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1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2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3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4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一节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or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引起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本质:凝血功能障碍一、DIC的病因DIC的病因分类如表13-1所示。第一节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DIC的发生机制1.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2.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4.其他促凝物质释放羊水、癌细胞、异物胰蛋白酶蛇毒Ag-Ab第一节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DIC的发生机制第一节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障碍3.血液高凝状态4.微循环障碍5.纤溶系统功能受抑制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一、分期根据DIC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发展过程,典型的DIC可分为三期,即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其各期特点见表13-2。第三节DIC的分期及分型二、DIC分型(一)按DIC快慢分型1.急性型:常见于严重感染和休克、严重创伤、羊水栓塞、血型不合的输血、急性移植排异反应等。特点:DIC可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病,临床表现以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迅速恶化,分期不明显。2.慢性型:常见于恶性肿瘤、胶原性疾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特点:发病缓慢、病程较长。3.亚急性型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等。特点:数天内形成DIC,患者的临床表现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第三节DIC的分期及分型二、DIC分型(二)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1.失代偿型(显性DIC):急性DIC。特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过生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患者常有出血和休克等。2.代偿型(非显性DIC):轻度DIC。特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3.过度代偿型:慢性DIC或恢复期DIC。特点:患者机体的代偿功能较好,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代偿性生成增加,甚至超过消耗,临床出血及血栓形成症状不明显。第三节DIC的分期及分型(一)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机制:1.凝血因子消耗

2.纤溶系统激活

3.血管通透性↑表现:1.皮肤出血

2.黏膜出血

3.内脏出血第四节DIC时机体主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二)休克DIC引起的休克常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突然出现或与病情不符;②伴有严重广泛的出血及四肢末梢的紫绀;③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出现;④对休克的综合治疗缺乏反应,病死率高。第四节DIC时机体主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原因:微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阻塞微血管,引起不同脏器、不同部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代谢、功能障碍或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表现:轻者仅表现出个别脏器部分功能异常,重者常会同时或相继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脏器功能障碍,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MODS是DIC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第四节DIC时机体主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特点:外周血涂片中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