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南省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材料二:“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B.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C.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D.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B.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C.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D.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B.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4.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5.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答案〗1.B2.C3.B4.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5.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A.“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B.“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D.“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忧乐行聂鑫森红果果真的很后悔。她怎么能再去烦扰顾忧乐老师呢?走出大学校门,她参加了工作,一转眼就几个月了。顾老师年近花甲,瘦高个,瘦削脸,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在心理学系专开一门课——社会心理学。红果果最喜欢听顾老师的课,他的课不但讲得妙趣横生,声音也浑厚、沉着。她上课认真,下课了还会去请教有关问题,成绩自然是名列前茅,顾老师很欣赏这个既刻苦又有悟性的学生。顾老师曾问红果果,是否愿意读他的研究生,读了硕士再读博士?红果果眼睛湿了,说:“愿意。”然后叹了口气,又说:“我家在农村,爹妈身体不好,还有正读书的弟弟妹妹。我得赶快去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只要能养活自己和帮助家里。老师,辜负您的好意了。”顾老师说:“人世都道读书好,贫家首思吃饭难。我理解。不过,我建议你优先考虑能广泛接触社会的工作,再在业余多读书,别丢弃了自己的专业。”红果果答道:“谢谢老师教诲。”湘楚市是一座古城,这些年发展很快。老城区依傍湘江,从南到北早形成格局,然后陆续在江上建起几座大桥,形成一片宽阔的新区。地方大了,道路多了,与之配套的公交车线路自然与日俱增。公交车公司张榜招聘司机和售票员,每月工资近三千元。红果果心想自己可以先去应聘售票员,这个工作让自己既有时间去学习,也能广泛接触社会且待遇还不错,便立即去应聘,被录用后分配到44路的一辆公交车上。当她用手机向顾老师汇报时,顾老师说:“好!你可以接触不同的人群,了解他们不同的心理趋向,增长见识。休息日,到我家来,让师母给你做好吃的。”44路,起点在城南,终点在城北,全长十来公里,沿途有十多个停靠站。共有八台车跑这条线路,两班人马轮换,人歇车不歇。早晨六点至下午二点是一个班,下午二点至晚上十点是另一个班。红果果售票的这台车,还有一个和她同时应聘上岗的司机尹勇,是部队退伍的汽车兵,三十多岁,长得粗黑健壮。得闲时,他喜欢谈在部队开车的奇闻,高山险岭窄路,多少次死里逃生,就没害怕过!红果果很佩服他。这条线路有几个站上车下车的人比较多: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还有终点站殡仪馆。红果果发现这个城市,居然有这么多的伤残者、重病者、衰老者、悲痛者!他们或头上、手臂上、腿上缠着渗出血痕和药味的白绷带,或拄着木拐、坐着轮椅,或拎着装CT片的牛皮纸袋,或戴着化疗后的假发,或手臂上套着黑袖章,或压低声音呻吟。陪同他们和搀扶他们的亲戚朋友,满脸皆是酸楚和无奈。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司机尹勇的话越来越少了。有一天在终点站的休息室,他突然对红果果说:“难怪新来的司机和售票员,都安排跑44路,天天接触伤、残、病、死,压抑得难受。”“你当过兵,还怕这个?”“一时的惊恐我当然可以不惧不怂。但要长期面对惊恐,一日又一日,难!我老婆说我脸相都变了,让我赶快辞职。”红果果认真看了看尹勇的脸色:白里透出淡青;再看他坐着的模样;体形僵直。她想起顾老师曾讲过,长期面对惊恐的环境,心理和情绪的恐惧必须得到合适的释放和抚慰,使之消泯。但她摇摇头,说:“你和先前一样,没变!”心里却嘀咕:“你变了。我也一样。”红果果认为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必须坚守下去,但也忍不住把尹勇和她的感受告诉了顾老师,得到的答复是:“你别着急,这是个好课题!”到了星期天,轮到红果果休息,顾老师打电话叫她去吃午饭,顾师母特意做了几道可口的菜,还热了一小壶黄酒。师母说:“果果,你瘦了,工作累吗?”“师母,卖车票,不累。”“我也是教心理学的,你的脸色告诉我,情绪中积存着许多不安的因子呵。”顾老师忙说:“来,喝口温好的黄酒,然后你多吃菜,古人说‘酒能增豪气’!”“谢谢老师和师母!”“果果,接你电话后,我去贵公司找来一份市区线路图,好好地研究了一番。”“让老师操心了。”“有条77路公交线,从老城区始发,过湘江一桥去江对岸的新城区,沿途停靠点有市妇幼保健院、天台幼儿园、白鹤小学、体育馆等八个站。你去坐过吗?”“没有。”红果果低声回答。“我和你师母去坐过好几次。司机和售票员称‘77’为‘喜喜’。你们的‘44’,我也去坐过,是你不当班时。”“怎么叫‘喜喜’呢,老师?”“这几个站上下的人也多;腆着大肚子的孕妇,期待新生命的诞生,满脸喜气洋洋;抱着新生儿的年轻人或是老辈子,听着清亮的啼哭声,笑得特别开心;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娃娃和家长牵着手,不停地说着有趣的话;还有运动员,满身透出力量和朝气,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我们两个老人,忽然觉得心情很阳光,不知老之将至。”“怪不得老师说这是个好课题。”“这个课题是你——红果果首先发现的,我不能据为己有。饭后,我们陪你去坐77路公交车,来回多坐几次,实地感受一下。让你在44路车上积压的悲凉,得到舒散和蜕变,重获快乐。也许你可以写出一篇论文。”“好!”红果果笑了,笑得流下了眼泪。……公交车公司忽然在大会上宣布:跑44路车的员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与跑77路车的员工互换。此后,依前例,再互换下去。总经理还特意表扬了红果果,说她身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却乐意当售票员,品德高尚,还能着眼全局,关爱同事;通过调研,向公司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她还将写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让我们翘首以待!尹勇对坐在身边的红果果小声说:“谢谢你。要不我只能辞职去另谋生计了。”“是顾忧乐老师启悟了我。他深知我的忧乐、老百姓的忧乐。”“对呀。对!”(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红果果听从顾老师的建议——从事公交车售票员一职,从业期间她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但一直坚守着。B.湘楚市44路公交线上有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等站点,这使得红果果帮助了不少老弱病残之人。C.红果果受顾老师和师母的启发,发现了44路与77路公交线蕴含着社会心理学课题并想到为此撰写论文。D.小说结尾通过“公交车公司忽然在大会上宣布”和总经理的话,侧面表现了红果果在岗位上的用心付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从红果果很后悔写起,设置悬念,然后再叙写红果果参加工作之前的事情,布局十分巧妙。B.小说详细描述了湘楚市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引出下文公交车招聘司机与售票员的情节。C.小说标题颇有意味,既指44路和77路两条公交线路带来的“忧”与“乐”,也指关心百姓忧乐的情怀。D.文中44路公交车上的情景与77路公交车上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湘楚市令人“忧乐”的两面。8.小说中公交车司机尹勇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小说善于赞扬人性中的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衬托主要人物。当过兵的尹勇难以长期忍受44路公交车上压抑的氛围和令人惊恐的场景,动了辞职的念头,而红果果却要“坚守下去”,突显了红果果的坚强。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尹勇的话引起了红果果的共鸣,引发了红果果求助老师等情节。9.①顾老师指点红果果择业并启发她找到论文课题,帮助其发展,体现了顾老师的善良,关爱学生。②红果果面对尹勇的话,故意说尹勇没变,实则是安慰尹勇,体现了红果果关爱同事。③红果果为担起家庭的重担,毅然选择毕业就业,体现了红果果懂事、富有责任心,关爱家人。④尹勇与红果果每天面对44路公交车上的惨象,感觉很压抑,体现了二人具有悲悯情怀。〖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红果果听从顾老师的建议——从事公交车售票员一职”错,顾老师没有建议红果果从事公交车售票员,只是让她优先考虑能广泛接触社会的工作。B.“这使得红果果帮助了不少老弱病残之人”错,文中没有提及红果果帮助老弱病残之人。C.“发现了44路与77路公交线蕴含着社会心理学课题并想到为此撰写论文”错,是顾老师〖提示〗红果果写一篇论文,不是红果果想到的。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小说详细描述了湘楚市的发展"错,文中对湘楚市的发展只是简略概括,没有进行详细描述。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1)作为次要人物的尹勇,其作用主要是衬托主要人物。44路公交车线路上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终点站殡仪馆等站点,上下车有很多伤残者、重病者、衰老者、悲痛者,“他们或头上、手臂上、腿上缠着渗出血痕和药味的白绷带,或拄着木拐、坐着轮椅,或拎着装CT片的牛皮纸袋,或戴着化疗后的假发,或手臂上套着黑袖章,或压低声音呻吟。陪同他们和搀扶他们的亲戚朋友,满脸皆是酸楚和无奈”,虽然尹勇当过兵,在这条线上,也每天感到压抑,所以仅仅当了三个月公交车司机,他就打起了退堂鼓,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时的惊恐我当然可以不惧不怂,但要长期面对惊恐,一日又一日,难!我老婆说我脸相都变了,让我赶快辞职”,这就是说,他难以长期忍受44路公交车上压抑的氛围和令人惊恐的场景,动了辞职的念头。但是从文中“红果果认为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必须坚守下去”可知,面对与司机同样的境地,有着同样感受的红果果却要“坚守下去”。所以,小说用尹勇打算辞职突显了红果果的坚强。(2)次要人物尹勇推动情节的发展文中说“红果果认真看了看尹勇的脸色:白里透出淡青;再看他坐着的模样;体形僵直。她想起顾老师曾讲过,长期面对惊恐的环境,心理和情绪的恐惧必须得到合适的释放和抚慰,使之消泯。但她……心里却嘀咕:‘你变了。我也一样。’”她忍不住把尹勇和自己的感受告诉了顾老师。然后顾老师告诉红果果这是一个好课题,后面红果果提议后,公交车公司把跑44路车的员工与跑77路车的员工每三个月互换,解决了困扰公司的难题。总之,文中尹勇的话引起了红果果的共鸣和关注,引发了红果果求助老师、以及公司解决难题的等情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文中顾老师让刚刚毕业的红果果多接触社会,后来在红果果跟他说了44路公交车的压抑问题后,顾老师又〖提示〗她“你别着急,这是个好课题!”,还陪着红果果去坐77路公交车,“这个课题是你——红果果首先发现的,我不能据为己有。饭后,我们陪你去坐77路公交车,来回多坐几次,实地感受一下。让你在44路车上积压的悲凉,得到舒散和蜕变,重获快乐。也许你可以写出一篇论文”,顾老师指点红果果择业,并启发她找到论文课题,帮助红果果发展,表现了顾老师的善良,关爱学生。当尹勇提到要辞职时,虽然红果果看出尹勇脸色变了,体形僵直,但她摇摇头,说:“你和先前一样,没变!”红果果面对尹勇的话,故意说尹勇没变,实则是安慰尹勇,体现了红果果关爱同事。文中也介绍了红果果没有继续深造的原因,是她家在农村,爹妈身体不好,还有正读书的弟弟妹妹。红果果想赶快工作养活自己和帮助家里,红果果为担起家庭的重担,毅然选择毕业就业,体现了红果果懂事、富有责任心,关爱家人。司机尹勇与售票员红果果同在一辆公交车,每天都面对44路公交车上的惨象——“红果果发现这个城市,居然有这么多的伤残者、重病者、衰老者、悲痛者!他们或头上、手臂上、腿上缠着渗出血痕和药味的白绷带,或拄着木拐、坐着轮椅,或拎着装CT片的牛皮纸袋,或戴着化疗后的假发,或手臂上套着黑袖章,或压低声音呻吟。陪同他们和搀扶他们的亲戚朋友,满脸皆是酸楚和无奈。”红果果“心里却嘀咕:‘你变了。我也一样。’”司机尹勇与售票员红果果每天面对44路公交车上的惨象,两人都感觉很压抑,体现了二人具有悲悯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安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夺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抄。”绍不从。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取操。”攸怒,遂奔操。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余乘,在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自将步骑五千人,夜从间道出。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冀州城邑多降于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材料二: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以十分居A一之众B画地C而守之D扼E其喉F而不得G进H已半年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普通百姓。B.攻,进攻,与《墨子·兼爱》中“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攻”意思相同。C.而,表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的用法不同。D.济,在文中是拯救、救济的意思,与成语“济世安邦”中的“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兵马粮草不足,百姓不堪征赋,纷纷归附袁绍。曹操心生忧虑,与荀彧商议后,决定撤军回许都。B.许攸向袁绍提议偷袭许都,但袁绍不予采纳,于是许攸离去。曹操得知许攸前来投靠,光着脚迎接,与“周公吐哺”有同工之妙。C.曹操亲率五千兵马,连夜行军到了乌巢,火攻袁军大营。淳于琼见曹操人马比自己少,就在营外列兵布阵,结果被曹兵打得退回营寨。D.此次作战,曹、袁二人不同的用人方针影响了战事的走向,曹操能够扭转劣势,与他知人善用、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有很大关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夺天下之大机也。(2)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抄。”14.曹操提出“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的用人观,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H11.B12.A13.(1)您以最弱的部队来抵御最强的部队,如果不能制服他们,一定会被他们乘机打败,这正是争夺天下的重大时机。(2)沮授劝说袁绍:“可以派蒋奇另外率领一支部队在(淳于琼的)外围巡逻,以断绝曹操掠夺(袭击)。”14.①面对敌方阵营投靠过来的许攸,曹操用人不疑,采纳了他的计谋,最终打败了袁绍。②面对背叛自己投靠袁绍的官员,曹操理解他们的做法,没有追究他们的罪责。〖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以袁绍十分之一的军队,占领这个地方并坚守阵地,扼住袁军的咽喉使他们无法前进,已经半年了。“十分居一”意思是十分之一,A处不能断开;“十分居一之众”作“以”的宾语,在B处应断开;“画地”和“守”为两个动作,有承接关系;“守之”为动宾结构,在D处应断开;“不得进”是“扼其喉”的结果,中间不断开,应在H处断开。故选BD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A.正确。B.错误。进攻;/治疗。句意:曹操对他发起猛攻。/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C.正确。可是,表转折;/如果,表假设。句意:可是陈平安定了大汉朝的基业。/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他还怎么遵守礼仪呢?D.正确。二者意思相同,都是拯救,救济。句意:苏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国。/拯救时世,安定国家。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与荀彧商议后,决定撤军回许都”表述错误。是曹操想回许都,但是荀彧建议不要错失良机,曹操便继续坚守营寨。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当”,抵御;“制”,制服;“为所乘”,被动句,被他们乘机打败;“是……也”,判断句,这是……啊。(2)“说”,劝说;“表”,外围;“抄”,掠夺,袭击。【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材料内容的能力。(1)根据“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可知,曹操得知许攸背弃袁绍来投奔他,喜出望外,热情迎接,可见曹操求贤若渴;当曹操听完许攸的建议后,“大喜,自将步骑五千人,夜从间道出”,也表明曹操相信许攸,重视许攸。(2)“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缴获的袁绍书信中,有许都的官员和军中将领写给袁绍的信,他把这些书信全都烧了,说:“在袁绍强盛的时候,我自己都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据此可知曹操不计前嫌,胸怀宽广。参考译文材料一:汉献帝建安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交战,没有取胜,退回来,坚守营寨不出战。曹操兵少,粮食也要用完了,士兵疲惫不堪,百姓也被繁重的赋税徭役折磨得痛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操而归附袁绍。曹操很忧虑,给荀彧写信,商议撤军回许都,来引诱袁军深入。荀彧回信说:“袁绍把他的部队全部集中在官渡,准备和您一决胜负。您以最弱的部队来抵御最强的部队,如果不能制服他们,一定会被他们乘机打败,这正是争夺天下的重大时机。况且袁绍只不过是平常人中的英雄,能够招揽人才但不能任用他们。您以袁绍十分之一的军队,占领这个地方并坚守阵地,扼住袁军的咽喉使他们无法前进,已经半年了。双方的形势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必定要发生变化了。现在正是出奇制胜的时候,不要错失良机。”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劝告,于是继续坚守营寨。汉献帝建安五年冬季十月,袁绍派车辆去运送粮草,让部将淳于琼等率兵万余人护送,驻扎在袁绍营寨以北四十里的地方。沮授劝说袁绍:“可以派蒋奇另外率领一支部队在(淳于琼的)外围巡逻,以断绝曹操掠夺(袭击)。”袁绍不听。许攸说:“曹操兵少,而集中全部军队抵御我们,许都剩余的守军,一定很空虚。如果派遣一支精锐部队轻装前进,星夜兼程去偷袭,可以攻下许都。”袁绍不听,说:“我要先捉住曹操。”许攸很恼怒,就去投奔曹操了。曹操听说许攸来投奔他,光着脚出来迎接,拍手大笑说:“你远道而来,我的大事就要成功了。”入座之后,许攸说:“您现在孤军坚守在这里,在外没有救援,粮草已经要用完,这是万分危急的时候。袁绍有万余辆辎重车,在乌巢,驻扎在那里的部队防守不严,如果派轻装部队去袭击他,出其不意而来,烧毁囤积的粮草物资,不出三天,袁绍就会不战自溃。”曹操十分高兴,亲自率领五千步兵、骑兵,在夜晚抄小路前去偷袭。曹操到了乌巢,包围袁军大营,四处放火,袁军大乱,惊慌失措。这时,天已放亮,淳于琼等人看见曹操的兵少,在营外列开阵势,曹操马上进攻,淳于琼退守营寨,曹操对他发起猛攻。于是袁军惊慌失措,全军崩溃。袁绍和袁谭等人戴着头巾,骑着马,与八百名骑兵渡过黄河逃走。曹操追赶不及,缴获了袁军全部的物资、图书、珍宝。曹操缴获的袁绍书信中,有许都的官员和军中将领写给袁绍的信,他把这些书信全都烧了,说:“在袁绍强盛的时候,我自己都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冀州的郡县多投降了曹操。材料二: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具有德行。陈平难道有淳厚的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可是陈平安定了大汉朝的基业,苏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一个人即便有偏差短处,难道就废弃不用吗?有关官员想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人才就不会被遗漏阻滞,官府也不会有被荒废的公务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③?急雪脊令④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备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语出韦应物《示全真元长》“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④脊令:鸟名,即鹡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掀起情感的波澜,兄弟相对,情深意长,似乎忘记了是谪居异乡,暂寓逆旅,动物的哀啼悲鸣让他陡然清醒,泪洒酒杯。B.颔联写诗人抱负落空,与长兄以退隐相约,表达了他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悲观厌世,希望逃离官场,隐居田园。C.尾联将诗人的满腔深情倾注在声声叮嘱中,使离别时的哀伤之情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触发了层层联想,令人回味无穷。D.黄庭坚的诗以瘦劲挺拔著称,他的诗作拗峭中不失深婉之致,此篇赠别之作,更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16.本诗是如何抒发作者对兄长的深厚情感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首联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用泪洒酒杯,表达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②借典抒情(用典\化用)。化用韦应物的典故,表达将来能与兄弟长聚相伴,对塌话旧的心愿。③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看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大雁离散失群,感叹自己与兄长手足情深、患难与共却即将离散的哀伤。④想象(虚写/对写/对面落笔)。从对方落笔,反写兄长在天际回首、频寄书信的情形,巧妙地表达对自身思念之痛的慰藉和自己对兄长的不舍,更富有情致。〖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悲观厌世,希望逃离官场,隐居田园”错误,颔联“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中的“凉”字,并没有表达出悲观失望、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感,只是讲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想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直抒胸臆。兄弟俩在离家万里的黔州边远之地,依依惜别似乎忘记了身在逆境的羁旅生涯,野猿的悲鸣使我们从离别之情中清醒,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离别时的酒杯之中。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用泪洒酒杯,表达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颔联借典抒情。回忆起楚怀王梦见神女朝云暮雪之事,使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登天之梦破灭。夜雨淅淅沥沥,何时可以和兄长对床而卧,长聚相伴。化用韦应物的典故,表达将来能与兄弟长聚相伴,对塌话旧的心愿。颈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诗句写风雨雪交加急降,鹡鸰鸟在风雪中形影不离,鸿雁在风暴中惊慌的离散失群,飞不成行。描绘了凄冷悲凉的景象,看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大雁离散失群,感叹自己与兄长手足情深、患难与共却即将离散的哀伤。尾联想象,从对面落笔。想必兄长你会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边,频频回首离别的方向,从今后还要多寄来书信安慰天涯断肠的我。不说自己怎样,而是从对方落笔,反写兄长在天际回首、频寄书信的情形,巧妙地表达对自身思念之痛的慰藉和自己对兄长的不舍,更富有情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答案〗(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11月15日在深圳开幕。经过25年的发展,高交会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分享中国机遇的重要平台。不断拓宽的国际“朋友圈”,也将使高交会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①作为高交会的举办地,深圳已经成长为中国创新创业和高端智造。②伊朗展馆代表团团长马吉德·纳贾菲亚尼已是第六次参加高交会。③他曾经通过参展找到中国的合作伙伴并成功签约。④号称日本制造业第一的爱知县,今年首次组团第一次参加高交会。⑤爱知县经济产业局负责人林直孝表示,⑥深圳的创业环境优越,闻名全球,⑦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⑧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圳的创业环境是“允许失败的”,⑨这给了创业者死灰复燃的勇气。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四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于这类需求突然增加了。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C.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D.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B19.(1)第①句在“高端智造”后加“的前沿阵地”。(2)第④句,去掉“首次”或“第一次”。(3)第⑨句将“死灰复燃”改为“从头再来”。〖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的引号与B项都表示强调。A.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反语。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①成分残缺,“成长为”缺宾语中心语,应在“高端智造”后加“的前沿阵地”;④成分赘余,“今年首次组团第一次参加高交会”中,“首次”和“第一次”都表示以前从未来过,如今第一次来的意思,故应去掉“首次”或“第一次”。⑨搭配不当,“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而说话者在这里显然是对深圳与创业者持肯定态度,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从头再来”。四、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巴顿将军曾说过:“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挫折虽然可以给人造成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变得坚强、愈发成熟。挫折不期而至,选择放弃,逃避退缩,会让人自卑;盲目挑战,不断失败,会陷入自我怀疑;主动应对,审时度势,才能华丽转身。挫折本身并不能让人成长,学会应对挫折,才是人生的财富。请联系自身的生活与学习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关键词是“应对挫折”。命题指向“青少年自身的生活与学习经历”。在生活中,“挫折”是难以避免的,“挫折”本身并不使人成长,正确地应对挫折才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材料给出了错误的应对挫折的方式,即逃避放弃、盲目挑战;也给出了正确的方式,即审时度势并不断调整。材料之所以列举这些方式,旨在启发青少年思考正确应对挫折的方法。而材料开头所引用的巴顿将军的话,就是在强调,面对挫折、面对人生的低谷时,要具备“反弹力”,也就是要能够主动、合理地应对,这样才能让人收获成功。写作时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写面对人生的挫折时自己的应对过程。在写作过程中,要重点记叙描写自己面对困境、做出抉择、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通过波澜起伏的叙事和生动准确的细节刻画,来表现自己面对人生低谷时的“反弹力”。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应探讨当代青年学子如何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指出在人生旅程中挫折是无法避免的,以为后文的论述张本;接下来则可以进一步分析,既然挫折无法避免,作为有为青年必须学会直面应对;也可以采取对比论证,来分析消极逃避与积极应对这两种方式给人生带来的影响;最后,要指出面对挫折时的具体的正确做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强调要培养抗挫能力,并不是歌颂苦难、呼唤挫折。湖南省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材料二:“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B.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C.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D.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B.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C.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D.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B.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4.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5.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答案〗1.B2.C3.B4.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5.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A.“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B.“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D.“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忧乐行聂鑫森红果果真的很后悔。她怎么能再去烦扰顾忧乐老师呢?走出大学校门,她参加了工作,一转眼就几个月了。顾老师年近花甲,瘦高个,瘦削脸,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在心理学系专开一门课——社会心理学。红果果最喜欢听顾老师的课,他的课不但讲得妙趣横生,声音也浑厚、沉着。她上课认真,下课了还会去请教有关问题,成绩自然是名列前茅,顾老师很欣赏这个既刻苦又有悟性的学生。顾老师曾问红果果,是否愿意读他的研究生,读了硕士再读博士?红果果眼睛湿了,说:“愿意。”然后叹了口气,又说:“我家在农村,爹妈身体不好,还有正读书的弟弟妹妹。我得赶快去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只要能养活自己和帮助家里。老师,辜负您的好意了。”顾老师说:“人世都道读书好,贫家首思吃饭难。我理解。不过,我建议你优先考虑能广泛接触社会的工作,再在业余多读书,别丢弃了自己的专业。”红果果答道:“谢谢老师教诲。”湘楚市是一座古城,这些年发展很快。老城区依傍湘江,从南到北早形成格局,然后陆续在江上建起几座大桥,形成一片宽阔的新区。地方大了,道路多了,与之配套的公交车线路自然与日俱增。公交车公司张榜招聘司机和售票员,每月工资近三千元。红果果心想自己可以先去应聘售票员,这个工作让自己既有时间去学习,也能广泛接触社会且待遇还不错,便立即去应聘,被录用后分配到44路的一辆公交车上。当她用手机向顾老师汇报时,顾老师说:“好!你可以接触不同的人群,了解他们不同的心理趋向,增长见识。休息日,到我家来,让师母给你做好吃的。”44路,起点在城南,终点在城北,全长十来公里,沿途有十多个停靠站。共有八台车跑这条线路,两班人马轮换,人歇车不歇。早晨六点至下午二点是一个班,下午二点至晚上十点是另一个班。红果果售票的这台车,还有一个和她同时应聘上岗的司机尹勇,是部队退伍的汽车兵,三十多岁,长得粗黑健壮。得闲时,他喜欢谈在部队开车的奇闻,高山险岭窄路,多少次死里逃生,就没害怕过!红果果很佩服他。这条线路有几个站上车下车的人比较多: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还有终点站殡仪馆。红果果发现这个城市,居然有这么多的伤残者、重病者、衰老者、悲痛者!他们或头上、手臂上、腿上缠着渗出血痕和药味的白绷带,或拄着木拐、坐着轮椅,或拎着装CT片的牛皮纸袋,或戴着化疗后的假发,或手臂上套着黑袖章,或压低声音呻吟。陪同他们和搀扶他们的亲戚朋友,满脸皆是酸楚和无奈。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司机尹勇的话越来越少了。有一天在终点站的休息室,他突然对红果果说:“难怪新来的司机和售票员,都安排跑44路,天天接触伤、残、病、死,压抑得难受。”“你当过兵,还怕这个?”“一时的惊恐我当然可以不惧不怂。但要长期面对惊恐,一日又一日,难!我老婆说我脸相都变了,让我赶快辞职。”红果果认真看了看尹勇的脸色:白里透出淡青;再看他坐着的模样;体形僵直。她想起顾老师曾讲过,长期面对惊恐的环境,心理和情绪的恐惧必须得到合适的释放和抚慰,使之消泯。但她摇摇头,说:“你和先前一样,没变!”心里却嘀咕:“你变了。我也一样。”红果果认为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必须坚守下去,但也忍不住把尹勇和她的感受告诉了顾老师,得到的答复是:“你别着急,这是个好课题!”到了星期天,轮到红果果休息,顾老师打电话叫她去吃午饭,顾师母特意做了几道可口的菜,还热了一小壶黄酒。师母说:“果果,你瘦了,工作累吗?”“师母,卖车票,不累。”“我也是教心理学的,你的脸色告诉我,情绪中积存着许多不安的因子呵。”顾老师忙说:“来,喝口温好的黄酒,然后你多吃菜,古人说‘酒能增豪气’!”“谢谢老师和师母!”“果果,接你电话后,我去贵公司找来一份市区线路图,好好地研究了一番。”“让老师操心了。”“有条77路公交线,从老城区始发,过湘江一桥去江对岸的新城区,沿途停靠点有市妇幼保健院、天台幼儿园、白鹤小学、体育馆等八个站。你去坐过吗?”“没有。”红果果低声回答。“我和你师母去坐过好几次。司机和售票员称‘77’为‘喜喜’。你们的‘44’,我也去坐过,是你不当班时。”“怎么叫‘喜喜’呢,老师?”“这几个站上下的人也多;腆着大肚子的孕妇,期待新生命的诞生,满脸喜气洋洋;抱着新生儿的年轻人或是老辈子,听着清亮的啼哭声,笑得特别开心;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娃娃和家长牵着手,不停地说着有趣的话;还有运动员,满身透出力量和朝气,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我们两个老人,忽然觉得心情很阳光,不知老之将至。”“怪不得老师说这是个好课题。”“这个课题是你——红果果首先发现的,我不能据为己有。饭后,我们陪你去坐77路公交车,来回多坐几次,实地感受一下。让你在44路车上积压的悲凉,得到舒散和蜕变,重获快乐。也许你可以写出一篇论文。”“好!”红果果笑了,笑得流下了眼泪。……公交车公司忽然在大会上宣布:跑44路车的员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与跑77路车的员工互换。此后,依前例,再互换下去。总经理还特意表扬了红果果,说她身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却乐意当售票员,品德高尚,还能着眼全局,关爱同事;通过调研,向公司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她还将写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让我们翘首以待!尹勇对坐在身边的红果果小声说:“谢谢你。要不我只能辞职去另谋生计了。”“是顾忧乐老师启悟了我。他深知我的忧乐、老百姓的忧乐。”“对呀。对!”(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红果果听从顾老师的建议——从事公交车售票员一职,从业期间她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但一直坚守着。B.湘楚市44路公交线上有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等站点,这使得红果果帮助了不少老弱病残之人。C.红果果受顾老师和师母的启发,发现了44路与77路公交线蕴含着社会心理学课题并想到为此撰写论文。D.小说结尾通过“公交车公司忽然在大会上宣布”和总经理的话,侧面表现了红果果在岗位上的用心付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从红果果很后悔写起,设置悬念,然后再叙写红果果参加工作之前的事情,布局十分巧妙。B.小说详细描述了湘楚市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引出下文公交车招聘司机与售票员的情节。C.小说标题颇有意味,既指44路和77路两条公交线路带来的“忧”与“乐”,也指关心百姓忧乐的情怀。D.文中44路公交车上的情景与77路公交车上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湘楚市令人“忧乐”的两面。8.小说中公交车司机尹勇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小说善于赞扬人性中的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衬托主要人物。当过兵的尹勇难以长期忍受44路公交车上压抑的氛围和令人惊恐的场景,动了辞职的念头,而红果果却要“坚守下去”,突显了红果果的坚强。②推动情节的发展。尹勇的话引起了红果果的共鸣,引发了红果果求助老师等情节。9.①顾老师指点红果果择业并启发她找到论文课题,帮助其发展,体现了顾老师的善良,关爱学生。②红果果面对尹勇的话,故意说尹勇没变,实则是安慰尹勇,体现了红果果关爱同事。③红果果为担起家庭的重担,毅然选择毕业就业,体现了红果果懂事、富有责任心,关爱家人。④尹勇与红果果每天面对44路公交车上的惨象,感觉很压抑,体现了二人具有悲悯情怀。〖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红果果听从顾老师的建议——从事公交车售票员一职”错,顾老师没有建议红果果从事公交车售票员,只是让她优先考虑能广泛接触社会的工作。B.“这使得红果果帮助了不少老弱病残之人”错,文中没有提及红果果帮助老弱病残之人。C.“发现了44路与77路公交线蕴含着社会心理学课题并想到为此撰写论文”错,是顾老师〖提示〗红果果写一篇论文,不是红果果想到的。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小说详细描述了湘楚市的发展"错,文中对湘楚市的发展只是简略概括,没有进行详细描述。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1)作为次要人物的尹勇,其作用主要是衬托主要人物。44路公交车线路上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终点站殡仪馆等站点,上下车有很多伤残者、重病者、衰老者、悲痛者,“他们或头上、手臂上、腿上缠着渗出血痕和药味的白绷带,或拄着木拐、坐着轮椅,或拎着装CT片的牛皮纸袋,或戴着化疗后的假发,或手臂上套着黑袖章,或压低声音呻吟。陪同他们和搀扶他们的亲戚朋友,满脸皆是酸楚和无奈”,虽然尹勇当过兵,在这条线上,也每天感到压抑,所以仅仅当了三个月公交车司机,他就打起了退堂鼓,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时的惊恐我当然可以不惧不怂,但要长期面对惊恐,一日又一日,难!我老婆说我脸相都变了,让我赶快辞职”,这就是说,他难以长期忍受44路公交车上压抑的氛围和令人惊恐的场景,动了辞职的念头。但是从文中“红果果认为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必须坚守下去”可知,面对与司机同样的境地,有着同样感受的红果果却要“坚守下去”。所以,小说用尹勇打算辞职突显了红果果的坚强。(2)次要人物尹勇推动情节的发展文中说“红果果认真看了看尹勇的脸色:白里透出淡青;再看他坐着的模样;体形僵直。她想起顾老师曾讲过,长期面对惊恐的环境,心理和情绪的恐惧必须得到合适的释放和抚慰,使之消泯。但她……心里却嘀咕:‘你变了。我也一样。’”她忍不住把尹勇和自己的感受告诉了顾老师。然后顾老师告诉红果果这是一个好课题,后面红果果提议后,公交车公司把跑44路车的员工与跑77路车的员工每三个月互换,解决了困扰公司的难题。总之,文中尹勇的话引起了红果果的共鸣和关注,引发了红果果求助老师、以及公司解决难题的等情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文中顾老师让刚刚毕业的红果果多接触社会,后来在红果果跟他说了44路公交车的压抑问题后,顾老师又〖提示〗她“你别着急,这是个好课题!”,还陪着红果果去坐77路公交车,“这个课题是你——红果果首先发现的,我不能据为己有。饭后,我们陪你去坐77路公交车,来回多坐几次,实地感受一下。让你在44路车上积压的悲凉,得到舒散和蜕变,重获快乐。也许你可以写出一篇论文”,顾老师指点红果果择业,并启发她找到论文课题,帮助红果果发展,表现了顾老师的善良,关爱学生。当尹勇提到要辞职时,虽然红果果看出尹勇脸色变了,体形僵直,但她摇摇头,说:“你和先前一样,没变!”红果果面对尹勇的话,故意说尹勇没变,实则是安慰尹勇,体现了红果果关爱同事。文中也介绍了红果果没有继续深造的原因,是她家在农村,爹妈身体不好,还有正读书的弟弟妹妹。红果果想赶快工作养活自己和帮助家里,红果果为担起家庭的重担,毅然选择毕业就业,体现了红果果懂事、富有责任心,关爱家人。司机尹勇与售票员红果果同在一辆公交车,每天都面对44路公交车上的惨象——“红果果发现这个城市,居然有这么多的伤残者、重病者、衰老者、悲痛者!他们或头上、手臂上、腿上缠着渗出血痕和药味的白绷带,或拄着木拐、坐着轮椅,或拎着装CT片的牛皮纸袋,或戴着化疗后的假发,或手臂上套着黑袖章,或压低声音呻吟。陪同他们和搀扶他们的亲戚朋友,满脸皆是酸楚和无奈。”红果果“心里却嘀咕:‘你变了。我也一样。’”司机尹勇与售票员红果果每天面对44路公交车上的惨象,两人都感觉很压抑,体现了二人具有悲悯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安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夺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抄。”绍不从。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取操。”攸怒,遂奔操。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余乘,在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自将步骑五千人,夜从间道出。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冀州城邑多降于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材料二: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以十分居A一之众B画地C而守之D扼E其喉F而不得G进H已半年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普通百姓。B.攻,进攻,与《墨子·兼爱》中“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攻”意思相同。C.而,表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的用法不同。D.济,在文中是拯救、救济的意思,与成语“济世安邦”中的“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兵马粮草不足,百姓不堪征赋,纷纷归附袁绍。曹操心生忧虑,与荀彧商议后,决定撤军回许都。B.许攸向袁绍提议偷袭许都,但袁绍不予采纳,于是许攸离去。曹操得知许攸前来投靠,光着脚迎接,与“周公吐哺”有同工之妙。C.曹操亲率五千兵马,连夜行军到了乌巢,火攻袁军大营。淳于琼见曹操人马比自己少,就在营外列兵布阵,结果被曹兵打得退回营寨。D.此次作战,曹、袁二人不同的用人方针影响了战事的走向,曹操能够扭转劣势,与他知人善用、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有很大关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夺天下之大机也。(2)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抄。”14.曹操提出“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的用人观,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H11.B12.A13.(1)您以最弱的部队来抵御最强的部队,如果不能制服他们,一定会被他们乘机打败,这正是争夺天下的重大时机。(2)沮授劝说袁绍:“可以派蒋奇另外率领一支部队在(淳于琼的)外围巡逻,以断绝曹操掠夺(袭击)。”14.①面对敌方阵营投靠过来的许攸,曹操用人不疑,采纳了他的计谋,最终打败了袁绍。②面对背叛自己投靠袁绍的官员,曹操理解他们的做法,没有追究他们的罪责。〖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以袁绍十分之一的军队,占领这个地方并坚守阵地,扼住袁军的咽喉使他们无法前进,已经半年了。“十分居一”意思是十分之一,A处不能断开;“十分居一之众”作“以”的宾语,在B处应断开;“画地”和“守”为两个动作,有承接关系;“守之”为动宾结构,在D处应断开;“不得进”是“扼其喉”的结果,中间不断开,应在H处断开。故选BD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A.正确。B.错误。进攻;/治疗。句意:曹操对他发起猛攻。/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C.正确。可是,表转折;/如果,表假设。句意:可是陈平安定了大汉朝的基业。/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他还怎么遵守礼仪呢?D.正确。二者意思相同,都是拯救,救济。句意:苏秦拯救了弱小的燕国。/拯救时世,安定国家。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与荀彧商议后,决定撤军回许都”表述错误。是曹操想回许都,但是荀彧建议不要错失良机,曹操便继续坚守营寨。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当”,抵御;“制”,制服;“为所乘”,被动句,被他们乘机打败;“是……也”,判断句,这是……啊。(2)“说”,劝说;“表”,外围;“抄”,掠夺,袭击。【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材料内容的能力。(1)根据“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可知,曹操得知许攸背弃袁绍来投奔他,喜出望外,热情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十借款合同范例
- 房屋全款协议合同范例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水墨艺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卡车维修合同范例
- 双方自愿离婚合同范例
- 消防隐患租房合同范例
- 档案仿真合同范例
- 医学心理伦理学测试题(附答案)
- 辐射安全考核核医学模考试题+答案
- 公司货款欠款合同范例
- 现代药物制剂与新药研发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苏州大学
- 肺结核的学习课件
- 心肺复苏术最新版
-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自测提分卷
- GB/T 9115.2-2000凹凸面对焊钢制管法兰
- 永久避难硐室安装施工组织措施
- 元旦节前安全教育培训-教学课件
- 芯片工艺流程课件1
- 化工原理设计-苯-氯苯分离过程板式精馏塔设计
-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教学课件
- IEC60335-1-2020中文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文翻译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