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_第1页
李英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_第2页
李英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_第3页
李英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_第4页
李英临床放射生物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línchuánɡ)放射生物学基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共七十七页第一章概述共七十七页放射肿瘤学由四部分组成(zǔchénɡ):放射治疗物理学、临床放射生物学、放射技术学、放射肿瘤学临床。放射治疗物理学:用什么?如何应用?临床(línchuánɡ)放射生物学:为什么?如何应用?放疗技术学:研究具体运用各种放射源或设备治疗病人,射野设置定位技术摆位技术;放射肿瘤学临床:物理学、生物学结合肿瘤学共七十七页放射生物学 主要研究放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观察不同质的放射线照射后的各种生物效应以及不同内、外因素对生物效应的影响。临床放射生物学 研究和探讨人类肿瘤及正常组织在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学问题。根据临床放射生物学理论阐述放射治疗原理,探讨影响肿瘤和正常组织对放射线反应(fǎnyìng)性的生物学因素,寻找减少放射治疗副反应(fǎnyìng)的办法和措施。

目标:从应用基础研究角度为临床放射治疗医师设计和改进治疗方案提供思路和研究依据。共七十七页临床放射(fàngshè)生物学在放射(fàngshè)治疗中的作用共七十七页概念 为放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确认放射线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作用机制及其受照射后的生物体构成反应的过程(guòchéng)。

DNA损伤及修复; 肿瘤乏氧细胞; 肿瘤细胞再氧合; 肿瘤干细胞再群体化等共七十七页

治疗策略的实证研究(yánjiū) 放射生物学的作用是为治疗方法的改变提供生物学方面的定量性资料。

加速治疗; 超分割治疗; 大分割治疗; 乏氧细胞增敏剂; IMRT; 高LET放射治疗等共七十七页个体化放射治疗方案的研究和设计 tailoredtherapy

“个体肿瘤放射敏感性预测”其意义在于制定个体化放疗方案提供基础。放射敏感的肿瘤可降低分次剂量同时化疗;放射抗拒的肿瘤可加大分次剂量和应用放射增敏剂使患者受益。

目前尚不能完全准确、可靠地预测个体肿瘤的治疗(zhìliáo)反应性,预测放射敏感性是放射治疗(zhìliáo)的“holygrail”.共七十七页第二章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zuòyòng)共七十七页辐射生物效应的时间标尺thetime-scaleofeffectinradiationbiology不同水平生物效应的发生时间、顺序和过程(guòchéng)。物理阶段:带电粒子和组织细胞的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化学阶段:受损伤的原子和分子与其他细胞成分发生快速化学反应的时期。特点:清除反应之间的竞争(灭活自由基的巯基化合物,固定反应等)。生物阶段:包括所有的激发过程,如损伤修复/细胞死亡等共七十七页正常组织

早反应:皮肤粘膜破损、肠粘膜裸露(luǒlù)、造血系统损伤

晚反应: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软组织或脏器得到纤维化、中枢神经受照射部位损伤和血管损伤

辐射致癌共七十七页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zuòyòng)和间接作用(zuòyòng)直接作用(directactionofradiation)

是任何射线(X线、带电或不带电粒子)在被生物物质吸收时,直接和细胞关键的靶起作用,靶的原子被电离或激发,从而启动一系列的事件导致生物改变。高LET射线主要是直接作用。间接作用(indirectactionofradiation)射线在细胞内和另一个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它们可以扩散一定距离达到(dádào)一个关键的靶并造成损伤,称之为间接作用。即射线先作用于关键靶的周围结构,其分解产物再作用于关键靶。

共七十七页生物(shēngwù)效应入射X射线光子(guāngzǐ)快速电子X射线的间接作用,从入射光子的吸收到最终生物效应的产生离子自由基自由基由化学键断裂引起的化学变化共七十七页

射线质与相对生物(shēngwù)效应线性能量传递(LET,linearenergytransmission)射线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电离而发生的能量转换。以射线沿径迹1u所消耗的能量表示,单位为KeV/u。LET=dE/dL高LET射线:质子、中子低LET射线: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线和钴机产生γ线它的大小与电离性粒子的质量平方成正比,与速度成反比。它代表射线的质。

共七十七页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biologyeffectiveness):不同LET射线在相同剂量条件(tiáojiàn)下,可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以250KVX线或钴机产生γ线的生物效应为基础,某种射线产生与之相同的生物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比值。RBE=产生某种生物效应所需的X线剂量产生同种效应所需的有关射线剂量共七十七页LET与相对生物效应一般LET值越大的射线,其相对生物效应越大。同样(tóngyàng)LET的射线,单次照射与分次照射相对生物效应不同。在分割照射时,高LET射线对细胞的损伤都是致死性的;低LET射线造成的损伤部分是非致死性的。随着LET继续增高,RBE反而下降,这与高LET射线存在超杀效应(overkilleffect)有关。共七十七页第三章:电离辐射的细胞(xìbāo)效应共七十七页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及修复DNA的链断裂单链断裂:离体DNA受照射后约90%为单链断裂;活体DNA受照射后比例更高。单链断裂后可以(kěyǐ)按照DNA的碱基配对原则修复(如此时发生错误修复,可产生突变)。双链断裂:离体DNA受照射后约10%为双链断裂;活体DNA受照射后比例更低。双链断裂后,由于模板的消失,一般不能修复。注意断裂部位:如断裂部分彼此分开(间隔一段距离),可以修复;断裂在对侧互补碱基位置或仅隔几个碱基,发生真正双链断裂,及染色体折成两段,导致细胞死亡/突变致癌。双链断裂修复:同源和非同源重组共七十七页辐射所致(suǒzhì)的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的概念辐射所致细胞死亡主要形式:间期死亡(interphasedeath):细胞受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分裂间期死亡(在进行下一次分裂前死亡)有丝分裂死亡(mitoticdeath):由于染色体损伤,细胞在试图进行有丝分裂时死亡。死亡可发生在照射后的第一次或以后的几次分裂,因此是一种增殖性死亡。共七十七页放射生物学对细胞死亡的定义与病理学上的定义有较大不同,它更注重细胞的机能,而不是纯粹的形态学的改变。对于已分化的不再增殖的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各种分泌细胞),只要(zhǐyào)丧失其特殊机能便可认为死亡。对于增殖细胞(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或离体培养细胞)

放射生物学规定:鉴定细胞存活的唯一标准是细胞是不是 保留无限增殖的能力。增殖性死亡:细胞受照射后,形态完整无损,具有生理功能,有能力制造蛋白质或合成DNA,甚至于还能通过一次或几次有丝分裂;但它已失去了无限分裂和产生子代的能力。(放疗结束后肿瘤继续缩小;临床治愈:带瘤生存)共七十七页细胞死亡的机制:染色体DNA是关键靶调亡:照射启动了细胞内的某种基因机制,从而发生一系列程序性改变,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多发生在间期细胞及成熟分化的细胞。它是高度细胞类型依赖性的。唾液腺分泌细胞:照射几次即出现口干;神经细胞,淋巴细胞等。

在一定意义上说,只需使肿瘤细胞产生增殖性死亡,即肿瘤细胞不再无限分裂增殖,就能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细胞死亡和再增殖完整性丢失(lossofreproductiveintegrityoftumorcells)存在根本意义上的不同。放射可治愈(zhìyù)性最主要依据是后者。共七十七页细胞存活曲线是用来定量描述照射剂量(jìliàng)与存活细胞数量相关性的一种方法。以剂量(jìliàng)为横坐标,存活率为纵坐标。细胞存活曲线在研究放射效应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相互比较中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类型射线照射后效应差异,放射增敏剂与保护剂的效果,乏氧对放射效应的影响等研究中,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共七十七页细胞(xìbāo)存活百分数GyD01)指数存活曲线:致密电离辐射(如中子/α粒子(lìzǐ))单靶单击数学模型拟合,在半对数坐标上是一条直线。D0:直线斜率的倒数SF=1/α(α是与射线的质和放射敏感性有关的常数)共七十七页DqD0细胞(xìbāo)存活百分数Gy多靶单击模型:肩区的意义表明细胞内存在亚致死性损伤修复主要参数:D0、Dq和N值loge=Dq/D0D0:存活曲线直线部分斜率的倒数,即从某一存活率水平降低63%所需要的照射剂量(jìliàng),代表细胞的放射敏感性。D0值愈小,放射敏感性愈高。Dq:准阈剂量(有杀灭效应的最小剂量)代表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修复能力N:外推数代表细胞内关键靶的数目或一个靶所需击中的次数。2)非指数存活曲线:稀疏电离辐射细胞存活曲线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开始的平坦弯曲部分(肩区)和随后的直线部分。N共七十七页线性二次模型(linear-quadraticmodel)辐射杀灭细胞有两部分:一部分与照射剂量(jìliàng)成比例,另一部分与照射剂量(jìliàng)的平方成比例S=e-αD-βD2α和β是常数S是照射剂量为D时的细胞存活当αD=βD2或D=α/β,照射剂量与细胞杀灭成比例的部分与照射剂量平方成比例的部分相等,在这个剂量点α/β,线性和平方项对细胞杀灭的贡献相等。α/β:早反应组织高晚反应组织低αDβD2α/β存活(cúnhuó)分数照射剂量Gy共七十七页细胞周期时相及放射(fàngshè)敏感性1)细胞增殖周期 从细胞周期的某一点到子细胞周期同一点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时间。①G1期:DNA合成前期,有RNA迅速合成并指导大量蛋白质合成和其它分子合成,准备合成DNA。②S期:DNA合成期,此期间DNA量增加一倍。③G2期:DNA合成后期,为分裂做准备。④M期:有丝分裂期,两个子细胞形成。⑤G0期:一些细胞处于真正休止状态,不参加周期活动(huódòng),当需要时,进入细胞周期,成为G1期细胞。共七十七页

2)细胞周期内的放射敏感性不同(bùtónɡ)时相放射敏感性不同(bùtónɡ)。处于M期的细胞受照射很敏感,可引起细胞即刻死亡或染色体畸变.G1期早期对辐射不敏感,后期则较敏感,周期较长的细胞在G1期受照射可能发生G1抑制,延迟进入S期.S前期也较敏感,受照可使DNA合成速度变慢,细胞延迟进入G2期.G2期是对辐射极敏感的阶段,处于此期即使较低剂量也会由于所需特异蛋白质和RNA合成障碍引起长时间分裂延迟,也称“G2阻断”。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在分裂前没有充分时间修复放射损伤,细胞存活曲线上G2M期细胞没有肩区,而S期肩区最大。共七十七页第四章:肿瘤的放射(fàngshè)生物学概念共七十七页肿瘤的增殖动力学层次(cellkineticcompartmentsoftumor)第一层次:增殖细胞第二层次:静止细胞第三层次:终末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第四层次:死亡细胞肿瘤倍增(bèizēnɡ)时间(tumorvolumedoublingtime,Td)由细胞周期时间,生长比,细胞丢失率决定潜在倍增时间(potentialdoublingtime,Tpot)为理论参数,假设在没有细胞丢失情况下肿瘤细胞群体增加1倍所需要的时间。共七十七页肿瘤体积效应

放射治疗可治愈克隆源细胞小于109的肿瘤。瘤床效应

肿瘤复发后比未放射治疗的肿瘤生长速度慢。原因:照射对间质(含血管)组织所致的损伤(sǔnshāng)。再群体化的加速治疗前期肿瘤缩小,随后出现再增长。乏氧和再氧合肿瘤都含有不同氧合水平的克隆源性细胞。共七十七页第五章:放射(fàngshè)敏感性与可治愈性共七十七页

人体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与其增殖能力成正比,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即增殖能力越强的组织越敏感,分化程度越低的组织越敏感。同时与肿瘤大小也有关系(淋巴瘤残留、腺癌、肉瘤术后放疗)临床治愈:放射治疗能使残存的肿瘤细胞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恢复其增殖能力,以至于在患者的自然寿命期内不再有临床表现。

放射敏感性与放射可治愈性不总是(zǒnɡshì)一致的。增殖快、分化差的肿瘤,对于放射线敏感,治疗早期疗效显著,但常因远地转移而死亡。(egSCLC)共七十七页正常组织的放射耐受量是指被照射的组织器官不发生严重损伤的最大照射剂量。它的大小与受照射的容积(面积或长度)有关;不同类型的器官,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也有差异。 TD5/5(临床规定(guīdìng)的最低耐受剂量) 是指1~6MV光子射线,每次2Gy,每周5次的标准方式治疗后,5年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的总剂量。是临床上允许的范围。共七十七页正常(zhèngcháng)组织的放射耐受量早反应组织造血细胞、小肠上皮、表皮等照射(zhàoshè)中即可出现远期反应小晚反应组织肾脏、神经细胞照射中可无反应,可在照射后数年才出现直肠、膀胱、脊髓尤应注意共七十七页正常(zhèngcháng)组织的放射耐受量注意(zhùyì)剂量限制性器官的剂量晶体、视神经、视交叉、脊髓、肺、etc如不考虑正常组织耐受量,放疗可杀灭一切肿瘤。与容积有关的器官:肺尖全肺照射与长度有关的器官:全脊髓局部照射共七十七页肿瘤(zhǒngliú)组织的放射敏感性放射敏感性肿瘤 经过标准方式20~40Gy照射(zhàoshè)后,一般肿瘤可达到完全消退。包括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及白血病浸润等。放射中度敏感性肿瘤 一般照射60Gy才消失,包括大部分鳞状细胞癌、分化差的腺癌及脑肿瘤。这部分肿瘤正是比较适合放疗的肿瘤。放射抗拒性肿瘤 消灭这类肿瘤所需剂量超过其附近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包括大多数腺癌、软组织肉瘤和黑色素瘤。共七十七页

治疗比正常组织耐受剂量与肿瘤组织致死剂量之比,称之为治疗比(TherapeuticRatioTR) 治疗比对放射治疗适应症的选择,最佳治疗剂量和治疗方式的设计(shèjì)以及放射增敏剂和保护剂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注意:肿瘤和正常组织同时增敏或同时保护的问题位于放射敏感器官内的放射抗拒性肿瘤,当放射剂量已达到引起该正常组织严重损伤时,仍未达到肿瘤控制所要求的剂量,这类肿瘤不适合放射治疗。(eg、小肠肉瘤)共七十七页

一般情况,肿瘤治愈率随着照射剂量的提高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剂量水平后,再增加剂量,肿瘤治愈率提高很少,而正常组织损伤几率(jīlǜ)却迅速增加,治疗比降低。因此,放疗设计不能为了控制肿瘤,无限制增加剂量。

如果正常组织合肿瘤组织同时被增敏,TR无明显改变,这个增敏剂则不适合应用;如果某种放疗保护剂既提高了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又提高了肿瘤组织的致死剂量,TR也无显著变化,不应用于临床。共七十七页第六章:分次放疗中的放射(fàngshè)生物学原理共七十七页设计治疗方案时必须把握(bǎwò)两个要点:处方剂量的科学性生物学的合理性共七十七页不管照射(zhàoshè)模式如何改变,生物体对放射线的反应是有一定规律的4RRepairofradiationdamageRedistributionofthecellcycleReoxygenationRepopulation共七十七页细胞的放射损伤可分为3种类型: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damage):受照后细胞的部分靶而不是所有靶内所累积(lěijī)的电离事件,通常指DNA的单链断裂。----------------可修复潜在致死性损伤(potentiallethaldamage)在正常状态下应当在照射后死亡的细胞,如置于适当条件下由于损伤修复又存活的现象。---------------可修复致死性损伤(lethaldamage)受照后细胞完全丧失了分裂增殖能力,不可逆的损伤。---------------不可修复共七十七页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损伤修复(sublethaldamage)----Elkind修复指假如将某一既定单次照射剂量分成间隔一定时间的两次时所观察到的存活细胞增加的现象。-----DNA的单链断裂,是可修复的放射损伤。影响因素:放射线(shèxiàn)的质,高LET射线(shèxiàn)无此修复细胞的氧合状态,氧合好此修复强细胞群的增殖状态,未增殖者无此修复共七十七页细胞(xìbāo)放射损伤的修复亚致死性损伤修复速率30min----数H用亚致死性损伤半修复时间(T1/2)表示影响分次照射反应最普遍的生物现象是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主要发生在G0及G1期细胞内正常组织与肿瘤比,有更多的细胞处于G0及G1期,因而对正常细胞从放射损伤中修复更有意义。共七十七页晚反应(fǎnyìng)组织比早反应(fǎnyìng)组织有较大的修复能力,因而分次照射对晚反应组织的益处比早反应组织为大。相同总剂量照射,分次越多,晚反应组织的副反应就越小。因此临床上应用每日2次,间隔6小时的照射方式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而不增加后遗症。细胞放射(fàngshè)损伤的修复共七十七页

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照射后改变其环境,可增加其存活的现象。如照射后将细胞置于平衡盐溶液而非完全培养基中可观察到此修复。影响因素(yīnsù):射线质高LET射线无乏氧细胞密度接触抑制细胞周期如照射后大于或等于6H细胞没有分裂可发生此修复共七十七页细胞周期的再分布肿瘤细胞群在照射前处于非同步化状态,即细胞处于周期的各个阶段。 分次照射接受照射后,敏感期(M期)细胞被大量杀灭,处于相对放射抗拒的S期、G期细胞逐渐同步恢复,进入敏感期,此时再照射将获得(huòdé)较大杀灭。 目前还无法准确判断这一时间,也没有可靠的措施使达到真正同步的要求。

共七十七页 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氧在放射线和生物体相互作用中所起的作用------氧效应在有氧情况下,射线对水分子的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过氧化物→加强射线造成的损伤,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产物与氧结合后不易修复→固定损伤的作用。因此,因为氧的存在使射线的生物效应增加的作用,称氧增强作用,其大小(dàxiǎo)以氧增强比表示氧增强比(OER,OxygenEnhancementRatio)乏氧细胞致死剂量OER=足氧细胞致死剂量共七十七页氧合好的细胞对照射敏感,一次照射后,肿瘤中足氧细胞被杀灭,乏氧细胞因以下(yǐxià)因素得到再氧合肿瘤细胞群总量减少,而血管没有损失,血管相对密度增加;对放射敏感的足氧细胞被杀灭后排除,乏氧细胞到血管间的距离减少,供氧改善;细胞死亡使氧耗下降,整个肿瘤细胞群氧分配增加。术前比术后好预防比复发好氧效应及乏氧细胞(xìbāo)的再氧合共七十七页再群体(qúntǐ)化

正常组织和肿瘤在受到照射后都会产生细胞死亡、丢失及生长延缓,在此过程的同时,进行细胞的再补充。 正常组织在照射后出现的急性放射反应即是因为再增殖未能及时补充丢失的细胞。 肿瘤组织在照射后,肿瘤细胞群中的克隆(kèlónɡ)源细胞周期时间变短,倍增时间缩短,产生加速再增殖,尤其在疗程的后期.受照后组织的再群体化反应的启动时间在不同组织之间有所不同。

再群体化是造成早反应组织/晚反应组织/肿瘤之间效应差别的重要因素之一。共七十七页再群体(qúntǐ)化尽量避免无谓的治疗(zhìliáo)中断或延长总治疗(zhìliáo)时间,已有文献报道证实延长总疗程或中断治疗(zhìliáo)可导致复发率增加。治疗前生长速度很快的肿瘤最好采取加速治疗。在某些肿瘤放疗的后半程应用增加每日剂量以克服再增殖。非医疗原因(节假日、机器故障)造成的治疗中断应采取措施补充剂量。共七十七页第七章:临床放射治疗(zhìliáo)中非常规分割治疗(zhìliáo)研究共七十七页目的是进一步分开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的效应差别。在于常规分割方案相同(xiānɡtónɡ)的总治疗时间内,在保持相同(xiānɡtónɡ)总剂量的情况下每天照射2次。但在实际使用中,剂量可能提高和总治疗时间缩短或相同(xiānɡtónɡ)。Eg:头颈部肿瘤80.5Gy/70F/7w70Gy/35F/7W肿瘤控制和5年生存率升高;提高了疗效;没有明显增加副作用超分割(fēngē)放射治疗(hyperfraction)共七十七页加速治疗(acceleratedtreatment)在1/2常规治疗的总时间内,通过一天照射2次或多次的方式,给予与常规相同的总剂量。目的是抑制快增殖肿瘤细胞的再群体化。实际中必须有一段时间休息或降低剂量Eg:头颈部肿瘤72Gy/45F/5w(1.6GyX3/d),中间休息2周70Gy/35F/7W肿瘤控制增加,而生存率无作用(zuòyòng),急性反应和晚期反应增加。共七十七页(Continuoushyperfractionatedacceleratedradiationtherapy)目的:降低分次剂量(jìliàng)以减轻晚期反应,缩短总治疗时间以抑制肿瘤的增殖。Eg:50.4-54Gy/36F/12d1.4-1.5Gy/F肿瘤局控率好急性反应加重,但最明显发生在治疗完成后大部分晚期反应可以接受脊髓例外,50Gy出现严重放射性脊髓病,因间隔6H时间较短连续加速(jiāsù)超分割放射治疗共七十七页肿瘤(zhǒngliú)放射治疗中生物剂量等效换算的数学模型共七十七页作用对临床研究中不同分割方案进行比较改变原有治疗方案或开展一个新的治疗模式与常规治疗进行生物剂量等效估算,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益并使病人的利益得到(dédào)保护。

生物剂量有关的数学换算模型共七十七页生物剂量生物剂量是对生物体辐射反应程度的测量。与物理剂量完全不同(bùtónɡ)。单野下的等剂量曲线,实际生物效应剂量和物理剂量不一致。随着每次剂量大小变化,生物效应也变化。100cGy:70%物理剂量(70cGy)-----74.2cGy50%-----40.5cGy这种差别在物理剂量图上不能体现。共七十七页当改变常规治疗计划时应计算保持相等生物效应所需的总剂量争取一个合理的分次方案比较不同(bùtónɡ)分次剂量/分次数/总治疗时间的治疗技术。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剂量等效换算(huànsuàn)模型共七十七页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剂量等效换算(huànsuàn)模型立方根规则(cuberootrule)1944年,Strandqvist第一个对现代分次放疗具有指导意义的时间剂量(jìliàng)模型等效剂量D与总治疗时间T的立方根呈正比,而T是分次数N的线性函数,因此D也与N的立方根呈正比。用于换算总治疗时间和分次数两方面的关系。共七十七页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剂量等效(děnɡxiào)换算模型名义(míngyì)标准剂量模型(nominalstandarddosemodel,NSD)1969年,FrankEllisNSD代表生物效应水平,是时间和分次数的校正函数。NSD=DXT-0.11XN-0.24每周照射次数和照射剂量固定(d)---T/N=常数NSD=dX(T/N)-0.11XN0.65-----等号两边同乘1/0.65或1.54,使NSD1.54成为生物等效剂量单位:TDF(time-dose-fraction)TDF=10-3XNSD1.54=Nd1.54(T/N)-0.17X10-3D:Gy表示,T:天表示。共七十七页放射治疗中的生物(shēngwù)剂量等效换算模型如治疗中断期间干细胞的再群体化加以考虑:消减因子(decayfactor)DF=【T/(T+R)】0.11T:疗程开始到治疗中断的天数R:休息(xiūxi)期间的时间长度。TDF后=TDF前-DF共七十七页放射治疗中的生物(shēngwù)剂量等效换算模型NSD主要缺陷(quēxiàn):NSD低估大分次剂量照射后晚期损伤的发生率无鉴别晚期损伤的治疗时间因子延长总治疗时间使肿瘤局控率下降共七十七页放射治疗中的生物(shēngwù)剂量等效换算模型线性二次模型(linearquadraticmodel,LQ)从细胞存活曲线直接推导而来1973年,Chadwick/LeenhoutsE=αD+βD2等效(děnɡxiào)换算的基本公式:E/α=D+(β/α)D2E/α:生物效应剂量(biologicaleffectivedose,BED)共七十七页分次剂量为d,采用分隔时间大于6h,分次数为n,亚致死性损伤完全修复:BED=ndX[1+d/(α/β)]α/β:细胞存活曲线参数之比,一个特定组织或细胞群体的α/β是指在这个剂量值单击和双击所产生的生物效应相等,不仅(bùjǐn)反映不同组织分次敏感性的差异,还说明在该剂量照射下NDA双链断裂与两个单链断裂组合发生几率相等。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剂量等效换算(huànsuàn)模型共七十七页放射治疗中的生物(shēngwù)剂量等效换算模型不同分割方案的等效换算(huànsuàn)基本公式D21+d1/(α/β)D11+d2/(α/β)D:总剂量,d分次剂量共七十七页带有时间因子的LQ等效换算公式总治疗时间的改变,一般来说,对晚反应组织而言,总治疗时间的变化对生物效应影响不大,但对多数早反应组织和肿瘤来说,总治疗时间的延长会使既定方案的生物效应下降,原因主要是受照组织靶细胞增殖的结果(jiēguǒ),应对此校正。目前尚无一个数学模型能描述这种时间跨度组织恢复情况。在群体化快的肿瘤可采用K=0.6Gy/d;增殖慢的K=0.1Gy/d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剂量等效换算(huànsuàn)模型共七十七页带有不完全修复因子的LQ等效换算公式LQ基本公式前提是分次之间每次照射剂量后的亚致死性损伤完全修复(大于或等于6H),如分隔时间短于这个值,整个治疗的总损伤会由于(yóuyú)每次照射前上次照射损伤修复的不完全而加重。放射治疗中的生物剂量等效(děnɡxiào)换算模型共七十七页BED=ndX[1+d/(α/β)]D=P-Ed=(Pp-Ee)/(P-E)=(PX2-EXB)/(P-E)Thelinear–quadraticapproachinclinicalpractice共七十七页Apatientwithmetastaticbonepainlocatedtothe5ththoraticvertebraisconsideredforpalliativeradiotherapyusing4X5GyProblem:Whatistheisoeffectivedosein2Gyfractionforspinalcord?Solution:endpoint:myelopathy

α/β=2.0BED=4X5X(1+5/2)=70PE=2XNX(1+2/2)=70N=70/4=17.5Dose:17.5X2=35GyExample1.Convertingadoseintotheisoeffectivedosein2Gyfractions共七十七页Example2.ErrorinthedelivereddoseperfracionatthebeginningofthetreatmentApatientisintendedtoreceive35X2Gyperfract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