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平汝名校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平汝名校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平汝名校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平汝名校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许平汝名校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旦一个人读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摘编自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材料二:读书无止境,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书与书之间时常构成某种关联,它们跨越时空相互映照、呼应。寻找到这种关联,阅读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阅读者就会努力敞开胸怀拥抱广阔世界。阅读行为的实质之一,便是发现和建立联系。这个过程,是一种从不止歇的积累和开辟,仿佛一股水流,从一口泉眼中汩汩涌出,向前流淌,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水流次第汇入,它们分别来自许多个另外的泉眼。每一个最初的泉眼,对于阅读者,便是开始时的某一部或某一类读物,它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仿佛一个人降生在不同地域,牙牙学语时说的当地的土语,但随着他长大成人,就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又总是通往必然性。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因果接续的无数次循环,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常常会是此前一本书的结果,又成为后面的一本书的原因。这样的阅读的开展,早晚会接近于一种广阔浑然的境界,就好像大地上众多的河流,在流淌中不断地交融汇集,直到有一天汇聚成为一片浩渺无垠的水面。那是《庄子·秋水》里描绘的场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摘编自彭程《阅读:在拓展的背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集先贤智慧之大作,诸多的读书人深受其影响,一般人想要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礼,首要前提是通晓文字表面含义。B.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读者,对《论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一旦读者心里的感触和实践行动相统一,将会受益终身。C.程子认为自己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透过圣贤教诲发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D.广泛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从而阅读的边界会不断拓展,阅读者也就会努力敞开怀抱拥抱广阔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了书籍和读者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的不同境界,材料二侧重论述阅读的广度。B.普通人由于通常没有辨别要点的能力,如果只是选读《论语》,则难以理解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因此最好通读《论语》。C.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是说读经典能提升自我,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D.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一种循环,手头上的每一本书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口口的泉眼,后面就汇集成河流。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D.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程子所提倡的读书方式的一项是()A.先搞清楚文字表面含义,进而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B.读了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C.对经典圆融贯通,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D.切实体悟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体察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1.C2.C3.A4.B5.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首段直接抛出论点“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直截了当,突出重点。②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论点,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四种读经典的境界,最后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程子说的话论证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如道理论证,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可知,这是文章作者的看法,也并未提到将经典智慧应用于人生。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人人通过读经典都可以提升自己,逐渐成为更真实的自己,该句并非论证人人成才的观点。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思是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代正直贤士的精神,强调了要多读书,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拓宽读书的边界、建立起阅读之间的联系相吻合。B.强调的是在读书时应勤奋且刻苦;C.强调持之以恒地读书就能理解;D.说的是读到好书,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交谈,可惜朋友不能常来。BCD三项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程子所说的读书的第一种境界,但并非程子所提倡的读书方式。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点包括提出论点的方法,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①材料一第一段,“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首段直接抛出论点“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这是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直截了当,重点突出。②开头提出论点后,第二、三、四、五段分别论述这四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后,知好之者”“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四种读经典的境界;最后“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引用程子说的话论证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如道理论证,“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煤桶骑士卡夫卡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我必须要得到煤!我不能冻死!这是我唯一的念头。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眼前是冰冷的天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地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基于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一般的请求,这个煤贩子一定会充耳不闻,对我麻木不仁。因此,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我的境况: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我来说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去获取他的乞怜——当一个乞丐因为饥饿而浑身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通常都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要怎么去?——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我骑着煤桶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特别合适,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就那么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这时的煤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旁边写着什么。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你看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我甚至都能骑在它上面了。你就行行好,我发誓,只要我一有钱,马上就付给你。”煤贩听完我的话,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带着疑惑的神情转过身问他的妻子,那妇人此时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煤贩看着妻子再次确认说,“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我什么都没有听到。”妇人说,说完她继续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噢,是的,”我殷切地喊道,“是我,是你们的一个老主顾,我向来忠诚老实,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法子了。”“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在说话,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所以说话才这么中听。”“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里织着的毛衣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现在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门休息一下了。”“可我呢,我还在这儿,正坐在煤桶上。”我着急地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地溢出来,模糊了我的双眼,“恳请你们向上面看一眼,你们会马上发现我的,我只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我一定会高兴得发疯的。其他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的格格的滚动声。”“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站起身来迈起他的短腿踏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却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就在这里待着吧,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吓人的咳嗽声,唉,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既然这样,就让我去吧。”“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好吧。”妇人说完,便踏着楼梯来到了街道上。当然她马上就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差的煤就好,就放在我这个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当然,我一定要如数付钱的,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就像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几乎让人分辨不清。“他想要点什么?”煤贩在下面问道。“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所以,我们还是关门吧,天太冷了,或许明天我们又有的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你这个恶魔,”当那个妇人用一副半是蔑视、半是得意的神情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差的煤你都不愿意。”于是,我能做的只有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冷的冬天里,因缺煤“我”的屋子里显得极度冰冷,“我”期望煤贩子能给“我”一铲煤炭。B.第一段中“此时……的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暗示了“我”的结局。C.第二段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了“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后文“我”的一系列的行动。D.第三段中“那些伏在……也不过如此”运用类比的手法,突出了“我”骑着煤桶飞行时的壮观。7.关于小说中“我”与煤贩子夫妇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煤店内,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但老板娘对“我”的呼喊毫不关心。B.煤店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C.“我”向老板娘求助,请求她给“我”铲最差的煤,可她却不愿意,体现了她的冷漠。D.“我”的声音十分混浊,“我”的呼喊被钟声吞没,“我”的请求难以被煤贩子听清。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煤店老板的性格特点。9.学习小组为深入理解小说,提炼出小说要点。甲组提出一组要点:轻与重。乙组提出一组要点:虚构与现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要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B8.①爱财。如“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②冷酷狡诈。如“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9.甲组〖答案〗示例:①轻在文中体现为,“我”的煤桶是轻的,“我”的哀求、恳求、乞求和愤怒都是轻的。②重在文中体现为,寒冷的痛苦是重的,商人们的声音是重的,商人们只看中利益的心是重的。③轻与重的对比,凸显出当时社会普通人的悲哀和资本主义的冷酷。乙组〖答案〗示例:①虚构体现在“我”幻想煤贩子能看在“我”悲惨的境地上铲煤给“我”,以及“我”能骑着煤桶飞起来。②现实则是老板娘的围裙就足以把“我”赶走,“我”没能得来渴望的温暖,处于寒冷之中。③虚构与现实结合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体现了位于底层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法错误,“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此句是一种形象的联想,并没有运用类比的手法。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说法错误,煤店老板并不同情“我”,只是想赚钱。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煤店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煤店老板的老婆一语中的,指出其爱财的本质。②“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我”忍受着寒冷,而煤店老板却是宁可把热气散发出去也不愿给我煤,体现煤店老板冷酷;“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他明明听到有人在祈求,但他装作听不清,体现其狡诈。【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答案〗示例:①结合“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可知,“我”的煤桶是轻的,“我”的哀求、恳求、乞求和愤怒都是轻的,因为“我”的状况和祈求根本得不到怜悯。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悲哀②结合“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可知,“我”所承受的寒冷的痛苦是重的,商人们的声音是重的,商人们只看中利益的心是重的,他们根本不会因为怜悯而放弃赚钱。这是煤店老板的冷酷。③结合以上可知,轻与重的对比,凸显出当时社会普通人的悲哀和资本主义的冷酷。乙组〖答案〗示例:①结合“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要怎么去?一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一个最简单的缨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可知,虚构体现在“我”幻想煤贩子能看在“我”悲惨的境地上铲煤给“我”,“我”能骑着煤桶飞起来的方式也是虚幻的。②结合“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可知,老板娘的围裙就足以把“我”赶走,“我”没能得来渴望的温暖,处于寒冷之中,这些都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③结合以上可知,虚构与现实结合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体现了位于底层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充国遂上屯田奏曰:“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备注〗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上复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充国复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畔还者不绝。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今骑兵虽罢,虏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山河而来为寇;亦不敢将其累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上于是报充国,嘉纳之……充国振旅而还。(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备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就草A为田者B游兵C以充D入E金城郡F益积畜G省H大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B.“兵当何时得决”的“兵”指战争,与《过秦论》“收天下之兵”中的“兵”含义不同。C.“饥冻畔还者不绝”与“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D.“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与“度我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度”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充国上奏,请求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多人,屯驻在要害地区,到春耕时,分给屯田兵卒土地。B.赵充国认为羌人战斗意志并不强,而且与汉朝相比,力量并不占优势,应该很快就会投降。C.赵充国认为先零羌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挨饿受冻;待至来春,虏马瘦弱,更不敢率众寇边。D.宣帝及群臣都反对屯田之策,希望速战速决平叛羌乱。宣帝下敕询问赵充国兵事何时可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传序》)14.王夫之评价赵充国平羌,“非充国也,羌人之祸汉,小则为宋之元昊,大则为拓跋之六镇也!”赵充国是如何成功说服宣帝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FG11.C12.D13.(1)虽然蛮夷外族的习俗与我们礼义之邦有所不同,但他们希望能躲避危害,争取有利,爱护亲属,惧怕死亡,是(与我们)一样的。(2)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14.①大胆提出留兵屯田之计。“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②坚持己见。他的主张受到宣帝的质疑,但他无所畏惧,反复上书说明屯田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③引用兵家谋略言论,如“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等,增强了说服力。〖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到草地做屯田者的警卫,屯田收获的粮食运入金城郡,增加积蓄,节省大量费用。“为”的宾语是“田者游兵”,C处断开;“充入”的地点为“金城郡”,F处断开;“益积畜”是动宾结构,G处断开。故选CF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战争;兵器。句意:羌人叛乱当何时可以被剿灭?/收缴天下的兵器。C.错误。两句中的“绝”都是指断绝。句意:挨饿受冻,不断有人叛逃回家。/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D.正确。都是“估计”。句意:这正是我预计他们必将就地瓦解。/估计我到了军营中。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宣帝及群臣都反对屯田之策”错,原文“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只有宣帝明确反对,群臣并没有。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殊于礼义之国”,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礼义之国殊”;“就”,靠近,争取;“一”,是一样。(2)“忽微”,细微、细小,这里做名词,微小的事情;“智勇”,形容词作名词,聪明勇敢的人;“岂”,难道。【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可得出:大胆提出留兵屯田之计。②原文赵充国和汉宣帝多次交流,如“赵充国遂上屯田奏曰”“上报曰”“充国上状曰”“上复赐报曰”等,他的主张受到宣帝的反对,但他无所畏惧,反复上书说明屯田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可得出:坚持己见。③有说服的方法技巧,引用兵家谋略言论如“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等,增强了说服力。参考译文:于是,赵充国上书请求屯田说:“对羌人之叛,用智谋瓦解较易,用武力镇压则较难,所以我认为进攻不是上策!据估计,从临羌向东至浩亶,羌人旧有的私田和公田,民众没有开垦的荒地,约有两千顷以上,其间驿站多数颓坏。我以前曾派士卒入山,砍伐林木六万余株,存于湟水之滨。我建议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别屯驻在要害地区,待到河水解冻,木材顺流而下,正好用来修缮乡亭,疏浚沟渠,在湟峡以西建造桥梁七十座,使至鲜水一带的道路畅通。明年春耕时,分给每名屯田兵卒二十亩土地;到四月草木长出后,征调郡属骑兵和属国胡人骑兵各一千,到草地做屯田者的警卫,屯田收获的粮食运入金城郡,增加积蓄,节省大量费用。现在大司农运来的粮食,足够一万人一年食用,谨呈上屯田区划及需用器具清册。”汉宣帝下诏询问赵充国说:“如按照将军的计划,羌人叛乱当何时可以被剿灭?战事当何时能够结束?”赵充国上奏说:“我听说帝王的军队,应当不受什么损失就能取得胜利,所以重视谋略,轻视拼杀。‘百战百胜,并非高手中的高手,所以应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虽然蛮夷外族的习俗与我们礼义之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希望能躲避危害,争取有利,爱护亲属,惧怕死亡,是(与我们)一样的。现在,羌人丧失了他们肥美的土地和茂盛的牧草,为自己的寄身之地而发愁,逃到遥远的荒山野地,骨肉离心,人人都产生了背叛之念。而此时陛下班师罢兵,留下万人屯田,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等待战胜羌人的机会,虽然羌人未立即被剿灭,但可望于一年之内结束战事。羌人已在迅速瓦解之中,前后共有一万七百余人投降,接受我方劝告、回去说服自己的同伴不再与朝廷为敌的共有七十批,这些人恰是瓦解羌人的工具。”汉宣帝再次回复说:“你说可望于一年之中结束战事,是说今年冬季,还是何时?难道你不考虑羌人听说我们撤除骑兵,会集结精锐,攻袭骚扰屯田兵卒和道路上的守军,再次杀掠百姓,我们将用什么来制止?”赵充国再次上奏说:“我听说,军事行动以谋略为根本,所以多算胜于少算。先零羌之精兵,如今剩下不过七八千人,丧失了原有的土地,分散于远离家乡的地区,挨饿受冻,不断有人叛逃回家。我认为他们崩溃败亡的时间可望以日月计算,最远在明年春天,所以说可望于一年中结束战事。现在即使撤除骑兵,而羌人见有屯田戍卫的精兵万人,且从现在开始,到三月底,羌人马匹瘦弱,必不敢将妻子儿女丢在其他部族,远涉山河前来侵扰;也不敢将其家属送还家乡。这正是我预计他们必将就地瓦解,不战自破而制订的策略。”于是汉宣帝回复赵充国,嘉勉并采纳了赵充国的计划……赵充国整顿部队返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平望①范成大寸碧②闯高浪,孤墟明夕阳。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③。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鸡犬各村落,莼鲈近江乡。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④。〖备注〗①平望:在今江苏省吴江市南四十里,是运河所经处。本诗为诗人离家赴临安水路经过平望时所作。平望是诗人故乡。②寸碧:远方的景物。③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动游鱼,使鱼落网。④唐代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在船行驶时遥望远景产生的错觉:诗人在船上,远方景物仿佛扑面而来。B.三、四句从视觉角度写秋景,水柳病绿,霜蒲新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意境萧瑟。C.五、六句写渔人在孤屿边举网、在船上鸣榔的场景,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D.全诗扣住“过”字描写水路行经平望的见闻感受,写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点。16.本诗末尾四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内涵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过平望》末尾四句化用唐人诗句,写水映鸳鸯嬉戏的情景,点出平望是自古以来的离别之地,抒发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感情。②《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说自己在清静、虚静的居所过着悠闲的生活,感觉自己重新回归自然,顺应了本性;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以及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喜爱。〖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错误。五、六句承接上文,也是写行船途中所见的渔民劳作的场景,看不出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心绪。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将《过平望》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关联比较,从两首诗末尾四句的思想情感内涵这个角度设问。解答此题,须从两首诗整体语境入手,然后扣住两首诗末尾四句的思想情感内涵的差异做比较分析。《过平望》未尾四句,首先指出平望自古以来便是让人断肠的离别之地,然后化用唐人诗句,写水映鸳鸯嬉戏的情景,以景作结。再结合〖备注〗①可知,平望是诗人的故乡,诗人离家多年,此次途径平望,抒发的是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政事,许多无聊的应酬。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返自然”是说诗人重新回归自然,顺应了本性,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以及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喜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①。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②,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③,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感悟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信手拈来,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A在造成独立人格的同时,B他们是点染历史,C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艺术绝品,D这些艺术绝品使历史更精彩。E倘若把历朝历代这些异类大家的绝世作品全部剔除,F真不知该怎么写中华文学艺术史还会剩下什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几个句子中有三个有语病,请分别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顺应天性,进退自如,是天地间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②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③随波逐流(随声附和)19.示例:A把“造成”改为“形成”;B在“点染历史”后面加“旷古奇人”;F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20.①原文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前四个分句均为六字短句,句式整饬,反复铺排,正反相成,表意丰富,简练明快,有韵律感;后两个分句用散句,错落有致。②原文仿骈偶句式,点缀文言字词,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语言雅洁,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积累及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的能力。根据空缺①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于万万人中仅是”“大有参差”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形容少之又少,故可填“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根据空缺②处上下文语境中的“大有参差”“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强调差别之大,故可填“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根据空缺③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争名逐利之潮起”“人人跻身其中”“身不由己”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受潮流摆布,故可填“随波逐流(随声附和)”。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巩渗,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A处,“造成”和“人格”搭配不当,把“造成”改为“形成”。B处,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可以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F处,句式杂糅,可以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原文的句式结构、句型功能、行文风格等角度揣摩、比较、体会。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整散结合的短句表达,前四个分句“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是六字短句,表意丰富,句式整齐,有气势,音韵和谐;后两个分句“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是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简练明快。运用文言字词与句式,如“乎”“为……所”“乃……耳”等,另外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灵动,行文简洁,典雅,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过200多年的观测,人们证实地球逐渐转慢了,时间也跟着慢了,有时还会突然减慢很多。1959年7月,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①,我们的感官根本觉察不出来;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有人认为20亿年前,一昼夜仅相当于现在的8小时。②?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因为在涨潮退潮时,潮水都要和地面发生巨大的摩擦。大气和地面的摩擦也可能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此外,地球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地球内部物质因为运动而发生的密度变化,③。尽管以上种种看法都还值得讨论,但时间在变却是事实,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时间是不是在变呢?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当然这种钟不能是常见的普通的钟,需要利用自然界中别的东西作为计算时间的标准。人们发现,气体分子的振动频率总是固定不变的,这是一种比地球自转速度更可靠的时间标准。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将它连接在电路中,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这种石英钟的准确性比前一种方法要差一点,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的”字可以删除的一项是()A.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B.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C.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D.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答案〗21.示例:①虽然这些减慢的数字是微小的②为什么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呢③都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22.D〖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后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我们的感官根本觉察不出来”强调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数字微小,推断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虽然这些减慢的数字是微小的”。②处语,根据段首位置及问号的〖提示〗,下文“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是回答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的原因,可以推断该处应补写的内容是“为什么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呢”。③处,根据上文有关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诸因素分析的〖提示〗,可以推断空缺应补的内容是“都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A.“最标准”作定语修饰“钟”,“的”不能删。B.“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是“的”字短语作主语,不能删“的”。C.“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是偏正短语作宾语,“的”不能删。D.“普通”修饰“钟表”,删掉“的”不影响语法和语意。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你就去冒险,别管“明智”嘲笑你。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你大胆飞翔而抵达陆地,他不能看见。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写的一首短诗——《智慧和明智》。读了这首短诗,正当青春年华的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引用了席勒的哲理短诗《智慧和明智》。这首哲理短诗把抽象概念“智慧”比作可以攀登的人生、事业、学问的峰顶,又把“明智”拟人化,就使人的这两种貌似相同实际却有天之别的心智之比变得具体可感了。诗人用亲切的口吻直接地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胆识过人、充分相信自己力量的冒险者,才能攀摘到成功的果实。诗人在前两行诗中,直接表现了对“智慧”与“明智”的态度。在后两行中,则以俏皮调侃的笔调,把“明智”不但缺乏冒险精神,而且目光短浅的窘态活生生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从海岸飞越惊涛骇浪抵达陆地,象征着从一个人生目标登越更高的人生峰顶。从本性上讲,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有谁不想躺在安乐窝里享受荣华富贵呢?可是,无限的风光偏偏就出现在险峰,“险以远,则至者少”的地方,才会出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才会使人体味到冒险攀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这首哲理短诗传达了一种对智慧与冒险精神的颂扬,以及对传统“明智”观念的挑战。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空间,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年华中的我们来说,它激发了对勇气、智慧、挑战和成长的讨论。因此,“明智”不但作为“智慧”的对立、异己力量,而且极有可能作为人自身的另一面。是“智慧”还是“明智”,其间只有一野之隔:大智若愚还是自作聪明,目光短浅还是志存高远,以无畏的勇气当机立断还是怯于行动、顾影自怜,这正需要人们去判断体验和选择。写作时考生应联系自身成长、学习、生活等经历、体验来写作。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志存高远,书写青春华章。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理想与使命已在,方向与目标已定,以实现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理想与使命并肩,抱负与行动同在。三、理想与使命的指引,描绘人生与祖国蓝图。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论语》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尽管这部经典曾经打动并影响过无数的读书人,但对于他来说毫无触动,如同根本没有读过。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在他看来,读不懂经典的首要原因在于不晓文义。程子强调,“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读经典首先要搞清楚文字表面的含义,进而才能够探求文字背后的精微义理。倘若读不懂经典的字面意思,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古圣先贤的用心。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论语》之后,其中有一两句话对自己有所触动,于是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相对于那些“全然无事者”,能够体会到经典当中若干佳句而心生欢喜,显然已经有所触动,有所收获。尽管如此,那仍然是头脑层面对经典支离破碎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有弟子曾提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答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选读固然比不读强,但终究不够圆融贯通。对于《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究竟哪些是真正的要点,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普通人通常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通过选读,很难通晓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也难以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随着对经典文本的不断熟悉,以及自己生命体验的不断累积,对于经典的妙处将会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一旦有了真实的触动,有了实际的受益,那么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部经典,逐渐信任这部经典,甚至热爱这部经典,这就叫作“好之者”。孔子曾将读书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程子所说的“读了后,知好之者”,就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好之者”。学习古代经典,要熟读玩味,切己体察,并且躬行实践,如此才能终身受益。倘若只是把它当作文字来看,那么就体会不到经典的妙处。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了《论语》等经典之后,切实体悟到了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真正体察到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读下来感觉妙不可言,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读经典的第四种境界。事实上,读到某部经典时欣喜若狂或者涕泪悲泣,那是一个人读书生涯当中极为宝贵的时刻,是精神之旅中非常美妙的体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味着,此时此刻,有一种真正的领悟发生了。一旦一个人读书到了这种境界,那么,他的精神气质将发生巨大变化。读书,自然有得,假以时日,就可以涵养成生机活泼的气质。我们学习古代经典,不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沉闷,让自己的生命变得越来越枯萎,而是要借助古代智者的教诲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让这棵生命之树更加生意盎然。所以,阅读经典,不仅是要理解经典的文字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将经典中的智慧活出来。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因此,读书就是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摘编自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读论语孟子法〉解读》)材料二:读书无止境,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书与书之间时常构成某种关联,它们跨越时空相互映照、呼应。寻找到这种关联,阅读的边界就会不断拓展,阅读者就会努力敞开胸怀拥抱广阔世界。阅读行为的实质之一,便是发现和建立联系。这个过程,是一种从不止歇的积累和开辟,仿佛一股水流,从一口泉眼中汩汩涌出,向前流淌,一路上不断有新的水流次第汇入,它们分别来自许多个另外的泉眼。每一个最初的泉眼,对于阅读者,便是开始时的某一部或某一类读物,它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仿佛一个人降生在不同地域,牙牙学语时说的当地的土语,但随着他长大成人,就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它又总是通往必然性。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因果接续的无数次循环,手头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常常会是此前一本书的结果,又成为后面的一本书的原因。这样的阅读的开展,早晚会接近于一种广阔浑然的境界,就好像大地上众多的河流,在流淌中不断地交融汇集,直到有一天汇聚成为一片浩渺无垠的水面。那是《庄子·秋水》里描绘的场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摘编自彭程《阅读:在拓展的背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集先贤智慧之大作,诸多的读书人深受其影响,一般人想要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礼,首要前提是通晓文字表面含义。B.达到“第三种境界”的读者,对《论语》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热爱,一旦读者心里的感触和实践行动相统一,将会受益终身。C.程子认为自己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透过圣贤教诲发掘真正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D.广泛的阅读往往会让读者寻找书籍之间的关联,从而阅读的边界会不断拓展,阅读者也就会努力敞开怀抱拥抱广阔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了书籍和读者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论述读书的不同境界,材料二侧重论述阅读的广度。B.普通人由于通常没有辨别要点的能力,如果只是选读《论语》,则难以理解整部经典的深邃义理,因此最好通读《论语》。C.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是说读经典能提升自我,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D.阅读中的联系体现为一种循环,手头上的每一本书就是这个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口口的泉眼,后面就汇集成河流。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D.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程子所提倡的读书方式的一项是()A.先搞清楚文字表面含义,进而探求其背后的精微义理。B.读了之后无动于衷,也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C.对经典圆融贯通,更深层次地体会古圣先贤的“作经之意”。D.切实体悟书中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体察古代智者的良苦用心。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1.C2.C3.A4.B5.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首段直接抛出论点“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直截了当,突出重点。②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论点,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四种读经典的境界,最后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程子说的话论证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如道理论证,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将经典智慧落实在自己的人生中”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可知,这是文章作者的看法,也并未提到将经典智慧应用于人生。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用以论证通过阅读经典每个人都能成才这一观点”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人人通过读经典都可以提升自己,逐渐成为更真实的自己,该句并非论证人人成才的观点。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思是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代正直贤士的精神,强调了要多读书,与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拓宽读书的边界、建立起阅读之间的联系相吻合。B.强调的是在读书时应勤奋且刻苦;C.强调持之以恒地读书就能理解;D.说的是读到好书,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交谈,可惜朋友不能常来。BCD三项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是程子所说的读书的第一种境界,但并非程子所提倡的读书方式。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论证特点包括提出论点的方法,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①材料一第一段,“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首段直接抛出论点“程子谈到的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被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这是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直截了当,重点突出。②开头提出论点后,第二、三、四、五段分别论述这四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了后,知好之者”“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论述了四种读经典的境界;最后“从根本上来说,读经典就是读自己,借助古代经典,开启自己的内在智慧,透过圣贤教诲,发现自己的真实本性。这是程子论述读书方法的用意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古代经典的最终目的”,阐述了读经典的最终目的。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③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程子感慨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引用程子说的话论证第一种境界的人是无法理解文义的;如道理论证,“事实上,要真正理解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经典,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这意味着,不仅要从文字上来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这些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经典中的智慧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当中。在儒家看来,人人皆可为尧舜”,作者用“人人皆可为尧舜”,突出了读经典对人的提升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煤桶骑士卡夫卡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我必须要得到煤!我不能冻死!这是我唯一的念头。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眼前是冰冷的天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地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基于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一般的请求,这个煤贩子一定会充耳不闻,对我麻木不仁。因此,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我的境况: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我来说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去获取他的乞怜——当一个乞丐因为饥饿而浑身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通常都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要怎么去?——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我骑着煤桶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特别合适,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就那么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这时的煤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旁边写着什么。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你看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我甚至都能骑在它上面了。你就行行好,我发誓,只要我一有钱,马上就付给你。”煤贩听完我的话,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带着疑惑的神情转过身问他的妻子,那妇人此时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煤贩看着妻子再次确认说,“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我什么都没有听到。”妇人说,说完她继续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噢,是的,”我殷切地喊道,“是我,是你们的一个老主顾,我向来忠诚老实,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法子了。”“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在说话,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所以说话才这么中听。”“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里织着的毛衣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现在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门休息一下了。”“可我呢,我还在这儿,正坐在煤桶上。”我着急地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地溢出来,模糊了我的双眼,“恳请你们向上面看一眼,你们会马上发现我的,我只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我一定会高兴得发疯的。其他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的格格的滚动声。”“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站起身来迈起他的短腿踏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却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就在这里待着吧,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吓人的咳嗽声,唉,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既然这样,就让我去吧。”“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好吧。”妇人说完,便踏着楼梯来到了街道上。当然她马上就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差的煤就好,就放在我这个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当然,我一定要如数付钱的,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就像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几乎让人分辨不清。“他想要点什么?”煤贩在下面问道。“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所以,我们还是关门吧,天太冷了,或许明天我们又有的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你这个恶魔,”当那个妇人用一副半是蔑视、半是得意的神情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差的煤你都不愿意。”于是,我能做的只有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冷的冬天里,因缺煤“我”的屋子里显得极度冰冷,“我”期望煤贩子能给“我”一铲煤炭。B.第一段中“此时……的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暗示了“我”的结局。C.第二段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了“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后文“我”的一系列的行动。D.第三段中“那些伏在……也不过如此”运用类比的手法,突出了“我”骑着煤桶飞行时的壮观。7.关于小说中“我”与煤贩子夫妇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煤店内,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但老板娘对“我”的呼喊毫不关心。B.煤店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C.“我”向老板娘求助,请求她给“我”铲最差的煤,可她却不愿意,体现了她的冷漠。D.“我”的声音十分混浊,“我”的呼喊被钟声吞没,“我”的请求难以被煤贩子听清。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煤店老板的性格特点。9.学习小组为深入理解小说,提炼出小说要点。甲组提出一组要点:轻与重。乙组提出一组要点:虚构与现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要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B8.①爱财。如“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②冷酷狡诈。如“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9.甲组〖答案〗示例:①轻在文中体现为,“我”的煤桶是轻的,“我”的哀求、恳求、乞求和愤怒都是轻的。②重在文中体现为,寒冷的痛苦是重的,商人们的声音是重的,商人们只看中利益的心是重的。③轻与重的对比,凸显出当时社会普通人的悲哀和资本主义的冷酷。乙组〖答案〗示例:①虚构体现在“我”幻想煤贩子能看在“我”悲惨的境地上铲煤给“我”,以及“我”能骑着煤桶飞起来。②现实则是老板娘的围裙就足以把“我”赶走,“我”没能得来渴望的温暖,处于寒冷之中。③虚构与现实结合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体现了位于底层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法错误,“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此句是一种形象的联想,并没有运用类比的手法。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B.“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说法错误,煤店老板并不同情“我”,只是想赚钱。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煤店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煤店老板的老婆一语中的,指出其爱财的本质。②“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我”忍受着寒冷,而煤店老板却是宁可把热气散发出去也不愿给我煤,体现煤店老板冷酷;“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他明明听到有人在祈求,但他装作听不清,体现其狡诈。【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答案〗示例:①结合“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可知,“我”的煤桶是轻的,“我”的哀求、恳求、乞求和愤怒都是轻的,因为“我”的状况和祈求根本得不到怜悯。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悲哀②结合“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可知,“我”所承受的寒冷的痛苦是重的,商人们的声音是重的,商人们只看中利益的心是重的,他们根本不会因为怜悯而放弃赚钱。这是煤店老板的冷酷。③结合以上可知,轻与重的对比,凸显出当时社会普通人的悲哀和资本主义的冷酷。乙组〖答案〗示例:①结合“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要怎么去?一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一个最简单的缨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可知,虚构体现在“我”幻想煤贩子能看在“我”悲惨的境地上铲煤给“我”,“我”能骑着煤桶飞起来的方式也是虚幻的。②结合“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可知,老板娘的围裙就足以把“我”赶走,“我”没能得来渴望的温暖,处于寒冷之中,这些都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③结合以上可知,虚构与现实结合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体现了位于底层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充国遂上屯田奏曰:“羌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为击之不便!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坏败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峡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备注〗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上复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充国复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畔还者不绝。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今骑兵虽罢,虏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山河而来为寇;亦不敢将其累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上于是报充国,嘉纳之……充国振旅而还。(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备注〗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就草A为田者B游兵C以充D入E金城郡F益积畜G省H大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司农,是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为九卿之一。B.“兵当何时得决”的“兵”指战争,与《过秦论》“收天下之兵”中的“兵”含义不同。C.“饥冻畔还者不绝”与“绝不饮食”(《苏武传》)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D.“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与“度我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度”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充国上奏,请求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多人,屯驻在要害地区,到春耕时,分给屯田兵卒土地。B.赵充国认为羌人战斗意志并不强,而且与汉朝相比,力量并不占优势,应该很快就会投降。C.赵充国认为先零羌精兵不过七八千人,挨饿受冻;待至来春,虏马瘦弱,更不敢率众寇边。D.宣帝及群臣都反对屯田之策,希望速战速决平叛羌乱。宣帝下敕询问赵充国兵事何时可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