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科目历史年级七年级课型新授授课人课题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2课,主要讲授了明朝的对外关系情况。本课包含三个子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戚继光抗倭是一次伟大的反侵略斗争。本课内容既反映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同时又积极地反对外来侵略,与世界紧密联系。本课内容承接上1课《明朝的统治》,也为学生学习下一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作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明朝历史。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明朝的统治,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铺垫经过之前的历史学习。他们也初步掌握史料研读、材料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沿着历史问题设置的思路寻找答案。他们对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历史故事表现出强大的兴趣,但又不慎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经过,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事件也不清楚,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联系本课相关史实理解爱好和平、反抗侵略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对外原则。教学目标2022年新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祥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是中国的领士,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史料、图片以及地图等资料的运用,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史实,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对史料、文物、地图等资料的分析理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性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个人名利、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国力与对外交往的关系。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2.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和戚继光都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又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新课讲授第一篇盛世扬帆向西洋——郑和下西洋知识点一:西洋的位置【教师行为】(出示历史地图)完成【学习任务一】阅读70页找到“西洋”指的是哪?【学生回答】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知识点二:郑和其人【教师行为】(出示郑和图片)《明史·郑和传》中是这样记载郑和的:“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老师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相关史事部分,介绍郑和。【学生回答】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教师提问】通过史料记载和史事介绍,郑和都有哪些优秀品质呢?【学生回答】经历磨难,性情坚毅;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知识点三:支持者——明成祖【教师讲授】(出示明成祖图片)明朝建文帝在位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反对建文帝。1403年朱棣称帝,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就是明成祖,年号永乐。你都知道哪些和他有关的著名事迹吗?【学生回答】迁都北京,营建恢弘雄伟的紫禁城;北征蒙古,维护明朝北境安宁;编《永乐大典》,完成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等等。【教师讲授】明朝前期,国力雄厚,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知识点四:目的材料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材料2: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3: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完成【学习任务二】请根据材料思考: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生行为】分析材料,回答:①政治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②外交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③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知识点五:条件材料1: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宝船竟长达138米、宽为56米。明朝的船员,能够利用罗盘和地图准确地测定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洋流进行航行。材料2:宋元时期,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波斯湾及非洲东海岸等地区。材料3: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材料4: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5: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完成【学习任务三】根据材料合作探究:分析下西洋的客观条件。【学生行为】合作探究,回答:①技术:海船建造技术先进航海技术的提高;②交通:宋元以来海上交通路线不断完善;③政治: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④物质:国力雄厚,武力强大,库藏充实;⑤个人:郑和拥有杰出的才能与忠心耿耿。知识点六:概况【教师行为】(出示郑和下西洋相关填空题)完成【学习任务四】根据课本71页,概述郑和下西洋。【学生回答】①时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②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教师讲授】(展示郑和下西洋概况)郑和所率的军队,声势浩大,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西洋一带也会回赠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友好之行。【学生行为】了解郑和下西洋基本史实。知识点七:特点【教师行为】(出示图片和表格)完成【学习任务五】根据材料,对比同时期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地位?【学生行为】分析材料,对比分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地位: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郑和的航海,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知识点八:意义材料1: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沿途的百姓纷纷用香料、珊瑚去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郑和到过而聚居了更多的华人、华侨,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材料2:据《明成祖实录》记载,当时“愿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比比皆是。各国或跟随郑和船队回朝,或派使者朝拜,有些国王还亲自来华访问。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纳乃就因病客死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教师提问】(出示材料)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有何积极影响?【学生回答】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材料1:明朝朝贡(进贡):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明史·郑和传》材料2: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教师提问】(出示材料)结合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有没有消极影响呢?【学生回答】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第二篇折戟沉沙御外侮——戚继光抗倭知识点一:何为倭寇【教师行为】(出示视频)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什么是“倭寇”?【学生回答】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知识点二:倭患严重的原因材料1:日本战国时代,大致对应中国的明朝中期,各地大名(诸侯)割据一方,相互兼并,战败的武士被剥夺领地与俸禄,四处流浪掠夺为生。材料2:到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空虚,战船损坏严重,所剩无几,……所存士卒也多是老弱病残,既不能御倭于海上,又不能堵截于陆上。——《浅析明朝倭寇问题》【教师提问】(出示材料)阅读材料,分析倭患为什么严重?【学生回答】①日本国内动荡,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海盗;②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知识点三:戚继光其人【教师提问】(出示戚继光简介)军事家戚继光曾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回答】戚继光忧国忧民的情怀。知识点四:抗倭概况【教师讲授】(出示历史地图)戚继光抗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阅读课本74页,尝试填写课件上的空白部分,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具体过程。【学生回答】(1)第一阶段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2)第二阶段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知识点五:胜利原因材料1:(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倭变事略》材料2: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倭变事略》材料3:戚继光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教师提问】(出示材料)根据下列材料合作探究: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学生行为】合作探究,回答:①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愿望;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③人民大力支持、军民并肩作战;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第三篇国防松懈失国土——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知识点一:背景【教师引导】(出示视频和图片)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通往东方的商路被打通,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首批走上殖民扩张的欧洲国家,纷纷驱使战舰来到中国寻求“贸易”机会。阅读课本74页,看一看葡萄牙是如何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学生行为】了解葡萄牙崛起在澳门居住权的背景。知识点二:经过【学生回答】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崛起在澳门的居住权。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建房屋进行贸易;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澳门领土主权仍属中国。【教师补充】(出示时间轴)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学生行为】了解葡萄牙崛起在澳门居住权的过程。知识点三:回归【教师讲授】(出示图片)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