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2单元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2单元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2单元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2单元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2单元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近年高考低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浙江卷命题较为频繁,多为非选择题2.情境设计:利用文献、考古资料,考查秦统一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如(2023·湖南卷,2)秦王用人与六国不同;(2023·6月浙江选考,3)秦朝国家治理模式形成。或者从史学理论角度关联秦代历史事件,如(2023·湖北卷,2)史学家对项羽的不同认识;或者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与汉代关联考查,如(2022·山东卷,2)相马术;(2022·湖北卷,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2020·全国Ⅱ卷,24)角抵3.核心考向:秦统一的背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国家治理整体感知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条件客观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主观统治者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国家政策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策略得当秦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策略,对东方六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2.过程(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2)征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3)击匈奴:在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3.巩固统治措施政治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中央制度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地方制度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经济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国家统一基层治理县以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1.图解·关键知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2.阐释·核心概念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3.挖掘·教材信息阅读教材“里耶秦简户籍簿”图片及释文,据此可知秦朝推行了怎样的统治措施?推行这一措施有何作用?答案措施:编制户籍。作用:有利于国家控制百姓,保障治安;便于征发赋役。4.意义(1)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社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3)制度: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4.思考·情境问题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有何不同?答案秦朝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官僚政治,而先秦时期是奴隶制度下的贵族政治。知识点二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暴政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花费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③刑法严苛,激化阶级矛盾;④“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影响恶劣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速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灭亡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楚汉战争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结果楚汉战争长达四年,最终刘邦击败项羽挖掘·教材信息阅读教材《过秦论》,说说贾谊总结的秦亡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是否合理?答案原因:没有实行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迷信严刑峻法;暴政;统一后,没有及时改变治国策略。看法:有一定道理,大部分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把没有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归结为原因之一是错误的,因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主题一大势所趋——秦的统一视角1社会治理——秦统一的背景材料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出土了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木牍)。专家鉴定表明,当时(公元前223年),正在服役即将参加攻打淮阳(今属河南省)战役的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的家书。11号木牍“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匝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婉)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6号木牍“惊写给衷:……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解读书信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风尚等多方面的信息。思考结合秦代士兵家书所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合理解释秦的统一。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墓出土的秦军士兵两封木牍家信,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风尚等方面反映了秦国的情况,是秦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军事政治:秦国士兵需自备衣服和费用,将要攻打淮阳。不仅反映了秦国灭楚战争的情况,还可以看出,黑夫和惊在战争中获有战功,已被授爵;说明军功授爵制促进了秦国的军队勇敢作战。经济:黑夫和惊服兵役,衷则留在家中务农等。说明了秦鼓励耕织,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支撑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社会风尚:秦国社会依然奉孝道,重亲情,敬乡老;秦国本土尚法,社会秩序比较好。不仅反映了商鞅变法影响深远,而且秦人信仰法律、尊崇法律,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文化等,为统一战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综上所述,秦的统一与其军事组织、选官用人、社会动员、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等有密切联系,是综合国力作用的结果。视角2制度创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材料一秦朝政府组织材料二北京大学某教授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解读注意图中所示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权力分配;观点概括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找到主旨指向。思考材料一中这一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观点,并说明其依据。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即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中国古代国情。依据: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深化拓展1.历史理解——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2.历史解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皇帝称号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专一性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各司其职、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两对矛盾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家国同治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是为皇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主题二焚书坑儒——秦的暴政与速亡视角史学新论——秦朝衰亡的原因材料秦由于忽视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不同区域已形成不同的文化圈。质朴、单纯、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解读秦速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也是全新的视角。思考你赞成材料中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认为秦由于文化落后导致灭亡,这一认识带有片面性。秦国的文化与东方六国相比,确实有落后的地方,但是文化落后的民族或者国家征服先进地区在历史上时有发生,不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秦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其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二世而亡。当然秦朝对文化确实有轻视,如焚书坑儒,不过这不足以导致其灭亡。总而言之,秦朝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尤其是其暴政,并非仅仅因为文化落后。深化拓展历史解释——秦朝灭亡的原因体制僵化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原有的能够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实行,法制僵化,因循守旧,不思变通苛捐暴政(根本原因)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徭役过重;实行严刑峻法;因军功而设置的官吏缺乏执法素质,手段粗暴外重内轻军队在边疆和岭南一带,内部的兵力极其空虚王位变更秦二世胡亥的个人能力远不及他的父亲,王位的变更,影响了国家的稳定(2023·6月浙江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答案B1.能力为重——以出土文物考查信息获取与知识运用能力(2021·6月浙江选考,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答案D解析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故选D项。2.社会情境——从工程兴建认识秦组织能力(2020·7月浙江选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答案A解析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故选A项;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除B项;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除C项;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除D项。3.学术情境——从司马迁和刘知几对项羽的不同认识看历史叙述原则(2023·湖北卷,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刘知几认为只有身为天子才能列入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一个人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不同,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与情感因素不是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排除B、D项。1.[史论结合·新认知](2023·皖江名校联考)秦自立国以来,一直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侵扰。最初秦国为防范犬戎的进攻,在边境设置兵民合一的村落城池,后来演变成郡县。由于能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抗击周边民族的侵犯,所以秦国在边境上普遍设置郡县。这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B.防范周边民族对边关的侵扰C.消除割据势力的威胁D.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受到犬戎等周边民族的威胁与侵扰,秦自立国以来设置郡县来应对,说明郡县制的设置源于防范周边民族对边关的侵扰,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体系,并非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排除A项;犬戎不是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项;郡县制的设立是为对抗少数民族威胁,并非建立大一统国家的诉求,排除D项。2.[国家治理·新考向](2023·郑州一模)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将全国各地的豪富之家12万户迁到咸阳。此外,他还将赵王迁徙于房陵(湖北境内),将魏的豪富孔氏迁于南阳。秦始皇的这些做法()A.根除了国家分裂的潜在力量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意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统一六国后,迁移富豪和六国贵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选C项;“根除”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迁移富豪和贵族与财政收入无关,排除B项;“长治久安”不符合秦朝二世而亡的史实,排除D项。3.[史料实证·新情境](2023·南京高三调研)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A.沉重的赋税制度 B.严酷的法律制度C.严密的基层管理 D.女子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这是秦朝的户籍簿,它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上的身份称谓等,体现了秦朝对基层实施严密的管理措施,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故选C项。1.秦朝统一与中国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从此以往,这一政治体虽有分有合,“中国”的本部总是一个国体,而且文化与经济的共同体也是依附在“中国”这一观念上。——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解读]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新格局,影响深远。[命题方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的意义;秦朝统一与中国大一统的关系等。2.郡县制与分封制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和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材料解读]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命题方向]郡县制的特点;秦朝国家治理;周秦之变、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等。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豪富势力 B.开发边疆地区C.增加政府收入 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人口迁移,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项;材料中除了迁移六国豪富外,还涉及迁移平民,排除A项;将豪富迁到咸阳不能开发边疆,排除B项;人口迁移无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2.(2024·黄冈高三考试)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看,“奏”蕴含以手恭敬、畏惧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畏惧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故选B项。3.(2023·南宁高三上调研)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官僚政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水平,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讲的是官员和皇帝的关系以及官员的职责分工,没有对比之前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下的官员听命于皇帝,并不能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除B项;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的提高与官僚制度下职务分工无关,排除D项。4.(2024·安徽皖江名校摸底)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答案D解析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故选D项;秦朝官僚系统的设置是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A项;在封建专制时代,国家治理主要服务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度通过相互制约与平衡,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排除C项。5.(2023·大连高三双基测试)秦始皇曾公开宣称“上农除末”。里耶秦简记载,一个名叫“枯”的士五(身份称谓)因娶了商人的女儿为妻,竟受到戍边四年的严厉处罚。这些举措旨在()A.保护农业发展 B.彰显皇帝权威C.打击商人利益 D.整顿商业环境答案A解析“上农除末”,即以农为上,重视农业而打击商业发展,属于重农政策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侧重的是对农业的保护,排除C项;秦始皇时期通过建立皇帝制度彰显皇帝权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整顿商业环境,排除D项。6.(2024·河南九师联盟开学考试)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经济政治分家拆户计户授田以户纳税丁徭更役编户什伍乡里制度郡县制度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A.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B.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C.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D.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答案A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秦朝经济、政治管理制度都在不断发展,所以其探究的主题是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故选A项;题干中秦朝经济政治制度的建设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而与“专制皇权”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官僚体系,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出分权制衡的理念,排除D项。7.(2023·湖南三湘名校高三联考)如果观察者稍用想象力,就可以想象出在制造秦始皇陵陶塑兵俑时,哲学家、艺术家、匠人曾与成批的占卜者以及数以百千计的军官在集思广益、摩肩抵掌的研磋情景。兵马俑的制作及其展示的场景反映出()A.秦始皇的专制与暴虐B.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C.秦朝军队强大的战斗力D.集权制度高度的动员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兵马俑的制作,需要政府动员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集权体制的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规模巨大的活动,故D项正确。8.(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检测)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A.加强思想控制 B.整顿社会风俗C.提倡以吏为师 D.提升儒家地位答案B解析孝道属于社会风俗方面的内容,秦政府强调官吏要尽孝并在制度上提出要求和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整顿社会风俗,故选B项;孝道属于社会风俗,不能直接加强思想控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秦政府强调官吏尽孝而非“以吏为师”,排除C项;秦朝提倡法家思想,打击儒家地位,而不是提升,排除D项。9.(2023·武汉一模)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答案C解析据材料“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可知,秦朝的秦权和秦量分布广,说明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力度大,故选C项;郡县制属于政治制度,秦权秦量属于统一度量衡的实物,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秦朝短命而亡,并未长治久安,排除B项;修筑驰道沟通南北强调交通的作用,但材料强调秦权秦量出土范围广,排除D项。10.(2023·丹东高三阶段测试)《岳麓秦简(肆)》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二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文书快速安全传送B.建立全国文书传送系统C.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D.通过严酷刑罚加强皇权答案A解析秦代对不同性质的文书传递者的身份都有严格的要求,并写进了国家法律中,旨在保证文书快速安全传送,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对于文书传递者的身份要求,没有明确文书传送系统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在文书传递制度之下的俸禄及具体人员数量等内容,对于文书传送人员身份的限制与节约人力物力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2023·湖南三湘名校联考)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大兴土木和严刑峻法使社会劳动力严重缺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农时,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加剧了粮价上涨,故选C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法家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发展,排除B项;秦统一全国后,结束了诸侯混战和社会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农业发展,排除D项。12.(2024·常州模拟)据秦简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贰春乡需要向朝廷上交的岁赋为“白翰”“黑翰”“明渠鸟”“鷩鸟”等若干只,于是乡守令乡吏和刑徒进行捕捉。这说明秦朝()A.政府对刑徒的管理较宽松B.统治阶级生活奢靡腐化C.对基层社会形成有力控制D.赋税征收以土特产为主答案C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贰春乡需要向朝廷上交各类鸟等作为赋税,乡守令乡吏和刑徒进行捕捉,说明秦朝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强,故选C项。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不可能对刑徒管理松弛,A项错误;各类鸟只是朝廷的赋税,不是统治者奢靡的消费品,B项错误;题干并没有说明其他的赋税内容,无法说明土特产是赋税的主体,D项错误。13.(2023·长春一模)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皇帝却不收容救济。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这说明()A.秦亡的传统认识已被颠覆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C.出土文献相对更具可信度D.秦末的历史得到厘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记》记载的胡亥和《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所记录的胡亥大相径庭,两部文献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二手史料,因此会受到作者个人意志的影响,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唯一凭据,应当用多重证据互相印证,故选B项。14.(2023·汕头一模)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列史料。该学者旨在说明()史料出处“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答案C解析项羽在秦末屠秦都咸阳过程中,对秦文化造成了损害,这里面可能有秦朝文献,由此可知,在经历焚书坑儒之后,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损失和思想专制,排除A项;据材料“烧之”可知,秦始皇下令焚烧书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5.(2023·北京海淀区月考)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很快发展至数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