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散文或小说在叙事抒情方面,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比如,小草、野花、蝴蝶、燕子等自然景色,都是江南春天常见的景象。如果是写散文,这些都可以写,而且可以描述什么鸟在啼叫、树是什么树、花是什么花等。但是,这种细致的、散文化的描写手法不是诗歌的语言。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即强调重点突出、高度概括。在这两句诗中,杜牧并没有具体描写什么鸟、什么树、什么花等,他只是抓住了江南春天中最有特色的几个景象,用最精练的语言,稍加点染修饰,一幅江南春景图就生机盎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首诗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依然是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特点。这个景色就是南朝时期建筑的佛教寺庙。这些寺院的楼台殿宇,在空蒙烟雨的笼罩之下,朦胧缥缈、深邃神秘。但是,透过表层的朦胧美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诗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单纯的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喜悦之情,还有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感叹:南朝时期建筑的精美寺庙还在,可是宋齐梁陈那些南朝的国家早已经烟消云散、不知所终。而且,面对这些历史遗迹,诗人不仅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叹,还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政治的担忧与无奈的情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大唐王朝已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很快就会像南朝的宋齐梁陈一样成为过眼云烟。这些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被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由上述可见,这么多景色,这些情感、情绪和思想,如果用散文的笔法来写,至少得需要上百字。但是杜牧只用了四句诗二十八个字。当然,对于这首诗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读者必须琢磨思考后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摘编自朱海波《浅谈中华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B.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以少总多”,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万取一收”,都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重点突出、高度概括。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就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D.在杜牧《江南春》中,诗人发出了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中体会和感受出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因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以诗歌语言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B.在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黄叶”等词语的不同,细致分析了每个词语带给读者的不同联想,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C.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诗里,“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D.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不能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因为这样改后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遭际的感伤,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且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是千古名句,曹植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这里用“树”字而不用“木”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C.“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只用了“一一”两字,就描绘出了荷塘之上荷叶亭亭出水,风过处,荷叶一片一片舞动起来的动态,精练传神,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二字高度概括,道尽了历史上的无数风云人物随岁月消逝的境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4.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讲“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体是什么?作者如何展开论证的?5.两则材料都涉及“诗歌语言”,在内容上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C2.B3.A4.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首先,承接上文讲“木”暗示树干和颜色,“木”虽然是“树”的意思,但暗示着黄色和干燥,于是“木叶”就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接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木叶:微黄,干燥——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饱含水分,繁密。黄叶:有微黄无干燥(湿润)——无飘零之感;

然后得出结论:“木叶”最能表现清秋气息。

进一步分析,落木:出现的环境更空阔——毫无绵密之意(绝情)。木叶:出现在秋风中——有袅袅余情(缠绵)。5.①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及由“木”引申出的词语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②材料二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作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一旦……就……”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可知,原文说的是“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选项绝对化为“一旦……就”,改变了文意。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错误。作者比较的目的并不是证明“木叶”最好,而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错误。用“戎马”二字代指“战争”,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而非暗示性。ABD三项都能够正确体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或暗示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论证思路的额能力。第二个艺术特征:根据“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首先,“‘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承接上文讲“木”暗示树干和颜色,“木”虽然是“树”的意思,但暗示着黄色和干燥,于是“木叶”就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接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微黄,干燥——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饱含水分,繁密。黄叶:“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有微黄无干燥(湿润)——无飘零之感;然后得出结论:“‘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最能表现清秋气息。进一步分析,落木:“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出现的环境更空阔——毫无绵密之意(绝情)。木叶:“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出现在秋风中——有袅袅余情(缠绵)。【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关键句“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及由“木”引申出的词语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结合材料二关键句“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可知,材料二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作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倘秀才]则被这枷纽得我左侧右偏,人拥得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节选自《窦娥冤》)文本二: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你的父亲呢?(节选自《哈姆莱特》)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诀别婆婆时,窦娥认命负屈而死,虽说这是她怜爱婆婆的贤良之举,但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B.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受刑前之所以发下三桩誓愿,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C.“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体现了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也流露出他的烦恼、苦闷、彷徨。D.哈姆莱特心中伟大事业是为父复仇,在经过一番关于生死的灵魂拷问后,他认识到事业的完成需要行动。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滚绣球]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且符合窦娥的个性。她在人间讨不到公道,只能对“天地”发出的强烈质问,字句犀利。B.[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在创作中大量地运用源自人民现实生活的、鲜活而又富于表现力的口语。如[鲍老儿]这段曲词,作者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把窦娥对婆婆的担忧不舍,对自身蒙冤的愤恨不平。C.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选文长篇独白中,作者运用反问、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哈姆莱特内心灼热、忧郁的情感宣泄得淋漓酣畅。D.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属于人物语言。[正宫][快活三]等调式、曲牌是戏曲文学剧本独有的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8.王国维曾评价关汉卿剧作“其言曲尽人情”。请以文本一中的[二煞]为例,简析作者是如何展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9.《窦娥冤》《哈姆莱特》虽诞生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流露出相似的精神内核——对现实的反抗。请结合选段中两个主人公形象,作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达窦娥内心不甘的愤怒之情。

②“喷如火”“滚似绵”,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愤恨之深,承受的冤屈之重。

③“暑”与“雪”,“火”与“冰”的强烈对比,极富感染力,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感天动地。

④运用邹衍典故,表明窦娥极力伸张自己清白的夙愿。9.(1)窦娥:“血溅白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窦娥用违背常理的誓愿抒发了自己的滔天冤屈与极度愤恨。窦娥不是只会软弱妥协的传统女性,她敢于挑战权威、宣扬正义,闪耀着独立刚强的人格光芒。当时的社会吏治腐败,人民蒙受冤屈呼告无门,窦娥以死明志,不屈斗争,饱含着底层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出身高贵,有着高尚的品格与超人的智慧,但命运的无情打击让他对黑暗现实失望不已。他想通过复仇重新建立理性、善良的世界,想让所有受污染的灵魂重新回归,但他痛苦挣扎于暴力复仇的方式。理想主义化身的哈姆莱特经历着现实带给他的幻灭感,他拥有天生的“反抗”的精神,只是,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让他的斗争之路困难重重。〖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A.“但也反映出她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错误。窦娥为保护婆婆,只能屈认罪名,可见这是她怜爱婆婆的贤良之举。“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反映窦娥有封建宿命思想,但没有表现其深受封建宿命思想毒害,她负屈而死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B.“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错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的目的很复杂,除了向世人昭明自己的冤屈,还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窦娥在生命的最后,许下这一毒愿,是为了呼吁被压迫的麻木百姓,与封建力量作抗争。D.“他认识到事业完成需要行动”错误,根据原文“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可知,在经过一番关于生死的灵魂拷问后,他退缩了。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正宫][快活三]等调式、曲牌是戏曲文学剧本独有的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错误。【正宫】是指宫调,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快活三]是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因此它们和音调和旋律有关,并不能对人物和情节起到作用。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反问修辞,写窦娥发下誓愿后面对刽子手的疑问,用强烈的语气反驳,表达窦娥内心不甘的愤怒之情。“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中,将“怨气”比作滚滚火球,将雪花比作“绵”,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窦娥满腔怨愤,写出她内心的愤恨,冤屈之重。“暑”的热与“雪”的寒,“火”的热与“冰”的寒形成强烈对比,六月暑天下雪,极富感染力,表明窦娥所承受的冤屈和不公感天动地。“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运用典故,邹衍被蒙骗的燕惠王下令把邹衍关了起来,不由悲痛大哭,恰好天下大雪,以此表明窦娥极力伸张自己清白的夙愿。【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探究文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概括。面对死刑,窦娥发现三庄宏愿:血溅白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这些愿望违背常理,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表现了窦娥面对迫害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挑战,敢于斗争的精神。她叱天骂地,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愤怒的控诉,并把怨恨指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主宰,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她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而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实现。自然界顺应正义的呼唤,发生了反常的现象,这表现了窦娥的冤枉,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抗议。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面对父亲去世,仇人当政,哈姆莱特想通过复仇重新建立理性、善良的世界,他具有强烈人文主义精神,“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象,甚至于我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可以把它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但他的“反抗”的精神和强大的黑暗现实相差悬殊,这让他的斗争之路困难重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乙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庖丁解牛》)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古往今来,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等名称。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B.“然后从而刑之”中的“从而”在这里是“接着”意思。C.“孝悌”是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为善事父母,“悌”为爱护晚辈,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D.“庖丁”是指名为“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也可解释为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土委地C.因其固然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可得闻与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诸子文中的名篇,前者是对话体议论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后者是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的“养生”主张。B.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说理文名篇,孟子通过取譬设喻论证霸道的不可行,委婉含蓄地引出王道措施;庄子通过夸张、对比、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追求的解牛之“道”。C.节选两文语言特点鲜明,前者文词富赡,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浩然,逻辑严谨的特点;后者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D.节选两文分别代表儒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庄子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14.下面这句话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需要断句的标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求A周任B有C言曰D陈力E就F列G不能H者止〖答案〗10.C11.A12.B13.(1)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2)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14.ADG〖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悌’为爱护晚辈”错误,“悌”应该是敬爱兄长。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也”都表判断。句意: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矩。/这是我的过错。B.或者;/像……一样。句意: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C.代词,牛体;/表祈使语气,还是。句意: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我们还是回去吧。D.动词,意为亲附、结交;/语气词,吗。句意:失去了自己的同盟国。/可以说给我听听吗。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委婉含蓄地引出王道措施”错误,应该是“气势充沛地引出王道主张”。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后”,这样之后;“驱”,督促;“轻”,轻易,随便。(2)“怵然”,小心翼翼;“视为止”,视力集中到一点;“甚微”,非常轻。【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周任”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A处断句;“曰”断句的标志,所以D处断句;“列”作“就”的宾语,“陈力”是“就列”的条件,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宾语“列”后断句,即G处断句。故选ADG。参考译文:甲(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是这样,小的一方本来不可以同大的一方敌对,人少的本来不可以同人多的敌对,势力弱的本来不可以同势力强的敌对。天下千里见方的地方有九块,齐国的土地截长补短凑集在一起,占有其中的一块。靠这一块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块地方,这同邹国跟楚国打仗有什么两样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这根本上来呢?如果现在大王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里任职,农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里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场上做买卖,旅客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来往,各国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果真做到这样,谁能阻挡大王统一天下?”(宣王)说:“我脑子昏乱,不能前进到这一步。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大志,明白地教给我方法。我虽然迟钝,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乙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矩,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节选自《庖丁解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题严陵钓台①[唐]王贞白②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宋]张浚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备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③渭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16.两首诗对严光归隐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王诗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

②张诗则对严光选择隐居高度赞许,“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错误。王诗的颈联“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通过想象描写了严光月夜垂钓放歌的生活场景;张诗最后一句点出“渔樵”,没有描写渔樵的生活场景。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王诗赞赏严子陵那种“下视汉公卿”的风格,作者先对严子陵这种不趋附权势的风格进行赞赏,结合诗人初入官场,就写诗指斥奸佞小人,希望匡扶朝廷重回圣明社会,诗人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污浊与腐败,他不仅对那些贪官污吏痛加斥责,而且对苦难的劳动人民表现出无比的同情可知,尾联“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作者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表现出作者反对并批评严子陵的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消极态度,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张诗前两句“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对严子陵钓台的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严子陵隐居环境的高度赞美之情,而后两句中的“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在刘秀即位后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过上隐居生活,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____”的行为中,可看出子路急于表现自己,而孔子“__________”也含蓄地表达出对子路不甚满意的态度。(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____”。〖答案〗(1)子路率尔而对曰夫子哂之(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3)可使足民以俟君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火龙果属于热带水果的一种,不仅味道不错,长得也很漂亮,吃着还很方便,只需切开后用勺子一挖,便可享受美味。火龙果属于仙人掌科的植物,因为果皮长的有点像龙的鳞片,A,也叫红龙果、仙蜜果、吉祥果。火龙果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和甜菜红素等,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钾、钙、铁等。常吃火龙果还可以预防便秘、控血压、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虽然火龙果有这么多功效,但我们也不能过量使用,像吃火龙果可保证身体健康似的。①火龙果虽然吃起来口感不是很甜,②但含糖量并不算高。③需要控血糖的人还是少吃为妙,④如果实在喜欢吃,⑤每天别超过100克左右,⑥同时搭配几颗坚果。经常吃火龙果的人会发现,B,会出现红色尿液或粪便。这主要是因为火龙果中的甜菜红素的影响,不过大家不用担心,等身体把它排干净了就会恢复正常颜色。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所以被称作“火龙果”B.如果一次性吃太多红心火龙果19.②,可修改为:但含糖量并不算低;

⑤,可修改为:每天别超过100克〖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前后文“因为果皮长的有点像龙的鳞片”“也叫……”可知,此处是说所以得其名字,应填“所以被称作‘火龙果’”。B.根据下句“会出现红色尿液或粪便”可知,此处内容是指出现红色尿液或粪便的原因,原因跟吃火龙果有关,应填“如果一次性吃太多红心火龙果”。【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不合逻辑,“但含糖量并不算高”和前文“口感不是很甜”之间内容不能搭配,前后是转折关系,可修改为:但含糖量并不算低。⑤成分赘余、不合逻辑,“别超过100克左右”不合逻辑,“超过”后应接确数,可修改为:每天别超过100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鸟儿像数学家似的,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山村水廓都开遍了桃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四句话,属于分项列举,描绘景物,句间用分号更合适,但作家刻意用了句号。请分析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虽然火龙果有这么多功效,但我们也不能过量食用,像吃火龙果可保证身体健康似的。(2)鸟儿像数学家似的,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答案〗20.原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人类的攻城略地形容桃花迅速盛开、不可遏抑的景象,表现春天的强大,生机勃勃。21.①句号停顿时间长,语气舒缓,与文本表现的大自然的宁静美好、秩序井然相一致。

②一句一画面,使文字具有镜头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22.(1)句中的“像吃火龙果可保证身体健康似的”的意思是吃火龙果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

(2)“鸟儿像数学家似的”是打比方,表示“鸟儿在空中飞翔”的感觉就像“数学家丈量天空”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线句中,“攻陷”一般指在战争某个地方被敌军占领,是用以表现人类行为的词语。而这里的主语是“桃花”,显然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桃花比作人。而人类的攻城略地行为具有明显的迅捷以及压倒性优势的特点,作者在这里说桃花“攻陷”山村水廓,意在表明桃花盛开的行为也是迅速的、不可遏制的。这样描写充分表现了春天桃花盛开、生机勃勃的特点。改句则没有这样的效果。【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一般来说,分号停顿的时间比句号停顿的时间短。所以作者在这里运用句号,就使得读者阅读时停顿时间长,相应的语气也就变得舒缓了。而舒缓语气一般用来表示轻松惬意的场景或感情。花开烂漫、蝴蝶飞舞、清风吹拂,这景象充分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好、秩序井然,适合用舒缓语气来表达。此外,四句话分别以“花”“英”“树”“风”为主语,分别展现了春天的不同景象。而作者在这里用句号隔开,相对较长的间隔使得语句产生了较强的画面感,一幅幅图画的罗列铺展,也使得文字如电影镜头一般具有很强的镜头感,也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虽然……但……”可知,句子是转折关系,前半句是肯定火龙果有这么多功效,而用“但是”一转,则强调不能过量使用,用“像吃火龙果可保证身体健康似的”强调了吃火龙果并不能保证身体健康,“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根据句意可知“像……似的”在句中是运用比喻的修辞,然后可从生动形象的角度结合句子进行分析。句中的“像……似的”表示“与……相似”,是把“鸟儿在空中飞翔”比作“数学家丈量天空”,运用“像……似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在空中飞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中,有人爱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人喜欢迂回曲折委婉含蓄,有人擅长放低姿态谦逊平和……表达的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表达的结果有可能产生不同。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复杂记叙文。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分类介绍了交往中人们的不同表达方式与特色。比如,从表达的直接与间接性角度来说,“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就具备很鲜明的直接性,而“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相对间接。在表达态度上,材料也指出有人可能“放低姿态谦逊平和”,显而易见也就不会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对于如此多的表达方式,材料则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平和还是激烈,表达方式并无好坏之分,只有表达结果的差异。由此看来,表达结果有差异,这是因为表达不能只看方式,更要看表达者、表达对象、表达场合等的不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现实生活中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有时候,直接的表达可以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而有时候,委婉谦逊的表达则可以更好地照顾到他人的感受。因此,在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这一观点组织材料,表达方式无好坏却会产生不同的表达结果,只有根据不同的表达对象、不同的时间、场合,有选择性地决定表达方式,才是智慧的交流方式。情节设计上可以设计悬念,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如班主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同学说他是一个善变的人,一会儿直截了当地指出同学的缺点,让人脸红;一会儿轻声细语的循循善诱,让人顿悟;一会儿说到关键处意味深长,让人深思……最后才领悟老师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沟通方式,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发现我们生活中正需要这种智慧的交流艺术。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散文或小说在叙事抒情方面,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比如,小草、野花、蝴蝶、燕子等自然景色,都是江南春天常见的景象。如果是写散文,这些都可以写,而且可以描述什么鸟在啼叫、树是什么树、花是什么花等。但是,这种细致的、散文化的描写手法不是诗歌的语言。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即强调重点突出、高度概括。在这两句诗中,杜牧并没有具体描写什么鸟、什么树、什么花等,他只是抓住了江南春天中最有特色的几个景象,用最精练的语言,稍加点染修饰,一幅江南春景图就生机盎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首诗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依然是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特点。这个景色就是南朝时期建筑的佛教寺庙。这些寺院的楼台殿宇,在空蒙烟雨的笼罩之下,朦胧缥缈、深邃神秘。但是,透过表层的朦胧美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诗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单纯的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喜悦之情,还有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感叹:南朝时期建筑的精美寺庙还在,可是宋齐梁陈那些南朝的国家早已经烟消云散、不知所终。而且,面对这些历史遗迹,诗人不仅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叹,还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政治的担忧与无奈的情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大唐王朝已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很快就会像南朝的宋齐梁陈一样成为过眼云烟。这些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被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由上述可见,这么多景色,这些情感、情绪和思想,如果用散文的笔法来写,至少得需要上百字。但是杜牧只用了四句诗二十八个字。当然,对于这首诗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读者必须琢磨思考后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摘编自朱海波《浅谈中华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B.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以少总多”,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万取一收”,都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重点突出、高度概括。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就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D.在杜牧《江南春》中,诗人发出了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中体会和感受出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因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以诗歌语言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B.在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黄叶”等词语的不同,细致分析了每个词语带给读者的不同联想,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C.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诗里,“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D.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不能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因为这样改后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遭际的感伤,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且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是千古名句,曹植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这里用“树”字而不用“木”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C.“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只用了“一一”两字,就描绘出了荷塘之上荷叶亭亭出水,风过处,荷叶一片一片舞动起来的动态,精练传神,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二字高度概括,道尽了历史上的无数风云人物随岁月消逝的境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4.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讲“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体是什么?作者如何展开论证的?5.两则材料都涉及“诗歌语言”,在内容上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C2.B3.A4.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首先,承接上文讲“木”暗示树干和颜色,“木”虽然是“树”的意思,但暗示着黄色和干燥,于是“木叶”就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接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木叶:微黄,干燥——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饱含水分,繁密。黄叶:有微黄无干燥(湿润)——无飘零之感;

然后得出结论:“木叶”最能表现清秋气息。

进一步分析,落木:出现的环境更空阔——毫无绵密之意(绝情)。木叶:出现在秋风中——有袅袅余情(缠绵)。5.①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及由“木”引申出的词语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②材料二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作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一旦……就……”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可知,原文说的是“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选项绝对化为“一旦……就”,改变了文意。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错误。作者比较的目的并不是证明“木叶”最好,而是为了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错误。用“戎马”二字代指“战争”,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而非暗示性。ABD三项都能够正确体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或暗示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论证思路的额能力。第二个艺术特征:根据“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首先,“‘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承接上文讲“木”暗示树干和颜色,“木”虽然是“树”的意思,但暗示着黄色和干燥,于是“木叶”就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接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微黄,干燥——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饱含水分,繁密。黄叶:“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有微黄无干燥(湿润)——无飘零之感;然后得出结论:“‘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最能表现清秋气息。进一步分析,落木:“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出现的环境更空阔——毫无绵密之意(绝情)。木叶:“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出现在秋风中——有袅袅余情(缠绵)。【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关键句“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及由“木”引申出的词语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结合材料二关键句“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可知,材料二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作者以杜牧的《江南春》为例来论述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倘秀才]则被这枷纽得我左侧右偏,人拥得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节选自《窦娥冤》)文本二: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哈姆莱特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