛参与基础上,关注教师介入的广度与深度及由此获得的收益大小.C.研究所带来的学校实际工作的改进的程度,与研究相关的手段或策略所带来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变化.D.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的联系,研究成果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2.提倡行动研究的科研方式行动研究作为近年来在教育研究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吸引了愈来愈多教师的目光.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30-40年代科利尔和卢因明确提出并实施行动研究以来,行动研究在许多领域,由此是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往往是相互分离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也是分离的.研究活动的主体是专家,场所是大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场所是学校和课堂,活动多为经验性的.这样就形成了研究脱离实践,实践难免盲目.

行动研究恰恰提供了一座桥梁,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够以“研究的实践者”的形式联系起来:研究者与实践者相统一,研究起点自对实践的不满和反思,研究的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目的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是为改善现实的实践,研究的结果是切实改变现状.这样,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反馈机制.行动研究是研究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同时又依据教改佳话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计划或发难,不断提出新目标.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一种专业实践形式,一种研究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反思性教学,是用专业的视角观察,内省,并自我改进教学实践.这种研究与实践的溶合,行者与思者的统一,理性反思与工作改进结合,更适合教师的旨趣和实际,因而更适合教师研究教育实践.

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进实践,诊断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必须着眼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改变教师的教育实践,还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为最终目的;行动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方式,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体现了教师作为人、作为实践者所拥有的本性。在这中生活方式中,教师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一个案例看教师的行动研究

某学生在上课时讲话,被科任老师告到班主任处。放学后班主任找学生谈话。谈话结束时,学生写保证书,保证今后上课不再讲话。第二天,又有教师到班主任处告状,称某学生上课讲话致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班主任再一次找学生谈话,并出示学生所写的保证书。学生回答说,之所以写保证书,是上了老师的当。班主任无法,第二天打电话将家长叫到学校。在班主任与家长谈话的一个多小时的过程中,家长一言未发,始终坐在哪儿抽烟。

基本情况分析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学生上课讲话班主任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学生谈话、写保证书效果(根据教师反映)——无效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找电话叫家长效果——?以上可以看出,教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而且基本上是采用一种经验的策略来应对自己所面临的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其模式可表述为:

问题——?策略——?效果(1)搜集资料:在采取行动之前,教师需要描述该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的基本特征,即讲话的内容、讲话的频率、讲话的条件。具体做法可以是:请一名学生做一下课堂观察记录,记下学生一天讲话的次数(频率)、讲话的内容以及哪些老师上课讲话比较多(讲话的条件)。连续记录三天,把握该生上课讲话的基本特征,以用来验明采用某种策略的效果。相关资料还包括学生的作业情况、同学的评语、该生个人的主观感受。

假使记录的结果如下:讲话频率:第一天讲话10次、第二天讲话8次、第三天讲话12次,则讲话频率为10次/天;讲话内容:教学内容无关,属干扰性的;讲话条件:每位教师上课都有讲话的现象。

该生上课讲话行为规律图(2)施加干预策略策略1:找该生谈话策略2:让其写保证书继续对该生进行观察记录。可能的结果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第四天、讲话次数为5;第五天、讲话次数为4;第六天,讲话次数为6,则可以描述其行为变化图如下:(3)了解干预效果:学生行为变化图(4)评价干预行动的结果行为特征:通过谈话和写保证书,学生上课讲话的行为频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信息反馈:告诉学生,进步很大,继续努力。行动结果评价:情境得到改善,两种干预策略取得明显效果。

第二种情况:学生讲话的频率维持原水平,即干预策略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则需要分析:行动策略的构想出了问题,则需要采取新的行动策略;教学情境分析出了问题,例如班主任片面地相信科任教师的指责;问题界定出了问题,即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育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首先,它以找到一个起点为开端,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再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

接着,在情境得到认识与理解之后,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策略。

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如果行动策略被初步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这一轮行动研究就宣告结果,接着进行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如果行动策略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更一步的审视,并发展出新的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直到问题最终解决。

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

(1)寻找研究起点

A.切入点:

一个兴趣、一个困难、一种“不明”的情况

B.方式:反思、对照、比较、总结、征询

C.要求: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

(2)筹划对策A.分析问题B.收集资料C.分析资料D.形成行动策略分析问题:问题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问题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我以前是怎样应对这个问题的?效果如何?有何不足?这个问题我打算怎么做?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研究的范围是什么?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做的准备有哪些?这个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研究?什么样的设想是最佳的?收集资料:收集既有资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的文字资料(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案、对学生作业所做的修改和评语、学生进步的记录等)和其他文件(班级名册、家长来函、考勤记录、校规、通知单、通告……)观察和记录情况分析资料:

资料收集后需要进行处理,从而促进我们对问题及情境了解得更为透彻。资料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呈现资料、解释资料、做出结论。形成行动策略:形成行动策略是一项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对特殊情境进行分析,而且也体现出教师的人格特点和教育理念。在形成行动策略时一般需注意:

*不要满足于某一构想

*不要过多地受执行困难的干扰

*要将现有的力量一起考虑进去

*借助群体讨论形成行动策略(3)实施行动策略:

即:将形成的行动策略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行动策略只是我们关于实践的一种假设,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预设的效果,需要我们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对其效果进行检验。我们可以借助检验的结果对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进行评估,并从中找出方法,发展和修正甚至彻底改变我们的观点。应当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一个新的策略只是一个试验,我们不能期望一切都立竿见影。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按照执行方案,得到了“改善情境”的结果执行的结果未产生损害正向效果的副作用“改善”的效果可以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下去行动策略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在执行方法上、行动策略上、教学情境分析上、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问题的界定上等方面出了问题。

(4)检验行动效果:效果评估:它实际上就是研究者对上一轮的研究结果进行反思的过程。反思即就行动的效果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反思这一环节包括:第一、整理和描述;第二、评价与解释;第三、写出实事求是的研究报告。教育行动研究过程示意图研究的循环:在对问题进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重新考察自己研究方式的起点与路径,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改进原有的行动策略或建立新的行动策略,在实践中施行,并重新加以检验。寻找研究起点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筹划对策)形成行动策略

(不成功)实施干预(成功)检验与评估行动研究的简单图解确

计划实施评价行动研究的循环图

行动

观察

观察

行动研究中研究者的活动

实施计划行动

制定计划反思观察记录过程

行动研究的实质(要意)

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一种专业实践形式,是一种研究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反思性教学,是用专业的视角观察、内省,并自我改进教学实践。在这过程中,研究与实践融合,行者与思者统一,理性反思与工作改进结合。(1)为行动而研究(目的)(2)对行动的研究(内容)(3)在行动中研究(方式)

行动研究是研究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同时又依据教改计划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计划或发难,不断提出新目标.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一种专业实践形式,一种研究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反思性教学,是用专业的视角观察,内省,并自我改进教学实践.这种研究与实践的溶合,行者与思者的统一,理性反思与工作改进结合,更适合教师的旨趣和实际,因而更适合教师研究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首先,它以找到一个起点为开端,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再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认识与理解之后,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策略。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如果行动策略被初步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这一轮行动研究就宣告结果,接着进行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如果行动策略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更一步的审视,并发展出新的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直到问题最终解决。

接着,在情境得到认识与理解之后,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策略。

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如果行动策略被初步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这一轮行动研究就宣告结果,接着进行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如果行动策略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更一步的审视,并发展出新的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直到问题最终解决。以行动研究来解决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有两点特别要引起注意:第一、任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带具有试误的或尝试的特征。只有通过多次试误或尝试,我们才能找到一个比较有效的策略。第二、不管是采用何种策略来解决学生上课讲话的问题,都必须要考虑所采用策略的效果问题。为此就要搜集相关信息,以验明采用某种策略前后学生行为变化情况。前者是一个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的问题;后者则是一个相关资料的搜集问题。行动研究即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其特点可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行动研究的特质:①参与:“行动研究”是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自然的教学情境中直接“参与”的一种探究活动。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检讨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加以回应,改变自己教材、教法,加以反思、评价,改变对问题的先前理解,改进教学品质,也提高了课程品质。②改进:“行动研究”并不追求精确的研究结果和理论建构,而是在于解决具体情境中教师直面的问题,求得教学品质的“改进”。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要将研究结果推进到其他情境之中,而是要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品质与效率。因此,这种“参与”与“改进”使得“行动研究”与一般的定性研究或书斋式的“传统研究”,或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正规研究”区分开来。③系统:“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必须是“系统”的持续性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④公开:教师通过“公开”地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进入公众对话,展开批判性探讨,求得集思广益。这种“系统”与“公开”使得“行动研究”有别于一般的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的三个基本理念:①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身来研究。就是说,教师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行动研究”是“参与性”的,教师要为改进自己的实践而成为研究者。教师要敏感地观察自己的课堂,探究自己的教学,参与自己的革新活动。“行动研究”是“合作性”的,是集体的自我反思的研究。教师不是自己一个人研究,而是要同其他教师发展伙伴关系,开展合作研究。“行动研究”是“批判性”的,是一种在具体教育情境与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研究,问题的解决总是在实际的情境之中。所以,研究者要对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