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言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意境概念的形成与界定》,有删改)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日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B.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C.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D.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B.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形式就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D.范晞文和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A.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B.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D.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4.请结合第一则材料,给“意境”下一个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登高》的首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徙汪曾祺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也给高鹏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也许这是一个好兆头,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局长沉吟了一会儿,说:可以。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驶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摘编自《汪曾祺全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采用人物传记的写法,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简洁明了。并引用谈先生的评论,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情感态度。B.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同注水入瓶”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取喻自然贴切、生动形象。C.沈石君对高鹏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劝说他去读师范,后聘他做国文教员,正是有沈石君的引导,才让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D.小说以景作结,最后一段描写了高先生的小小四合院之景,营造了幽静的意境,更衬托出人物淡雅的情致,引人深思,余味无穷。7.关于文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物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徐呆子是科举时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揭示了高鹏生活的时代背景。B.衬托高鹏的心理。高鹏听到门外徐呆子的哭声,“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这也表现了高鹏在科举废止而断了前程时,对未来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C.与高鹏形成反衬,突出了高鹏的形象。科举废止,徐呆子失去上进的路,就此疯了死了,而高鹏不惧“被人看不起”,报考师范,做了小学教师,两相对照,更突出了高鹏的理性选择。D.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徐呆子的故事真实地写出了求取功名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断了,很多读书人就没了生路,或疯或死,从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8.小说中高鹏这一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汪曾祺的《徙》是一篇典型的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诗化小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古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尝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能决。益州长史韩伯俊曰:“于安固少聪察,可令决之。”仲文对曰:“此易解耳。”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仲文至郡穷治,遂竟其狱。蜀中为之语曰:“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以功授开府。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成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卒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赐彩五百段,黄金二百两,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时韦孝宽拒迥于永桥,仲文诣孝宽有所计议。时总管宇文忻颇有自疑之心,因谓仲文曰:“公新从京师来,观执政意何如也?尉迟迥诚不足平,正恐事宁之后,更有藏弓之虑。”仲文俱忻生变,因谓之曰:“丞相宽仁大度,明识有余,苟能竭诚,必心无贰,仲文在京三日,频见三善,以此为观,非寻常人也。”忻曰:“三善如何?”仲文曰:“有陈万敌者,新从贼中来,即令其弟难敌召募乡曲,从军讨贼,此其有大度一也。上士宋谦,奉使勾检,谦缘此别求他罪,丞相责之曰:‘入网者自可推求,何须别访,以亏大体。’此其不求人私二也。言及仲文妻子,未尝不潸泫,此其有仁心三也,”忻自此遂安。初,仲文在蓼堤,诸将皆曰:“军自远来,士马疲敝,不可决胜。”仲文令三军趣食,列阵大战。既而破贼,诸将皆请曰:“前兵疲不可交战,竟而克胜,其计安在?”仲文笑曰:“吾所部将士皆山东人,果于速进,不宜持久,乘势击之,所以制胜。”诸将皆以为非所及也。(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B.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C.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D.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髫龀”,儿童七八岁。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龀指小孩子换牙。B.“迁”在文言中一般为升迁或调动官职之意,本文中指“升迁”;“领”是兼任官职之意,多指高官兼任官职较低的官职。C.“高祖”是“谥号”。君王死后,人们对他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进行评价。D.“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非行政区。隋朝的行政机制为三省六部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仲文幼年好学,沉迷读书;长大后胸怀大志,气度不凡,很受器重。B.于仲文很有计谋,断案如神;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蜀中百姓的高度评价。C.于仲文能洞察潜在的危险,—番入情入理的分析解除了总管韦孝宽的自疑之心。D.于仲文深谙自己部队的特点,用巧计战胜敌人,众将领都十分佩服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为什么隋高祖见到于仲文后,引他到内室,为之落泪?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蜀僧弹琴的画面,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B.“为我一挥手”正面描写了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抚琴的动作,描写出了蜀僧抚琴姿态的潇洒。C.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李白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率真直白,毫不艰涩。D.尾联两句写音乐结束后,作者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16.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虽然难以言传,但许多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哪些手法来描绘琴声之美的?请结合诗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乡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2)杜甫的《登高》中,“,”,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是“,。”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____,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____,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恰当(可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随着中国风的流行,大量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电视剧开始走红,但是其中有不少台词因为有语病(不得体)而遭到网友吐槽。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笑纳。B.恭喜小女喜结良缘,嫁了个好人家。C.尊驾勤奋好学之精神,值得吾辈效尤。D.款待不周啊,请各位见谅!语言文字运用Ⅱ运动为什么让人觉得很爽?多巴胺能让人更快乐吗?戒烟为什么这么难?这些问题看起来毫不相干,但____。简单来说,神经递质就像是大脑的信使——大脑里的细胞用它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等,每一种神经递质都充满个性。许多人一知半解地将多巴胺视为“快乐物质”,但实际上,多巴胺____,而是通过“奖励预测误差”而参与了愉悦感产生的过程。吃美食会令人愉悦,就是与此有关。摄入一口美食后,相关信号会快速进入大脑,间接地刺激负责管理奖励系统的神经细胞,让它们分泌多巴胺,进而令人产生愉悦感。相比多巴胺,____,它可以与吗啡受体结合,增加多巴胺的释放,从而引起一种愉悦和满足的感觉。此外,它还被称为“大脑自产自销的止疼药”,能够抑制疼痛信号在大脑中的传递。运动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内啡肽的产生,是因为高运动量会将你身体的肌肉里的糖原耗尽,这会使你感受到肌肉疼痛。为了让你的身体能够继续运动下去,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进入身体,给身体止疼。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汉语中,“信使”意为使臣、使者,指奉派担当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文中称神经递质为“信使”也很恰当而形象,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的草书仍不失章法结构;铁骑突出、莺语泉流的弦歌仍不脱调性乐律。车有轨,度有衡,物有道……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规矩”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B3.A4.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①“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作者情思,这句话强调了情思通过写景表现出来。②《登高》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可见作者情思。首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生拉硬套、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的格式: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该事物的本质特征)+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
(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错误,原文说“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由此可知,王昌龄直接使用的概念并不是我国古典文论中提到的“意境”概念,也不能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选项与原文表意不符。C.“拓展和生发”错误,原文说“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文学意境论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只是“已见端倪”,而不是“拓展和生发”。D.“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所以“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不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全部原因。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是“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不是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故答案为:B。3.A.《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属于情中见景式。
故答案为:A。4.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依据“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可知这是属概念,可成为全句的框架;依据“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可知其修饰成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因此可概括出:意境是以情景交融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表现特征的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故答案为: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①依据“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可知“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作者情思,这句话强调了情思通过写景表现出来。②《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可见作者情思。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词人以此景表达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天空、水底选择了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故答案为:①“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作者情思,这句话强调了情思通过写景表现出来。②《登高》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可见作者情思。首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答案】6.C7.D8.①富有文才,从“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可见谈先生非常认可他的文才。②知恩图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可见他感激谈先生对他的帮助,是个知恩图报之人。③善于变通。从废科举功名路断后他“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后又读被人看不起师范,可见他面对困境,善于变通。④做事认真。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可见他做事认真。⑤为人正直。“。从“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可见他为人正直。9.①淡化情节,节奏舒缓。小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场面,叙事简洁,节奏舒缓,描写生动细腻,用一系列散淡的画面串联情节。②语言颇具抒情性和诗性美。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③景物描写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如最后对四合院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品性。【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化小说的能力。诗化小说,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作家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常在小说中像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它的抒情性的因素撑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6.C项“才让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分析不当。高北溟和徐呆子性格不同,面对人生困境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废科举后,高先生采取了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等行动来应对困境。所以高先生不会有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故答案为:C7.D项“有一姓徐的呆子……死在街上了”,徐呆子的死可怜又可鄙,通过对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故答案为:D。8.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可见谈先生非常认可他的文才。从“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可见他感激谈先生对他的帮助,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从废科举功名路断后他“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后又读被人看不起师范,“但这在高北溟这里是一条可行的路”,可见他面对困境,善于变通。从“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可见他做事认真。从“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可见他为人正直。从“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可见他胸怀抱负。
故答案为:①富有文才,从“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可见谈先生非常认可他的文才。②知恩图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尽礼致哀,可见他感激谈先生对他的帮助,是个知恩图报之人。③善于变通。从废科举功名路断后他“开设私塾”“挂牌行医看眼科”,后又读被人看不起师范,可见他面对困境,善于变通。④做事认真。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可见他做事认真。⑤为人正直。“。从“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可见他为人正直。
故答案为: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化小说的能力。《徙》是一部探讨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讲述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谈甓渔、高北溟、高雪三代知识分子想要走出县城,展翅高飞,却因为时运不济,被迫困在老家教书的故事。
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景物描写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故答案为:①淡化情节,节奏舒缓。小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场面,叙事简洁,节奏舒缓,描写生动细腻,用一系列散淡的画面串联情节。②语言颇具抒情性和诗性美。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③景物描写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如最后对四合院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品性。【答案】10.A11.C12.C13.①始州刺史屈突尚,是宇文护的同党。以前因事入狱,无人敢治他结党之罪。②(于仲文)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14.①尉迟迴发动叛乱,诱招于仲文,被他拒绝。②在迎战叛军时,被迫扔下妻儿,导致儿女被杀。③逃亡时,跟随他的部下大多战死,仅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附参考译文】于仲文,字次武,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曾经有任、杜两家都丢了牛,后来找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的,州郡很久无法决断,益州长史韩伯俊说:“于安固太守年少时就很聪明,可让他决断这事。”于仲文说:“这事很容易解决。”于是让两家各赶牛群来,放出那头牛,那头牛就奔向任家的牛群中。他又偷偷让人轻轻地伤了那头牛,任家人叹惜不已,而杜家人却没事一般,于仲文于是呵斥责问姓杜的,姓杜的认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是宇文护的同党,以前因事入狱,无人敢治他结党之罪。仲文到郡后,穷追究治,终于让他坐牢。蜀中人因此传语说:“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件文因功被授为开府。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迟迥发动叛乱,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迟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尉迟迥又派遣宇文胄、宇文成,又进攻于仲文,贼人的势力更大,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最后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迟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引他到内室,为他的遭遇落泪,高祖赐他彩帛五百段,黄金二百两,提拔他当大将军,兼任河南道什军总管。当时韦孝宽在永桥一带抵抗尉迟迥,仲文到孝宽处与他商议。当时,总管宇文忻颇有自疑之心,因此对仲文说:“你刚从京师来,你看丞相的意思怎么徉?尉迟迥实在不值得一打,只担心事情完了以后,又有鸟死藏弓的忧虑。”仲文怕宇文忻发生变故,就对他说:“丞相宽弘大度,明识有余,我们如能尽力为国,他必定不会有二心。我在京师三天,常见他有三个好处,以此看来,丞相不是一般的人。”宇文忻说:“哪三个好处?”于仲文说:“有个叫陈万敌的,新近从贼人中来,丞相马上叫他的弟弟陈难敌召集人马,随官军讨伐贼人,这是丞相的第一个长处——大度,上士宋谦,奉命调查一些事,宋谦因此要调查陈万敌别的罪过,丞相责备他说:‘上当入网的,自可推求,何必又去调查访问,有亏大礼!’这是他的第二个长处——不管人隐私。说到我于仲文的妻子儿女,丞相没有不潸然落泪的,这是丞相的第三个好处——有仁爱之心。”宇文忻从此才安下心来,当初,于仲文在蓼堤时,众将都说:“我军从远方来,人马疲劳,不可立即决战。”仲文却令三军立即吃饭,摆阵大战。破贼以后,请将都请教道:“此前,我军疲劳,按道理不可交战,最后反而克敌制胜,这是用的什么计?”仲文笑着说:“我所带领的将士,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他们善于速战速决,不应该打持久战。乘势进军,我们所以能克敌制胜。”诸将都认为他们赶不上仲文。10.句意:于仲文于是让两家各赶牛群来,放出那头牛,那头牛就奔向任家的牛群中,他又偷偷让人轻轻地伤了那头牛,任家人叹惜不已,而杜家人却没事一般。于仲文于是呵斥责问姓杜的,姓杜的认罪而去。“二家各驱牛群至”是“令”的宾语,“乃”表示承接,前面断开,排除B、D;“任氏群”是偏正短语,不断开,且“又”领起下句话,前面断开,排除C。故答案为:A。11.C.“谥号”错误,“高袓”是“庙号”,而不是“谥号”。故答案为:C。12.C.“解除了总管韦孝宽的自疑之心”错误,原文是“忻自此遂安”,于仲文的分析解除了总管宇文忻的自疑之心,而非“韦孝宽”。故答案为:C。13.①“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判断句;“坐”,因为;“绳”,惩治。②“为……所”,被;“且……且”,边……边。
故答案为:①始州刺史屈突尚,是宇文护的同党。以前因事入狱,无人敢治他结党之罪。②(于仲文)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根据“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可知,尉迟迴发动叛乱,诱招于仲文,被他拒绝。根据“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可知,在迎战叛军时,被迫扔下妻儿,导致儿女被杀。根据“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卒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可知,逃亡时,跟随他的部下大多战死,仅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故答案为:①尉迟迴发动叛乱,诱招于仲文,被他拒绝。②在迎战叛军时,被迫扔下妻儿,导致儿女被杀。③逃亡时,跟随他的部下大多战死,仅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答案】15.B16.①比喻。“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状写琴声之铿锵有力;“客心洗流水”把乐声比喻成流水,状写琴声的清越。②侧面烘托。听琴时“客心洗流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之美。“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迷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时间之快表现琴声之美。③用典。“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借此来表现琴声之美。(或者:运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琴声优美如流水,一洗诗人客中郁结的情怀,作者自己成为蜀僧的知音,可见音乐声的美妙。)【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极力来描摹琴声的优美动人。15.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蜀僧弹琴”错。这首五律主要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C.“率真直白”错。“客心洗流水”五个字运用典故,很含蓄,又很自然。D.“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这里是说诗人沉浸在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已经暮色降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并非心情惆怅沉重。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诗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技艺之高妙,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极力来描摹琴声的优美动人。第一种,比喻手法。颔联中“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之音来比喻琴声,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来状写琴声的铿锵有力,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曲声比喻成潺潺的流水,以此来状写琴声的清越、动听。第二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为了表现琴声的优美,从听众欣赏的角度来写,进行侧面烘托,如听琴时诗人写到“客心洗流水”,意思是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具体感受来表现琴声之优美。再如尾联写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因听琴入太过投入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已经到了薄暮时分,以听者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来表现琴声对人的吸引力之大和旋律的美妙。第三种,用典的手法。“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琴声停止以后,余音袅袅,久久不绝,和秋季傍晚时分寺庙的钟声汇聚融合在一起,余韵更加悠长,更加动人心神。以致在琴声终止以后,作者依然沉浸在美妙的艺术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借此来表现其旋律的优美动人。17.【答案】(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吠、颠、事。故答案为:(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18.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19.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也可改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使/让它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20.A【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做这种题除了平时大量积累成语的意思之外,重点就是结合语境,从成语的使用对象和范围去分析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的关键是符合谦敬得体,语体得体。也就是结合语境看是否表谦的词用成了表敬,反之亦然。其次,是书面语和口语的混淆,或不符合语境。最后就是说话是否符合对象的年龄、身份等等。18.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故答案为: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19.此处原句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搭配不当,将“随着城镇化进程”改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②成分残缺,误用“使”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删去“使”。
故答案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也可改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使/让它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20.A.“薄礼”,微薄的礼物,常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品的客套话。这里指自己送礼物请对方手下,使用正确。
B.“小女”是谦辞,称自己的女儿,这里称对方的女儿,不得体;且“喜结良缘意思是两个人的缘分到了就结合在了一起,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不能仅用于女子一-方。
C.“效尤”意思是照坏样子去做,其中尤'指过失。本句褒贬误用。
D.“款待’"指亲切优厚地招待,用于感谢对方热情招待的敬辞,此处应改为“招待'。
故答案为:A。【答案】21.实际上都与神经递质有关;并不能直接产生愉悦感;内啡肽更接近真正的快乐物质22.运用了比喻,把神经递质比作信使,指大脑里的细胞利用神经递质来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神经递质承担的职责恰如信使传达消息之类的职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神经递质的工作原理。【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房屋买卖合同中的税费分担约定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力工程监理劳务分包合同范本2篇
- 基于2025年度预算的网络营销与电商平台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行业特色农产品配送与扶贫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定金交易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环保净化设备销售与排放监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船舶制造车间通风除尘系统合同3篇
- 物业管理委托合同2025年度版18篇
- 二零二五年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整改服务合同规范文本283篇
- 全新2025年度体育用品生产加工合同:体育用品设计公司与制造商之间的生产加工协议3篇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基础题)
- 历史-广东省大湾区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和答案
- 2024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
- 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考级代理合同范文大全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态变化-讲核心(原卷版)
- DB32T 1590-2010 钢管塑料大棚(单体)通 用技术要求
- 安全行车知识培训
- 2024年安徽省高校分类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
- 第12讲 语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原卷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