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科目历史年级七年级课型新授授课人课题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时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上承第3课《盛唐气象》,下启第5课《安史之乱与与唐朝衰亡》,因此本课在本单元起过渡作用。本课共分三个子目: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子目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从来往使节、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等不同方面阐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盛况,充分展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学习本课,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树立文化自信。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习了隋唐历史,对于唐朝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同时,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在文化交流、历史人物、文物故事等方面颇感兴趣,但是缺乏一定的历史解释和材料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善用多媒体资源,例如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教学目标2022年新课标: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史实,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认识历史事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地图、图片、文献等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运用“相同与不同”的视角来比较《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历史解释)3.思考唐朝出现频繁对外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历史人物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基本史实。2.难点: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实和繁荣原因,认识唐朝在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的光辉地位。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新课【教师导入】(出示“唐人街”相关图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由于唐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今天的华人依旧被称为“唐人”,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同学们,今天老师同大家一同穿梭时光隧道,了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讲授第一篇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知识点一:遣唐使的含义【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是由什么样的人组成的呢?【学生回答】①遣唐使是日本派遣到唐朝学习的使团②日本先后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人,其中著名的遣唐使有阿倍仲麻吕。【教师总结】(出示课件)明确遣唐使的含义和组成。汉名晁衡,字巨卿。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改名晁衡,长留大唐。公元770年正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并埋葬于长安,时年72岁。【教师举例】(出示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相关材料)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是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之一,汉名晁衡,字巨卿,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都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知识点二:遣唐使的目的材料1:东方各国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希望“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材料3:(唐朝政府)专门为外国学生准备了博取功名的“宾试科”,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曾考中进士。“名成太学”的阿倍仲麻吕得吏部奖掖,授校书郎,深得玄宗、肃宗的信任,多次升迁,官至从三品秘书监。——《日本书记》齐明天皇五年引《伊吉博德书》【教师行为】(出示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课本19页,想一想: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下回答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汲取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知识点三:遣唐使的特点材料1: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先后20次派遣遣唐使……四艘船至少有600人,但是最终能侥幸抵达中国的,可能只有150余人,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日本奈良《大唐遣唐使展》材料2: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百年留学》【教师行为】(出示材料)请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一】分析材料,思考探究:日本派遣遣唐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行为】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查找关键词,发现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材料中找出哪些关键词呢?【生1回答】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20次、600人、五六百人、博通经史、娴习文艺。【教师启发】从这些关键词中,都能获取遣唐使的哪些特点呢?【学生行为】学生交流、回答、补充,回答遣唐使的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人员素质高。知识点四:遣唐使的影响【教师提问】(出示服饰、建筑等方面交流的图片)结合课本和图片,想一想:日本派遣的遣唐使有何影响?【学生回答】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过渡】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除了日本派遣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以外啊,其实唐朝也有人前往日本,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在唐玄宗时期,为传经送宝,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日本。知识点五:鉴真东渡(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塑像)鉴真(688年—763年),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10月4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méng”,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建树颇多。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教师行为】(出示材料)简要介绍鉴真。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矢志不渝,终于在第六次成功抵达日本。为了东渡日本,鉴真饱受磨难,曾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弟子好心阻拦未果,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种种苦厄,终在66岁东渡成功,终年76岁。同学们,你们能从鉴真的生平事迹中感悟到什么美好品质呢?【学生回答】弘扬佛法的责任感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等……(唐招提寺)【教师提问】(出示相关史事和历史图片)同学们,结合材料和课本,想一想:鉴真东渡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鉴真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二篇唐朝与新罗【教师过渡】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也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后,与唐朝在贸易、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第二个子目——唐朝与新罗。【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到唐朝与新罗进行文化交流的表现。【学生回答】1.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2.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教师行为】(出示题纲和地图)请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交流,你们能完成这个表格题纲吗?【学生回答】小组交流、教师引导下答:1.目的是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和文化。2.人员组成有官方使节、留学生、留学僧等。3.主要代表人物是崔致远。4.表现有仿唐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5.影响是密切了唐与新罗的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时考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教师举例】(出示崔致远相关材料)新罗人崔致远是推动两国交往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生活于新罗、中国两个国度,对中国的儒释道思想、诗文辞赋与书法棋艺等都有相当高的造诣,备受后人敬仰。玄奘西行知识点一:天竺与玄奘玄奘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教师启发】(出示历史地图和材料)你知道玄奘西行被哪一小说取材吗?【学生齐答】《西游记》玄奘(602年-664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教师行为】(出示历史图片和材料)简要介绍小说中的玄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知识点二:玄奘西行的目的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一为地论学派,一为摄论学派。两派对佛性的解释各执己见。玄奘发现很难说清楚哪一派是正确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经译本太少,且有的译文晦涩难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现许多错误。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以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师提问】(出示图片和材料)结合上述材料回答,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学生回答】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知识点三:玄奘西行概况【教师提问】(出示习题)阅读课本,你们能帮老师把课件上空白的部分填写完整吗?【学生回答】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西域,跨葱岭经中亚往南最终到达天竺。【教师提问】(出示玄奘西行的视频)同学们,通过学习,你们能从玄奘的身上感悟到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知识点四:玄奘西行贡献【教师讲授】(出示PPT)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材料1:唐朝均田制……为中国乡村的稳定和富裕提供了基础……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大大巩固了中国政府……——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2:长安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七下历史课本材料3:隋、唐、宋是的域外交通很发达,尤以唐中叶为盛。无论从交通路线的远近谁,或是从交通密度的疏密说,唐均为隋、宋所不及。——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4:唐王朝为了接待外国客人,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鸿胪寺。——启良《中国文明史》【教师提问】(出示材料)根据材料,思考归纳总结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学生行为】思考问题,合作探究,师生合作下总结出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①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