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整合方案设计_第1页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整合方案设计_第2页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整合方案设计_第3页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整合方案设计_第4页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整合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整合方案设计TOC\o"1-2"\h\u30451第1章教育信息化概述 3245061.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3258271.2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3138521.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4704第2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29850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435002.1.1基础网络架构 4216982.1.2网络安全防护 4281762.1.3网络运维管理 497662.2硬件设施建设 4171082.2.1教学硬件设施 5274302.2.2计算机及移动设备 5203662.2.3辅助教学设备 5166212.3软件资源建设 5115182.3.1教育教学软件 552342.3.2数字化教育资源 5221572.3.3信息化教学平台 5298312.4智能教室与虚拟实验室建设 5175802.4.1智能教室建设 543972.4.2虚拟实验室建设 58412.4.3创新实践基地 615053第3章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6278163.1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620613.2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与方法 6134233.3教育资源整合的层次与维度 616202第4章数字教育资源开发 729804.1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与标准 7187004.1.1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 7117444.1.2数字教育资源标准 7232764.2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8269094.2.1设计原则 8181094.2.2开发流程 8319224.3数字教育资源的审核与评价 8307194.3.1审核机制 8208694.3.2评价体系 914817第5章教育平台构建与运营 9236725.1教育平台的架构设计 9292765.1.1系统架构 9178245.1.2技术选型 990145.1.3数据存储 94525.2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 9183985.2.1用户管理 9146395.2.2资源管理 1080795.2.3互动交流 10281385.2.4课程管理 10115425.2.5教学管理 1094205.3教育平台的运营与管理 10169375.3.1运营策略 10122945.3.2管理制度 10231045.3.3人员配置 1028437第6章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1269416.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1141446.1.1翻转课堂 1193336.1.2混合式教学 11289406.1.3虚拟仿真教学 11165946.2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 1167346.2.1互动式教学 11141146.2.2探究式教学 1165906.2.3项目式教学 12265816.3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改革 12307796.3.1形成性评价 124406.3.2多元化评价 12299876.3.3个性化评价 12274996.3.4智能化评价 1222119第7章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 12116857.1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内涵与要求 1267267.2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构建 1232067.3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反思 138144第8章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 13124208.1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13175738.2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策略 149518.3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评价体系 1410639第9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 14201129.1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 1573879.1.1政策背景 15141479.1.2政策发展历程 15247429.1.3现行政策分析 1585439.2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构建 15298209.2.1法规体系框架 1560089.2.2法规体系内容 1512729.3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5304139.3.1政策宣传与培训 15310419.3.2落实政策与法规 1554419.3.3监督评估与反馈 1655299.3.4优化政策与法规环境 167222第10章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展望 16906110.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62636110.2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2106410.3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摸索与实践 17第1章教育信息化概述1.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我国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际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和投入也日益增加,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2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环境、硬件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等。(2)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如数字化教材、网络课程、教育软件等。(3)教育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4)教育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教育信息化的外延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2)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3)教育信息化与产业发展:教育信息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教育装备、在线教育等。1.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促进教育公平: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地区和学生。(3)培养创新人才: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4)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5)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教育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第2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着眼于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网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化教育方法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的作用。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2.1.1基础网络架构建立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络,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基础网络架构应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部分,实现校园内无缝接入。2.1.2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2.1.3网络运维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运维管理体系,提高网络运维水平,保证网络基础设施的高效稳定运行。2.2硬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2.2.1教学硬件设施配置先进的教学硬件设备,如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智能投影仪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2.2计算机及移动设备为学生和教师配备充足的计算机及移动设备,满足日常教学和科研需求。2.2.3辅助教学设备购置必要的辅助教学设备,如智能音响、虚拟现实头盔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2.3软件资源建设软件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2.3.1教育教学软件引进和开发各类教育教学软件,包括课程资源、教学管理、在线学习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3.2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国内外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库,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3.3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集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2.4智能教室与虚拟实验室建设智能教室与虚拟实验室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4.1智能教室建设智能教室应具备远程互动、智能控制、数据分析等功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智能化支持。2.4.2虚拟实验室建设虚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开展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和安全性。2.4.3创新实践基地结合智能教室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创新研究的机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第3章教育资源整合策略3.1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突出。教育资源整合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比。2)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教育差距。3)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教育资源整合有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教育生态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4)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3.2教育资源整合的原则与方法教育资源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1)共享性原则: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2)整体性原则: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规划,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3)个性化原则: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教育需求。4)动态调整原则: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育资源,保持资源整合的时效性。教育资源整合方法主要包括:1)政策引导: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和促进教育资源整合。2)技术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效率。3)机制创新:创新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4)合作共建:加强各级学校、企业等主体的合作,共同推进教育资源整合。3.3教育资源整合的层次与维度教育资源整合可分为以下层次:1)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在同一区域内,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校际、城乡之间的资源均衡配置。2)区域间教育资源整合:在不同区域间,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3)纵向教育资源整合:按照教育行政级别,实现上级与下级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育资源整合的维度主要包括:1)空间维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地理分布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类型维度:整合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如硬件设施、数字化资源、师资力量等。3)层次维度:根据教育需求,实现教育资源在层次上的合理配置。4)时间维度:关注教育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资源整合策略。第4章数字教育资源开发4.1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与标准数字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与标准的建立对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并探讨各类资源的标准。4.1.1数字教育资源的分类根据不同维度,数字教育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教育阶段分类: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等。(2)按学科领域分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3)按资源类型分类: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虚拟实验、在线课程等。(4)按使用对象分类: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家长等。4.1.2数字教育资源标准为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与共享,制定以下标准:(1)内容标准:保证资源内容准确、科学、权威,符合教育法规和课程标准。(2)技术标准:遵循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保证资源的兼容性、可访问性和可维护性。(3)版权标准:尊重知识产权,保证资源合法合规使用。(4)用户体验标准:关注用户需求,提高资源易用性、互动性和趣味性。4.2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4.2.1设计原则(1)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关注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资源的实用性。(2)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科特点,设计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资源。(3)创新性: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提高资源的创新性。(4)可扩展性:考虑资源后续更新和扩展,便于持续优化。4.2.2开发流程(1)需求分析:明确资源开发的目标、内容、功能等。(2)设计方案:制定资源开发的技术路线、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3)资源制作: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的制作。(4)系统集成: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完整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5)测试与优化:对开发完成的资源进行测试,发觉问题并进行优化。4.3数字教育资源的审核与评价为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提高资源的应用效果,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数字教育资源的审核与评价。4.3.1审核机制(1)专家审核:邀请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等对资源内容进行审核。(2)技术审核:对资源的技术标准、兼容性等进行审核。(3)版权审核:对资源的知识产权进行审核,保证合法合规。4.3.2评价体系(1)教学效果评价:评估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2)用户体验评价:调查用户对资源的满意度、易用性等方面的评价。(3)资源共享评价:评估资源在推广、共享方面的表现。通过建立完善的数字教育资源审核与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资源的质量,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第5章教育平台构建与运营5.1教育平台的架构设计教育平台的架构设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以及用户体验。本节将从系统架构、技术选型、数据存储等方面对教育平台的架构设计进行详细阐述。5.1.1系统架构教育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表示层负责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处理具体业务,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交互。分层架构有利于系统模块化、降低各层间的耦合度,便于后期的维护与扩展。5.1.2技术选型教育平台的技术选型应遵循先进、成熟、稳定、易维护的原则。前端采用HTML5、CSS3、JavaScript等主流技术,实现跨平台、响应式布局;后端采用Java、Python等成熟技术,提供稳定的服务支撑;数据库采用MySQL、Oracle等关系型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可靠。5.1.3数据存储教育平台的数据存储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档、图片、音视频等)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存储。同时对数据进行备份和容灾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5.2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5.2.1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模块负责对平台用户进行注册、登录、权限分配等操作。根据不同角色(如学生、教师、管理员等),提供相应的权限控制,保证系统安全与稳定。5.2.2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模块包括教育资源的、审核、发布等功能。支持多种格式(如文档、图片、音视频等)的文件存储与展示,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5.2.3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模块提供在线讨论、问答、群组等功能,方便用户就教育资源、教学问题等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互动。5.2.4课程管理课程管理模块负责对课程进行分类、创建、编辑、删除等操作。支持课程资源的关联,便于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活动。5.2.5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模块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成绩管理等功能,助力教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5.3教育平台的运营与管理5.3.1运营策略教育平台的运营应围绕用户需求,制定以下策略:(1)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用户学习需求;(2)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增加用户粘性;(3)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拓宽教育资源渠道;(4)完善用户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5.3.2管理制度教育平台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制定平台用户守则,规范用户行为;(2)建立教育资源审核制度,保证资源质量;(3)加强平台安全防护,保障用户信息安全;(4)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与升级,提高平台稳定性。5.3.3人员配置教育平台的运营与管理需要以下人员配置:(1)技术支持人员,负责平台的开发、维护与升级;(2)内容编辑人员,负责教育资源的整理与审核;(3)客户服务人员,解答用户问题,提供优质服务;(4)管理人员,负责平台的整体运营与决策。第6章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6.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6.1.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颠倒,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电子教材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则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果。6.1.2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优势,同时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沟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6.1.3虚拟仿真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学习抽象的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6.2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信息化教学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6.2.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在线问答、讨论区、即时通讯等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积极性。6.2.2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摸索、发觉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6.2.3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6.3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改革信息化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多元化和个性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6.3.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通过在线作业、测验、学习行为分析等手段,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6.3.2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6.3.3个性化评价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评价方案。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势和不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6.3.4智能化评价智能化评价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等进行智能分析,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7章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7.1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内涵与要求教师信息化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包括:掌握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的能力,以及具备信息化教育创新能力。7.2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构建为了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需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目标:明确教师信息化培训的目标,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培训内容:涵盖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工具、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3)培训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混合式培训。(4)培训师资:选拔具备丰富教育信息化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讲师。(5)培训评价: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培训评价机制,保证培训效果。7.3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2)信息化教学实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3)信息化教学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科学评价。(4)信息化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调整教学策略。(2)关注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教学设计。(3)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4)关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整合,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第8章学生信息化素养培养8.1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信息化素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结构:(1)信息意识: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对信息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信息需求的理解。(2)信息知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3)信息能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能力。(4)信息道德: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遵循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5)信息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有效沟通与协作的能力。8.2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策略(1)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2)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信息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3)师资培训: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4)环境建设: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5)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6)评价激励: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提高信息化素养的积极性。8.3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评价体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衡量学生的信息化素养。(2)过程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3)发展性: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4)实践性:注重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体现信息化素养的应用价值。评价体系包括以下方面:(1)基础知识与技能: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2)应用与创新:评价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3)道德与法律意识:评价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遵循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的表现。(4)交流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中的表现。(5)自主学习与终身发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化素养的持续提升。第9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9.1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9.1.1政策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9.1.2政策发展历程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摸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深度融合阶段。初步摸索阶段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资源开发;快速发展阶段强调信息化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深度融合阶段则注重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改革。9.1.3现行政策分析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这些政策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9.2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构建9.2.1法规体系框架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构建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旨在规范教育信息化工作,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9.2.2法规体系内容教育信息化法规体系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人才培养与培训、经费投入与保障等方面。通过完善法规体系,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序推进。9.3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的实施9.3.1政策宣传与培训加强对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政策意识和应用能力,为政策实施奠定基础。9.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