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备案号:DB42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oundwaterrechargeinexcavationeng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DB42/Txxxx—xxxx 2规范引用文件 3术语和符号 4基本规定 5勘察 5.1一般规定 5.2勘察工作布置 5.3回灌试验 6回灌设计 6.1一般规定 6.2回灌设计计算 6.3回灌井平面设计 6.4回灌井结构设计 6.5回灌系统 7成井施工与质量检验 7.1一般规定 7.2钻进成孔 7.3井管安装 7.4滤料投放 7.5洗井 7.6隔水施工 7.7成井质量检验 7.8抽灌试验 8运行与维护 8.1一般规定 8.2安装与调试(试运行) 8.3运行 8.4回灌系统的维护 9监测 9.1一般规定 9.2监测内容 9.3监测预警 附录A(资料性附录)湖北省水文地质条件 16附录B(资料性附录)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记录表 21附录C(资料性附录)回灌运行记录表 22附录D(规范性附录)回灌试验要求 23条文说明 DB42/Txxxx—xxxx本文件按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邮箱:1012726846@、491940599@可咨询;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系电话邮箱:xyq@。1DB42/Txxxx—xxxx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技术的基本要求、勘察、回灌设计、成井施工与质量检验、运行维护、监测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建筑与市政基坑开挖和运行过程中的地下水回灌工程,地下水资源型回灌可参考本规程。2规范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GBGB502965036650497管井技术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T5050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50615冶金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51040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规范GB5500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CJJ/T13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作规范JGJ/T87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111建筑与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术规范JGJ311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NB/T10099地热回灌技术要求DB42/T159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6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42/T830基坑管井降水工程技术规程3术语和符号3.1基坑工程excavation为保证地面向下开挖形成的地下空间在下部结构或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所需的挡土结构、地下水控制、土方开挖与回填及环境监测等各项措施的总称。23.2地下水回灌groundwaterrecharge将符合水质要求的水引渗于地下含水层,补给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位降低使土地下水回灌体固结产生有危害的沉降等的工程措施。3.3基坑周边环境surroundingsaroundexcavation与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地下水控制相互影响的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市政道路和桥梁、地铁轨道交通、江河堤防、铁路等,以及岩土体及临近地下地表水体的统称。3.4回灌工程勘察investigationofgroundwaterrecharge满足地下水回灌设计需要所进行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3.5潜水phreaticwater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连续稳定含水层中的地下水。3.6承压水confinedwater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3.7降水管井dewateringwell在地下工程施工时,为降低地下水位而设置的抽水管井。3.8回灌管井rechargewell用于把符合要求的水压入(或灌入)目标含水层中,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管井。3.9滤水管filtercasing过滤器的骨架管,单独使用时,亦称过滤器。3.10回扬returnpump为防止回灌井长期运行过程中发生井管堵塞,对回灌井进行周期性抽水的一种技术措施。3.11回灌试验fluidinjectiontest通过回灌水量及水位变化验证设计回灌压力、回灌量、回灌水位上升值等参数的试验。3.123DB42/Txxxx—xxxx稳定流回灌试验steady-flowrechargingtest在回灌过程中,回灌水量和水位同时相对稳定,并有一定延续时间的回灌试验。3.13非稳定流回灌试验unsteady-flowrechargingtest在回灌过程中,回灌量固定而观测地下水位变化,或保持回灌井中水位上升值固定,而观测回灌量变化的回灌试验。3.14单井回灌试验rechargingtestofsinglewell只在一个回灌井中回灌而多个观测井观测水位变化的回灌试验。3.15群井回灌试验rechargingtestofwellsgroup多个回灌井回灌,多个观测井观测水位变化的回灌试验。3.16重力回灌gravityreinjection在不采用加压系统情况下,将水源直接注入回灌井进行回灌。3.17加压回灌pressurereinjection在启用加压系统情况下,将水源压入回灌井进行回灌。3.18拟保护对象objectstobeprotected基坑周边需要采取措施减少降水导致的沉降影响的目标。3.19安全目标水位safetargetwaterlevel基坑降水运行过程中,为确保拟保护对象安全,由设计确定的水位控制目标。4基本规定4.1当基坑工程降水引起地层沉降变形对周边拟保护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等可能产生危害时,应采取地下水回灌等措施。4.2基坑地下水回灌工程应与降水工程统筹考虑,并满足下列要求:——保证基坑周边拟保护对象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满足回灌区域基坑侧壁抗渗流稳定性要求;——满足基坑开挖安全水位控制要求。4.3地下水回灌的方式有重力回灌、加压回灌或组合回灌等方式。加压回灌井的回灌压力宜根据回灌量的要求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回灌压力不宜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值。44.4基坑地下水回灌工程设计应充分收集前期基坑工程勘察资料,必要时应进行回灌工程专项环境调查与勘察、回灌试验。4.5基坑地下水回灌工程设计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拟保护对象、施工条件结合降水设计及地方经验等进行,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与运行方案。4.6地下水回灌实施过程中,应对基坑周边环境、拟保护对象、地下水水位(水头)等进行监测。4.7地下水回灌结束后,应按要求进行回填封井。5勘察5.1一般规定5.1.1地下水回灌勘察应查明场地回灌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地下水回灌工程设计、施工所需的水文地质和岩土参数,并提出相关建议。5.1.2地下水回灌勘察应根据回灌设计需要开展专项勘察工作,有条件时可与岩土工程勘察合并进行。5.1.3地下水回灌勘察应在收集、分析周边已有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针对回灌保护目标的特点编制勘察纲要。5.1.4地下水回灌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搜集场地回灌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已有建筑物、管线、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和埋设资料,回灌保护目标的平面布置和基础埋深等设计资料等;——查明场地回灌区域地层岩性、分布规律及各土层物理及力学性质;——查明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埋藏条件,主要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和岩性特征;——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及与工程相关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确定各含水层的初始水位、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提供各含水层的单井回灌量、水位上升漏斗与影响半径;——当场地存在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含水层时,应分层量测地下水位,查明各含水层之间的补排关系,并分层进行地下水回灌试验;——确定地下水回灌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提出地下水回灌方案的建议。5.1.5地下水回灌勘察报告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回灌保护目标周边环境及其工程特性;——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回灌区域主要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和岩性特征;——地下水埋藏情况、水位等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回灌设计及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地下水回灌工程分析评价和相关建议。5.1.6地下水回灌勘察工作完成后,钻孔(井)应按《工程勘察钻探封孔技术规程》DB42∕T1710相关要求进行回填。5.2勘察工作布置5.2.1地下水回灌勘察孔、回灌试验井、水位观测井的布置应根据回灌区域环境条件和回灌保护目标工程特性确定。5.2.2地下水回灌勘察孔应沿回灌区域基坑边线外侧、降水井群最大影响区及回灌保护目标基础周边5DB42/Txxxx—xxxx等布置,其数量不宜少于2个。5.2.3地下水回灌勘察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勘察孔应穿透基底以下含水层,且进入该含水层下部相对隔水层深度不应小于2m;——武汉地区长江一级阶地勘察孔深度宜穿过互层土,并进入下部含水层;——江汉平原地区汉江一级阶地勘察孔进入目标含水层深度不应少于10m。5.2.4取样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对含水层进行颗粒分析试验,提供颗粒分析级配曲线图;——应提供土的压缩模量Esi,——应采取回灌目标含水层地下水和拟选回灌非目标含水层地下水的水样,并进行水质分析试验。5.3回灌试验5.3.1地下水回灌试验应获得回灌压力、回灌量、回灌期间水位上升等相关回灌设计参数,并进行变形监测。5.3.2地下水回灌试验应按照本规程附录C要求进行。5.3.3当采用数值分析法考虑回灌影响估算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或采用渗流数值分析法校核地下水回灌工程时,应通过回灌试验取得各土层的储水系数(或释水系数)。5.3.4水文地质试验及参数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6回灌设计6.1一般规定6.1.1回灌应根据回灌工程勘察资料、拟保护对象水位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地下水回灌应使目标保护建议以水位为主控制区地下水水位能满足回灌控制要求。建议以水位为主控制6.1.2回灌设计前应收集以下资料:——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拟回灌区域工程环境资料,包括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平面位置、基础埋深、结构形式、既有病害等;——基坑支护、降水、防渗设计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类似工程回灌设计、施工经验。6.1.3回灌设计应依照技术要求,包括下列内容:——回灌的目的及技术要求;——回灌的方式及方法;——回灌井的平面布置、回灌井数量、回灌井的结构;——回灌系统的布设、运行及维护;——回灌井的封井及处理;——回灌监测要求。6.1.4回灌水源宜采用基坑降水的抽排水。进行过滤与处理为好!如武汉地区的地下水富含二阶铁离子,抽出来后将会很快氧化为三阶铁离子!其中以微细颗粒沉积和Fe2+→Fe3+作用造成滤网堵塞的影响最为明显,是造成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回灌量和回灌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首选??进行过滤与处理为好!如武汉地区的地下水富含二阶铁离子,抽出来后将会很快氧化为三阶铁离子!其中以微细颗粒沉积和Fe2+→Fe3+作用造成滤网堵塞的影响最为明显,是造成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回灌量和回灌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首选??6.1.5回灌区域应设置在基坑围护结构外,并接近拟保护对象。6.1.6回灌设计宜与降水设计同步完成。6.2回灌设计计算6.2.1回灌设计应根据回灌勘察取得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地区类程经验进行,并应根据施工现场回灌试6验进行优化。6.2.2回灌影响半径可按下式估算:式中:R'——回灌影响半径(m);sw——回灌井水位升幅(m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M——含水层厚度(mα——回灌影响半径修正系数,应根据回灌试验或经验选取,若无经验,可取α=0.15~0.3。6.2.3场区总回灌量对于潜水含水层回灌场地,场区总回灌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T——场地总回灌量(m3/dK——渗透系数(m/d);R'——回灌影响半径(m);宜根据回灌试验确定。rw——回灌区等效半径(mh0——回灌设计稳定水位(mH0——回灌前含水层稳定初始水位(m对于承压水含水层回灌场地,场地总回灌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T——场区总回灌量(m3/dK——渗透系数(m/d不匹配);不匹配R'——回灌影响半径(m);宜根据回灌试验确定。rw——回灌区等效半径(mS'——回灌设计恢复水位值(mM——承压含水层厚度(m)。6.2.4单井回灌量计算对于潜水含水层回灌井,单井回灌量可按下式计算:对于承压水含水层回灌井,单井回灌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单井回灌量(m3/d);7DB42/Txxxx—xxxxK——渗透系数(m/d);R'——回灌影响半径(m);宜根据回灌试验确定。(建议公式中的R用R'替换)rw——回灌井半径(mh0——井内稳定动水位(m观测井观测井H0——回灌前含水层稳定初始水位(mM——承压含水层厚度(m)。6.2.5回灌井井深可按下式确定:6)式中:Lp——回灌井深度(mHw1——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或潜水水位埋深)的最小值(mL2——沉砂管长度(mL3——回灌井滤水管工作长度(m依据含水层厚度)。6.2.6回灌工程井与回灌试验井条件相近时,单井回灌时井外任一点的水位抬升可按下列公式估算:式中:s’——任意位置水位上升值;r——回灌井至任一点距离;R’——回灌影响半径;Q——回灌井回灌水量;M——回灌承压含水层厚度;K——渗透系数。6.2.7群井回灌水位抬升计算可采用各单井回灌水位抬升公式计算后进行叠加,但应考虑群井回灌效应的影响,群井回灌效应系数的选取可根据回灌试验或地区工程经验确定。6.2.8采用压力回灌时,为防止在回灌压力作用下,井壁封闭隔水层与井外壁接触面处发生劈裂破坏,回灌压力不宜超过允许回灌压力,允许回灌压力P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条件允许情况下应以试验为准。式中:P——允许回灌压力,kPa;h1——井壁隔水封闭层厚度,计算长度为井壁黏性土封闭层底(或隔水层底板)至地面间的厚度(填土部分不考虑参与计算),m;K0——回灌含水层上覆隔水层静止侧压力系数;γs——井壁黏性土封闭层底(或隔水层底板)至地面间各分隔层的平均加权重度,kN/m3;γw——水的重度,kN/m3;F——井壁抗劈裂安全系数,通常取1.3~1.5?。?8图1承压非完整井回灌示意图6.2.9应分析回灌引起基坑外地下水位变化对基坑稳定性、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需考虑隔水帷幕作用及群井回灌影响时,宜采用数值分析法进行校核。6.3回灌井平面设计6.3.1回灌井的布置应根据被保护对象(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变形状况)和沉降敏感区分布特点,井结构、井点间距和数量应根据场地回灌压力、回灌试验及周边场地条件综合确定。6.3.2回灌井宜采用等间距,井间距可取5m~10m。回灌与降水应同步进行,回灌井与降水井宜设于同一含水层中,并保持一定的间距;隔水帷幕未将含水层隔断时,回灌井宜布设在隔水帷幕外侧与保护对象之间,回灌井深度应考虑隔水帷幕进入含水层深度等因素确定。??6.3.3回灌井与降水井间距不宜小于5m。《武汉市地下水控制规程》回灌井降水井间距不宜小于10m。城市中心不具备实施场地。《武汉市地下水控制规程》回灌井降水井间距不宜小于10m。城市中心不具备实施场地。6.3.4备用回灌井数量不应少于设计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口。备用回灌井可兼用观测井,与回灌井同结构。6.4回灌井结构设计6.4.1回灌井一般由井壁管(实管)、过滤管、沉淀管、填砾层、隔水封闭层等部分组成。6.4.2回灌井成井直径不宜小于600mm,井管直径不宜小于250mm。回灌井井管应采用焊接钢管或无缝钢管,壁厚不应小于4mm。6.4.3回灌井滤水管应满足下列要求:——宜采用桥式滤水管;——滤水管骨架管孔隙率不得小于25%;——滤水管外应采用单层30目~40目的尼龙网包裹(根据地层尼龙网搭接长度应为尼龙网单幅宽度的20%~50%;——桥式过滤器可不缠丝直接在滤水管外包尼龙网;缠丝过滤器的缠丝材料应采用无毒、抗拉强度大和膨胀系数小的材料。缠丝断面形状宜为梯形或三角形,缠丝间距允许偏差为设计丝距的±20%。——压力回灌井的滤管因承受较大的回灌压力,滤管宜采用钢质材料管,钢管壁厚可根据回灌压力计算确定;为保证压力回灌过程中管井的密闭性,封井厚度可根据回灌压力计算确定(说明:回灌压力大时增加壁厚就可以,没必要限制必须采用无缝钢管)。9DB42/Txxxx—xxxx6.4.4沉砂管应与井管同质同径,且应接在滤水管下部,长度1m~3m。沉砂管底口应用铁板焊接封6.4.5井管外侧填砾层厚度应均匀,填砾高度应根据滤水管的位置确定。砾料宜采用近圆形硅质砾石,填砾的中位粒径应为含水层颗粒级配d50的8倍~12倍。6.4.6回灌井含水层以上井外壁与土层之间间隙应设置隔水封闭层,隔水封闭层宜采用两段式封填。底部采用优质黏土球封填,上部采用注浆封填。6.5回灌系统6.5.1回灌系统由回灌井、地下水位观测井、管路系统、控制系统、计量系统、水源输送系统、水质处理系统等组成;压力回灌还应有加压系统等。6.5.2加压回灌时应确保井口及管路系统具有可靠的密封性,井口应设置进水口、回扬出水口、放气口以及附属设备口,进水口配设压力计和流量计。6.5.3压力回灌的加压设备宜采用稳压系统,保证回灌过程中压力的恒定。7成井施工与质量检验7.1一般规定7.1.1施工前应根据勘察和设计文件,结合现场环境条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地下水回灌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现场布置、设备、人员安排、材料供应和施工进度计划、质量标准及保证措施、环境保护和安全文明生产措施、监测方案、应急预案等。7.1.2回灌及观测井点施工应严格执行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做好废浆渣土的外运和排放,不得在场区内随意排浆,严禁违章排放。7.1.3回灌管井施工完成止水段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试回灌调试,检验成井质量、回灌系统协同运行情况及回灌效果,确定回灌参数。(是否可以采用水玻璃或高强度快凝材料){说明:本条维持14d要求,原因是之水段强度是回灌工艺的关键节点,止水段强度无法直接检测,因此必须确保止水段强度达到设计强度。(非规范条文内容,后期删除)}7.2钻进成孔7.2.1回灌管井钻进方法和钻具应根据场地条件、地层特性、井身结构和钻进设备等因素确定。以卵石和漂石为主的地层,宜采用冲击钻进工艺;其它第四系地层宜采用回转钻进工艺(和降水井一样,是否应为清水冲击成孔)。水位观测井施工工艺可与回灌井相同。7.2.2钻进的护壁方法应根据地层岩性、钻进方法确定。在松散层中可采用水压或泥浆钻进;钻进主要回灌段含水层时,严禁采用向井身内投放黏土块代替泥浆护壁。7.3井管安装7.3.1井管材质、结构、接头连接、井管底部封底、管口及管底高程等均应满足设计要求。7.3.2对采用填砾过滤器的管井,应在过滤管接头处和井壁管上每间隔6m处设置导正器,导正器直径应小于井径50mm。井管必须直立于井口中心,井管应依靠自重下落至安装位置,严禁井管强行插入。7.3.3在稀释泥浆时,井管管口应密封,泥浆应从过滤器经井管与井孔壁的环状空间返回地面。稀释泥浆应逐步缓慢进行。7.4滤料投放7.4.1回灌井填砾层材料、填砾高度及填砾数量均应满足设计要求。7.4.2填砾方法应根据井壁的稳定性、冲洗液类型和管井结构等因素确定。采用动水填砾法时,应在井管口设置注水孔并密封井管口,并用泵向井管内注水,且边注水边投填砾料。7.4.3填砾过程中,滤料应沿井管四周均匀连续填入,并全程跟踪量测砾料填入高度。滤料投入量不得少于计算量的95%,当填入量与计算量之间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予以处理。7.5洗井7.5.1回灌井洗井应在隔水段施工完成前进行。7.5.2回灌井洗井方法可选用活塞、压缩空气或水泵洗井等方式;当回灌井施工周期较长、井壁泥皮不易排除时,宜采用化学洗井结合前述洗井方式联合洗井。7.5.3活塞洗井应满足下列要求:——活塞胶皮外径应小于井管内径5mm,胶皮磨损至小于井管内径10mm时应立即更换;——活塞下放应平稳,活塞提升应均匀,提升速度宜为0.6m/s~1.2m/s;——活塞必须从滤水管下部向上拉,将水呈井喷状拉出井口,每一行程中,活塞头应在过滤器部位上下窜动,冲击孔壁泥皮;——出水量小的管井进行活塞洗井时,应边拉活塞边向管井内注水。7.5.4空压机洗井应符合下列要求:——空压机容量应根据管井出水量和井深等合理选择;——空压机洗井的安装形式应根据井管直径和出水量确定;——空压机洗井宜采用振荡法洗井;当采用抽水法洗井时,风管和出水管的组合关系应按表1确定;——风管淹没比应大于50%,出水管的埋设深度应大于风管深度2m~3m。表1单井出水量与井管、出水管、风管直径配合关系7.5.5洗井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管井出水应清净,且水中不含有泥浆等施工物质;——连续两次洗井单位出水量之差不得大于10%;——在连续洗井过程中,井水含砂量趋于稳定;——洗井应洗至水位变化反应灵敏。DB42/Txxxx—xxxx7.5.6回灌井洗井宜从上部开始逐渐加深,砂土类含水层洗井时洗井强度应由弱逐渐加强,砾石、卵石含水层洗井应始终以最大强度进行。7.6隔水施工7.6.1黏土球应沿井管外壁均匀填入并捣实,回填过程中应计量回填量并测量回填高度。黏土球最终回填量不应小于计算量的95%,回填高度不应小于设计高度。与7.7.4协调统一与7.7.4协调统一7.6.2注浆隔水宜采用“品”字形注浆,回灌井管周围可埋设3个注浆管均匀注浆至地表,形成注浆封填段。注浆施工应控制注浆深度及注浆压力,浆液不得沿井壁管注入下部滤料层内。7.7成井质量检验7.7.1成孔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应满足表2的规定。表2成孔施工质量检验标准123测量上部钻杆垂直度或采用相关4567.7.27.7.2井管安装及滤料回填施工质量检验应满足表3的规定。表3井管安装及滤料施工质量验收标准12345677.7.3洗井质量检验标准应满足表4的规定。表4洗井质量验收标准12347.7.4滤料顶面以上黏土球封填段应连续、密实,封填耗用泥料的体积应不小于设计值的95%。黏土球质量检验应满足下列要求:——同批次黏土球土性检测数量不应少于5个;全部回灌井均应检测封填土柱顶底深度。——黏土球土性应采用搓条法检验;封填土柱顶底深度应采用测绳量测。7.7.5回灌水质不应污染地下水,回灌启动前应有回灌含水层及回灌水源的水质分析报告。水质检验应满足下列要求:——回灌目标含水层水样检验数量不应少于2组,回灌水源水样检验数量不应少于2组;回灌水质要求结合《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工程--天津》8.1.2及《地下水质量标准GB_T14848-2017》规定,对检测项目进行了重新调整并进行适当简化(仅分析一般主要感观及化学指标),水质允许值按照Ⅳ类水质进行要求(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回灌水应采用水质分析试验检验水质,水质要求应满足表5的规定。回灌水质要求结合《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工程--天津》8.1.2及《地下水质量标准GB_T14848-2017》规定,对检测项目进行了重新调整并进行适当简化(仅分析一般主要感观及化学指标),水质允许值按照Ⅳ类水质进行要求(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表5回灌水水质标准1234567.7.6基坑回灌井的质量验收应符合下述程序:——回灌井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提出回灌井的检验申请;——质量检验合格后,填写《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记录表》(附录B),并签字确认。7.8抽灌试验7.8.1回灌井洗井完成后应先进行水位观测,确定初始稳定水位。DB42/Txxxx—xxxx7.8.2试抽水试验准备工作及试验过程均应满足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830的相关要求。7.8.3回灌井试抽过程中对出水量小于同类井平均流量30%的管井,应采取补救措施。补救后仍达不到设计流量的管井,不得作为回灌井使用。7.8.4回灌井单井回灌量不应小于相同结构降水井抽水水量的25%,对相同结构回灌井的最小单井回灌量应不小于最大单井回灌量的70%,否则应进行补救。有建议列举补救措施。有建议列举补救措施。8运行与维护8.1一般规定8.1.1用于回灌的水质不得低于原场地地下水水质。8.1.2回灌系统完工后,在运行前应进行单井、群井及一体化试验。8.1.3回灌过程中应对回灌管井定期进行回扬;当回灌流量明显减少时,应立即进行回扬。8.2安装与调试(试运行)8.2.1各回灌井管应安装调试完毕,供电线路和配电箱的布设应满足回灌要求,并应配备必要的备用电源和有关设备及材料。8.2.2编制专项回灌运行专项试验方案。试验方案应获取:选择水泵规格、水管管路尺寸、水质处理器处理能力、监测系统、回扬试验、降水与回灌一体化试验,确定不同施工工况下的回灌运行控制要求等。8.2.3为控制渗流破坏,应对试回灌进行压力测试。回灌井上安装压力表及流量计,回灌量与压力应由小到大,逐步调节到适宜压力,每0.02~0.05MPa一级调节压力,不应一次加大至设计回灌压力。8.2.4试回灌应做好水位、水量等监测记录以确定运行回灌参数,水位观测井位置尽量靠近或位于保护区内。8.3运行8.3.1回灌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回灌过程中应保持回灌流量、回灌压力的稳定。——观测井水位回升至降水前水位时且已达到设计安全目标水位时,回灌应逐步调整,停止。调减回灌量调减回灌量——回灌用水应尽量采用降水井抽取的地下水,现场应预备备用水源,在抽取地下水不能满足回灌要求时采用备用水源回灌。回灌系统应与场地周围市政排水管网联通,保证富余回灌水可以顺利排放。——回灌水质应满足设计要求,当抽取地下水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水质处理或直接采用自来水作为回灌水源。8.3.2回扬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设计回灌压力和回灌压力增长速率基础上确定回扬启动时的回灌压力预警值,当超过该预警值时即开启回扬泵,避免回灌井井壁冒水等破坏。回扬应按多次短时控制,即每次回扬应尽量短。回扬控制按5~15min考虑,回扬后停10~30min,再重复回扬,当回扬启动时出的水清时,可停止回扬,进入回灌控制模式。——考虑回扬时,回灌井宜成对布置,每一对的间距不宜大于5m。回灌运行时,成对布置的回灌井可轮流利用其中一个井作为观测井。当对其中一个井进行回扬时,另一个井应同时进行回灌。8.3.3当满足地下结构施工及抗浮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停止抽水和回灌;因降水引起的环境、当满足地下结构施工及抗浮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停止抽水。抽水停止后因降水引起的环境变形仍在持续时,可适当延长回灌时间,直至环境变形趋于稳定为止。??变形仍在持续时,可适当延长回灌时间,直至环境变形趋于稳定为止。、当满足地下结构施工及抗浮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停止抽水。抽水停止后因降水引起的环境变形仍在持续时,可适当延长回灌时间,直至环境变形趋于稳定为止。??8.3.4回灌运行前应编制运行方案,运行过程严格按方案执行。同时现场应储备足够的抢险应急物资,当发生险情时按方案进行处理。8.4回灌系统的维护8.4.1应根据要求对水位、回灌量、建(构)筑物变形、地表变形、支护结构变形等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应及时反馈并采取措施。8.4.2回灌井、观测井、配电设施应有明显的安全保护标识。8.4.3回灌期间应对回灌设备与运行状况进行维护检查,每天检查不应少于2次。8.4.4回灌运行过程中,如回灌效果与试运行有出入,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调整回灌参数。8.4.5当回灌井中水位或水压力超过设计限值时,应及时洗井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证回灌管井的正常运行。8.4.6当发生停电时,应及时更换电源,保持正常回灌。8.4.7降水井、回灌井和观测井在降水工程运行结束后应进行封井,封井可采用素混凝土封填、压密注浆封填等方法封闭。封井作业完成后,应通过井内渗水试验检验封井质量。8.4.8回灌系统协同运行情况及回灌效果,确定回灌参数。9监测9.1一般规定9.1.1监测周期应自回灌系统开启,至基坑工程完工后水位恢复至设计水位,且环境变形趋于稳定时为止;监测方案应根据拟保护对象要求进行回灌监测专项设计。9.1.2监测点布置及监测数据应与基坑工程监测联动布置及数据分析。9.1.3观测井(孔)的布设应根据拟保护对象尺寸确定,每个区域应不少于1口观测井(孔)。9.1.4当拟保护对象出现监测报警时应综合分析原因并采取应急预案措施。9.2监测内容9.2.1基坑地下水回灌工程施工监测应包括:水位监测、水质监测、流量监测及拟保护对象监测。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回灌量、回灌压力、回灌水质的监测和拟保护对象要求的监测内容等。9.2.2水位监测、水质监测、流量监测、回灌压力宜采用可视化实时监测系统。当采用人工监测时,监测频率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监测类别和监测频率监测类别监测频率水位监测降水与回灌稳定阶段日常监测频率不低于1次/天水质监测水样控制指标单因子分析不宜低于1次/月调整为1次/月调整为1次/月水样全分析频率不低于1次/2月调整为1次/2月调整为1次/2月流量监测抽水井监测频率不低于1次/天回灌井监测频率不低于2次/天回灌压力回灌稳定阶段日常监测频率不低于1次/天9.2.3水质监测项目应根据水源地区域及建设区域分别符合GB/T5750及GB/T14848的有关规定。9.2.4回灌工程监测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JGJ111的有关规定。DB42/Txxxx—xxxx9.3监测预警9.3.1地下水回灌工程监测方案应明确各监测项目的报警值。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应根据拟保护对象的保护要求和工程经验进行拟定,并应结合现场监测成果的分析联动综合判定。9.3.2监测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进行预警,并应加密监测频率。——回灌引起拟保护对象监测内容变化速率达到速率预警值的70%;——当观测井观测水位变化大于300mm/d;——回灌水量/水压与正常时相比发生较大变化;——根据工程经验判断回灌系统出现其它异常;——回灌目标含水层水质发生恶化。9.3.3回灌工程监测除应符合本节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的有关规定。附录A(资料性附录)湖北省水文地质条件A.1地形地貌湖北省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一洞庭湖平原,呈三面高陡,中间低平,向南尚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分别占全省面积的55.5%、24.5%和20%。东北部桐柏一大别山和东南部的幕埠山分水岭基本与省界相重合。A.2水文湖北省绝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仅北部局部地区属于淮河流域。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自西北入境后,呈东南流向在武汉市汇入长江,中小河流或南或北顺地势汇入长江、汉江,形成以长江、汉江为轴向的向心水系。湖北省中部及沿江地带地势较低平开阔,河网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千米。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A.3区域地质湖北省出露着元古界一新生界的12个系、19个相当于系或统的岩群,共划分为205个组级地层单元。除缺失上志留统上部与下泥盆统下部外,其余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沉积类型众多。湖北省地跨秦岭褶皱系、扬子准地台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秦岭皱系主要分布变质岩、岩浆岩;扬子准地台主要分布沉积岩。湖北省地层发育较齐全,除缺失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外,从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以青峰和襄广断裂为界,其北主要为变质岩,其南主要分布沉积岩;岩浆岩于鄂西、鄂西北、鄂东南,特别是鄂东北和鄂东,均有分布;第四系松散松软堆积物于江河河谷中皆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江汉盆地和南襄盆地。A.4水文地质条件省内根据地下水赋存的含水介质情况、储存和运移的空间形态特征,省内地下水可归结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等四种基本类型。A.4.1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松散堆积物的孔隙中,遍布我省平原岗区,面积5470km2。可划分4个含水岩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岩组分布于江汉平原河流一级阶地或河漫滩、心滩,面积3870km2。含水岩组主要由全新统砂砾石组成,含水层厚3m~10m,水位埋0.5m~5m,民井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d。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水含水岩组覆于全新统孔隙舍水层之下,面积22830km2。含水层岩组由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砂、砂(卵)石组成,含水层上部有儿米至儿十米的粉质粘土组成隔水顶板。舍水层厚度变化较大,平原腹地可达百余米,边缘10m~15m。总的趋势是腹地厚,边缘薄;西部薄,东部厚。含水层顶板埋深5m~15m,水位埋深0m~7m,铅孔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层孔隙裂隙承含水层岩组分布于鄂北岗地岗状平原区,面积3582.2km2。含水岩组由中更新统黏土组成,一般厚20m~50m,地下水赋存于土体孔隙裂隙中,民井单井涌水量一般为0.3m3/d~1.60m3/d。上第三系半胶结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含水层岩组DB42/Txxxx—xxxx主要分布于江没平原和南襄盆地面积12761km2。含水岩组由半固结的砂(岩)、砂研石(岩)组成。含水层水位埋深及富水性变化大,岗地区含水层理10m~50m,单井涌水量100m3/d~500m3/d;平原区含水层埋深大于47m,单井涌水量500m3/a~100m3/a,南襄盆地钻孔单井涌水量多在100m3/a~1000m3/a。A.4.2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在秭归、当阳盆地及宜昌、远安一带分布比较集中,另在山间盆地有小面积分布,总分布面积12761km2。由三叠系上统[T3]、侏罗系[J]白系[K]和下第三系[E]的含水层岩组组成,地下水赋存于砂岩、砾岩等的孔隙裂隙中,泉流一般小于100m3/d,井孔涌水量小而承压水头高。A.4.3碳酸盐岩岩溶水主要分布于鄂西南、鄂西、鄂东南和大洪山地区,总分布面积4986km2。由上震旦统-奥陶系[Z1-O]和石炭-三叠系下统[C-T1]的各含水岩组构成。地下水赋存于碳酸盐岩的裂隙、溶隙、孔洞和道中。透水性和窗水性差异很大,岩溶泉流量由每秒数升至数百升不等;岩溶暗河流量每秒数百升至上万升。隐伏型岩溶水见于京山钱场、大冶还地桥、松滋西斋、襄阳峪山、老河口赵岗、武汉侏儒山等地段,地下水多具承压性,水位埋深数米至数十米。埋藏型岩溶水见于荆门武汉、黄石、大冶等地,埋藏于碎屑岩之下,埋深达100余米。A.4.4基岩裂隙水广泛分布于丘陵山区,总分布面积66809km2。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层岩组有熊旦系下统[Z1]中统[Z2]、上统陡山组[Z3d]、寒武系中上统水井陀组及石牌组[∈2+3]志留系[S]、泥盆系中上统[D2+3]、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其多数与前述碳酸盐岩地层相间分布,岩性为细粒碎岩建造,本身构造裂隙不发育,地下水的补给、赋存条件不好。地下水头少,泉流量一般小于10m3/d。岩浆岩裂隙水:分布于鄂西北、黄陵背斜核部、随州和枣阳、鄂东北及鄂东南等地。裂隙水赋存和运移于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其赋水性较差,泉流量一般小于10m3/d,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1m3/d。变质岩裂隙水:分布于鄂西北、鄂东北地区大片分布的变质岩中。为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含水,一般风化裂隙不发育,地下水较贫乏。地下水霹头多而分散,泉流一般小于10m3/d。A.4.5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研究区地下水的主妥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人渗、地表水和田间灌溉水的下渗以及含水层的侧向径流补给。排泄形式包括地面蒸发、叶面蒸腾、人工开采和含水层侧向径流。上中更款统孔隙承压水:研究表明,在长江、汉江等主要地表水体切穿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或隔水顶板较薄的地段,地表水为该含水层主要补给来源;同时还接受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和同一含水层侧向径流补给。丰水期,该含水层地下水径流方向总体上为自西向东径流。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地表水体排泄、向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岩组的越流排泄,以及局部人工开采。地表水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同时也是地下水的重要排泄场所,取决于两者地下水水位高低和水力联系程度。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承压水:与上中更新统孔隙承压含水层的越流关系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水位差。丰水期,上中更新统孔隙承压水水位高于下更新统,中层水向深层越流补给;枯水期,局部地段由深层水越流补给中层水。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地表水位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当汉江水位上涨时,地下水水位随之抬高。深层地下水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径流,地下水水力梯度在沙市、潜江以南较平缓,径流速度相当缓慢,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地下水向相邻含水层侧向径流排泄以及局部人工开采排泄。图A.1水文地质剖面图A.5回灌适宜的范围区域:涉及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城市主要集中于中南部江汉盆地及沿江城市周边。深度:研究区含水层在垂向上的分布差异较大,根据含水层分布情况,将研究区赋存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埋深300m以内的含水层划分为3个含水层(表A.1)。基坑工程回灌涉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浅层及中层上部地下水。表A.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系统结构划分表第四系上中更新统(Qp2+3)孔隙承压含水层DB42/Txxxx—xxxxDB42/Txxxx—xxxx附录B(资料性)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记录表表B.1提供了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记录表。表B.1回灌井成井质量检验记录表工程名称:井编号:验收日期:123456789项目经理签字)降水施工单位盖章)监理工程师签字)监理单位盖章)专业负责人签字)降水设计单位盖章)建设单位盖章)(资料性)回灌运行记录表在运行调试章节中对该表的使用进行要求在运行调试章节中对该表的使用进行要求表C.1提供了回灌运行记录表。表C.1回灌运行记录表。……(m3/h)…………水质处理器维护记录:回灌井回扬记录:DB42/Txxxx—xxxx附录D(规范性附录)回灌试验要求D.0.1回灌试验开始前,回灌井应进行质量验收,合格才能作单井回灌试验。单井回灌观测井不宜少于两口。D.0.2回灌开始后,回灌井水位、观测井水位、回灌量应及时观测。自回灌试验开始后时刻起,水位观测时间间隔应为:1min、3min、5min、7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以后应每隔30min观测1次。回灌量应每隔30min观测1次。回灌试验结束后,水位恢复过程应及时观测,观测要求应与回灌过程相同,至井中水位恢复至初始水位为止。D.0.3稳定流回灌试验宜进行3次,水位上升宜先大后小。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0m场地,可进行2次稳定流回灌试验。D.0.4当下列任一条件发生时可认为达到稳定标准:a)在连续2小时内回灌量没有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试验过程中无降雨或其他干扰因素);b)回灌井内水位在连续2小时内波动小于3cm,水量波动小于3%;c)观测井中水位在连续2小时内波动小于2cm。D.0.5非稳定流回灌试验监测频率及方法应与稳定流相同。D.0.6回灌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导水系数、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可利用泰斯配线法根据非稳定流回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确定,也可通过抽水试验确定。D.0.7影响半径可利用稳定流试验中回灌井及观测井数据计算:lgR=S1lg−lgr1(D.0.1)式中:S1——距离回灌井r1.处水位上升值;S2——距离回灌井r2.处水位上升值;R——回灌井影响半径。D.0.8试验过程应及时现场整理,检查是否有反常行为。D.0.9加压回灌初期回灌压力应逐步上升,自水位上升至井口后,回灌压力应每2h增加20kpa,直至达到最大压力。回灌压力在达到最大压力后应维持稳定。加压回灌试验稳定标准及监测频率、方法应与稳定流回灌试验相同。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oundwaterre条文说明DB42/Txxxx—xxxx4基本规定4.3基坑工程地下水回灌设计目标是要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变形控制要求,技术手段是结合地质条件通过选择合理的回灌方法实现地下水位的抬升抑制周边环境的变形,应优先选用重力回灌,若重力回灌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采用加压回灌,加压回灌可以显著提高回灌效率,但加压回灌应做好压力值的合理化确定、井壁封闭隔水层的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防止井壁外侧封闭层在水压力作用下的劈裂破坏。5勘察5.1.1查明和获取场地回灌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参数等是地下水回灌方案合理选择的重要依据。对于工程建设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有时并不能满足地下水回灌设计要求,尚需进行回灌专项勘察工作,才能满足回灌设计需要。5.1.2地下水回灌勘察应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开展工作。地下水回灌勘察可与岩土工程勘察同时进行,也可在场地完成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的基础上补充进行。现场工作量与已有资料的丰富程度、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场地的大小有关。5.1.3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避免与前人工作重复。地下水回灌勘察的范围、内容和工作量部署应由场地及周边已有资料的丰富程度、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场地的大小等综合确定。5.1.4本条提出了地下水回灌勘察的具体要求。工程场地多处于城市建筑密集区,相邻场地抽降地下水或管线渗漏补给等人为因素对拟建场地地下水影响较大,强调了周边区域的资料搜集的重要性。由于室内试验和实际结果有一定差异,因此,基坑地下水回灌工程勘察应通过现场抽水试验测定含水层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5.1.6本条提出了地下水回灌勘察孔(井)回填封闭的要求。5.2.2勘察孔布置应综合考虑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多种因素,能反映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工作能控制各含水层的空间分布。补充勘察或专项勘察时,试验井应避开地下连续墙、围护桩、建筑结构工程桩等基坑支护和建筑构件位置。5.2.4压缩模量应取土的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段的压缩模量。评价拟选回灌用非目标含水层地下水对回灌目标含水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对其适宜性进行评价。5.3.1若重力回灌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采用加压回灌,相关工程实践表明,在以粉土、粉砂等较细颗粒组成的承压含水层中加压回灌可以显著提高回灌效率。此外,潜水含水层水位的升降与地面的隆起或沉降有很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因此,现场回灌试验的同时,应开展场地地面高程的监测,为回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加压回灌效果明显优于常压回灌;回灌井可有效抬高某区域内的水位,离回灌井越近,相应回灌效率越高。6回灌设计6.1.1拟保护对象水位控制要求由设计根据分析给定,回灌应使拟保护对象所在场区的地下水因降水引起的水力梯度控制在合理范围,拟保护对象的沉降幅度、不均匀控制量均应控制规范允许范围内。6.1.3应坚持保护水资源的原则,重视降水抽排地下水的综合利用,可以用回灌方法将降水抽取的地下水回灌至含水层中,以减小外排量。6.1.4:降水回灌必须有合适的场地用于收集和处理用于回灌的水,还需要有一定的场地进行地下水回灌,主要考虑周围建(构)筑物的密度,工程场地与周围建(构)筑物间的距离及回灌井和降水井之间的距离,达到对周边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防沉保护的目的。6.2.1这里参数主要是指回灌量与抽水量,回灌影响半径与抽水影响半径不同,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释水系数等取决地层本身,是固定的,有差异是来自于试验的尺度效应(最明显的就是室内参数和野外实验参数差异)湖北地区初始水位高因此只能在抽水后才能进行。回灌参数与降水参数是不一样的,不能通过抽水试验获得,而回灌试验只有降水开始这里参数主要是指回灌量与抽水量,回灌影响半径与抽水影响半径不同,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释水系数等取决地层本身,是固定的,有差异是来自于试验的尺度效应(最明显的就是室内参数和野外实验参数差异)湖北地区初始水位高因此只能在抽水后才能进行。后才能进行,因此回灌设计宜分为两阶段设计,只有通过现场回灌试验取得回灌参数后,修正回灌设计计算。6.2.2回井影响半径宜采用图解法,绘制s-lg尺曲线确定,其结果较理论公式计算更符合实6.2.3回灌量是根据水位抬升相对值来确定,初始水位和回灌抬升后的稳定水位之差才是含水层含水量的增加,也就是回灌量;水位以观测井数据为准。6.2.4加压回灌时,回灌压力可转化成等效的水头高度进行单井回灌量计算潜水回灌井计算简图承压水井回灌计算简图6.2.6规程编制组查阅了大量文献及抽、灌对比试验,在工程实践中采用降水理论进行回灌井的影响半径、回灌渗透系数、水位抬升等计算已成共识。式(1)是计算完整井单井承压水水位抬升的基本公式。本条未列出非完整井单井承压水水位抬升公式,当采用非完整井时,应通过回灌试验求取R’抽水试验或回灌试验求取K应该是统一的。值,其中回灌试验井的深度及结构应与回灌工程井相似。这是因为:抽水试验或回灌试验求取K应该是统一的。a)回灌设计时求算承压水水位抬升值的精度与回灌渗透系数、回灌影响半径、井的深度、井的结构和选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配电技术》第1章 教案
- 综合实践的心得体会范文
- 文员的实习报告
- 青春的三分钟演讲稿范文(33篇)
- 房屋转让合同
- 少先队缅怀先烈活动方案
- DB12-T 1090-2021 1:5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库技术规范
- 2024年心电图机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财务报表分析 教案 项目六 财务报表综合分析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华附集团八年级(下)期中英语试卷
- 2024年企业业绩对赌协议模板指南
- “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主题班会教案(3篇)
-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2024黔东南州事业单位第二批遴选人员调减遴选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采伐树木合同模板
- 2024年湖北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招聘1人(实验中心)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小学学校信息化管理章程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四带混合球罐分瓣尺寸、表面积、重量及旋梯计算
- 机电一体化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精选范文1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