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发_第1页
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发_第2页
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发_第3页
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发_第4页
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开发TOC\o"1-2"\h\u9635第一章新材料概述 393051.1新材料的发展历程 337671.2新材料的特点与优势 351971.3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 33310第二章建筑用高功能混凝土 4165302.1高功能混凝土的制备 4245752.1.1原材料选择 4230082.1.2配合比设计 436362.1.3混凝土搅拌与运输 4194542.2高功能混凝土的功能分析 4592.2.1工作性 4248012.2.2强度 5133872.2.3耐久性 5209102.3高功能混凝土的应用案例 529602.3.1高层建筑 5237992.3.2大跨度桥梁 530832.3.3地下工程 629606第三章纳米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65733.1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6231543.1.1物理法 623893.1.2化学法 6194143.2纳米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6301473.2.1墙体材料 6181423.2.2涂料与涂层 6157003.2.3保温材料 7228603.2.4建筑装饰材料 744253.3纳米材料在建筑中的前景与挑战 7265843.3.1前景 7168993.3.2挑战 719879第四章生态建筑材料 73184.1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7133454.2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 8324964.3生态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820175第五章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9323205.1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 9171375.2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9110715.3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发展趋势 10227第六章超高功能混凝土 10325736.1超高功能混凝土的制备 10178066.1.1原材料选择 10125296.1.2配合比设计 10277636.1.3混合料制备 10222326.2超高功能混凝土的功能 10161566.2.1抗压强度 10218636.2.2抗折强度 1153606.2.3耐久性 11163986.2.4延性 11283436.3超高功能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 11192336.3.1结构构件 11213446.3.2预制构件 1177056.3.3地下工程 1181276.3.4修复加固 114300第七章光伏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11187747.1光伏材料的基本原理 11295887.2光伏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12216197.2.1光伏瓦 12167647.2.2光伏玻璃 12347.2.3光伏墙体 12217297.2.4光伏照明 12324507.3光伏材料在建筑中的发展前景 1214902第八章智能建筑材料 1321178.1智能建筑材料的概念与特点 13229848.1.1概念 13151978.1.2特点 13145138.2智能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13115608.2.1墙体材料 13210888.2.2门窗材料 13171698.2.3地面材料 13223658.2.4屋顶材料 1443658.2.5结构材料 14172038.3智能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416208.3.1技术创新 1427258.3.2节能环保 14177338.3.3智能化程度提高 14278058.3.4产业化发展 1410014第九章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8819.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概述 14129639.1.1建筑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 14249499.1.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意义 15176589.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1568969.2.1建筑废弃物预处理技术 15261629.2.2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15289119.2.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5203169.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15111569.3.1建筑废弃物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1556679.3.2建筑废弃物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16265619.3.3建筑废弃物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1621045第十章新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63158210.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评价体系 162944910.2新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62778110.3新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前景与挑战 17第一章新材料概述1.1新材料的发展历程新材料的发展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从青铜、铁器时代的金属材料,到陶瓷、玻璃的非金属材料,再到现代的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新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新材料:主要包括青铜、铁器等金属材料,以及陶瓷、玻璃等非金属材料。这些材料在古代建筑、工艺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近现代新材料:工业革命的推进,钢铁、水泥、塑料等新材料逐渐出现,为建筑、制造等领域提供了更广泛的材料选择。(3)现代新材料:20世纪中后期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功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新兴材料不断涌现,为各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1.2新材料的特点与优势新材料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1)高功能:新材料在强度、韧性、耐腐蚀、耐磨损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功能,可满足不同领域的使用需求。(2)广泛应用:新材料在建筑、制造、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有助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3)环保性:新材料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4)创新性: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强烈的创新性,不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1.3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在建筑领域,新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建筑质量:新材料具有优良的功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2)优化建筑结构:新材料的应用有助于优化建筑结构,降低建筑自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3)节能降耗:新材料的保温、隔热功能优良,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能效,降低能源消耗。(4)美观环保:新材料在颜色、质感、光泽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为建筑物带来美观的视觉效果,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推动行业创新:新材料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第二章建筑用高功能混凝土2.1高功能混凝土的制备2.1.1原材料选择高功能混凝土的制备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粗细骨料、外加剂等。在选择原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力学功能等因素,以保证混凝土的高功能。2.1.2配合比设计高功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关键环节,需要根据工程需求、原材料功能等因素进行优化。配合比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耐久性等基本功能;(2)降低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的绿色环保功能;(3)优化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提高混凝土的综合功能。2.1.3混凝土搅拌与运输高功能混凝土的搅拌应采用高效、均匀的搅拌方式,保证混凝土各组分充分混合。在搅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搅拌时间、温度等参数。混凝土的运输应采用专业的运输设备,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分层、离析等现象。2.2高功能混凝土的功能分析2.2.1工作性高功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易于施工,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振捣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其工作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坍落度较大,易于填充模板;(2)混凝土流动性好,易于施工;(3)黏聚性较好,不易发生分层、离析现象。2.2.2强度高功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拉强度等。其强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水泥的强度等级;(2)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3)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2.2.3耐久性高功能混凝土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包括抗渗性、抗碳化性、抗冻融性等。其耐久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渗性:高功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渗功能,能有效防止水分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渗透;(2)抗碳化性:高功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碳化功能,能有效抵抗环境中的碳化作用;(3)抗冻融性:高功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冻融功能,能在低温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力学功能。2.3高功能混凝土的应用案例2.3.1高层建筑高功能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上海中心大厦、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高层建筑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功能要求较高,高功能混凝土能够满足这些需求。2.3.2大跨度桥梁高功能混凝土在大跨度桥梁中的应用也较为常见,如港珠澳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大跨度桥梁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裂性等功能要求较高,高功能混凝土能够适应这些特殊环境。2.3.3地下工程高功能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地铁、隧道等。地下工程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性等功能要求较高,高功能混凝土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第三章纳米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3.1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研磨法、高能球磨法、电弧放电法等;化学法主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水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等。各种制备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3.1.1物理法物理法是通过机械力、热能、电能等手段,对材料进行物理作用,从而实现纳米材料的制备。机械研磨法和高能球磨法是物理法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方法。机械研磨法通过球磨机等设备,将原料进行长时间研磨,使其达到纳米级别。高能球磨法则利用高能球磨机,在高速运动的研磨介质作用下,实现原料的纳米化。3.1.2化学法化学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原料在原子或分子层面实现纳米化。化学气相沉积法、水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等是化学法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气态原料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纳米材料。水热合成法利用水热条件,使原料在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纳米材料。溶胶凝胶法通过溶胶凝胶过程,使原料在溶液中形成凝胶,经过干燥、热处理等过程,得到纳米材料。化学沉淀法则是通过控制溶液中的沉淀条件,使原料纳米颗粒。3.2纳米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纳米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墙体材料纳米材料可用于制备高功能的墙体材料,如纳米氧化铝、纳米碳酸钙等。这些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功能、耐腐蚀功能和隔热功能,可以提高墙体的强度、耐久性和保温功能。3.2.2涂料与涂层纳米材料在涂料与涂层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如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等。这些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紫外线屏蔽功能、抗菌功能和自洁功能,可以提高涂料的耐候性、抗菌性和环保性。3.2.3保温材料纳米材料可用于制备高功能的保温材料,如纳米气凝胶、纳米纤维等。这些纳米材料具有低密度、低导热系数和高热稳定性,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保温功能。3.2.4建筑装饰材料纳米材料在建筑装饰材料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如纳米陶瓷、纳米石材等。这些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泽、色彩和纹理,可以使建筑装饰材料更具美观性和个性化。3.3纳米材料在建筑中的前景与挑战3.3.1前景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降低,纳米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功能,降低能耗,提升环保性,为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机遇。3.3.2挑战尽管纳米材料在建筑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纳米材料的制备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纳米材料在建筑中的环保功能、健康影响等问题也需要关注和解决。纳米材料在建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制备技术、应用技术和环保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第四章生态建筑材料4.1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与分类生态建筑材料,是一种具有环保、节能、可持续等特性,能够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并减少对环境负担的材料。其核心在于降低建筑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生产、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理等环节。生态建筑材料的分类方式多样,根据其来源、特性和应用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竹材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自然属性和环保特性。(2)再生材料:如废砖、废混凝土、废塑料等,经过再生处理后的材料,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3)绿色复合材料:如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具有优异的力学功能和环保特性。(4)高功能材料:如节能玻璃、保温材料等,能够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4.2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实例:(1)绿色屋面:采用植物绿化、透水混凝土等生态建筑材料,可降低建筑物的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2)节能门窗:使用高功能玻璃、断桥铝型材等材料,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能耗。(3)环保室内材料:如无醛板材、低VOC涂料等,可减少室内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4)废弃物利用:将废弃建筑材料进行再生处理,如废砖、废混凝土等,用于道路、广场等场所的铺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4.3生态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材料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2)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生态建筑材料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功能。(3)政策引导: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生态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应用。(4)市场推广:加强生态建筑材料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消费者对生态建筑材料的认知和接受程度。(5)产业链协同:加强生态建筑材料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升级。通过以上措施,推动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五章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5.1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rcedPolymer,简称CFRP)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材料,以其独特的功能在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的详细介绍:(1)高强度和高刚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其比强度(强度与密度的比值)和比刚度(刚度与密度的比值)远高于传统的建筑材料,如钢材和混凝土。(2)良好的耐腐蚀功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恶劣的环境下具有较好的耐腐蚀功能,能够抵抗酸、碱、盐等介质的侵蚀。(3)优异的耐疲劳功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疲劳功能,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功能衰减较小。(4)较低的密度: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较小,约为钢材的1/4,有利于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5)良好的热膨胀功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小的热膨胀系数,有利于保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5.2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建筑结构加固: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建筑结构的加固,如梁、板、柱等。通过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功能。(2)高层建筑抗风柱: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可用于高层建筑的抗风柱,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风功能。(3)桥梁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桥梁的施工,如桥梁的悬索、斜拉索等。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降低桥梁的自重,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功能。(4)屋面和墙体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可用于制作屋面和墙体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建筑物的功能。5.3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中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以下是对其发展趋势的简要分析:(1)高功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未来,高功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以满足建筑领域对材料功能的高要求。(2)应用范围的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的成熟,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包括新型建筑结构、绿色建筑等。(3)成本降低: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规模化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本将逐渐降低,有利于推动其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4)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来,其在绿色建筑和环保方面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关注。第六章超高功能混凝土6.1超高功能混凝土的制备6.1.1原材料选择超高功能混凝土(UHPC)的制备首先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筛选。原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粗细骨料、纤维以及化学外加剂。在选择原材料时,应保证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同时满足超高功能混凝土的功能要求。6.1.2配合比设计超高功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关键环节。应根据原材料功能、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要求进行优化设计。在配合比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水泥、矿物掺合料的比例,纤维掺量以及化学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6.1.3混合料制备超高功能混凝土混合料的制备应采用高效混合设备,保证混合均匀。在混合过程中,应控制好水灰比,避免过度加水导致混凝土功能降低。同时要保证纤维在混凝土中均匀分布,以提高混凝土的整体功能。6.2超高功能混凝土的功能6.2.1抗压强度超高功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远高于普通混凝土,可达100MPa以上。其主要原因是超高功能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紧密堆积,以及纤维的增强作用。6.2.2抗折强度超高功能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也显著优于普通混凝土,可达15MPa以上。这主要得益于纤维的桥接作用,使得混凝土在受力时能够承受更大的弯曲变形。6.2.3耐久性超高功能混凝土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包括抗渗性、抗碳化性、抗冻融性等。这主要归功于其低孔隙率、高密实性和良好的微观结构。6.2.4延性超高功能混凝土的延性较好,即使在破坏状态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变形能力。这主要得益于纤维的增强作用,使得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能够发生较大的变形。6.3超高功能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6.3.1结构构件超高功能混凝土在建筑结构构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梁、板、柱等。由于其高强度和优异的耐久性,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6.3.2预制构件超高功能混凝土预制构件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施工效率,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等工程。预制构件的生产可以在工厂内完成,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进度。6.3.3地下工程超高功能混凝土在地下工程中具有显著优势,如地铁、隧道等。其良好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侵蚀,延长地下结构的使用寿命。6.3.4修复加固超高功能混凝土可用于建筑物的修复加固,如裂缝修补、碳纤维布加固等。由于其高强度和耐久性,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和安全性。第七章光伏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7.1光伏材料的基本原理光伏材料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材料。其基本原理是,当光子照射到光伏材料表面时,材料中的电子受到激发,产生电子空穴对,进而在材料内部形成电场,使电子向导带移动,空穴向价带移动,从而实现电荷的分离,产生电流。光伏材料主要包括硅基光伏材料、薄膜光伏材料以及有机光伏材料等。其中,硅基光伏材料因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目前在建筑领域应用较为广泛。7.2光伏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7.2.1光伏瓦光伏瓦是将光伏材料与建筑材料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它具有与普通瓦片相似的外观和安装方式,同时具备发电功能。光伏瓦可用于建筑屋顶,既满足建筑物的遮阳、保温、隔热等需求,又能实现光伏发电,降低建筑能耗。7.2.2光伏玻璃光伏玻璃是将光伏材料与玻璃相结合的一种建筑材料。它具有透光性、发电性以及装饰性,可应用于建筑门窗、幕墙等部位。光伏玻璃不仅能为建筑提供发电功能,还能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7.2.3光伏墙体光伏墙体是将光伏材料应用于建筑外墙的一种形式。它既可作为建筑外墙的装饰材料,又具有发电功能。光伏墙体可根据建筑设计和审美需求进行定制,实现光伏发电与建筑立面的完美结合。7.2.4光伏照明光伏照明是将光伏材料应用于建筑照明的一种方式。通过将光伏材料与灯具相结合,实现光伏发电与照明的有机结合。光伏照明系统具有节能、环保、安装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户外照明、室内照明等领域。7.3光伏材料在建筑中的发展前景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光伏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以下为光伏材料在建筑中发展的几个方向:(1)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将光伏材料与建筑相结合,实现光伏发电与建筑功能的融合,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2)高效光伏材料研发: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光伏材料的转换效率,降低成本,使其在建筑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3)光伏建筑政策支持:加大对光伏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光伏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4)光伏建筑产业链完善:建立健全光伏建筑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光伏材料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5)光伏建筑标准化:制定光伏建筑相关标准,规范光伏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保证光伏建筑的安全、高效和美观。第八章智能建筑材料8.1智能建筑材料的概念与特点8.1.1概念智能建筑材料是指具有感知、自适应、修复和再生等智能特性的建筑材料,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其功能,以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节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材料是现代建筑科技与材料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8.1.2特点(1)自感知:智能建筑材料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和内部应力变化,为建筑物的智能化调控提供数据支持。(2)自适应:智能建筑材料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其功能,使建筑物在不同环境下始终保持最佳状态。(3)自修复:智能建筑材料具有修复损伤的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其原有功能。(4)再生:智能建筑材料具有再生能力,可以循环利用,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8.2智能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8.2.1墙体材料智能墙体材料能够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透气性、保温性和遮阳功能,实现节能降耗。8.2.2门窗材料智能门窗材料可以自动调节光线、温度和湿度,提高居住舒适度。8.2.3地面材料智能地面材料具有防滑、抗磨损、自清洁等功能,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8.2.4屋顶材料智能屋顶材料能够根据气候变化自动调节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8.2.5结构材料智能结构材料具有高强度、轻质、抗腐蚀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8.3智能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8.3.1技术创新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材料的技术创新将不断取得突破。8.3.2节能环保智能建筑材料在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8.3.3智能化程度提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材料将实现更高程度的智能化,为建筑物提供更加精细化的调控。8.3.4产业化发展智能建筑材料产业化将促进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第九章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9.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概述9.1.1建筑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筑、拆除、维修和装饰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和施工废弃物等。按照来源,建筑废弃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土建废弃物:如砖、石、混凝土块等;(2)金属废弃物:如钢筋、铁丝、废钢材等;(3)木材废弃物:如木板、木屑、木棍等;(4)塑料废弃物:如塑料管、塑料薄膜等;(5)玻璃废弃物:如玻璃碎片、废玻璃制品等;(6)其他废弃物:如泡沫材料、废纸、废布等。9.1.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意义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是指将建筑废弃物经过处理和再生利用,转化为可用于建筑领域的资源。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具有以下意义:(1)节约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保护环境:减少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3)降低成本:降低建筑废弃物处理成本和建筑材料成本;(4)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建筑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9.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技术9.2.1建筑废弃物预处理技术建筑废弃物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破碎、筛分、磁选、浮选等,目的是将废弃物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以便后续的资源化利用。9.2.2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1)再生骨料:将废弃混凝土块、砖块等破碎、筛分后,制成再生骨料,用于混凝土、砂浆等建筑材料的生产;(2)再生钢材:将废弃钢筋、废钢材等金属废弃物进行回收、熔炼,制成再生钢材;(3)再生木材:将废弃木材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再生木材;(4)再生塑料:将废弃塑料进行熔融、重塑,制成再生塑料制品;(5)再生玻璃:将废弃玻璃进行熔融、成型,制成再生玻璃制品。9.2.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建筑废弃物制备高功能混凝土;(2)建筑废弃物制备绿色建材;(3)建筑废弃物制备新型装饰材料;(4)建筑废弃物制备环保型建筑材料。9.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在建筑中的应用9.3.1建筑废弃物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1)利用再生骨料制备混凝土,应用于建筑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