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_第1页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_第2页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_第3页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_第4页
山西省长治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秘密★启用前长治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九月份质量监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3.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16道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在地理环境上属于晋南地区。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精美玉器,既有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玉器风格的玉壁、玉琮;也有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特征的中孔为桃形或梨形的随葬玉环;还有类似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大双耳罐。该考古发现()A.证明了史前各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B.印证了玉器是最早出现的文明要素C.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D.说明了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陶寺遗址出土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的文物,说明中华文明并非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各地区都有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不同地区存在交流,但不能说明是否频繁,排除A项;材料虽然说明不同地区都出土了玉器,但不能印证玉器是最早出现的文明要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并未说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2.汉初,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大多“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由此可知,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缴纳罚款,增加收入 B.增加人口,恢复生产C.重视民心,解决单身 D.严刑峻法,巩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对于晚婚者重罚,这样有助于推动早婚早育,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口,恢复生产,B项正确;打击晚婚缴纳罚款不能增加赋税,其增加收入有限,排除A项;西汉初期,政府打击晚婚者其目的是恢复生产,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对于民心的重视,排除C项;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其直接目的恢复经济发展,这也不是严刑峻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唐代制举由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制举考试盛行举荐,“他荐”之外,更有“自举”。时人杨绾在《条奏贡举疏》中道:“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宣胜于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这反映了当时()A.仍受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B.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C.制科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 D.唐代士人谄媚于人失风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宣胜于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绾在《条奏贡举疏》中的描述,主要反映了当时士人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求得官职的风气,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制举考试举荐风气与前代选官制度的联系,排除A项;“制科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在题干中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杨绾的言论更多是关于选拔方式而非人才质量的评价,排除C项;“唐代士人谄媚于人失风骨”过于负面评价了自荐行为,杨绾的原话虽有对比古之贤良方正的意味,但主要还是在描述自荐求仕的普遍现象,并非直接指责士人谄媚失风骨,排除D项。故选B项。4.下表为宋代士家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内容瑞昌县君孙氏守礼法,动止有度,举族姻内外无有不得大宋故清河郡夫人张氏幼禀庭阔之训,龙墀(皇帝)拜命,治家而睦左屯卫大将军魏侯夫人玉城县主由是以孝行闻于六宫,历事四朝右监门卫将军夫人东阳县君郑氏俭以行其躬,孝以事其亲,以是贻其子孙据表可知()A崇文抑武观念形成 B.主流思想观念影响C.政府倡导节俭治国 D.门第观念日益淡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幼禀庭阔之训,龙墀(皇帝)拜命,治家而睦”与“俭以行其躬,孝以事其亲,以是贻其子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墓志铭的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宋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强调孝道和礼法的遵守,这与当时主流的儒家伦理观念相契合,B项正确;材料中的墓志铭没有体现宋代人对于武将的看法,无法体现“崇文抑武观念”,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家庭的节俭风气,不是国家的节俭治国政策,排除C项;材料反映当时家庭的家风,不是门第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5.在记载清朝政务管理的官方文献《清实录》中,顺康雍三朝“人丁”一词平均每年出现2至3次,乾隆朝为年均1次;其后各朝平均每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出现1次,如光绪朝历时34年,仅使用过9次。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A.政治腐败忽视户籍管理 B.人丁不足引发社会混乱C.实录记载脱离实际情况 D.国家赋役制度变革所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清朝早期,“人丁”一词在官方文献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是因为当时的赋税制度是以人丁为基础的,即以成年男性为单位进行征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在雍正时期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后,“丁”这个单位逐渐从人口单位转变为计税单位,使得“人丁”一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这一政策改革导致了“人丁”一词在官方文献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到了乾隆年间,人口统计开始以实际人口数为准,而不再仅仅以“人丁”为统计单位。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家赋役制度的变革,D项正确;“忽视户籍管理”无法解释清朝中期,“人丁”一词使用频率低的原因,排除A项;清朝前中期,人丁增长快速,但是“人丁不足引发社会混乱”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实录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无法得出“实录记载脱离实际情况”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6.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为招人垦荒,江苏、浙江纷纷实行优惠性招募政策,如“无主之田招人认垦,由政府发给印照,永远归垦荒者所有”。于移民从湖北、湖南、河南等地翻山越岭涌到苏南、浙江,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争垦”现象。这反映了()A.两湖河南人口过剩的现象 B.战后恢复社会生产的需要C.晚清时政府重视荒地开发 D.资本主义萌芽推动移民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为招人垦荒,江苏、浙江纷纷实行优惠性招募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后,苏南、浙江地区经历战乱,大量土地荒废,人口减少。为恢复社会生产,政府采取措施吸引移民垦荒,B项正确;虽然移民来源地的人口状况可能是一个因素,但主要驱动力是苏浙地区战后恢复生产的需要和政府的优惠性政策,不是两湖河南人口过剩,排除A项;晚清时政府重视荒地开发可能会促进移民,但是政府采取措施吸引移民垦荒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恢复社会生产的需要,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蔡和森同志在1924年写成的《社会进化史》目录(节选)如下:绪论有史以前人类演进之程序第一篇家族之起源与进化…第二篇财产之起源与进化第一章个人财产之起源第十四章近世资产阶级财产之发达第三篇国家之起源与进化…第十章近世社会之必然崩溃对此解释合理的有()①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文献②为国共合作提供重要思想理论来源③对恩格斯思想有吸收和借鉴④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干《社会进化史》目录,可以明显看出大量关于私有制产生的历史信息,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历程。结合所学可知,其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影响,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史学的奠基性著作,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文献。《社会进化史》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和阐述,有可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支持,①③④合理,B项正确,排除C项。国共合作的思想理论来源主要是新三民主义等,而非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②不合理,排除有②的A项、D项。故选B项。8.下图是沁源围困战形势图。此次战役中,八路军386旅在883天时间里共进行了2730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日伪军4200余人,最终将日军赶出了沁源地区。据此可知,此次战役的胜利()A.加速了日军投降的进程 B.是敌后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C.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1945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战役对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日军投降的进程,A项正确;‌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八路军在该战役中的战略战术,排除C项;该战役的胜利主要依靠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奋战,与国民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道路修建主要由周边各县公社社员负责清理土方。最初每人每天8小时最多运泥30车.远远达不到港商所需进度。后来招商局长袁庚提出每人每天定额55车,完成任务每车奖金2分钱,超额每车4分钱。此后每人每天一般运泥80车以上,有达131车的。这一现象折射出()A.原有分配制度亟需进行调整 B.当时农村改革成效并不明显C.引进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D.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逐渐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后来招商局长袁庚提出每人每天定额55车,完成任务每车奖金2分钱,超额每车4分钱。此后每人每天一般运泥80车以上,有达131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本的计划经济的分配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和效率低下,但是通过引入奖金和超额奖励机制,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这表明原有的分配制度需要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A项正确;1979年,农村改革还没有推行全国,其成效还不明显,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内部管理机制的改变对效率的影响,而非直接讨论外资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当时的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没有涉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形成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10.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方案,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共促和平发展;2014年筹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这些外交政策旨在()A.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战略 B.倡导公正合理的政治新秩序C.协调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D.增添全球共同发展的新动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2014年筹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体现了中国致力于通过加强区域和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往来,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政策不单单是针对中国的邻国,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外交政策的目的是推进全球的共同发展,材料没有体现“公正合理的政治新秩序”,排除B项;材料体现各国的合作与发展,没有体现“国家安全”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1.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这表明()A.古埃及的政治体系高度集中 B.法老是神和正义的化身,深得民心C.法老的统治合法性来自于神 D.法老是神和真理的代表,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据材料“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可知法老作为王权代表,被视为神灵和真理的来源,并能代表威令、认知和正义,可见古埃及的法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法老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地位,不是古代埃及的政治体系,排除A项;材料描述中提到的“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更多地体现了法老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而不是深得民心,排除B项;材料中“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直接说明了法老的统治合法性来自于神授,但这也是法老至高无上地位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古亚述长途贸易交易中记录了一种神秘的“来自天上的金属”,有学者认为是铁或陨铁;有文献提到,在敬献给女神的珠宝中,有这种金属制成的耳环和杯子;上世纪土耳其考古队在卡尼什城发掘出了两枚制作精美的黄金与铁合制的发簪。这些材料能够说明当时()A.铁主要用于制作生活器皿 B.亚述冶铁技术产生并发展C.亚述制造的铁器质地优良 D.铁器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在敬献给女神的珠宝中,有这种金属制成的耳环和杯子;上世纪土耳其考古队在卡尼什城发掘出了两枚制作精美的黄金与铁合制的发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世纪在卡尼什城发掘出的黄金与铁合制的发簪制作精美,这表明铁器的制作工艺较高,可以推断亚述或该地区的铁器质地优良,C项正确;因为文献中提到的主要是珠宝和发簪,而非生活器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及亚述的冶铁技术,只是提到了铁制品的存在,不能直接说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铁器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生产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3.中世纪晚期的英国,雇工与雇主通过谈判表达自己主张。14世纪初,伦敦皮匠的帮工们因为雇主降低工资而形成联盟;流传的小册子称,泥瓦匠们可以“自由地诅咒”,并集体商定了最低工资,任何人不能接受更低的工资。材料表明()A.中世纪英国工商业长期处于欧洲落后水平 B.英国社会矛盾尖锐,劳资矛盾突出C.中世纪雇工采取集体行动来捍卫共同利益 D.英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晚期(英国)。据题干“伦敦皮匠的帮工们因为雇主降低工资而形成联盟;流传的小册子称,泥瓦匠们可以‘自由地诅咒’,并集体商定了最低工资,任何人不能接受更低的工资”等信息可知,中世纪晚期皮匠、泥瓦匠们通过组织和谈判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诉求,采取集体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利益,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工商业发展情况的对比信息,所以无法得出中世纪英国工商业长期处于欧洲落后水平,且英国工商业长期处于落后水平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知道雇工们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英国社会矛盾尖锐劳资矛盾突出,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直接得出14世纪英国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4.17世纪,曾经仅有权贵之士才能享用的砂糖,已经走入偏僻村庄的小商店。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近代砂糖贸易主要有利于()A.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亚非拉各洲制糖业的发展C.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 D.提升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砂糖贸易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被再投资于工业、航海和其他贸易活动,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的经济转型和扩张,A项正确;砂糖贸易也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促进了亚非拉地区作为原料产地的发展,但这些地区并未因此获得与欧洲相等的经济利益,这也不一定推进亚非拉各洲制糖业的发展,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砂糖贸易是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材料没有提及近代砂糖贸易与世界贸易格局的联系,排除C项;砂糖贸易虽然让砂糖成为更多普通民众可负担的消费品,但这并非其主要影响,尤其是考虑到砂糖贸易背后的剥削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15.美国在建国初,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罗斯福上台后,宣布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内部事务,但又呼吁美洲各国消除贸易障碍;并采取各项举措,应对德国法西斯对拉美的渗入。据此可知,美国推行“睦邻政策”意在()A.改善美国与拉美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B.扩大美国对外贸易,同时互帮互助推动美洲经济发展C.以新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D.积极建立反法西斯同盟,为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据题干“不干涉拉美国家内部事务,但又呼吁美洲各国消除贸易障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举实际上是为了在不直接干涉拉美国家内政的前提下,通过其他方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以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虽然表面上看是改善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其本质是为了在拉美地区排除其他国家的影响,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和利益,C项正确;材料中美国的“睦邻政策”主要目的不是改善美国与拉美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而是保证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排除A项;“睦邻政策”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但本质上不是帮助推动美洲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睦邻政策”不是为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准备,排除D项。故选C项。16.面对世界文明的激荡,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上的许多冲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论,倡导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正确处理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关于二人的文化观,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位学者都承认世界各地文化之间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B.两位学者都认为不同的文化会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碰撞和影响C.两位学者都谈到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重建新的世界秩序D.都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秩序来规范世界不同的文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世界上的许多冲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与“倡导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正确处理与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廷顿的理论更多是描述了文明冲突的现实,并未倡导建立单一秩序;费孝通则强调多元文化的共存和欣赏,反对用单一标准来规范所有文化,“都认为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秩序来规范世界不同的文明”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正是基于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和对立性;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也强调了对自身文化及他者文化的深刻理解,这本身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认可,A项不符合题意;亨廷顿的理论中,不同文明的冲突正是在交流中产生的;费孝通则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即在文化交流中欣赏并尊重不同文化的美,两位学者确实都认为不同的文化会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碰撞和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隐含了对新世界秩序的思考,他认为文明的冲突将重塑世界秩序;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则直接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秩序愿景,即不同文化和谐共存,两位学者确实都谈到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重建新的世界秩序,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4道题,其中17题13分,18题15分,19题、20题各12分,共计52分。)17.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北魏诸位帝王中最为重视法制建设的皇帝。为配合其经济、政治改革,孝文帝开展了频繁却卓有成效的修律、立法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孝文帝诏曰:“刑法所以禁暴息奸,绝其命不在裸形。其参详典,务从宽仁。”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孝文帝认为法令不够全面,导致官吏用法时轻重不分“诏中书令高闾集中秘官等修改律文,随例增减。又救群官,参议厥衷,经御刊定。五年冬途凡入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即门诛,指诛其亲族)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孝文帝在太和十一年(487年)三次下诏。诏曰:“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那髡刑(剃去罪人须发的辱型),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又诏曰:“前命公卿论定刑典,而门房之犹在律策,违失《周书》父子异罪。推古求情,意甚无取。可更议之,删除繁酷。”秋入月诏“可详案律条,诸有此类,更一刊定。”并在十月时诏令公卿参议律令。太和十二年诏:“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格。”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五月乙亥日,孝文帝诏大臣“议改律令”;七月丁已日又“事”,翌年四月正式“班新律令,大赦天下”,是为“太和律”。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摘编自马越《试论北魏法律儒家化》(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太和年间律令儒家化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太和年间律令儒家化。【答案】(1)表现:强调宽仁原则;重视孝道与伦理关系;以“尊尊亲亲”的儒家思想为量刑准则;宽减酷刑,废除严刑峻法。(2)评析:积极: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强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普及,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消极:过度强调儒家伦理,可能使法律过于道德化,影响法律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刑法所以禁暴息奸,绝其命不在裸形。其参详典,务从宽仁”可知,强调宽仁原则;根据材料“五年冬途凡入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即门诛,指诛其亲族)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可知,宽减酷刑,废除严刑峻法;根据材料“ 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那髡刑(剃去罪人须发的辱型),于理未衷,可更详改”与“前命公卿论定刑典,而门房之犹在律策,违失《周书》父子异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孝道与伦理关系;根据材料“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可知,以“尊尊亲亲”的儒家思想为量刑准则。【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题干要求,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积极方面,根据材料“刑法所以禁暴息奸,绝其命不在裸形。其参详典,务从宽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根据材料“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普及,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从消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度强调儒家伦理,可能使法律过于道德化,影响法律的客观性和独立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流。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搞编白《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的苏伊士地峡上,北起塞得港,南到陶菲克港。1859年由苏伊士运河公司破土动工,1869年8月18日修成,11月17日正式通航。1882年因英国入侵埃及,运河被迫关闭。英国占领运河区后,企图完全控制苏伊士运河。因该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关系着各国的切身利益,所以,英圆的企图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对,英因独占运河的目的未能达到。但英国占领埃及后,在运河区驻军,严重损害了埃及的主权。英国占领的74年间,每年提取了运河收入的绝大部分,埃及人民知没有从运河得到多少利益。埃及人民为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收回运河,进行了长期斗争。1956年,埃及宣布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法为此发动侵略战争,运河又遭关闭。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埃及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才又恢复航运。——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三由中国投资并建设的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于2024年8月5日开始动工。该运河全长约180公里,建成后可通航3000吨级散货船,将成为柬埔寨第一条从首都金边通往泰国湾的水航道。下图为德崇扶南运河规划线路示意图。运河一现有河流…日界出推口——摘编自网络(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运河和近代苏伊士运河的特点,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崇扶南运河开凿的原因。【答案】(1)特点:中国:历史悠久;服务于政治与经济要求;规模宏大;开发过程较为平稳。苏伊士运河:具有国际性;具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发展历程曲折;与国际政局联系密切。共同影响:都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了沿岸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2)原因:中国的技术支持;中柬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需要;“一带一路”的政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第一小问特点,依据题干从古代中国与近代埃及两个角度分析。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可知,服务于政治与经济要求;根据材料一“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可知,规模宏大以及开发过程较为平稳。近代苏伊士,根据材料二“因该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关系着各国的切身利益”可知,具有国际性;根据材料二“但英国占领埃及后,在运河区驻军,严重损害了埃及的主权”可知,具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根据材料二“1956年,埃及宣布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法为此发动侵略战争,运河又遭关闭。”可知,发展历程曲折;根据材材料二“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埃及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8年之久,直到1975年才又恢复航运。”可知,与国际政局联系密切。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活动;根据材料二“因该运河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关系着各国的切身利益”与材料一“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沿岸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材料二“1956年,埃及宣布运河收归国有,同年10月英法为此发动侵略战争,运河又遭关闭。”可知,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三“由中国投资并建设的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于2024年8月5日开始动工”可知,中国的技术支持;根据材料三“德崇扶南运河规划线路示意图。”可知,中柬双方加强经济合作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的政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材料二从法国大革命迄至今日,民主信条被证明是民族主义最得力的帮手。个人对民族群体的忠诚感,当他们是臣民时和他们是公民时不可能完全一样。政治民主,在一个语言统一或者至少绝大多数人民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远比它在一个多语言帝国更加有效。如果人民要统治自己,他们就必须互相了解,能够说或读一门共同的语言。民族群体因此提供了民主统治的实践基础,而民主统治,或者说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主义。——摘编自【美]卡尔顿·海斯《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法国人的国家观念状况,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表现。【答案】(1)表现:宗教认同优先;缺乏国家概念。原因:天主教会的统一和权威使得宗教成为身份认同的核心;普通民众缺乏一种统一的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封君封臣制度导致地方主义盛行。(2)表现:共同语言的推广;公民意识的觉醒;民族意识的发展;民主政治与民族主义的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一“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可知,宗教认同优先;根据材料一“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可知,缺乏国家概念。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会的统一和权威使得宗教成为身份认同的核心;根据材料一“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通民众缺乏一种统一的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导致地方主义盛行。【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根据材料二“政治民主,在一个语言统一或者至少绝大多数人民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可知,共同语言的推广;根据材料二“当他们是臣民时和他们是公民时不可能完全一样”可知,公民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