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初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初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初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初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初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䓖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卤、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B.一直以来,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有增无减,并借此来咏物明志,并没有受到将其误作兰草的影响。C.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D.白芷在水边生长,这就导致了其味微苦,不过,它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使用时量不能过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此后,许多文人还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B.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C.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D.白芷的价值巨大,其神奇功效和药用价值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用价值。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意在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B.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C.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来证明很多人还是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D.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4.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5.白芷为什么会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D2.B3.A4.①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影响十分巨大,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②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①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②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③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白芷在水边生长,这就导致了其味微苦”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白芷在水边生长”属于白芷生活环境,“其味微苦”是白芷本身的植物属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里强加了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原文为“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能力。A.“意在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说法错误,后文说“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应是意在“引出对白芷的相关阐述”。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从古至今都影响十分巨大,可谓家喻户晓,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故事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回家后,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送来一包草药治好了苏轼的病。苏轼得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白芷治好过历史名人的病,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故事本身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可概括出,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结合“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可概括出,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结合“白芷不仅是理想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可概括出,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球的红飘带(节选)魏巍大家都不止一次尝过挨浇的苦头,步伐不由就加快了。那个小青年也咬了咬牙,尽快地向前赶。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霎时间,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可是,在远处,在黑云的羽翼还没有遮住的地方,灿烂的阳光在草原上仍然金带一般亮得耀眼。铁锤仰天骂道:“这老天!就是专门同我们作对。”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①这场大雨实在骤猛非常,简直如瀑布般向下倾泻,打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动步。铁锤和那个小青年几次滑倒,跌得满身都是泥水。幸亏这场暴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前面路边有一棵七歪八扭的红柳,像一个佝偻着腰的矮小老人站在那里。走在前面的小李忽然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皱着眉头说:“排长,你看——”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叫了一声:“同志!”三个红军战士毫无反应。铁锤的心扑通跳了一下,因为路上遇到红军遗体已不是初次。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黧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铁锤摸摸他们的米袋,空空的。②事情很明显:他们大约是昨天晚上赶到这里,因为饥饿没有能度过这个寒夜。这样的场面他们见过不止一次,但是每次看到,总还是叫人揪心地难过。铁锤正准备吩咐众人把他们掩埋,那个小青年,突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把棍子一丢,惊叫了一声“哥哥!”猛地扑了过去,把那个靠着小树坐着的死者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③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他哭得十分哀痛,大家也止不住落下了眼泪。铁锤忍住悲痛,劝解道:“别哭了,别哭了,现在死了这么多人,可有什么法子!”小李望着几个死者,也不由叹了口气:“现在谁能走出去,谁不能走出去,还真不好说呢!”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埋在什么地方?”有人提问。铁锤看看周围,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就指指小树说:“就在这里吧,这里还算有个记号。”收容队有现成的铁锹,大家就动手挖了三个浅浅的坑,把死者留在除了这株红柳什么也没有的平平的草地上。那位小青年仍然悲伤不止。人们轮流搀扶着他,走得很慢。走出不到十里路,一轮圆圆的艳红的落日,已经悬在了地平线上。“排长,你看那是什么?”小李惊愕地指着路边一个白花花的东西。铁锤和大家仔细一看,才看出是一匹高头大马的白色的骨骼。它的姿势仍然像仰颈长嘶,马尾成放射状垂在地上,只是身上的肉不存在了。原来它的四蹄深深地陷在泥淖里,周围全是散乱的脚印。可以想见,当这匹骏马陷于困境时,有许多人曾在这里奋力抢救,它也以自己的神勇进行挣扎,终于没有脱出不幸。也许在最后时刻才忍痛射杀了它,被过路的红军战士宰割了。“这是谁的马呀,太可惜了!”“一定是哪位首长的马。”“也许是炮兵连的马。”“它跟我们走到这里也不容易呀!怎么把它杀了?”人们都停住了,发出一阵嘁嘁喳喳的议论。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儿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小李看见马身边的稀泥乱糟糟的,迟疑地说:“能进得去吗?”“不要紧的,你跟着我。”铁锤说着,就蹑手蹑脚地试探着向马骷髅接近。将走到马身边时,铁锤把棍子往地上一放,又把同志们的棍要过来几根,在地上摆成“井”字形,然后踏在棍子上。“拿刺刀来!”他招呼小李。小李抽出刺刀递给他。他就在马的骨骼上去刻削剩下的碎肉。刻下一点儿就递给身后的小李。费了很大劲儿,才剐下一斤有余,也算是很大的胜利了。人们再度行动时,④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草原很快就暗了下来。一股难以抗拒的寒潮,正随着晚风侵袭着人们。令人喜悦的是,人们已经从北方天际的小丘上看见了点点的火光和冒起的炊烟。“同志们,快走吧,我们快赶上队伍了!”铁锤高兴地说。人们在夜色里加快了脚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狂风大作,暴雨来去都相当地快,草地上有泥淖,这些反映出草原的天气特殊和环境恶劣,表现了红军穿越草地的艰难。B.选文较详细地描述三个红军战士的死状,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C.铁锤说“可有什么法子”,小李也不由地叹气,这真实地表现出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的伤感心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精神衰颓。D.选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有作者的很多议论和抒情,本文则没有,这是体裁特点决定的。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大雨的骤猛,照应了开头的“挨浇”。B.句子②是对三个红军战士死因的推测,“大约”表意不肯定,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C.句子③以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小青年看到哥哥已死之后的吃惊和不肯相信的心态。D.句子④照应了开头部分关于阳光的描写,前后呼应,同时也显示了时间的推移。8.开头一段关于乌云风雨的景物描写,在选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9.小说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是有比较独特完整的个性,二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铁锤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答案〗6.B7.C8.①描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天气状况,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使读者如临其境。②以天气之恶劣突出红军长征的艰难,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们坚强不屈的形象。③引出下文铁锤扶助小青年的内容,从而推进情节发展。9.性格特点:①铁锤坚强乐观,在战士们情绪悲观时,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希望大家顽强与困难作斗争;②铁锤关心同志,在暴雨来临之时,扶着小青年,助其前进;铁锤善于观察,有远见,发现马骨上有剩肉,就想办法剐下来,以作未来之需。典型意义:①铁锤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②他的精神风貌是整个红军队伍的精神风貌。〖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错误,结合原文“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黧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可知,本项属于过度解读。三个红军战士的死,表现不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他们的死状,也不能表现出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写三个红军战士的死,表现的是长征的艰苦。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C.“表现了小青年看到哥哥已死之后的吃惊和不肯相信的心态”错误。结合原文“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可知,从“到底”一词可看出,小青年对哥哥不能走出草地是有预测的。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可知,“疙瘩黑云”“逼人的寒气”“一阵狂风”“沙沙的雨”可知,描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天气状况,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渲染气氛,使读者如临其境。结合原文“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可知,以恶劣的天气突出红军长征的艰难,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们坚强不屈的形象。结合原文“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可知,引出下文铁锤扶助小青年的内容,通过对景物状态变化的描写推进情节发展。【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原文“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可知,在战士们情绪悲观时,铁锤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希望大家顽强与困难作斗争,体现他的坚强乐观;结合原文“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可知,在暴雨来临之时,铁锤扶着小青年,助其前进,体现他关心同志;结合原文“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儿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可知,发现马骨上有剩肉,铁锤就想办法剐下来,以作未来之需,体现他善于观察,有远见。铁锤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他的精神风貌是整个红军队伍的精神风貌。通过这样的形象,作家旨在展现鲜明独特的个性,并使这一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持久的影响。他不仅包含了普遍的个人特征,还具有更高的辨识度,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司马迁《屈原列传》)材料二: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A而人主以为去B己C疏远D不若E起居饮食F前后左右之亲G可恃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B.不肖,不才,不贤,义同《西江月》词写贾宝玉的“古今不肖无双”中的“不肖”。C.治国,安定太平之国,与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意不同。D.硕士,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兰怂恿父亲怀王前去秦国会盟,致使怀王最终未能回来,楚国人和屈原因此怪罪和怨恨子兰。B.材料一叙议结合,叙中有情,寥寥数语而人物形象尽显;议中有情,意含褒贬,倾向鲜明。C.宦官取得君王信任后,把控君王,扰乱国家,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D.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产物,作者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14.结合材料,从君主角度,简要分析其亡国或亡身的原因。〖答案〗10.ADF11.D12.C13.(1)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2)君主的安危,取决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是(现在)酿成祸患的原因。14.(1)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2)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于朝廷”是介宾结构,修饰“列”,且下一句的主语另换成“人主”,所以A处断句;“去己疏远”都是君主认为的“忠臣、硕士”对自己的态度,是一个整体,所以D处断句;“不若……可恃”是一个完整句子,而其中的“起居饮食”和“前后左右”是并列的定语,所以F处要断开。故选A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不才自古没有第二个人。C.正确。安定太平之国;治理国家。句意:而圣明君主太平的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D.“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错,硕士指贤能之士,学问渊博的人。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错。宦官之祸患比女色之祸严重,原文“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军队;“亡”,丢失;“为”,表被动。(2)“帷闼”,宫殿内部;“向”,先前;“所以”,表原因。【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由材料一“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2)由“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知,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参考译文:材料一: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太平的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材料二: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微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惠的根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骆宾王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侠客,旧指急人之难、言出必信、见义勇为的人。尾联中的“燕丹客”即荆轲,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侠客,诗题中的“侠客”指郑少府。B.首联中,“边烽警榆塞”,突出东北边陲军情紧急;“侠客度桑干”,则突出友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敌之举。两者对照,强化了友人豪迈的气概。C.颔联中的“银镝”,指装饰精美的箭头。“柳叶开银镝”即“银镝开柳叶”,意思是银箭贯穿柳叶,这是以“百步穿杨”之典赞友人箭法之精。D.颈联“满月”“连星”二句,是说星月之光映照着弓剑,其中也有弯弓如满月,挥剑如连星之意,形象地写出了两军对阵、战事激烈的场面。16.荆轲常以英雄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笔端,这首诗中诗人却跟友人说“不学燕丹客”,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荆轲易水悲歌一曲后,入秦行刺秦王,但以失败告终;骆宾王送友人赴边时,要他“不学燕丹客”,意在激励友人一定要建功立业,并期待他胜利归来。〖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形象地写出了两军对阵、战事激烈的场面”错误,这两句表现把武器和景物相伴而写,突出夜行军之急,武器之精良,表现了“侠客”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诗人态度观点的能力。理解某一联诗,一般由浅入深,从对诗句表层的翻译到对深层蕴含情感的分析,告诉了我们答题的思路。从表层句意分析:“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意为不要学那过河行刺的荆轲,空唱一曲《易水寒》。“徒”是白白地、徒劳的意思。从深层思想情感分析:因郑少府远渡桑干,诗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之歌。“不学”“徒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郑少府赴辽从戎,是为了卫国守疆,不同于荆轲的报私仇;二是说此行抱有坚定信念,不作风萧水寒“一去不还”的悲歌。尾联以荆轲作比,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建功立业思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高度评价,称它兼有《国风》的“__________”和《小雅》的“__________”。(2)《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叙述两次抗金胜仗,构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音效果。箜篌声使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高高在上的天神也被打动。〖答案〗(1)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盛夏时节,陆军某旅秘密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高炮营指挥控制班班长、中士赵万忠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路__①却又只能深深沉默。第一阶段是摩托化行进。部队行至某市市区时,身兼驾驶员的赵万忠发现路牌上写着一个熟悉的路名——他的岳父母家就在这条路的路口。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赵万忠陷入了美好的回忆里。他多想停下来去看看,但保密的事情比天大,只能__②地路过。次日,部队转为铁路运输,军列将会经过赵万忠的家乡县城。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因为他的老家只有一条铁路,而他父母的老房子就在铁路旁边!夜幕降临,军列已行至村口,再往前不远就是赵万忠家了,他的心“咚咚”跳起来。他记得打儿时起只要有火车经过,母亲就会抱起他飞奔出来指给他看……时光真好像是__③,十八年匆匆过去了。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巧妙”地提醒他们出来一下?哪怕只是站在窗口?赵万忠随即否定了这个念头。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车轮的“咣当”声变得格外地响,那栋老房子“撞”进了赵万忠的眼睛。只要他喊一嗓子,父母应该就能听见。赵万忠终归没有喊出声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王愿坚《党费》)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D.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孙犁《荷花淀》)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撞”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8.①心潮澎湃②悄无声息(马不停蹄)③白驹过隙19.A20.①撞,本义为冲打、碰击。列车飞驰,本是赵万忠自己靠近房子,而这里却说老房子“撞”进眼睛,赋予了静态的房子以动态,逼真地写出了老房子的出现给赵万忠带来的震撼。②这里写老房子“撞”进眼睛,字面上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实际上是赵万忠迫切渴盼与紧张激动的体现。〖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内容可知,文章主要写了部队执行秘密任务经过战士赵万忠的家乡,但是赵万忠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写出了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想念,又体现了军人严守纪律的钢铁意志,结合下文“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他的心‘咚咚’跳起来”,故填“心潮澎湃”。心潮澎湃: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第二空,联系前文“秘密执行任务”“深深沉默”与下文的“保密”,此处是强调赵万忠穿行在熟悉的街道时,静悄悄、没有声音或走得急速,故填“悄无声息”或“马不停蹄”。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马不停蹄:马不停止跑动,形容人的行动急促或连续不断地进行工作。第三空,前文写到了赵万忠追忆童年时光,同时本句限定了主语是时间,联系下文可知此处需补充意为时光飞逝的成语,故可填“白驹过隙”。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能力。文中“打”字,介词,自,从,与名词“儿时”组成介宾短语。A.“打”字,介词,自,从,与名词“心眼里”组成介宾短语。B.“打”字,动词,撞击、敲打。C.“打皱”,动词,起皱纹。D.“打交道”的“打”,动词,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词语的表现力的能力。首先解释“撞”的意思。“撞”,本义为“冲打、碰击”。然后联系语境分析其语境意。前句“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分析,此时赵万年坐在车上,列车飞驰,本来是赵万忠自己靠近房子,但是作者从相对运动的角度,却说是老房子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撞”进赵万忠的眼里,这样从对方写来,既赋予了静态的房子以动态,逼真地写出了老房子的出现给赵万忠带来的震撼,又表现了赵万忠看到房子时迫切的渴盼与紧张激动的心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叠氮化钠属于叠氮盐,由带正电的钠离子和A构成。其中,叠氮离子由3个氮原子连成一串组成,像叠罗汉一样,因此被命名为“叠氮”。叠氮盐有一个共性就是“脾气特别火暴”——受到热、撞击和强光等刺激后容易爆炸,转化为氮气和金属。叠氮化钠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在叠氮盐中属于“脾气略好”的成员。①它可以在受控条件下分化为金属钠和氮气,②因此被选中作为安全气囊的起爆物质。③据统计,平均每辆汽车携有近300多克叠氮化钠,④足以释放出155升氮气充满安全气囊。⑤不过,虽然氮气是无害气体,⑥但金属钠非常活泼。⑦尤其在接触水后,⑧它会产生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⑨这可能会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为解决此问题,工程师在叠氮化钠中加入了硝酸钾和二氧化硅——叠氮化钠爆炸分解产生的金属钠会与硝酸钾和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安全无害的硅酸钠和硅酸钾,从而B。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带负电的叠氮离子B.提高了气囊的安全性22.①“分化”改为“分解”;③删去“近”。⑧全句改为“它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产生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上文“叠氮化钠属于叠氮盐,由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可知,此处内容是解释叠氮化钠的构成,再结合“叠氮离子由3个氮原子连成一串组成,像叠罗汉一样,因此被命名为‘叠氮’”可知,由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叠氮离子构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带负电的叠氮离子”。B.根据“这可能会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为解决此问题,工程师在叠氮化钠中加入了硝酸钾和二氧化硅——叠氮化钠爆炸分解产生的金属钠会与硝酸钾和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安全无害的硅酸钠和硅酸钾”可知,此处内容为工程师这样做的结果,结果是避免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即提高气囊的安全性,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提高了气囊的安全性”。【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词语使用不当,“分化”表示事物的各部分向不同方向变化,“分解”表示事物的各部分分离开来,此处是在介绍一种化学反应,应使用“分解”;③语意矛盾,“近”“多”矛盾,删去其一;⑧不合逻辑,“产生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不合逻辑,应先“发生反应”再产生“氢氧化钠”,全句改为“它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并产生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则警句构成,写出了对青春的不同认识。警句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青春比作“风干的纸”指出了青春是美丽的,但更突出青春又是脆弱的,易逝的。警句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青春比作“一本太仓促的书”,重点在于突出青春的短暂、青春的易逝,青春的仓促,整句话也写出青春给我们带来的阵痛,以及我们对青春的不舍。警句③指出虚度时光的人,青春也是苍白的,没有色彩的,丧失活力的,强调在美丽的青春年华,要积极奋斗,要奋发有为,不可虚度青春,浪费光阴。警句④指出了青春如果想要有所作为,不能只靠幻想,不能只有想象,不能一下子就成功,而要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让青春与众不同,青春需要不断的磨炼、体验,才能芬芳绽放。本句从奋斗和成长的角度定义了青春,为我们指明了青春的方向。本作文旨在引导考生从名人名言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中思考“青春”的含义,理解“青春”的价值。作为当代青年,应该珍惜时间,珍爱青春,努力拼搏和奋斗,承担责任与使命,提升自身的才干,实现更好的发展,不负时代的重托。可以结合其中一句,也可以结合几句确定作文立意,如结合前两句,可以写青春脆弱短暂,我们应该如何珍惜青春;结合前三句,可以写既然青春短暂易逝,更应充实度过;结合①④,可以写脆弱的青春需要奋斗;结合②④,可以写虽然青春仓促,但成长却不能一蹴而就等等。写作时,文章开头可以引用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的:“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之最好年华也。”引出本次作文的观点。论证过程中,可以围绕“面对易逝的青春,该如何去做”这一主题,分别从吾辈之青年唯有志存高远、奋力拼搏,才能使青春之舟扬帆启航;吾辈之青年唯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才能为青春搏击积蓄能量;吾辈之青年唯有心系祖国、勇于担当,才能让青春拥有星辰大海几个方面展开论证,展现对于“青春”的思考。最后发出号召,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我们的青春无悔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运用论据时,最好能够使用排比论据,让文章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䓖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卤、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B.一直以来,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有增无减,并借此来咏物明志,并没有受到将其误作兰草的影响。C.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D.白芷在水边生长,这就导致了其味微苦,不过,它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使用时量不能过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此后,许多文人还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B.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C.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D.白芷的价值巨大,其神奇功效和药用价值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用价值。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意在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B.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C.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来证明很多人还是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D.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4.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5.白芷为什么会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D2.B3.A4.①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影响十分巨大,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②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①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②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③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白芷在水边生长,这就导致了其味微苦”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白芷在水边生长”属于白芷生活环境,“其味微苦”是白芷本身的植物属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里强加了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说法错误,原文为“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能力。A.“意在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说法错误,后文说“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应是意在“引出对白芷的相关阐述”。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从古至今都影响十分巨大,可谓家喻户晓,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增强了说服力。故事为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回家后,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送来一包草药治好了苏轼的病。苏轼得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白芷治好过历史名人的病,引用苏轼的故事做论据丰富了文章文化内涵;故事本身使文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可概括出,白芷幽野馨香,被人们视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结合“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可概括出,白芷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用来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结合“白芷不仅是理想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可概括出,白芷作用广泛,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是保健良品和美容中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球的红飘带(节选)魏巍大家都不止一次尝过挨浇的苦头,步伐不由就加快了。那个小青年也咬了咬牙,尽快地向前赶。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霎时间,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可是,在远处,在黑云的羽翼还没有遮住的地方,灿烂的阳光在草原上仍然金带一般亮得耀眼。铁锤仰天骂道:“这老天!就是专门同我们作对。”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①这场大雨实在骤猛非常,简直如瀑布般向下倾泻,打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动步。铁锤和那个小青年几次滑倒,跌得满身都是泥水。幸亏这场暴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前面路边有一棵七歪八扭的红柳,像一个佝偻着腰的矮小老人站在那里。走在前面的小李忽然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皱着眉头说:“排长,你看——”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叫了一声:“同志!”三个红军战士毫无反应。铁锤的心扑通跳了一下,因为路上遇到红军遗体已不是初次。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黧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铁锤摸摸他们的米袋,空空的。②事情很明显:他们大约是昨天晚上赶到这里,因为饥饿没有能度过这个寒夜。这样的场面他们见过不止一次,但是每次看到,总还是叫人揪心地难过。铁锤正准备吩咐众人把他们掩埋,那个小青年,突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把棍子一丢,惊叫了一声“哥哥!”猛地扑了过去,把那个靠着小树坐着的死者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③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他哭得十分哀痛,大家也止不住落下了眼泪。铁锤忍住悲痛,劝解道:“别哭了,别哭了,现在死了这么多人,可有什么法子!”小李望着几个死者,也不由叹了口气:“现在谁能走出去,谁不能走出去,还真不好说呢!”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埋在什么地方?”有人提问。铁锤看看周围,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就指指小树说:“就在这里吧,这里还算有个记号。”收容队有现成的铁锹,大家就动手挖了三个浅浅的坑,把死者留在除了这株红柳什么也没有的平平的草地上。那位小青年仍然悲伤不止。人们轮流搀扶着他,走得很慢。走出不到十里路,一轮圆圆的艳红的落日,已经悬在了地平线上。“排长,你看那是什么?”小李惊愕地指着路边一个白花花的东西。铁锤和大家仔细一看,才看出是一匹高头大马的白色的骨骼。它的姿势仍然像仰颈长嘶,马尾成放射状垂在地上,只是身上的肉不存在了。原来它的四蹄深深地陷在泥淖里,周围全是散乱的脚印。可以想见,当这匹骏马陷于困境时,有许多人曾在这里奋力抢救,它也以自己的神勇进行挣扎,终于没有脱出不幸。也许在最后时刻才忍痛射杀了它,被过路的红军战士宰割了。“这是谁的马呀,太可惜了!”“一定是哪位首长的马。”“也许是炮兵连的马。”“它跟我们走到这里也不容易呀!怎么把它杀了?”人们都停住了,发出一阵嘁嘁喳喳的议论。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儿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小李看见马身边的稀泥乱糟糟的,迟疑地说:“能进得去吗?”“不要紧的,你跟着我。”铁锤说着,就蹑手蹑脚地试探着向马骷髅接近。将走到马身边时,铁锤把棍子往地上一放,又把同志们的棍要过来几根,在地上摆成“井”字形,然后踏在棍子上。“拿刺刀来!”他招呼小李。小李抽出刺刀递给他。他就在马的骨骼上去刻削剩下的碎肉。刻下一点儿就递给身后的小李。费了很大劲儿,才剐下一斤有余,也算是很大的胜利了。人们再度行动时,④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草原很快就暗了下来。一股难以抗拒的寒潮,正随着晚风侵袭着人们。令人喜悦的是,人们已经从北方天际的小丘上看见了点点的火光和冒起的炊烟。“同志们,快走吧,我们快赶上队伍了!”铁锤高兴地说。人们在夜色里加快了脚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狂风大作,暴雨来去都相当地快,草地上有泥淖,这些反映出草原的天气特殊和环境恶劣,表现了红军穿越草地的艰难。B.选文较详细地描述三个红军战士的死状,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C.铁锤说“可有什么法子”,小李也不由地叹气,这真实地表现出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的伤感心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精神衰颓。D.选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有作者的很多议论和抒情,本文则没有,这是体裁特点决定的。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大雨的骤猛,照应了开头的“挨浇”。B.句子②是对三个红军战士死因的推测,“大约”表意不肯定,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C.句子③以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小青年看到哥哥已死之后的吃惊和不肯相信的心态。D.句子④照应了开头部分关于阳光的描写,前后呼应,同时也显示了时间的推移。8.开头一段关于乌云风雨的景物描写,在选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9.小说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是有比较独特完整的个性,二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铁锤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答案〗6.B7.C8.①描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天气状况,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使读者如临其境。②以天气之恶劣突出红军长征的艰难,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们坚强不屈的形象。③引出下文铁锤扶助小青年的内容,从而推进情节发展。9.性格特点:①铁锤坚强乐观,在战士们情绪悲观时,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希望大家顽强与困难作斗争;②铁锤关心同志,在暴雨来临之时,扶着小青年,助其前进;铁锤善于观察,有远见,发现马骨上有剩肉,就想办法剐下来,以作未来之需。典型意义:①铁锤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②他的精神风貌是整个红军队伍的精神风貌。〖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错误,结合原文“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黧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可知,本项属于过度解读。三个红军战士的死,表现不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他们的死状,也不能表现出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写三个红军战士的死,表现的是长征的艰苦。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C.“表现了小青年看到哥哥已死之后的吃惊和不肯相信的心态”错误。结合原文“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可知,从“到底”一词可看出,小青年对哥哥不能走出草地是有预测的。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原文“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可知,“疙瘩黑云”“逼人的寒气”“一阵狂风”“沙沙的雨”可知,描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天气状况,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渲染气氛,使读者如临其境。结合原文“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可知,以恶劣的天气突出红军长征的艰难,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们坚强不屈的形象。结合原文“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可知,引出下文铁锤扶助小青年的内容,通过对景物状态变化的描写推进情节发展。【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原文“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可知,在战士们情绪悲观时,铁锤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希望大家顽强与困难作斗争,体现他的坚强乐观;结合原文“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可知,在暴雨来临之时,铁锤扶着小青年,助其前进,体现他关心同志;结合原文“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儿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可知,发现马骨上有剩肉,铁锤就想办法剐下来,以作未来之需,体现他善于观察,有远见。铁锤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他的精神风貌是整个红军队伍的精神风貌。通过这样的形象,作家旨在展现鲜明独特的个性,并使这一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持久的影响。他不仅包含了普遍的个人特征,还具有更高的辨识度,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司马迁《屈原列传》)材料二: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A而人主以为去B己C疏远D不若E起居饮食F前后左右之亲G可恃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B.不肖,不才,不贤,义同《西江月》词写贾宝玉的“古今不肖无双”中的“不肖”。C.治国,安定太平之国,与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意不同。D.硕士,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兰怂恿父亲怀王前去秦国会盟,致使怀王最终未能回来,楚国人和屈原因此怪罪和怨恨子兰。B.材料一叙议结合,叙中有情,寥寥数语而人物形象尽显;议中有情,意含褒贬,倾向鲜明。C.宦官取得君王信任后,把控君王,扰乱国家,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D.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产物,作者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14.结合材料,从君主角度,简要分析其亡国或亡身的原因。〖答案〗10.ADF11.D12.C13.(1)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2)君主的安危,取决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是(现在)酿成祸患的原因。14.(1)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2)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于朝廷”是介宾结构,修饰“列”,且下一句的主语另换成“人主”,所以A处断句;“去己疏远”都是君主认为的“忠臣、硕士”对自己的态度,是一个整体,所以D处断句;“不若……可恃”是一个完整句子,而其中的“起居饮食”和“前后左右”是并列的定语,所以F处要断开。故选A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不才自古没有第二个人。C.正确。安定太平之国;治理国家。句意:而圣明君主太平的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D.“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错,硕士指贤能之士,学问渊博的人。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错。宦官之祸患比女色之祸严重,原文“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兵”,军队;“亡”,丢失;“为”,表被动。(2)“帷闼”,宫殿内部;“向”,先前;“所以”,表原因。【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由材料一“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君主不知忠臣之分,任人失当。(2)由“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知,君主亲信身边宦官而疏远忠臣、硕士,待祸患已深时却很难除掉宦官。参考译文:材料一: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太平的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