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这些行动表明了当代青年对阅读的需求。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结合到一起,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得出感悟与结论的过程。对于这些感悟,倘若有交流的渠道,大多数读者都不想敝帚自珍。事实上,“阅读社交”并非全然是一个新现象,只不过在过去往往要依赖读书会等线下活动。今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何其便利,社交化阅读的风潮再度兴起,并不令人意外。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尽管社交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这种阅读方式是否存在弊端。确实,以社交为导向的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现象,使部分读者不求甚解,只把读书当作社交的“必要成本”。与此同时,社交化阅读也容易导致读者以“切片”的方式阅读严肃著作,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误解和庸俗化解读。但是,笔者想要强调: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只有先踏过“开始阅读”这道门槛,才能去谈阅读质量的高低,“深阅读”或许比“浅阅读”更好,但“浅阅读”无疑胜过“不阅读”。除此之外,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并非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为了提升社交化阅读的效果,读者不妨试着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做笔记的意识,在讨论中注重观点的原创性等。其次,提供在线阅读与分享交流服务的平台,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交化阅读体验。最后,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创造健康、丰富的阅读环境,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社交化阅读的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积极和持久的文化趋势。“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的一种发展。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结合到一起,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阅读体验。社交化阅读的前景值得期待,而要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需要社会对阅读文化持续关注,悉心培育。(摘编自杨鑫宇《年轻人爱上“阅读社交”,读书可以更有趣》)材料二:身处信息纷繁的当下,有人感叹“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有人疑惑“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走不好人生的道路”。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如何重读经典,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一试。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任何作品在创作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著述者面对时代之问时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时空不复再见,经典与读者间往往有着深深的鸿沟,连孔子都曾感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带上自己的“问号”。读书、考试时,老师常常说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面对经典中浩如烟海的人生启迪,如果只是埋头苦背或是照搬照抄,那将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不断“输入输出”。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再看一遍”“再读一次”,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清醒,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道理”才能成为“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句句箴言自孩提时代起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期待着我们用人生阅历与经典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经典有经典的伟大,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亦有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理想的人生也应如经典,经得起重读,经得起审视。(摘编自《为何要重读经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阅读社交引领的风潮增加了年轻人读书的时间,也使阅读更有乐趣;社交化阅读让阅读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B.材料二认为重读经典应带有理论清醒,要做到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引领自己的实践。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重读经典的问题,材料一以经典重新走红引出阅读社交的话题,材料二重在探讨如何重读经典的问题。D.材料一认为当下碎片化阅读是主流,但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的无效阅读,所以一些年轻人转向阅读严肃、经典作品。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交化阅读还存在浅阅读、不连贯、不系统等弊端,但对年轻人阅读还是有价值的。B.社交化阅读质量可在个人,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提高,前景值得期待。C.将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是为满足读者心理需求,大多数读者愿意与他人交流感悟。D.阅读社交早已存在,只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线上交流促进了社交化阅读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朱光潜说:“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B.张宗子说:“读书的问题就在这里:好书内容丰富,到处都是学问。一个细节,一句话,放过了,也许就错失了某个关键。”C.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一代。”D.周国平说:“我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是来源于读书中的思考。”4.下列选项,属于“阅读社交”现象的是()A.很多人因为没时间读书,就下载短视频观看,每天看两集,一本书往往一个月才看完。B.周末,学校组织两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相关历史知识。C.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之后,纷纷在群里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D.寒假期间,小明同学拒绝外出游玩,在家里一口气读了三部名著,并认真做了批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阅读经典,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意义的认识。〖答案〗1.D2.C3.A4.C5.①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⑤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无效阅读”错,属于无中生有。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但不等于无效阅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为满足”错误,原文是“符合”心理需求,“是为满足”只强调目的。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是带着问题去重读经典。A.也是强调带着问题去读书;B.强调的是好书内容丰富,读时要注意细节;C.强调的是读书对于传播思想的价值;D.强调的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让人收获很多。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B.是参观活动,不是“阅读”。D.是个人阅读。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可知,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结合“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结合“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可知,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结合“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⑤结合“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可知,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远的徒河李海燕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病重临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①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褡裢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我又想起了那个记忆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那个傍晚。②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③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成了爷爷口中的路上捡来的孩子。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炕梢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语气果断地说,当然戴。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一个时刻的到来。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睛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就在这时,那个褡裢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空落。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徒河曾经流淌的地方如今是一片玉米。被告知,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徒河撒野,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它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每天,爷爷都会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或者一个棉花糖。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爷爷还是每天接送我。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④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前面。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险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在徒河边走着,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屋子里的水腥味和流水声说明屋子在离河很近的村庄边缘,这也是父亲在逃亡路上把“我”交给爷爷的原因之一。B.“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爷爷是想避开众人的视线,为我安排一个合理而不让人怀疑的身份,以达到保护我的目的。C.“左手领着我”“还是每天接送我”是爷爷和我的温馨日常,更是爷爷对我们俩即将分离从而相聚无多的日子的珍惜。D.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用虚写的一组画面,表达出“我”对爷爷的绵绵思念,也体现出人民群众与人的深情厚谊。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三个词语相互独立,使情感更有层次,生动地写出了爷爷此时的心理变化。B.句子②运用比拟,描绘了晚霞美丽绚烂,为“我”和爷爷的相遇染上一层浪漫色彩。C.句子③中的细节,既暗示出爷爷内心的忧虑,也为后文交待爷爷的职业埋下了伏笔。D.句子④中的“滑”字,是“我”对时间挽留不住的一种感觉,也暗含了“我”对爷爷的不舍。8.小说中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小说荣获“首届全球华人微型小说创作大赛”金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展现了人的坚守、担当以及人与自然、亲情与记忆的深刻连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C7.B8.①对往事的回忆补足了事件的背景,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便于读者理解;②对现实的叙述表现出我对爷爷的敬爱和不舍之情,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③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时空的变换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使小说充满张力,引发读者的思考;④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塑造爷爷和父亲的形象,使人物形象立体鲜明。9.①爷爷的善良无私是对人性的坚守,父亲在危急时刻选择大义体现了人的担当;②徒河哺育了英雄的人民,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流远的徒河带给人们伤感和遗憾,徒河作为自然的象征与人深刻连接;③关于父亲和爷爷的记忆,是我感受亲情的主要载体,亲情让记忆深刻,记忆让亲情升华。〖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更是爷爷对我们俩即将分离从而相聚无多的日子的珍惜”说法错误。爷爷并不知道父亲何时来接我,“即将分离”不合文意。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为‘我’和爷爷的相遇染上一层浪漫色彩”说法错误,作为人的父亲被追捕,不得不藏匿孩子,这种情况下的相遇不是浪漫。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方式和作用的能力。①对往事的回忆补足了事件的背景,如回忆“我”是如何到了爷爷家,一天傍晚父亲在逃亡路上把四岁的我送给爷爷;“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回忆“我”在爷爷家的生活,爷爷带着“我”做生意,送“我”进学堂,每天接送我上下学等。这些回忆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便于读者理解。②文章讲述了现实中“我”和父亲回家探望病危的爷爷,“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对现实的叙述表现出我对爷爷的敬爱和不舍之情,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③小说以爷爷病危,“我”回来奔丧为主线,通过插叙回忆的方式交代相关故事情节。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使行文富有变化,时空的变换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使小说充满张力,引发读者的思考。④文章讲述了现实中“我”和爸爸回家探望病危的爷爷,中间又回忆了几段“我”与爷爷生活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回忆与现实交织,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塑造爷爷和父亲的形象,使人物形象立体鲜明。【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爷爷的善良无私是对人性的坚守。爷爷虽然眼睛看不见,可他却义无反顾收留了“我”这个员的孩子,靠乞讨生活,艰难地抚养我长大,爷爷身上有着美好人性的坚韧、博大、爱。由“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可知,父亲在危急时刻选择大义体现了人的担当。②文章写“我”被爷爷“收留”,“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后来爷爷带着“我”乞讨过活,“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再后来“我”上了小学,“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徒河是一条流远的母亲河,陪伴着“我”的成长,记录着爷爷的一生,是爷爷在艰难岁月里抚育“我”的见证物。③文章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爸爸临危托孤、爷爷送“我”上学、爸爸接“我”回家、“我”和爸爸回家探望病危的爷爷等故事穿插其中。回忆与现实交织,关于父亲和爷爷的记忆,是我感受亲情的主要载体,亲情让记忆深刻,记忆让亲情升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②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③,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④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蓗而无算⑤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⑥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备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象:舜的异母弟弟,儒者认为是恶人的典型。微子:贤人,是纣的庶兄。比干:贤人,是纣的叔父。③情:本性。④“铄”有版本为“授”。⑤倍:一倍。蓗:五倍。无算:无数倍。⑥性:先天的本性。伪:后天的人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人之A性B生C而离D其朴E离F其资G必失H而丧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至于,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若”意思不同。B.恻隐,同情、怜悯,与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中的“恻隐”意思相同。C.察,明晓、明了,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察”意思不同。D.明,指视力好,与《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三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B.公都子无论举周文王、周武王的例子,还是举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C.孟子在阐述“性善论”时,将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一一相对,使论述清晰明了。D.荀子认为性是天生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4.孟子和荀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0.BEG11.D12.B13.(1)仁、义、礼、智,都不是外人给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没有好好思考它罢了。
(2)我(的确)不是(因为)吝惜钱财才用羊替换掉牛的,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14.①孟子运用了引用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和孔子的言论。②荀子运用了举例论证。荀子为了说明什么是人的“性”,举了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是人的本性的例子。(或:类比论证。为了让人们理解孟子的观点为什么是错的,荀子将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类比论述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心意和善良的关系,更容易让人理解。)〖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脱离他的资质,一定会丧失美和善良。“人之性”是句子的主语,从其后断开起强调作用,故从B处断开;“生而离其朴”的“而”起承接作用,中间不能断开,在动宾短语“离其朴”后E处断开;“离其资”与“离其朴”结构一致,是对“人之性”的说明,故从其后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至于;/如此,这样。句意:从天生的资质来看。/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B.正确。句意:同情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C.正确。明晓、明了;/明察。句意:而且也不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D.错误,指视力好;/视力。句意:眼睛明亮和耳朵灵敏。/眼力敏锐到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错,目的是论证“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非”,不是;“固”,本来;“弗”,没有。(2)“爱”,吝惜;“易”,替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句,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①孟子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引用了孔子的言论“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可见,孟子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②荀子为了说明什么是人的“性”,举了“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的例子,即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是人的本性的例子。可见,荀子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荀子为了让人们理解孟子的观点为什么是错的,荀子用“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类比来说明,将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类比论述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心意和善良的关系,这样更容易让人理解。可见,荀子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参考译文:材料一:公都子说:“告子说:‘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的区别。’有人说:‘本性可以使它善,也可以使它不善。所以文王、武王的时候,百姓就喜欢向善;幽王、厉王的时候,百姓就喜欢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尧做君主的时候仍然有象这样的暴民;纣这样恶的侄儿,而且为君王,却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仁人。’您现在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么他们的说法都错了吗?”孟子说:“至于说到人的(天生的)情性,都是可以使它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有人不善良,也不是他本身资质的问题。同情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羞耻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恭敬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是非之心,也是人人都有的。同情之心,就是仁;羞耻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仁、义、礼、智,都不是外人给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没有好好思考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得到,舍弃就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有的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因为没能充分发挥天生的资质。《诗经》说:‘上天生养万民,事事皆有法则。万民把握常规,喜欢美好的品德。’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是明白道的啊!所以有了事物就一定有法则,百姓掌握了这些不变的法则,所以才喜欢美好的品德。’”材料二:孟子说:人们要学习的,是那本性的善良。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不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由圣人创建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人身上不可能学到,不可能人为造作的东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做人为。这就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那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用来看,耳朵可以用来听;那可以用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用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眼睛明亮和耳朵灵敏,是不能通过学习得到的,这是很明显的。孟子说:现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作恶一定都是丧失了他们的本性的缘故啊。我说:像这样来解释就错了。现在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脱离他的资质,一定会丧失美和善良。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所谓本性善良,是指不离开他的素质而觉得他很美,不离开他的资质而觉得他很好。那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心意和善良的关系,就像那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一样罢了,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的善良就像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一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回溪道中杨公远①山束溪流窄径迂,眼前景物入诗无?田中蝌蚪古文字,柳下舂锄②新画图。巨室储茶供客贩,小旗夸酒诱人沽。行行不记几多里,回首林端日又晡。〖备注〗①杨公远:宋末元初画家。②舂锄:指白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束”字平中见奇,不说溪流出山间,而说山峰“束”溪流,别具情趣。B.次句以问句的形式,肯定眼前的景物值得入诗,从而表达了喜爱和赞美之情。C.尾联写诗人忘记所走路程,行走之间不觉日已偏西,暗示了此行的曲折辛苦。D.全诗围绕题目“回溪道中”铺展内容,从空间开始,用时间收束,首尾圆合。16.元人方回评价本诗“熟而不腐,新而不怪”,请据此赏析中间两联。〖答案〗15.C16.①这两联虽描写了蝌蚪、白鹭、茶行、酒肆等乡间熟见风物,却视角独特,不落熟套。②诗人将蝌蚪比喻为古文字,以拟人手法写小旗夸酒,新颖别致,清新自然。③两联所写景物“熟而不腐”,表现手法“新而不怪”,描绘了一幅充满野趣的乡村风情画卷。〖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暗示了此行的曲折辛苦”错误,应该是诗人因心情愉悦而忘记了行程和时间。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中间两联意思是:在田间,有一群蝌蚪在游动,它们仿佛是古代文字的活化石;在柳树下,有人正在用锄头努力耕作,犹如一幅新的图画。大户人家将茶叶存放起来,供应给客商贩卖;小贩则挂着小旗,夸耀着自己的酒,吸引顾客前来购买。“熟而不腐”可从诗句的内容赏析,“新而不怪”可从诗句的表现手法赏析。①从内容上看,在田间的蝌蚪成为古代文字的象征,唤起了对文字起源和历史的思考;而柳下辛勤劳作的农人,则给人以新的视觉享受和对农耕生活的赞美。诗人刻画了商业交易的场景,展现了大户人家储存茶叶供客商贩卖的情景,以及小贩通过夸口吸引顾客购买酒的策略。这一描写既展示了商业繁荣的一面,也呈现出一种市井生活的喧嚣和活力。这两联描写了蝌蚪、白鹭、茶行、酒肆等乡间熟见风物,却视角独特,不落俗套。②从表现手法看,诗人将“蝌蚪”比喻为“古文字”,以拟人手法写“小旗夸酒”,新颖别致,清新自然。③诗中融入了这些生活细节,所写景物“熟而不腐”,表现手法“新而不怪”,描绘了一幅充满野趣的乡村风情画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成语“沂水春风”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2)荀子在《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以山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以山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3)电视剧中主人公与挚友离散多年,在久别重逢的一刻却只有深情的凝望。小刚被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不禁想到了古诗词中也有诸多描写无言、无声却情韵悠长的情景的诗(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洛南和丹凤相接的地方,横亘着无尽的山岭,蜿蜿蜒蜒,成几百里地。①大凡群山有势,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莽岭奔趋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水边才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而在悬崖险峻处,树皆怪木,枝叶错综,密密匝匝,使其沟壑隐而不见:白云又忽聚忽散,时远时近,幽幽冥冥,如有了神差鬼使。山崖之间常会夹出流水,轰隆隆泻一道瀑布。潭下却寂寂寞寞,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灭,全然A。而路呢,忽而爬上崖头,忽而陷落沟底。常常要走投无路了,又常常一步过去,却B,别一个境界。②莽岭山脉将两个县截然分开,使得两县靠得如此近,来往又如此远!出奇地是就在莽岭主峰左四十里的地方,竟有一条沟接通了两县的隔阂。③沟里十六家分两县户口,但丹凤人住的有洛南的地,洛南人耕的有丹凤的田。十六户人家,几乎不知他们都是住在哪里,偶尔转过山嘴,一个黑石崖缝里就长出一搂粗的老松来,老松之后,那突出而空悬的岩石下,突然就有了人家,房顶却是有前半边,没后半边,那半边就是石岩,屋地也一半是土,一半是凿入的石洞,凡到此者,无不C。④随着过往行人多了起来,十六户人家又共同筹资修起山路,他们说:“这条沟说不定还要修火车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古书上讲:山深如海;真是越走越深不可测。”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0.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答案〗18.A无声无息/悄无声息B峰回路转C瞠目结舌19.B20.①以短句为主,句式参差错落,节奏明快,语言形象生动。②运用叠词,音韵和谐,渲染氛围,增强表达效果。〖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说到“潭下却寂寂寞寞”,所以水草根泛出的水泡,浮起,破灭,一点声音也没有,可用“无声无息”或“悄无声息”。“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沉寂,不为人知。“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B处是说山上的路,常常感觉要走投无路了,但常常是一步过去就有有了路,可用“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C处是说到这里的人,看到这样的房屋,没有不感到惊讶的,可用“瞠目结舌”。“瞠目结舌”,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放在②处,是对前文路的蜿蜒曲折的总结,衔接更紧密。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树皆怪木”“枝叶错综”“密密匝匝”“时远时近”“幽幽冥冥”运用的都是短句,所以画横线的句子以短句为主,长短句交错,句式参差错落,节奏明快,语言形象生动。“密密匝匝”“幽幽冥冥”运用了叠词,音韵和谐,并且渲染了幽深险峻的氛围,增强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月是艾蒿开花时节,一串串细碎的小白花,破絮似的挂拉在叶片上,不好闻,也不好看的。之前我没有注意过艾蒿的花,就像种萝卜的时候,很少能看到清明节前萝卜开出的淡紫花串,只关心它什么时候能吃;8月桂花开了,也很少去关心它结出的黑墨的种子,只关心它的香味。我们这些又实用又势利的家伙,观花赏叶,闻香吃果,哪里会去管植物的生生死死,春夏秋冬的细微变化。所以,可以吃的萝卜是“家”的,开花的萝卜是野的,所谓家与野,就是我们这些“多情”的人一点自私的移情罢了,有移情是“家”,无移情是“野”,多么的爱憎分明。回到艾蒿林,我们还不如蜻蜓呢,我们去澴河堤上散步,黄昏里,蒿草离离,薄翅蜻蜓在河堤上下的蚊柱里纷飞,吞食这一批同样刚刚离开水面的蚊子,累了就休息在艾蒿林里,两个月前,艾亦柔止时,是这样,现在,艾蒿开花老迈,头发斑白,秋意初生,也不弃不离,并不介意它们浓烈而刚强的气味。秋风吹起来,艾蒿林枯黄,蜻蜓会卷飞去哪里?这个已经离题了,还是说回艾蒿吧。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B.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中国建筑的特征》)C.可是到了诗歌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说“木叶”》)D.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他说的话虽然有些颠倒,也不像是疯狂。(《哈姆莱特》)22.本段文字对乡村景象的描写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大家准备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分镜头脚本(20秒)①音乐特点
远镜头黄昏的河堤,旁边一大片艾蒿林在夕阳下摇曳,有人在悠闲地散步。②特写镜头
③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
〖答案〗21.A22.①舒缓,悠扬或者轻快
②艾蒿叶片上细碎小白花,三三两两的蜻蜓停在小白花上
③8月,正是艾蒿开花的季节。在河堤上散步,可以看到纷飞的蜻蜓,风中飞舞的小白花,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和文中的“像”一样都是表示比较。B.表示比喻;C.表示举例;D.表示猜测。故选A。【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场景、概括要点的能力。拟写视频拍摄脚本,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语段是一段以描写为主的文字,主要的描写对象是8月艾蒿开花,视频拍摄应捕捉镜头,表现艾蒿开花的美丽,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①音乐特点:结合“8月是艾蒿开花时节,一串串细碎的小白花,破絮似的挂拉在叶片上,不好闻,也不好看的”,表现8月艾蒿开花时节的美丽,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适合舒缓,悠扬或者轻快的音乐。②特写镜头:结合“一串串细碎的小白花,破絮似的挂拉在叶片上”“薄翅蜻蜓在河堤上下的蚊柱里纷飞,吞食这一批同样刚刚离开水面的蚊子,累了就休息在艾蒿林里”,拍摄细部特征,突出细节,可以把艾蒿花和蜻蜓置于镜头之下,镜头推进,表现蜻蜓停在小白花上。③视频解说:主要是结合前面的分镜头进行语言的表达,注意结合视频特点,把分镜头的画面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从手机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感觉失去了什么。一些人认为,手机让我们失去了记忆力,我们不再记忆东西,遇事便会查手机;一些人认为,手机让我们失去了交流能力,人与人之间不再近距离接触,都生活在虚拟空间……也有人认为,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储存记忆,省却我们许多记忆精力,它让我们彼此距离更近,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交流。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关于手机进入生活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手机让我们失去了记忆力和交流能力,有人认为手机改变了生活,节省了记忆精力,拉近了彼此距离,加强了人际交流。结合现实分析,手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模式,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分享生活、见闻、心情等,让社交更加有趣和多样化。同时,它改变了我们的时间利用方式。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工作和娱乐。手机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通过手机可以在线购物、订票等,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病、肩周炎等健康问题。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娱乐应用也使大量人员沉迷其中,影响工作和学习。所以对于手机的使用,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理性分析,发挥手机的作用,避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理性使用手机,让生活更美好。先分析生活与手机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手机使用的必要性。再辩证分析手机使用的利弊,一方面,手机带给我们生活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等;另一方面,我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如沉溺手机影响学业事业,影响身体、心理健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显得日渐缺失等。接着论述我们作为主体人,面对手机使用的现状,应该理性看待和使用。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手机是把双刃剑,应理性对待和使用,才能进一步促进生活的进步和发展。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这些行动表明了当代青年对阅读的需求。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结合到一起,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得出感悟与结论的过程。对于这些感悟,倘若有交流的渠道,大多数读者都不想敝帚自珍。事实上,“阅读社交”并非全然是一个新现象,只不过在过去往往要依赖读书会等线下活动。今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何其便利,社交化阅读的风潮再度兴起,并不令人意外。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尽管社交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这种阅读方式是否存在弊端。确实,以社交为导向的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现象,使部分读者不求甚解,只把读书当作社交的“必要成本”。与此同时,社交化阅读也容易导致读者以“切片”的方式阅读严肃著作,从而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误解和庸俗化解读。但是,笔者想要强调: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只有先踏过“开始阅读”这道门槛,才能去谈阅读质量的高低,“深阅读”或许比“浅阅读”更好,但“浅阅读”无疑胜过“不阅读”。除此之外,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并非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为了提升社交化阅读的效果,读者不妨试着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包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做笔记的意识,在讨论中注重观点的原创性等。其次,提供在线阅读与分享交流服务的平台,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社交化阅读体验。最后,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创造健康、丰富的阅读环境,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社交化阅读的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更加积极和持久的文化趋势。“阅读社交”的流行,既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是青年精神世界的一种发展。年轻人的热情参与,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结合到一起,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深层次,更全面的阅读体验。社交化阅读的前景值得期待,而要将美好愿景化为现实,需要社会对阅读文化持续关注,悉心培育。(摘编自杨鑫宇《年轻人爱上“阅读社交”,读书可以更有趣》)材料二:身处信息纷繁的当下,有人感叹“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有人疑惑“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但还是走不好人生的道路”。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如何重读经典,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可一试。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任何作品在创作时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著述者面对时代之问时的思考,是时代的产物。由于时空不复再见,经典与读者间往往有着深深的鸿沟,连孔子都曾感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带上自己的“问号”。读书、考试时,老师常常说要带着问题找〖答案〗。面对经典中浩如烟海的人生启迪,如果只是埋头苦背或是照搬照抄,那将永远无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不断“输入输出”。重读经典不是简单的“再看一遍”“再读一次”,而是“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清醒,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道理”才能成为“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句句箴言自孩提时代起就萦绕在我们耳边,期待着我们用人生阅历与经典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经典有经典的伟大,我们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亦有着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理想的人生也应如经典,经得起重读,经得起审视。(摘编自《为何要重读经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阅读社交引领的风潮增加了年轻人读书的时间,也使阅读更有乐趣;社交化阅读让阅读的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B.材料二认为重读经典应带有理论清醒,要做到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才能真正引领自己的实践。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重读经典的问题,材料一以经典重新走红引出阅读社交的话题,材料二重在探讨如何重读经典的问题。D.材料一认为当下碎片化阅读是主流,但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的无效阅读,所以一些年轻人转向阅读严肃、经典作品。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交化阅读还存在浅阅读、不连贯、不系统等弊端,但对年轻人阅读还是有价值的。B.社交化阅读质量可在个人,平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提高,前景值得期待。C.将阅读与社交相结合,是为满足读者心理需求,大多数读者愿意与他人交流感悟。D.阅读社交早已存在,只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线上交流促进了社交化阅读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朱光潜说:“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B.张宗子说:“读书的问题就在这里:好书内容丰富,到处都是学问。一个细节,一句话,放过了,也许就错失了某个关键。”C.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一代。”D.周国平说:“我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对世俗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是来源于读书中的思考。”4.下列选项,属于“阅读社交”现象的是()A.很多人因为没时间读书,就下载短视频观看,每天看两集,一本书往往一个月才看完。B.周末,学校组织两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解相关历史知识。C.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之后,纷纷在群里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D.寒假期间,小明同学拒绝外出游玩,在家里一口气读了三部名著,并认真做了批注。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要阅读经典,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意义的认识。〖答案〗1.D2.C3.A4.C5.①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⑤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无效阅读”错,属于无中生有。碎片化阅读属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但不等于无效阅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为满足”错误,原文是“符合”心理需求,“是为满足”只强调目的。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四段的观点是带着问题去重读经典。A.也是强调带着问题去读书;B.强调的是好书内容丰富,读时要注意细节;C.强调的是读书对于传播思想的价值;D.强调的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让人收获很多。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B.是参观活动,不是“阅读”。D.是个人阅读。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可知,阅读经典能提升年轻人社交化阅读的质量;②结合“其实,大部分的人生困惑与未来抉择都能从前人著述中得到启发或参考,关键在于你怎么读、怎么做”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处理大部分的人生困惑,做好未来抉择;③结合“因而,重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置于新的阅读时空,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在新的时代中明晰经典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当下人生的智慧启迪与情感润泽”可知,阅读经典能让人获得智慧的启迪与情感的润泽;④结合“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在重读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并不断将新的思考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是经典平等给予所有人的宝藏”可知,阅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找到新的思考,并用到生活与工作中;⑤结合“只有坚持内化、淬炼、输出,真正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可知,重读经典提醒我们用人生阅历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转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远的徒河李海燕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病重临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①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褡裢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我又想起了那个记忆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那个傍晚。②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③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成了爷爷口中的路上捡来的孩子。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炕梢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语气果断地说,当然戴。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一个时刻的到来。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睛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就在这时,那个褡裢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空落。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徒河曾经流淌的地方如今是一片玉米。被告知,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徒河撒野,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它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每天,爷爷都会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或者一个棉花糖。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爷爷还是每天接送我。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④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前面。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上搭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险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在徒河边走着,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屋子里的水腥味和流水声说明屋子在离河很近的村庄边缘,这也是父亲在逃亡路上把“我”交给爷爷的原因之一。B.“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爷爷是想避开众人的视线,为我安排一个合理而不让人怀疑的身份,以达到保护我的目的。C.“左手领着我”“还是每天接送我”是爷爷和我的温馨日常,更是爷爷对我们俩即将分离从而相聚无多的日子的珍惜。D.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用虚写的一组画面,表达出“我”对爷爷的绵绵思念,也体现出人民群众与人的深情厚谊。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三个词语相互独立,使情感更有层次,生动地写出了爷爷此时的心理变化。B.句子②运用比拟,描绘了晚霞美丽绚烂,为“我”和爷爷的相遇染上一层浪漫色彩。C.句子③中的细节,既暗示出爷爷内心的忧虑,也为后文交待爷爷的职业埋下了伏笔。D.句子④中的“滑”字,是“我”对时间挽留不住的一种感觉,也暗含了“我”对爷爷的不舍。8.小说中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小说荣获“首届全球华人微型小说创作大赛”金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展现了人的坚守、担当以及人与自然、亲情与记忆的深刻连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C7.B8.①对往事的回忆补足了事件的背景,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便于读者理解;②对现实的叙述表现出我对爷爷的敬爱和不舍之情,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③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时空的变换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使小说充满张力,引发读者的思考;④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塑造爷爷和父亲的形象,使人物形象立体鲜明。9.①爷爷的善良无私是对人性的坚守,父亲在危急时刻选择大义体现了人的担当;②徒河哺育了英雄的人民,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流远的徒河带给人们伤感和遗憾,徒河作为自然的象征与人深刻连接;③关于父亲和爷爷的记忆,是我感受亲情的主要载体,亲情让记忆深刻,记忆让亲情升华。〖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更是爷爷对我们俩即将分离从而相聚无多的日子的珍惜”说法错误。爷爷并不知道父亲何时来接我,“即将分离”不合文意。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为‘我’和爷爷的相遇染上一层浪漫色彩”说法错误,作为人的父亲被追捕,不得不藏匿孩子,这种情况下的相遇不是浪漫。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方式和作用的能力。①对往事的回忆补足了事件的背景,如回忆“我”是如何到了爷爷家,一天傍晚父亲在逃亡路上把四岁的我送给爷爷;“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回忆“我”在爷爷家的生活,爷爷带着“我”做生意,送“我”进学堂,每天接送我上下学等。这些回忆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便于读者理解。②文章讲述了现实中“我”和父亲回家探望病危的爷爷,“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对现实的叙述表现出我对爷爷的敬爱和不舍之情,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③小说以爷爷病危,“我”回来奔丧为主线,通过插叙回忆的方式交代相关故事情节。回忆与现实交织穿插,使行文富有变化,时空的变换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使小说充满张力,引发读者的思考。④文章讲述了现实中“我”和爸爸回家探望病危的爷爷,中间又回忆了几段“我”与爷爷生活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回忆与现实交织,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塑造爷爷和父亲的形象,使人物形象立体鲜明。【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爷爷的善良无私是对人性的坚守。爷爷虽然眼睛看不见,可他却义无反顾收留了“我”这个员的孩子,靠乞讨生活,艰难地抚养我长大,爷爷身上有着美好人性的坚韧、博大、爱。由“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可知,父亲在危急时刻选择大义体现了人的担当。②文章写“我”被爷爷“收留”,“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后来爷爷带着“我”乞讨过活,“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再后来“我”上了小学,“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徒河是一条流远的母亲河,陪伴着“我”的成长,记录着爷爷的一生,是爷爷在艰难岁月里抚育“我”的见证物。③文章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爸爸临危托孤、爷爷送“我”上学、爸爸接“我”回家、“我”和爸爸回家探望病危的爷爷等故事穿插其中。回忆与现实交织,关于父亲和爷爷的记忆,是我感受亲情的主要载体,亲情让记忆深刻,记忆让亲情升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②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③,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④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蓗而无算⑤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材料二: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⑥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节选自《荀子·性恶》)〖备注〗①公都子:孟子弟子。②象:舜的异母弟弟,儒者认为是恶人的典型。微子:贤人,是纣的庶兄。比干:贤人,是纣的叔父。③情:本性。④“铄”有版本为“授”。⑤倍:一倍。蓗:五倍。无算:无数倍。⑥性:先天的本性。伪:后天的人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人之A性B生C而离D其朴E离F其资G必失H而丧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至于,与《齐桓晋文之事》“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若”意思不同。B.恻隐,同情、怜悯,与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中的“恻隐”意思相同。C.察,明晓、明了,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察”意思不同。D.明,指视力好,与《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告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和不善之分,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三者的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B.公都子无论举周文王、周武王的例子,还是举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C.孟子在阐述“性善论”时,将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与“仁义礼智”一一相对,使论述清晰明了。D.荀子认为性是天生的,是不可能学到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创制的,是人们学了才会,努力从事才能做到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4.孟子和荀子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0.BEG11.D12.B13.(1)仁、义、礼、智,都不是外人给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没有好好思考它罢了。
(2)我(的确)不是(因为)吝惜钱财才用羊替换掉牛的,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14.①孟子运用了引用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和孔子的言论。②荀子运用了举例论证。荀子为了说明什么是人的“性”,举了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是人的本性的例子。(或:类比论证。为了让人们理解孟子的观点为什么是错的,荀子将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类比论述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心意和善良的关系,更容易让人理解。)〖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脱离他的资质,一定会丧失美和善良。“人之性”是句子的主语,从其后断开起强调作用,故从B处断开;“生而离其朴”的“而”起承接作用,中间不能断开,在动宾短语“离其朴”后E处断开;“离其资”与“离其朴”结构一致,是对“人之性”的说明,故从其后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至于;/如此,这样。句意:从天生的资质来看。/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B.正确。句意:同情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C.正确。明晓、明了;/明察。句意:而且也不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D.错误,指视力好;/视力。句意:眼睛明亮和耳朵灵敏。/眼力敏锐到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目的都是论证国君对民众的引导意义”错,目的是论证“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非”,不是;“固”,本来;“弗”,没有。(2)“爱”,吝惜;“易”,替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句,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①孟子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引用了孔子的言论“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可见,孟子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②荀子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控疫情的安全教案8篇
-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2师德师风个人自查报告(5篇)
- 2024年传统银饰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DB12-T 1116-2021 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程
- 海南省海口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竞赛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江西省赣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非晶、微晶合金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3年动叶可调轴流电站用风机资金申请报告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
- 近代科学革命课件
- 二年级上册美术课件-10.感觉肌理 |苏少版 (共14张PPT)
- 轻创业、赢未来培训教学课件
- 三年级 上册科学 课件-2.4 哺乳动物 |湘教版(一起)(共23张PPT)
- 三年级检讨书100字(5篇)
-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0课 黑白灰 苏少版
- 乐山市市中区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中调研考试八年级生物试题及答案
- 《出塞》优秀课件
- 《铁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400题(含答案)
- 江西省九江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公安网站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