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

品情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

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

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

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

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

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

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

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

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一一《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

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I,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

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

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

己,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

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一一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

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

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

“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

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一一瓜洲;此时一一明月;此景一一春;自然想到了一一还;抒

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

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一一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

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

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一一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一一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

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

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

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

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

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

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

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

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

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

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一一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

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话,想对你们诉说一一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

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O"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

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

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

——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

生什么故事?一一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

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一一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

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一一(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一一(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

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

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

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O“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

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

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

名朗读这首词。

O“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

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

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

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

那就是一一(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

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

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

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

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

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

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渎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幽芳、漂泊”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

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

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

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

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三、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

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

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

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

下吧!

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4.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t吾。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二、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

(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

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

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

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

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

一想:

(1)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

出体会和感受。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

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

好这句话吗?

(2)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

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

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

颗拳拳爱国之心。)

♦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

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

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三、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

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

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

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四、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五、重积累,延伸拓展。

1.把文中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

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3.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6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泪下分外爱惜失声痛哭

爱国心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提前、

香飘十里”等词语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

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

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

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煮。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

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

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

《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

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

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

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

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

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

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

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

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

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

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

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

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

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

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

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

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

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

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

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

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

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

听。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教学反思:

8*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2.知识与技能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1.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

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2.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4.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1.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

3.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

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

的发现和体会。

4.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

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

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

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

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

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

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旧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

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

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

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3.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4.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景美:小桥、流水、柳树、野花、茶山

事欢:捉鱼虾螃蟹、扔野花、摘茶叶、赏野花

生活安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

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写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选材;如何运用学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口语交际和写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之情。

教学难点:

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

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的: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教学难点:

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

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

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

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

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

节目更精彩。

2.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

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

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

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

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

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

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目的:

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之情。

教学重点:

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

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

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二、大胆想象。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