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言语是一种创造,它是言语和对象的统一,也是言语和主体的统一,更是言语和环境的统一。言语与有关言语诸因素的高度统一即产生一种言语美。言语美是言语创造的产物,是成熟言语的内在品质。因此,由言语所引发的语感也就自然包含了言语美感。语感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包容对美的言语的感知、领悟,语感判断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包容对言语美丑的判断。在世间所有美的事物中,言语美有它的特殊性。一般地说,美的对象总是直接以其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美感的,它的感性形象是美感所由产生的物质基础,失却这个基础,美感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们觉得“她”美,是由于看见了她这个人。如果没有“她”这个人,或者他没有看见,他就不可能觉得“她”美,不可能产生对于“她”的美感。但是言语却可以替代“她”这个人的存在而让人们觉得“她”美。这正是言语的独特之处,也是言语的奇妙之处。试看《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段言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蝽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个个形体不一的字,它们绝对不是“她”,但就是这一个个根本不是“她”,也绝不像“她”的文字,却使我们感到了“她”的美,就好像“她”站在我们面前一样,拿一句成语来说,就是“如见其人”。言语美的魔力就来自这个“如”字,即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坐春风……由于言语这种“如”的特殊功能,即使“她”远在几千里之外,人们也能感觉到“她”的美;即使“她”活在几千年前,像《硕人》所描写的庄姜,我们也能感觉到“她”的美。像《硕人》这样能把对象之美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言语,当然是美的言语。但却不能由此而把美的言语误会成为只能依存于对象之美,美的言语并不仅仅是描述美的言语,它也可以描述丑。丑的对象并没有使描写它的言语变丑。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让人感觉到了它们的丑,它才成为美的言语。可见言语之美与不美,与对象之美与不美并无必然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对象,因对象而转移,一句话,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美的言语不仅仅是对象的替代物,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描写它的言语却已渗透了描写者的思想感情。描写者虽然无力改变对象本身,但却可以烛照出对象的美丑,把美还给美,把丑还给丑,而且还可以赞颂美,鞭挞丑,美因其赞颂而更美,丑因其鞭挞而更丑。赞颂美是美的,鞭挞丑也同样是美的。因此似可把美的言语界定为真实地描述对象的言语。所谓真实地描述对象,就是以美好的思想情感观照对象,亦即将他敏锐的感知、深刻的洞察、美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体现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从而能使读者听者从这一言语形式本身去感知和发现美、把握和创造美。“这婆娘真他妈的漂亮得一塌糊涂”,它所描述的对象可能是美的,但它却不是美的言语。因为我们从它的言语形式中所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是不美的。总之,言语美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是主体对对象审视、体验、提炼、创造的结果。即使对象本身是美的,描写它的言语也可能比美的对象本身更美。不是有“江山如画”的话头么?其实画是画家根据江山画出来的,可是它往往比你所见到的江山更美,因而才有“如画”之叹。袁枚说得好:“美人当前,烂如朝阳。虽抱仙骨,亦由严妆。匪沐何洁?匪熏何香?西施蓬发,终究不臧,若非华羽,曷别凤凰。”(袁枚《续诗品·振彩》)如果美的思想感情是美的言语的“仙骨”,那末遣词造句的斟酌推敲就如同“严妆”了。天生丽质亦须沐浴,熏香,讲究梳妆打扮,“七分人才三分扮”嘛。蓬头垢面,西施也会变成东施甚至嫫母无盐。不过,这一比喻也有它的蹩脚之处,这就是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误会:先有“仙骨”,然后“严妆”,“仙骨”虽未“严妆”仍是“仙骨”;似乎表现在一定的言语形式中的美的思想感情先可脱离这语言文字而存在着,说者写者然后再去寻觅恰当的语言文字,把它表述出来,即使最初所用的语言文字比较粗糙甚至丑陋,也不影响这思想感情的美好,似乎“这婆娘真他妈的漂亮得一塌糊涂”也可能具有“仙骨”,只是未加“严妆”而已。不,绝对不是这样。没有获得语言文字形式的意念只是一个朦胧的模糊的“团块”,当它一变而为语言文字之后,内容和形式就化为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语言文字的形式就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态。表述某一对象就已经在认识、评价某一对象,表述的改变实质上是认识、评价的改变,思想感情的改变,意味着它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给“蒙娜丽莎”加上两撇胡子,她的“仙骨”也随之而消失,她的生命也随之而死亡,她已经不是她而成了别一个人。美的言语就是美的认识、评价,美的思想感情。不过,言语的音韵节奏等因素毕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言语形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不必通过“意义”的桥梁。有的催眠曲没有什么意义但却具有一定的节奏。但它们的独立性极弱,以致无力使言语具有或失去美的素质,它无法使“哼哼哼哼”变得美,也无法使“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变得不美。(摘编自王尚文《语感论》,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言语与对象、主体、环境的高度统一产生一种言语美,言语美感自然地包含在语感中。B.言语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替代美的对象的存在,从而让人们产生如在眼前的美感。C.言语美不因对象而转移,相比之下,赞颂美的对象的语言比鞭挞丑的对象的语言更美。D.言语形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但无法独立地使言语产生美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言语美具有跨越时空的魔力,能使读者从言语形式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B.只要是以美好的思想情感观照对象,能真实地描述对象的言语都可以界定为美的言语。C.“这婆娘真他妈的漂亮得一塌糊涂”这句话所以不美是因为未经遣词造句的斟酌推敲。D.“仙骨”与“严妆”的比喻说明一旦改变了言语形式,认识、评价、情感也随之改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美的语言就像《登徒子好色赋》中那位“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B.对于任何对象,言语都能“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斜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米”(苏轼《书吴道子画后》)。C.东坡写诗,既有“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也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D.胡儿所作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在言语美感上比不上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说明言语美的程度与言说者的才气密切相关。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5.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宋代梅尧臣的诗歌就很有“审丑”趣味,结合材料观点,对梅尧臣的诗《扪虱得蚤》加以评析。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去恶虽未殊,快意乃为好。物败谁可必,钝老而狡夭,穴蚁不囓人,其命常自保。〖答案〗1.C2.C3.A4.①首先提出言语和言语美的概念,指出言语美是成熟言语的内在品质。(答出一个分句即可)②然后论证言语美的特殊性在于言语可以替代美的对象而使人如临其境。(答出“言语可以替代美的对象”即可)③接着论证言语美与对象美的关系,阐明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答出一个分句即可)④最后论证思想情感和言语形式的关系,阐明内容和形式一旦结合便是统一的有生命的整体。(答出一个分句即可)5.①“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生动再现了作者快意扪虱的场景,具有画面感,令人读来如在目前。(要点:结合言语美的特殊性分析)②此诗的表现对象“扪虱”,是日常的,甚至是丑陋的,却很好地体现了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诗人表现丑的对象,却将敏锐的感知、深刻的洞察、美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蕴含在诗歌言语之中,读来颇有趣味。(要点:辨析此诗的言语美和对象之关系,并分析)③诗人在“扪虱”中感悟思考,总结规律,将生活哲思统一在特定的诗歌形式之中。诗人感叹事物都会“钝老”而失去活力,无法逃避败象,穴蚁如果不咬人兴许能够保全自身,整首诗也随之化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要点:辨析此诗的形式和情感的关系,并分析)〖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赞颂美的对象的语言比鞭挞丑的对象的语言更美”错,原文表述为“赞颂美是美的,鞭挞丑也同样是美的”,不能曲解为“赞颂美的对象的语言比鞭挞丑的对象的语言更美”。【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这句话所以不美是因为未经遣词造句的斟酌推敲”错,原文表述为“它所描述的对象可能是美的,但它却不是美的言语。因为我们从它的言语形式中所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是不美的”,另一处相关表述为“似乎‘这婆娘真他妈的漂亮得一塌糊涂’也可能具有‘仙骨’,只是未加‘严妆’而已。不,绝对不是这样”,可见是因为思想情感不美。【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四段的主要观点是“内容和形式就化为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语言文字的形式就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态”。A.强调言语形式与内容的整体性,形式一旦变化,情感也会变化,符合观点;B.强调言语的再现功能;C.强调主体的个性对客观对象的独特发现;D.着重于言语美与作者才气的关系。【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一段“言语是一种创造……”“言语美是言语创造的产物,是成熟言语的内在品质”,首先提出言语和言语美的概念,指出言语美是成熟言语的内在品质。②第二段先指出“言语美有它的特殊性”,然后举例说明“言语却可以替代‘她’这个人的存在而让人们觉得‘她’美”“言语美的魔力就来自这个‘如’字,即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论证言语美的特殊性在于言语可以替代美的对象而使人如临其境。③第三段中心句是“言语之美与不美,与对象之美与不美并无必然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对象,因对象而转移,一句话,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论证言语美与对象美的关系,阐明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④最后“当它一变而为语言文字之后,内容和形式就化为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语言文字的形式就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态”论证思想情感和言语形式的关系,阐明内容和形式一旦结合便是统一的有生命的整体。【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言语美有它的特殊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言语美具有特殊性,可以产生如临其境的美感。“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今天很得空闲,捉虱子反而捉到跳蚤。生动再现了作者快意扪虱的场景,具有画面感,令人读来如在目前。②“一句话,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阐明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此诗的表现对象“扪虱”,是日常的,甚至是丑陋的,却很好地体现了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梅尧臣由“扪虱”细腻地体察到人生的感受,表现丑的对象,却将敏锐的感知、深刻的洞察、美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蕴含在诗歌言语之中,读来颇有趣味。③“当它一变而为语言文字之后,内容和形式就化为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语言文字的形式就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态”。诗人在“扪虱”中感悟思考,总结规律,将生活哲思统一在特定的诗歌形式之中。“物败谁可必,钝老而狡夭”,诗人感叹事物都会“钝老”而失去活力,无法逃避败象;“穴蚁不囓人,其命常自保”,穴蚁如果不咬人兴许能够保全自身,整首诗也随之化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怨【德】哈克伦德尔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是好朋友;像她们那样的朋友,在现在这个被败坏了的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宫廷顾问夫人吃不惯酱汁烧鳕鱼,国务顾问夫人也就把这种烧法的鱼给恨透了。在不穿绿色衣服这一点上,两人也达成默契。在个性方面,宫廷顾问夫人比国务顾问夫人要高傲一点,原因是她认为自己的头衔联系着“宫廷”二字要高贵一些;国务顾问夫人废了许多口舌,才打消了她这个想法。“亲爱的宫廷顾问夫人,”她说,“如果您愿意查一下等级册,那就会看见咱俩都同属第七等哩。”“可是,”宫廷顾问夫人打断她,“您千万别忘了,在第七等里,宫廷顾问紧接着御医,然后排着矿务总监、盐务总监,之后才轮到国务顾问呐。”国务顾问夫人指出:宫廷顾问不过是个空的头衔,几乎没有在宫中议过事,相反,自己的丈夫经常在首相府里出主意。这样的争论成了危险的暗礁,幸好后来给平安地绕了过去,她们和好如初,又肩并肩地航行在日常生活的平静水面上了。她们两家住在同一层楼,用餐的房间当中只隔着一堵薄薄的墙。中午,国务顾问夫人用餐刀敲敲墙壁,朝隔壁喊:“祝您胃口好!”隔壁便传来闷声闷气的回答:“谢谢,您胃口怎样?”在皇家宫廷剧院里,两位夫人合订了一个包厢,一块儿欣赏美妙的演出,情投意合,正应了《荒野之子》一剧中的台词:“两个灵魂——一种思念,两颗心脏——一起跳动。”然而,刁恶的命运却极力要在麦田中播下莠草。在快散戏之前,在皇家宫廷剧院大门外,仿佛是在一个温暖的五月之夜,一座充满馥郁之气的大森林中,只见从四面八方都有萤火虫飘飘而来。皇宫广场上到处是灯光,都急急忙忙向着剧院而来。这是接太太们的侍女们打的普通的灯笼。第八等的灯笼,属于内廷文书的太太们使用,体积小,正方形,白铁皮造,内点油蜡烛一根。第七等的灯笼,属于宫廷顾问、国务顾问、林务总监的太太们使用,个儿大一些,也长一些,仍为白铁皮造,点蜡烛一根。第六等的灯笼,比上面的大得多,枢密顾问的太太们使用,黄铜造,点硬脂烛两根。第五等的灯笼,主人秘书、使馆参赞的太太使用,大得无以复加,也是黄铜造,点蜡烛两根。第四等和第三等,不再打灯笼照路;而是通常派来一名男仆,充作大臣夫人的守护神。第二等和第一等,也就是殿下们,他们要么根本不上剧场,要么就使用自备的华丽马车和轻便马车。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通常都是搭伴回家,所以便有两盏灯用,一前一后,别有一番风味。谁知命运作祟,让国务顾问在一次拍卖会上贱价买进一盏灯,一盏显然属于第六等级使用的灯。要是国务顾问识相,他就应从拍卖人的惊愕和在场的各位太太正当的不满中,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然而,他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灯带回家里,便被侍女擦得亮锃锃的。啊,友谊的墓碑,惹祸的灯笼!戏散场了,两位夫人漫步回家。前面,由宫廷顾问家的侍女莉克打着第七等的灯笼开路。在她们身后,跟着国务顾问家的贝贝拉,手提新买的那盏灯。宫廷顾问夫人突然心血来潮,在皇宫广场中央停住脚步,提醒她的朋友欣赏美丽的夜色。“真是一个迷人的晚上!”“是啊,从那园林中传来的,敢情是夜莺的啼叫吧!”“不错,还有在剧场的屋顶上,那月光照耀下的少女像有多美啊!还有……嗯——贝贝拉,你那是什么灯?”“宫廷顾问夫人,这是国务顾问夫人的灯。”“国务——顾问——夫人的——灯?”“对啦,我真忘记了告诉您,我的丈夫最近在一次拍卖会上买了这盏灯。”宫廷顾问夫人的神圣感情受到了伤害,她的心一下子痉挛了。她那为泪水模糊了的目光,先停在自己小小的、白铁皮造的、仅有一根蜡烛的灯上,随后瞅了瞅那盏第六等的大灯一眼,最后可怕地瞪了瞪国务顾问夫人,便闷声不响地朝黑夜里冲去。国务顾问夫人摇着头,没有料到宫廷夫人会有此一举,也自己走自己的路,径直回家去了。贝贝拉还有事必须出去一趟,竟随手把灯放在楼梯口上,自个儿摸黑上街去了。一会儿,宫廷顾问夫人也回到家,情绪已经差不多冷静下来。她推开了房门,那个倒霉的灯笼,正蹲在过道的楼梯口上,发出明亮的光,好像想说:喂,瞧瞧咱呐,宫廷顾问夫人,瞧瞧咱这两根硬脂烛,嘿嘿,第六等哩!宫廷顾问夫人感到眼前发花,那个灯笼几乎占据了整个楼梯,不幸的妇人没法不碰着它,灯滚下楼梯,四面玻璃都摔碎了,烛全灭了。灯笼破碎了,友谊的桥梁也断裂了!两位夫人气鼓鼓地睡去,一整夜都在做梦,都在梦着第六等级,以及那个刑事豁免权。第二天一早,国务顾问夫人就去买了顶绿色的帽子,宫廷顾问夫人买了条绿色的披巾。宫廷顾问和国务顾问都大为诧异,怎么下一礼拜竟一连吃了三次酱汁烧鳕鱼。剧院的票打折出让了,吃中饭的时候也听不见敲墙壁的声音。到了下一季度,两家都搬走了。一些年过去了,正巧在一八四九年一月十七日那天,两位夫人又相逢在皇宫广场上。一八四八年的革命使她们的腰背都伛偻了,她们泪眼汪汪,言归于好,互相拥抱;嘴里一边念叨着德国宪法第七条的规定——取消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选自《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杨武能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廷顾问夫人更加高傲的个性源于等级制度中的第七等级还有更加细小具体的等级划分。B.作者没有给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取姓名,这有助于体现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C.“她的心一下子痉挛了”,表现了等级被僭越、友谊遭背叛的宫廷顾问夫人内心的痛苦。D.“不幸的妇人没法不碰着它”说明等级制度激发了宫廷顾问夫人强烈的虚荣心和嫉妒心。7.关于文中描述不同等级灯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家宫廷剧院门前的灯笼可以被看作是从第八等级开始的等级制度的详细图解。B.作者从使用者身份、灯笼大小、制作材料、蜡烛数的角度写出灯笼的不同等级。C.作者先写八到五等这些有形的灯笼,再写无形的灯笼,虚实结合,突出等级差异。D.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灯笼,充分揭示了两位夫人产生“灯怨”、友谊破裂的根源。8.文中三个画线句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9.小说最后一段,写了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因“灯”生怨之后,又因革命废除等级而重归于好。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答案〗6.A7.C8.①独句成段,过渡自然。②作者评说,表达看法和感情。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9.①使情节再起波澜,引人入胜;同时照应开头两位夫人“和好如初”。②“因灯生怨”与“重归于好”两相对照,突出两位夫人追求等级特权的思想和能互相迁就的性格。③揭示等级制度影响(或决定)友谊的道理,也暗示着革命取消等级制度,更易使人们消除隔阂,丰富了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还有更加细小具体的等级划分”错。两位夫人同属第七等级,无更细小划分。“头衔里联系着‘宫廷’二字,要高贵一些”和“排序先后”只是宫廷顾问夫人的想法,而且她最后“打消了这个想法”。【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再写无形的灯笼,虚实结合”错。一到四等并不用灯笼来区别,“无形的灯笼”是过度解读,且均为实写,“虚实结合”错。【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文中三个画线句以一个句子构成一个自然段,独句成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②文中三个画线句都是作者的对评说,表达了作者对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因“灯”生怨,友谊破裂的的看法和感情。③文中三个画线句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等级僭越的想法”“惹祸的灯笼”“灯笼破碎”分别比作“麦田中播下莠草”“友谊的墓碑”“友谊的桥梁断裂”,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等级被僭越、友谊遭背叛的主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情节上,前文写两位夫人因“灯笼破碎了,友谊的桥梁也断裂了”,结尾写后来再次相逢,最终“言归于好,互相拥抱”,小说情节再起波澜,吸引读者注意力,更好地引起读者深思;同时与文章开头的“这样的争论成了危险的暗礁,幸好后来给平安地绕了过去,她们和好如初,又肩并肩地航行在日常生活的平静水面上了”两位夫人“和好如初”相照应。②人物上,因国务顾问夫人使用丈夫在拍卖会上买的第六等级身份的灯,两位夫人“因灯生怨”,最后因为德国取消了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两人相逢后“重归于好”。这体现了两位夫人追求等级特权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她们能互相迁就的性格。③主题上,文章最后交代二人“重归于好”,是因为“德国宪法第七条的规定——取消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通过展现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和行动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揭示了等级制度影响(或决定)友谊的道理,也暗示着革命取消等级制度,更易使人们消除隔阂,丰富了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二: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有仕于土①者,乃以身之所经历者而欲人之同往,以己之所种艺者而欲人之同灌溉。是以有方之治而驭无方之民也,不亦昧于理欤!且夫君子之治,本诸身者也;至人之治,因乎人者也。本诸身者取必于己,因乎人者恒顺于民,其治效固已异矣。夫人之与己不相若也。有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无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无。此其心非不恕也,然此乃一身之有无也,而非通于天下之有无也,而欲为一切有无之法以整齐之,惑也。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其智而贤者,相率而归吾之教,而愚不肖则远矣。于是有旌别淑慝之令,而君子小人从此分矣。岂非别白太甚,而导之使争乎?至人则不然,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闻见熟矣,不欲求知新于耳目,恐其未寤而惊也动止安矣不欲重之以桎梏恐其絷而颠且仆也。今余之治郡也,取善太恕,而疾恶也过严。夫取善太恕,似矣,而疾人之恶,安知己之无恶乎?其于反身之治且未之能也,况望其能因性以牖民乎?(节选自李贽《论政篇》)〖备注〗①土:指当时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恐其未寤A而惊B也C动止安矣D不欲重之E以桎梏F恐其絷G而颠H且仆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养好,与《诗经·卫风·氓》“言既遂矣”的“遂”词义不同。B.至人,原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这里指治国的理想人物。C.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词义相同。D.牖,诱导,与《项脊轩志》“余扃牖而居”中的“牖”字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郭橐驼说做官治民并不是自己的本业,但从他所叙的乡中所见可知,他认为种树与为官有相通之处。B.对“吏”的语言描写,写出“吏”的扰民之状,这些行为与前文不善植树者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C.李贽认为“本诸身”“因乎人”是两种特点不同、效果不同的治理方法,二者各有千秋,难以分出高下。D.李贽对自己的为政进行了反思,觉得对坏人过于严苛,若以同等要求来要求自己,自己也未必能做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2)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14.两则材料所揭露的做官治民的错误做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DF11.C12.C13.(1)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2)于是就有复杂的法规、教令,多种刑法的使用,结果百姓的事便一天比一天多了。14.①二者皆不尊重民之“性”,未顺应百姓的要求。②皆好多发政令扰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怕他们不明白而受惊,行动很安定,不想要用规定限制加重他们的负担,怕他们因为束缚而跌倒。“也”,句末语气词,后面C处断开;“矣”,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重之以桎梏”是状语后置句,F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养好;满足。句意: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你的心愿实现后。B.正确。C.错误。互相;放在动词前,偏指一方。句意:一个接一个听从我的教化。/一定不会答应你。D.正确。诱导;窗户。句意:何况希望它能顺应人的本性而诱导百姓呢?/我关着窗户居住在这里。【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二者各有千秋,难以分出高下”错,由“然此乃一身之有无也,而非通于天下之有无也,而欲为一切有无之法以整齐之,惑也”“至人则不然,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等可知,李贽批评“本诸身”,主张“因乎人”。【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辍”,停止;“劳”,慰劳;“蕃”,使繁盛,使增多;“安吾性”,使生活安定。(2)“条教”,法规、教令;“条教之繁”,定语后置,繁条教;“施”,使用、施行;“日”,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材料二“是以有方之治而驭无方之民也,不亦昧于理欤!”“。是以有方之治而驭无方之民也,不亦昧于理欤!”,可见二者皆不尊重民之“性”,未顺应百姓的要求。②材料一“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材料二“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皆好多发政令扰民。参考译文:材料一: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材料二:道,就是路,不止一条;性,是心的产物,也不止一种。有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官的人,就想要凭借亲身经历而想要让人同他一起前往,因自己种植植物,想要让人和他一同灌溉。因此用讲究礼仪的治理去驾驭不讲礼仪的百姓,对于事理方面不也不也糊涂吗!况且君子治理,是从自身出发;理想人物的治理,是根据百姓来治理。从自身出发的选用的方法一定来自自己,根据百姓需求选用方法的经常顺应民心,他们治理的效果本来已经有差异了。别人与自己不相像。自己拥有的,希望别人也一同拥有;自己没有的,也希望别人一同没有。他的心不是不宽容,然而这是取决于自己有无,而不是通用于天下有无,却想要让一切都用有无之法统一治理,太糊涂了。于是就有复杂的法规、教令,多种刑法的使用,结果百姓的事便一天比一天多了。那些智慧并且贤能的,一个接一个听从我的教化,而那些愚钝无才的就差的远了。于是有了区别德行好坏的法令,而君子和小人从此就分开了。难道不是区分黑白太过绝对,而导致这种情况引发纷争吗?理想的人却不是这样,顺应政事而不改变那里的风俗,顺应人的本性而不违背他们的能力。教化百姓的话已经很熟悉了,也并不想要让他们听到见到新的东西,怕他们不明白而受惊,行动很安定,不想要用规定限制加重他们的负担,怕他们因为束缚而跌倒。如今我治理这个郡,对于善良的人太过宽纵,而痛恨坏人又太过严厉。对于善良的人太过宽纵,好像还可以;而痛恨人的恶行,怎么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恶行呢?这种方法对于自身的修养尚且不能完成,何况希望它能顺应人的本性而诱导百姓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理喻(其一)范浚①邮亭羁客寒无毡,夜怀家山情惘然。灯前坐感雨萧瑟,浩叹达晓愁无眠。邻翁不出蓬茨②里,听雨听风心似水。黄昏鼻息已雷鸣,往往檐喧不经耳。愁霖一种声纷纷,邻翁不闻羁客闻。是中转物有妙理,起予暗契瞿昙③旨。〖备注〗①范浚:宋代理学家。②蓬茨:用蓬草作顶的房屋。③瞿昙:佛家。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用细节描写表现出羁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B.邻翁不出陋室,既和风雨有关,也源于安贫乐道的品质。C.“愁霖”意味着久雨令人发愁,和前文“愁无眠”呼应。D.诗人并未耽溺于惘然伤感的情绪,反而领悟了佛家妙理。16.理学家作诗大多有理趣而无理障,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答案〗15.B16.①有理趣:本诗富有哲理,点明了处境相同但心境可以不同的道理。同样是“愁霖纷纷”,羁客不住浩叹,长夜愁眠;邻翁鼻息如雷鸣,心如止水。②无理障:本诗从生活小事中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语言质朴自然,毫不生涩;多用譬喻,形象生动。〖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安贫乐道”错,从“心似水”可知,邻翁不出陋室是源于他心静如水的心理。【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有理趣”指本诗富有哲理。面对雨声纷纷,羁客有无尽哀愁,而邻居老人“黄昏鼻息已雷鸣,往往檐喧不经耳”“听雨听风心似水”,他内心宁静,仿佛世界的纷扰都与他无关。这让人思考:处境相同,但心境可以不同的道理。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培养一种理性思维,不被情绪所左右。“无理障”是从写作手法等角度评价,如本诗写羁客与老人面对雨声,二人反应不同这件生活小事,阐发“处境相同,但心境可以不同”的道理,平易近人;“邮亭羁客寒无毡”“邻翁不出蓬茨里,听雨听风心似水”“黄昏鼻息已雷鸣,往往檐喧不经耳”等诗句,体现了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没有生涩之感;“听雨听风心似水”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老翁的心境像水一样平静,不受外界干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以比喻手法直斥朝中破坏规矩法度、迎合讨好的谄媚之徒。(2)杜甫以凝练的语言概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继而以“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景仰和痛惜之情。(3)庄子对生死寿夭有自己的看法,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他的观点表示质疑:“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五花八门的表情包传递中,人们用娱乐的心态寻找着情绪上的共鸣。倘若与对话者没有共同的情绪和认知,A。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系统自带的“微笑”表情,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两个群体中,传递的是截然不同的情绪。中年用户用“微笑”表示礼貌和友好,而两个大学生之间互发“微笑”,则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危险。根源在于,两代人各有各的情绪认同。年轻人已经非常熟悉表情包背后隐藏的话语体系和群体情绪,①他们无师自通,②掌握了一套通过表情包风格辨别说话人年龄和性格的方法论。③使用动漫游戏主题表情包的人多半是二次元年轻人,④喜欢发熊猫头的人一定奔放健谈,⑤而一束心形玫瑰为背景、配以彩色艺术字的表情,⑥无疑表明背后的人至少超过了50岁以上。⑦之所以如此,⑧是因为只有当表情包能够引发使用者和接收者的文化背景共鸣时,才会被运用到沟通交流中。这与脸谱在戏曲中起到的作用异曲同工,红即是忠,白即是奸,台上台下有着共通的认知,这场以戏曲为媒介的交流就更加顺畅。同样是基于脸部的创作,同样传递着群体的共鸣,表情包更像是脸谱在数字时代的变形与延伸——如脸谱一般,覆盖在每个人的文字之上,直观地表达出群体的社会情绪。可以说,B。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就无法理解(或容易误解)表情包传达的真实意思(或情绪)。(或者写“双方就无法用表情包传达情绪共鸣”也可以。)②表情包就是当代人的脸谱。19.⑤“一束心形玫瑰”前加“以”;⑥去掉“以上”;⑧改为“是因为表情包只有……”〖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句中“倘若”一词可知,补写句子与前句是假设关系;再根据“倘若与对话者没有共同的情绪和认知”和其后举的“微笑”表情包的例子分析,此处是说双方无法理解表情包的真实意思,或双方就无法利用表情包来交流感情,故补写“就无法理解(或容易误解)表情包传达的真实意思(或情绪)”,或“双方就无法用表情包传达情绪共鸣”等类似的句子。第二空,此处补写的句子在最后一段,介绍的表情包基于共通的认知,在传递社会情绪的方式和作用上与传统戏曲中的脸谱都是异曲同工,本段应是承前文的总结句,故应补写为“表情包是当代人的脸谱”等类似意思的句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是:一是句⑤“而一束心形玫瑰为背景”,成分残缺,应在“一束心形玫瑰”前加“以”。正确的表述为:而以一束心形玫瑰为背景、配以彩色艺术字的表情。二是句⑥“至少超过了50岁以上”,前后矛盾,应去掉“以上”。正确的表述为:无疑表明背后的人至少超过了50岁。三是句⑧“是因为只有当表情包能够引发”语序不当,成分赘余,应删除“当”,并把“是因为只有当表情包”改为“是因为表情包只有……”。正确的表述为:是因为表情包只有能够引发使用者和接收者的文化背景共鸣时,才会被运用到沟通交流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中有弯曲石栈道,通向一幢灰黑旧门楼。栈道边,两排宽宽长长,四方抵角石条栏。四人一屁股坐到石栏上,方感舒畅。天色虽暗,眼前一()白水,隐现微亮。阿宝说,此地好像来过。沪生说,风景蛮好,这是啥地方。几个人走到门楼前面,白地黑字匾,“沧浪亭”三字。四个人不响,坐于石栏上,云舒风静,晓空时现月辉,讲讲谈谈,妙绪环生。园中的山树层叠,依然墨黑沉沉,轮廓模糊,看不到细节,但长长一排粉墙,逐渐改变灰度,跟了天光转换,慢慢发白了。微明之刻,四周一阵阵依稀之音,含于鸟喉的细微声响,似有似无,似鸣非鸣。月轮残淡,天越来越明,鸟鸣啁啁然,逐渐响亮,终于大作。半夜出发,无依无靠,(甲)四个荒唐子,三更流浪天,现在南依古园,古树,缄默坐眺,姑苏朦胧房舍,苏州美术馆几根罗马立柱,渐次清晰起来,(乙)温风如酒,波纹如绫,一流清水之上,有人来钓鱼,有人来锻炼。三两小贩,运来菜筐,浸于水中,湿淋淋拎起。大家游目四瞩,眼前忽然间,已经云灿霞铺。阿宝说,眼看沧浪亭,一点一点亮起来,此生难得。(节选自金宇澄《繁花》)20.现代汉语中量词不是一个枯燥的语法概念,它可以让修饰的名词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以下最适合填入画横线处括号内的一项是()A.洼 B.泓 C.道 D.滩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其实就是指“天亮了”,相较而言,原句表达好在哪里?22.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句子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请指出手法,并任选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B21.①原句借助粉墙“逐渐改变灰度”“慢慢发白”等变化,间接写出天色变亮,更具画面感,也有含蓄蕴藉的美感。②原句用“逐渐”“慢慢”等副词强调出天色变亮的过程性,写出时间的流逝感。③原句中“粉”“灰”“白”等色彩词,具体细致地写出天逐渐变亮的过程,也与前文“看”相呼应,承接更为流畅自然。22.甲乙两句都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甲】①甲句上下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四人在夜半之时随性自在、乘兴而来,又显举止荒唐的情景。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乙】①乙句上下句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以凝练的语言写出环境的和煦、清雅,表露四人此时内心的陶醉、愉悦。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文段开头“水中有弯曲石栈道”〖提示〗此水应该是有一定高度和宽度,否则难以建有弯曲石栈道。A.洼,指凹陷的地方,一般用于形容积水或较浅的水。B.泓,本意为“水深而广”,又有“清澈貌”之意,能“隐现微亮”,符合上下文语义。且该词具有文言色彩,格调典雅,与文段整体语言风格较为接近。C.道,“道”作为量词,用于长条形的东西,一般用于形容蜿蜒的小溪流,上下文并未有此〖提示〗。D.滩,本义指河道中水浅流急多沙石的地方,现代汉语中多用名词,一般没有量词的用法,与之相近的“摊”为量词,可以用来表示摊开的糊状物。【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可以从手法、用词、效果等角度分析。①“天亮了”是直接表达,只是陈述事实;而原句是侧面表现,借助粉墙的变化间接写出天色变亮,“长长一排粉墙,逐渐改变灰度,跟了天光转换,慢慢发白了”,更具画面感,也有含蓄蕴藉的美感。②原句不仅陈述一个事实,而且有动态变化,用“逐渐”“慢慢”等副词强调出天色变亮的过程性,写出时间的流逝感。③原句写墙的色彩,由“粉”到“灰”再到“白”,用这些色彩词,具体细致地写出天逐渐变亮的过程,也与前文“看不到细节”的“看”相呼应,承接更为流畅自然。【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甲乙两句都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甲】①甲句上下句字数相同,都是五个字;结构相同,都是偏正结构;“四个荒唐子”指的是四个人,“荒唐”写出四人半夜游玩行为的荒唐;“三更流浪天”是时间,照应前文的“半夜出发”。此句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四人在夜半之时随性自在、乘兴而来,又显举止荒唐的情景。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乙】①乙句上下句字数相同,都是四个字;结构相同,都是主谓结构;用“温”写出风的和煦,“如酒”写出人的陶醉感;用“如绫”写出波纹的柔美,环境的清雅。此句以凝练的语言写出环境的和煦、清雅,表露四人此时内心的陶醉、愉悦。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雅思贝尔斯说,人们总想得到现成的真理,但在本质上,真理只能孕生于自己的觉悟。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言语是一种创造,它是言语和对象的统一,也是言语和主体的统一,更是言语和环境的统一。言语与有关言语诸因素的高度统一即产生一种言语美。言语美是言语创造的产物,是成熟言语的内在品质。因此,由言语所引发的语感也就自然包含了言语美感。语感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包容对美的言语的感知、领悟,语感判断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包容对言语美丑的判断。在世间所有美的事物中,言语美有它的特殊性。一般地说,美的对象总是直接以其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美感的,它的感性形象是美感所由产生的物质基础,失却这个基础,美感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们觉得“她”美,是由于看见了她这个人。如果没有“她”这个人,或者他没有看见,他就不可能觉得“她”美,不可能产生对于“她”的美感。但是言语却可以替代“她”这个人的存在而让人们觉得“她”美。这正是言语的独特之处,也是言语的奇妙之处。试看《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段言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蝽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个个形体不一的字,它们绝对不是“她”,但就是这一个个根本不是“她”,也绝不像“她”的文字,却使我们感到了“她”的美,就好像“她”站在我们面前一样,拿一句成语来说,就是“如见其人”。言语美的魔力就来自这个“如”字,即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坐春风……由于言语这种“如”的特殊功能,即使“她”远在几千里之外,人们也能感觉到“她”的美;即使“她”活在几千年前,像《硕人》所描写的庄姜,我们也能感觉到“她”的美。像《硕人》这样能把对象之美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言语,当然是美的言语。但却不能由此而把美的言语误会成为只能依存于对象之美,美的言语并不仅仅是描述美的言语,它也可以描述丑。丑的对象并没有使描写它的言语变丑。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让人感觉到了它们的丑,它才成为美的言语。可见言语之美与不美,与对象之美与不美并无必然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对象,因对象而转移,一句话,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美的言语不仅仅是对象的替代物,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描写它的言语却已渗透了描写者的思想感情。描写者虽然无力改变对象本身,但却可以烛照出对象的美丑,把美还给美,把丑还给丑,而且还可以赞颂美,鞭挞丑,美因其赞颂而更美,丑因其鞭挞而更丑。赞颂美是美的,鞭挞丑也同样是美的。因此似可把美的言语界定为真实地描述对象的言语。所谓真实地描述对象,就是以美好的思想情感观照对象,亦即将他敏锐的感知、深刻的洞察、美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体现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从而能使读者听者从这一言语形式本身去感知和发现美、把握和创造美。“这婆娘真他妈的漂亮得一塌糊涂”,它所描述的对象可能是美的,但它却不是美的言语。因为我们从它的言语形式中所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是不美的。总之,言语美生成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是主体对对象审视、体验、提炼、创造的结果。即使对象本身是美的,描写它的言语也可能比美的对象本身更美。不是有“江山如画”的话头么?其实画是画家根据江山画出来的,可是它往往比你所见到的江山更美,因而才有“如画”之叹。袁枚说得好:“美人当前,烂如朝阳。虽抱仙骨,亦由严妆。匪沐何洁?匪熏何香?西施蓬发,终究不臧,若非华羽,曷别凤凰。”(袁枚《续诗品·振彩》)如果美的思想感情是美的言语的“仙骨”,那末遣词造句的斟酌推敲就如同“严妆”了。天生丽质亦须沐浴,熏香,讲究梳妆打扮,“七分人才三分扮”嘛。蓬头垢面,西施也会变成东施甚至嫫母无盐。不过,这一比喻也有它的蹩脚之处,这就是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误会:先有“仙骨”,然后“严妆”,“仙骨”虽未“严妆”仍是“仙骨”;似乎表现在一定的言语形式中的美的思想感情先可脱离这语言文字而存在着,说者写者然后再去寻觅恰当的语言文字,把它表述出来,即使最初所用的语言文字比较粗糙甚至丑陋,也不影响这思想感情的美好,似乎“这婆娘真他妈的漂亮得一塌糊涂”也可能具有“仙骨”,只是未加“严妆”而已。不,绝对不是这样。没有获得语言文字形式的意念只是一个朦胧的模糊的“团块”,当它一变而为语言文字之后,内容和形式就化为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语言文字的形式就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态。表述某一对象就已经在认识、评价某一对象,表述的改变实质上是认识、评价的改变,思想感情的改变,意味着它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给“蒙娜丽莎”加上两撇胡子,她的“仙骨”也随之而消失,她的生命也随之而死亡,她已经不是她而成了别一个人。美的言语就是美的认识、评价,美的思想感情。不过,言语的音韵节奏等因素毕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言语形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不必通过“意义”的桥梁。有的催眠曲没有什么意义但却具有一定的节奏。但它们的独立性极弱,以致无力使言语具有或失去美的素质,它无法使“哼哼哼哼”变得美,也无法使“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变得不美。(摘编自王尚文《语感论》,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言语与对象、主体、环境的高度统一产生一种言语美,言语美感自然地包含在语感中。B.言语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替代美的对象的存在,从而让人们产生如在眼前的美感。C.言语美不因对象而转移,相比之下,赞颂美的对象的语言比鞭挞丑的对象的语言更美。D.言语形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但无法独立地使言语产生美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言语美具有跨越时空的魔力,能使读者从言语形式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B.只要是以美好的思想情感观照对象,能真实地描述对象的言语都可以界定为美的言语。C.“这婆娘真他妈的漂亮得一塌糊涂”这句话所以不美是因为未经遣词造句的斟酌推敲。D.“仙骨”与“严妆”的比喻说明一旦改变了言语形式,认识、评价、情感也随之改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美的语言就像《登徒子好色赋》中那位“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B.对于任何对象,言语都能“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斜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米”(苏轼《书吴道子画后》)。C.东坡写诗,既有“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也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D.胡儿所作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在言语美感上比不上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说明言语美的程度与言说者的才气密切相关。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5.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宋代梅尧臣的诗歌就很有“审丑”趣味,结合材料观点,对梅尧臣的诗《扪虱得蚤》加以评析。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去恶虽未殊,快意乃为好。物败谁可必,钝老而狡夭,穴蚁不囓人,其命常自保。〖答案〗1.C2.C3.A4.①首先提出言语和言语美的概念,指出言语美是成熟言语的内在品质。(答出一个分句即可)②然后论证言语美的特殊性在于言语可以替代美的对象而使人如临其境。(答出“言语可以替代美的对象”即可)③接着论证言语美与对象美的关系,阐明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答出一个分句即可)④最后论证思想情感和言语形式的关系,阐明内容和形式一旦结合便是统一的有生命的整体。(答出一个分句即可)5.①“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生动再现了作者快意扪虱的场景,具有画面感,令人读来如在目前。(要点:结合言语美的特殊性分析)②此诗的表现对象“扪虱”,是日常的,甚至是丑陋的,却很好地体现了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诗人表现丑的对象,却将敏锐的感知、深刻的洞察、美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蕴含在诗歌言语之中,读来颇有趣味。(要点:辨析此诗的言语美和对象之关系,并分析)③诗人在“扪虱”中感悟思考,总结规律,将生活哲思统一在特定的诗歌形式之中。诗人感叹事物都会“钝老”而失去活力,无法逃避败象,穴蚁如果不咬人兴许能够保全自身,整首诗也随之化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要点:辨析此诗的形式和情感的关系,并分析)〖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赞颂美的对象的语言比鞭挞丑的对象的语言更美”错,原文表述为“赞颂美是美的,鞭挞丑也同样是美的”,不能曲解为“赞颂美的对象的语言比鞭挞丑的对象的语言更美”。【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这句话所以不美是因为未经遣词造句的斟酌推敲”错,原文表述为“它所描述的对象可能是美的,但它却不是美的言语。因为我们从它的言语形式中所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是不美的”,另一处相关表述为“似乎‘这婆娘真他妈的漂亮得一塌糊涂’也可能具有‘仙骨’,只是未加‘严妆’而已。不,绝对不是这样”,可见是因为思想情感不美。【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四段的主要观点是“内容和形式就化为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语言文字的形式就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态”。A.强调言语形式与内容的整体性,形式一旦变化,情感也会变化,符合观点;B.强调言语的再现功能;C.强调主体的个性对客观对象的独特发现;D.着重于言语美与作者才气的关系。【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一段“言语是一种创造……”“言语美是言语创造的产物,是成熟言语的内在品质”,首先提出言语和言语美的概念,指出言语美是成熟言语的内在品质。②第二段先指出“言语美有它的特殊性”,然后举例说明“言语却可以替代‘她’这个人的存在而让人们觉得‘她’美”“言语美的魔力就来自这个‘如’字,即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论证言语美的特殊性在于言语可以替代美的对象而使人如临其境。③第三段中心句是“言语之美与不美,与对象之美与不美并无必然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对象,因对象而转移,一句话,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论证言语美与对象美的关系,阐明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④最后“当它一变而为语言文字之后,内容和形式就化为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语言文字的形式就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态”论证思想情感和言语形式的关系,阐明内容和形式一旦结合便是统一的有生命的整体。【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言语美有它的特殊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言语美具有特殊性,可以产生如临其境的美感。“兹日颇所惬,扪虱反得蚤”,今天很得空闲,捉虱子反而捉到跳蚤。生动再现了作者快意扪虱的场景,具有画面感,令人读来如在目前。②“一句话,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阐明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此诗的表现对象“扪虱”,是日常的,甚至是丑陋的,却很好地体现了言语美并不依存于对象美。梅尧臣由“扪虱”细腻地体察到人生的感受,表现丑的对象,却将敏锐的感知、深刻的洞察、美好的感情自然而然地蕴含在诗歌言语之中,读来颇有趣味。③“当它一变而为语言文字之后,内容和形式就化为血肉相连难解难分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语言文字的形式就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态”。诗人在“扪虱”中感悟思考,总结规律,将生活哲思统一在特定的诗歌形式之中。“物败谁可必,钝老而狡夭”,诗人感叹事物都会“钝老”而失去活力,无法逃避败象;“穴蚁不囓人,其命常自保”,穴蚁如果不咬人兴许能够保全自身,整首诗也随之化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怨【德】哈克伦德尔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是好朋友;像她们那样的朋友,在现在这个被败坏了的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宫廷顾问夫人吃不惯酱汁烧鳕鱼,国务顾问夫人也就把这种烧法的鱼给恨透了。在不穿绿色衣服这一点上,两人也达成默契。在个性方面,宫廷顾问夫人比国务顾问夫人要高傲一点,原因是她认为自己的头衔联系着“宫廷”二字要高贵一些;国务顾问夫人废了许多口舌,才打消了她这个想法。“亲爱的宫廷顾问夫人,”她说,“如果您愿意查一下等级册,那就会看见咱俩都同属第七等哩。”“可是,”宫廷顾问夫人打断她,“您千万别忘了,在第七等里,宫廷顾问紧接着御医,然后排着矿务总监、盐务总监,之后才轮到国务顾问呐。”国务顾问夫人指出:宫廷顾问不过是个空的头衔,几乎没有在宫中议过事,相反,自己的丈夫经常在首相府里出主意。这样的争论成了危险的暗礁,幸好后来给平安地绕了过去,她们和好如初,又肩并肩地航行在日常生活的平静水面上了。她们两家住在同一层楼,用餐的房间当中只隔着一堵薄薄的墙。中午,国务顾问夫人用餐刀敲敲墙壁,朝隔壁喊:“祝您胃口好!”隔壁便传来闷声闷气的回答:“谢谢,您胃口怎样?”在皇家宫廷剧院里,两位夫人合订了一个包厢,一块儿欣赏美妙的演出,情投意合,正应了《荒野之子》一剧中的台词:“两个灵魂——一种思念,两颗心脏——一起跳动。”然而,刁恶的命运却极力要在麦田中播下莠草。在快散戏之前,在皇家宫廷剧院大门外,仿佛是在一个温暖的五月之夜,一座充满馥郁之气的大森林中,只见从四面八方都有萤火虫飘飘而来。皇宫广场上到处是灯光,都急急忙忙向着剧院而来。这是接太太们的侍女们打的普通的灯笼。第八等的灯笼,属于内廷文书的太太们使用,体积小,正方形,白铁皮造,内点油蜡烛一根。第七等的灯笼,属于宫廷顾问、国务顾问、林务总监的太太们使用,个儿大一些,也长一些,仍为白铁皮造,点蜡烛一根。第六等的灯笼,比上面的大得多,枢密顾问的太太们使用,黄铜造,点硬脂烛两根。第五等的灯笼,主人秘书、使馆参赞的太太使用,大得无以复加,也是黄铜造,点蜡烛两根。第四等和第三等,不再打灯笼照路;而是通常派来一名男仆,充作大臣夫人的守护神。第二等和第一等,也就是殿下们,他们要么根本不上剧场,要么就使用自备的华丽马车和轻便马车。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通常都是搭伴回家,所以便有两盏灯用,一前一后,别有一番风味。谁知命运作祟,让国务顾问在一次拍卖会上贱价买进一盏灯,一盏显然属于第六等级使用的灯。要是国务顾问识相,他就应从拍卖人的惊愕和在场的各位太太正当的不满中,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然而,他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灯带回家里,便被侍女擦得亮锃锃的。啊,友谊的墓碑,惹祸的灯笼!戏散场了,两位夫人漫步回家。前面,由宫廷顾问家的侍女莉克打着第七等的灯笼开路。在她们身后,跟着国务顾问家的贝贝拉,手提新买的那盏灯。宫廷顾问夫人突然心血来潮,在皇宫广场中央停住脚步,提醒她的朋友欣赏美丽的夜色。“真是一个迷人的晚上!”“是啊,从那园林中传来的,敢情是夜莺的啼叫吧!”“不错,还有在剧场的屋顶上,那月光照耀下的少女像有多美啊!还有……嗯——贝贝拉,你那是什么灯?”“宫廷顾问夫人,这是国务顾问夫人的灯。”“国务——顾问——夫人的——灯?”“对啦,我真忘记了告诉您,我的丈夫最近在一次拍卖会上买了这盏灯。”宫廷顾问夫人的神圣感情受到了伤害,她的心一下子痉挛了。她那为泪水模糊了的目光,先停在自己小小的、白铁皮造的、仅有一根蜡烛的灯上,随后瞅了瞅那盏第六等的大灯一眼,最后可怕地瞪了瞪国务顾问夫人,便闷声不响地朝黑夜里冲去。国务顾问夫人摇着头,没有料到宫廷夫人会有此一举,也自己走自己的路,径直回家去了。贝贝拉还有事必须出去一趟,竟随手把灯放在楼梯口上,自个儿摸黑上街去了。一会儿,宫廷顾问夫人也回到家,情绪已经差不多冷静下来。她推开了房门,那个倒霉的灯笼,正蹲在过道的楼梯口上,发出明亮的光,好像想说:喂,瞧瞧咱呐,宫廷顾问夫人,瞧瞧咱这两根硬脂烛,嘿嘿,第六等哩!宫廷顾问夫人感到眼前发花,那个灯笼几乎占据了整个楼梯,不幸的妇人没法不碰着它,灯滚下楼梯,四面玻璃都摔碎了,烛全灭了。灯笼破碎了,友谊的桥梁也断裂了!两位夫人气鼓鼓地睡去,一整夜都在做梦,都在梦着第六等级,以及那个刑事豁免权。第二天一早,国务顾问夫人就去买了顶绿色的帽子,宫廷顾问夫人买了条绿色的披巾。宫廷顾问和国务顾问都大为诧异,怎么下一礼拜竟一连吃了三次酱汁烧鳕鱼。剧院的票打折出让了,吃中饭的时候也听不见敲墙壁的声音。到了下一季度,两家都搬走了。一些年过去了,正巧在一八四九年一月十七日那天,两位夫人又相逢在皇宫广场上。一八四八年的革命使她们的腰背都伛偻了,她们泪眼汪汪,言归于好,互相拥抱;嘴里一边念叨着德国宪法第七条的规定——取消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选自《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杨武能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廷顾问夫人更加高傲的个性源于等级制度中的第七等级还有更加细小具体的等级划分。B.作者没有给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取姓名,这有助于体现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C.“她的心一下子痉挛了”,表现了等级被僭越、友谊遭背叛的宫廷顾问夫人内心的痛苦。D.“不幸的妇人没法不碰着它”说明等级制度激发了宫廷顾问夫人强烈的虚荣心和嫉妒心。7.关于文中描述不同等级灯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家宫廷剧院门前的灯笼可以被看作是从第八等级开始的等级制度的详细图解。B.作者从使用者身份、灯笼大小、制作材料、蜡烛数的角度写出灯笼的不同等级。C.作者先写八到五等这些有形的灯笼,再写无形的灯笼,虚实结合,突出等级差异。D.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灯笼,充分揭示了两位夫人产生“灯怨”、友谊破裂的根源。8.文中三个画线句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9.小说最后一段,写了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因“灯”生怨之后,又因革命废除等级而重归于好。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概述。〖答案〗6.A7.C8.①独句成段,过渡自然。②作者评说,表达看法和感情。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9.①使情节再起波澜,引人入胜;同时照应开头两位夫人“和好如初”。②“因灯生怨”与“重归于好”两相对照,突出两位夫人追求等级特权的思想和能互相迁就的性格。③揭示等级制度影响(或决定)友谊的道理,也暗示着革命取消等级制度,更易使人们消除隔阂,丰富了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还有更加细小具体的等级划分”错。两位夫人同属第七等级,无更细小划分。“头衔里联系着‘宫廷’二字,要高贵一些”和“排序先后”只是宫廷顾问夫人的想法,而且她最后“打消了这个想法”。【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再写无形的灯笼,虚实结合”错。一到四等并不用灯笼来区别,“无形的灯笼”是过度解读,且均为实写,“虚实结合”错。【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文中三个画线句以一个句子构成一个自然段,独句成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②文中三个画线句都是作者的对评说,表达了作者对宫廷顾问夫人和国务顾问夫人因“灯”生怨,友谊破裂的的看法和感情。③文中三个画线句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等级僭越的想法”“惹祸的灯笼”“灯笼破碎”分别比作“麦田中播下莠草”“友谊的墓碑”“友谊的桥梁断裂”,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等级被僭越、友谊遭背叛的主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情节上,前文写两位夫人因“灯笼破碎了,友谊的桥梁也断裂了”,结尾写后来再次相逢,最终“言归于好,互相拥抱”,小说情节再起波澜,吸引读者注意力,更好地引起读者深思;同时与文章开头的“这样的争论成了危险的暗礁,幸好后来给平安地绕了过去,她们和好如初,又肩并肩地航行在日常生活的平静水面上了”两位夫人“和好如初”相照应。②人物上,因国务顾问夫人使用丈夫在拍卖会上买的第六等级身份的灯,两位夫人“因灯生怨”,最后因为德国取消了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两人相逢后“重归于好”。这体现了两位夫人追求等级特权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她们能互相迁就的性格。③主题上,文章最后交代二人“重归于好”,是因为“德国宪法第七条的规定——取消等级制度和等级特权”,通过展现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和行动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揭示了等级制度影响(或决定)友谊的道理,也暗示着革命取消等级制度,更易使人们消除隔阂,丰富了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二: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有仕于土①者,乃以身之所经历者而欲人之同往,以己之所种艺者而欲人之同灌溉。是以有方之治而驭无方之民也,不亦昧于理欤!且夫君子之治,本诸身者也;至人之治,因乎人者也。本诸身者取必于己,因乎人者恒顺于民,其治效固已异矣。夫人之与己不相若也。有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无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无。此其心非不恕也,然此乃一身之有无也,而非通于天下之有无也,而欲为一切有无之法以整齐之,惑也。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其智而贤者,相率而归吾之教,而愚不肖则远矣。于是有旌别淑慝之令,而君子小人从此分矣。岂非别白太甚,而导之使争乎?至人则不然,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闻见熟矣,不欲求知新于耳目,恐其未寤而惊也动止安矣不欲重之以桎梏恐其絷而颠且仆也。今余之治郡也,取善太恕,而疾恶也过严。夫取善太恕,似矣,而疾人之恶,安知己之无恶乎?其于反身之治且未之能也,况望其能因性以牖民乎?(节选自李贽《论政篇》)〖备注〗①土:指当时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恐其未寤A而惊B也C动止安矣D不欲重之E以桎梏F恐其絷G而颠H且仆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养好,与《诗经·卫风·氓》“言既遂矣”的“遂”词义不同。B.至人,原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这里指治国的理想人物。C.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会不相从许”中的“相”词义相同。D.牖,诱导,与《项脊轩志》“余扃牖而居”中的“牖”字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郭橐驼说做官治民并不是自己的本业,但从他所叙的乡中所见可知,他认为种树与为官有相通之处。B.对“吏”的语言描写,写出“吏”的扰民之状,这些行为与前文不善植树者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C.李贽认为“本诸身”“因乎人”是两种特点不同、效果不同的治理方法,二者各有千秋,难以分出高下。D.李贽对自己的为政进行了反思,觉得对坏人过于严苛,若以同等要求来要求自己,自己也未必能做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2)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14.两则材料所揭露的做官治民的错误做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DF11.C12.C13.(1)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2)于是就有复杂的法规、教令,多种刑法的使用,结果百姓的事便一天比一天多了。14.①二者皆不尊重民之“性”,未顺应百姓的要求。②皆好多发政令扰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怕他们不明白而受惊,行动很安定,不想要用规定限制加重他们的负担,怕他们因为束缚而跌倒。“也”,句末语气词,后面C处断开;“矣”,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重之以桎梏”是状语后置句,F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养好;满足。句意: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你的心愿实现后。B.正确。C.错误。互相;放在动词前,偏指一方。句意:一个接一个听从我的教化。/一定不会答应你。D.正确。诱导;窗户。句意:何况希望它能顺应人的本性而诱导百姓呢?/我关着窗户居住在这里。【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二者各有千秋,难以分出高下”错,由“然此乃一身之有无也,而非通于天下之有无也,而欲为一切有无之法以整齐之,惑也”“至人则不然,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等可知,李贽批评“本诸身”,主张“因乎人”。【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辍”,停止;“劳”,慰劳;“蕃”,使繁盛,使增多;“安吾性”,使生活安定。(2)“条教”,法规、教令;“条教之繁”,定语后置,繁条教;“施”,使用、施行;“日”,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材料二“是以有方之治而驭无方之民也,不亦昧于理欤!”“。是以有方之治而驭无方之民也,不亦昧于理欤!”,可见二者皆不尊重民之“性”,未顺应百姓的要求。②材料一“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材料二“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刑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皆好多发政令扰民。参考译文:材料一: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材料二:道,就是路,不止一条;性,是心的产物,也不止一种。有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官的人,就想要凭借亲身经历而想要让人同他一起前往,因自己种植植物,想要让人和他一同灌溉。因此用讲究礼仪的治理去驾驭不讲礼仪的百姓,对于事理方面不也不也糊涂吗!况且君子治理,是从自身出发;理想人物的治理,是根据百姓来治理。从自身出发的选用的方法一定来自自己,根据百姓需求选用方法的经常顺应民心,他们治理的效果本来已经有差异了。别人与自己不相像。自己拥有的,希望别人也一同拥有;自己没有的,也希望别人一同没有。他的心不是不宽容,然而这是取决于自己有无,而不是通用于天下有无,却想要让一切都用有无之法统一治理,太糊涂了。于是就有复杂的法规、教令,多种刑法的使用,结果百姓的事便一天比一天多了。那些智慧并且贤能的,一个接一个听从我的教化,而那些愚钝无才的就差的远了。于是有了区别德行好坏的法令,而君子和小人从此就分开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