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贯通9新中国成立之初微专题1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的时代特征(1)政治上①巩固新生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通过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②政权建设: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经济上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城市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3)思想上: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4)外交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世界舞台。对点训练1.(2023·潍坊三模)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全国粮食会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控粮食市场,由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该举措旨在()A.避免城乡差别的扩大B.满足工业化建设需要C.进一步密切城乡联系D.巩固土地改革的成果答案B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了“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为了解决国家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差别的信息,该政策与缩小城乡差别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城乡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除D项。微专题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的时代特征(1)政治上:整风运动;开展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治建设遭遇曲折。(2)经济上: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是当时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带来困难。(3)外交上: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等使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4)科教文卫上: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教育、医疗均取得长足进步。对点训练2.(2023·景德镇三模)1962年我国物价指数达到152.6%。中共中央做出了“急需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的决定”,规定粮食、棉花、肥皂、火柴等十八类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定量平价供应,在定量以外确定若干种高价商品,以三十亿元的商品回笼了近一百亿元的货币,迅速实现了物价的稳定。材料说明()A.指令性政策仍在发挥主要作用B.计划分配体制由此逐步得到改变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得以肯定答案A解析面对物价上涨的现象,中央政府采取强制的行政手段实现了物价的稳定,这说明当时指令性的政策依然发挥主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中中共中央的举措不属于计划分配体制的改变,排除B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材料凸显的是计划的作用,而非市场,排除D项。微专题31949-1978年中国外交的特点、原因及目的时期特点原因目的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政权;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安全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美国利用台湾、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新兴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而独立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积极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苏联对点训练3.(2023·丹东一模)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A.适应了全方位多层次外交布局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C.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与西方国家、亚非国家的贸易额相比,我国与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是最高的,反映当时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外交,排除A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B项;这一时期虽然我国与西方贸易,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仍敌视、孤立中国,排除D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其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课标要求(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019·全国Ⅰ卷,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解题过程第一步:审清设问——明方向(1)明确题型:由设问“主要原因、基本原因”可确定是原因类。(2)分析要求①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答案来源。②由“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明确审读材料与答题方向。第二步:审准材料——提信息(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70年代因经济“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70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70年代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2)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第三步:规范用语——组答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