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论文: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3400字】_第1页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论文: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3400字】_第2页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论文: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3400字】_第3页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论文: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3400字】_第4页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论文: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34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论文:论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目录TOC\o"1-2"\h\u14940前言 17984一、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状况 24121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39116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4105091、宋代的活字印刷 4165752、元代的活字印刷术 525083、明代的活字印刷术 596444、清代的活字印刷 513991四、结论 614545参考文献: 6摘要:发明印刷术的先决条件: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发明发展过程及活字印刷术,对于中国文化,经济来说、政治及其他方面有着难以抹去的功劳。印刷术流传到欧洲以后,一改原先只能由僧侣来阅读,接受高等教育,为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产生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资产阶级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印刷术发明有多重要。关键词: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中国前言我们伟大祖国经过数千年的长期发展,创造了丰厚灿烂的古代文明,尤其在古代,科技发明更是灿若星辰,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及文物考证可知,自印刷术被发明到西方印刷术勃兴为止,我国古代印刷术已经领先于世界几千年。纵观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人以雕版印刷发明为基础,逐渐创造出活字印刷术来,使得中国古代印刷术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大放异彩,它在世界科学文化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大大加快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状况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前,特别是造纸术尚未问世以前,由于缺少轻巧的书写材料极大地制约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懂得陶器上文字符号的绘制,符号包括横道,竖道和斜道,面积约二三十种,这大概是中国原始文字产生的原因。试想一下,用陶器描摹文字,读起来该是多么不容易。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中国文字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当时文字多刻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后人称“甲骨文”。我们现在的汉字,它以甲骨文为蓝本发展起来。甲骨文是可识汉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体系之一,已发现甲骨文单字5000个字左右,能识1700字左右。甲骨自身体积较大,且大多已经碎裂。甲骨文的形态与我们现在的文字相差甚远,常人很少知道,而在文字内容上也多有记载占卜。由此可见,在甲骨上刻文字,读书该有多么不容易。约自商代后期始,祖先们又将铸字镌刻于青铜之上,多为其姓名或纪念性的短文,青铜器中此类文字通常被称为铭文。西周晚期着名毛公鼎铭文多在497个字以上,是目前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估计还在商代,先民们便用墨和毛笔在竹木简上写字。竹木简为细长的木片或竹片,每片约一二尺长,大约有半寸宽。一份文件需要几十甚至上百片,一本书也需要成千上万片。成百上千的竹、木箭头,需要用麻绳按顺序编联在一起,麻绳易断,所以用丝绳编结,称为“丝编”,有时用熟带皮编结,称为“韦编”,一般先编结后书写。所编竹木箭称“册”、写出全文称“篇”。至春秋战国时期,书写于丝织品之上的书籍应运而生,被称为“帛书”。但是丝织品价格昂贵,而且不能推广,因此,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竹木简的应用仍然十分普遍,帛书尚未流行。到东汉末年,帛书大量流行,帛书质软轻巧可随意叠放或卷起来,便于阅读携带和保存,其产生与普及给古人的读书学习带来有利条件,但是大多不能用,还不可能是普及文化的最好方法。蔡伦总结了西汉以来用旧麻头、树皮、渔网、破布等作为原料造纸,对造纸术进行改良,于公元105年试制成功轻便廉价且可批量生产的植物纤维纸,此后造纸术便在世界各地传播。然而,当图书完全依靠抄写传播时,古人阅读起来还颇为艰难,文化推广仍受极大制约。一本长篇书籍的手工抄写需要数年,十余年之久,不仅费时费力,且抄写时易犯错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誊写过的书籍已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促使祖先们不得积极想办法去寻找复制书籍的新途径,于是雕版印刷术便发明出来了。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中国古代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术,也是人类最早的印刷术,发明于隋末唐初,已有1400多年历史。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雕版印刷是以木板为原料,再在木板上刻出凸起的阳文反字,之后涂墨于版面上,把纸覆盖到上面抹平,字迹就会印到纸上。一部书版可以连续印出成百上千部书,比手抄书省时省力又方便。雕版印刷术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之母”它开创了用技术手段来促进人类传播知识信息的历史时代。尽管不断出土的实物证明,早在西汉初年就开始使用纸。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四大发明之一”地位的造纸术还是蔡伦所发明的造纸术。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材料的范围,降低了造纸成本:创新发明了造纸工艺,造出了适于书写的优质纸张。从此,纸张的大量生产成为现实。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古代丛书典籍如《金刚经》《九经》《太平广记》《太平御览》《说文解字》等都是雕版印刷品。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书籍的需求逐步增加,雕版印刷术的弊端日益凸显。一是采用雕版印刷书籍,每印一页就得刻一版,每印一本书就得刻一副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二是印刷一部大型典籍,先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雕刻成版。如只印一次就不再印刷,造成雕版极大浪费。再加之因故半途而废,损失更为严重。三是大量雕版占据空间不少,储存难度与日俱增。因此,无论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造成极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亟待一种便捷、省力和廉价的印刷术出现。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1、宋代的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被发明后,人们以木板为材料颇节省了开支,而其发明与弘扬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雕版印刷仍存在不足,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较大的费用,刻字费时且不便于保存的问题,所以大家不断地钻研、努力提高,最后创造出更高级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在原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先刻突出繁体字,然后刷墨印成纸张。不同点在于:雕版印刷由整块木板印刷,但泥活字打印使用的却是一个个单泥字。印书的时候首先排版好了才能印出,印好之后又将书版拆分成一个个单字,为下一次排印做准备。这就按不同图书排印出了不同版本,节省了资金,节省了人力,打印快捷,显着提高印刷效率。这种泥活字印刷术是由我国宋朝的毕升发明。这项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2、元代的活字印刷术元代活字印刷术不断发展和革新,除了沿袭泥活字之外,另有锡活字、木活字等。据元朝初年著名科学家王祯所著《造活字印刷书法》一书,曾提及宋末元初,有的以字模浇锡活字,由于当时没有好的油墨,往往印坏,因此没能流行起来。但这是中国最早出现锡活字,亦为世界最早锡活字之一,比欧洲人在古登堡使用金属活字印书的历史,差不多早了一二百年。至公元1298年,王祯以自己的设计雕刻了我国最早的木活字,试刊刻其所纂《大德旌德县志》,获得成功,它还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木活字本的地方县志。3、明代的活字印刷术明代活字印刷,除沿袭木活字以外,另有铅活字、铜活字等。从事木活字印书,遍及各私家、书坊与书院等等。木活字印本中有书名可查考的大约100余种,其中以万历年间印本最为丰富。其中着名的有战国人所著《曷鸟冠子》一书,该书后颇受乾隆赞赏。再后,铜活字被创制。据充分可信的数据,我国真正使用铜活字印刷,是在明朝中叶。在弘治和正德年间,在江苏无锡地区,华家、安家是最著名的。尽管版本印刷并不精致,但是,这是目前国内保存下来的第一部金属活字印本。关于明代创制铅活字一事,史载甚简,亦无印本传世,遂不详述。4、清代的活字印刷清代活字印刷,除沿袭锡、铅、铜、泥、木和其他活字之外还有磁活字的发明,以“泰山磁版”最为著名。泰山磁版原属古代印刷术一种特殊方法之一。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在泥活字上加磁釉,烧造为磁活字。他用它刻佛经和各类图书,还带着这个磁活字到外地去卖。1719年,被印成经济学家张尔岐的《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周易说略》、《蒿庵闲话》于公元1961年先后在山东、北京等地被发现,它对研究中国印刷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材料。鸦片战争后,西方铅印在国内才渐流行,西方以字模所铸铅字取代我国各种活字,成了现代印刷主流。四、结论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印刷术是中国人创造的,当前,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直接,间接地从中国传播过来的,还是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印刷术也被称为“文明之母”,印刷术的广泛传播,为全人类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欧洲“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亦有积极影响。参考文献:[1]谢和耐,谢锦辉.中国印刷术的开端[J].2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