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9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主题概览1.古代中国政制(1)演变:先秦时期形成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世袭制和贵族等级分封制。秦朝以后确立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改革并不断发展完善,国家治理能力逐步提高。(2)趋势: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和地方行政体制发展的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近现代中国政制:辛亥革命爆发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近代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创立了共和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经过探索,逐步确立并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以世袭制打破禅让政治传统。(2)商朝——内外服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内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特征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2.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3)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3.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①两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中枢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②隋唐: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③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又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④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⑤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朝代地方行政制度两汉时期汉朝沿袭秦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分为州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朝明初废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1.警示·易错易混禅让制VS世袭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它适应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世袭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其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2.阐释·核心概念[官僚政治]西周宗法分封制下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由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3.图解·关键知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4.思考·情境问题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摘编自《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朝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丞相总揽政务,位高权重,是为独相;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是为群相;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中枢机构,是为兼相。5.拓展·思维点拨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的演变,大体是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的;君主专制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君主专制就必然虚化甚至废除宰相制度。知识点二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①诞生共和制度: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北洋军阀时期①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1913年春“宋案”发生和二次革命被镇压后,袁世凯夺取大总统职位,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②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局面。(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①国民党“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②国民党“宪政”: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崩溃。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①设立边区政府: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②实行“三三制”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区的人民政权①设置行政区:行政区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②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①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②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③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④完善——改革开放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①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②发展与完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1.思考·学习情境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党名发起人在议会中所占席位政治派别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统一党程德全24旧官僚民主党汤化龙24立宪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顺应趋势,践行民主政治,具有进步性;党派鱼龙混杂,多被旧势力利用,民主共和成为招牌。2.图解·关键知识国民党的“训政”3.警示·易错易混(1)民主革命时期人民政权的形式与性质土地革命时期:形式——苏维埃政权;性质——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形式——边区政府;性质——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形式——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性质——人民民主政权。(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VS西方的多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西方的多党制是指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互争政权的政治制度。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主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视角1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材料秦朝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地位高,权力大。汉武帝时,鉴于宰相职权过重,就开始重用内朝近臣,到东汉时,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开始掌管机要,侵夺外朝相权。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置4个宰相官职:中书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明朝罢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因明朝宦官专权,内阁权力受到牵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多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四品以上的官员担任,成为辅助皇帝的主要机构。——摘编自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断压制相权以加强皇权;内朝官逐渐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既实行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视角2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变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深化拓展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特点皇权加强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随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内外转化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由实变虚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任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相权分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即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但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异化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在中国尤以汉朝为烈宦官专权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严重的时期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权臣一般为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等,如西汉霍光、东汉曹操、明代张居正等主题二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视角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与建设材料一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定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架构、经济基础、法律原则、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并不断发展,中国的民主大厦巍然耸立起来……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摘编自《中国的民主》白皮书(2021年12月4日)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抗日政权建设有何创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通过哪些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答案创新: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政权原则。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拓展家国情怀——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3)民主政治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不断完善。(2023·海南卷,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答案D1.学术情境——先秦贵族政治(2023·保定模拟)有学者认为“(周朝)中国贵族与欧洲领主相比,其权力比较薄弱,其等级森严比较缓和”“周朝的中国领袖,虽然趋向于等级分明,但仍受亲戚人脉的限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周朝()A.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B.贵族世袭特权相对较为薄弱C.传统血缘宗法关系居于主导D.政治建构呈现官僚政治特点答案A解析材料学者认为周朝的贵族权力比较薄弱,受亲戚人脉的限制,其意在强调周朝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集中,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袭特权”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血缘宗法关系居于主导,排除C项;“官僚政治”指的是非世袭产生官员,周朝属于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排除D项。2.学习情境——汉朝行政中枢结构(2024·湘潭模拟)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的结构图,这反映了()A.三公成为决策机构B.尚书剥夺外朝行政权C.中朝有效抑制相权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参与中枢决策,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职能,外朝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成为政令的执行机构,丞相的职权和地位也因此受到削弱,C项正确;以三公为代表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项;外朝依然保留行政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反映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3.社会情境——汉至隋的政治(2023·南阳模拟)如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操办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A.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D.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使总体出使次数不是很多,遣出中使数量的多寡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程度基本一致,即皇权较强时,遣出中使的次数较多,皇权削弱时,中使出使的次数较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选才,排除A项;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操办奉迎等礼仪性事务,对地方权力没有大的影响,也不涉及对地方的制约与监察,排除B、D项。4.生活情境——苏维埃政府的劳动政策(2024·石家庄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不仅将没收来的财物都散发给了农民,并且还给他们分田地。此外,苏维埃政府还相继出台了新的劳动政策,“分田后,没有长工了,零工也大幅度减少”。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A.巩固并逐步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B.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C.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社会面貌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政策及措施调动了根据地群众的参军热情,对瓦解敌军、壮大红军及推动土地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社会面貌,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这一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出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在解放战争后,排除D项。中国古代文书政治唐代正式公文达到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这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直接有关。元代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新增了谕旨,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到清代开始制度化。清代臣子有一特殊的上奏文种——“奏折”,可以直达御前,增强了保密性。——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材料解读]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书;文书由以法律形式确定到清代开始制度化。[命题方向]说明影响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主要因素;概括唐以后文书政治的发展趋势。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丹东模拟)西周时,各级领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国都为标准,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马匹、兵车及兵员数量都要与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诸侯“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天子“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由此可知,当时()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B.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C.中央集权政体正式确立D.宗法制向全国各地推广答案B解析材料中西周“各级领主”依据“各自身份”确定国都大小和军事力量,这体现了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由此可知当时贵族政治秩序得以强化,B项正确;“家天下”局面在夏朝已经形成,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中央集权政体尚未建立起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血缘亲疏与嫡庶对贵族继承关系的影响,与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2.(2023·邯郸模拟)锡命礼是西周王朝天子册封各国诸侯和中央王官的政治工具。而《国语·周语》记载晋惠公接受天子锡命时“执玉卑,拜不稽首”。周平王和周襄王分别锡命晋文侯和晋文公时,赐物中均没有出现“鈇钺”(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这一物品。这些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A.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有机结合B.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遭到削弱C.贵族内部矛盾促进了权力的再分配D.土地制度变革动摇了等级秩序答案B解析材料中诸侯接受天子锡命时的怠慢,以及周王忌惮诸侯,锡命时不再授予其象征军事征伐权的物品,均说明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遭到削弱,B项正确。3.(2023·武汉模拟)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排除D项。4.(2024·岳阳一模)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即位早期由贵族做丞相的惯例。之后,汉武帝又让贤良之士“并在左右”与大臣辩论。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凸显B.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C.皇权进一步加强的趋势D.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打破了早期由贵族做丞相的惯例,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做丞相,又重用身边贤良之士,让其参加国家重要事务的讨论,这反映了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A、B、D项。5.(2023·九江模拟)自汉至隋,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很少见,然而到了唐朝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君主可以用各种名号使其他官员具有宰相的资格,如参掌机务、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种名号较为随意,并不统一和固定。这表明当时()A.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拓展B.中央行政制度日趋完善C.皇帝试图强化君主专制D.政府决策效率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能有效地限制相权,起到了加强君权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强调君权的加强,且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是否拓展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宰相一职,无法体现整个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朝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其目的是分化、制约相权,强化君权,并没有涉及政府决策的步骤、过程以及结果,无法体现决策效率是否提高,排除D项。6.(2023·佛山模拟)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后,分设三司,三司彼此不相统属。省内重大政事,都要由布、按、都三司会议,报中央批准后,才能推行。在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时,三司容易互相推诿,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巡抚制度正是为弥补这一缺陷而产生的。这反映出()A.三司长官懒政、怠政 B.三司分权不利于治理C.应给地方更大自主性 D.制度设计应兼顾效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方遇到重大政事,都要由三司请示中央后才可推行,遇到突发事件时三司往往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因此设置巡抚来弥补这一缺陷,可见制度设计应考虑效率,D项正确;“三司长官懒政、怠政”这一表述的材料依据不足,排除A项;三司分别处理不同事务,只是遇到重大事件时要请示中央,B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问题不是地方缺乏自主性造成的,排除C项。7.(2023·宁波模拟)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A.放弃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B.受到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C.反思了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913年孙中山认为第一应考虑的是内阁问题,而在1924年则参照俄国政党的模式,说明孙中山对政党政治进行了反思,C项正确;孙中山并没有放弃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政党政治的反思,而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孙中山对工农大众力量的态度,排除D项。8.(2024·湘潭模拟)如图是1916年7月31日《新闻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再造民国之最要着》。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对此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喻示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B.表达了国民党对民主共和的向往C.反映了国人对议会政治的客观认知D.说明三权分立体制适合中国国情答案A解析从漫画可以看出被袁世凯破坏的“司法”一足似乎已经修补好,议员正在修补写有“立法”两字的一足,体现了袁世凯独裁对民主体制的破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对民主共和向往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人的态度,无法得出国人对议会政治的客观认知,排除C项;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相互制衡,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9.(2023·揭阳模拟)民国初年,35个有明确党纲的政党均主张振兴实业、普及教育、中央集权,推崇政党内阁。与此同时,各主要政党的整合也在快速进行。1912年秋,北京政坛上出现了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A.党派斗争的复杂 B.社会转型的加快C.共和观念的宣扬 D.政党政治的活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数量众多,且大都表现出对政党政治的关注,而主要政党的整合过程,也是政党政治发展的表现,故材料主要反映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活跃,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活跃,党派斗争强调的是各政党相互攻击,排除A项;当时中国确实处在社会转型期,但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共和观念的宣扬,排除C项。10.(2023·襄阳模拟)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公布施行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称,“为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贯彻法令保障人权之真精神”制定本条例。之后,陕甘宁边区等地也制定了类似的条例。这表明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A.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B.坚持反帝和反封建革命紧密结合C.注意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利益D.兼顾了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陕甘宁边区等地制定了类似的条例”可知,在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人权保障条例争取人民群众参与到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A项正确;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反封建行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协调地主和农民利益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独立自主的特点,排除D项。11.(2023·常德模拟)1941年5月,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写道:“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边区()A.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于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A项正确。12.(2024·威海模拟)1998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推行“撤地建市”的市管县体制改革,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许多地方已经实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少数地方正在探索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这一改革()A.扩大了基层的自治权B.提高了地方的财政收入C.优化了政府管理结构D.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8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市管县体制改革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省直管县的体制有利于扩大县的自主性,提高行政效率,即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D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不是基层改革,不能扩大基层的自治权,排除A项;材料中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并不能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中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而非政府管理结构的优化,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2023·长沙模拟)(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二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展览中心高空保洁服务方案
- 外科诊所文化建设方案
- 办公空间5S提升员工效率方案
- 商业街石材铺装施工方案
- 某地产工程第三方评估管理规范
- 家庭空调维保及清洁方案
- 企业办公环境疫情防控方案
- 商场员工餐厅施工方案
- 某企业智能化生产调度方案
- 戒指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职业资格证书介绍课件
- 幼儿卫生保健 第七章幼儿常见意外事故及急救课件
- 10马家窑文化彩陶
-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项目一 任务二《烘蛋挞》精品课件
- 水利工程项目部人员岗位职责
- XX学校学生“周清”实施方案
- 卫生间维修方案
- 建筑节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3篇(施工单位节能验收报告)
- 小儿脑瘫的护理课件
- 内科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高二数学期中考试的复习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