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假字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己,通“矣”,语气词,了。)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庵”,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秦王》

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o)

“环

2.秦王还柱而走(还,,。)

1现

3.图穷而匕首见(见,,。)

通"

1悦

4.秦王必说见臣(说,,高兴。)

1”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惧怕。)

VX”

6.卒起不意(卒,通*“,。)

《鸿门宴》

1.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3.距关(距,通“拒”,把守。)

4.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嫌怨,隔阂。)

6.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O)

《勾践灭吴》

1.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2.无不歇也(歙,通“啜”,给人水喝。)

3.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4.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5.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6.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7.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8.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9.而摩历之于义(摩历,通“磨砺”,切磋。)

必修二

《氓》

z不是\

(

1.匪来贸丝x7

边岸

z冷

(

隰则有泮\

2.感照

zE司

l

于嗟鸠合x0

3.脱条

z诩

(l\

4.犹可说也xz

《采薇》

1.岁亦莫止(莫,通“暮”,晚,此指岁末。)

2.俨猊孔棘(棘,通“急”,紧急,紧迫。)

《离骚》

1A面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2.憧郁邑余住僚兮(邑,通“悒”,忧愁苦闷。)

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形。)

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5.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显著。)

6.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孔雀东南飞并序》

1.终老不复取(取,通“娶”迎娶)

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的镜匣。)

3.崔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短歌行》

1.契阔谈谯,心念旧恩(谯,通"宴",欢饮。)

《兰亭集序》

z'”)

(Xmo

1.虽趣舍万殊x,

悟言一室之内:O

2.犹

3.亦由今之视昔,

《赤壁赋》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必修三

《蜀道难》

1.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

《寡人之于国也》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殍(涂,通“途”,道路。)

《劝学》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糅以为轮(糅,通“煤”,使…弯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4.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过秦论》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因顿,失败。)

2.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约从离衡(通“横”)

4.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师说》

1.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必修四

《窦娥冤》

1.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纽,通“扭”,拘束。)

2.那有这等话说(那,通“哪",哪里。)

3.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通“糊涂”,混淆。)

《蔺相如廉颇列传》

1.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2.可与不(不,通“否”)

3.秦自缪公以来(缪,通“穆”。)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苏武传》

L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弃”,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5.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6.因泣下雷衿,与武决去(霭,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

通“诀”,诀别。)

《张衡传》

1.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形。)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曷

1.曷不委心任去留,

2.乃瞻衡宇(衡,O

3.景翳翳以将入,

《滕王阁序》

1.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2.俨骏舜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逍遥游》

”)

1.而御六气之辩(辩,,O

)

2.此小大之辩也(辩,,0

,“")

3.其翼若垂天之云(垂,O

回,

4.三餐而反(反,通”。

5.北冥有鱼(冥,通“。

"又

6.旬有五日而后反(有,0

“,

7.小知不及大知(知,。

《陈情表》

1.夙遭闵凶(闵,通“悯”,o)

2.常在床蘑(醇,通"褥”,席,垫子。)

3.四十有四(有,通“又”,。)

4.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颁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花白)

2.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3.徐公来,孰视之(孰,熟”,仔细。)

4.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5.涂有饿孳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无

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7.无乃尔是过与(与,通”,句末语气词。)

古今异义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的妻子。)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

的物品。)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把…作为;今:认为。)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对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对主人。)

《荆轲刺秦王》

1.秦王购之金千斤(古:指金属名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

来指银,文中指铜;今:特指黄金。)

2.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

3.秦之遇将军(古:对待;今:遇到,碰见。)

4.终已不顾(古:不回头;今: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

表可能、能够、许可。)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生活贫苦,经济困

难。)

7.将军岂有意乎(古: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故意。)

8.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之人;今:年长的人。)

9.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这时;今: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件事。)

10.左右乃曰(古: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

时亦有控制之义。)

《鸿门宴》

1.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形容词,异乎寻常、特殊的,

或副词,十分、极。)

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因结果而产生夫妻关系。)

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指河北省。)

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指河南省。)

6.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结果。)

《季氏将伐颛臾》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指国家。)

《勾践灭吴》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

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2.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4.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必修二

《氓》

1.三岁食贫(古:多年;今:指年龄。)

2.至于顿丘(至,古:至U;于,古:介词,表示处所;至于,今:表达达到

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离骚》

1.固时俗之工巧兮(古:善于投机取巧的人;今:记忆巧妙。)

24面规矩而改错(古:改变措施;今:改正错误。)

3.怨灵修之浩荡兮(古:荒唐没有准则;今: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4.君子之车(古:将帅;今:人格高尚的人。)

5.宁磕死以流亡兮(古:随流水而消逝;今: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6.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出境窘迫;今:经济困难。)

7.小人所腓(古:士兵;今:人格卑鄙的人。)

《孔雀东南飞并序》

1.便可白公姥(古:告诉,禀告;今:一种颜色。)

2.槌床便大怒(古:古代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3.阿母大悲摧(古:伤心;今:破坏,折断。)

4.便言多令才(古:美好;今:命令,使。)

5.为仲卿母所遣(古: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今:派,派遣。)

6渠.会永无缘(古:他;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7.恐此事非奇(古:宜,事宜;今:特殊的,惊异。)

8.多谢后世人(古:告诉,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

9寻.遣丞请还(古:接着,不久;今:寻找。)

10.处分适兄意(古:安排,处理;对犯错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11.逼迫兼弟兄(古: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

12.蹑履相逢迎(古:迎接;今:奉承,拍马。)

13可.怜体无比(古:可爱;今:值得怜悯。)

14.否泰如天地(否,古:坏运气;今:否定;泰,古:好运气;今:平安。)

15.叶叶相交通(古:连接;今: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

《短歌行》

1.沉吟至今(古: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今:犹豫思索,低声自语。)

2.人生几何(古:多少;今:数学的一个分支。)

《归园田居(其一)》

1•方宅十余亩(古:方圆,周围;今:方正。)

2.一去三十年(古:离开;今:指往某处。)

3.复得返自然(古:田园生活,又指本性;今:大自然。)

《兰亭集序》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2.俯仰一世(古:形容时间短暂;今:低头抬头。)

3.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今:抱在怀里,胸前。)

4.俯察品类之盛(古:指自然界的万物;今:物品的种类。)

5.列坐其次(古:它的旁边;今:次第较后,第二。)

《赤壁赋》

1.凌万顷之茫然(古:旷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

《游褒禅山记》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同寻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

分。)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特质

有专门学问的人。)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

连词。)

4.于是余又叹焉(古: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于是,解释对这件

事;今: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至U;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必修三

《蜀道难》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古:只,仅;今:但是,表转折。)

2.连峰去天不盈尺(古:相隔;今:至I」。)

3.危乎高哉(古:高;今:危险。)

4.如听声悦耳暂名(古:忽然,一下子;今:暂时。)

5.开国何茫然(古:遥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琵琶行并序》

1.又闻此语重唧唧(古:指叹息声;今:低声交谈或虫鸣、自语飞)

2.老大嫁作商人妇(古:年龄大;今:长子,长兄。)

3.明年秋,送客溢浦口(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4.因为长句古义(古:因此创作;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颜;今:主要指色彩。)

6.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今:使紊乱变为整齐。)

《寡人之于国也》

1.或百步而后止(古:有的人;今:常用语选择复合句中的选择词。)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古:这,这个;今:判断词。)

3.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4.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跑;今:行走。)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劝学》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古:检查;今:加入。)

2.金就砺则利(古:金属制品;今: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古:广博地学习;今:学问广博精深。)

4.用心一也(古:思想意识活动;今:用功、肯动脑筋。)

5.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帮凶。)

《过秦论》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河道。)

2.流血飘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古:背负,担负;今:胜,胜利。)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嵋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山东省。)

5.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做成;今:认为。)

《师说》

1.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2.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4.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今: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5.小学而大遣(古:再小的方面学习;今: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7.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拜为上卿(古:授予官职;今:行礼表示敬意,见面行礼表示祝贺,拜访

等。)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古:忧虑,担心;今:害病,祸患,灾难。)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古:向人献物以助人长寿;今:年岁,生命,生日。)

4.布衣之交(古:平民;今:麻布衣服。)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指父母兄弟;今:旁系亲属。)

6.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古:上前进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跟自己家庭

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8.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公开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

9.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遵守约定;今: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0.左右欲刃相如(古:左右的侍奉;今:左和右两方面,方位词;支配,操

纵;反正,副词。)

11.壁有瑕,请指示王(古:指给••・看;今:上对下指导、命令)

《苏武传》

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抵押;今:正在(某事某地)。)

2.稍迁至移中厩监(古:渐渐;今:稍微。)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送给;今:丢失、落下。)

4.皆为陛下所成就(古:提拔;今:业绩。)

5.且陛下春秋高(古:年纪;今:春秋战国时期或季节。)

6.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7.武等实在(古:确实存在;今:老实、诚实。)

8.欲因此时降武(古:趁这时,今:相当于“所以”。)

9.我丈人行也(古:老人,长辈;今:岳父。)

《张衡传》

1.中有都柱(古:大;今:都市;表范围的副词。)

2.举孝廉不行(古:不去(应荐);今:不可以)

3.寻其方面(古:方向;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4.振声激扬(古: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今:激浊扬清;激动昂扬;

激励使振作起来。)

5.上下肃然(古: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今:十分恭敬的样子。)

6.公车特征拜郎中(古:特地征召;今: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7.衡下车,治威严(古:官吏出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8.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篆,篆文;文,通“纹”,花纹;今:汉字

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9.覆盖周密无际(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悦亲戚之情话(古: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悦亲戚之情话(古:知心话;今: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将有事于西畴(古:农事;今:指有事情)

《滕王阁序》

1.彩彻区明(古:日光;今:彩色。)

2.路出明区(古:过;今:向外走。)

3.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今:穷困;穷尽;极为)

4.识盈虚之有数(古:规律,必然性;今:数量。)

5.阮籍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

6.千里逢迎(古:迎接;今:迎合。)

7.君子见机(古:看见细微的征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8.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

9.一介书生(古:量词,个;今:介绍,介于。)

《逍遥游》

1.之二虫又何知(古:泛指动物;今:虫子。)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古:毛,指草本;今:头发。)

3.小年不及大年(古:寿命;今:时间单位。)

4.适莽苍者(古:往;今:刚好。)

5.蟾帖不知春秋(古:四季;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

6.腹犹果然(古:食饱之状;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

7.虽然,犹有未树也(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8.野马也,尘埃也(古:流动的雾气;今:野生之马。)

9.按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旋风;今:羊的角。)

10.众人匹之(古:一般人;今:多数人。)

《陈情表》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不中用、不好。)

2.臣欲奉诏奔驰(古:赶快向前,奔走效力;今:很快的跑。)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申诉、诉说;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5.拜臣郎中(古:尚书部的属官;今:中医医生(方言)。)

6.岂敢盘桓(古:犹豫不决的样子;今:逗留,徘徊;回环旋绕。)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数量少;(人或事

物)不重要。)

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报答;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9.臣之辛苦(古:心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常见虚词用法

(-)之

代词:

1.吾从而师之(含义:他(们);用法:①代人(多为第三称)。)一一《师

说》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含义:它(们);用法:②代物。)一一《石钟

山记》

3.唯君图之(含义:表示希望;用法:③代事理。)一一《烛之武退秦师》

4.君将哀而生之乎(含义:我;用法:④代第一人称。)一一《捕蛇者说》

5.之二虫又何知(含义:这,那;用法:⑤指示代词。)一一《逍遥游》

助词:

<1>结构助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含义:的;用法:①定语标志定语+之+中心词(名)。)

一一《烛之武退秦师》

2.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含义:得;用法:②补语标志中心词(动、形)

+之+补语。)一一《捕蛇者说》

3.何厌之有(含义:不译;用法:③宾语前置标志宾语+之+谓语%)——《烛

之武退秦师》

4.石之铿然有声者(含义:的;用法:④宾语后置标志中心词+之+定语。)

一一《石钟山记》

5.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含义:不译;用法:⑤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一

《勾践灭吴》

<2>结构助词(舒缓语气):

L顷之,烟炎张天(含义:不译;用法:形容词、副词、某些动词+之。)-

-《赤壁之战》

2.怅恨久之(含义:不译;用法:形容词、副词、某些动词+之。)一一《陈

涉世家》

3.填然鼓之(含义:不译;用法:形容词、副词、某些动词+之。)一一《寡

人之于国也》

4.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含义:不译;三个字之间补足音节。)-

《毛遂自荐》

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含义:到…去;用法:①所带的宾语一般为处所名词。)

---《鸿门宴》

2.而又有剪发杜门,佯装不知所之者(含义:②到…去;用法:何、所+之。)

---《鸿门宴》

3.胡为遑遑欲何之(含义:到…去;用法:何、所+之。)一一《归去来兮辞

并序》

(二)于

介词: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含义:在;用法:①于+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构

成介词短语。)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含义:在…方面;用法:于+名词、代词、名词

性词语构成介词短语。;)一一《公输》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含义:在…中;用法:于+名词、代词、

名词性词语构成介词短语。)一一《出师表》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含义:向;用法:于+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构

成介词短语。)一一《赤壁之战》

5.欲有求于我也(含义:对;用法:于+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构成介词

短语。)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含义:至U;用法:于+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构

成介词短语。)一一《赤壁之战》

7.大声发于水上(含义:自、从;用法:于+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构成

介词短语。)一一《石钟山记》

8.故燕王欲结于君(含义:跟、同、和;用法:于+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

构成介词短语。)一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9.以授之于有司(含义:给;用法:于+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构成介词

短语。)一一《答司马谏议书》

10.其皆出于此乎(含义:由于;用法:于+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构成介

词短语。)一一《师说》

1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含义:比(或胜过);用法:②形容词+于(引进比

较对象)。)一一《勾践灭吴》

1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含义:被;用法:③动词+于(引出行为主动

者)表被动。)一一《五人墓碑记》

1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含义:被;用法:动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表被

动。)一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含义:被;用法:动词+于(引出行为主动

者)表被动。)一一《赤壁之战》

(三)以

介词:

1.常以身翼蔽沛公(含义:拿,用;用法: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

式、方法及其他。)一一《鸿门宴》

2.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丈夫兄之烈(含义:凭借;用法:②表示动作、行为所

用的工具、方式、方法及其他。)一一《赤壁之战》

3.余船以次俱进(含义:按照;用法: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方

法及其他。)一一《赤壁之战》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含义:凭…身份;用法:表示动作、行为

所用的工具、方式、方法及其他。)一一《五人墓碑记》

5.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含义:把;用法:③提宾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成以其小,劣质(含义:因、由于;用法:④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促织》

7.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含义:在/从;用法:⑤引进动作、行

为发生的时间。)一一《祭妹文》

连词:

1.挟泰山以超北海(含义:而、而且、并且;用法:①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一一《齐桓晋文之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含义:而(或不译);用法:②表承接关系(“以”

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某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一一《游褒禅山记》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含义:而(或不译);用法:表承接关系(“以"前

的动作行为往往是某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一一《游褒禅山记》

4.敛^财以送其行(含义:而、来;用法:③表目的的关系(“以”后的动

作行为往往是某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一一《五人墓碑记》

5.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含义:以致;用法:表目的的关系(“以”

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某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一一《出师表》

6.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含义:因为;用法:④表因果关系(常用

在表原因的分词之前)。)一一《游褒禅山记》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含义:而(或不译);用法:⑤表修饰关

系(状语+以+中心词)。)一一《归去来兮辞并序》

8.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含义:不译;用法:

⑥同“往”“来”“内”“外”“东”“西”“南”“北”“上”“下”等连词

连用,表示时间、方位、处所)一一《论语》

连词:

1.皆以美于徐公(含义:认为;用法:单独作动词或与“为”结合,作“认

为”解。)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含义:用、做;用法:单独作动词或与“为”结合,

作“认为”解。)一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则

连词:

1.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含义:就、便;用法:①表承接关系(分句或紧缩

复合句中,表示两件事在事理上、时间上紧密连续)。)一一《勾践灭吴》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含义:原来是;用法:表承接关系(分句或

紧缩复合句中,表示两件事在事理上、时间上紧密连续)。)一一《石钟山记》

3.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含义:原来已经;用法:表承接关系(分句或紧缩

复合句中,表示两件事在事理上、时间上紧密连续)。)一一《骰之战》

4.无苗时采,则时而辰(含义:那么、那就;用法:②表条件关系(“则”

常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假设关系(“则常用于前一分句之首”)。)一一《采

草药》

5.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含义:如果;用法:表条件关系(“则”常用于后

一分句之首);表假设关系(“则常用于前一分句之首”)。)一一《荆轲刺秦

王》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含义:就(或不译);用法:③表并列关系(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一一《师说》

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含义:可是,去H;用法:④表转折关系(“则”在

后一分句之首)。)一一《师说》

副词: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含义:相当于“是”,就是;用法:其判断作用(但

不等于“是”)。)一一《岳阳楼记》

名词:

1.宣其德行,则其宪则(含义:准则;用法:作宾语。)一一《叔向贺贫》

(五)而

连词:

1.蟹六跪而二螯(含义:不译;用法:①表并列关系。)一一《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含义:并且,而且;用法:②表递进关系。)一

一《劝学》

3.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含义:就,接着(或不译);用法:③表承接

关系。)一一《伶官传序》

4.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含义:但是,去U;用法:④表转折关系。)一一

《季氏将伐颛臾》

5.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军之域(含义:如果、假如;用法:⑤表假

设关系。)一一《勾践灭吴》

6.吾尝终日而思矣(含义:地(或不译);用法:⑥表修饰。)一一《劝学》

代词:

1.某所,而母立于兹(含义:你的;用法:第二人称。)一一《项脊轩志》

语助: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含义:吧、啊;用法:句末,表劝告、感叹。)

一一《论语》

(六)其

代词:

<1>人称代词:

1.媪之送后燕也,持其踵为之泣(含义:他(它)的;用法:①第三人称。)

《触龙说赵太后》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含义:他(它)的;用法:第三人

称。)一一《石钟山记》

<2>人称代词:

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含义:我的或你的;用法:②活用为第一人

称或第二人称。)《赤壁之战》

2.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宠不临其穴(含义:我的或你的;用法: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一一《祭十二郎文》

<3>指示代词:

1.则或咎其欲出者(含义:那,那些;用法:①远指,作定语。)一一《游

褒禅山记》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含义:其中;用法:②表示“其中的"。)——

《石钟山记》

副词:

1.其皆出于此乎(含义:大概;用法:处句首、句中,常和句末语气词配合,

表猜测、反诘、委婉、期望、祈使等语气。)一一《师说》

2.其孰能讥之乎(含义:难道;用法:处句首、句中,常和句末语气词配合,

表猜测、反诘、委婉、期望、祈使等语气。)一一《游褒禅山记》

3.吾其还也(含义:还是;)一一《烛之武退秦师》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含义:一定,可要;用法:处句首、句中,常和句末

语气词配合,表猜测、反诘、委婉、期望、祈使等语气。)一一《伶官传序》

连词:

1.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患者无穷其矣(含义:如果;用法:①句首,表

假设。)一一《祭十二郎文》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含义:是…还是;用法:②句首,

表选择。)一一《祭十二郎文》

语助词:

1.霰雪纷其无垠兮(含义:不译;用法:句中或句末(主要在古典诗歌中)。)

一一《涉江》

(七)焉

兼词: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含义:于之、于是;“于”,介词;之、是,代词;

用法:动词(或形容词)+焉。)一一《劝学》

代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含义:他、它;用法:①人称代词(作宾语)。)

---《爱莲说》

2.将焉取之(含义:怎么、哪里;用法:②疑问代词。)一一《烛之武退秦

师》

语气助词: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含义:了,呢(或不译);用法:①用于句末。)

——《愚公移山》

2.盘盘焉,困困焉(含义:不译;用法:②作形容词尾,舒缓语气。)-

《阿房宫赋》

(八)乃

副词:

1.及泣之三日,乃誓廖之(含义:就,于是,这才;用法:①表前后两件事

在时间或顺序上承接。)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