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离不了孔子,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是因为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表述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孔子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他的思想中,保留在他的著作中。第二,这种生活方式是“独特而合理”的:独特是指特殊性,和世界其他文化不一样;合理是指合宜性,非常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将政治和道德的内容加入其中,彻底转变了儒的内涵,将其由术士上升为一个学派,使之成为先秦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鹦鹉能够讲话,但仍然是鸟;猩猩能够讲话,但仍然是兽。如果没有礼,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禽兽没有礼,所以乱伦胡来。圣人不忍心看到人处于这种局面之中,于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此有别于禽兽。世界上不同文化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由野蛮进入了文明,但走的路线不同。欧洲文明走的是契约路线。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城邦中的个人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让被选举者来管理。这种背景决定了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这是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根本特征。与此不同,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钱穆说:“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就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这个道理,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孟德斯鸠说:“他们(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意思是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礼,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与西方文明大为不同,具有强烈的特殊性。“中华民族”这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什么是中华民族,却大有讲究。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特指拥有一个共同祖先,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的群体,如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蒙古民族、朝鲜民族等。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近代以来,在与其他文明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现象,逐渐将中华民族归为一个文化概念。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因为重礼仪,所以有服装之美,美就是华。华夏二字含义相同。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是其核心的特征。凡是认同这种文化的,在历史上都可称为中华民族。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示”与祭祀相关,“盟”代表案几上放着供品。后来又由祭神、祭祀转移到人。周代制礼作乐之后,有吉、凶、军、宾、嘉之礼,更加系统,治理国家之责全系于礼之上。先秦时就有礼是“国之干”“国之纪”和“国之常”的说法。“干”“纪”“常”都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不能离开礼,礼是国家的基本骨干和基本纲纪。除了治国,礼还有教人的功能。由野蛮进入文明,作为个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必须懂礼。懂了礼,按照礼的规矩做事说话,言行视听,就有了教养,成了文明人。“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君是发布号令的,臣是俯首听命的,父亲的责任是慈,孩子的责任是孝,哥哥的责任是爱,弟弟的责任是敬,丈夫的责任是和,妻子的责任是柔,婆婆的责任是慈,媳妇的责任是听。这些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懂事”,反之别人就会批评其“不懂事”,与野蛮人无异。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但道德必须依靠礼来表现,没有了礼,道德就无从讲起。因为重礼讲礼,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耕读传家,家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个家庭好不好,与家风好坏有直接关系,而家风好不好,关键又在于是不是重礼。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不大提这个了。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这些年,家风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表现。总之,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如何既保留传统的优势,又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既不完全同于传统,又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崭新之路,极大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不得不提交的历史答卷。(摘编自杨泽波《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孔子为我们提供的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B.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C.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如蒙古民族等沿着血亲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则不同,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D.中国文化重视家风,家风是耕读传家不可缺少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后,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古人认为,人们有了礼,才有别于鹦鹉、猩猩这些鸟兽。B.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这一点。C.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D.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要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3.下列对原文引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四段引用钱穆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B.文章第四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礼”字,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礼。C.文章第五段引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的话,论述了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D.文章第七段引用《左传》中的话,论述了礼还有教人的功能,进而阐述人们的言行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4.下列选项中有关“礼(周礼)”的阐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礼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礼和道德。B.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C.礼是中华文明核心的特征。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D.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5.本文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下列两则引言体现了孔子和商鞅对周礼的不同态度,请简要分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答案〗1.B2.C3.C4.D5.①孔子说要让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要求上,并强调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可见孔子认为要恢复周礼,尊崇周礼。②商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要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可见商鞅认为要变法革新,不遵守周礼,放弃周礼。〖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不合文意,原文是“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C.“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D.“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后,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因果不当,原文是“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C.“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分析不当,原文说“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可见还是治国最重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C.“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分析不当,应是论述了“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因果倒置,应是“如果人们不重视礼,就会导致家风不好”。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材料中说“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可见孔子是尊崇“礼”的。再看题干给的句子,先翻译大意: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孔子说要让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要求上,并强调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可见孔子认为要恢复周礼,尊崇周礼。②材料中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可见其他派别对“礼”的态度与儒家不同。再看题干给的句子,翻译大意:如果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能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商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要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可见商鞅认为要变法革新,不遵守周礼,放弃周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念地坛史铁生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和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①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着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着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②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是这题目先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自古而今对生命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这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可以玩味的是,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零度,并不止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是否已经偏离亚当和夏娃相互寻找的方向?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经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我曾写过“设若有一位园神”这样的话,现在想,就是那些老柏树吧。千百年中,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唯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但要是“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时髦的广告,那怎么办?唯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人一活脱便要嚣张,天生的这么一种动物。这动物适合在地坛放养些时日——我是说当年的地坛。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2002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我”摇着轮椅,一次次地投靠地坛,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我”感觉回到了生命的起点。B.“我”在地坛中成年累月地走,“我”觉得有些东西最好是写下来,“我”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我”感觉写作是一条路。C.“我”认为写作要是爱上了排名等,就不必谴责“霸权”,“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而商界对排名之妙醒悟得晚。D.地坛曾很安静,是“我”的身心栖息之处;后来地坛变了,只能想念:在对比中主要表达了“我”对地坛变化的悲伤。7.关于文中“零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通过读书知道了“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B.“我”认为“零度”这个词用得好,“零度”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二是说平白无故地生命来了,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C.“我”认为“零度”不止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回到了生命的起点。D.“我”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和阿谀,像地坛一样安静,像老柏树一样历经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句。9.文章标题“想念地坛”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写地坛里的暮鸦归来、雨燕吟唱、蜂飞蝶舞、草动虫鸣等,生动地描绘了地坛充满着生命活力。②运用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描绘了“我”当年在地坛里思考人生、寻找出路的祈求或怨叹的状态。9.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安静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地坛给予“我”启示,“我”在那里思考人生之路。②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和阿谀,历经风雨坎坷而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③想念地坛,就是守住精神家园。如今地坛已面目全非,“我”已不在地坛,但地坛在“我”,“我”会守住心中的地坛,守住精神家园。〖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D.“在对比中主要表达了‘我’对地坛变化的悲伤”错误。结合结尾段原句“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表明他在地坛中找到了直面自己、正视人生固有疑难的勇气,在不顺遂的命运面前,他找到了出路,他感受到的心灵的安静,并非悲伤。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B.“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错误。曲解文意。结合原文“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可知作者认为“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并没有说“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着吟唱”,运用拟人的修辞,分别将暮鸦和雨燕拟人化;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暮鸦”对“雨燕”,“吵闹着”对“盘桓着”,“归来”对“吟唱”,运用对偶,生动形象,充满活力;“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个整句,音韵和谐,“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生动地写出地坛充满生机;②“呆坐”“张望”“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在地坛努力寻找出路;“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作者祈求或怨叹的状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意蕴的能力。本题要结合关键词“想念”分析。①文章开头写到:“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结合“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可知,作者描绘了荒芜但又充满生机(并不衰败)的自然之景;“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等句子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双腿残疾之后,在地坛上时烦躁心理归于平静,给予“我”启示,“我”在那里思考人生之路。②结合原文第10段“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第13段“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说明地坛的安静让他认识到写作不是为了比赛、排名或其他的荣华富贵,而是地坛令他放弃强权、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坚守灵魂最初的眺望;作者笔下的地坛,“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而且“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写出地坛历经风雨坎坷后的镇定自若,生机盎然,不为流光掠影所迷,这也正是作者内心的体现。③结尾部分写到:“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此时的“地坛”已经是他的精神领地,想念地坛,就是守住精神家园。正如结尾写到,“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可知地坛已面目全非,紧接着作者发出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最后写出“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表明“我”会守住心中的地坛,守住精神家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①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材料二: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②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备注〗①剸:专擅,统领。②孝惠:刘盈,汉高祖与吕后之子,高祖驾崩后继位,谥号汉惠帝,又称孝惠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计户转漕A给军B汉王C数失军D遁去E何常兴F关中卒G辄H补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指土神和谷神,也可用来代指国家,文中加点处的“社稷”就指土神和谷神。B.“何素不与曹参相能”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意义相同。C.“毋为势家所夺”与“手之所触”《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所”字用法和意义相同。D.太史公,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这里指《史记》作者司马迁。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册文书档案,这使沛公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情况和人们痛恨忧苦的事情。B.汉王与诸侯攻打楚军时,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萧何经常上奏,汉王许可的就去执行,事事等着汉王的许可才做。C.汉王即帝位,按照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秋认为萧何应当第一。皇上让萧何位居第一,恩赐他佩剑穿鞋上殿。D.太史公说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的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其地位冠盖群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2)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14.萧何辅佐沛公(高祖)和孝惠帝时一向廉洁自律,这两则材料都有所体现。请简要说明。〖答案〗10.BEG11.C12.B13.(1)虽然陛下多次丢失崤山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常常保全关中来等待陛下,这是万世的功劳。(2)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14.①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府库去瓜分金银丝帛等财物,而萧何先去收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和户籍簿并加以保存。②萧何购置的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时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萧何)还统计户籍人口并转运粮饷来供给军需,汉王多次损兵折将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士卒,立即加以补充。“计户转漕”的目的是“给军”,中间不断开,故B处断开。“汉王”是主语,“数失军遁去”是谓语,其中“失军”“遁去”为承接关系,连续的两个行为,中间不断开;“何”为下句主语,故与上句之间要断开,故E处断开。“兴关中卒”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故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素”,均为平时、一向。句意:萧何一向不跟曹参和睦。/一向和留侯张良友好。C.错误。“所”,“为……所”用法,表被动。/“所十动词”用法,构成名词性短语,意为“……的地方”。句意:可以不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手接触的地方。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事事等着汉王的许可才做”错误。依据原文“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可知,如果来不及上奏,就按适宜的方式施行,等汉王回来时奏报,并不是事事等着许可才做。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亡”,丢失;“全”,保全;“此……也”,判断句。(2)“何如”,怎么样;“顿首”,叩头;“恨”,遗憾。【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可知,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府库去瓜分金银丝帛等财物,而萧何先去收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和户籍簿并加以保存。②由“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可知,萧何购置的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时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参考译文:材料一:萧何,是沛县人。汉高祖刘邦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他。高祖做了亭长,萧何又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兵做了沛公,萧何曾经担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银丝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它们,只有萧何先去收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和户籍簿加以保存。之所以沛公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情况,人们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册文书档案。萧何以丞相身份接管留守巴蜀,镇抚谕告(境内的百姓),让他们供给军需粮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攻打楚军,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制定法令规约,建立宗宙、社稷、宫室、县邑,经常上奏,汉王许可的就去执行;如果来不及上奏,就按适宜的方式施行,等汉王回来时奏报。(萧何)还统计户籍人口并转运粮饷来供给军需,汉王多次损兵折将逃跑,萧何经常征发关中士卒,立即加以补充。汉王因此把关中事务专门交给萧何。汉五年,已经杀掉了项羽,汉王即帝位,按照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秋当时担任谒者,进言说:“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队没有现存的粮食,萧何从关中转运粮饷,供给不缺。虽然陛下多次丢失崤山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常常保全关中来等待陛下,这是万世的功劳。现在即使没有曹参这样的人一百个,汉又能损失什么呢?汉的获得不一定非等待他们才能保全。为什么要以一旦之功加于万世之功之上呢!萧何应当第一,曹参排在其后。”皇上说:“好。”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让萧何(位居)第一,恩赐他佩剑穿鞋上殿,进入朝廷时不必小步快走。材料二:萧何一向不跟曹参和睦,到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萧何购置的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时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他说:“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可以不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孝惠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太史公说: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仰仗帝王的余光,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韩信、黥布等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张芝卿陈师道相逢已偶尔,告别更苍然。离合惊时换,行藏①乃世缘。君无学干②禄,我亦赋归田。泗水秋山外,长安夕照边。〖备注〗①行藏,行迹的意思。②干,追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送”既点出本首诗的题材,又表明事件,“张芝卿”则为送别的对象。B.首联写相逢是偶然的事情,而告别更是令人心生苍凉,奠定诗歌惜别的伤感基调。C.颔联写分离相聚时节转换、光阴流转,让人感到惊讶,幸好有缘一起经历过。D.颈联写朋友没有追求功名利禄,自己归田园,体现朋友对诗人的理解与赞赏。16.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答案〗15.D16.①尾联写泗水流经秋山之外,夕阳晚照长安城,视野宽阔,展示了长安城的夕阳景色。②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伤感情绪,从而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体现朋友对诗人的理解与赞赏”分析错误,因为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的,故这里体现的应是诗人对朋友的理解与赞赏。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尾联“泗水秋山外,长安夕照边”意思是,泗水流经秋山之外,夕阳晚照长安城。“外”字超出人的视野,给人无限遐想,从泗水到秋山再到远望中夕阳下的长安城,诗句描写视野宽阔,展示了长安城的夕阳景色。②此句在诗歌结尾,又是写景,从手法上看是以景结情。描写送别时的景色,尤其是“秋山”“夕照”,渲染悲凉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伤感情绪,从而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遥想金陵故国,表达物是人非之情。(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答案〗(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莫春者
春服既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土飞扬的田野,面孔黝黑的汉子……说起唢呐,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印象。然而,乡野田间是唢呐匠人传艺的重要土壤,却不是唯一的舞台。唢呐历史悠久,气质与音色独特,充满穿透力,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乐器。近年来,唢呐热度不断攀高,甚至登上国际舞台,以鲜明的民族风貌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不只是唢呐。古筝、胡琴、琵琶、马头琴等许多传统乐器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从古老到潮流,从小众变火热,从本土向国际,以新的姿态开辟更广的舞台。这样的热潮因何而来?唢呐等传统乐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本身就拥有广大的、潜在的受众基础。传统乐器具有余音不绝的美感,讲究气韵生动的意境,能以简洁的方式描绘出意蕴丰富、变幻无穷的美妙画面。刻在血脉基因里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让很多人沉浸在乐声中久久回味;这种中式表达、东方韵味所造就的独特感染力,征服了丕少海外观众,让他们叹为观止。①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趣不断更新,②曾经的“传统”不能仅满足于“进非遗”“开展览”,③还要参加生活、融入时代。④我们要下功夫承继,挖掘、梳理一件件传统乐器背后的历史文脉和技法曲谱,⑤既赓续传统,⑥也继往开来,⑦把传统的根扎深,⑧把创新的路走宽。18.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对联,作为我国的古典文化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下面和二胡、唢呐有关的对联有空缺,请用适当的文字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上联:二泉映月,一把二胡拉断腰,_________。下联:百鸟朝凤,________,勿忘绳锯亦能木断。〖答案〗18.③将“参加”改“参与”;④将“承继,挖掘、梳理”改为“挖掘、梳理、承继”。19.①切记滴水可以穿石②数支唢呐尽一生〖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③,“还要参加生活、融入时代”搭配不当,将“参加”改为“参与”。正确的表述为:还要参与生活、融入时代;句④,“承继,挖掘、梳理”语序不当,将“承继,挖掘、梳理”改为“挖掘、梳理、承继”。正确的表述为:我们要下功夫挖掘、梳理、承继一件件传统乐器背后的历史文脉和技法曲谱。【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平仄相合。上联写的是二胡,其中“一把二胡拉断腰”写出二胡被拉断的情况。补写句子应与下联中“勿忘绳锯亦能木断”字数要相等,都是八个字,且含有成语“绳锯木断”;词性要相对,采用动词(两字)+主谓短语(六字)的形式;内容上要与曲目“二泉映月”相关;还要考虑到平仄相合。故可补写“切记滴水可以穿石”,其中含有成语“滴水穿石”。下联写的是唢呐,下联“百鸟朝凤”这一曲目与“二泉映月”对仗。“一把二胡拉断腰”共七个字,采用“偏正短语(数量词+乐器名)+动宾短语,故下联相应位置可写“数支唢呐尽一生”,即偏正短语“数支唢呐”对应“一把二胡”,动宾短语“尽一生”对应“拉断腰”。(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孕育万物的载体。白花花的盐碱地就如同地球皮肤的病症,制约着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盐碱地并非生命的荒漠,盐地碱蓬、柽柳、胡杨和羊草等植物构成了盐碱地上的风景。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植物,无疑是耐盐碱的强者。聚盐、泌盐和不透盐是它们征服盐碱地的看家本领。根据这三种本领,我们可以将适合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植物分为聚盐植物、泌盐植物和拒盐植物三类。借助种植合适的植物治理盐碱地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良方法。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广,不同地区盐碱土的盐分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①应做到:一是选择适合的植物,二是在种植之前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三是采取合理的施肥和浇水等管理措施。仓廪实,天下安。守护粮仓,才能更好守护美丽中国。②,需要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针对性措施;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盐碱地治理的成果能够持续稳定。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有词语“征服”,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1)这种中式表达、东方韵味所造就的独特感染力,征服了不少海外观众,让他们叹为观止。(2)聚盐、泌盐和不透盐是它们征服盐碱地的看家本领。〖答案〗20.将土壤比喻为“地球的皮肤”,将盐碱地比喻为“地球皮肤的病症”,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治理盐碱地对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21.①利用植物修复盐碱地时②治理盐碱地要注意可持续性22.(1)侧重于凭借魅力影响等让人信服,强调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感染力。(2)运用拟人手法,侧重于强调聚盐、泌盐和不透盐等植物对盐碱地具有强大的改造能力。〖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土壤”是本体,“地球的皮肤”是喻体,将土壤比喻为“地球的皮肤”;“白花花的盐碱地”是本体,“地球皮肤的病症”是喻体,将盐碱地比喻为“地球皮肤的病症”。表达效果:说明了盐碱地的危害,同时强调了治理好盐碱地对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该段主要讲述治理盐碱地的优良方法是种植合适的植物,再结合后文说明了利用植物改善盐碱地的相关措施,所以可填“利用植物修复盐碱地时”。②处,根据后文“需要耐心和科学的方法”“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持续稳定”可知是在强调盐碱地治理的可持续性,所以可填“治理盐碱地要注意可持续性”。【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同词异境的意义的能力。(1)句中的“征服”侧重于解释“施加影响或运用力量,手段使对方就范,折服。”但结合语境“独特感染力,征服了不少海外观众”可得出其语境意是中国传统乐器独特的感染力使海外观众折服、信服。(2)句中的“征服”侧重于解释“用武力使别的国家和民族屈服。”语境中,“征服”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聚盐、泌盐和不透盐”的植物以人的动作,强调了这些植物对盐碱地具有强大的改造能力,表述更加生动形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告诉我们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要效法和遵循自然规律。《庄子·庖丁解牛》中讲文惠君感叹并惊讶“(庖丁)技盖至此乎”,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庖丁解牛的智慧具有普遍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引用《老子》的话告诉我们,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要效法和遵循自然规律。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规律。道向自然学习,效法并顺应自然,道是至高无上的,就连它都要顺应并效法自然,更何况人类。第二段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剖牛的时候,游刃有余,轻松简单,庖丁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臣之所好者道也”“依乎天理”说明他尊重规律;“所解数千牛矣”说明他熟能生巧。庖丁解牛的智慧值得广大青年学子学习和借鉴。材料意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勇敢、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尊重事物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反复实践,熟能生巧,化繁为简。写作时,可以从尊重规律的角度展开论述,说明庖丁在解牛时抓住了事物的精髓所在,既省时又高效。这说明了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能把事情办得又好又快,而且也会把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引申,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规律的特点;接着论述违背规律的弊端;最后阐述顺应规律的好处;结尾回扣主题“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离不了孔子,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是因为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表述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孔子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他的思想中,保留在他的著作中。第二,这种生活方式是“独特而合理”的:独特是指特殊性,和世界其他文化不一样;合理是指合宜性,非常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将政治和道德的内容加入其中,彻底转变了儒的内涵,将其由术士上升为一个学派,使之成为先秦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鹦鹉能够讲话,但仍然是鸟;猩猩能够讲话,但仍然是兽。如果没有礼,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禽兽没有礼,所以乱伦胡来。圣人不忍心看到人处于这种局面之中,于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此有别于禽兽。世界上不同文化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由野蛮进入了文明,但走的路线不同。欧洲文明走的是契约路线。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城邦中的个人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让被选举者来管理。这种背景决定了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这是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根本特征。与此不同,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钱穆说:“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就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这个道理,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孟德斯鸠说:“他们(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意思是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礼,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与西方文明大为不同,具有强烈的特殊性。“中华民族”这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什么是中华民族,却大有讲究。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特指拥有一个共同祖先,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的群体,如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蒙古民族、朝鲜民族等。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近代以来,在与其他文明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现象,逐渐将中华民族归为一个文化概念。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因为重礼仪,所以有服装之美,美就是华。华夏二字含义相同。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是其核心的特征。凡是认同这种文化的,在历史上都可称为中华民族。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示”与祭祀相关,“盟”代表案几上放着供品。后来又由祭神、祭祀转移到人。周代制礼作乐之后,有吉、凶、军、宾、嘉之礼,更加系统,治理国家之责全系于礼之上。先秦时就有礼是“国之干”“国之纪”和“国之常”的说法。“干”“纪”“常”都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不能离开礼,礼是国家的基本骨干和基本纲纪。除了治国,礼还有教人的功能。由野蛮进入文明,作为个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必须懂礼。懂了礼,按照礼的规矩做事说话,言行视听,就有了教养,成了文明人。“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君是发布号令的,臣是俯首听命的,父亲的责任是慈,孩子的责任是孝,哥哥的责任是爱,弟弟的责任是敬,丈夫的责任是和,妻子的责任是柔,婆婆的责任是慈,媳妇的责任是听。这些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懂事”,反之别人就会批评其“不懂事”,与野蛮人无异。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但道德必须依靠礼来表现,没有了礼,道德就无从讲起。因为重礼讲礼,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耕读传家,家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个家庭好不好,与家风好坏有直接关系,而家风好不好,关键又在于是不是重礼。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不大提这个了。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这些年,家风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表现。总之,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如何既保留传统的优势,又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既不完全同于传统,又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崭新之路,极大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不得不提交的历史答卷。(摘编自杨泽波《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孔子为我们提供的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B.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C.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如蒙古民族等沿着血亲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则不同,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D.中国文化重视家风,家风是耕读传家不可缺少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后,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古人认为,人们有了礼,才有别于鹦鹉、猩猩这些鸟兽。B.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这一点。C.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D.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要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3.下列对原文引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四段引用钱穆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B.文章第四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礼”字,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礼。C.文章第五段引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的话,论述了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D.文章第七段引用《左传》中的话,论述了礼还有教人的功能,进而阐述人们的言行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4.下列选项中有关“礼(周礼)”的阐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礼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礼和道德。B.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C.礼是中华文明核心的特征。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D.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5.本文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下列两则引言体现了孔子和商鞅对周礼的不同态度,请简要分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答案〗1.B2.C3.C4.D5.①孔子说要让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要求上,并强调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可见孔子认为要恢复周礼,尊崇周礼。②商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要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可见商鞅认为要变法革新,不遵守周礼,放弃周礼。〖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不合文意,原文是“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C.“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说法绝对,原文是“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D.“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后,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因果不当,原文是“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C.“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分析不当,原文说“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可见还是治国最重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C.“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分析不当,应是论述了“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因果倒置,应是“如果人们不重视礼,就会导致家风不好”。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材料中说“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可见孔子是尊崇“礼”的。再看题干给的句子,先翻译大意: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孔子说要让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要求上,并强调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去听、不去说、不去做。可见孔子认为要恢复周礼,尊崇周礼。②材料中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可见其他派别对“礼”的态度与儒家不同。再看题干给的句子,翻译大意:如果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能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商鞅说如果要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如果要使百姓富裕,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可见商鞅认为要变法革新,不遵守周礼,放弃周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念地坛史铁生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和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①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着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着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②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是这题目先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自古而今对生命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这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可以玩味的是,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零度,并不止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是否已经偏离亚当和夏娃相互寻找的方向?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经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我曾写过“设若有一位园神”这样的话,现在想,就是那些老柏树吧。千百年中,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唯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但要是“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时髦的广告,那怎么办?唯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人一活脱便要嚣张,天生的这么一种动物。这动物适合在地坛放养些时日——我是说当年的地坛。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2002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我”摇着轮椅,一次次地投靠地坛,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我”感觉回到了生命的起点。B.“我”在地坛中成年累月地走,“我”觉得有些东西最好是写下来,“我”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我”感觉写作是一条路。C.“我”认为写作要是爱上了排名等,就不必谴责“霸权”,“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而商界对排名之妙醒悟得晚。D.地坛曾很安静,是“我”的身心栖息之处;后来地坛变了,只能想念:在对比中主要表达了“我”对地坛变化的悲伤。7.关于文中“零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通过读书知道了“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B.“我”认为“零度”这个词用得好,“零度”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二是说平白无故地生命来了,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C.“我”认为“零度”不止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回到了生命的起点。D.“我”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和阿谀,像地坛一样安静,像老柏树一样历经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句。9.文章标题“想念地坛”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运用对偶和拟人手法,写地坛里的暮鸦归来、雨燕吟唱、蜂飞蝶舞、草动虫鸣等,生动地描绘了地坛充满着生命活力。②运用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描绘了“我”当年在地坛里思考人生、寻找出路的祈求或怨叹的状态。9.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安静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地坛给予“我”启示,“我”在那里思考人生之路。②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和阿谀,历经风雨坎坷而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③想念地坛,就是守住精神家园。如今地坛已面目全非,“我”已不在地坛,但地坛在“我”,“我”会守住心中的地坛,守住精神家园。〖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D.“在对比中主要表达了‘我’对地坛变化的悲伤”错误。结合结尾段原句“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表明他在地坛中找到了直面自己、正视人生固有疑难的勇气,在不顺遂的命运面前,他找到了出路,他感受到的心灵的安静,并非悲伤。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B.“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错误。曲解文意。结合原文“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可知作者认为“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并没有说“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着吟唱”,运用拟人的修辞,分别将暮鸦和雨燕拟人化;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暮鸦”对“雨燕”,“吵闹着”对“盘桓着”,“归来”对“吟唱”,运用对偶,生动形象,充满活力;“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个整句,音韵和谐,“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生动地写出地坛充满生机;②“呆坐”“张望”“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在地坛努力寻找出路;“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作者祈求或怨叹的状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意蕴的能力。本题要结合关键词“想念”分析。①文章开头写到:“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结合“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可知,作者描绘了荒芜但又充满生机(并不衰败)的自然之景;“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等句子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双腿残疾之后,在地坛上时烦躁心理归于平静,给予“我”启示,“我”在那里思考人生之路。②结合原文第10段“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第13段“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说明地坛的安静让他认识到写作不是为了比赛、排名或其他的荣华富贵,而是地坛令他放弃强权、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坚守灵魂最初的眺望;作者笔下的地坛,“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而且“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写出地坛历经风雨坎坷后的镇定自若,生机盎然,不为流光掠影所迷,这也正是作者内心的体现。③结尾部分写到:“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此时的“地坛”已经是他的精神领地,想念地坛,就是守住精神家园。正如结尾写到,“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可知地坛已面目全非,紧接着作者发出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最后写出“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表明“我”会守住心中的地坛,守住精神家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①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材料二: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②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备注〗①剸:专擅,统领。②孝惠:刘盈,汉高祖与吕后之子,高祖驾崩后继位,谥号汉惠帝,又称孝惠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计户转漕A给军B汉王C数失军D遁去E何常兴F关中卒G辄H补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指土神和谷神,也可用来代指国家,文中加点处的“社稷”就指土神和谷神。B.“何素不与曹参相能”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意义相同。C.“毋为势家所夺”与“手之所触”《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所”字用法和意义相同。D.太史公,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这里指《史记》作者司马迁。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册文书档案,这使沛公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情况和人们痛恨忧苦的事情。B.汉王与诸侯攻打楚军时,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萧何经常上奏,汉王许可的就去执行,事事等着汉王的许可才做。C.汉王即帝位,按照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秋认为萧何应当第一。皇上让萧何位居第一,恩赐他佩剑穿鞋上殿。D.太史公说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的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其地位冠盖群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2)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14.萧何辅佐沛公(高祖)和孝惠帝时一向廉洁自律,这两则材料都有所体现。请简要说明。〖答案〗10.BEG11.C12.B13.(1)虽然陛下多次丢失崤山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常常保全关中来等待陛下,这是万世的功劳。(2)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14.①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税务培训与技能提升
- 桑拿会所前台服务心得
- 餐具行业设计理念培训体会
- 园林绿化单位卫生整治方案
- 2024年认识电的教案6篇
- 2024年秋天的怀念教案(15篇)
- 《民族国家的兴起》课件
- 农村自建房贴瓷砖合同(2篇)
- 中国液晶材料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有关写树木买卖合同范本
- 服装色彩搭配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自动扶梯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 招生人员培训课件
- 2023-2024学年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上)期末考试 英语 试题(解析版)
- 中国阴离子交换膜行业调研分析报告2024年
- 医美行业监管政策与竞争环境
- 2024年02月湖北武汉市公安局招考聘用辅警267人笔试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房屋移交的时间和方式
-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人教版 含答案)
- 2024年福建宁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电焊的安全防护技术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