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上海市杨浦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师之所存也。()(填作者)(《师说》)(2)宗庙之事,如会同,__________,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表达想让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答案〗(1)道之所存韩愈(2)端章甫(3)无边落木萧萧下(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做事不见舆薪,总缺少应有的大局观。B.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所经之处秋毫无犯。C.讨论会上,他的话项庄舞剑,暗有所指。D.洁白的梨花缀满了枝头,仿佛飞霜六月。(2)这份邀请函中,哪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尊敬的老师:您好!【甲】兹有我班将以“共赏戏剧魅力,闪耀青春舞台”为主题举行戏剧表演。【乙】此次活动是我班“戏剧单元”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示。【丙】诚邀您届时拨冗出席,与我们共享这欢乐而有意义的时刻。时间:4月20日下午3:00地点:学校小剧场【丁】由衷期待您的到来!高一(1)班全体同学2024年4月16日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D(2)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正确。不见舆薪: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看不到大处。B.正确。秋毫无犯:原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后来也用来形容为人清正廉洁。C.正确。项庄舞剑: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后用来比喻言行表现与真实企图不一致,别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对某种人事的攻击和胁迫;殷勤的表面后面隐藏着杀机。D.错误,望文生义。飞霜六月:旧时比喻有冤狱。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D.“由衷期待您到来!”这句话应放在正文丙句的后面,放在地点和署名之间不得体。故选D。二、阅读(50分)(一)(18分)书店的“词典类”专架上有一本名叫《马桥词典》的书,以下是这本书的部分目录以及第1章、第49章的节选。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小题。目录(部分)第1章编撰者说明第2章江第3章罗江第4章蛮子(以及“罗家蛮”)第5章三月三第6章马桥弓第7章老表第8章甜……第1章编撰者说明(节选)①为一个村寨编写一本词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②语言是人的语言。迄今为止的各种语言成果,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但认识远远没有完结。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与生命过程的复杂关系,一次次成为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在这本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清理一些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功能,更愿意强调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力图感受语言中的生命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静态语言,编撰者更重视动态言语;较之抽象义,编撰者更重视具体义;较之规范性,编撰者更重视实用性。这样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对于公共化语言成典,也许是必要的一种补充。第49章①直到现在,我说到盐早①或其他人的时候,都是用“他”。在马桥,与“他”近义的词还有“渠”。区别仅仅在于,“他”是远处的人,相当于那个他:“渠”是眼前的人,近处的人,相当于这个他。马桥人对于外来人说普通话“渠”与“他”不分,觉得不可思议委实可笑。②古人也曾用“渠”指代人。古人写诗也常用到这个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蚊子咬铁牛,渠无下嘴处”(古乐府)⋯⋯但从这些诗文里,基本上看不出“渠”的近指限义。我一直暗暗觉得,在语言中着意而顽固地区分他人的空间位置,可能纯属马桥人的多事,没什么必要。③多少年后,我再到马桥,又听到了满耳的“渠”字,又见到了一个个面容熟悉或陌生的——渠。我没有见到作为“渠”的盐早。我想起当年他经常帮我们挑柴,也曾屡屡被我们逗耍。我特别记得他着急时的样子,一脸胀红,额上青筋极为茂盛地暴出,见到谁都怒气冲冲,对我们更是恶狠狠地嗷嗷嗷直叫。但这种恼怒,并不妨碍他后来还是为我们挑柴或担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见到他的肩空着,笑一笑,打个手势,他还是咕咕哝哝朝重物而去。④我没有找到他。村里人说,龙家滩的什么人喊他去帮工了。⑤晚上,我住在乡政府的客房里。有人敲我的门,打开来,黑洞洞的外面没有人影,只有一根圆木直愣愣捅进房来。我终于看清了,随后进来的是盐早,比以前更加瘦了,整个身子是很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尤其是一轮喉骨尖尖地挺出来,似乎眼看就要把颈脖割破。⑥他的肩还是没有闲着,竟把一筒圆木又背了这十多里路。⑦他显然是追着来看我的。从他的手势来看,他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他家里也许找不出比这更值钱的东西。⑧他还是不习惯说话,偶尔说出几个短短的音节,也有点含混不清。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对我的问话报以点头或摇头,使谈话得以进行。即便他不是一个牛哑哑②,我们也找不到什么话题。除了敷衍一下天气和今年的收成,除了谢绝这一筒我根本没法带走的木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点燃他的目光,才能使他比点头或摇头有更多的表示。他沉默着,使我越来越感到话的多余。我没话找话,说你今天到龙家滩去了,说我今天已经到过你家,如此等等。我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废话,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⑨幸好客房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正在播一部老掉牙的武打片。幸亏还有个挂着鼻涕的陌生娃娃几次推门进来,使我有些事情可做,问问他的名字,给他搬凳子,同他身后的一位妇人谈谈小孩的年龄。⑩差不多半个钟头到了。也就是说,一次重逢和叙旧起码应该有的时间指标已经达到了,可以分手了。半个钟头不算太仓促,不算太敷衍,有了它,我们的回忆中就有了朋友,不会显得太空洞和太冷漠。他起身告辞,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重新背上那沉沉的木头。⑪他出门了,眼角里突然闪耀出一滴泪。⑫黑夜里的脚步声渐渐远去。⑬我看见了那一颗泪珠。不管当时光线多么暗,那颗泪珠深深钉入了我的记忆,使我没法一次闭眼把它抹掉。那是一颗金色的亮点。我偷偷松下一口气的时候,我卸下了脸上僵硬笑容的时候,没法把它忘记。⑭黑夜里已经没有脚步声。⑮我知道这颗泪珠只属于远方。远方的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成为我们梦魂牵绕的五彩幻影。一旦他们逼近,一旦他们成为眼前的“渠”,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被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密不透风坚不可破地层层包藏,与我无话可说——正像我可能也在他们的目光里面目全非,与他们的记忆绝缘。⑯我想找到的是他,但只能找到渠。⑰我不能不逃离渠,又没有办法忘记他。⑱马桥语言明智地区分“他”与“渠”。我在那一个夜晚看得很清楚,在这两个词之间,在那位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扛着木头一步从“渠”跨入“他”的时候,亮着一颗无言的泪珠。(有删节)〖备注〗①盐早:他的父亲茂公是地主,又曾犯过事,而祖娘是个蛊婆,因此盐早从小非常自卑,受尽欺负,不爱说话,只是卖力地为别人干活。②牛哑哑:马桥人口中的“哑巴”。3.根据图书目录和第1章的相关内容推断,第49章的标题应是“”。4.对第1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本词典的意义就在于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B.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C.语言与事实复杂关系一直以来是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之一。D.相较而言,本书作者更重视语言的动态性、具体性和实用性。5.马桥是作者虚构的村庄,以作者当知青时下乡工作生活的湖南省汨罗县天井公社为取材地。下列用第49章中的相关内容来阐释《乡土中国》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也用“渠”指代人,但马桥人对“渠”和“他”有明显的区分,说明文字在流传中“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B.“我”从村里人口中得知盐早去了龙家滩,而晚上盐早得以在“乡政府的客房”找到“我”,体现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C.盐早找出家里“值钱的东西”,“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体现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D.盐早沉默无语,“我”却能“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表明“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6.第49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7.第49章第⑯⑰段中,作者通过变换人称代词彰显复杂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8.小杨同学翻阅了这本书后,认为它不应放在“词典类”的专架上,而应归于“小说类”。请你结合目录、第1章或第49章的具体内容,代小杨同学写一条顾客留言,试图从多个角度说服书店负责人接受这一建议。(不得透露个人信息)顾客留言簿书店相关负责人:杨XX2024.4.16〖答案〗3.渠4.A5.C6.使用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瘦弱的样子,突出了特点,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印象深刻。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盐早极度的瘦,也暗含了作者的怜悯与感伤。7.“渠”是眼前的人,即乏味、疏离、陌生的人;“他”是远方的形象,即亲切、动人、美丽的形象。称呼为“他”体现出作者对盐早的亲切感。“渠”是眼前(乏味疏离)的人,想逃离,“他”是远方(亲切动人美丽)的形象,渴望见到、难以忘怀。人称的变换中体现出情感复杂,矛盾而纠结。8.示例:顾客留言簿书店相关负责人:您好!我在“词典类”的专架上,看了贵店的《马桥词典》这部书,感觉分类有些问题,特此提出建议,望思考采纳。首先从目录看一目了然,有地名、人、物、印象感受等,直观感觉本书写的是有关马桥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其次,第1章编撰者说明(节选)中“ 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在这本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等内容也是在说明这是写人记事的书籍;最后,第49章写“我”和盐早的故事,俨然就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小说。综合以上分析,个人感觉本书更像一部小说集,置于“小说类”更为妥当。杨XX2024.4.16〖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并拟题的能力。开头结尾部分相互照应,重点谈“他”与“渠”的不同,主体部分是列举“我”与盐早的相遇,具体说明“他”与“渠”的区别。由书名“马桥词典”和第一段“马桥人对于外来人说普通话‘渠’与‘他’不分”确定关键词为“渠”,于是确定〖答案〗,即第49章的标题应为“渠”。【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分析能力。A.“意义就在于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错,表述绝对,根据书名《马桥词典》可以推断,认识马桥也是写作的意义,再结合第一章开头段“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分析,“就在于”的表述太绝对,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只能是意义之一。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合理推断、阐释名著观点的能力。C.“体现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错,根据“他显然是追着来看我的。从他的手势来看,他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他家里也许找不出比这更值钱的东西”分析,盐早家可能实在太穷了,没有什么更值钱的送人,不能体现“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故选C。【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该语段属于外貌或肖像描写,抓住细节使用比喻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本体是盐早的整个身子,喻体是“很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生动形象,突出了人物瘦弱不堪的样子,尤其是有点夸大修辞的“锐角”一词,强调盐早骨瘦如柴、形销骨立,富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由瘦弱的样貌深切感受到盐早艰难困窘的生活状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字里行间也暗含“我”对盐早的怜爱之情。【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我”想要“他”,藏在心中,记忆深处,远方的那个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是梦魂牵绕的美丽幻影。“但”一转,“我”不得不面对客观现实中的“渠”,近处、眼前的这个人,与曾经相差甚远,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与“我”无话可说,在彼此的目光里已然面目全非,与美好的记忆绝缘,面对“渠”“我”想逃离,但又不舍昔日的友情,所以没办法忘记记忆深处的那个“他”,情感复杂而矛盾纠结。马桥语言明智地区分“他”与“渠”,指示了远在与近在的巨大差别,指示了事实与描述的巨大差别。【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以及写留言条的能力。小杨同学认为《马桥词典》不该在“词典类”的专架上,而应归于“小说类”,这是留言的目的,即给书店负责人提出建议。而留言中重点是说明理由。题干中要求从多角度分析,也就是从多方面说明书籍的小说特性,而小说的三要素的人物、情节、环境。结合本书而言重点在于有明确的“人物”——盐早,有主体事件,“我”和盐早的见面,环境自然是马桥了。具体分析时可结合目录里的关键词“江”“罗江”蛮子(以及“罗家蛮”)“三月三”“马桥弓”“老表”“甜”而言,无疑是可以体现风土人情、乡土人文特性的。还可以抓住第一章里体现本书写人记事特点的关键句子。最后,本书小说特性主要从第49章得以体现,写了“我”和盐早的故事,有刻画人物的手法,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细节描写,还有“我”的各种具体感受,小说的三要素很清晰、明显,故事性强,具有可读性。具体写作时注意留言条的要求和格式。(二)(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庚戌岁①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东晋】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②。孰是③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④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⑤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⑥。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⑦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备注〗①庚戌岁:这一年是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第五年。②端:起始,开端。③是:指衣食。④饶:多。⑤弗获:不能。⑥干:犯。⑦沮溺:即长沮、桀溺,这里指隐者。9.下列对本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风格质朴刚健 B.意境清新明丽C.语言简练平易 D.修辞多用设问10.清代学者方宗诚评价此诗“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而“志趣高远”。请以此为角度,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答案〗9.C10.示例:劳者之事,隐者之心。诗人先是承认“衣食”是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一人世至理;而后记录了自己的切身劳作和感受,尤其是农忙时节,“晨出”而作,“日入”而归,虽历“饶霜露”“寒风气”,亦在所不辞,完全成为了最普通和朴实的劳动者;最后落脚到“沮溺心”,愿意做一个真正的隐士,永远躬耕不仕,这种隐逸情怀在全诗最后得以升华。〖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A.本诗风格质朴平淡,并不“刚健”。B.由“饶霜露”“风气寒”“檐下”等可知,本诗意境恬淡自然,而不是“清新明丽”。D.诗中有设问句,如“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算不上“多用设问”。故选C。【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审读题干,“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中的“人理”“人情”,即不脱离和违背正常的人世情理;“人事”即诗中关于收获早稻等实际农事;“志趣高远”主要体现在最后的隐逸之心,作者愿意甘愿一直这样躬耕不仕。具体而言,关于“人理”“人情”,在开头即中肯地承认“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开宗明义地指出“衣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人可以放弃这一根本营生而求得自身的安乐。所以必须躬耕谋食物,且从初春就开始忙碌,才有可能丰收在望。关于“人事”,则是具体劳作的经历和感受,“晨出”而作为,“日入”而还,可能会经历“饶霜露”和“风气寒”,但这是作为田家,本就该有的苦辛,由不得推辞。劳累了,四体疲软,就尽快盥洗收拾,而后饮着自家的糙酿,释放疲劳,心情顿时欢畅。关于“志趣高远”,主要最后几句流露出来的隐逸之心,这是全诗的落脚点所在,诗人和远隔千载的古贤长沮和桀溺心意相通,愿意做一个真正的隐士,永远这样春种秋收,躬耕劳作,决不为此而叹息。这种“志趣高远”的隐逸情怀,在全诗最后得以升华。(三)(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患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③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④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⑤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莫不中音()(2)以无厚入有间()12.小杨同学想梳理文言词汇的不同义项及其相关例句,以下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謋然已解,如土委地B.族庖月更刀,折也/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C.善哉!技盖至此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D.良庖岁更刀,割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1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4.本文用寓言阐述养生之道。请结合文中庖丁解牛的过程,分析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的内涵。15.文中“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都是理想的生命状态。请分析两者在内涵上的不同。〖答案〗11.(1)合乎(2)间隙12.D13.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14.庖丁在熟悉牛身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三阶段的练习,练就了“刀无厚”的高超技巧,使其解牛达到了“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庖丁最终做到凭感觉就可解牛,追求的是不受技巧约束的最高的精神自由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15.《庖丁解牛》中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理想状态,其内涵是修养个人身心以求得“道”,实现途径是专注于自身对“道”的追求。《侍坐》篇中的生命状态,是一种与民同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其内涵是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实现途径是把大道推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教化,和谐共处。〖解析〗【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中:合乎。句意: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的。(2)间:间隙。句意:用很薄的刀刃插人有空隙的骨节。【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已: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已经。/句意: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陷入困顿之中啊!/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B.族:众,指一般的;/指筋骨交错聚结处。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C.哉: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呢”。句意: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将怎么去做呢?D.也:都表判断语气助词。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方今”,正当现在;两个“以”,用;“官知”,视觉;“神欲”,精神活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并概括主题的能力。根据庖丁解牛的经历、对“养生之道”的感悟及庖丁解牛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表现了庖丁高超的解牛技巧。庖丁在练就高超的技巧之前就有一个三阶段的练习过程——“所见无非全牛者”,“未尝见全牛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解牛不仅仅是技术活,也是“奏刀騁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艺术表演,在这样的艺术活动当中,精神达到最自由的状态,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能体会“大道”。庄子这种由“技”而“道”、“道”进乎“技”的思想,具体说来,就是庖丁对于技术指向对象的逐步认识过程,由“无非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再到“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对牛体结构的逐步认知和解牛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庖丁解牛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人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对庖丁而言,“技”是桥梁,而“道”是最终指向所在。简单地说,就是主体要努力练就“刀无厚”的高超本领,并且对客体要有充分而透彻的认识,从而达到不受技巧约束的最高的了“游刃有余”的精神自由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庖丁解牛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能力。根据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分析,《庖丁解牛》中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理想状态,其内涵是修养个人身心以求得“道”,实现途径是专注于自身对“道”的追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为:春夏之交,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曾皙描绘的这幅“春服图”表现了一种与民同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生命状态,其内涵是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实现途径是把大道推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教化,和谐共处,符合孔子重视礼乐教化的思想主张。参考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陷入困顿之中!既然如此,还要从事求知的活动,那就更加危险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遭受刑罚,就像气循着任、督二脉周流不息一样,顺应自然之路就可以保全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护精神,可以终享天年。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矩,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四)(9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琼花观①看月序〔清〕孔尚任游广陵者,莫不搜访名胜,以侈归口②,然雅俗不同致矣。雅人必登平山堂,而俗客必问琼花观。琼花既已不存,又无江山之可眺,久之,俗客亦不至。寂寂亭台,将成废土。丁卯③冬,余偶一游之,叹其处闹境而不喧,近市尘而常洁,乃招集名士七十余人,探琼花之遗址。流连久立,明月浮空,恍见淡妆素影,绰约冰壶之内。于是列坐广庭,,。,。夫前人之兴会,积而成今日之感慨:今日之感慨,又积而开后贤之兴会;一兴一感,若循环然,虽千百世可知也,而况花之荣枯不常,月之阴晴未定,旦暮之间,兴感每殊。计生平之可兴可感者,盖已不能纪极矣。今日之集,幸而传也,不过在不能纪极中,多一兴感之迹:其不传也,并兴与感亦无之,而所谓琼花与明月,固千古处兴感以外耳。(《湖海集》)〖备注〗①琼花观:在今江苏扬州,始建于西汉,因观中有琼花,称“琼花观”,明代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石匾。②以侈归口:以便回去后夸口。③丁卯:即康熙二十六年。孔尚任曾乡试未中,这站户隐居,后因讲经而受到康熙帝称赏,授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五年夏,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疏浚黄河海口。16.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夜深景阗②饮酒赋诗③感慨及之④间以笙歌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17.请对文中“恍见淡妆素影”中的“恍”字加以赏析。18.本文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借月抒情说理,但因人生遭际不同而有所差异。请结合相关文本内容,把下面这一则梳理表格补写完整。
孔尚任《琼花观看月序》苏轼《赤壁赋》景物特征琼花不存、明月阴晴未定江水东流、明月盈虚变化人生遭际(1)______________身处逆境,贬谪黄州抒发情感(2)______________感慨生命短暂,试图旷达超脱蕴含哲理(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答案〗16.A17.此处“恍”,恍然,忽然样子。用来写不经意间看见浮空的明月映在玉壶中的淡雅、柔美的身影,突出了月影的美好,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惹人遐想。18.(1)居于俗者行列,不被重用(2)兴会感慨原是不断变化的,相反相依的(3)物自为物,本不因人之兴会而生,也不因人之感慨而废,永远无情(4)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永恒不变〖解析〗【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分析所给词组的大意:①夜深景阗,写时间和环境;②饮酒赋诗,写人物行为;③感慨及之,是写因什么生发了感慨;④间以笙歌,是相伴随的行为。联系语境看,前文写景,“于是列坐广庭”,写众人落座。要填写的内容需承接“于是列坐广庭”,且以标点符号的特征看,语意需分为两层。结合各词组大意,可推知两层意思分别为“夜深景阒,感慨及之”“饮酒赋诗,间以笙歌”,即排序为①③和②④。由后文“夫前人之兴会,积而成今日之感慨”可知,文段先写兴会,后写感慨,且“夜深景阗”〖提示〗聚会时久。故合理的顺序应该为②④①③。符合这一排序结果的是A。故选A。【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恍”在动词“见”之前,有“忽然”的意思。看明月升在空中,作者写“恍见淡妆素影,绰约冰壶之内”,是由远景写到近景,用“忽然”来表示不经意的发现,可以突出作者沉浸于美景的状态。“素影”指月影,写月影用“淡妆”“绰约”,可见其淡雅、柔美的特点。由此可知,“恍”字可表现出月影的美,也可以表达出作者见到月影映在玉壶中的欣喜,描写生动,惹人遐想。【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本文题目“琼花观看月序”,点明了地点和事件。结合注释可知,作者在丁卯年冬天游览的琼花观。由“游广陵者,莫不搜访名胜,以侈归口,然雅俗不同致矣。雅人必登平山堂,而俗客必问琼花观”可知,琼花观是广陵的名胜之地,康熙二十五年夏,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疏浚黄河海口。作者自居于俗者行列,昔之亭台,今成废土,则今之登临,吊琼花遗址,也有兴会感慨。可推知,①处“人生遭际”可填:居于俗者行列,不被重用。②处,填“抒发情感”。情感是在“乃招集名士七十余人,探琼花之遗址”的景物描写之后,意与境会,物与情惧,“兴会”乃自此生发。“饮酒赋诗,间以笙歌”,无非补足“兴会”,只是蓄而未发。直到“夜深景阒”,文意陡转。月沉人静,四顾踌躇,百感交集,兴会顿然化作感慨,“一兴一感,若循环然,虽千百世可知也”,可推知抒发情感:兴会感慨原是不断变化,相反相依的。③处填“蕴含哲理”。由“计生平之可兴可感者,盖已不能纪极矣。今日之集,幸而传也,不过在不能纪极中,多一兴感之迹:其不传也,并兴与感亦无之,而所谓琼花与明月,固千古处兴感以外耳”可知,美景虽好,但物自为物,本不因人之兴会而生,也不因人之感慨而废,永远无情。④处与《赤壁赋》相关,要填“蕴含哲理”可联系“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段,可推知蕴含哲理是: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永恒不变。参考译文:游广陵的,没有不寻访名胜之地,以便回去后夸口,然而雅俗之人会有不同情致。高雅的人必定登上平山堂,而不高雅的客人必定打听琼花观。琼花既然已经不存在,又无江山之可以远眺,时间长了,不高雅的客人亦不至。寂寂的亭台,将成一堆废土。丁卯年冬天,我偶然游了一回,感叹它身处热闹的环境而不喧哗,接近城市的喧嚣却能常保整洁,于是招集以诗文等著称的人七十多人,探访琼花的遗址。流连忘返长久站立,明月浮现在天空,恍然看见淡妆月影,体态柔美地映在盛冰德玉壶之内。于是众人以次相坐在宽阔的厅堂,饮酒赋诗,穿插着奏乐唱歌,夜深之时景物盛大,对此有所感触而不禁慨叹。以前的人偶有所感而产生的意趣,积累而成今日的感慨:今日的感慨,又积累而启发后来的贤者偶有所感而产生的意趣;一兴怀一感慨,好像循环的样子,即使历经千百世也可了解,而何况花之荣枯无常,月之阴晴未定,早晚之间,被外物所触意趣感慨每每不同。计生平值得兴怀值得感慨的,大概已不能穷尽了。今日的集会,有幸能够留传,不过在不能穷尽中,多了一次兴感的印迹:如果不能留传,连并兴与感也没了,而所说的琼花与明月,本来也是千古处兴感以外的事物了。(《湖海集》)三、写作(40分)19.完成作文。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800字左右。〖答案〗略上海市杨浦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师之所存也。()(填作者)(《师说》)(2)宗庙之事,如会同,__________,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表达想让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答案〗(1)道之所存韩愈(2)端章甫(3)无边落木萧萧下(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做事不见舆薪,总缺少应有的大局观。B.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所经之处秋毫无犯。C.讨论会上,他的话项庄舞剑,暗有所指。D.洁白的梨花缀满了枝头,仿佛飞霜六月。(2)这份邀请函中,哪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尊敬的老师:您好!【甲】兹有我班将以“共赏戏剧魅力,闪耀青春舞台”为主题举行戏剧表演。【乙】此次活动是我班“戏剧单元”学习成果的汇报展示。【丙】诚邀您届时拨冗出席,与我们共享这欢乐而有意义的时刻。时间:4月20日下午3:00地点:学校小剧场【丁】由衷期待您的到来!高一(1)班全体同学2024年4月16日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D(2)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正确。不见舆薪: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看不到大处。B.正确。秋毫无犯:原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后来也用来形容为人清正廉洁。C.正确。项庄舞剑: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后用来比喻言行表现与真实企图不一致,别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对某种人事的攻击和胁迫;殷勤的表面后面隐藏着杀机。D.错误,望文生义。飞霜六月:旧时比喻有冤狱。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D.“由衷期待您到来!”这句话应放在正文丙句的后面,放在地点和署名之间不得体。故选D。二、阅读(50分)(一)(18分)书店的“词典类”专架上有一本名叫《马桥词典》的书,以下是这本书的部分目录以及第1章、第49章的节选。请阅读这些内容,完成小题。目录(部分)第1章编撰者说明第2章江第3章罗江第4章蛮子(以及“罗家蛮”)第5章三月三第6章马桥弓第7章老表第8章甜……第1章编撰者说明(节选)①为一个村寨编写一本词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②语言是人的语言。迄今为止的各种语言成果,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但认识远远没有完结。语言与事实的复杂关系,与生命过程的复杂关系,一次次成为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在这本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清理一些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与功能,更愿意强调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力图感受语言中的生命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静态语言,编撰者更重视动态言语;较之抽象义,编撰者更重视具体义;较之规范性,编撰者更重视实用性。这样一种非公共化或逆公共化的语言总结,对于公共化语言成典,也许是必要的一种补充。第49章①直到现在,我说到盐早①或其他人的时候,都是用“他”。在马桥,与“他”近义的词还有“渠”。区别仅仅在于,“他”是远处的人,相当于那个他:“渠”是眼前的人,近处的人,相当于这个他。马桥人对于外来人说普通话“渠”与“他”不分,觉得不可思议委实可笑。②古人也曾用“渠”指代人。古人写诗也常用到这个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蚊子咬铁牛,渠无下嘴处”(古乐府)⋯⋯但从这些诗文里,基本上看不出“渠”的近指限义。我一直暗暗觉得,在语言中着意而顽固地区分他人的空间位置,可能纯属马桥人的多事,没什么必要。③多少年后,我再到马桥,又听到了满耳的“渠”字,又见到了一个个面容熟悉或陌生的——渠。我没有见到作为“渠”的盐早。我想起当年他经常帮我们挑柴,也曾屡屡被我们逗耍。我特别记得他着急时的样子,一脸胀红,额上青筋极为茂盛地暴出,见到谁都怒气冲冲,对我们更是恶狠狠地嗷嗷嗷直叫。但这种恼怒,并不妨碍他后来还是为我们挑柴或担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见到他的肩空着,笑一笑,打个手势,他还是咕咕哝哝朝重物而去。④我没有找到他。村里人说,龙家滩的什么人喊他去帮工了。⑤晚上,我住在乡政府的客房里。有人敲我的门,打开来,黑洞洞的外面没有人影,只有一根圆木直愣愣捅进房来。我终于看清了,随后进来的是盐早,比以前更加瘦了,整个身子是很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尤其是一轮喉骨尖尖地挺出来,似乎眼看就要把颈脖割破。⑥他的肩还是没有闲着,竟把一筒圆木又背了这十多里路。⑦他显然是追着来看我的。从他的手势来看,他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他家里也许找不出比这更值钱的东西。⑧他还是不习惯说话,偶尔说出几个短短的音节,也有点含混不清。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对我的问话报以点头或摇头,使谈话得以进行。即便他不是一个牛哑哑②,我们也找不到什么话题。除了敷衍一下天气和今年的收成,除了谢绝这一筒我根本没法带走的木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点燃他的目光,才能使他比点头或摇头有更多的表示。他沉默着,使我越来越感到话的多余。我没话找话,说你今天到龙家滩去了,说我今天已经到过你家,如此等等。我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废话,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⑨幸好客房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正在播一部老掉牙的武打片。幸亏还有个挂着鼻涕的陌生娃娃几次推门进来,使我有些事情可做,问问他的名字,给他搬凳子,同他身后的一位妇人谈谈小孩的年龄。⑩差不多半个钟头到了。也就是说,一次重逢和叙旧起码应该有的时间指标已经达到了,可以分手了。半个钟头不算太仓促,不算太敷衍,有了它,我们的回忆中就有了朋友,不会显得太空洞和太冷漠。他起身告辞,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重新背上那沉沉的木头。⑪他出门了,眼角里突然闪耀出一滴泪。⑫黑夜里的脚步声渐渐远去。⑬我看见了那一颗泪珠。不管当时光线多么暗,那颗泪珠深深钉入了我的记忆,使我没法一次闭眼把它抹掉。那是一颗金色的亮点。我偷偷松下一口气的时候,我卸下了脸上僵硬笑容的时候,没法把它忘记。⑭黑夜里已经没有脚步声。⑮我知道这颗泪珠只属于远方。远方的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成为我们梦魂牵绕的五彩幻影。一旦他们逼近,一旦他们成为眼前的“渠”,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被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密不透风坚不可破地层层包藏,与我无话可说——正像我可能也在他们的目光里面目全非,与他们的记忆绝缘。⑯我想找到的是他,但只能找到渠。⑰我不能不逃离渠,又没有办法忘记他。⑱马桥语言明智地区分“他”与“渠”。我在那一个夜晚看得很清楚,在这两个词之间,在那位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扛着木头一步从“渠”跨入“他”的时候,亮着一颗无言的泪珠。(有删节)〖备注〗①盐早:他的父亲茂公是地主,又曾犯过事,而祖娘是个蛊婆,因此盐早从小非常自卑,受尽欺负,不爱说话,只是卖力地为别人干活。②牛哑哑:马桥人口中的“哑巴”。3.根据图书目录和第1章的相关内容推断,第49章的标题应是“”。4.对第1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本词典的意义就在于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B.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推进了人们的文化自觉。C.语言与事实复杂关系一直以来是困惑人类的时代难题之一。D.相较而言,本书作者更重视语言的动态性、具体性和实用性。5.马桥是作者虚构的村庄,以作者当知青时下乡工作生活的湖南省汨罗县天井公社为取材地。下列用第49章中的相关内容来阐释《乡土中国》的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也用“渠”指代人,但马桥人对“渠”和“他”有明显的区分,说明文字在流传中“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B.“我”从村里人口中得知盐早去了龙家滩,而晚上盐早得以在“乡政府的客房”找到“我”,体现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C.盐早找出家里“值钱的东西”,“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体现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D.盐早沉默无语,“我”却能“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表明“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6.第49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7.第49章第⑯⑰段中,作者通过变换人称代词彰显复杂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8.小杨同学翻阅了这本书后,认为它不应放在“词典类”的专架上,而应归于“小说类”。请你结合目录、第1章或第49章的具体内容,代小杨同学写一条顾客留言,试图从多个角度说服书店负责人接受这一建议。(不得透露个人信息)顾客留言簿书店相关负责人:杨XX2024.4.16〖答案〗3.渠4.A5.C6.使用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瘦弱的样子,突出了特点,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印象深刻。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盐早极度的瘦,也暗含了作者的怜悯与感伤。7.“渠”是眼前的人,即乏味、疏离、陌生的人;“他”是远方的形象,即亲切、动人、美丽的形象。称呼为“他”体现出作者对盐早的亲切感。“渠”是眼前(乏味疏离)的人,想逃离,“他”是远方(亲切动人美丽)的形象,渴望见到、难以忘怀。人称的变换中体现出情感复杂,矛盾而纠结。8.示例:顾客留言簿书店相关负责人:您好!我在“词典类”的专架上,看了贵店的《马桥词典》这部书,感觉分类有些问题,特此提出建议,望思考采纳。首先从目录看一目了然,有地名、人、物、印象感受等,直观感觉本书写的是有关马桥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其次,第1章编撰者说明(节选)中“ 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在这本书里,编撰者力图把目光投向词语后面的人和事”等内容也是在说明这是写人记事的书籍;最后,第49章写“我”和盐早的故事,俨然就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小说。综合以上分析,个人感觉本书更像一部小说集,置于“小说类”更为妥当。杨XX2024.4.16〖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并拟题的能力。开头结尾部分相互照应,重点谈“他”与“渠”的不同,主体部分是列举“我”与盐早的相遇,具体说明“他”与“渠”的区别。由书名“马桥词典”和第一段“马桥人对于外来人说普通话‘渠’与‘他’不分”确定关键词为“渠”,于是确定〖答案〗,即第49章的标题应为“渠”。【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分析能力。A.“意义就在于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错,表述绝对,根据书名《马桥词典》可以推断,认识马桥也是写作的意义,再结合第一章开头段“如果我们承认,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那么这样一本词典也许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分析,“就在于”的表述太绝对,让人明白特定人生有特定的语言表现只能是意义之一。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合理推断、阐释名著观点的能力。C.“体现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错,根据“他显然是追着来看我的。从他的手势来看,他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他家里也许找不出比这更值钱的东西”分析,盐早家可能实在太穷了,没有什么更值钱的送人,不能体现“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故选C。【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该语段属于外貌或肖像描写,抓住细节使用比喻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本体是盐早的整个身子,喻体是“很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生动形象,突出了人物瘦弱不堪的样子,尤其是有点夸大修辞的“锐角”一词,强调盐早骨瘦如柴、形销骨立,富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由瘦弱的样貌深切感受到盐早艰难困窘的生活状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字里行间也暗含“我”对盐早的怜爱之情。【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我”想要“他”,藏在心中,记忆深处,远方的那个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是梦魂牵绕的美丽幻影。“但”一转,“我”不得不面对客观现实中的“渠”,近处、眼前的这个人,与曾经相差甚远,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与“我”无话可说,在彼此的目光里已然面目全非,与美好的记忆绝缘,面对“渠”“我”想逃离,但又不舍昔日的友情,所以没办法忘记记忆深处的那个“他”,情感复杂而矛盾纠结。马桥语言明智地区分“他”与“渠”,指示了远在与近在的巨大差别,指示了事实与描述的巨大差别。【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以及写留言条的能力。小杨同学认为《马桥词典》不该在“词典类”的专架上,而应归于“小说类”,这是留言的目的,即给书店负责人提出建议。而留言中重点是说明理由。题干中要求从多角度分析,也就是从多方面说明书籍的小说特性,而小说的三要素的人物、情节、环境。结合本书而言重点在于有明确的“人物”——盐早,有主体事件,“我”和盐早的见面,环境自然是马桥了。具体分析时可结合目录里的关键词“江”“罗江”蛮子(以及“罗家蛮”)“三月三”“马桥弓”“老表”“甜”而言,无疑是可以体现风土人情、乡土人文特性的。还可以抓住第一章里体现本书写人记事特点的关键句子。最后,本书小说特性主要从第49章得以体现,写了“我”和盐早的故事,有刻画人物的手法,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细节描写,还有“我”的各种具体感受,小说的三要素很清晰、明显,故事性强,具有可读性。具体写作时注意留言条的要求和格式。(二)(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庚戌岁①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东晋】陶渊明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②。孰是③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④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⑤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⑥。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⑦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备注〗①庚戌岁:这一年是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第五年。②端:起始,开端。③是:指衣食。④饶:多。⑤弗获:不能。⑥干:犯。⑦沮溺:即长沮、桀溺,这里指隐者。9.下列对本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风格质朴刚健 B.意境清新明丽C.语言简练平易 D.修辞多用设问10.清代学者方宗诚评价此诗“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而“志趣高远”。请以此为角度,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答案〗9.C10.示例:劳者之事,隐者之心。诗人先是承认“衣食”是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一人世至理;而后记录了自己的切身劳作和感受,尤其是农忙时节,“晨出”而作,“日入”而归,虽历“饶霜露”“寒风气”,亦在所不辞,完全成为了最普通和朴实的劳动者;最后落脚到“沮溺心”,愿意做一个真正的隐士,永远躬耕不仕,这种隐逸情怀在全诗最后得以升华。〖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A.本诗风格质朴平淡,并不“刚健”。B.由“饶霜露”“风气寒”“檐下”等可知,本诗意境恬淡自然,而不是“清新明丽”。D.诗中有设问句,如“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算不上“多用设问”。故选C。【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审读题干,“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中的“人理”“人情”,即不脱离和违背正常的人世情理;“人事”即诗中关于收获早稻等实际农事;“志趣高远”主要体现在最后的隐逸之心,作者愿意甘愿一直这样躬耕不仕。具体而言,关于“人理”“人情”,在开头即中肯地承认“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开宗明义地指出“衣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人可以放弃这一根本营生而求得自身的安乐。所以必须躬耕谋食物,且从初春就开始忙碌,才有可能丰收在望。关于“人事”,则是具体劳作的经历和感受,“晨出”而作为,“日入”而还,可能会经历“饶霜露”和“风气寒”,但这是作为田家,本就该有的苦辛,由不得推辞。劳累了,四体疲软,就尽快盥洗收拾,而后饮着自家的糙酿,释放疲劳,心情顿时欢畅。关于“志趣高远”,主要最后几句流露出来的隐逸之心,这是全诗的落脚点所在,诗人和远隔千载的古贤长沮和桀溺心意相通,愿意做一个真正的隐士,永远这样春种秋收,躬耕劳作,决不为此而叹息。这种“志趣高远”的隐逸情怀,在全诗最后得以升华。(三)(16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患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③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④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⑤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莫不中音()(2)以无厚入有间()12.小杨同学想梳理文言词汇的不同义项及其相关例句,以下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謋然已解,如土委地B.族庖月更刀,折也/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C.善哉!技盖至此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D.良庖岁更刀,割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1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4.本文用寓言阐述养生之道。请结合文中庖丁解牛的过程,分析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的内涵。15.文中“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都是理想的生命状态。请分析两者在内涵上的不同。〖答案〗11.(1)合乎(2)间隙12.D13.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14.庖丁在熟悉牛身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三阶段的练习,练就了“刀无厚”的高超技巧,使其解牛达到了“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庖丁最终做到凭感觉就可解牛,追求的是不受技巧约束的最高的精神自由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15.《庖丁解牛》中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理想状态,其内涵是修养个人身心以求得“道”,实现途径是专注于自身对“道”的追求。《侍坐》篇中的生命状态,是一种与民同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其内涵是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实现途径是把大道推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教化,和谐共处。〖解析〗【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中:合乎。句意: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的。(2)间:间隙。句意:用很薄的刀刃插人有空隙的骨节。【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已: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已经。/句意: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陷入困顿之中啊!/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B.族:众,指一般的;/指筋骨交错聚结处。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C.哉: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呢”。句意: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将怎么去做呢?D.也:都表判断语气助词。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方今”,正当现在;两个“以”,用;“官知”,视觉;“神欲”,精神活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并概括主题的能力。根据庖丁解牛的经历、对“养生之道”的感悟及庖丁解牛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表现了庖丁高超的解牛技巧。庖丁在练就高超的技巧之前就有一个三阶段的练习过程——“所见无非全牛者”,“未尝见全牛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解牛不仅仅是技术活,也是“奏刀騁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艺术表演,在这样的艺术活动当中,精神达到最自由的状态,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能体会“大道”。庄子这种由“技”而“道”、“道”进乎“技”的思想,具体说来,就是庖丁对于技术指向对象的逐步认识过程,由“无非全牛”到“未尝见全牛”再到“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对牛体结构的逐步认知和解牛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庖丁解牛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人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对庖丁而言,“技”是桥梁,而“道”是最终指向所在。简单地说,就是主体要努力练就“刀无厚”的高超本领,并且对客体要有充分而透彻的认识,从而达到不受技巧约束的最高的了“游刃有余”的精神自由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庖丁解牛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能力。根据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分析,《庖丁解牛》中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顺应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的理想状态,其内涵是修养个人身心以求得“道”,实现途径是专注于自身对“道”的追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为:春夏之交,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游泳,(之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曾皙描绘的这幅“春服图”表现了一种与民同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生命状态,其内涵是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实现途径是把大道推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教化,和谐共处,符合孔子重视礼乐教化的思想主张。参考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陷入困顿之中!既然如此,还要从事求知的活动,那就更加危险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遭受刑罚,就像气循着任、督二脉周流不息一样,顺应自然之路就可以保全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护精神,可以终享天年。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矩,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四)(9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琼花观①看月序〔清〕孔尚任游广陵者,莫不搜访名胜,以侈归口②,然雅俗不同致矣。雅人必登平山堂,而俗客必问琼花观。琼花既已不存,又无江山之可眺,久之,俗客亦不至。寂寂亭台,将成废土。丁卯③冬,余偶一游之,叹其处闹境而不喧,近市尘而常洁,乃招集名士七十余人,探琼花之遗址。流连久立,明月浮空,恍见淡妆素影,绰约冰壶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考英语三模试卷
- 2 哪些领域对闪电定位仪的需求比较大
- 浙江省台州市台州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单元测试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
- 广东省珠海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便携式遥控阻车器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手表自动上弦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医用人体成分分析仪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4年安全员A证考试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开放英语考试题题库
-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金融学》形考任务答案
- 2022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DL∕T 5782-2018 20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后评价导则
- 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综合测试题必修一二含答案及详细解答
- 《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全套教学课件
- 《骆驼祥子》读书分享
-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系列(统编版)
-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范例
- 人教版数学小升初衔接练习+解析(统计与概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