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1页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2页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3页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4页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先义后利”的观点。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2.继承:1.创立:春秋时期:战国时期: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指秦始皇时期烧毁诸子百家书、坑杀儒生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儒家思想的重创——秦朝焚书坑儒1.背景:(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封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需要巩固统一的局面。(2)儒生是古非今,攻击郡县制,不利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2.实质:焚书坑儒是一次思想文化专制现象。3.评价:积极: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极:1.打击自由文化的发展;禁锢思想;2.儒学发展进入低潮,遭受重创;3.文化成为政治附庸课程标准: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自主学习1.归纳黄老之学的内容,并分析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和影响。2.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实质及影响。3.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及影响。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黄老之学的内容与特点:(1)内容:“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2)特点: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待时而动”“因时制宜”a.以道家为基础,兼采儒、法、墨各家学说b.“积极无为”的哲学观:问题1:归纳黄老之学的内容,并分析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和影响。“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法(3)具体做法:2.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1.黄老之学的内容与特点: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3)黄老之学符合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3.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影响:(1)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2)此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3)文景之治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无不为”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无为”

C.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当堂检测C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后汉书.食货志》问题: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纵)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三: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史记·匈奴列传》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匈奴威胁,边境不宁汉武帝(前156——前87年):16岁登基,21岁亲政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一)原因: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汉武帝初年,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政治:思想: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用儒学取代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思想。其他:汉武帝雄才大略,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著作有《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1.内容:探究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分析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及影响。观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春秋》推重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彼此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当怎样遵守。臣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们同样发展。邪僻的学说消失,然后学术的系统可以统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从的对象了。(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内容:①观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③实质:思想文化专制。(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影响: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其他学术文化的发展。b.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内容:探究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至”。——《汉书·董仲舒传》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么?应如何评价这些思想观点?观点:目的:(二)董仲舒的新儒学:a.君权神授b.天谴论对君权实行限制君主统治的合理性为了加强君权。天人感应1.内容:(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君权神授b.天谴论对君权实行限制君主统治的合理性(2)“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与核心)①内容:②目的:为了加强君权。③评价:a.加强君权,巩固统一,b.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c.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属于唯心主义,应批判(3)实行仁政:限民名田、轻徭薄赋(二)董仲舒的新儒学: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探究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观点:天道就是三纲五常目的: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其目的是什么?应如何评价这些思想观点?b.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a.将当时社会中的等级尊卑关系加以神圣化,以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评价:(二)董仲舒的新儒学: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三纲五常1.内容:(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君权神授b.天谴论对君权实行限制君主统治的合理性(2)“天人感应”学说。(基础与核心)内容:(3)实行仁政:限民名田、轻徭薄赋。(4)天道就是三纲五常。(5)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二)董仲舒的新儒学:2.特点:(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2)神学色彩,唯心主义。(3)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3.实质:董仲舒的学说积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②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关键性作用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属于唯心主义,应批判加强君权,巩固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4.影响:总之: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思考:董仲舒新儒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边境不宁▼诸侯王势力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积极:消极:3.束缚了人民的思想,压制了其他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1.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4.助长迷信色彩1.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2.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知识补充: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政治:起用众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儒家垄断,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③在郡县设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垄断教育——凭儒学入仕,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制度——儒学在民间独尊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2.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1.黄老之学的内容与特点:3.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影响(一)原因:1.内容:(二)董仲舒的新儒学:2.特点:4.影响:(三)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小结3.实质:思考1: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

理论基础思想来源与统治者关系《论语》《公羊春秋》仁、礼天人感应儒学阴阳、黄老、法家批判时政维护统治思考2:比较“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的异同不同点相同点原因手段作用秦统一天下,统治政策受儒士攻击国力强盛,新儒学适应排斥、打击尊崇、教化发展进入低潮确立正统目的实质作用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文化专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加强集权;禁锢思想思考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措施(1)、实行推恩令(2)、酎金夺爵(3)、刺史制度(4)、中外朝制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5)盐铁官营、货币官铸、“重农抑商”(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察举制、征辟制北击匈奴,派张骞通西域,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思考4: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严刑峻法——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初汉武帝时10、“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D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ACB《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