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探析12000字(论文)】_第1页
【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探析12000字(论文)】_第2页
【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探析12000字(论文)】_第3页
【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探析12000字(论文)】_第4页
【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探析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以网络作为平台,以消费信贷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对消费者的信用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个人信用的评估和管理。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依托不断发达的网络技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但由于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其在运营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信用风险。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点及风险,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及其特征,并阐述了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现状;其次,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现状分析了该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最后,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国外的经验与教训,给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1.1研究背景及目的互联网金融近几年来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消费模式。互联网金融逐渐成熟与完善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但是却给社会信用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隐患。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世纪新型的消费模式,并未发展成熟,在信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是互联网金融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信用风险越来越严重,不容使任何人忽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借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信息的保护、网上支付的安全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而对于线上线下的消费信贷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前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趋势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1.2研究思路与方法本篇文章的具体研究思路为:首先分析、阐述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结合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案例法、比较分析法等。(1)文献法。确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研究理论,为本篇文章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搜集目前互联网金融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实例对比分析。选取了近几年的典型代表,以P2P网络借贷公司作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其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性以及防范的必要性;(3)定性定量的方法与经验总结。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从宏观方面的角度出发,利用历史的统计数据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得出结论,从而为完善的对策提供建议。同时还采用了实证的方法来验证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合理。最后还根据所得到的结果给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1.3.1国内外研究 1.3.2国内相关研究理论国内学者针对主要的研究内容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类别、风险防范。黄小强(2015)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发展以及控制互联网金融行业所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的最主要的前提为确定一个良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机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体制需要不断的成熟完善,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行业的统一行业标准以及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成熟完善两方面来实施。陈又胜(2016)提出了互联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应该在我国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更加细致条理的法律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经营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平台的信用数据;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理性,在遇到问题时不应妥协,要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维权意识。陈岩(2016)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具体包括:借款成本未公开、“猎杀放贷”、“以贷还贷”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想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各项权益,照顾到不同消费者对于金融的理解力以及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承受力。徐上博(2017)认为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监管的过程中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过快的发展速度、金融平台的规模和抗风险能力的参差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朱婷(2017)的研究以苏宁“任性付”为例,分析指出只有提升风险监控能力才能应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大数据监测、提高资金流通性几个方面来提高风险监控能力。谢艺(2018)的研究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具有无抵押、无担保、零首付和放贷快等特点既是其深受市场欢迎,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原因,同时也是其授信依据信息有限、难以认证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征信体系不健全等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王爽(2019)的研究认为平台追责消费者信用违约的成本较高,以及各平台间为了竞争吸收客户而导致的消费者的高信用额度是导致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的一个因素。严泽宇(2020)的研究则认为,近年来频发的P2P“爆雷”和校园贷等恶性事件依然使得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问题彻底暴露在了公众视野当中,认为造成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对平台而言是风控认识不足,对个人而言是行业政策不稳定,对国家而言,则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的监管方面,方红星(2014)的研究则指出,在研究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信用风险问题时,要认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本质仍然与金融有关,不能只看到“互联网”这一个特点,认识到了这一点,便可以沿用一般金融信用风险的管控方法,即建立健全企业内的控制度来进行风险防范。张红英、赵丹(2016)的研究同样以内部控制作为切入点,建立起了以“金融”为核心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防范的PDCA模型,帮助企业重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内部控制体系[1]。江艳玲(2016)的研究则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绝非平台一家之力所能完善的,而是需要一行三会互相之间明确权责,形成市场监管的良好合力,为互联网金融市场共同打造一个适合发展的大环境。谢艺(2018)的研究则认为在当前我国消费信贷产业保证保险发展缓慢、市场份额较小的格局之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电商模式、银行模式、消费金融公司模式、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和垂直细分平台模式五种模式,都面临着以认证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征信体系不健全、追查消费者信用违约的成本较高以及消费者获得的授信额度过高等现实风险成因,而“线下+线上”二者结合的模式,是谢艺认为能够有效实现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防范的举措。1.3.3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互联网消费金融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就是信贷风险,其风险与业务运作二者背后所有的理论依据是共同的消费信贷的理论。对此,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Fischer(1930)便就消费、当期收入以及未来收入的关系展开讨论。他认为,消费信贷本质上是居民对所能运用的所有资源进行的一次配置,跨期消费这一形式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从Fischer的《利息论》开始,更多人展开了消费信贷的相关研究,这其中包括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情景、盈利机制等。Stiglitz和Weis(1981)认为,想要降低银行风险,必须重视高息揽存和高抵押门槛现象压低银行利润的现象[2]。消费金融公司需注意银行这一竞争对手的缺点,扬长避短,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他们还就信息不对称给市场的造成的影响展开讨论,认为这是导致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的方面来研究阐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用风险,HannoBeck(2001)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越来越容易接受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也更加边际化,除此之外,HannoBeck还在研究中提出了信息不对称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了信息风险。MichaelKlafft(2008)以网络匿名性为基础,研究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的风险与收益问题。他的研究结果显示,若以产品绩效为基础进行研究,传统金融领域的利差表现并不理想,但是有可能会发生简单的投资产生高效益的情况。Weiss(2010)提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是互联网风险的主要内容,互联网风险会影响到整个行业,他认为为了缓解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可以将消费者的个人信誉与金融机构的信誉联系到一起,两者之间会互相影响,而互联网行业中的各个机构可以相互监督,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举报,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良好氛围的形成,监管机构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管作用。Whitehead、CharlesK提出了美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式是功能监管,监管机构是监管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KabadayiS提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范围也越来越大,监管深度逐渐加大,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方式也越来越规范有条理[3]。Benjamin&Robert(2010)认为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建立信誉信息制度来实现,提高了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信用风险的问题发生率。CarlosSerrano-Cinca(2015)认为在分析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时可以利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和生存分析法两种方法,逻辑回归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信用风险有可能会导致的结果,合理准确的预测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有一定的作用。KarneFurst(2005)在对全美商业银行作出详细的调研之后,发现涉足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银行有着更多元的负债来源,其利息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度也没那么高,相较之下,中间业务收入在这类银行中占比显著。而且这些银行普遍有更高质量的资产和更健康的盈利水平。2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相关理论概述2.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定义中国金融行业内的消费金融体系迅速崛起并成为了金融发展当中的重要一环,成为社会舆论、学术研究、业界探讨的一项重要议题,但“消费金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从两个当年来理解“消费金融”这一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消费金融,这时一切与消费有关的金融活动都称为消费金融,例如:个人生活消费、家庭消费、理财等等;另一个则为狭义上的理解,此时的消费金融具体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所提供的消费信贷金融服务[4]。而互联网金融消费就是将以往的消费金融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互联网消费金融与消费金融一样也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广义上的理解为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所有与消费有关的金融活动都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例如:个人消费、家庭消费、理财等等;狭义的理解为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的消费贷款服务。笔者在本篇文章所讨论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狭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上讨论的。2.2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点消费金融在与互联网结合以后若形成的新型的消费方式就被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因为与互联网有了联系而产生了与传统的消费金融不一样的特点:一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的消费金融相比较,互联网消费金融为消费者所提供的信贷服务数额更小,消费者受众范围更广。相较于传统消费金融以住房、购车等大型消费行为的所提供的大额金融贷款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将目光下放到了不进行此类消费行为的中低端消费群体,所提供的信贷数额更具波动性和灵活性,申请金额主要集中在1000-30000元,能够服务于更多消费群体。二是在审核方式上有效规避了传统消费金融的繁琐手续,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贷款,与传统的信用贷款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不需要客户进行资产抵押,业务流程更加简单高效,客户的资料在平台审核通过之后就可以快速放款,大大节约了客户的时间,提高了放款效率。除此之外,客户在规定时间内还款以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个人信用,个人信用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申请互联网消费金融循环贷,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客户可以随时借款,随时还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客户生活质量的提高[5]。三即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大数据化。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互联网之间产生了联系,所以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划分客户群体,总结他们的消费行为,根据他们在消费行为中所体现的相同特征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消费信贷产品。另外,互联网消费金融更有利于获得大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更好的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有助于金融机构控制风险。2.3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笔者通过研究整理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的消费金融之间的异同点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标客户、业务模式、审批模式、资金、监管水平等五个方面[6]。传统消费金融主要的目标客户是在央行留有征信记录的客户,而互联网金融将这一目标群体进行了扩大,将缺失央行征信记录的、传统消金不重视的长尾客户一揽子得收纳于麾下;在业务模式上,传统消费金融以线下的网点服务为主,有着深厚的实体服务基础,其引流方式为由线下向线上,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则恰恰与之相反,很少有线下的实体营业网点,主要提供线上的业务服务,其扩展方向则是由线上转向线下;在审批模式上,传统消费金融有着成熟的征信和风险控制体系,但审批速度相对较慢,而互联网消费多为通过对客户基本信息、消费数据等内容的交叉验证来开展审核,风控体系并不完整,但胜在高效便捷;从资金上来看,相较于资金来源成本较低且可以实现直接对接的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金成本更高;而在监管水平上,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其开展的主要环境子在互联网环,因此受监管水平整体较低。3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用风险成因众所周知,信用是消费金融的本质。而信用风险则是所有的消费金融公司无法避免的风险,同时它也是众多消费金融公司最为头痛、最难解决的风险。下面笔者将从借款人、消费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市场三方面来研究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3.1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人自身的道德低下、突发紧急事件或者其它原因导致贷款到期后没有及时还款,使得借款人收到了损失的风险就是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借款人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观还款意愿风险、还款能力不足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超前消费风险、客观原因无法还款等。主要受借款人主观因素以及道德因素影响的风险有主观还款意愿风险、超前消费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此类风险中借款人的道德品质都有着一定的瑕疵。前者是指借款人有能力偿还本息但恶意拖延偿还日期、恶意赖账的风险;超前消费风险是指借款人在消费的时候缺乏规划,只一味的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毫无计划的消费,无间断的使用消费金融产品,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并不能偿还自己的债务,以至于无法偿还的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则是指借款人利用信息差来伪造、隐瞒自身借贷记录、负债情况、借款用途、身份信息等,从而实现多头借贷,以贷养贷或者专业贷款恶性拖欠的目标的风险。还款能力不足和客观原因风险更多来源于不可抗力所造成的信用借款风险,在这两种类型当中,借款人有按时还款的意愿、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例如突发事件,如失业、车祸、伤病等导致借债人无法还款的[7]。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借款人可以进行还款操作但是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后者是指借款人具备还款能力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进行还款操作的风险。3.2消费金融机构风险消费金融机构风险具体是指消费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升高的风险,导致这一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消费金融机构缺乏一定的风控能力、授信依据信息不够全面。具体包括授信额度过高、授信依据有限、风险控制能力弱、信贷业务管理不到位、信息缺乏共享造成共债风险、道德风险。一般情况下,消费金融机构会根据借款人的具体资料以及个人征信为借款人审批合适的信用额度,但是过高的授信额度会导致借款人花费过多,最终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一部分借款人会为了提高自己申请的额度而在向互联网金融机构申请额度时提供一些虚假信息,还有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了可以提高自己的利润而提高了借款人的审批额度,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急剧提高。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在审批借款人的申请时,并不能确保借款人提供的每一项信息都是真实无误的,而且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去验证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最后的审批结果并不准确,一些个人征信不合格或者个人信息不全的借款人会利用互联网金融机构授信依据有限这一特点来获得贷款[8]。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这些平台不能充分认识到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他们不重视发展风险控制技术,不培养风险控制人才,最终在预防控制风险影响因素时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一些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在为借款人放款之前缺乏了审核借款人信用资质这一步骤,即便审核了,但也是走一个形式而已,并没有严格审核,如果借款人信用比较差,给他们放款以后很容易导致违约这种情况的发生。另外平台在给借款人放款以后并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去记录借款人使用资金的具体情况,不能及时,调整借款人额度。平台在借款人贷款到期以后也没有一个合理的方式去及时收回贷款,不同的贷款人之间信用风险是不同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并没有针对不同等级信用风险的借款人采取不同的追款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3.3消费金融市场风险征信体系不完善、制度风险等原因导致的借款人信用违约风险就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造成消费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征信体系不健全。征信是信用风险的核心,人民银行有个人征信系统,但是该征信系统只整合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记录,缺乏全社会的信息整合以及信息共享。另外,我国的个人收入以及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并不完善,贷款方无法根据这些信息去整理借款人实际的经济情况,导致借款人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其次是互联网金融的门槛不高。一些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为了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拿下尽可能多的金融市场,会将贷款审批条件尽可能的降低,在给借款人审批贷款额度时盲目增加,导致借款人的质量越来越差,不良贷款率越来越大,增加了贷款人的违约率[9]。三是制度风险。借款人的违约净收益较高是形成信用风险的关键原因,贷款人违约以后并不会受到实质性的违约惩罚,因此认为即便贷款违约也并不是大问题,因此可以根据贷款人的违约行为设立一些制度,让制度去约束贷款人的违约行为,让他们认识到不及时还款是会受到惩罚的。除此以外,我国的金融公司在行政上缺乏强制性。若借款人违约,金融公司只能先在法院进行诉讼,法院裁决以后,收回贷款的还是金融公司,借款人长时间不还贷款,金融公司也无法强制执行,最后不仅要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局面,还要向法院支付诉讼费。4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案例分析—基于网络消费金融的风险识别4.1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简介银监会于2009年8月正式出台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具体的工作内容为“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个地方各批准了一家金融机构参与试点工作。成立于2010年6月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第一批试点机构,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心消费金融自2010年6月成立以后,乘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时代大潮,依托无孔不入的贷款中介渠道,实现了业务量的一路狂飙,甚至一度成为净利润收入最高的消费金融公司。但是在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发展完全的初期,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内部却也是乱象频生,如发放贷款时以动用费、包装费、外访费等名目进行以贷收费现象等等。至2015年开始的消费金融行业逾期和不良风险全面爆发时,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始逐步放弃不符合监管要求的粗放扩张,开始注重产品、技术的合规,通过查询中银消金财报的数据可知,截至2018年底,中银消费金融不良资产率降低为3.15%。2019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较2018年减少14.71%;净利润增长约17.89%,在下降的总营业收入额背后,是线下扩张团队的回撤、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等带来的明显影响。4.2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及业务分析 截至目前,中银消费金融在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区域中心,主要的产品有“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交易分期消费贷款”等,具体产品包含新易贷乐享贷、业主贷、保单贷等,具体产品及业务内容,通过对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官方的产品信息整理,如下表。表1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产品信息表产品名称产品描述客户群体产品特点产品要素新易贷-乐享贷单笔审批单笔放贷,逐月还款的现金贷款18-65周岁大陆公民;有稳定收入;无不良征信记录;有本人名下当地房产。接受无抵押的房产、申请地商业银行为第一抵押权人的房产。最高贷款额度20万元;贷款年利率区间15.4%-23%云分期:教育云分期;技能云分期。为有技能培训需求或者教育培训需求提供的消费信贷。年龄20-60周岁的大陆公民;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无不良征信记录。贷款受托支付公司结算货款最高贷款额度10万元;教育贷年利率为0,技能分期利率为14.40%-20.74%好客贷;业主贷;薪享贷;保单贷。信用消费贷款,循环额度信用产品,可用于提现、分期、消费。年龄18-65周岁大陆公民;有稳定工作收入;无不良征信记录。额度循环使用,在额度有效期内,客户可以随时提现随时还款最高贷款额度220万元;贷款年利率区间为11.5%~23.9%4.3中银消费 金融公司的风险识别 4.3.1市场风险:不断加剧的行业竞争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看到了消费金融红利,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015年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爆发的一年,截止至2019年,四年的时间里,已经出现了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除此以外,还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审核中。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激烈并不只是消费金融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一个原因引起的,除此之外,网络小贷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2017年《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正式出台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小贷公司数量的增加。2018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内有超过15家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增资,且数额都较大。通过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行业间的增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各个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在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4.3.2信用风险:覆盖不全的信用数据中银消费金融虽然是挂牌机构,但是它所覆盖的信用数据范围也并不全面,一些未知信用的用户也会非常容易引发信用风险。中银消费金融的信用数据有以下几个来源:公司的信用数据、央行征信、部分公司的信用数据等等,虽然中银消费金融的信用数据覆盖了一定范围,但是并没有将所有有借贷需求的人群都包含在内,而中银消费金融在进行信用审批时一般都是依据大数据进行的,所以这部分在信用监测范围之外的人群无法甄别他们的信用情况,他们也成为了出现信用问题最多的一部分来源[10]。4.3.3技术风险:客户信息的数据泄露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可谓是“得数据者得天下”,因此不论是持牌的正轨消费金融机构,还是近年来不断冒出的小型网贷机构,都在想尽办法不断获取客户信息与数据,由此而引发的客户信息数据泄露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打开应用市场搜索各类金融机构的APP,几乎每一款下方的评论中都面临着用户“泄露个人信息,骗资料”的指责,搜索黑猫平台等的投诉几乎,也同样是几乎每一家相关机构都曾收到过此类的相关投诉,同为挂牌机构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就曾因公司信息数据泄露而受到央行39万元的罚款处理。对于此类客户信息泄露风险的产生原因,银监会在其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个人信息泄露案件风险提示的通知》中已经非常犀利地指出,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面临着“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教育不到位,对员工行为失察;业务外包管控不力,缺乏有效制约;信息系统建立应用管理不完善”四方面主要原因所带来的客户信息的数据泄露风险。5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的建议5.1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运作方式网络化、形态虚拟化,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行业涉及的业务种类更多,范围也更广,传统的根据业务种类不同进行监管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出现了空白的问题,面临的风险相比于传统金融风险更隐蔽和易于扩大,由此看来,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就要求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强[11]。首先要将法律法规完善到位。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必须比以往更大,法律法规应当更加严谨规范,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让监管范围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执法的时候有法可依。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在传统金融行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不符合目前的监管理念,有效性也远不如以前,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出现问题以后,没有办法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问题的责任方,做出相应的处罚,法律法规也不能约束日益增多的违法行为。因此,根据现阶段法律法规的实际情况,应当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约束新型业务,尽可能避免违法违规问题的出现。其次是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律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本质依旧是传统的金融产品,只不过在以往传统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打破了金融产品传统的组合方式,因此有关部门需要重新定义互联网金融产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各个监管部门共同配合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最后要将市场准入办法以及管理制度完善到位。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业务种类多种多样,有些业务是标准的“三无业务”,“三无”具体是指这些业务没有行业标准,没有准入门槛,没有监管机构。导致许多并不属于金融行业的机构在短时间内迅速介入大量的金融业务,使得金融机构冒险经营的动力更加强烈。为了提高网上交易的安全性,笔者建议提高对申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或者机构的要求,提高审查力度,尽可能从源头上杜绝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5.2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竞争机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与传统的网络借贷,银行之间的业务有重合,而且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种类、金融产品也大多相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在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虽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兴起,业务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客户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金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起一套合法合规的市场竞争机制。首先,金融机构在宣传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宣传,不能为了吸引客户随意夸大,捏造事实。许多金融机构为了吸引眼球,提高业务成交率,吸引客户,在进行宣传的时候随意夸大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夸大公司的经营情况。所以,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进行竞争时要从改进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角度出发,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留住老客户,提高机构的经济效益。其次,互联网金融机构要提高自己的审核效率,互联网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审核贷款客户信息的速度。审核贷款信息是贷款的过程中最复杂、最花费时间的步骤,如果金融机构的审核时间比较长,一部分客户就会放弃继续申请贷款,转而在其它金融机构申请。所以,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优化运营模式。5.3完善互联网消费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互联网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就是金融机构,所以金融机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要加大自身建设的力度。分析明确自身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存在的优势,并以优势为基础设置自己的特色业务,提高竞争力;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以及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