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案_第1页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案_第2页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案_第3页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案_第4页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寒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寒食》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韩胡创作的一

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

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

光,如闻轻烟之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并不陌生,但相比于春节、元宵等节日,学生对寒食节

比较陌生。通过课下注释和资料的补充,可以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

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引出课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

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清明》清明节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一一寒食节的景象吧。(板

书:寒食)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2.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

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

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

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

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

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

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

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

事。寒食节习俗,有祭奠、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3.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

穿越千年来看看韩斓笔下的寒食节。

三、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1.自学“宫、侯”两个汉字。

2.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3.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指导。

四、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

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

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动。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生:落花纷飞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柳絮、杨花飞满天的场景。

师:我们见到的杨花、柳絮什么情况下才会飞起来?

生:刮风的时候。

师:“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不说''落

花”而说“飞花”,其实就是在写风。

(2)诗句中的“无处不飞花”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表达呢?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无

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

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御斜柳”写出了柳树怎样的姿态?

生:柳树的枝丫随风飘动

生:风都把柳树的树枝吹斜了

师:谁能想出几句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

生: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沐浴着这样的春风,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播放飞花视频配乐,指名读。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止火烛,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点燃烛火。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

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

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⑵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二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

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

以试着不看书来一遍。

三、拓展延伸

1.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

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

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韩亚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流露出对

封建政治腐败思想的不满。

2.除了我们刚学完的这首诗,还有那首诗作用了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题临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会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用讽刺的手法写

出了这些政客们还在不停的歌舞。

4.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除了韩扬描写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孟云卿也曾经写过

寒食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诵音频。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四、课后作业

背诵《寒食节》,每位同学收集一首写传统节日的诗积累在摘抄本。

板书设计

寒食

[唐]韩翔

一般风光: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和注解展开想象力自学古诗,学会“御”和“暮”两个生字,

2.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怀。

2.有节奏、有韵味的的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脚,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古诗的画面感,最终达

到自然成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激发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把诗情读厚,把诗意读简。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诗,题目是一一《寒食》。

2.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齐读诗题。

二、范读古诗

1.播放课件,古筝音乐起,老师范读古诗。

2.指出“花、斜、家”三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三、抓住诗眼,自学诗句。

1.请同学们用心的读一读诗句,思考:《寒食》这首诗作者写了些什么呢?

(作者分两部分写的:风景和风情。)

2.这首诗写的真好,每一句中都有一个用的极好的动词。这四个动词就是诗的眼睛,把诗给写

活了。自己读一读,找到这四个动词画下来,同时边读边学习“御”和“暮”这两个生字。

3.指名读诗句,找出动词。(逐句读诗,逐一汇报)

第一句:“飞”中看花;第二句:“斜”中观柳;

第三句:“传”中赐烛;第四句:“散”中承恩。

4.指名读诗句,初晓句意。

四、逐句晓诗意,感受画面。

导入: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幅全景图。这首《寒食》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

画卷呢?

L学习第一句,“飞”中看花。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指名读诗句。

(2)课件播放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3)提问1:春城哪里有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

提问2:春城何处在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

(4)总结:作者用了一个双重否定的句式,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春城到处是花的海洋。

(5)谈话交流:春城指的是哪里?(长安城,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2.学习第二句:“斜”中观柳

(1)指名读诗句,注意正音。关注“斜”字读音。

(2)指导识记、书写“御”字。御字笔画好多呀!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能一下子记住

它?

(方法一:用顺口溜记住它。“御”一一双人午止单刀方法二:我们用“理解字义法”学习

御字。御是会意字。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缰绳行于道中,

本义就是驾驶车马。)

(3)课件播放书写师范,学生随之书空。

(4)理解“御”字的意思。“御”字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皇上吃的饭叫(御膳)(咱们吃的东西可以叫膳食)

皇上用的笔叫(御笔)

皇上看书的地方叫(御书房)

皇上领兵打仗叫(御驾亲征)

皇家的柳树叫(御柳)

(5)通过“斜”字想象画面,训练想象力。

提问:一个灵动的“斜”字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力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指名读

诗句,想一想诗人当时看到的是哪里的柳树?是什么样的柳树?

(斜,写出了清风吹来柳条的姿态。婀娜多姿,轻舞飞扬。)

(6)了解“东风”的引申义。

提问: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什么?

(东风就是春风,它既是自然界中的风,像朱熹诗中写的那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

是春。”同时还暗含着帝王的意向。)

(7)引发联想,说说描写柳树的诗句或词语。

看到这样的柳树,我禁不住想起陆游的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千条弱柳垂青

琐,自嘴流莺满建章。

春风吹醒了皇宫里的柳芽,吹飞了柳条,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呀!

3.学习第三句,“传”中赐烛

(1)课件播放诗句,指名读,相机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2)学习“暮”字。

(3)提问:这首诗从白天写到夕阳西下,从哪里能看出是夕阳西下?

(4)引出“暮”字的教学,理解字义,学生说一说和“暮”相关的词语和诗句,教师适当补

充。

(暮江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5)体会动词“传”。提问:天色将晚,皇宫里在做什么?

强调:诗中说的汉宫指的是唐宫,唐朝常常以汉代唐。

(6)了解寒食节明明禁烟火为什么皇宫还在“传蜡烛”呢?皇宫禁不禁烟火?

(7)了解蜡烛的意义。引导学生在两个方面总结:

其一,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唯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一千

多年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为什么呢?(没有照明,那蜡烛对于人们

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清明为生新火之日,百姓自己钻木取火,高官贵戚则由黄帝赐火,

表示恩宠。那提前一天在寒食节的傍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向皇宫外面赏蜡烛,更加表明了皇

上给予的额外的恩宠。赐蜡烛是非常重要的仪式,皇上会派一队人马高高的举起蜡烛传出宫去。

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

总结,这一个“传”字用的真好,把浩浩荡荡的皇恩一下子从宫里传了出去。传给谁了呢,传

到哪里了呢?引出第4句诗的学习。

4.学习第四句,“散”中承恩。

(1)用诗句回答蜡烛传到了哪里?(轻烟散入五侯家)

(2)指名读第四句诗。引出典故:“五侯”。写诗是讲究用典故的,正所谓“引经据典”。

这句话中的“五侯”指谁呢?

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

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

究竟指哪一个呢?我们无法考证,诗无达诂,怎么理解都有道理。

(3)体会动词“散”。

轻烟(落)入五侯家。(速度太快,从上空落下来,太直)

轻烟(飞)入五侯家。(没有烟雾袅袅,丝丝缕缕的感觉)

轻烟(飘)入五侯家。(浮在半空)

“散”字给我们一种在高处,远处航拍全景的空间感觉。

(4)指导读诗句,读出“散”的意味。(轻一些,慢一些)

(5)总结:在这不准百姓点灯的寒食节,皇帝却给宠臣赐蜡烛,烟虽轻,却足见皇恩之浩荡!

五、再读古诗,品味诗风诗韵

1.配乐齐读古诗。

2.指名读诗。(以草圣张旭的书法为背景,尝试着背诵)

3.划分节奏读诗。

4.谈话互动,讨论讽刺意味。

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说这不仅仅是一首写景写景颂圣诗,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

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

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

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

究竟指哪一个呢?我们无法考证,诗无达诂,怎么理解都有道理。

六、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

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食

白昼夜晚

自然风光宫廷生活

春意盎然特权腐败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寒食》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韩姗创作的一

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

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

光,如闻轻烟之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预设: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

2.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预设:寒食节

3.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

——韩姗的《寒食》。

(板书:寒食)

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

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

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

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3.交流分享,了解作者韩姗。

韩姗(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

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

舍人。韩斓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4.教师指名朗读:

寒食

[唐]韩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提问: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预设: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教师提问: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预设: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2.指名学生答。

3.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

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

浓郁。

4.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预设1:“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

精当。

预设2:“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预设3: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5.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

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6.“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预设1: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预设2: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

在间接写风。

7.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教师相机板书:白昼自然风光春意盎然)

8.深入探索: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

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1: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

9.启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预设: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教师相机板书:夜晚宫廷生活特权腐败)

10.教师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

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

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五、古诗小结,课后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

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

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寒食

白昼夜晚

自然风光宫廷生活

春意盎然特权腐败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会写“侯”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寒食》。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寒食节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吧!(出示课件,指生读。)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多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

离不弃,甚至在重耳饥饿难耐之际,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给重耳做汤。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

国君,封赏有功之臣,但介子推不慕名利,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逼其

下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其忠臣之志,不仅改山名、建庙宇,

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师:听完这个故事,大家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哪个节日的由来吗?

生:寒食节。

师:对,这就是寒食节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寒食节的古诗。(板书:寒食)

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通过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

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寒食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很全面!老师也来补充一点(出示答案)。寒食节熄灭旧火,重取

新火。在唐代,人们常在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把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

恩宠。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里所描绘的景象。

师:同学们也都搜集了诗人的资料吧,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诗人?(指名说)

师:下面来看下老师总结的。

[韩姗,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754)

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翔的诗笔法轻

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师:注意“知”的读音是h6n9,请大家齐读诗人的名字。(生读)

二、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不过这首诗中有一些字的读音要注意,如“春城”的“城”是后鼻音,“散入”

的“散”是平舌音,读第四声。谁还想读读?(再指名读)

师:很好!这首古诗里有一个需要会写的字“侯”,大家看看“侯”与“时候”的“候”有什

么区别?

生:“侯"字中间少一竖。

师:对,“侯”字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请大家看老师怎么写,然后在学习单上多写几遍。

[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师:看看下面的几个词语,大家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查看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

生:“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生:“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生:“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生:“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生:“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师:很好,那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同桌间互相交流,等会儿找同学来说。

师:谁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

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课件出示诗意)

师:不错!谁能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

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课件出示诗意)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再仔细品味下这首诗吧!

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师: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说说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生:“春城”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春天。

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长安城内,柳絮在空中到处飞舞,柳枝随着春风摇曳的画面。

师:诗人站在高处远看,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这两句诗写出了柳絮轻盈而美丽的

特点。止匕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

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师: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异

同。

生:“无处不飞花”,“无”和“不”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

师:那用双重否定有什么好处呢?

生: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让人感觉全城都沉浸在春意中。

师:说得不错。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柳絮的轻盈、美丽呢?又从哪里能体会到柳条的轻盈、柔软

呢?

生:从“飞”字可以体会到柳絮的轻盈、美丽。

生:从“斜”字可以体会到柳条的轻盈、柔软。

师:不错,“飞”和“斜”两个字极具动感,表面是写柳絮、柳条,其实写的是春风,这两个

字写出了春日美景的灵动。(板书:柳絮飞舞柳枝摇曳)

师:谁知道《寒食》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诗的前半部分写白天柳絮在飞,柳条在摇,后半部分就写日暮了,所以是按时间顺序来写

的。

师:说得非常好!诗中除了描写柳絮飞舞、柳枝摇曳,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仔

细读读后两句诗,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通过你的描述,老师似乎也看到了。(板书:传赐蜡烛轻烟四散)你们觉得这两句诗中

哪个字最传神?

生:“传”字,它让我感觉到了镜头的移动。

生:“散”字,我仿佛真的看到了轻烟飘散的场景。

师:说得很好。那从这“传烛图”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我想诗人可能是想赞颂皇帝把自己的福泽传递给臣子们,展现了一派承平气象。

生:我认为有讽刺的意思,举国上下都在禁火,但是王公贵族却正忙着传赐新火。

师:同学们的体会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有道理的。同学们能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独立思考十分

可贵。下面请大家带着不同的体会再读一读这首诗吧!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全班齐

读)

四、熟读成诵,拓展积累

师:学完了这首诗,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它快速背诵下来吗?

生:可以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背诵。

师:说得不错。那请同学们试着背诵古诗。

[生自由背诵,再指生背诵,最后去掉课件提示全班齐背。]

师:课后,同学们记得背诵巩固哟。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五)

教材分析

《寒食》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韩姗创作的一

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

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

光,如闻轻烟之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课件出示王安石的《元日》

2.过渡:同学们,我们刚才读的《元日》,是一首与传统节日春节相关的古诗。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姗笔下的寒食节。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韩姗,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

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姗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

君平诗集》。

2.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为寒食节。传说春秋时,介

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介子

推母子被焚身亡。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其忌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这一

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节。(出示节日风俗图片)

3.写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

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

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

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寒食》,读准字音。

2.圈出诗句中的景物,想象画面。

3.朗读节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易写错:“侯”,生易写错成“候”。书写时注意中间不加一竖。

4.同音字:“暮”,常考查学生“暮、幕、慕、墓……”形近字组词。

提示: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圈注勾画重点词,标注疑点。

四、古诗解读

1.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会运用哪些方法?

(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

2.古诗解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3.讨论交流: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讨论:诗的开头描绘了春天长安城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诗写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的寒食节景象。暮色临近,京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

东风吹过,皇家花园里柳枝随风飘拂。)

4.讨论交流:(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春城、飞花、东风、柳斜)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改成“落花”好不好呢?

为什么?

(诗人不说“无处不落花”,而说“无处不飞花”,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

暗写风。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

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过渡: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晚的长安是怎样的情景呢?

5.古诗解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指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代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

家,受赐的可以点火。[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翻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6.合作探究:再读古诗,说一说你对古诗中的哪个画面印象深刻,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一: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两句诗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想,暮春时节,春城里落花随风飞舞,皇城里

的垂柳随风摇曳。一个“飞”写出了花的飘舞之态;一个‘'斜"字写出了垂柳的摇曳之态,“飞”

和“斜”明写花和柳,暗写风,动感强烈,也让人感受到了城里的浓浓春意。

示例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后两句所描绘的画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

两句诗用白描的手法写长安城落日时分的情景,前一句写了传蜡烛的情景,后一句描绘了沿途

轻烟飘散的情景。“轻烟散入”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宫中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没有写马也没有

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却让人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使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

言外之意。)

7.讨论交流:寒食节,顾名思义不能生火,为什么还会有“轻烟散入五侯家”呢?

(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

宫,天子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说到这里,

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二)

五、写法探究

1.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寒食》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汉朝时期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

际上借古讽今,通过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贵豪门享有特权的黑

暗社会本质的讽刺。

2.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资料了解一下。

2.默写古诗。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

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

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

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

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

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

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

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

越千年来看看韩斓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唐]韩姗)

2.作者简介。

韩姗,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

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

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

二、明诗意,感情读。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

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

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

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

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

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

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

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

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

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

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

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

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

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

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

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特

殊情景)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

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

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

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

刺)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

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

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

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

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

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

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

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

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

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板书设计

寒食

[唐]韩翔

一般风光:春城飞花东风御柳

讽刺

特殊情景:日暮蜡烛轻烟五候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迢迢牵牛星》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古诗。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

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

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

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

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开篇先写

织女隔着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她心里的感觉。第二句正面写织女,既是写景也是

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为后文的“清且浅”做了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

的娇美姿态。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

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皎、章、泣、盈、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你们诵读过

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乐歌,你们都诵读过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

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一一《迢迢牵牛星》。

3.出示课件板书:迢迢牵牛星

4.出示课件简介《古诗十九首》,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它就是《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

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

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怀和

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二、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生字词:纤纤擢素手(xidn)札札弄机杼(zhd)泣涕零如雨(qiti)

盈盈一水间(jian)脉脉不得语(mo)

2.学生齐读。

三、探究内容,体味情感

1.请学生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故事,初步感受《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2.出示课件:东汉以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大意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爱上

了人间的牛郎,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并生有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察觉此事,便派天兵天将押

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万分,在老牛的帮助下追上天去,快追

上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出现了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只有对河而泣。他

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

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以后,七月初七这一天就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

巧节”“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乞巧一一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

3.《迢迢牵牛星》写的就是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的故事。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

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板书:情感:伤感哀怨)

4.带着伤感、哀怨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是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

感与哀怨呢?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

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眼泪。“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

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是夸张和比喻

的修辞,塑造织女相思之苦。

纷纷织女泪尽洒,谁解其中相思味!那泪如雨下的神态,就是织女相思成痴最好的表达。

(2)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

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拟声词,是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

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泄漏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

(4)迢迢牵牛星。

“迢迢”指遥远的地方。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人内心起相思。

迢迢万里遥,深深相思情。距离的旷远拉伸了主人公之间的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

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6)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

“盈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

回味无穷。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欲语难诉,深情难吐,只好默默相视,以表相思。情景并生,哀怨动

人。

四、感受语言之美。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

这样的浪漫不仅在内容,还有它的语言形式,用“深衷浅貌,短语长情”评价最为贴切。再次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深深的话,浅浅的说”的语言之美。(板书: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提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

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板

书:叠字)

2.拓展延伸,加深叠字理解。

使用叠字有很多好处,如: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细致真切。感情表达,绵密曲折,深切感人。

气势连贯,音节优美,增强节奏。说一说你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诗句。

提示: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使用叠字,尝试创作一组诗句,书写自己眼前之景或表达内心之情。

提示:鼓励学生用叠词进行初级创作,不同形式都可以(创作个人歌曲、顺口溜、)

例如:

赏赏花,踏踏青,高高兴兴观观景。

拍拍照,摄摄影,开开心心陶陶情。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

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

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

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情感:伤感哀怨

叠字:深深的话,浅浅的说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一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

《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教师板书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教师点拨:重点强调:“纤”读“xid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2)读出韵味。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3)教师范读。

(4)自由练读。学生诵读。

4.教师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

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

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教师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

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L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预设L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

预设2: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2.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预设:伤感

3.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

预设:相思

4.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

呢?指名学生答。

预设1:“迢迢”这个词语在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二

预设2:“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

远,都很明亮。

(教师相机板书:相隔之远迢迢皎皎)

5.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

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预设1:“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

“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

预设2: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教师相机板书:相思之情札札)

6.通过哪些具体词语,也能感受到织女的内心情感?

预设L:“不成章”是因为思念,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板书:不成章)

预设2:“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

“不成章”。

预设3:“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预设4:“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

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7.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8.教师引导:“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