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类模拟题4_第1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类模拟题4_第2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类模拟题4_第3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类模拟题4_第4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类模拟题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分类模拟题4分析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甚至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江南博哥)计划”相提并论。有人问,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吗?隐藏着中国的地缘战略意图吗?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

材料2

如果美国不援助欧洲,它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各方面都将有窒息之虞,美国这次“援欧”不同于以往,不是向个别国家提供零星援助,而是向联合的欧洲提供援助。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任何企图阻碍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会得到我们的帮助。任何政府、党派,为图政治私利或其他打算不惜延续人类痛苦的,必会遭到美国的反对。

——摘编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1947年6月5日)

材料3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3月28日)

材料4

“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摘自《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上的致辞》(2015年10月21日)1.

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区别。正确答案:[答案要点]“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严重的冷战思维,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其目的是加紧对西欧的控制,限制苏联的发展,进而遏制共产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摒弃了制度模式偏见,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世界。“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马歇尔计划”在援助中附加了很多不平等条件,埋下了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钉子”。“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不附加任何条件,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2.

如何理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正确答案:[答案要点]“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不以意识形态为界限,所有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加入。“一带一路”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多种多样。推动沿线国家在已有基础上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追求沿线国家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了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

3.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5年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发表评论称,TPP协议的达成,将有助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未来。奥巴马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指出,“当超过95%的潜在客户生活在我们的国境之外,我们不能让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书写全球经济的规则。”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5年10月6日)

材料2

“全球治理体制”就是世界上的事情该怎么管、如何办。

过去几百年里,国际秩序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世界上的事多是他们说了算。但近年来国际事务的实力天平已更加平衡。“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也就是说,现在很多问题,很多挑战不是一国两国所能应对得了的。比如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即使强大如美国也不再能凭一己之力搞定,换句话说,谁也不能独霸天下了。

谁来制定规则,这个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西方国家再次抛出“中国威胁论”,指责中国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

毫无疑问,现在的国际秩序是在二战胜利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战后诞生的联合国及其宪章正是现存国际秩序的集中体现。

反观世界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南苏丹冲突,哪一个不是因为有关国家未能有效履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现在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际上的问题本应大家商量着来。但长期以来,在一些国际组织中仍是几个国家说了算。比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美国拥有着超过15%的一票否决权,一些重大决策即使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也有可能被搁浅。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该用什么理念引领?肯定不是一家独大。“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

材料中所体现的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国际大势的走向是什么?正确答案:经济全球化、世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主旋律。

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谁来制定规则,这个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无论加快还是放缓,都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适度回落至7%左右,质疑中国经济、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由此甚嚣尘上,而地方债风险、金融投资风险、内需增长不足、国企垄断等话题再一次“翻炒”,也提升了唱衰中国经济的宏观论调。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专栏作家克鲁格曼的文章,鼓吹中国“衰退论”,断言中国模式“碰壁”,而且碰的是“像长城那样厚的壁”;美国惠誉评级公司还下调中国的信用评级;日本有的媒体甚至妄言中国“可能在两三年内崩溃”;德国《经济周刊》则聚焦“中国最差成绩单”,称急速下滑的出口和进口令人失望,“中国龙缺少火焰”;印度《商业标准报》刊文说,如果中国未能做出需要的经济转型,其惊人成功完全可能最终落得个惊人失败……

曾因出版《中国即将崩溃》一书而名声大噪的美籍华裔律师章家敦,在书中,他公开宣称,中国过去50年在经济、社会及政治方面累积的弊病太多太深,目前的经济繁荣是虚假的,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强烈冲击下,中国将在短时间内崩溃。他甚至断言:“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中国的经济正在衰退,并开始崩溃,时间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而不是之后!”

章氏的“中国崩溃论”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甚至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就连美国国会也邀请他参加听证会。一夜之间,他就成名了。

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248009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而截至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1.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增长7.8%。

章氏“中国崩溃论”在事实面前崩溃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遭遇了无数次“唱衰”。“言中的事例寥寥无几,留下笑柄的却比比皆是。”

——摘编自《参考消息》、中广网、环球网

材料2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走势受到大家关注。今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强宏观调控,有力推动改革,一些经济指标在月度、季度间有所波动,但经济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这是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的增长,也是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的增长,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摘自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11月18日)4.

请分析材料中这些国家及个人“唱衰”中国经济的原因。正确答案:[答案要点]当前西方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欧美国家重振经济乏力,“唱衰”中国无疑有利于降低整个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期,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回流到欧美国家。西方某些人士忌恨中国强大,“唱衰中国”可以在国际上贬损中国的形象和声誉,损害中国的对外政治与经济关系,从而阻挡中国强大和崛起。此外,他们“唱衰中国”还可以为日渐暗淡失色的西方模式鼓劲打气,以维护正在走下坡路的西方模式和西方世界在全球“唯我独尊”的地位。

5.

结合当前实际谈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正确答案:[答案要点]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经历着改革的阵痛,中国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引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06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访问尼日利亚时说:“中国今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他的这个评价似乎给所有的西方媒体报道中非关系时定了一个基调。

2011年6月1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赞比亚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在谈到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和不断加强的中非洲关系时,希拉里说,非洲应该关注那些能帮这片大陆建立生产力的伙伴国,应该警惕那些“只与精英们打交道的朋友”。她还进一步指出:“我们不想在非洲看到新的殖民主义。当人民来非洲投资时,我们(美国)不仅希望他们在此顺利,而且希望他们做得很好。但我们不想要他们损害非洲良好的管理职能。”

——摘编自新华网、《环球时报》

材料2

65年来,中国帮助和支持非洲国家修桥、铺路、打井、供电、建医院、修学校,培养了各类人才,还派遣了医护人员长期在非洲工作,为非洲减少贫困、改善民生、抗击疫病和自然灾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5年12月,习近平访问非洲以后,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开发规模、范围、层次和强度将会进一步扩大与提升。

然而,某些西方舆论却臆测,中国正在排挤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非洲推进“新殖民主义”,把这里变为“中国的第二块大陆”。

这种出于“酸葡萄”心理的歪解之辞,是典型的维护传统势力范围的惯性霸权思维作祟,无非是见不得中非友好关系热络、经贸合作密切、开发援助扩大。

非洲,这块发展最为落后的大陆,曾经是地球上资源丰富、美丽富饶的地方,却因西方殖民者的长期掠夺而成为西方世界的“输血之地”。当二战后民族独立大潮来临后,西方抽身而退,留在这片大陆上的是满目疮痍、贫穷落后、战乱不断。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发展到更高阶段、具备更强物质实力后,对这块曾被西方一度遗忘的大陆持续加大开发援助力度。

——摘编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2015年12月2日)

材料3

习近平在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继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习近平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发表了《中国为和平而来》的讲话。习近平强调,中国主张恪守维和基本原则,继续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哈马舍尔德原则。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应该得到完整执行,任何国家不能越权行事。要加大对非洲的帮扶,支持非洲国家提高自身维和维稳能力,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30日)6.

结合材料分析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观点的实质内涵。正确答案:[答案要点]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中国援助非洲所进行的恶意解读。他们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这是恶意炒作中国“威胁论”的翻版,是一种冷战思维的延续,目的是离间中非的合作关系,以便维护其传统势力范围,是西方国家的一种惯性霸权思维,也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的担忧和戒备。

7.

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中国是为和平而来”?正确答案:[答案要点]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既符合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又体现了人类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也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现阶段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崇高目标,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与国和平相处的一项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之上,我国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倡导与世界实现互利共赢。这既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同时,彰显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秩序的新理解,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大国对国际责任的担当。

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国人民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也离不开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超级国事访问”,开启了两国关系通往“黄金时代”的大门。陪同习近平访英的代表团中,包含有150人的企业家代表团。访问期间,双方签署多项协议,总金额约400亿英镑(约合620亿美元),金额超过历次领导人访英的成果。习近平在会见英国工党领袖科尔宾时指出,经贸合作是中英关系的“推进器”和“压仓石”。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2

2013年12月2日至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应李克强总理邀请,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问因中英关系曾经历一年多的“冰冻期”而备受关注。卡梅伦此次率领迄今最大规模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包括外交、卫生、文化、环境、科技、商业等多位部长级官员和约150位工商界领袖,远超其2010年访华代表团人数,规模之大实属罕见。访问期间,卡梅伦表示,英国将做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强支持者。

英国《泰晤士报》的评论认为,卡梅伦访华,将带动英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对英国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但能拉动大项目建设,同时对英国无以计数的小企业来说,也是它们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大好平台。

然而,对于卡梅伦的这次访问,一直有着“老欧洲”心态的英国媒体做出比较复杂的解读,它们希望卡梅伦的中国之行不仅仅是一个“推销员”,还应该保持以往的政治立场。

——摘编自《环球时报》

材料3

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签署仪式,涵盖了除美日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从地域看,37个域内国家主要来自亚洲和大洋洲,20个域外国家来自欧洲、拉美和非洲。

亚投行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10月提出筹建的。从筹建之初,美国不但拒绝亚投行,还一直劝说韩国、澳大利亚、日本三个亚洲盟友不要加。韩国开始因顾忌美国的立场,一直在犹豫。

3月12日英国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带来的示范效应持续发酵,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纷纷申请加入。英国这一行动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白宫一位高级行政官员对《金融时报》表示,英国“几乎没有征询美国的意见”就作出了加入亚投行的决定。奥巴马政府的一名官员表示:“我们对于那种不断迁就中国的倾向十分警觉,这不是同一个崛起中的强国打交道的最佳方式。”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在电话中指责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说,“自去年秋季起,中国的方案什么地方发生了哪些改变?这种背信弃义难以容忍!”

分析人士指出,华盛顿对于亚投行的疑虑,一方面是该银行可能会成为世界银行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恐惧亚投行会令北京在该地区已经很强的经济影响力变得更强。

——摘编自新华网、环球网、《南方周末》8.

领导人出访带企业家和工商界人士体现了怎样的国际现实?正确答案:[答案要点]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上升,经济技术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各国把发展经济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发展经贸关系成为各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外交不仅服务于政治,而且要为经济服务。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课题。各国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败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与技术水平,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9.

亚投行接收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过程反映了国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正确答案:[答案要点]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不争事实,中国的合作共赢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世界多极化快速发展已经不再以某些个别国家的意志为转移,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实用主义主导了大国关系的调整,各国关系的调整都根据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美国依然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其对外政策对其他大国周边环境、国际地位和利益实现有着重大影响。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近来,在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问题上西方客观、理性、务实的声音在增强,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错误论调,如“中国搭便车论”“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中国示强论”等。

“中国搭便车论”指责中国在热点问题上坐收渔利,却不愿为解决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贸易中坐享其成,却又不愿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在现行国际体系中“搭便车”,只享受国际秩序的好处而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炒作“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的舆论和势力声称,中国的块头大,发展速度快,讲不清自己的战略意图,对地区和世界构成“威胁”。

戴着“有色眼镜”炒作“中国示强论”的人士宣称,中国在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不遵守国际法,通过武力或恫吓、以切香肠的方式来改变东海、南海现状;宣称中国提出亚洲安全观的目的在于,试图搭建自己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搞亚洲版“门罗主义”,甚至恢复中华帝国秩序与势力范围;宣称中国挑头推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寻求建立自身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要推翻已有的国际和地区金融秩序。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2

习近平在访问蒙古国时响亮地向世界宣告,“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习近平在访问韩国时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中韩还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努力,共同引领地区发展,为亚洲繁荣和振兴作出贡献。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在习近平的亲自协调和推动下,5国决定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这一决定,既给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又为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风险多加一道屏障。

在北京APEC会议上,中方倡议并提出,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亚太梦想。并宣布,建立丝路基金,捐款支持APEC机制和能力建设,为周边国家和APEC发展中成员提供大量培训名额。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国际组织测算,中国是二十国集团全面增长战略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摘编自人民网、新华网10.

结合实际以及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析“中国搭便车论”“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和“中国示强论”的错误所在。正确答案:[答案要点]散布“中国搭便车论”的这种说法,完全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全球舞台上承担更多责任,中国愿意其他国家能从中国发展中得益受惠,实现共赢。

持“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观点的人,一般是错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中国,二是炒作中国必然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刻意误读中国的战略意图,挑起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惧,为迟滞中国发展而有意为之。中国在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

炒作“中国示强论”的人,他们在看待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充斥着疑虑和偏见,本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翻版,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其实质是打压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决不会挑战国际和地区秩序。

11.

结合中国社会现实,谈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面向未来,中国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正确答案:[答案要点]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中国将始终做一个维护和平的国家,一个促进合作的国家,一个虚心学习的国家。中国将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4年2月27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2

“斯诺登事件”之所以令全球舆论惶恐和哗然,不仅在于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遭泄露,更在于网络空间风险给一个国家利益安全带来实质性挑战。“斯诺登事件”之后,世界各国也纷纷陷入由此引发的思考之中,一些国家还竞相掀起新一轮网络安全“保卫战”,切实加强本国网络空间安全。

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包含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构筑抵御外部信息入侵的坚固屏障。这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更新升级,更有从战略高度的谋篇布局、顶层设计,比如,设立网络司令部等更高层级的互联网协调管理机构。

在这方面,美国差不多又走在世界的前面。美国一直在倡导所谓的“互联网没有国界论”和“互联网自由”,但早在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表示要成立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其负责人将协调相关国家机构制定出美国的网络安全政策,并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汇报工作。一年之后,美军网络司令部正式成立并投入运作,并实行总统报告制,任何行动须得到总统的批准。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网络战”在世界打响。

英国2009年出台了首个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成立了网络安全办公室和网络安全运行中心,旨在协调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网络安全工作,监测网络空间安全。时任英国首相布朗在颁布该项战略时,将网络安全与历史上英国的重要安全政策放在了同等位置上。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3

2014年7月,习近平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强调,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在信息领域没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摘编自新华网12.

为什么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正确答案:[答案要点]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快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而网络功能的变化,使人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这将导致信息代替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资源。

信息安全不但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主权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会通过网络来窃取他国机密,对他国进行渗透。

13.

分析“斯诺登事件”所折射出的美国互联网安全标准的实质。正确答案:[答案要点]“斯诺登事件”所折射出来的是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又一个“双重标准”。美国一直倡导“互联网没有国界论”“互联网自由”,其实质是打着所谓的“互联网自由”的幌子对其他国家实行新干涉主义,利用其技术优势,推进其全球战略,为其国家利益服务;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是其强调的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在互联网方面的具体体现。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节选自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材料2

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些集团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长期以来曾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因此提供了一个对正在呈现的现实的洞见。它也提出了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可能和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洲联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

——摘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4.

试论中国对待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观点和主张。正确答案:[答案要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明和文化,各国彼此之间应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只有多姿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对待文明上的平等,是文明彼此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可以包容互鉴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性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15.

分析塞缪尔·亨廷顿观点的核心及实质。正确答案:[答案要点]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期间,世界各国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别所导致的;而冷战结束后,将要引发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他认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和文化是彼此对立和冲突的,无法相互包容和借鉴。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终点,是人类文明的中心,西方文明模式是唯一的现代文明道路。其主要目的在于向世界推销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满足西方实现经济霸权、政治霸权的需要。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

——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摘自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16.

为什么说“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正确答案:[答案要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虽然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仍然没有退出舞台,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主义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实用主义主导了大国关系的调整,各大国的关系都根据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大国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相互协调又彼此摩擦,既相互合作又彼此争夺,不存在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前景。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17.

如何理解“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正确答案:[答案要点]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倡导政治上,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建设各国和谐共处、公正民主的世界;经济上,提倡进行互利合作,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文明方面,提倡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安全方面,提出实行全球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99年3月25日—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科索沃省出现“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便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了为期78天的空袭,世人称之为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最终向北约屈服。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