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1+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周测11+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周测11+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周测11+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周测11+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测11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2023·全国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2.(2024·南阳高一期末)下面为谭延闿对起义新军攻入长沙场景的描述。这可从侧面印证()息一仆至,称:“报告大人,新军攻城!”巡抚余诚格云:“没有的事,再打听罢!”我们刚欲下楼梯,又一仆至,云:“报告大人,新军进了城!”余抚又云:“没有的事,再打听罢。”新军到抚署时,抚署卫队立刻投诚。余诚格见势不妙,从抚署后墙挖了一个洞逃走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C.新军势力迅速崛起D.辛亥革命达到了高潮3.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革命党之新军之官场之上海报馆轰击哗变逃避之忙碌A.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B.辛亥革命以上海为领导中心C.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4.(2024·成都高一期末)武昌起义后,军政府以“十八星旗”为国旗,意在建立一个以中原汉地为核心的单一民族国家。后来,孙中山顺应形势发展,改国旗为“五色旗”,强调“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孙中山意在()A.宣扬新生政权的合法性B.推动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革命D.追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5.(2024·哈尔滨高一期末)有学者研究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后,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三民立国共和肇始;下联:五权宪法民主方兴”。依据对联内容,合适的横批为()A.三民主义 B.民主科学C.窃取果实 D.中华民国6.(2023·阜阳高一期末)下图为民国六年总统签署的委任状,上有时任总理署名。这说明当时()A.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结束B.仍然实行责任内阁制C.《临时约法》已被废除D.府院之争得到有效缓解7.(2023·佛山高一期末)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8.(2023·湖州高一上调研)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建立了共和政体9.(2023·十堰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10.(2023·绵阳高一阶段练习)1922年,梁启超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材料可用来说明辛亥革命()A.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最终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在民族革命方面获得成功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11.(2023·成都高一期末)1911年11月川东北革命党起义军攻占广安,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幼年邓小平见到“男子纷纷剪去发辫,女子也开始‘放脚’”“革命队伍威风凛凛”“豪绅地主害怕造反,逃跑光了”“农民听说打倒贪官,免除苛捐杂税,欢喜极了”。据此可知,这场革命()A.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D.冲击了封建主义势力12.(2024·定西高一期末)如图漫画选自民国四年结束之际出版的《神州日报》,漫画作者对本年度重要事件进行了总结。漫画后面是堆的厚厚的已经捆扎好的各式各样的文件,上面分别写着“中日民四条约”“党人录”“水灾星文”“风灾电”“请愿书”“劝进表”;最前面则放着几张刚刚运送来的还未来得及捆扎的文件,上面写着“滇事近闻一束”。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A.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B.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C.民国初年自然灾害频仍D.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13.(2024·白银高一校考)孙中山指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这说明孙中山()A.具有强烈的排外情绪B.不主张反对袁世凯C.极力维护民主共和制D.率先发起护国运动14.1918年,江南造船所承造美国政府4艘万吨级木甲运输舰,《东方杂志》特别指出:“从前中国所需军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乃一新纪元。”造成“新纪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策法令的推动B.群众性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让欧洲列强无暇东顾D.舆论宣传激发了国人爱国热情15.(2023·湖北卷,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16.(2024·重庆高一期末)下表为《1912年上海地区女性报刊一览表》(据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等整理)。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名称宗旨妇女时报提倡女子学问,增进女界智识民国女报开通女界,提倡女学,扶植女权,养成女子参与政治之智识女铎报为开通中国女界知识,补助学校不及起见……为女子德、智、体三育之扶助女子共和日报灌输女子政治及实业之思想中华女报发达女权女权报养成女子独立精神、提倡男女平权女权月报发扬女子固有本能,恢复女子固有权利A.女性报刊成为主流 B.新文化运动正兴起C.男女平等成为共识 D.女性权利得到关注17.(2024·昆明高一期末)1915年古德诺称:“中国数千年以来……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杨度也将民国成立以来政治动荡、人民所遭痛苦,悉归罪于共和政体。这从侧面反映出()A.民主共和思想未深入人心B.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C.部分人对现实的客观评述D.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18.(2024·酒泉高一期末)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A.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B.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C.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D.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19.(2024·大庆高一期末)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钱玄同曾说:“‘三纲’像三条麻绳,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一代代缠下去,缠了两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缠的三条麻绳。”由此可以推断出新文化运动()A.倡导破除旧礼教 B.提倡新文学形式C.反对旧教育体制 D.完全否定传统文化20.(2023·驻马店高一期末)针对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种种乱象,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也有人看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以下表述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民主与专制的较量B.文明与陋习的交织C.启蒙与保守的博弈D.新“声”与旧“音”的碰撞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23·驻马店高一阶段练习)(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材料二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10分)22.(2023·海南高一期末)(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心中认为是错误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论,我也不敢说它是正确的,何况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呢。”“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摘编自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举凡残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征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谁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阳明与陈独秀二者思想的共同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敬告青年》撰写的背景。(10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2023·全国甲卷,28)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解析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革命思潮兴起,陈去病认为戏剧通俗易懂,对宣传革命的作用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更大,故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戏剧受众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项。2.(2024·南阳高一期末)下面为谭延闿对起义新军攻入长沙场景的描述。这可从侧面印证()息一仆至,称:“报告大人,新军攻城!”巡抚余诚格云:“没有的事,再打听罢!”我们刚欲下楼梯,又一仆至,云:“报告大人,新军进了城!”余抚又云:“没有的事,再打听罢。”新军到抚署时,抚署卫队立刻投诚。余诚格见势不妙,从抚署后墙挖了一个洞逃走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C.新军势力迅速崛起D.辛亥革命达到了高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巡抚余诚格面对革命形势,全然无能,这既说明革命形势的成熟,也说明清朝的地方政府已经腐败不堪,由此可见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革命党与清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是民族危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军攻入长沙,未涉及新军势力的崛起,排除C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性事件,排除D项。3.下列一组漫画选自1911年10月13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革命党之新军之官场之上海报馆轰击哗变逃避之忙碌A.辛亥革命获得民众广泛支持B.辛亥革命以上海为领导中心C.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军阀统治D.新闻媒体高度关注武昌起义答案D解析据“1911年10月13日”“革党之轰击”“新军之哗变”“上海报馆之忙碌”可知,在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报馆的忙碌体现出新闻媒体对武昌起义的关注,故选D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仅涉及上海报馆,不能说明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中心,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4.(2024·成都高一期末)武昌起义后,军政府以“十八星旗”为国旗,意在建立一个以中原汉地为核心的单一民族国家。后来,孙中山顺应形势发展,改国旗为“五色旗”,强调“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孙中山意在()A.宣扬新生政权的合法性B.推动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革命D.追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象征18省团结的“十八星旗”,并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说明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国家观念增强,此举意在追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D项正确;“五色旗”主要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无法证明新生政权的合法性,排除A项;推动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属于孙中山此举的目的,排除B项;采用“五色旗”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孙中山此举的目的不在于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排除C项。5.(2024·哈尔滨高一期末)有学者研究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后,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三民立国共和肇始;下联:五权宪法民主方兴”。依据对联内容,合适的横批为()A.三民主义 B.民主科学C.窃取果实 D.中华民国答案D解析三民主义虽然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是材料不仅涉及三民主义,还提到五权分立,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排除C项。6.(2023·阜阳高一期末)下图为民国六年总统签署的委任状,上有时任总理署名。这说明当时()A.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结束B.仍然实行责任内阁制C.《临时约法》已被废除D.府院之争得到有效缓解答案B解析材料的核心是“总统签署”和“总理署名”,民国六年是1917年。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可知,当时实行责任内阁制,B项正确;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结束的时间是1928年,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正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设定的责任内阁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府院之争,排除D项。7.(2023·佛山高一期末)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二章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胜利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提高了国家认同,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1912年旧三民主义没有被否定,1924年才提出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参议员产生的办法,不能反映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排除D项。8.(2023·湖州高一上调研)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意在强调辛亥革命()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建立了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皇帝制度在中国存续了两千多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排除B项;题干没有强调新的政体建立,而是强调旧的政体结束,排除D项。9.(2023·十堰高一期末)有学者认为,自辛亥革命以后,对于中国在政府变更之后如何保持国家“同一性”的探讨,已经从历史上“正统”的承续规范转化为近代欧洲列强主导的国际法。而作为整体认同对象的“中华”或“中国”概念,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语境,“获得了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性质的客观内涵”。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增强了中国国家主权观念C.催化了中国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D.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一词从封建王朝看重的“正统”“华夷之辨”的标志转变为“带有现代性因素的历史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政治体符号”,这说明辛亥革命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增加了“中国”一词的近代化含义,有利于中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中国多元一体民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强化了中国对列强的依附不是学者的意图,排除D项。10.(2023·绵阳高一阶段练习)1922年,梁启超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材料可用来说明辛亥革命()A.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B.最终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在民族革命方面获得成功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B项;民族革命强调民族独立,但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11.(2023·成都高一期末)1911年11月川东北革命党起义军攻占广安,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幼年邓小平见到“男子纷纷剪去发辫,女子也开始‘放脚’”“革命队伍威风凛凛”“豪绅地主害怕造反,逃跑光了”“农民听说打倒贪官,免除苛捐杂税,欢喜极了”。据此可知,这场革命()A.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D.冲击了封建主义势力答案D解析材料“豪绅地主害怕造反,逃跑光了”反映出这场革命冲击了封建主义势力,D项正确;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排除A项;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是鸦片战争,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铲除封建制度,排除C项。12.(2024·定西高一期末)如图漫画选自民国四年结束之际出版的《神州日报》,漫画作者对本年度重要事件进行了总结。漫画后面是堆的厚厚的已经捆扎好的各式各样的文件,上面分别写着“中日民四条约”“党人录”“水灾星文”“风灾电”“请愿书”“劝进表”;最前面则放着几张刚刚运送来的还未来得及捆扎的文件,上面写着“滇事近闻一束”。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A.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B.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C.民国初年自然灾害频仍D.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民国四年”“请愿书”“劝进表”“滇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在1915年12月授受“劝进”当上了皇帝,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D项正确;此时已经是民国时期,清王朝早已被推翻,排除A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割据混战,排除B项;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民国初年自然灾害频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13.(2024·白银高一校考)孙中山指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这说明孙中山()A.具有强烈的排外情绪B.不主张反对袁世凯C.极力维护民主共和制D.率先发起护国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并且反对任何危害民国的人,极力维护民主共和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孙中山对外国势力的态度,不能体现孙中山的排外情绪,排除A项;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排除B项;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率先发起护国运动,排除D项。14.1918年,江南造船所承造美国政府4艘万吨级木甲运输舰,《东方杂志》特别指出:“从前中国所需军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订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乃一新纪元。”造成“新纪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策法令的推动B.群众性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让欧洲列强无暇东顾D.舆论宣传激发了国人爱国热情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的机会,这主要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欧洲列强无暇东顾,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5.(2023·湖北卷,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涨,纷纷抵制日货,由此可知当时的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15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的结论,排除D项。16.(2024·重庆高一期末)下表为《1912年上海地区女性报刊一览表》(据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等整理)。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名称宗旨妇女时报提倡女子学问,增进女界智识民国女报开通女界,提倡女学,扶植女权,养成女子参与政治之智识女铎报为开通中国女界知识,补助学校不及起见……为女子德、智、体三育之扶助女子共和日报灌输女子政治及实业之思想中华女报发达女权女权报养成女子独立精神、提倡男女平权女权月报发扬女子固有本能,恢复女子固有权利A.女性报刊成为主流 B.新文化运动正兴起C.男女平等成为共识 D.女性权利得到关注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上海地区女性报刊较多,且这些报刊的宗旨均与女性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权利有关,反映了女性权利受到关注,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上海地区的七种女性报刊,没有涉及整体的报刊数量,不能反映女性报刊成为主流,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报刊中对女性权利的关注,未体现男女平等成为“共识”,排除C项。17.(2024·昆明高一期末)1915年古德诺称:“中国数千年以来……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杨度也将民国成立以来政治动荡、人民所遭痛苦,悉归罪于共和政体。这从侧面反映出()A.民主共和思想未深入人心B.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C.部分人对现实的客观评述D.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德诺对中国建立共和制缺乏信心,杨度不赞同中国的共和体制,直接反映了民主共和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并未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部分人仍旧被专制思想所束缚,这从侧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D项正确;A项是材料现象,不符合“侧面反映”,排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是想要谋求更多政治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描述并不客观,排除C项。18.(2024·酒泉高一期末)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A.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B.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C.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D.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胡适提倡白话文。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提倡通过文学改良来救国,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对东方文化全盘否定,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不涉及文学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胡适主张文学改革以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排除D项。19.(2024·大庆高一期末)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钱玄同曾说:“‘三纲’像三条麻绳,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一代代缠下去,缠了两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缠的三条麻绳。”由此可以推断出新文化运动()A.倡导破除旧礼教 B.提倡新文学形式C.反对旧教育体制 D.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材料中钱玄同认为“三纲”等封建礼教因新文化运动而破除,思想得到解放,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提倡新文学形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纲”等封建礼教的破除,没有体现反对旧教育体制,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新文化运动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排除D项。20.(2023·驻马店高一期末)针对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种种乱象,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也有人看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认为这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以下表述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民主与专制的较量B.文明与陋习的交织C.启蒙与保守的博弈D.新“声”与旧“音”的碰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既有一些成就,又有不足之处,新“声”与旧“音”的碰撞的表述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不仅提到政治方面的新旧碰撞,还提到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只是政治方面,排除A项;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与不足之处,不能简单地用文明与陋习来概括,排除B项;启蒙与保守的表述主要是思想方面的碰撞,材料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方面论述的,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23·驻马店高一阶段练习)(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