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及仪器设备使用标准操作规程)_第1页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及仪器设备使用标准操作规程)_第2页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及仪器设备使用标准操作规程)_第3页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及仪器设备使用标准操作规程)_第4页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手册及仪器设备使用标准操作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手册及仪器设备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大学医学院检验系制

2021.6

目录

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进入程序

退出程序

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安全行为标准

实验室安全自查及保卫制度

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使用规程;

生物安全柜使用规程;

血清样本分离操作规程;

洗手操作规程;

尖锐利器使用规程;

装有冻干物质安甑的开启

生物安全柜标准操作规程

离心机标准操作规程

二氧化碳培养箱标准操作规程标准操作规程

高压灭菌器标准操作规程

菌(毒)种的保藏及适用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和基本程序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

个人防护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2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目的

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有效地实验室进行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确保

工作人员的安全。

范围

适用于进入实验室的所有工作人员

职责

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人,负责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

制度要求

一、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学生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

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二、相关职员进入实验室时必须明确进入和离开实验室的程序,并进行登记。

三、从事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单位生物安全领导

小组组织实施。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

原、抗体检测。体检合格后建立健康监测档案并在上岗证上盖章确认,不符合岗

位健康要求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四、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

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自己工作范围的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术性能。

五、从事微生物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感染性材料操作的一般准

则和技术要点,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熟悉

所有相关实验的安全操作规程

六、在满足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是自愿从事相关实验活动,了解所

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必要时在生物安全知情书上签字。并经实验室负责人

批准后,才能上岗工作。

七、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

2、患发热性疾病;

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3

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

5、妊娠;

6、已经在实验室控制区域内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

7、其它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

八、实验活动辅助人员(专职消毒人员、废弃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保洁

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

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

报程序。

九、外单位来本研究室参观、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控制区域应有相关

领导批准并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

4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进入程序

1.实验室人员需将外衣挂入走廊衣柜内,避免将外衣与工作服混放。

2.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第一缓冲室,脱掉自己所穿鞋,放入外侧鞋柜

内,转向内侧,从内侧鞋柜取出工作鞋换上。

3.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更衣室,穿上医用白大褂或隔离服。

4.按要求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退出程序

1.试验结束后,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脱掉一次性口罩和一次性乳胶手套

和一次性防护服,装入高压灭菌袋中。

2.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更衣室脱下医用白大褂,打开更衣室的紫外灯进行紫外

消毒。

3.实验室工作人员用消毒肥皂洗手。

4.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更衣室脱掉工作鞋,放入内侧鞋柜,转向外侧,从外侧

鞋柜中取出自己所穿鞋。

5.实验室工作人员退出实验室后,将实验室入口门关好,离开实验室。

5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安全行为标准

1.禁止非工作人员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2.实验室的门必须随时关上。实验所需物品必须经传递窗送进,无关物品

不得进入在实验室,工作区禁止吸烟。

3.禁止在实验室放置食物、饮料及类似的存在有潜在的从手到口的接触途

径的其他物质。禁止用实验室的冰箱(柜)储存食物,禁止在实验工作区存放个

人物品。

4.在实验室工作区,污染区应穿白大衣或隔离衣,服装应符合实验室设备

的要求。

5.应穿着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子。

6.在实验工作区头发不可下垂,避免与污染物质接触或影响实验操作,有

此类危险的饰物应避免带入工作区。不可留长胡须。

7.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必须做好防护工作。应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

他的眼睛和面部防护用品。

8.样本、血清或培养物的操作全过程应穿戴实验防护服、手套、口罩和鞋

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必要时戴护目镜或面罩),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9.混匀时最好使用震荡器,使用移液管/吸头吹打时不要太激烈,减少气

溶胶的产生。

10.除了非肠道注射或者从实验动物体内吸液,注射器不能替代移液装置或

用于任何其他目的。禁止注射器上移去针头或给针头重新戴套。

11.除非必需,应尽量减少使用利器,利器在使用后应立即放入耐扎容器中。

12.最好采用电子灼烧灭菌装置对接种环灭菌。

13.从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4.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5.所有潜在传染性或毒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在存放、处理和使用时应

按未知风险的样本对待。

16.由实验工作区进入非污染区要洗手,接触污染物后要立即洗手。

17.摘除手套后一定要洗手。通常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彻底洗手,高危时应该

6

用杀菌香皂涂抹至少10秒钟后再用清水冲洗。洗后用一次性纸巾擦手或使用热

空气干手机。

1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19.实验室禁止堆积过多的垃圾,至少应每日清理一次。

20.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都应被视为可能含有传染性生物因子,以安

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21.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高压灭活。需运

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

22.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一定要分开装放。

23.工作人员应接受必须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

建立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

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24.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25.人员暴露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科主任或安全管理小组人员汇报,并记

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7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自查及保卫制度

一、自查制度

1.实验室负责人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科室全面的生物安全自查,同时不定期

抽查。年末制定下一年的自查计划。

2.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有对各自相关岗位的自查责任。

二、自查内容

1.检查各种设施和配置、标志,实验室入口各种生物和消防安全标识提示是

否完整;

1.实验室环境卫生;

3.非实验室物品是否存放在实验室;

4.在实验室吸烟、进食等行为是否存在;

5.工作人员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6.实验完成后,工作人员是否进行必要实验场所及个人消毒;

7.实验废弃物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处理;

8.实验室水电、消防、电器等是否安全;

9.菌种、化学物品等是否存放安全;

10.紧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无阻。

8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

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

2、实验室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应当保证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3、要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

物安全或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和规程。实验室主管应当确保所有实验室

人员都了解这些要求。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操作手册。

4、应当制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控制方案。

5、如有必要,应为所有实验室人员提供适宜的医学评估、监测和治疗,并

应妥善保存相应的医学记录。

9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技术规范

一、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使用规程

1、应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

2、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

3、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

4、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

5、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6、污染的移液管应完全浸入适当的消毒液中,并在消毒液中浸泡18-24小时

后再进行处理。

7、盛放废弃移液管的容器应当放在生物安全柜内。

8、为了避免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中滴出而扩散,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

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二、生物安全柜使用规程

1、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能使用。

2、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挡板。

3、安全柜内应尽量少放置器材或标本,不能影响后部压力排风系统的气流

循环。

4、所有工作必须在工作台面的中后部进行,并能够通过玻璃观察挡板看到。

5、尽量减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员活动。

6、操作者不应反复移出和伸进手臂以免干扰气流。

7、不要使实验记录本、移液管以及其他物品阻挡空气格栅,因为这将干扰

气体流动,引起物品的潜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

8、工作完成后以及每天下班前,应使用70%的酒精对生物安全柜的台面进行

擦拭。

9、在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至少运行5min。

10、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能进行文字工作。

10

三、血清样本分离操作规程;

1、只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才能进行这项工作。

2、操作时应戴手套以及眼睛和黏膜的保护装置。

3、血液和血清应当小心吸取,而不能倾倒。严禁用口吸液。

4、移液管使用后应完全浸入适当的消毒液中,并在消毒液中浸泡适当的时

间,然后再丢弃或灭菌清洗后重复使用。

5、带有血凝块等的废弃标本管,在加盖后应当放在适当的防漏容器内高压

灭菌。

四、洗手操作规程

1、实验室人员需要经常地、彻底地洗手。

2、处理完生物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洗手。

3、大多数情况下,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彻底冲洗对于清除手部污染就足够。

但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使用杀菌肥皂。手要完全抹上肥皂,搓洗至少10秒钟,

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

4、应使用纸巾或毛巾来关上水龙头,以防止再度污染洗净的手。

5、如果没有条件彻底洗手或洗手不方便,应该用酒精擦手来清除双手的轻

度污染。

五、尖锐利器使用规程;

1.除特殊情况(肠道外注射和静脉切开等)外,禁止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

及其他利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2.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

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纵。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防穿透的容器中。

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进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3.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

4.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

六、装有冻干物质安甑的开启

11

1、首先清除安甑外表面的污染。

2、如果管内有棉花或纤维塞,可以在管上靠近棉花或纤维塞的中部铿一痕

迹。

3、用一团酒精浸泡的棉花将安甑包起来以保护双手,然后手持安甑从标记

的锣痕处打开。

4、将顶部小心移去并按污染材料处理。

5、如果塞子仍然在安甑上,用消毒镣子除去。

6、缓慢向安甑中加入液体来重悬冻干物,避免出现泡沫。

12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特定仪器设备标准操作程序

一、AC2典物安全柜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1.第一次接通电源时,请将前窗玻璃放置于封闭状态

2.接通电源后,将前窗放置于正常工作高度(门框右拄标有SASHHIGH,如不

在此位置,出现声音报警,同时日光灯不会亮起或熄灭)。

3.按下风机按钮开启风机(如有密码请输入密码),安全柜启动并自检(4

个指示灯同时亮起6秒钟),然后预热倒计时3分钟(WARMINGUP显示状态)。

预热完毕后,日光灯自动亮起,可以开始工作。

4.实验完毕后,按下风机按钮关闭风机(如有密码请输入密码),根据客户

要求可能有自动除杂时间。风机停止运行后关闭照明灯,拉下前窗玻璃至闭合状

7(^o

5.实验完毕需要消毒杀菌时,按下列步骤操作:用双手将视窗玻璃门拉到底

部,显示屏显示UVMODE状态,这时可以按UV按键,紫外灯即亮。(消毒杀菌时

间安装调试时根据客户要求设定),紫外灯开启后人员可以离开,紫外灯会自动

关闭,也可以用操作人员手动关闭。

6.如果再使用时,开机和关机步骤相同,这时风机启动并预热3分钟,预热

后可以正常进行实验操作。

每日维护

1)用75%的酒精(其他杀菌剂视用户使用的材料而定)彻底对安全柜内部工

作区域表面、侧壁、后壁、窗户进行表面净化。不要用含有氯的杀菌剂,因为它

会对安全柜的不锈钢结构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也要对紫外灯和电源输出口表面

进行清洁。当清洁安全柜内部区域时,操作人员除了手放以外,身体的其他任何

部位不能进入安全柜

2)检查警报并检测基本气流(更多细节请参考检测报告)

每周维护

1)用75%的酒精(其他杀菌剂视使用的材料而定)彻底对排水槽进行清洗

2)检查俘获纸孔处的残留物质

13

每月维护

1)用湿布对安全柜外部表面进行擦拭(尤其是安全柜的前面和上部)把堆积

的灰尘打扫干净

2)检查所有的维护配件的合理使用情况

3)上述每日工作中的条目

每季维护

1)检查安全柜的任何物理异常或故障。检查荧光显像管确保它们工作正常

2)当不锈钢上表面有难以去除的斑点时,可以使用

MEK(methyl-ethyl-ketone)□使用WEK后,快速用清水和液体清洁剂冲洗不锈钢

板,并且用聚亚安酯布或者海绵进行擦拭。定期清洁不锈钢表面会使之保持表面

的光滑美观。

注意事项:

1.如果安全柜在使用过程中报警,关闭前窗玻璃,按MANU键解除报警,此

时安全柜进入维持状态,记录下液晶屏幕提示的报警原因,联系供货商寻求解决。

2.如果屏幕出现AIRFAIL请与代理商或厂方联系。

3.严禁在柜内使用酒精灯。

Tel:

二、3110co2水套培养箱标准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

按Mode键使Set指示灯亮,此时显示屏显示“SETPOINTS”

1.温度设置

按“一”或“一”键至显示屏显示“TEMPXX.X℃”,再按“t”或"I”

键,直至显示为所需要的温度数值为止,按“ENTER”键,确认该数值后,Heat

灯将点亮,即表示在加热,并且自动将温度控制在所设定的数值上。

2.过温保护温度设置

按“一”或“一"键至显示屏显示“OTEMPXX.X℃”再按“t”或"I”

键直到您所设定的温度高出1℃为止,按“ENTER”确认后,该功能即被启动,

当温度超出该数值后,中央控制器将切断电源,停止加热,并伴有声光报警。

3.C0?浓度设置

14

按“一”或“一”键至显示屏显示“C02XX.X%,再按“t”或“I”键

直至显示为您所需要的数值为止,按“ENTER”确认后“Inject”将点亮,即表

示正在加气,并且浓度自动控制在所设定的数值上。

校准

1.温度校准

按“Mode”键,至“Cal”指示灯点亮,按“一”或“一"直至"TEMPCAL

XX.X”用“t”或“1”键将屏幕显示数值改为与温度计读数一致的实际读

数,按“ENTER”确认,并按“Mode”键至“Run”模式。

2.CO?显示调零

在确保箱内没有CO2情况下,按“Mode”键至“Cal”模式(温度必须稳

定在设定数值12小时后)按“一”或“一”至"C02CALXX.X”用“t”

或“I”将显示数值改为零,即

“CO2CALO.0",按“ENTER”确认,并按“Mode”键至“Run”模式。

3.CO?校准

当显示CO?浓度值达到设定值15分钟后,测出箱内CO?实际浓度,并按“Mode”

键至“Cal”模式,按“一”或“一”至"C02CALXX,义%”,用"t”或“I”

将显示改为所测出的实际值,按“ENTER”确认,并按“Mode”键至“Run”模式。

注意事项

1.应等到箱内温度完全稳定后(达到设定温度12小时后),再开始加气(设

定气体浓度值),加气之前应确认C0,显示为零,否则,要先将显示调零再加气,

以保证箱内C0?浓度准确性。通常为第一天开机升温,第二天加气。

2.当显示CO,浓度值达到设定值15分钟后,测出箱内CO,实际浓度,并按

“Mode”键至“Cal”模式,按“一”或“一”至“C02CALXX.义外”,用“f”

或“I”将显示改为所测出的实际值,按“ENTER”确认,并按“Mode”键至“Run”

模式。

三、5418RCentrifuge标准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

1.电源开关及接线,将电源线接入220V50-60HZ交流电源上,打开电

源开关。

15

2.快速制冷键,将温度快速下降到所需要的设定温度。

3.时间调节键,轻轻旋转时间调节键调整所需的运转时间。

4.转速调节键,轻轻旋转转速调节键来调整所需的运转转速。

5.启动/停止键,轻轻按动时间调节键启动或停止仪器的运行。

6.短时运转键,短时间运行该仪器,用手压住时运转,松开停止。

7.开盖,仪器运行完成后自动开盖。

注意事项

1.该仪器应正常接入220Vac,50-60Hz电源上。

2.离心管在使用前应检查是否破损,用于离心的离心管应当始终牢固盖紧。

3.该仪器应远离水源,避免潮湿及高湿环境。

4.仪器四周致少应保持10T5cm,以保证仪器能正常散热。

5.应确保仪器放在水平固定平台上,以保证仪器能正常运行。

6.在运行该仪器之前,应确保样品在仪器上完全配平衡。

7.运行完成后,应打开盖子,等腔体内积霜熔化后,用干布将腔体内擦干。

8.定期将仪器底部接水盘中积水倒出。

四、高压蒸汽灭菌器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

1.将水加到高压锅内至其刻度线,将欲灭菌物品放入锅内,关闭锅门,拧

紧螺丝并确认已经封闭。

2.打开排气阀。

3.打开蒸汽开关,向锅内输入蒸汽或接通电源,使产生蒸汽。

4.观察排气阀的排气情况,待排出的气体由冷气变为蒸汽,压力表达到

0.05mPa时,关闭排气阀。

5.观察压力表,当压力升至0.15mPa时,开始计时。

6.压力达0.15mPa后,可调节进气阀,减少进气量,维持压力并使其稳定

在0.15mPa。电加热时,可切断电源,维持压力持续15分钟,至多不超过30分

钟,否则营养物质破坏。

7.关闭进气阀门或切断电源,让锅内物品自然冷却,不可马上打开排气阀,

以免发生意外。

16

8.待锅内压力降为零时,可打开锅盖,取出物品。

使用注意事项

1.应由受过良好培训的人员负责高压灭菌器的操作和日常维护。

2.由有资质人员定期检查灭菌器柜腔、门的密封性以及所有的仪表和控制

器。

3.应使用饱和蒸汽,并且其中不含腐蚀性抑制剂或其他化学品,这些物质

可能污染正在灭菌的物品。

4.所有要高压灭菌的物品都应放在空气能够排出并具有良好热渗透性的容

器中;灭菌器柜腔装载要松散,以便蒸汽可以均匀作用于装载物。

5.当灭菌器内部加压时,互锁安全装置可以防止门被打开,而没有互锁装

置的高压灭菌器,应当关闭主蒸汽阀并待温度下降到80C以下时再打开门。

6.当高压灭菌液体时,由于取出液体时可能因过热而沸腾,故应采用慢排

式设置。

7.即使温度下降到80c以下,操作者打开门时也应当戴适当的手套和面罩

来进行防护。

8.在进行高压灭菌效果的常规监测中,生物指示剂或热电偶计应置于每件

高压灭菌物品的中心。最好在“最大”装载时用热偶计和记录仪进行定时监测,

以确定灭菌程序是否恰当。

9.应当注意保证高压灭菌器的安全阀没有被高压灭菌物品中的纸等堵塞。

17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管理

1.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

室菌(毒)种或样本保藏部位为内部治安保卫的重点。

2.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菌(毒)种保藏,双人双锁,并建立所保藏的菌(毒)

种和生物样本名录及使用清单。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设立专册(卡),

详细记录名称、编号、来源、鉴定的日期和结果、鉴定者、所用的培养基、保藏

的方法、传代次数等。

2.实验室建立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销毁制度,销毁保存的菌(毒)

种和

生物样本应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在专册(卡)上注销并注明原因、时间、

方法、数量、经办人(双人)等。

18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制度

一、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

1.一般根据物品的种类和污染后的危害程度来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消毒首

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2.对于菌(毒)种、生物样本、其他感染性材料和污染物等,应选用高压蒸

汽灭菌法处理。

3.对于实验防护服、实验器具等,可选用高压蒸汽灭菌、化学浸泡法处理。

4.对于实验仪器,台面和实验室环境等,可选用化学消毒剂或紫外线照射的

方法处理。但若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采用更为有效的消毒法(如甲醛熏蒸等)。

5.对于被菌(毒)种、生物样本或其他感染性材料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

毒后清洗,使用前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

或灭菌处理。

6.清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1)清除表面污染时使用次氯酸钠(NaClO)溶液;含有1%有效氯的溶液

适于普通的环境卫生设备,但是当处理高危环境时,使用高浓度(5g/L)溶液。

用于清除环境污染时,含有3%过氧化氢的溶液也可以作为漂白剂的代用品。

(2)通过加热多聚甲醛或煮沸福尔马林所产生的甲醛蒸气熏蒸来清除房间和

仪器的污染。产生甲醛蒸气前,房间的所有开口(如门窗等)都应用密封带或类

似物加以密封。熏蒸应当在室温不低于21℃且相对湿度70%的条件下进行。清除

污染时气体需要与物体表面至少接触8h。熏蒸后,该区域必须彻底通风后才能允

许人员进入。在通风之前需要进入房间时,必须戴适当的防毒面具。可以采用气

态的碳酸氢钱来中和甲醛。这是一项需要由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的、非常

危险的操作。

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

实验室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不合格的物品不得离开实验室。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19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细菌含量必须GOO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

生物。

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含氯制剂、过氧乙酸等应

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

消毒灭菌物品的监测:应定期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随机抽检,消毒物品不

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高压蒸汽灭菌应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

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对于高危险性物品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

测。预真空压力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

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不得低于70uw/cm)新使用的灯管也

要进行监测,不得低于lOOuw/cm)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要求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

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4)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包括对空气、仪器设备、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的监测。在怀疑有

实验室污染时应进行环境监测。

20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个人防护

1.实验室人员进出实验室需进行登记,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个人物

品不允许带入实验室。进修、后勤、检查、参观等人员进入实验室须经实验室负

责人批准,由取得省级生物安全培训岗位合格证书的实验室人员陪同下进入,并

做好登记工作。

2.实验室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应在生

物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防护级别的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3.进入工作场所操作时应穿专用防护服,戴防护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使用

面部保护装置,手套应戴在工作服外面。应着不露趾防滑防水的工作鞋。穿戴工

作服和手套时不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离开实验室之前方可除去手套和工

作服。使用过的工作服和手套不得带离实验室,一次性手套和工作服不得清洗和

再次使用。

4.实验室配备有足够的清洁专用工作服和乳胶手套,并有专柜存放。

5.当防护用品破损或污染物泼溅时应立即更换。污染的工作服和手套应放置

在有适当标记的防漏袋中消毒。

21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准备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本程序,并对所从事的工作负有生物

安全责任,实验室主任负有监督和管理责任。

过程要求

1.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口罩和帽子等。

2.实验人员用防渗专用包装容器(袋)或者防锐器穿透密闭容器收集实验室

废弃物。在包装上贴警示标志和标签,标签上填写废弃物名称、数量、产生日期、

处理人名字、废弃物来源、是否回收、处理注意事项等后存放规定位置。实验准

备人员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记录。

3.污染物的一般处理原则为: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尽可能采用

废物回收以及固化、焚烧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

减少废物量、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排放标准。

4.生物类废物处理:生物类废物应根据其病源特性、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容

器和地点,专人分类收集进行消毒处理,日产日清。培养基、标本和菌(毒)种

保存液、血液、血清、临床标本等感染性废弃物首选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用过的

一次性手套、口罩、帽子,用过的试管、吸管、移液器吸头,用过的一次性实验

用品及实验器械等感染性废弃物可选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消毒液浸泡24ho可重

复利用的玻璃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等可以用消毒液浸泡2-6h.然后清洗重

新使用,或者废弃。盛标本的玻璃、塑料、搪瓷容器可煮沸15min.或者用消毒

液浸泡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