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4000多年以前,古巴比伦人已经画出了一个表格,掌握了能够画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数字。目前收藏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普林顿322号黏土板,能够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上面展示了15组这样的三角形边长数据。除了边长比为3:4:5的三角形之外,人们还发现了其他14个三角形,其中有一些相当复杂,比如65:72:97或者1679:2400:2929,除了少数一些数值计算错误或誊抄失误之外,普林顿黏土板上的三角形是完全正确的: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我们很难彻底弄清楚,古巴比伦的土地测量员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测量土地时使用直角三角形知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古巴比伦文明消失之后,这种测量方法依然流传了下来。当我们在人类数学史中徜徉漫步的时候,经常能够发现,有一些相似的概念会在相隔数万公里的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独立地出现。比如以下这个经常让西方世界感到惊奇的奇怪巧合之一: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文明就已经具有了数学知识,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恰好同时,实在是很奇妙的相互呼应。在中国,数学知识历经几个世纪的积累,最终在距今2200多年前的汉朝时被编纂成书,这就是人类早期历史上伟大的数学著作之一:《九章算术》。这本书的第一章致力于测量不同形状的田地的研究。矩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扇形甚至环形,诸如此类,大量的几何形状面积的计算过程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在这本书的第九章,也就是最后一章中,居然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研究。猜一猜这一章的第一句话中提到的是什么——勾股定理!(摘编自[法]米卡埃尔·洛奈《万物皆数》,孙佳雯泽)材料二斯特拉芬教授在文中高度评价了中国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的学术价值,他指出刘徽在几何学领域的三个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圆周率的计算、角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球体体积公式的探索上。可以说,这篇文章的观点打破了西方学界对中国数学的传统认识。当然,他也列举了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数学常见的观点:“即使是对中国(数学)传统有所了解的西方数学家,也常常认为中国数学重视计算和实用而缺乏理论。据(这些西方数学家)说,中国的数学家虽然开发出了巧妙的方法,但却不在乎这些方法的证明……”对此,斯特拉芬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这种概括确有合理之处,但刘徽和他的后继者祖冲之、祖暅之则是显著的例外。他们的方法虽然不同于希腊的(方法),但是他们所给出的论证逻辑清晰而又不失简洁,即使是今天我们也可以表示尊敬……”作为西方学者,斯特拉芬教授能够超越西方中心论去客观评价东方文化中的科学成就,体现出其开阔的学术胸襟和平等的研究理念。此外,他还将刘徽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与阿基米德的计算方法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二者的思路与计算过程大体相同,而且刘徽的方法要更加巧妙,计算结果也更加精确;他认为,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的“分割(出入相补)”的思想新颖独特,由此给出的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公式的证明非常精妙;他甚至通过对刘徽一个线性方程组两种解法的比较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想必是有史以来首次(有人)比较两种算法的效率”……充分肯定了刘徽的首创性。(摘编自高梁《一个当代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数学家》)材料三数学和任何其他科学不同,它几乎是任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怀疑了。它的思想是许多物理学说的核心,并为它们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了解这一点的人就比较少了。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时代的总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是数学影响人类文化最突出之点。诚然,其他的科学也可能有这些特点,但大抵是与受数学的影响分不开的。从希腊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数学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数学本身而言,达到数学真理的途径既有逻辑的方面也有直觉的方面,但就其与其他科学比较而言,就其影响人类文化的其他部门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迄今为止,人类知识还没有哪一个部门应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数学那样大的成功。当然,我们也看不出为什么其他的知识部门需要高标准的公理化。但是,如果到今天某个知识部门还只是只有论断而没有论据,只是一堆相互没有逻辑联系的命题,恐怕是不会有人接受的。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以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敇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摘编自齐民友《数学与文化·绪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巴比伦人很早就能够计算比较复杂的直角三角形边长数值,收藏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普林顿黏土板可以提供证据。B.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独立产生相似的概念,比如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都同时掌握了相同的数学知识。C.一些西方数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数学重视计算和实用而缺乏理论,斯特拉芬教授认为这种看法既有合理性又有不足之处。D.数学是人们公认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任何科学要发展成现代科学,几乎都必须经历数学化这一决定性步骤。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巴比伦人可能掌握了比考古发掘确认的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但因为古巴比伦文明的消失,已很难完全弄清楚。B.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成书于《九章算术》后,他关于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与阿基米德相比,研究思路具有一致性。C.通过对刘徽在几何学领域的成就的具体分析,斯特拉芬教授肯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科学性、新颖性和首创性。D.数学与物理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果缺少数学思想的支撑,许多物理学说将很难出现,对此很多人可能了解并不充分。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九章算术》是一本划时代的数学著作,作者对于该书最后提到了“勾股定理”感到十分疑惑。B.材料一以直接引用外国研究者的观点为主,作者并未对相关看法进行评论,显示出写作时客观冷静的视角。C.材料三是一部作品的绪言,节选部分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数学知识。D.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提到古巴比伦以及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都表明数学的研究对象从来就不是具体的问题。4.数学与人类文化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材料二介绍了美国学者斯特拉芬教授对中国数学的看法,请根据材料谈谈他的研究对我们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有哪些启示?【答案】1.B2.A3.C4.①数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它不仅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驱动力,也是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智慧的体现。②数学是不同文化间知识交流的媒介,能够打破西方中心论,促进对东方科学成就的客观评价,也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③数学逻辑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和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5.①在研究和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学成果时,应避免文化偏见,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分析。②在研究古代科学成就时,应深入挖掘其独特价值,尤其是那些被传统观点所忽视或误解的方面。③在研究古代科学时,不应仅关注其计算结果的实用性,而应更重视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贡献。【解析】【整体分析】这三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数学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材料一展示了古巴比伦和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强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知识的独立产生。材料二通过斯特拉芬教授的研究,肯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打破了西方对中国数学的传统偏见。材料三则从文化角度阐述了数学作为现代科学语言和工具的重要性,强调了数学逻辑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和文化发展的贡献。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比如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都同时掌握了相同的数学知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文明就已经具有了数学知识,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恰好同时,实在是很奇妙的相互呼应”可知,并不意味着这些文明掌握的数学知识完全相同。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辨析的能力。A.“古巴比伦人可能掌握了比考古发掘确认的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我们很难彻底弄清楚,古巴比伦的土地测量员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测量土地时使用直角三角形知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古巴比伦文明消失之后,这种测量方法依然流传了下来”可知,原文并没有说古巴比伦可能掌握了“比考古发掘确认的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文本内容的能力。A.“作者对于该书最后提到了‘勾股定理’感到十分疑惑”错误。作者是对此感到震惊,强调这一发现的重要性。B.“显示出写作时客观冷静的视角”错误。作者在写作时通过选择性引用和对这些观点的呈现,表达了对古代数学成就的赞赏和对数学历史发展的兴趣。D.“都表明数学的研究对象从来就不是具体的问题”错误。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古巴比伦以及中国古代数学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比如土地测量、田地面积计算等。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古巴比伦文明消失之后,这种测量方法依然流传了下来”,材料一第二段“当我们在人类数学史中徜徉漫步的时候,经常能够发现,有一些相似的概念会在相隔数万公里的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独立地出现”,材料一第三段“在中国,数学知识历经几个世纪的积累,最终在距今2200多年前的汉朝时被编纂成书”可概括出:数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它不仅是科学与技术进步的驱动力,也是文化多样性与人类智慧的体现。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这篇文章的观点打破了西方学界对中国数学的传统认识”,材料二第二段“作为西方学者,斯特拉芬教授能够超越西方中心论去客观评价东方文化中的科学成就,体现出其开阔的学术胸襟和平等的研究理念”可概括出:数学是不同文化间知识交流的媒介,能够打破西方中心论,促进对东方科学成就的客观评价,也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度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可概括出:数学逻辑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和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作为西方学者,斯特拉芬教授能够超越西方中心论去客观评价东方文化中的科学成就,体现出其开阔的学术胸襟和平等的研究理念”可概括出:在研究和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成果时,应避免文化偏见,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分析。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充分肯定了刘徽的首创性”可概括出:在研究古代科学成就时,应深入挖掘其独特价值,尤其是那些被传统观点所忽视或误解的方面。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尽管这种概括确有合理之处,但刘徽和他的后继者祖冲之、祖暅之则是显著的例外。他们的方法虽然不同于希腊的(方法),但是他们所给出的论证逻辑清晰而又不失简洁,即使是今天我们也可以表示尊敬……”可概括出:在研究古代科学时,不应仅关注其计算结果的实用性,而应更重视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贡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静的大地(节选)乔洪涛①你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寂静,如果不是在原野的小木屋过夜;如果不是因为一首诗,想要把它在初冬夜晚的野地里朗诵;如果不是想用一堆火烤热那一颗已近熄冷的心,你不会见到那样的景象。冬天的夜晚,我到了湖边。朋友的小房子隐匿在一片树林中,他还邀请了几个朋友——写诗的,弹琴的,写字的,他们在空地上垒起一堆木柴。我没有参与烤肉烧柴的兴致,一个人站在山冈上,看地气从泥土里缓缓升起,从湖面上缓缓升起。后半夜,我们拥炉而坐,和衣而眠。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醒来,睁开眼,一时陷入恍惚之中。木柴的没有燃透的灰烬还透出微红,房梁和檩条是剥了皮的白白的原木。我这是身在何处?我转过脸,在黑暗中渐渐看清这房间里的一切——哦,原来是湖边木屋。困意消散,我起身,裹上大衣,拉开门来,一步迈进了白月光里。②亮如白昼。只能用这四个字表达了。那一刻我呆若木鸡。多少年了,一路奔波在命途前行的疲惫里,沉睡在黑夜的房间里,我都没有见到这样白亮的夜晚。那是几十年前的少年时候,我见到过后半夜的大地景象,但没有此时原野的白昼让人震撼。记得那是冬夜,跟着爷爷睡觉,懵懂中起早了,套上衣服抓起书包就往学校跑着去上晨课。院子里明晃晃的月亮挂在天上,像太阳。月光像水银一样铺在院子里,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的枝柯和枣树的枝枝丫丫的影子投射到地上,让我禁不住踮起脚尖,以免踩到它们。我拉开门闩,推开吱吱扭扭的大门,往胡同里跑,往街上跑。走到街心,我才感觉到不对劲,大街上干干净净,一个人影也没有,一点动静也没有;爷爷这时披着棉袄趿拉着棉鞋“扑嗒扑嗒”追出来喊道,“这是睡蒙了吗?才半夜两点钟啊!”这一次,一头撞进亮如白昼的夜里,我又一次惊呆了。原野的夜与村上的有很大不同,月光下的原野,那般寂静,那般阔远。冬天的大地,本身就覆盖着一层白霜,瀑布般的月光倾泻下来,覆盖在白霜上。四野无声,只听见湖里水波荡漾的哗啦声。③一层一层的波纹、涟漪银色的光波随着湖水的漾动而起伏,与阳光照射下来完全不同,那是一种淡淡的素净的美,是一种阴柔的净心的颜色。大地上所有的植物、山峦、道路、湖泊,都统统笼罩在银白色的月光里,只有那一片小树林,影子是黑灰色的,投射到亮白的地上,像一片高粱地。杨树上的鸟巢显得硕大而莲松,看不到什么鸟儿,也听不到一声鸟鸣,世界仿佛按了暂停键。时间停止了。我被这样的景象惊呆,怔怔地站在木屋前的山坡上,竟然一时泪流满面。我想起来遥远的鲁西南平原,想起来那个冬晨早起而见到的景象,想起爷爷。今夜故乡也是这样吗?是不是也亮如白昼?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寂静。我的耳朵在那一刻完全放松下来,一点杂音也没有,一点噪音也没有,我甚至听不到自己的呼吸。那安静仿佛可以看到摸到,如一层神秘的雾气,把天地笼罩了。抬头远望,天上的月亮在对面山尖上挂着,山谷像一条静止的河。云蒙湖变得更加浩大,无边无际。远处的堤岸成了一条线,与天边衔接。水在平面上晃荡着,让我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那时光里堂皇的境界,在这一刻与眼前的景象重合,历史场景的再现让我怦然心动。这不是大江,但湖岸也泊着两只小木船,它们静静的散乱地泊在那里,一根缆绳懒懒地松松地拴在木桩上。湖面也是安静的。初冬的湖还没有上冻,与冰封隔着一场大雪的距离。但在今夜,似乎整个世界都成了这一片湖。湖中芦苇已经干枯,伫立着像一首首发表过的诗。整个世界是黑白颜色的,这冷色调却让人内心舒畅。斑斓的世界里,那绚丽的色彩让人眩晕,应接不暇,这极简主义的湖,像宋朝的瘦金体,像元朝的青花瓷,简单,纯粹,澄澈,寂静。我真应该感谢这一次相遇,感谢这一个夜晚。多少年喧嚣的奔波中,脚步匆匆,像无根的草,在风暴的襄挟下,漂移。我梳理自己的位移痕迹,仿佛看到一个鲁西南平原上的少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黄海边求学数载:然后,“人生忽如寄”,辗转间像一粒种子被抛撒到了这片莽莽群山里,只是岩石缝里干硬的土地难以扎根,山谷里吹来的风又冷又疼,直到十几年后,渐渐稳定下来,安居下来,但直到偶然见到这一片湖,才开始有了安静的通透感。就像这一粒种子,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泥土,等来了一场属于自己的风,积蓄已久的芽孢终于喷薄而出。此时此刻,与以往都不一样,有那么一瞬,生命似乎与天地星辰心意互通,肉身化成了与造化自然一体的存在,所有附加在身上的功名利禄,所有的富贵前程,都突然变得轻飘飘的,在大地面前,一切都变得干净、纯净和素净。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时间,是一种说不清的感受,索性,让舌头失语,让耳朵失聪,让文字失色,④就只剩下月亮下的身影,融合进大地,和泥土一起,化为寂静。(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受邀前往友人的林中小屋参加聚会,却因为对山中升起的地气很感兴趣,所以“一个人站在山岗上”看得十分投入。B.梦醒后“我”特意推门出去寻觅原野上亮如白昼的月光,而多年来在命途旅途中的一路奔波和疲惫令“我”对此深感震撼。C.月下的云蒙湖浩大无际,纯粹而又澄澈,它使“我”意识到古往今来喧嚣的历史都如出一辙,情不自禁想起了张若虚的诗句。D.亮如白昼的寂静使“我”想起自己的起伏人生,并最终发出与《赤壁赋》中苏子相似的感慨,在自然风物中实现了心灵的安放。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连用否定句构成排比,既为后文的写作蓄势,也巧妙揭示出月夜湖畔感受寂静乃是机缘巧合。B.第②处“亮如白昼”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强烈地表达出作者身心受到的震撼。C.第③处以“银色的光波”指代湖水,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湖面起伏漾动的景象,突出了湖泊的静谧之美。D.第④处“月亮下的身影”与大地融合,体现了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丰厚意蕴,虚实之间别有韵味。8.作者在抒写今夜“亮如白昼”的震撼时,为什么要宕开一笔回忆儿时冬夜早起的经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末作者说冬夜的湖畔经历“是一种说不清的感受”。你如何理解这种感受的内涵?请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儿时无意间早起的经历与今晚形成对照,突出了今晚“亮如白昼”的月色给我的强烈震撼;②儿时的经历关联着“我”的思乡之情,由今夜的感受宕开一笔,行文显得曲折有致,内容也更加丰富;③交代儿时的经历,有助于后文抒发对爷爷和故乡的怀念之情,表现自己历经波折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9.①突见月色亮如白昼的震撼;②回望故乡与人生的感伤;③历史与现实重合,寂静阔大的景象带给“我”的怦然心动;④全部身心在大自然得到安放的通透与宁静。【解析】【导语】本文讲述了“我”在冬夜来到湖边朋友的小木屋,经历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月夜体验。夜晚的原野在月光下亮如白昼,寂静而美丽,使“我”回忆起儿时冬夜的经历,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的融合。通过这次经历,“我”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通透感,感悟到生命的纯净与素净。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因为对山中升起的地气很感兴趣”错,“我”站在山冈上,是因为“没有参与烤肉烧柴的兴致”,而不是因为对地气感兴趣。B.“寻觅原野上亮如白昼的月光”错,“我”推门出去是因为“困意消散”,而不是特意寻觅月光。C.“意识到古往今来喧嚣的历史都如出一辙”错,作者想起张若虚的诗句,是因为“那时光里堂皇的境界,在这一刻与眼前的景象重合,历史场景的再现让我怦然心动”,而不是意识到历史的喧嚣。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以“银色的光波”指代湖水”错,“银色的光波”并不是指代湖水,而是形容月光下湖面的景象;“突出了湖泊的静谧之美”错,突出的不是湖泊的静谧之美,而是月光的素净之美。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内容上,结合“那是几十年前的少年时候,我见到过后半夜的大地景象,但没有此时原野的白昼让人震撼”“院子里明晃晃的月亮挂在天上,像太阳。月光像水银一样铺在院子里,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的枝柯和枣树的枝枝丫丫的影子投射到地上,让我禁不住踮起脚尖,以免踩到它们”等内容,可知插叙儿时无意间早起的经历,与今晚的情形形成对照,突出了今晚“亮如白昼”的月色给我的强烈震撼。②情节节奏上,全文主要叙述和突出今晚“亮如白昼”的月色,插叙儿时的经历,“记得那是冬夜……往学校跑着去上晨课”“院子里”“落光了叶子的梧桐树的枝柯和枣树的枝枝丫丫”“往胡同里跑,往街上跑”等内容,关联着“我”的思乡之情,由今夜的感受宕开一笔,行文显得曲折有致,内容也更加丰富。③情感主主题上,通过“记得那是冬夜,跟着爷爷睡觉”“爷爷这时披着棉袄趿拉着棉鞋“扑嗒扑嗒”追出来喊道”等内容,引出对后文“我想起来遥远的鲁西南平原,想起来那个冬晨早起而见到的景象,想起爷爷”,对爷爷和故乡的怀念之情,表现自己历经波折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由“亮如白昼”“我见到过后半夜的大地景象,但没有此时原野的白昼让人震撼”,可知用这样“一种说不清的感受”,形容和突见月色亮如白昼给自己带来的震撼。②由“我想起来遥远的鲁西南平原,想起来那个冬晨早起而见到的景象,想起爷爷。今夜故乡也是这样吗?是不是也亮如白昼”“十八岁出门远行,到黄海边求学数载……但直到偶然见到这一片湖,才开始有了安静的通透感”,可知“说不清的感受”有回望故乡与人生的感伤。③由“水在平面上晃荡着,让我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那时光里堂皇的境界,在这一刻与眼前的景象重合,历史场景的再现让我怦然心动”,可知“说不清的感受”指历史与现实重合,寂静阔大的景象带给“我”的怦然心动。④由“此时此刻,与以往都不一样,有那么一瞬,生命似乎与天地星辰心意互通……一切都变得干净、纯净和素净”,可知“说不清的感受”指全部身心在大自然得到安放的通透与宁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戊申,李德裕太尉、赵国公,德裕固辞。上曰:“恨无官赏卿耳!卿若不应得,联必不与卿。”初,李德裕以“韩全义以来,将帅出征屡败,其弊有三:一者,诏令下军前者,日有三四,宰相多不预闻。二者,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三者,每军各有宦者为监使,悉选军中骁勇数百为牙队,其在陈战斗者,皆怯弱之士;每战,监使自有信旗,乘高立马,以牙队自卫,视军势小却,辄引旗先走,陈从而溃。”德裕乃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议,约敕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监使取十人自卫,有功随例沾赏。二枢密皆以为然,白上行之。自御回鹘至泽潞罢兵,皆守此制。自非中书进诏意,更无它诏自中出者。号令既简,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自用兵以来,河北三镇每遣使者至京师,李德裕常面谕之曰:“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归语汝使:与其使大将邀宣慰敕使以求官爵,何如自奋忠义,立功立事,结知明主,使恩出朝廷,不亦荣乎!且以耳目所及者言之,李载义在幽州,为国家尽忠平沧景,及为军中所逐,不失作节度使,后镇太原,位至宰相。杨志诚遣大将遮敕使马求官及为军中所逐朝廷竟不赦其罪此二人祸福足以观矣。”德裕复以其言白上,上曰:“要当如此明告之。”由是三镇不敢有异志。(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史臣曰:臣总角时,亟闻耆德言卫公①故事。是时天子神武,明于听断;公亦以身犯难,酬特达之遇。言行计从,功成事遂,君臣之分,千载一时。观其禁掖弥纶,岩廊启奏,料敌制胜,襟灵独断,如由基命中,罔有虚发,实奇才也。语文章,则严、马扶轮,论政事,则萧、曹避席。罪其窃位,即太深文。所可议者,不能释憾解仇,以德报怨,泯是非于度外,齐彼我于环中。与夫市井之徒,力战锥刀之末,沦身瘴海,可为伤心。古所谓攫金都下,忽于市人,离娄不见于眉睫。才则才矣,语道则难。(节选自《旧唐书·李德裕传》)【注】①卫公:李德裕被封为卫国公。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趣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杨志诚遣大将遮敕A使马求官B及为军中C所逐D朝廷E竟不赦其罪F此二人祸福G足以观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禀告、报告,与《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的“白”意思相同。B.面、名词作状语,与《项脊轩志》“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手”用法相同。C.总角,指少年时代,与《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的“总角”意思相同。D.避席,离开座位。古人席地而坐,当对人表示惶恐畏惧时,就起身离开座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德裕功成名就,深受皇帝器重。面对加封太尉、赵国公的厚遇,李德裕坚决推辞,而皇帝却表示这一奖赏理所应当。B.李德裕深谋远虑,得到同僚认可。他提出监军不得干预军政,应大幅削减护卫监军的士兵数量,两位枢密使都表示认同。C.李载义曾为国尽忠,虽遭驱逐,仍担任节度使,后位至宰相。李德裕以此强调,臣子当恪尽职守,而不要一心求取官爵。D.材料二充分肯定了李德裕的才能,同时指出他身居高位,虽做到明辨是非,放下与政敌的仇怨,却与市井之徒争斗不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视军势小却,辄引旗先走,陈从而溃。(2)是时天子神武,明于听断;公亦以身犯难,酬特达之遇。14.材料二认为李德裕堪称“奇才”,材料一的哪些事实可支持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D13.(1)当见到军队稍有退却,立即便带着旗帜先逃走,其他军队跟着跑,阵势于是溃散。14.(2)那时,天子英明而威严,善于听取意见并果断决策,李公(卫公)则以身许国,报答天子的知遇之恩。15.李德裕分析了将帅出征屡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三条对策;李德裕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议,制定军事制度,并得到皇帝的认可;李德裕成功指挥了抵御回鹘、平定泽潞等战役;李德裕以朝廷威望安抚河北三镇,使其不敢有异志。以上表明李德裕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这些都是他被称为“奇才”的重要依据。【解析】【导语】两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李德裕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表现,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名臣的卓越才能和深远影响。材料一详细描述了李德裕在军政改革中的具体措施和成效,突显其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材料二则从历史评价的角度,肯定了李德裕的才干和贡献,同时也指出了他在处理私人恩怨上的不足。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历史评价,全面展示了李德裕的功绩与缺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启示意义。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杨志诚派遣大将拦住敕使的马请求官职,等到被军中驱逐,朝廷最终没有赦免他的罪行。这两个人的祸福足以看出差别了。“杨志诚”是主语,“遣大将遮敕使马求官”是谓语部分,句意完整,故在B后断开。“及为军中所逐”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完整,故在D后断开。“朝廷竟不赦其罪”中,主语“朝廷”,谓语“不赦”,宾语“其罪”,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在F后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正确。“白”均是“禀告、报告”的意思。句意:(李德裕)奏告唐武宗下诏执行。/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B.正确。“面”均是名词作状语,当面、亲手。句意:李德裕常常当面告诉他们。/我的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C.正确。句意:在我年幼(少年)的时候。/少年时我和你一起愉快地玩耍。D.“当对人表示惶恐畏惧时”错误。古人席地而坐,当对人表示尊重或恭敬时,就起身离开座位。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虽做到明辨是非,放下与政敌的仇怨”错误。根据材料二“所可议者,不能释憾解仇,以德报怨,泯是非于度外,齐彼我于环中”可知,材料二实际上批评李德裕未能做到释憾解仇,未能做到明辨是非,放下与政敌的仇怨。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小”,稍微;“却”,退却;“辄”,立即;“陈”,通“阵”,军队。(2)“酬”,报答;“特达”,特殊知遇;“明于听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听断明”。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李德裕以‘韩全义以来,将帅出征屡败,其弊有三……每战,监使自有信旗,乘高立马,以牙队自卫,视军势小却,辄引旗先走,陈从而溃’”可知,李德裕分析了将帅出征屡败的原因,并提出了三条对策,这表明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德裕乃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议,约敕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监使取十人自卫,有功随例沾赏。二枢密皆以为然,白上行之”可知,李德裕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议,制定军事制度,并得到皇帝的认可,这表明他不仅有理论上的见解,而且能够将其付诸实践,取得实际效果。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自御回鹘至泽潞罢兵,皆守此制”可知,李德裕成功指挥了抵御回鹘、平定泽潞等战役,这表明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德裕复以其言白上,上曰:‘要当如此明告之。’由是三镇不敢有异志”可知,李德裕以朝廷威望安抚河北三镇,使其不敢有异志,这表明他具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能够影响和控制地方势力。综上所述,材料一中的事实表明李德裕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出色的思想敏锐性、道德判断力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他被称为“奇才”的重要依据。参考译文:材料一戊申(二十八日),唐武宗加封李德裕为太尉、赵国公,李德裕坚决推辞。唐武宗说:“我只恨没有什么好官赏给你呀!你如果不该得,朕必定不会轻易赏给你的。”起初,李德裕认为:“自德宗派遣韩全义讨吴少诚失败以来,官军将帅出征屡遭失败,分析其弊约有三条:第一,皇帝的诏令下达于军队之前,有三四天时间,宰相大多不能预先知道。第二,宦官监军每人都总是以自己的意见来指挥军事,领军将帅反而不能指挥军队的进退。第三,每支官军都各有宦官为监军使,他们都选择军队中骁勇精壮的士兵数百人组成牙队,而在阵上战斗的士兵,却都是一些怯懦体弱的人;每次战斗,监军使自己掌有指挥进退的信号旗,乘马登高处观察,而以牙队自卫,当见到军队稍有退却,立即便带着旗帜先逃走,其他军队跟着跑,阵势于是溃散。”李德裕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议,相约监军不得干预军政,军队每一千人听任监军选取十人自卫,有战功时监军照例可沾光得到奖赏。两位枢密使都认为有道理,表示同意,于是奏告唐武宗下诏执行。自后抵御回鹘的骚扰以至泽潞镇的罢兵,都遵守以上制度。在朝廷,如果不是中书门下宰相们向皇帝进言颁布诏书旨意,就不再有其他诏旨自宫禁中通过宦官颁发出来。号令既简明统一,将帅们也就得以施展他们的谋略,所以每战所向无敌,立有战功。自对泽潞用兵以来,河北三大藩镇经常派遣使者到京师长安,李德裕常当面告谕他们说:“河朔藩镇的兵力虽然强大,但不能依恃兵力自立,必须凭藉朝廷委任官爵,凭借威命,才能安定军情。回去告诉你们的节度使:与其派大将请求宣慰敕使代为邀求官爵,还不如自己奋发忠义,为朝廷立功做事,结好圣明的天子,让皇上知道你们的忠义,而使恩命由朝廷主动直接地赐予,不是更为光荣吗!就以我自己耳闻目睹的来说吧,李载义当年在幽州,为国家尽忠平定沧景的叛乱,后来被幽州镇军队驱逐,朝廷未忘他的功劳,使他仍不失为节度使,后移镇太原,位至于宰相。杨志诚派遣大将挡住朝廷所派敕使的坐马邀求官爵,后来被所部军队驱逐,朝廷最后竟不赦免他的罪。这两个人的祸福足以看出差别了。”李德裕将这些话告诉唐武宗,唐武宗说:“就是要这样明白地告诫他们。”因此,河北三镇不敢趁朝廷对泽潞用兵而有异志。材料二史臣说:在我年幼的时候,多次听到有德行的老人讲述卫公的故事。那时,天子英明而威严,善于听取意见并果断决策;李公(卫公)则以身许国,报答天子的知遇之恩。天子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他处理事务顺利,君臣之间的名分,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看他处理朝中事务的周密,朝廷上的奏议,预判敌情取得胜利,独自心中决断,就像养由基射箭般精准,没有虚发,确实是奇才一个。若论文章,即使是严安、司马相如也只能为其润色,谈及政事,萧何、曹参也要逊色三分。指责他窃取名位,实在是过分的诬蔑。应当批评他的地方,在于他不能消除仇恨,以德报怨,将是非恩怨置于度外,视人如己。他与市井小民争执琐碎小事和微薄利益,最终让自己陷入南方瘴气之地,实在令人惋惜。古人所说的在京城夺取黄金,突然混入平民之中,即便是离娄也无法看清其真容。才华是才华,但如果要谈论道义,就显得艰难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周廉彦张耒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①春浪绿浮提。【注】①天津:指天津桥,跨洛河之上,为洛阳风景名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与白居易诗“浅草才能没马蹄”相似,都在写景中隐含着诗人的心境。B.颈联富含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携酒登门的感激和个人交游寥落的慨叹。C.尾联诗人向友人发出邀清,希望在修禊时节于洛水岸边同赏春景,共饮美酒。D.“绿”字化静为动,“春浪绿浮堤”描摹出天津桥春潮涌动染绿堤岸的景象。16.本诗颔联的写景视野开阔且有层次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一弯新月挂在空中,另一头夕阳与晚霞仍未消失,既生动描写了傍晚时分天际的景象,又在艺术上形成了对比,极大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②“飞鸟外”、“夕阳之西”进一步表现出新月和落霞之辽远,扩展了画面的空间感,甚至包容进宇宙、人生的亘古大荒之叹。③这两句双层比较、互相映衬,景物视野开阔且有层次感。【解析】【整体分析】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视和对春日美景的向往。诗中通过新月、飞鸟、落霞等意象,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天光、晚云、芳草、夕阳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期待。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对友人携酒登门的感激和个人交游寥落的慨叹”错误,颈联写花开时节,本应邀请友人到家做客,以美酒相待;但门前泥泞,出门怕溅踏泥污。表达作者对不能邀请友人到家做客的遗憾之情,从而引发下文邀请友人在修禊时节于洛水岸边共赏春光的心愿。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特点的能力。①新月挂在天边,群鸟飞往巢穴,红日将落,霞光衬映着西边的天空。一弯新月已经横挂在空中,景象清新淡雅;而另一头的夕阳与晚霞仍未消失,景象绚烂至极。诗句生动描写了傍晚时分天际的景象,两边景象形成对比,极大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层次分明。②“飞鸟外”与“夕阳西”刻画了空间景象,飞鸟与夕阳都是远在天边之景,然而诗人却说新月在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之“西”,进一步表现出新月和落霞之辽远,使得画面空间感被无限放大,甚至包容进宇宙、人生的亘古大荒之叹,启人想象。③这两句诗新月与飞鸟、云霞与夕阳双层比较,清新与艳丽互相映衬,景物视野开阔且有层次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俗语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出相似的观点。(2)一艘游湖的小船缓行在月色皎洁的湖面,碧水如镜,广袤无垠,船上的小明不禁联想到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听了连说应景。(3)缆车接近山顶时,只见山上白雪皑皑,与晴朗的天空相互映衬,张老师随即说到:“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景致,真是不虚此行啊!”【答案】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玉鉴琼田三万顷④.着我扁舟一叶⑤.苍山负雪⑥.明烛天南(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溺、鉴、顷、着、叶、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知道吗?单次坐姿超过30分钟就被认为是“久坐”。对于不少上班族和学生来说,(甲),而长期久坐会导致腰椎病、颈椎病,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_________”身体亦如此。若人体持续保持一个姿势,筋膜、肌肉和骨关节都会疼痛。筋膜覆盖在肌肉表面,起到润滑作用。当人们持续保持坐着的状态,筋膜就会“缺水”,互相粘连,引起疼痛。肌肉是通过收缩和舒张来促进微循环的。久坐之下,肌肉(乙),就会僵硬在固定长度。由于新鲜营养进不来、代谢废物送不走,长期累积导致肌肉发炎,造成肌肉紧绷疼痛。另外,人体骨关节可以分泌具有润滑功能的关节液,但如果久坐,骨关节就像生锈的齿轮,容易引发弹响。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流水不腐,户枢不蠹B.兵来将挡,水来土掩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答案】18.甲:久坐是常态乙:得不到活动19.A【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需要补充一个描述久坐现象的句子,说明上班族和学生的久坐现象,故此处可填“久坐是常态”。乙处需要补充一个描述久坐对肌肉影响的句子,说明久坐导致肌肉僵硬的原因,故此处可填“得不到活动”。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根据原文“若人体持续保持一个姿势,筋膜、肌肉和骨关节都会疼痛”可知,身体要经常活动才能保持健康。应该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A.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指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B.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指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BCD不合语境。(二)语言文字运用1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百多年前,一位漂泊海外的22岁华侨青年,做出看似天方夜谭的决定:造飞机。那是在1906年,离莱特兄弟的人类首次飞行不到3年。次年,他凑了不到1000美元,在大洋彼岸的一座农场开启了逐梦蓝天的人生高章。这个出国前仅读过3年私塾的名叫冯如的青年,希望自己能制造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先进机器。在背井离乡,随舅舅踏上大洋彼岸的那一刻,冯如就体验到了身处异国的艰难,但他并没有失去梦想。这样一个出身平凡却心怀祖国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研读了卷帙浩繁的资料,走访了他的故居与后人,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看见了他从自我谋生到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的人生路径。丰富的素材坚定了我创作《翱翔云端的风筝》的信心。在创作中,①我尝试将民生凋敝的晚清社会与日益繁荣的西方城市进行对比,②将这巨大差异浓缩到人物的工作和生活中,③冯如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彼此交融,④在市井里巷的烟火气里,⑤揭示其个人奋斗背后浓厚的家国情怀。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翱翔云端的风筝》是一部以中国的航空先驱人物冯如为题材的传记性小说,书名若改成《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20.这个青年名叫冯如,他出国前仅仅读过3年私塾,他希望自己能制造出先进的机器,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21.③让冯如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彼此交融⑤凸显其个人奋斗背后的浓厚家国情怀22.①《翱翔云端的风筝》:用“风筝”比喻冯如的梦想和追求,暗示了他对蓝天的向往;冯如的人生经历宛如一只翱翔天际的风筝,漂泊在外,但始终对祖国深深牵挂;今天的中国如同“翱翔云端的风筝”,已经摆脱贫困落后,有了更加广阔的放飞梦想的天地。②《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中国龙”象征中国,强调了冯如的成就对国家的贡献,“插上了翅膀”则生动地描绘了冯如的发明给中国带来的飞跃,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③两者的不同在于:《翱翔云端的风筝》意蕴丰富,富有诗意,侧重于艺术性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则更强调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更具有民族自豪感的表达。【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往往包含多个修饰成分和复杂的结构,长句变短句常用的方法是:首先理清句子主干,提出来作为一个短句;其次,将长句的修饰语分别抽出,写成若干个完整的短句;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可适当添加关联词,使变换后的句子语意明确、衔接紧密,表达流畅。画波浪线长句,其主干句是“青年希望自己能制造出先进机器”,“青年”有两个修饰成分,一个是“出国前仅读过3年私塾”,另一个是“名叫冯如”,“先进机器”有一个修饰成分,即“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我们可以先明确这个青年是谁,即“这个青年名叫冯如”,接着阐述他的教育情况“出国前仅仅读过3年私塾”,再说明他的愿望,“他希望自己能制造出先进的机器”,最后说明制造机器的目的“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这样就把一个复杂的长句拆分成了几个逻辑清晰、表意明确的短句。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冯如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彼此交融”成分残缺。联系上文得知,整个句子的主语是“我”,将晚清社会与西方城市的差异浓缩到人物的工作和生活中,是“我”的行为,接下来应该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冯如的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彼此交融”,前后两个句子需要一个使令性动词来连接,可在“冯如”前面加“让”,使前后逻辑连贯。⑤“揭示其个人奋斗背后浓厚的家国情怀”搭配不当,“揭示”和“家国情怀”搭配不当,可将“揭示”改为“凸显”。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翱翔云端的风筝》:以“风筝”为喻体,将冯如的梦想和追求比作“翱翔云端的风筝”,暗示了他的航空梦想就像风筝向往蓝天一样,充满了对自由和高远目标的追求;冯如虽然漂泊在海外,但内心始终牵挂着祖国,就像风筝无论飞多远,都有一根线连着地面(祖国);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摆脱了过去的贫困落后,像风筝在广阔天空中飞翔一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放飞梦想的天地。②《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威严、力量和神秘。用“中国龙”来指代中国,体现了对国家的尊崇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插上了翅膀”表述非常生动形象,直接描绘了冯如的发明对中国的意义,就像给中国龙赋予了新的能力,使其能够在航空领域腾飞,强调了冯如的成就对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③从整体的表达风格来看,《翱翔云端的风筝》通过“风筝”这个富有诗意的意象,营造出一种优美、含蓄的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技术支持及维护服务合同
- 承包运输合同
- 高钙石销售代理合同示例
- 药材回购合同
- 美国租房合同中文
- 废钢购销合同
- 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已初步实现2024年
- 技术传授培训合同书
- 典型建房合同范本
- 健身产品市场营销合同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模块四-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课件
- DB32/T 4401-202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高清正版)
- 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请表-
- 陶氏化学反渗透膜产品及应用介绍课件
- 产业经济学习题整合(含答案)
- 小儿功能性胃肠病症课件
- 水电费结算证明
- 医院教学课件:宫颈癌三级预防
- 典范英语7-4中英文对照翻译Oh,otto!Oh,otto
- 国家开放大学《实用心理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五单元-群文阅读《说明方法的妙用》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