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默读,学习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

师:莎莉文老师,因为心中有爱,能将残疾的海伦•凯勒培养成世界著名的作家、教

育家,让她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那些身处逆境的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白求恩,因为心中

有爱,可以超越国家的界限,不远万里,帮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战斗,直至奉

献生命。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小说《植树的牧

羊人》,看一看一个平凡的老人,因为心中有爱,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己学课文中的人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1)结合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标注文章的段落序号,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预设

课件出示:

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

次旅行。

②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

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

③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

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

那片高原的路。

⑤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

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⑥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

提示: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句式来组织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预设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让一

片荒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

(4)请划分课文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预设第一部分(第1一20段):通过讲述者“我”的一段跨越数十年的回忆,讲述

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芜的高原上种树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1段):总体评价和赞颂牧羊人的精神,收束全文,升华主题。

(5)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叙述的?详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时间顺序。详细写了“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初遇牧羊人,看到他在种

树;第二次见到牧羊人,发现树都长大了,他还在种树;最后一次遇见牧羊人,看到种树

的地方变成人们的幸福家园。

师小结:文章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

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叙述“我”与牧羊人之间三次相遇的事件,最后又高度赞美牧羊人的

精神,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用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的方法理清故

事情节,厘清文章思路,学习方法可操作性强,快速高效,为之后的小说阅读提供了一定

的借鉴。

三、再读课文,品析“变”和“不变”

1.表格梳理

文中的“我”在这几十年里三次见到植树的牧羊人,他分别是什么状况?他给高原带

来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

课件出示: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预设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

初遇牧羊人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

恶劣

断;生活一丝不苟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

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

再见牧羊人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

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

心无旁鹫地种树,依然沉默寡言

复现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

87岁,年事已高;住在凭一己之力一样了;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

最后一次相见

建成的乡间成为一片沃土;人们搬了回来,处

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2.表格分析

观察、分析表中内容,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在慢慢发生变化,有些事情却始终未变,到

底什么变了?而什么始终没变?

(生讨论交流,师指名回答)

预设“变”: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命

气息,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这里。

“不变”: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他的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

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

3.思考原因

牧羊人为什么要一直种植树木呢?结合文章相关段落来思考。

预设文章的第11段后面半段交代种树的原因,牧羊人的妻子和儿子都去世了,他

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他发现这片荒原缺少树,没有生命气息,既然没有

重要的事情做,于是就开始种树,朴素的愿望是希望这里有生命,不希望这里就此成为荒

地,于是不断地种树,这是他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热爱的体现。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化

为对自然、对世界的爱,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让他几十年来持续不断地种树,让荒漠变

绿洲,让废弃的村庄变成幸福的家园。

结束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而简洁地叙述故事。先总起议论,总述

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难得的好人,然后叙述“我”三次与牧羊人见面的情

形,讲述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原种树.、让荒芜的高原变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

家园的故事,最后结尾“我”给予牧羊人以高度的赞美,赞颂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

做到的事,体现了人的力量之伟大。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通过对表格内容

的对比分析,发现环境变化之大,而人物所做的事情没变,想要让这片荒原有生命气息的

初心未变,在“变”与“不变”中理解文章主题。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这样默默植树造林的人的资料,记录下他们的故

事,讲给大家听。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i.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人方法。

2.探讨文章主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交流展示

1.生讲述课外搜集的默默植树造林人的故事。

2.师展示有关默默植树造林的人的材料。

(1)清代诗人萧雄赞颂左宗棠西北植柳:千尺乔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同

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课件出示:

(2)“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杨,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

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

“感动中国”给杨善洲老人的颁奖辞。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搜集到的一些默默无闻的植树造林人的故事中,感

受他们的精神,为后面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奠定基础。

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师:古有左宗棠,今有杨善洲,他们植树造林,让荒原变成绿洲,改变了人们的生存

环境。那么,同样是默默植树,文中的牧羊人是怎样做的呢?从中你发现他是一个怎样的

人?

1.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活动过程:

(1)各小组默读课文,圈点具体描写牧羊人的关键词,仿照示例,分析人物形象,

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课件出示:

示例:我从“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

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中的“戳”“放”“盖上”等读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的人。

预设

①我从“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

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中的“热腾腾”''结结实实”“很细”

等读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干净利落、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②我从“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

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中的“挑出”‘‘分开"''数"

“拣”等读出,他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人。

③我从“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

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中“三年”“一

直”“一个人”等读出,他是一个孤独、坚韧执着、默默奉献的人。

④我从“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说不知道。看起

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中

的“不知道”“并不在意”“一心一意”“沉默寡言”等读出,他是一个默默付出、不计回

报、不张扬的人。

师点拨:以上几句话,有的是直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这种叫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有的是写物品的陈设,以此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这种叫侧面描写,也叫间

接描写。

2.分析描写手法

师:文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写牧羊人,说说这两者的不同和好处。

预设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

描绘出来,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描写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

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等。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一般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

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师小结:牧羊人一心种树,几十年来不计回报,凭借一己之力,将一个荒原建成一座

家园,体现了他的坚忍执着、不计回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坚毅、无私、

伟大令我们敬佩,他创造的伟业让我们震撼。

3.评价人物精神

师:牧羊人的精神不仅震撼了我们,也震撼了文中的“我”,勾画文中评价牧羊人的

议论性的语句,看看文中“我”给予了牧羊人怎样的评价。

预设

(1)文章第1段用了“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等褒义词,充满了崇敬、

赞美之情。

(2)“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写出了牧羊人凭

借他的勤劳和毅力使这片荒地蔚然成林,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崇敬、赞美之情。

(3)结尾段运用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总结出牧羊人的精神品质-----个具有

顽强毅力、执着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与高度赞美之

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咂摸,走进牧羊人的内心世

界,去了解和理解他的品格、思想、境界,与文本产生共鸣,与牧羊人产生共鸣,真正读

懂、读通这个有着伟大灵魂的普通人。

三、深读课文,探讨小说主旨

师:这是一篇小说,艾力泽•布菲这个牧羊人是作者虚构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

小说,虚构这样一位人物呢?小组讨论,结合文中交代的时代背景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

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资料一: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

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派人去寻找,发现那个地方

根本不存在那样的老人。可是没有多久,文章就先后被编成绘本,拍成电影,风靡全球。

资料二:《植树的牧羊人》虚构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

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

树工作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资料三: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

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

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学生活动:

(1)找出交代文中时代背景的语句,勾画出来。(学生勾画并交流)

(2)小组讨论,结合文章和资料内容,分析小说的主旨。

预设对主旨的理解:①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人物的精神鼓舞了世人,牧羊人这

个平凡的人,心存美好愿望,以一己之力,改造荒原,将其变成绿洲,体现了人类的毅力、

创造力、勇气和担当,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②故事横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毁灭,它不仅

摧毁了人们生活的环境,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变得自私自利、相互折磨;而植

树的牧羊人,他不断地植树,创造了优美安宁、充满生机的环境,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

善,相互关心爱护。时代呼唤和平、幸福、创造,时代厌弃战乱。

③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牧羊人种植树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也激励

世界各国的人们关注森林再生问题,促进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为森林再生做出了巨大贡

献。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文章的主题,拓展学生对文章主题认

识的深度。

四、联系自身,畅谈感悟启示

师:牧羊人的精神启迪了世人,也启迪着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他的精神?如

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人生奇迹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从中得到的

启小。

预设

(1)牧羊人几十年只重复做一件事一一植树,但是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改

变了世界,他代表了那些为改变人类命运而不断奋斗的人,我们就应该做这样的人,做对

社会有益的事。不管事情多么地简单,把它做到极致,持续不断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

为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奇迹!

(2)牧羊人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心怀大爱,几十年默默无闻、不计回报地植树,

给众人创造了幸福。启发我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有能力创造,只要我们心怀大爱,就能

创造幸福,给予他人幸福。不必去求回报,因为创造就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结束语: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一个牧羊人以一己之力将一个荒原变成绿洲的

故事。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慷慨无私地奉献自己,他的奉献精神和坚

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文中人物精神的感悟,以此来

提升学生对人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

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

你的评价和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去寻找为社会默默做贡献的普通人,采访并记录他们

的事迹,写下自己的评价和感受。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牧羊人精神的理解,

进一步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把感悟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生活中。

【设计亮点】

本次教学设计,以默读为主,根据阅读要求去勾画相关语句,紧抓关键词,运用分析

关键词的方法,逐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精神,最后达到多角度探讨

文章主旨,受到启迪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养提升】

如何在默读课文中逐步完成不同程度的目标?

课文篇幅较长,适合训练默读。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

气呵成地读完全文。这样做,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的层面,而不是单个字、单个词,有

利于形成完整的印象,保证语感的连续性,从而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意蕴。可采取多遍默读

的方式,初读时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时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时圈

点勾画关键语句。

【疑难探究】

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

者观察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

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下文就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

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

丰富人物形象:例如从牧羊人拣选橡子时,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

完成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的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

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再如他

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

人……

在末段作者更直抒胸臆:“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

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直接歌颂牧羊人,

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文化素养】

古代文人爱植树

东晋诗人陶渊明平生最爱植树,解官后不仅在隐居的田园水边遍种柳树,还特意在堂

前种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二他曾赋诗写道:“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

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透过这些传世佳句足见诗人对大自然

的感情之深。

白居易堪称“种树迷”。他做过多处地方官,每到一处都要栽花种树,他在诗中写的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

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显示了其爱树植树的情怀。

柳宗元堪称“植树模范”,他尤其爱种柳。任柳州刺史时,他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大

面积种植柳树.,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把植物要领概括为“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

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可谓植树行家之言。

13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知识目标

2.摘取关键词,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

能力目标

运用。

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不图回报的精神。提高学生

情感目标

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摘取关键词,结合牧羊人的事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多媒体出示三张分别是荒漠、植树、荒漠绿洲的图片。荒漠要变成绿洲,是一个艰

巨而漫长的任务,然而有一个人他做到了,他一个人默默地植树,默默地奉献,将荒地变成沃土,惠及

上万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植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牧羊人的活动高原的情况

一访牧羊人放羊、为“我”打水、挑橡子、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

(1913年)种橡树塌

二访牧羊人橡树、山毛棒树、白桦树成林,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时隔6年)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

(1945年6月)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明确:“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他是一点一

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

一点儿灰尘”“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战争并没有扰乱

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做到了只有上天

才能做到的事”……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鹫,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

慨无私的人。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在英文中,“牧羊人”是基督耶稣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

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耶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赘美了牧羊人的毅力

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更严谨。

三、板书设计

植树的

牧羊人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人定

胜天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2.体会对比和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运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走进文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了他伟大的人格。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本文,品味其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其写作手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

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赏析:运用了落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

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

象。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

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

征。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学管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刎盖上泥土。

(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可以删去,“较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

的认真;如果删掉,就不能表现牧羊人种橡子的认真和细致。

(2)在这十歹颗橡子中,有羊百颗发了芽。而这刃百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

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二百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子中加点的

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