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节选)【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3)甲翁之妻子去乡
(4)差矣,汝之言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相应位置,答在此处无效)A.春冬之时
公将鼓之B.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C.同邑而居
笑而止之曰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扶苏以数谏故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5.【甲】文写游三峡,【乙】文写登泰山。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现的主题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这里指飞奔的马茂盛妻子和儿女你3.C4.(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5.表达方式: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主题:甲文突出了三峡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乙文通过讲述二翁登泰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为: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余”是整句话的主语,“亦未登”是人物的状态,“是山”指前文中的泰山,可作为这句话的宾语,其后应断一处,表达了“我”没有登上这座山的情况。“然”表转折,“老矣”表现“我”现在的年龄状态,也是后文“恐力不胜”的背景。据此可断句为: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该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这里指飞奔的马。(2)该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茂:茂盛。(3)该句意为: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妻子:妻子和儿女。(4)该句意为:你说的不对!汝:你。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及用法。A.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不译;B.介词,在/名词,自己;C.都是:连词,表顺承;D.动词,及,比得上/连词,因为;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1)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2)曩:先前、以前;且:将近;方:才;逾:超过。5.本题考查文章表达方式及主题的对比阅读。从表达方式上看,《三峡》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郦道元通过细腻的笔触,详细描述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主要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等等。《二翁登泰山》则通过叙述和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两位老翁一起攀登泰山的故事,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从主题上看:根据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句可知,作者通过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根据乙文“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吾力尚可,无需相扶”等句可知,作者通过展现两位老翁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相互鼓励以及最终的成功登顶这一过程,传达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积极思想,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的道理。同时,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非常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不足以登上它。”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从前的愚公,快九十岁了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过了六十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到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6.解释下列加点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以顺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D.面责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8.翻译下列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9.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答案】6.真正,确实。同“汝”,你。完,尽。(穷尽)等到。7.D8.(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9.(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2)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因为安禄山推荐了自己就跟着反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译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②译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③译为: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竭,完,尽;④译为:等到(他)断气。比,等到。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到、去;B.介词,把/连词,因为;C.介词,表被动/动词,做、雕刻;D.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①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②负,对不起,辜负;何,什么;反,反叛。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强调的是他们凭借权势让诸侯畏惧、能左右局势,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应“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表明孟子不认同这种观点。接着孟子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将女子出嫁时要顺从丈夫与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进行类比,指出他们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妇之道”,没有自己独立的原则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会因外在的富贵、贫贱、权势而改变,公孙衍、张仪显然不符合这些标准,所以孟子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即使面对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的情况,颜杲卿和袁履谦依然坚守常山郡,抵抗到底,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敢,这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当被捕后,“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颜杲卿明确表示自己世代为唐臣,坚守忠义,不会因为安禄山曾推荐自己就跟随其反叛,这种对道义和忠诚的坚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质。而且他敢于当面指责安禄山“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气。最后“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即使面临被肢解的残酷刑罚,颜杲卿依然大骂不止,进一步彰显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综上所述,颜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点睛】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敌众,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这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贼人捉住,押送到东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贼人占据。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当面责备他说:“你以前在范阳户曹任上,我上奏让你任判官,接着得到光禄、太常二丞,就让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颜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说:“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坚守忠义,纵然接受你的奏请任用,难道就应该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承蒙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禄山非常愤怒,下令把他绑在中桥南头从西数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断气时,还大骂不停。(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齐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②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④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偏爱)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C.今又私患(灾难,祸患)D.乡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报于王日
皆以美于徐公B.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濯清涟而不妖D.其后又使人往视
其真不知马也1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13.翻译下面句子。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14.【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答案】10.C11.B12.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13.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14.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者,还将其杀掉,最后一个侦察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例如: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最终就会招致祸患;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C.句意:如今我很担心。患:担心。选项理解为“灾难,祸患”不正确;故选C。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向/介词,比;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这/表推测语气,大概;故选B。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使者报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语,“报”做谓语,“如前”做宾语,因此“使者报如前”是完整的句子,它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故断句为: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不意:想不到。其:代词,指齐军。而:连词,表顺承。恐:恐慌。如此:到这种地步。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第一问: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合乙文“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可知,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亲信进献谗言,左右亲信认为宋国强大,齐国兵力弱,不会出现齐军兵临城下,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结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诎杀之”“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可知,因为宋王听信了左右亲信的谗言,将说实话的侦察员杀掉了,导致最后面的侦查员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宋王对谎报军情的侦察人员还给与赏赐。综合以上可知,宋王身上“蔽”的具体表现是:宋王不相信说实话的侦察人者,还将其杀掉,后面的侦察人员因此而害怕,不敢说实话,只能谎报军情,而宋王对于不说实话的侦察者,反而给与赏赐。第二问:甲文中的齐威王听到了邹忌劝谏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奖励直言进谏的人,最终各国都来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从“宋王”角度来看,宋国国王听信谗言,怒而屈杀了侦察人员,导致最后一个侦察人员不敢说真话,而延误了军情,最后齐国的侵略者到了,国王自己坐上马车飞快地逃跑了。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作为领导者,应允许臣民说真话,否则,听信谗言,终将被蒙蔽双眼,看不清事实,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只有允许臣民说真话,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辨别事情的真伪,赏罚分明,才会获得民心,最终才会有好的结果。【点睛】参考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求必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现在齐国的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市,宫中的妇女没有一个不偏爱您,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敬畏您,全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向您求助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发布命令:“大小的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的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市场上公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下达时,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前和朝廷中像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之后,偶尔还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宋王左右的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是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凭我们宋国这样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像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侦探,不料使者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弟弟说:“我奉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姓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死,你看怎么办才好呢?”他哥哥说:“不如在齐军破城之前,先行逃走。”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完全不知道齐军在什么地方,百姓人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齐军打来,宋王自己慌忙跳上车去,驱车赶快逃命。(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䑸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䑸:舰队。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臣本布衣
布衣:(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3)终不为妻子计
计:(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
度: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18.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答案】15.平民拜访考虑估计16.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1)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2)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求救兵,没有人答应。18.勇于担当,忠诚报国。诸葛亮、关天培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诸葛亮鞠躬尽瘁,兴复汉室;关天培舍生取义,保家卫国。【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课内词语含义,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臣本布衣:我本来是平民。布衣:平民。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顾:拜访。
(3)终不为妻子计: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计:考虑。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度:估计。16.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丈夫受国恩”是完整的主谓宾语句,“有急”省略了主语“国事”,“死耳”表现关天培为国牺牲的精神。据此断句为: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1)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2)遣:派遣。请师:求救兵。无应:没有人答应。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结合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和乙文“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分析,诸葛亮在刘备遇到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关天培在国家危难之际视死如归,可见他们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谦恭之举,使诸葛亮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穷尽一生为刘备奔走效劳,兴复汉室。乙文“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关天培在京城时就经常说国事有急,大丈夫蒙受国恩,应当为国而死绝不能贪生怕死。当英军进攻威远、靖远时,面临炮台守备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他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浴血杀敌,身体受数十处创伤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言行一致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由此可知,他们都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点睛】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乙】道光二十一年春正月,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等炮台,防守这里的只有几百个瘦弱的士兵,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当初,关天培因为海运的事务到京城,有时和老友去酒店喝酒……不久感叹说:“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关天培的母亲已经八十多了,长子奎龙是吴淞参将,战死。他幼小的孩子先被送回去,等到这时就封了一口木匣寄给家人,木匣非常的坚固不可打开,关天培死后家人打开看,里面仅有数枚掉落的牙齿,几身旧衣罢了。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于是决定自己定下计策,住在靖远炮台,日夜督战。不久,英军的大船突然到来,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勇猛地登上炮台,大声呼喊,督促激励士兵,士兵们呼声震天,海水汹涌澎湃,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从卯时一直到未时,被杀死击伤的敌人超过自己一方,关天培自己也身受数十处创伤,鲜血淋漓,染湿了全身的衣服和战盔、铠甲。(2024·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①、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②。洑③出石罅④,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⑤,幽草缭其趾⑥。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节选自麻革《游龙山记》)【注释】①提:同“揖”,拱手行礼。②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③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④罅(xià):缝隙。⑤颠:上方。⑥趾:岸边。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略无阙处
阙:
(2)至于夏水襄陵
襄:(3)心始异之
异:
(4)环而卫者
环: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21.甲文描写三峡秋季景色却不见“秋”字,作者是如何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22.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的形态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简要分析。【答案】19.阙:通“缺”,缺口,空隙襄:漫上异:意动用法,感到惊异环:环绕20.(1)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21.写秋天,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22.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山都具有连绵不断、险峻高耸、奇特的特点。这些共同特征不仅描绘了山的自然形态,也赋予了山以生命和情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起一幅生动的画卷。【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缺口,空隙。(2)句意: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襄:淹上,漫上。(3)句意:我心里对龙山景象开始感到惊异起来。异:意动用法,感到惊异。(4)句意:环绕着护卫的样子。环:环绕。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虽,即使;御,驾;奔,飞奔的马;不以,不如;疾,快。(2)欲,想要;休,休息;咸,都;宜,适宜,合适。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甲文尾段“每至晴初霜旦”可知,“霜”字直接点明了秋季的特征,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出现霜,通过这一个字巧妙地传达出季节是秋季。由甲文尾段“林寒涧肃”可知,直接写出了秋季景色所带来的寒冷和寂静之感,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秋季的清寒。而“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猴的长啸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更增添了萧瑟凄凉的氛围,用声音侧面烘托出秋季的萧索。“寒”突出了环境的寒冷,“肃”强调了氛围的肃穆、寂静,“凄”和“哀”则直接体现了那种凄凉悲哀的情绪,这几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三峡秋季景色给人的整体感受,生动地表现出了秋季的神韵和独特氛围。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描写,虽未直接言明“秋”,却将三峡秋季的特点鲜明地展现了出来。2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①甲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和乙文中的“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都表达了山脉连绵不绝的特点,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②甲文中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乙文中的“山竦出,崭然露芒角”都描绘了山峰险峻、高耸入云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③甲文中的“绝𪩘多生怪柏”和乙文中的“崭然露芒角”“四山忽合,若拱而提、环而卫者”都描述了山形态的独特和奇异。【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刚进入山谷,觉得没有什么奇异的东西。沿着溪流曲折前行数里,草木逐渐秀丽丰润起来,山峰高耸突出,崭然露出锋芒。流动的溪水之声锵然鸣响于两边的山峰间,我心里对龙山景象开始感到惊异起来,又回旋地环绕着山前行了十几里,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起来,好像拱手相迎,环绕着护卫的样子。上好的树木和奇异的花卉覆盖着山坡,翠绿繁茂,花香浓烈。又行几里,发现一股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的泉水。潜流地下的泉水从石缝中冒出来,相互冲激着成为快速流动的溪流。茂盛的树木遮盖在溪水的上方,幽深的野草缠绕着它的岸边。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①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①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②。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②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注】①磁:磁州。②帑廪枵然:国库与粮仓空虚。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 B.战则请从
从:跟随。C.今日进退等死
等:等待。 D.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
使:假使。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B.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C.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D.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注重民心的作用,当庄公表示处理政事“必以情”之后,他认为可以一战了。B.宗泽为官勇敢多智,他单枪匹马夺回失守的太原城,又多措并举制定了固守之策。C.曹刿与宗泽都看重士气的重要性,宗泽在必死之境中激发了士卒以一当百的勇气。D.曹刿与宗泽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与“肉食者”和“官两河者”形成鲜明对比。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答案】23.C24.B25.B26.(1)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2)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兵将不足,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分析】2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A.句意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解释正确。B.句意为: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从:跟随。解释正确。C.句意为: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等:等同,一样。解释有误。D.句意为: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使:假使。解释正确。故选C。2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宗泽考虑到敌军是自己的十多倍,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其中,“泽计敌众十倍于我”是宗泽对敌情的正确分析,“今一战而却”是正确认识到今天这场战斗取胜的偶然性,“势必复来”是对未来战势的估计。所以,断句为: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故选B。25.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B.“单枪匹马”指的是一人一马。原指单身一人上阵,没有帮助。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依据【乙】文①段中“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句意可知,宗泽并不是一个人去收复太原的,还跟随着十多个瘦弱的士兵。故选B。2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1)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弗:不;加:虚夸,夸大;必:一定;信:实情。(2)至:到达;度:考虑;孤:少;寡:少;成功:取得成功。【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当时太原失守,在两河地区任职的官员全都借故推诿不肯前往。宗泽说:“食国家俸禄却躲避国难,这不行啊。”当天就独自骑马赴任,只带了十多个瘦弱的士兵。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之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国库与粮仓空虚。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兵将不足,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宗泽下令说:“今天进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存。”士兵知道终归是一死,无不以一当百,杀敌几千人。金兵大败,溃退几十里。宗泽考虑到敌军是自己的十多倍,现在这一战出其不意,敌军势必再来。假使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就危险了。于是就连夜转移了自己的军队。金兵当晚(果真)到达,只得到一座空的军营,非常惊恐,从此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甲】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乙】①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②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①,始识公之仲②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③。又十三年,乃克为之。③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①许:地名,指许郡。②仲:排行第二,古时兄弟多以伯、仲、叔、季排行。③叙:即序。作者祖父名序,故苏轼终生讳用“序”字。27.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B.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C.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D.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其旧制
制:规模B.春和景明
景:日光C.先生奇轼言
奇:惊奇D.以为平生之恨
恨:遗憾29.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交代作记缘由,接着写岳阳楼大观及览物心情,之后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两种人生境界,最后点明文章主旨。B.乙文既为作序,又缅怀范仲淹,表达了自己从听到范公大名到写序间四十七年的仰慕之情,但并未对其文集作正面评述。C.甲文略写楼,详写湖,突出写景,重在抒情言志,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构思巧妙,超越了记写山水楼台文章的一般写法。D.甲乙两文的语言各有特色,甲文多使用四字句,具有整齐流畅的特点;乙文以朴实的语言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答案】27.A28.C29.D30.(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2)与他们初次相见就如同旧相识,而且他们把范公遗留的手稿交给我,叮嘱我能为这些手稿写序。【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苏轼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可知,“轼曰”的交代说话对象,“此天人也耶”和“若亦人耳”是表示假设句,“则不敢知”这个是一个完成的主谓句,“何为其不可”这是反问句。故断为: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故选A。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句意:先生认为苏轼说的话奇特。奇: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认为……奇特。故选C。2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结合乙文第①段“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第②段“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第③段“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可知:文章主要记叙苏轼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他考中进士了,范公已去世了,后来他和范公的后人交往,感觉一见如故,范公的后人请苏轼为范公的文集题序。在苏轼看来,范公的品德和功业,原本不需要通过文章来彰显;范公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流传。然而他(苏轼)一生的遗憾是,从未有和范公交往过。文章并不是“主要介绍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本项分析不当;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则:表示判断,就是;大观:壮丽景象;备:详尽。(2)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相识;属:同“嘱”,嘱托。【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并且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请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向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心情,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起来了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在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的时候,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则有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呀,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吧?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呀,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文:庆历三年,我(苏轼)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苏轼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他,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有十五年,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苏轼)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苏轼,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过了三年,苏轼经过许郡,我才得以结识范公的二儿子,当今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我才有机会在京师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彝叟。又过了十一年,我终于与范公的小儿子范德孺在徐州成为同事。与他们初次相见就如同旧相识,而且他们把范公遗留的手稿交给我,叮嘱我能为这些手稿写序。又过了十三年,我才终于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唉!范公的品德和功业,原本不需要通过文章来彰显;范公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八岁时就知道敬爱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杰出的人物,我都得以与他们交往;而唯独没有见过范公,这成了我(苏轼)一生的遗憾。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名字附在范公的文章后面,从而自托于范公门下的弟子之一,难道不是我昔日的愿望吗?(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正义》)3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临溪而渔
临:到B.泉香而酒洌洌:清C.选贤与能
与:给予D.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3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面山而居B.宴酣之乐/下车引之C.不独子其子/其真无马邪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皆以美于徐公3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A.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B.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陶醉了。C.苍白的脸色,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喝醉了。D.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萎靡坐在众人间,(这)是太守陶醉了。34.下列有关乙文“大同”的表述,在甲文中没有得到体现的一项是(
)A.社会稳定 B.生活安乐 C.为人诚信 D.关系和睦【答案】31.C32.A33.A34.C【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C.句意: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与,同“举”,推举;故选C。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B.助词,的/代词,他;C.代词,他的/助词,加强反问语气;D.介词,从/介词,比;故选A。3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苍,苍老;颜,容颜;颓然,醉倒的样子;醉,喝醉;……者……也,……是……。B.“苍颜”“醉”翻译错误。“苍颜”应译为“苍老的容颜”,“醉”应译为“喝醉”;C.“苍颜”“颓然”翻译错误。“苍颜”应译为“苍老的容颜”,“颓然”应译为“醉倒在”;D.“颓然”“醉”翻译错误。“颓然”应译为“醉倒在”,“醉”应译为“喝醉”;故选A。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甲文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等人民快乐地出游等可知,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安乐,关系和睦;C.甲文写了太守与人民共同出游的快乐,没有体现“为人诚信”的内容;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乙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①,不能伤②秦,兵罢而留于成皋③。魏顺④谓市丘君⑤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⑥。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⑦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顺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国重王,且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选自《战国策》)[注]①从长:盟主。②伤:使……受到损害。此处意为“打败”。③成皋:地名。④魏顺:人名,战国时纵横家。⑤市丘君:韩国人,封地在市丘。⑥兵费:军费、战争经费。⑦卜:占卜。此处意为“检验”。3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不宜偏私(诸葛亮《出师表》)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C.因遣之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陶渊明《桃花源记》)D.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
至若春和景明(范仲淹《岳阳楼记》)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3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以“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极言邹忌之美,引出邹忌与徐公比美。B.甲文两次描写邹忌“窥镜”,都刻画出邹忌对自身相貌的欣赏与自信。C.乙文仅用一个“善”字,就让市丘君胆小怕事和善于纳谏的形象跃然纸上。D.乙文详写魏顺向市丘君进言,略写向楚王进谏,材料剪裁得当,详略安排合理。38.邹忌和魏顺都善于劝谏,请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其劝谏的艺术。【答案】35.C36.(1)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2)如果您能资助我,我愿意为您阻止各国攻打市丘。37.A38.示例:巧用类比(设喻),由浅入深;以理服人,逻辑严密;直击要害,语重心长。【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A.动词,偏爱/名词,私心;B.名词,朝廷/名词,早晨;C.相同,动词,派遣;D.动词,清楚、明白/形容词,晴朗、明媚;故选C。3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1)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2)资:资助、支持;请:请求、恳请;止:制止、阻止。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甲文中邹忌窥镜的两次描述,第一次是对自身相貌的欣赏与自信,而第二次“窥镜”是在他见识徐公,发现自愧不如之后,表示的是反思与不自信;C.有误,乙文中的“善”字表现了市丘君对魏顺的同意和赞赏,不能体现市丘君“胆小怕事和善于纳谏”的形象;D.有误,乙文对魏顺向市丘君进言和向楚王进谏的描写都是详细的,没有略写;故选A。38.本题考查古文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根据甲文“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可知,邹忌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个人经历,类比出齐王可能遭受的严重被蒙蔽的情况。他从自己家庭中的小事件出发,逐步扩展到国家层面,使齐王能够从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角度理解国家政治中的大问题,体现了劝谏艺术中的“巧用类比(设喻),由浅入深”的特点。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可知,邹忌在劝谏齐王时,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先是从个人经历引出话题,然后分析不同人赞美他的动机,最后得出结论,指出齐王可能面临的严重问题——被身边的人蒙蔽。这种逻辑严密的劝谏方式,让齐王无法反驳,只能接受邹忌的观点,体现了“以理服人,逻辑严密”的劝谏艺术。根据乙文“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可知,魏顺在劝说市丘君时,直接指出五国罢兵后可能攻打市丘以补偿军费的事实,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即通过楚王的命令来阻止五国的进攻,以此检验楚王在联盟中的实际地位。这种直击要害、语重心长的劝谏方式,让市丘君立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紧迫性,促使市丘君迅速采取行动,体现了“直击要害,语重心长”的劝谏艺术。【点睛】参考译文【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乙】五个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楚王作为盟主,却没有能够击败秦国,战事结束后军队停留在成皋。魏顺对市丘君说:“战事结束后,各国一定会攻打市丘来补偿战争的开支。您如果资助我,我请求为您阻止各国攻打市丘。”市丘君说:“好。”于是就派他去了。魏顺南下见到楚王说:“大王联合五国向西攻打秦国,却没有能够击败秦国,各国将会因此轻视大王而重视秦国,所以大王为何不检验一下自己的地位呢?”楚王说:“怎么办?”魏顺说:“战事结束后,各国一定会攻打市丘来补偿战争的开支。大王您可以下令不要攻打市丘。如果各国重视大王,就会听从大王的话不攻打市丘;如果不重视大王,就会违背大王的话攻打市丘。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大王的地位了。”因此,楚王通过这个方法检验了自己的地位,而市丘得以保全。(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①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②。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③而去之。执事者闻之,以(渊明)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⑤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⑥去职,赋《归去来》。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⑦。时年六十三。(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注]①任真:任性率真。②祭酒:官职名。③麾:同“挥”,挥手。④督邮:官职名。有说此督邮品行低劣,陶渊明鄙视其人。⑤束带:此处指装束整齐,穿着官服。⑥绶:丝带,常用于拴玉和印。⑦会卒:恰巧去世。3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B.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C.善属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D.麾而去之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躬耕自资,遂抱羸疾。4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思路明晰,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最后写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B.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等句,描绘出桃源人丰衣足食、自在安适的生活场景。C.根据乙文“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可见:陶渊明委婉拒绝檀道济,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D.乙文檀道济对陶渊明从“往候之”到“麾而去之”,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42.陶渊明的一生,做官时间短暂,更多的是田园归隐。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分析其归隐的原因。【答案】39.D40.(1)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亲自耕种,自食其力,也因此患病。41.B42.(1)陶渊明不满黑暗现实,但他也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2)他不堪其扰官场的繁文缛节与黑暗污浊;(3)他不满官场束缚和对官场的厌恶,以及本性上向往自由;(4)他对做官没太大兴趣,淡泊名利。【解析】3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舍去/名词,房舍,学舍;B.动词,说,讲/名词,正确的方法;C.动词,写/动词,通“嘱”,嘱托、嘱咐;D.动词,离开/动词,离开;故选D。4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躬耕:亲自耕种田地。遂:于是,就。羸疾:衰弱生病。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甲文先写桃花源景物,接着桃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然后写交代桃源人来此的原因;本项先后顺序有误;C.“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意为: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这句话是陶渊明的自谦,不能表现“是因为其有强烈的自卑心理”;D.“麾而去之”意为:陶渊明挥手叫檀道济离开。主语是“陶渊明”,不能表现檀道济“其对陶渊明的态度由最初的尊重变为了鄙视”;故选B。4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甲文可知,文章开端,先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80-2024健康管理健康信息存储架构
- GB/T 13074-2024血液净化术语
- 浅谈“双减”背景下三年级英语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 《水电站》重点笔记
- SZSD 0067-2024智慧社区 老年人智能助餐场景设计指南
- 海口-PEP-2024年11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英语第六单元真题
- 物质推断与转化(专项训练)-2023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原卷版)
- 2024年民宿旅游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强迫对流管簇管外放热系数测定实验
- 【沪科】期末模拟卷【九年级上下册】
- 甲骨文专题‖精选课件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用水计量时间》学习任务单
- 2022-2033年度秋学期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
- 法国近代教育史课件
- 船舶管理教案
- 北科大岩石力学课件李长洪1.1岩石的力学性质(qiangdu).ppt
- 供应商QPA稽核点检表(线材)
- 标记有丝分裂百分率法计算
- HCGE2P孕三项化验单模板
- QA软件过程检查单(XXJSTZPPQAChecklist)
- BA88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维修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