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o"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检测试卷(本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山西运城期中)与殷商“敬鬼侍神”思想不同,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天命靡常”,上天会以“德”为原则,改换其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即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惠本归民之志,民和而后神降福”。西周的这一思想()A.反映了礼制与政治的相结合B.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C.注重强化统治者的自我约束D.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2.(2023·湖南郴州期末)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孙子反对战争,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子更为博爱,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说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A.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富含“仁”“爱”“和”等优秀基因C.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D.促使思想家重视人与自然关系3.(2023·海南卷)“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4.(2023·湖南怀化期末)东汉章帝亲自裁定的《白虎通义》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主,包括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在内的九种关系。这种延伸说明()A.儒学进一步向神学方向发展B.国家力图强化社会控制能力C.治国理念开始出现重大变化D.援释入儒成为思想界的主流5.(2023·浙江卷)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6.(2023·河北保定期末)唐朝很多贵族的墓前石刻都刻有翼马造型。下图所示是唐朝乾陵神道上的翼马,翼马四腿腾空。肩部对称的一对羽翼做程式化的云朵状处理,凡间的马有了这对翼而一跃成为带领亡灵升天的天马,甚至有了龙的精神。唐代翼马的这一造型()A.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B.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7.(2023·重庆江北期末)唐朝王室在继承隋《九部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编制形成了燕乐、清商伎(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等《十部乐》,推动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了高峰。这折射出当时()A.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B.文化上的兼容并包C.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D.统治者的生活奢靡8.(2024·山东菏泽期中)南宋诗人陆游在《鸟啼》中描述: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据此可知,宋代()A.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文化蕴含天人合一的理念C.科举制推动了文学的繁荣D.男耕女织是主要生产方式9.(2024·山西运城期中)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他们的这些主张()A.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B.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C.突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10.(2024·福建三明联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艰苦奋斗的意志B.勤劳勇敢的精神C.厚德载物的追求D.家国情怀的倡导11.(2023·广东云浮期末)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份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A.追求和谐共生B.倡导经世务实C.强调道义责任D.崇尚守正创新12.(2024·安徽合肥联考)孙中山曾以“世界大同”来表达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其在阐释“民生主义”时说,“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生观()A.受到西方民族观念的影响B.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C.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深谙民生问题的艰巨13.(2024·河北沧州联考)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曾言:“战场之硝烟一散,此昙花幻现之军事内阁,即将告终,而一复其平民政治之精神,此又战后复活之世界潮流也。”他又在《庶民的胜利》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看成是相对于“大……主义(专制的隐语)”和“资本主义”而言的“民主主义”和“劳工主义”的胜利。李大钊的这些认识()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B.表明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C.旨在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D.影响了五四以后其思想发展的方向14.(2024·江苏南通期中)1897年,梁启超前往湖南创办时务学堂,引导和要求学生阅读“西国近世吏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求治天下之理”,阅读物理格致之书,“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志乎极”。由此可见,梁启超的办学努力()A.利于推动思想启蒙B.冲击了传统官僚体制C.促进革命力量发展D.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15.(2024·河南洛阳期中)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抨击封建思想,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些新思想()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B.开始突破传统夷夏观念的束缚C.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D.表明追求民主已成为社会共识16.(2024·湖北武汉期中)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中国士大夫对神的态度就是“敬天秉公”,而天就是天理、自然;赞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理性的、人道的原则,具有普遍性。这主要说明()A.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B.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C.中西方文明之间互相的借鉴D.中国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3·湖北鄂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二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18.(2023·浙江杭州联考)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摘编自《老子》《荀子》材料二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摘编自豹云天《探索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特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予以合理解释。(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隋唐时期“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简析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影响。(8分)19.(2023·福建南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印度人没有写史的传统。关于7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史籍,只有波那跋吒的《戒日王传》。除这本书外,在印度一些地方还发现了戒日王时期的铭文。但是,《戒日王传》讲戒日王家族事情较多,关于当时印度的社会、经济生活讲述较少。而玄奘根据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指授弟子辩机撰成的《大唐西域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这部著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山川气势、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风情,该书应有尽有。《大唐西域记》成了古代印度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研究者的必读书,被印度史学家视为史学珍品。——摘编自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7世纪上半期印度历史的主要史料,简析《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20.(2023·湖南长沙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心存敬畏之心,要敬天爱人。吴虞《读荀子书后》:“其《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之所由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请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要尽量涵盖“天地君亲师”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论证充分,紧扣主题)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o"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检测试卷·教师版(本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山西运城期中)与殷商“敬鬼侍神”思想不同,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天命靡常”,上天会以“德”为原则,改换其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即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惠本归民之志,民和而后神降福”。西周的这一思想()A.反映了礼制与政治的相结合B.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C.注重强化统治者的自我约束D.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这注重强化统治者的自我约束,故选C项;礼制强调等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君本论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以德配天”是西周统治者对世界的认识,二者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答案C2.(2023·湖南郴州期末)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孙子反对战争,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子更为博爱,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说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A.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富含“仁”“爱”“和”等优秀基因C.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D.促使思想家重视人与自然关系解析题干中孔子思想体现了“仁”“爱”;老子、孙子及墨子等思想体现了“和”“爱”等,故选B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说法错误,排除A项;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排除C项;“重视人与自然关系”只是老子的主张,排除D项。答案B3.(2023·海南卷)“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解析据材料“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将一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并未体现欧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文明交融”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欧洲学者用拉丁语为《论语》作注,是为了学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项。答案D4.(2023·湖南怀化期末)东汉章帝亲自裁定的《白虎通义》结合社会变迁提出了“三纲六纪”思想,将儒家着重调整的社会关系由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延伸到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主,包括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在内的九种关系。这种延伸说明()A.儒学进一步向神学方向发展B.国家力图强化社会控制能力C.治国理念开始出现重大变化D.援释入儒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解析据材料可知,官方的《白虎通义》将社会关系由三种延伸到九种,表明国家在社会关系上的控制进一步细化,故选B项;儒学向神学方向发展的表现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以及由此影响而出现的“谶纬神学”,而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社会伦理纲常的控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国家的治国理念基本延续西汉“外儒内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虽然传入中原,但此时并未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且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社会伦理纲常的控制,排除D项。答案B5.(2023·浙江卷)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解析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反对苛政”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故选C项;老子在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排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答案C6.(2023·河北保定期末)唐朝很多贵族的墓前石刻都刻有翼马造型。下图所示是唐朝乾陵神道上的翼马,翼马四腿腾空。肩部对称的一对羽翼做程式化的云朵状处理,凡间的马有了这对翼而一跃成为带领亡灵升天的天马,甚至有了龙的精神。唐代翼马的这一造型()A.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B.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解析据材料“带领亡灵升天的天马,甚至有了龙的精神”可知,凡间的马死后可以凭借羽翼继续行使马的使命,这是一种典型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故选B项;现实中马没有羽翼,显然唐代翼马的这一造型不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A项;唐代翼马的造型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传统文化多元无关,排除D项。答案B7.(2023·重庆江北期末)唐朝王室在继承隋《九部乐》的基础上,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编制形成了燕乐、清商伎(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等《十部乐》,推动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了高峰。这折射出当时()A.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B.文化上的兼容并包C.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D.统治者的生活奢靡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音乐继承了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繁荣,因此体现了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政策,故选B项;材料没有强调音乐形式多样,音乐形式仍然是乐舞形式,排除A项;唐朝盛世局面是在唐朝前期,材料没有指明唐朝音乐的具体时间段,不能推断出盛世局面,排除C项;朝廷设置《九部乐》《十部乐》的目的,一方面供统治者娱乐,更重要的是显示国家强盛,其政治作用大于娱乐性,礼仪性大于表演性,排除D项。答案B8.(2024·山东菏泽期中)南宋诗人陆游在《鸟啼》中描述: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据此可知,宋代()A.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文化蕴含天人合一的理念C.科举制推动了文学的繁荣D.男耕女织是主要生产方式解析据题干内容可知,陆游在诗中将农民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鸟啼一一对应描述,强调农业生产须遵循自然规律,反映出宋代文化蕴含天人合一的理念,故选B项;题干诗作述及的是农业生产与鸟啼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未涉及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农业生产,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项;题干内容虽然述及了农业生产,但是并没有强调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答案B9.(2024·山西运城期中)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他们的这些主张()A.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B.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C.突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据材料“倡导重欲、尚利、贵私”可知,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力图摆脱封建道德束缚,实现个体幸福,即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故选B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幸福内涵突破了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而非封建纲常伦理(三纲五常),排除C项;“动摇”说法错误,此时宋明理学仍占统治地位,排除D项。答案B10.(2024·福建三明联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艰苦奋斗的意志B.勤劳勇敢的精神C.厚德载物的追求D.家国情怀的倡导解析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的意思是哀叹人民生活的艰难,“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对没能见到国家统一的悲伤和对收复失地的信念,“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意思是念念不忘的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至亲便不禁双泪直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即使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家国情怀,故选D项;材料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在思想上爱国、爱家,没有体现行动上要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排除A、B两项;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君子应追求深厚的德行,与材料中爱国、爱家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答案D11.(2023·广东云浮期末)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份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A.追求和谐共生B.倡导经世务实C.强调道义责任D.崇尚守正创新解析材料提及个人“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故选C项;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经世务实侧重文化要为现实服务,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守正创新指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答案C12.(2024·安徽合肥联考)孙中山曾以“世界大同”来表达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其在阐释“民生主义”时说,“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生观()A.受到西方民族观念的影响B.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C.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深谙民生问题的艰巨解析根据“以‘世界大同’来表达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可知,孙中山将其“民生主义”与孔子的“大同世界”联系在一起,说明其民生观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西方的民族观念没有关系,排除A项;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而孙中山核定地价、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实现民生主义的艰巨性,没有体现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艰巨性是否有深刻的认识,排除D项。答案C13.(2024·河北沧州联考)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曾言:“战场之硝烟一散,此昙花幻现之军事内阁,即将告终,而一复其平民政治之精神,此又战后复活之世界潮流也。”他又在《庶民的胜利》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看成是相对于“大……主义(专制的隐语)”和“资本主义”而言的“民主主义”和“劳工主义”的胜利。李大钊的这些认识()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B.表明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C.旨在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D.影响了五四以后其思想发展的方向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认识到平民和劳工的重要作用,这影响了其之后思想发展的方向,有利于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故选D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项;这一时期刚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潮,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主义”和“劳工主义”的胜利,属于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涵,排除C项。答案D14.(2024·江苏南通期中)1897年,梁启超前往湖南创办时务学堂,引导和要求学生阅读“西国近世吏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求治天下之理”,阅读物理格致之书,“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志乎极”。由此可见,梁启超的办学努力()A.利于推动思想启蒙B.冲击了传统官僚体制C.促进革命力量发展D.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解析由“阅读‘西国近世吏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求治天下之理’,阅读物理格致之书,‘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志乎极’”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倡导宣传西方的文化,有利于推动思想启蒙,故选A项;时务学堂影响有限,没法据此得出冲击了传统官僚体制的结论,排除B项;梁启超是改良派,其努力不会促进革命力量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的办学实践,与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答案A15.(2024·河南洛阳期中)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抨击封建思想,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些新思想()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B.开始突破传统夷夏观念的束缚C.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D.表明追求民主已成为社会共识解析由“抨击封建思想,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宣扬民主与科学,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都为中华民族的救亡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夷夏观念开始受到冲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追求资产阶级民主的体现,排除D项。答案A16.(2024·湖北武汉期中)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中国士大夫对神的态度就是“敬天秉公”,而天就是天理、自然;赞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理性的、人道的原则,具有普遍性。这主要说明()A.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B.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C.中西方文明之间互相的借鉴D.中国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家们通过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来为理性主义的传播寻找理论依据,故选B项;西方的启蒙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二者具有阶级本质的差异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对启蒙思想的借鉴,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在涵义,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3·湖北鄂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材料二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纂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从传播途径、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内涵特点、印刷术发展等方面归纳。(2)影响,据材料二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对中国科技发展趋向、学术界及思想观念的变化等角度归纳。答案(1)原因: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2)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使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18.(2023·浙江杭州联考)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推动了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摘编自《老子》《荀子》材料二隋唐时期,采取开放政策,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礼俗的巨大影响而中国化了。在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的顶峰,并对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摘编自豹云天《探索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特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予以合理解释。(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佛教的角度说明隋唐时期“不仅吸收了外域文化,而且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简析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诗词书画艺术的影响。(8分)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得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第二小问解释,结合所学道家学说的相关知识分析阐释。(2)第一小问说明,从吸收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信息“一是以禅语入诗,二是以禅趣入诗,三是以禅法入诗”及所学知识得出,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答案(1)内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解释: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2)说明:①吸收: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完成本土化。②传播: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空海来华学习求法(或,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影响:体现佛教内容,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19.(2023·福建南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印度人没有写史的传统。关于7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史籍,只有波那跋吒的《戒日王传》。除这本书外,在印度一些地方还发现了戒日王时期的铭文。但是,《戒日王传》讲戒日王家族事情较多,关于当时印度的社会、经济生活讲述较少。而玄奘根据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指授弟子辩机撰成的《大唐西域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这部著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山川气势、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风情,该书应有尽有。《大唐西域记》成了古代印度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研究者的必读书,被印度史学家视为史学珍品。——摘编自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7世纪上半期印度历史的主要史料,简析《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解析第一小问史料,据材料“7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史籍”“《戒日王传》”“戒日王时期的铭文”“《大唐西域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第二小问史料价值,据材料“玄奘根据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内容是多方面的……应有尽有”“成了古代印度……必读书,被……视为史学珍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首先为研究唐代的对外交往提供材料,另外它根据玄奘亲身经历撰成,材料相对真实可靠,内容涵盖多方面,丰富详实,是研究古代印度史的必读书,为印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或更充分的根据。答案史料:《戒日王传》、铭文、《大唐西域记》。史料价值:材料的可靠性;内容的丰富,材料的详实;为印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或更充分的根据;是研究古代印度史的必读书;为研究唐代的对外交往提供材料。20.(2023·湖南长沙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心存敬畏之心,要敬天爱人。吴虞《读荀子书后》:“其《礼论篇》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实吾国‘天地君亲师’五字牌之所由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材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请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要尽量涵盖“天地君亲师”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论证充分,紧扣主题)解析首先,解读图文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拟定主题;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最终得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结论。答案示例主题:“天地君亲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论述:“天地君亲师”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①天地:“天地者,生之本也”,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②君: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忠君爱国之意。③亲:人的至亲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祭亲也就是祭祖,体现了儒家“孝”的文化。④师:祭师即祭圣人,源于祭圣贤的传统。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肉体,那么老师就培育了人的心灵,要尊师重教。结论:“天地君亲师”包含了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o"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检测试卷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本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河北沧州联考)有学者指出,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荼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该学者意在说明()A.不同文明发展的趋同化B.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社会生活C.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D.古代东南亚国家具有强大的外贸能力2.(2024·广西桂林联考)下表所示是《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女性遭到自由民殴打时,对罪犯惩处的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典()被打者法律规定一个自由民的女儿导致她流产应赔偿10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处死他的女儿来偿命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人)的女儿导致她流产需赔偿5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赔偿半米那银子女奴导致她流产需赔偿2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赔偿1/3米那银子A.维护贵族阶层的权益B.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操作性C.保护女性人身自由权D.实行同罪异罚,体现阶级性3.(2024·河南新乡期中)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欧麦尔时代,每征服一地,欧麦尔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在攻打埃及之前,欧麦尔还特意嘱咐将士:“你们若进入埃及,必须善待科普特人。”这些举措()A.实现了民族间的和睦B.有助于阿拉伯文化的传播C.旨在丰富阿拉伯文化D.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4.(2023·辽宁锦州期末)《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它传入欧洲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都受到其影响,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B.成为欧洲文化的源头C.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D.直接推动欧洲社会转型5.(2023·浙江卷)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A.古代印度B.古代希腊C.古代埃及D.古巴比伦6.(2024·山西大同调研)公元前五世纪初,雅典酒神剧院逐渐建成。它采用了“碗”型结构,依托山体建造了斜坡式座位,不仅确保了每个座位的视线都能完整地观看舞台表演,还使高处的人能够享受到不弱于底层席位的音效。雅典酒神剧院的这一设计()A.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B.反映了雅典等级观念的消失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表明雅典建筑技艺领先世界7.(2023·山东滨州期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赞异邦人的好风俗,并承认希腊人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东方学来的,同时代的希腊人也普遍持有这一态度。这一态度()A.源于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B.反映了希腊文化的扩张性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先进性8.(2023·河南焦作期末)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雅典帕特农神庙、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在创作中都曾以数学模型为依据。古希腊服饰在衣褶的数量、方向,服装折叠后整体造型都符合“数”的比例和谐观念。这体现出,古希腊文明具有()A.开放包容态度B.理性主义取向C.人文主义情怀D.以人为本意识9.(2024·河南新乡测试)英国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评论说:“这种艺术曾一度衰颓而又兴起,在11世纪达到了新的高峰。它在东欧仍然是现代的艺术传统。它说明了新的官方基督教的抑制和冲动。东方的特性,尤其是埃及和波斯的倾向被强加于古典传统之上。”这一评价旨在()A.肯定古希腊的古典艺术B.阐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C.颂扬东西方的文化交流D.揭示拜占庭艺术的特色10.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11.(2024·山西运城期中)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必须阅读的《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外,也会阅读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法学、医学等方面的课程。这反映出()A.教会对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作用B.基督教文明具有多样化特点C.基督教垄断了欧洲教育与文化D.教会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12.(2024·湖北鄂州期中)中世纪时,人们普遍相信男人比女人要少一根肋骨(《圣经》中,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出版了《人体的构造》,该书驳斥了这一理论,称之为“可笑的”,并且对人体展开进一步的解剖,挑战了对于身体的形态和移动的古老观念。维萨里的研究()A.是西方近代医学的开端B.摧毁了基督教神学统治C.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D.因科学性备受人们追捧13.(2023·安徽阜阳期末)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14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罗马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使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加速了罗马法完整体系的形成C.推动了东正教中心转移到西欧D.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4.(2024·山西运城期中)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圀(国)设史馆,并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如图)。该史书的修撰反映出()A.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C.日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德川幕府思想上的保守封闭15.(2023·安徽阜阳期末)印加帝国13世纪崛起,被历史学家称为“美洲罗马”,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国家制度,有自己的行政系统,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些与欧亚大陆国家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种现象说明()A.印加文明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B.印加的政治制度在当时领先世界C.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D.人类文明发展存在一定客观规律16.(2024·山东潍坊质检)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与社会结构都高度发达,但由于没有文字,我们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从这些记录以及遗留下来的文物中,我们得知印加文明的建立是世界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采用这一研究方式主要是因为()A.安第斯山区国家盛行拉丁文B.西班牙殖民者对印加的征服C.西班牙人最早开辟了新航路D.印加文明借鉴西班牙成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湖北鄂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东亚中华文化圈是古代东亚地区以中国为地理中心、以中华文化为文化内核形成的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在唐代的最终形成是唐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因此,唐对外开放的深远意义在于促进了东亚区域的共同发展,使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环境依托和文化依托。总之,在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等诸层表象的背后活跃着对外开放这一积极因素,正是因为唐对外开放,广泛吸纳域外优秀文明成果,才最终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摘编自唐刚猛《唐代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文化的繁荣》材料二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中国一个国家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东亚各国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根据本国的需要而有所取舍,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可以说汉文化的生命力是由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富有个性的文化单元来维系的。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的文化血液。——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东亚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2)综合材料一、二概括东亚文化圈的特点。(6分)18.(2024·山西运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败,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材料二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出现差异的原因。(6分)19.(2024·山西孝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古希腊人在从事商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与外界不断地交流,这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一般说来,古希腊人对外交往能力越强,其理性越发达。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身就是理性,普遍意义的知识即为普遍的理性。在教育上正是由于知识是理性的、普遍的真理,因而传授理性知识应成为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公民的理性培养可以通过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如公民大会、公民法庭、剧院、市政广场等获得相关的教育和知识。——摘编自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等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育主要在修道院里进行。学生进入学校后,就像修道士在修道院中一样,必须讲拉丁语。在学习文化和阅读的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唱歌,这是为了参加圣事时能够准确地唱诗。进一步的文化学习是阅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和一些基督教诗人的诗歌。修道院学校也像古希腊那样教授修辞学,但并不注重演说技巧的训练,主要是学习写作,如撰写修道院日志、法律文书等。代数仍旧使用古希腊和罗马的著作。音乐主要是学习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代数、几何和天文在修道院学校中很重要,因为它们可用来计算基督教中那些日期不确定的节日。——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修道院学校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文化影响。(6分)20.(2024·河北承德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化自信首先基于对自身文明的认知,而重新认识亚洲文明对于当今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文明发展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代表,并对世界文明的奠定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卓新平《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任选一个古代亚洲的区域文明,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古代文明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o"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检测试卷·教师版(本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河北沧州联考)有学者指出,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起源于梵语和达罗毗荼语;泰国为了举行合乎体统的礼仪,仍然需要宫廷婆罗门在场;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的传统舞蹈和皮影戏仍以罗摩、悉达和哈努曼的故事吸引观众。该学者意在说明()A.不同文明发展的趋同化B.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社会生活C.印度宗教环境的复杂性D.古代东南亚国家具有强大的外贸能力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印度的梵语和达罗毗荼语是马来语和爪哇语大量词汇的起源,印度宗教神话中的故事对泰国、马来西亚和爪哇都有相应的影响,说明古代印度文化影响了东南亚的社会生活,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文明交流的影响,文明在相互交流中会出现相似性,但仍有独特性,文明发展趋同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有语言、宗教以及印度神话故事等方面,“印度宗教”的表述过于片面,且材料并没有提及宗教发展的环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上的影响,不是贸易角度,排除D项。答案B2.(2024·广西桂林联考)下表所示是《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女性遭到自由民殴打时,对罪犯惩处的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典()被打者法律规定一个自由民的女儿导致她流产应赔偿10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处死他的女儿来偿命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人)的女儿导致她流产需赔偿5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赔偿半米那银子女奴导致她流产需赔偿2舍克勒银子,导致她死亡要赔偿1/3米那银子A.维护贵族阶层的权益B.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操作性C.保护女性人身自由权D.实行同罪异罚,体现阶级性解析据材料可知,自由民殴打自由民的女儿、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人)的女儿和女奴时,所受惩处不一,说明古巴比伦王国实行同罪异罚,维护自由民的利益,体现了阶级性,故选D项;自由民不一定是贵族,排除A项;法典明确列出了不同身份女性遭受伤害时的赔偿多少,显示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排除B项;材料中对于无公民权的女性以及女奴并未有效保护,排除C项。答案D3.(2024·河南新乡期中)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之初即承认犹太教徒、基督徒为“有经典的人”。欧麦尔时代,每征服一地,欧麦尔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在攻打埃及之前,欧麦尔还特意嘱咐将士:“你们若进入埃及,必须善待科普特人。”这些举措()A.实现了民族间的和睦B.有助于阿拉伯文化的传播C.旨在丰富阿拉伯文化D.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代阿拉伯统治者在统一、扩张和宣传伊斯兰教的同时,承认犹太教徒、尊重并宽待基督徒等做法,有助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故选B项;实现了民族间的和睦与“攻打埃及”等不符,排除A项;阿拉伯统治者推行开明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并非着眼于丰富的阿拉伯文化,排除C项;“开启”说法错误,排除D项。答案B4.(2023·辽宁锦州期末)《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它传入欧洲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都受到其影响,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反映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B.成为欧洲文化的源头C.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D.直接推动欧洲社会转型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天方夜谭》的故事来源于古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而其传入欧洲后影响了但丁和莎士比亚的创作,说明阿拉伯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非冲突,排除A项;欧洲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非阿拉伯文化,排除B项;“直接”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答案C5.(2023·浙江卷)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A.古代印度B.古代希腊C.古代埃及D.古巴比伦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印度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材料中的史诗是《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故选A项;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且古希腊是城邦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而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答案A6.(2024·山西大同调研)公元前五世纪初,雅典酒神剧院逐渐建成。它采用了“碗”型结构,依托山体建造了斜坡式座位,不仅确保了每个座位的视线都能完整地观看舞台表演,还使高处的人能够享受到不弱于底层席位的音效。雅典酒神剧院的这一设计()A.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B.反映了雅典等级观念的消失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表明雅典建筑技艺领先世界解析据材料“每个座位的视线……音效”可知,雅典酒神剧院的设计照顾到了剧院每一个人的感受,体现了对观众的关怀和尊重,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故选A项;雅典是奴隶制社会,等级观念不会消失,排除B项;剧院属于公民日常娱乐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其设计在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方面作用不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国家建筑的比较,得不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A7.(2023·山东滨州期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赞异邦人的好风俗,并承认希腊人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东方学来的,同时代的希腊人也普遍持有这一态度。这一态度()A.源于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B.反映了希腊文化的扩张性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先进性解析据材料中的希罗多德、同时代的希腊人“承认希腊人的很多知识都是从东方学来的”可知,古希腊人重视向东方学习并将其内化到希腊文化中,故选C项;“源于”不合逻辑,奴隶制工商业发展不是希腊人称赞、学习东方文化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扩张性”不合逻辑,与材料中的希腊吸收东方文化相悖,排除B项;“先进性”不符合史实,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原始的奴隶制的民主,且材料也未体现其“先进性”,排除D项。答案C8.(2023·河南焦作期末)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比例”。雅典帕特农神庙、米洛的维纳斯雕像在创作中都曾以数学模型为依据。古希腊服饰在衣褶的数量、方向,服装折叠后整体造型都符合“数”的比例和谐观念。这体现出,古希腊文明具有()A.开放包容态度B.理性主义取向C.人文主义情怀D.以人为本意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将“美”和“数”相联系,而“数”“数学”体现了理性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古希腊文明具有理性主义取向,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开放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希腊重视“数”,和人文主义关怀无关,排除C项;以人为本意识强调重视人,与材料重视“数”无关,排除D项。答案B9.(2024·河南新乡测试)英国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评论说:“这种艺术曾一度衰颓而又兴起,在11世纪达到了新的高峰。它在东欧仍然是现代的艺术传统。它说明了新的官方基督教的抑制和冲动。东方的特性,尤其是埃及和波斯的倾向被强加于古典传统之上。”这一评价旨在()A.肯定古希腊的古典艺术B.阐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C.颂扬东西方的文化交流D.揭示拜占庭艺术的特色解析据材料“新的官方基督教……东方的特性……之上”可知,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东正教)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即拜占庭艺术是结合了东西方艺术传统的创造,故选D项;材料强调拜占庭艺术的特色,与古希腊的古典艺术无关,排除A项;阐释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与“埃及……之上”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拜占庭艺术融汇东西方文化,而非颂扬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答案D10.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D.欧洲文明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解析据材料“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东西方文化传播的使者,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未强调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的作用,排除B项;阿拉伯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文化传播超越了其统治范围,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文明的来源,排除D项。答案A11.(2024·山西运城期中)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必须阅读的《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外,也会阅读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法学、医学等方面的课程。这反映出()A.教会对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作用B.基督教文明具有多样化特点C.基督教垄断了欧洲教育与文化D.教会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解析据材料可知,在教会学校里,除基督教文化外,古典拉丁文学、自然科学与哲学也有所发展,说明教会对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作用,故选A项;古典拉丁文学、自然科学与哲学不属于基督教文明,排除B项;“垄断”说法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教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世俗教育的发展状况,得不出“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A12.(2024·湖北鄂州期中)中世纪时,人们普遍相信男人比女人要少一根肋骨(《圣经》中,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1543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出版了《人体的构造》,该书驳斥了这一理论,称之为“可笑的”,并且对人体展开进一步的解剖,挑战了对于身体的形态和移动的古老观念。维萨里的研究()A.是西方近代医学的开端B.摧毁了基督教神学统治C.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D.因科学性备受人们追捧解析题干中“(维萨里)对人体展开进一步的解剖,挑战了对于身体的形态和移动的古老观念”体现出他注重对人体本身的研究,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故选C项;题干仅是述及维萨里对人体构造的研究,并没有述及该成果在近代医学中的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6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在社会中仍居于统治地位,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维萨里对人体构造的研究,并没有述及人们对该研究成果的态度,排除D项。答案C13.(2023·安徽阜阳期末)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14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罗马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使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加速了罗马法完整体系的形成C.推动了东正教中心转移到西欧D.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解析据材料可知,14世纪拜占庭学者被迫带着大量古希腊、罗马的文献书籍迁移到西欧,传播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5世纪意大利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因此西欧保存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其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文艺复兴运动使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而不是拜占庭学者,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时期,罗马法完整体系形成,而不是14世纪奥斯曼帝国时期,排除B项;东正教中心转移到了俄罗斯,而不是西欧,排除C项。答案D14.(2024·山西运城期中)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圀(国)设史馆,并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如图)。该史书的修撰反映出()A.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B.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C.日本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德川幕府思想上的保守封闭解析据材料可知,《大日本史》是德川光圀以朱熹《通鉴纲目》为标准而编订的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说明其深受中华儒家文化的影响,即日本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故选A项;“交流”是双向的,而材料仅强调日本学习中华文化,且没有提及西方文化,排除B项;明治维新后,日本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德川幕府以中华文化为标准修史,表明其思想的开放包容,排除D项。答案A15.(2023·安徽阜阳期末)印加帝国13世纪崛起,被历史学家称为“美洲罗马”,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国家制度,有自己的行政系统,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些与欧亚大陆国家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种现象说明()A.印加文明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B.印加的政治制度在当时领先世界C.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D.人类文明发展存在一定客观规律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加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与欧亚国家相似,这说明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受到相同的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似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美洲印加帝国与罗马帝国相隔海洋,并没有接触,排除A项;材料中印加的政治制度与罗马帝国相似,而不是领先世界,排除B项;据材料“这些与欧亚大陆国家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可知,其意在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相似性,而非多样性,排除C项。答案D16.(2024·山东潍坊质检)印加帝国的政治、军事与社会结构都高度发达,但由于没有文字,我们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从这些记录以及遗留下来的文物中,我们得知印加文明的建立是世界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采用这一研究方式主要是因为()A.安第斯山区国家盛行拉丁文B.西班牙殖民者对印加的征服C.西班牙人最早开辟了新航路D.印加文明借鉴西班牙成果解析据材料“但由于没有文字,我们要了解他们,就需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没有文字,学者要研究印加文明主要借助西班牙人的记录,这是因为西班牙对印加地区进行了殖民统治,保留了对印加文明的记录,故选B项;安第斯山区国家盛行拉丁文与后世学者从西班牙人的记录了解印加文明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最早开辟了”不符合史实,最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排除C项;“借鉴”不符合史实,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湖北鄂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东亚中华文化圈是古代东亚地区以中国为地理中心、以中华文化为文化内核形成的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在唐代的最终形成是唐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因此,唐对外开放的深远意义在于促进了东亚区域的共同发展,使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环境依托和文化依托。总之,在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等诸层表象的背后活跃着对外开放这一积极因素,正是因为唐对外开放,广泛吸纳域外优秀文明成果,才最终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摘编自唐刚猛《唐代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文化的繁荣》材料二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中国一个国家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东亚各国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根据本国的需要而有所取舍,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可以说汉文化的生命力是由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富有个性的文化单元来维系的。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的文化血液。——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东亚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2)综合材料一、二概括东亚文化圈的特点。(6分)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从唐朝局势、政治与文化及民族对外政策、交通、文化地位等角度概括。(2)特点,据材料一、二信息,从文化统一性、各国共同创造、多元性、创新性、互动交流等角度归纳。答案(1)原因:唐朝安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统治阶级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唐朝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以来的民族交融与对外交往;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2)特点:以中国为地理中心、以中华文化为文化内核(统一性);由东亚各国共同创造;东亚各国保持了其文明的个性(多元性、创新性);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开放性、包容性)。18.(2024·山西运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孟子认为先王因为有善心,所以才实行仁政,仁政之所以是正确的、合理的,是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合乎人性的。他总结历史经验,发现桀纣之失败,实际上是失去了民心。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心。因此认为君主之行事,必须以民意为依归,认为民意即天意,若君主不能以人民意志为意志,人民可以把君主当作仇敌,起来推翻他。孟子希望国君能“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孟子还主张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王道。——摘编自李秋华《孟子仁政思想初探》材料二柏拉图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许多关于统治者政德的内容。他对治国者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认为:统治者的统治就是在理智和统治技艺的指引下,始终大公无私地、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臣民,并“运用他们的技艺作为一种比成文法更加强大的力量去谋取幸福”。他以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君主的首要条件,独创性地提出了由“哲学王”担任统治者的观点,其“理想国”中的完美君主——“哲学王”能将智慧与权力统一起来、知识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柏拉图提出真正的哲学家要有“正义”“节制”等品质。他认为正义是一个人的理想所在,是人们的一个目标,是人性中理性指导意志、情感节制欲望的一种理想状态,统治者如果能按照最高理性管理好国家,便是推行社会的“正义”;他也认为节制像勇敢一样,是一种具体的善,是一种美德,“节制型的执政官是极为谨慎、公正、循规蹈矩的,能在私人事务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摘编自邢同卫、朱艳红《孔子与柏拉图的政德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出现差异的原因。(6分)解析(1)第一小问同,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从政治特点、治国理念、目的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异,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从二人具体政治主张、目的及政治体制等角度分析。(2)原因,据材料一“实行仁政”、材料二“‘哲学王’能将智慧……起来”及所学知识,从中国与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及思想等方面分析。答案(1)同:都强调“贤人政治”;都强调德治的重要性;都致力于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都强调了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异:孟子以德治为核心,柏拉图的思想则更强调智慧与理性的作用;前者重视百姓的作用,后者则是城邦利益至上;前者维护传统的君主世袭制度,后者则希望完善城邦的民主政治。(2)原因:孟子思想来源于西周礼制及孔子的儒学思想,柏拉图的思想则来自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及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中国古代君主世袭制度及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古代雅典则长期践行城邦民主制度;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核心,古代雅典商品经济更发达。19.(2024·山西孝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古希腊人在从事商品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与外界不断地交流,这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一般说来,古希腊人对外交往能力越强,其理性越发达。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身就是理性,普遍意义的知识即为普遍的理性。在教育上正是由于知识是理性的、普遍的真理,因而传授理性知识应成为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