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想要成为教师吗?你们对教师有怎样的认识?对从师学习又有怎样的看法?壹走近作者,认识背景了解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的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景行行止】韩愈走马牵山
韩愈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却被皇帝贬到潮州做刺史。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们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作“竹竿山”。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相关链接】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面貌焕然一新。六艺:一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指《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乐》(《乐经》)、《易》(《周易》)、《春秋》六种经书。在《师说》一文中,采用后一种说法。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
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古文运动
【写作背景】《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说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学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从师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解题:关于说说: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叙可议,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来陈述和解说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比“论”随便些,可理解为“谈谈……的道理”。如《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
元代陶宗仪就说:““说”则出自己意,横说竖说,其文详赡抑扬,无所不可。”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谈谈从师学习的道理。贰翻译及探究文本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位卑(bēi)
近谀(yú)也欤(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听范读,纠读音,读课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所以:(古)用来……办法(依据);……的原因(或缘由)(表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受:同“授”,传授。“……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为“……是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孰:谁。而:连词,表假设从:跟从。其:代词,它们。乎:介词,“于”,在。闻:知道,懂得。师:以……为师,意动用法。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道理本来就在我之前,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在我之前,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
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疑问,岂,哪年:年龄。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之:取独,不译。所存:所存在的地方。“所”附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如:所见所闻。庸……乎:固定句式,表反问,意思是“哪里用得着呢?”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思考: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几个层面来论述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内容探究:第一段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是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文章内容探究: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①教师的职责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从师的必要性(人为什么要从师)
③从师的标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文章内容探究:第一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取独,不译。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焉:兼词“于是”,指在老师这里。众人:(古)一般人。
(今)很多人,大家。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而:表转折。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愚:形作名,圣明的人,愚笨的人。形作动,圣明,愚笨。其:表推测语气,大概。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其:
代词,自己。于:对于。身:自己。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他们读书和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惑:糊涂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非……也:判断句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之:宾语前置标志词。或……或:有的……有的……师:从师。不:通“否”。小、大: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学:学习遗:放弃。明:形作名,明智的地方或……或……:固定句式,“有的(人)
……有的(人)……”不通晓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不通晓断句)向老师请教,有的(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看不到他们明智的地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之:代词,这样。耻:以……为耻。相师:互相学习。之族:这类人。曰:称,说云:“诸如此类的说法”。而:连词,修饰关系彼:代词,他们道:学问道德水平。羞:以……为羞辱。谀:阿谀奉承。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尊师重道的风尚。之:取独,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齿:并列,排列。其:代词,他们乃:竟。其:多么。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原因)了。巫医、乐师和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可是)现在那些君子们的智慧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文章内容探究:第二段
①(“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④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⑤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⑤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注:大意对即可。原文:“学者必有师。”
文章内容探究:第二段1、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2、此段分论点?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文章内容探究:第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证方法对象从师态度结果联系对比1纵比今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古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对比2自比于其子择师而教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对比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胜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的研究,不过这样罢了。老聃(dan):
春秋时候的哲学家,楚国人,姓李,名耳,谥号聃;
亦称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之徒:
这些人;这类人。贤:品德才能。不必: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术业:
学术和技能。专攻:
专修,专长。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文章内容探究:第三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李氏子蟠(pan):李家孩子叫蟠的,为唐贞元十九年(803)进士。六艺: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六经》的正文。传:《六经》的解释。通:普遍。不拘于时:不受时俗(指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限制。余嘉其能行古道:我嘉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的)正道。贻(yi):赠。李家的儿子名叫蟠的,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本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1.“不拘于时
2.“学于余”3.“能行古道”
2、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文章内容探究在学习问题上,韩愈在《师说》中则有“圣人无常师”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圣人无常师”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只要在某一点上比自己强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哪怕他在许多地方不如自己。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向人家学习,特别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要不停地学习,不间断地向“老师”学习。
文章内容探究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
全文内容探究
文章思路整合
(1)下定义、作结论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2)对比论证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第三段举了孔子的例子并引述孔子的话语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文章手法探究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其语言风格的多样上。请简要评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明确】
(1)整散结合,气势贯通。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散句。而这一长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这些整齐的对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连珠妙语,环环相扣。本文多处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文章语言特色
(3)语气丰富,绘声绘色。本文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如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三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语气的错综变化,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叁字词检测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吾师道也3道相似也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理,学说,主张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正道
文章字词积累一词多义:道
文章字词积累(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句读之不知(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6)君将哀而生之乎(7)蚓无爪牙之利(8)吾欲之南海(9)古之学者古之圣人代词,他代词,这些,这类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宾前标志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代词,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往一词多义: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或不译
文章字词积累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他代词,它们代词,他们,指圣人代词,他,他的,指“闻道先乎吾”的人副词,表推测,大概前指士大夫,后意为多么一词多义:其
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师郯子……师襄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孔子师郯子/吾从而师之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老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作“姓”讲。动词,学习动词,“从师学习”讲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军队
文章字词积累一词多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动词,传递,传送
文章字词积累一词多义:传其皆出于此乎拜送书于庭学于余(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被动,被
文章字词积累一词多义:于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在学问上有成就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表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文章字词积累古今异义吾从而师之:(古)“从”和“而”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顺承。(今):因此就。
小学而大遗:
(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