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甘肃省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168条。这说明()A.百家学说相互依存借鉴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 D.《尚书》的记载真实可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先秦诸子的著作包括儒家、墨家、法家等都在引用《尚书》来论证自己的学说,而《尚书》是传统文化的记载,这说明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C项正确;先秦诸子九部著作共同引用一本书的内容,并没有说他们之间“相互依存”,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排除B项;《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之一,但不能说明《尚书》的记载就真实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2.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于是计划造谣朝廷将强制各地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群体迁徙到新拓的朔方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A.民间存在安土重迁心理 B.西域地区直接归朝廷管辖C.国家强力打击门阀士族 D.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淮南王刘安谋反”“于是计划造谣朝廷将强制各地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群体迁徙到新拓的朔方郡”可知,在刘安谋反时,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用来动员人民的方式是造谣朝廷要迁徙人民,反映了人民对于迁徙的反对,也就是民间的安土重迁心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地区为淮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没有涉及西域地区,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没有形成门阀士族,魏晋时期形成,排除C项;材料内容为刘安谋反的造谣内容,并非实际情况,不能得知当时中原地区的人地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3.如表是唐朝不同时期赋税征收(部分)情况。据此可推知,唐朝()唐德宗“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唐穆宗“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唐武宗“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天下茶税增倍贞元”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长途贩运得到发展C.江南区域经济开发 D.茶业经济走向繁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又增江淮茶税……天下茶税增倍贞元”可知,唐朝加强了茶税征收,反映了当时茶业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重农”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朝商业赋税征收,不是长途贩运,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江南区域经济开发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4.与唐文化开放博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相比,宋文化则趋向单纯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养,审美情趣方面也从外在的羁旅漫游、征戍迁谪逐渐转向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据此推知()A.科举制是影响宋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B.宋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C.宋文化的发展逐渐转向封闭保守落后 D.国家分裂动乱影响了宋文化的发展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文化的内敛高雅,注重人品涵养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与理学的“格物致知”理念、讲究心性诚明的哲学体系和道德修养有关联之处,B项正确;唐宋都实行科举制,这不是造成唐宋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内敛高雅,注重人文涵养不代表其封闭保守落后,排除C项;国家分裂动乱与单纯内敛高雅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无内在逻辑,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是明代上海县人口数据变化明代上海县人口年份户数口数男女每户人口性比率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14,236532,803278,874253,929466109.8永乐十年(1412年)100,924378,428199,781178,6473.75111.8正德十五年(1520年)93,023260,821179,52481,2972.80220.8隆庆六年(1572年)113,985192,967158,53234,4351.69460.4——资料来源:万历十六年《上海县志》卷4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A.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口流亡 B.人口结构面临着严重的问题C.人地矛盾尖锐抑制人口增长 D.人口统计的重点发生了转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从明初到明中期,《上海县志》登记的户数基本不变,口数大为减少,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这明显不符合这一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县志记载的户口数并不等于实际人口数,上报的数字仅仅包括一部分人口。出现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明初期明太祖希望能均分劳役,所以人口统计数字接近实际人口,明中期后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兴趣转到赋税方面,统计的人口仅为纳税人口,女性人口数的统计出入较大,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明朝洪武时期至隆庆时期,上海局势并不是一直处在动荡中,排除A项;表中人口并非实际人口,无法得出人口结构面临严重问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洪武时期至隆庆时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呈现增加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6.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1900年,清政府决定自开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材料体现了清政府()A.传统宗藩关系的解体 B.闭关自守的放弃C.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D.中央权力的下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00年,清政府决定自开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可知,清政府自行开辟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了外国人一系列特权,表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表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未涉及传统宗藩关系,排除A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已逐渐放弃闭关自守,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未体现中央权力的下移,排除D项。故选C项。7.20世纪初,孙中山注重农民和工人参加革命,多次提到,农民发动起来,“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成功”;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他更加明确指出:“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须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据此可知,他()A.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B.推进民生主义政策落实C.直接推动国共首次合作 D.认识到工农革命力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注重农民和工人参加革命”“必须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可知,孙中山认识到工农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生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对工农革命力量的重视,不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8.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颁布婚姻条例,明确规定男女婚姻应遵循个人自由意志原则。此后,边区各县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如下表。这主要体现出陕甘宁边区()年份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件数7077125242203173133A.民众权利意识加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C.民事判决更加合理 D.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9-194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婚姻条例颁布后,陕甘宁边区各县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边区民众婚姻自由的意识加强,A项正确;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不大,排除B项;解除婚约案件数量上升是因为反对包办婚姻的人增加,而非判决更加合理,排除C项;解除婚约案件数量上升与民众观念进步有关,不仅仅与女性受教育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9.1926年召开的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会上北洋外交家主张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虽然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衷,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这表明()A.近代主权意识萌发 B.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C.外交自主权的实现 D.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据材料“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反映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B项正确;晚清时期近代主权意识已经萌发,与材料事件不符,排除A项;外交自主权的实现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存在绝对化,且北洋政府的很多势力属于封建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纷纷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汇聚。20世纪末21世纪初,党和国家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下图所示为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认识()A.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基础 B.改革开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C.对外开放对发展的引领作用 D.脱贫攻坚与实现小康的关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材料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和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存在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经济落后的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之间差距很大,地区不平衡问题突出,急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A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反映地区差距,并非强调改革开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排除C项;脱贫攻坚从2015年开始,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希腊化时期的埃及神庙,在整体布局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形式,装饰方面也沿袭并发展了早先的原则和做法,但引入了希腊的建筑样式;在雕刻艺术方面,卡纳克的亚历山大四世雕塑,形体是属于埃及传统的,面部是希腊式样的。据此可知,希腊化()A.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推动埃及文化中心转移C.给埃及艺术增加了新因素 D.极大提升了埃及艺术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埃及。根据材料“引入了希腊的建筑样式”“面部是希腊式样的”可知,处于希腊化影响下的埃及,在建筑和雕刻艺术等领域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为其艺术发展增加了新因素,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埃及文化中心转移情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化对埃及艺术形成的影响,不能得出提升了埃及艺术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表所示为中世纪欧洲教皇大事记。据此可知()时间事件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颁布《教皇敕令》,取缔皇帝和国王任命主教的资格,并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各国君主当吻其足等。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公开谴责格里高利,但他随即被后者革除教籍。1077年亨利身穿忏悔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在严寒风雪中站立了三天三夜,获得教皇原谅。1084年返回德国的亨利励精图治、挥师南下成功占领罗马,格里高利出逃。亨利被伪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A.教皇已经控制世俗权力 B.民族利益高于宗教信仰C.教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王权与教权竞争且共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各国君主当吻其足等”,“……亨利被伪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可知,教皇对国王进行了限制,同时国王也需要教会予以承认,说明教权与王权之间反复争斗,相互依存,D项正确;教皇并没有控制世俗权力,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利益同宗教信仰之间的高低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教权同王权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教权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3.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完善社会等级秩序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由材料可知,公元8世纪,天皇组织编纂姓氏录,并且将天下氏族分成三个等级,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以强化天皇专制统治,C项正确;日本的封建统治制度在7世纪大化改新后就已确立,排除A项;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这一时期日本处于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4.1844年,马克思指出,通过政治解放而确立的所谓人权,是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所以,“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这一观点()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蕴含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C.否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 D.明确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44年欧洲。据材料可知,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不是人类解放,意味着他认为仅仅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的权利解放是不彻底的,还需要更深入的变革。这一观点蕴含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即强调要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需要超越政治解放,追求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变革,B项正确;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1848年《宣言》的发表,排除A项;马克思并没有否定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只是指出它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出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一战爆发后,英国编辑了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和专业人员名单,隐瞒官方背景,定期向其提供英国的宣传资料,通过他们将材料发送到美国各界人士手中,给人的印象他们只不过是英国的正义支持者。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B.获得国内战时动员的支持C.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D.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英国隐瞒官方背景,向美国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递发宣传资料,隐蔽地向美国各界认识作宣传,以此改变美国中立的态度,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A项正确;英国对美国展开宣传工作,与国内动员无关,排除B项;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象,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激起美国对德国的情绪,排除D项。故选A项。16.继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埃及政府接管了数以千计的外国公司和企业。但1977年,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这一变化客观上()A.受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B.适应了信息时代的需要C.促进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改善 D.强化了国家的经济主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7年(埃及)。根据“材料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可知,埃及允许西方资本的投资,有利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C项正确;苏联改革强调资产国有,而材料体现埃及允许西方投资,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网络等信息,与信息时代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允许西方投资,故并不是强化国家经济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专制国王、文学巨匠、革命主角、科学之父……活跃在17世纪历史舞台上的这些人物,见证了英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发展。显然,17世纪在英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这一时期的奠基,就没有英国后来的地位与辉煌。就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副17世纪“双元革命”的奇观。……17世纪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主要是启动了启蒙运动——一场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而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标准价值观的锻造也是在这个运动中完成的。——马克圭《世界文明史》(上)材料二人们已经厌倦了战争,因为战争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但国王和议会的矛盾必然要以某种方式来解决。当时,不论君主专制者或主张议会主权者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而,不经过暴力而经过妥协来解决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是唯一可能的道路。——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说出活跃在17世纪英国历史舞台上文学巨匠和革命主角的代表人物,指出科学革命在英国达到高潮的表现,以洛克为例简要说明英国对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2)简述“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是怎样经过妥协来解决国王与议会间矛盾的。〖答案〗(1)莎士比亚和克伦威尔;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洛克提出了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历史舞台上文学巨匠和革命主角分别是莎士比亚和克伦威尔。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革命在英国达到高潮的表现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洛克提出了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这种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编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材料二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认识到修撰前朝史的重要性;唐朝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天下一家”的思想;包含鲜明的正统观念,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2)进步性: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得出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这种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得出统治者的重视,认识到修撰前朝史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得出鲜明的正统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天下一家”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得出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第二问,根据材料“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可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促进民族交融以及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角度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耕地是私有财产最重要的部分,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合一的,因此均分可以将财产继承中的家庭冲突降低到最小程度,成为最重要的继承方式。财产继承强调男系血缘关系的延续和伦理秩序的建立,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外。父家长可以决定什么时间进行分配,但均分制多是子女的婚姻确立之后进行,家长承担着子女的婚姻责任,同时子女的婚姻又同生育、人口增加乃至劳动人手的增加相联系,子女缺少经济上的压力,无论是父家长还是子女,均容易形成早婚的意识。均分制一方面成为大家庭的瓦解力量,导致小家庭的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它容易形成某种制衡,并增加父家长的操作能力,因而均分的行为又常常受到抑制,大家庭由此得以维持。——摘编自王跃生《中世纪中西财产继承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材料二西欧在中世纪,土地的分封制使产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占有者和使用者有权终身乃至世代拥有土地,却不可将其分割继承,因此西欧土地财产继承采用单一继承人制度,即长子继承制,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女往往被鼓励出外谋生、创业,以便获得结婚的物质条件。西欧的财产继承过程中虽然也有重男倾向,但对女性不完全排斥,没有男性子嗣的家庭,妇女可以完全继承家产,并且没有其他附加条件予以限制。西欧,财产继承的时间确立比较明确,或在继承人结婚之际,或在父母一方去世之时。有的则以立遗嘱的方式加以解决,父权制大家庭因此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摘编自【苏】谢明诺夫《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财产继承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财产继承差异的原因。〖答案〗(1)同:都以土地为财产继承为核心;男性都在财产继承中居于主导等。异:中国以众子均分为主导,西方以长子继承制为主;中国女性缺乏继承权,西方女性有一定限度的继承权;中国财产分配的主导权掌握在父系家长手中,西方则以遗嘱等多种方式进行等。(答出2点即可)(2)原因:土地制度的差异,中国土地私有制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统一,西方则相互分离;家庭伦理关系的差异,中国受儒家伦理、宗法观念的影响,父权影响巨大,西方则受传统基督教文化、个体主义等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与西方)。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一“耕地是私有财产最重要的部分”、材料二“西欧土地财产继承采用单一继承人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土地为财产继承为核心;根据材料一“众子均分可以将财产继承中……”、材料二“西欧土地财产继承采用单一继承人制度,即长子继承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性都在财产继承中居于主导。第二小问异,根据材料一“众子均分可以将财产继承中……”、材料二“西欧土地财产继承采用单一继承人制度,即长子继承制”可知,中国以众子均分为主导,西方以长子继承制为主;根据材料一“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外”、材料二“但对女性不完全排斥,没有男性子嗣的家庭,妇女可以完全继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女性缺乏继承权,西方女性有一定限度的继承权;根据材料一“父家长可以决定什么时间进行分配”、材料二“有的则以立遗嘱的方式加以解决,父权制大家庭因此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财产分配的主导权掌握在父系家长手中,西方则以遗嘱等多种方式进行等。【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原因,根据材料一“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合一的”、材料二“土地的分封制使产权和使用权分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制度的差异,中国土地私有制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统一,西方则相互分离;根据材料一“财产继承强调男系血缘关系的延续和伦理秩序的建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伦理关系的差异,中国受儒家伦理、宗法观念的影响,父权影响巨大,西方则受传统基督教文化、个体主义等影响。20.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鲜明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摘编自杨筑慧苍铭《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历史知识,围绕“‘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阐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的民族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认为是“兄弟政权”;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趋同,政令法规贯通。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综上所述,经过各个民族、各个朝代的共同努力,最终写就了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更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是围绕“‘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首先,根据材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过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可得出论题: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华夏民族的形成;秦朝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的民族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认为是“兄弟政权”;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趋同,政令法规贯通。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经过各个民族、各个朝代的共同努力,最终写就了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更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甘肃省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168条。这说明()A.百家学说相互依存借鉴 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 D.《尚书》的记载真实可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先秦诸子的著作包括儒家、墨家、法家等都在引用《尚书》来论证自己的学说,而《尚书》是传统文化的记载,这说明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C项正确;先秦诸子九部著作共同引用一本书的内容,并没有说他们之间“相互依存”,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排除B项;《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之一,但不能说明《尚书》的记载就真实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2.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于是计划造谣朝廷将强制各地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群体迁徙到新拓的朔方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当时()A.民间存在安土重迁心理 B.西域地区直接归朝廷管辖C.国家强力打击门阀士族 D.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激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淮南王刘安谋反”“于是计划造谣朝廷将强制各地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群体迁徙到新拓的朔方郡”可知,在刘安谋反时,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用来动员人民的方式是造谣朝廷要迁徙人民,反映了人民对于迁徙的反对,也就是民间的安土重迁心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地区为淮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没有涉及西域地区,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没有形成门阀士族,魏晋时期形成,排除C项;材料内容为刘安谋反的造谣内容,并非实际情况,不能得知当时中原地区的人地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3.如表是唐朝不同时期赋税征收(部分)情况。据此可推知,唐朝()唐德宗“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唐穆宗“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唐武宗“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天下茶税增倍贞元”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长途贩运得到发展C.江南区域经济开发 D.茶业经济走向繁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又增江淮茶税……天下茶税增倍贞元”可知,唐朝加强了茶税征收,反映了当时茶业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重农”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朝商业赋税征收,不是长途贩运,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江南区域经济开发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4.与唐文化开放博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相比,宋文化则趋向单纯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养,审美情趣方面也从外在的羁旅漫游、征戍迁谪逐渐转向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据此推知()A.科举制是影响宋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B.宋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C.宋文化的发展逐渐转向封闭保守落后 D.国家分裂动乱影响了宋文化的发展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文化的内敛高雅,注重人品涵养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与理学的“格物致知”理念、讲究心性诚明的哲学体系和道德修养有关联之处,B项正确;唐宋都实行科举制,这不是造成唐宋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内敛高雅,注重人文涵养不代表其封闭保守落后,排除C项;国家分裂动乱与单纯内敛高雅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无内在逻辑,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是明代上海县人口数据变化明代上海县人口年份户数口数男女每户人口性比率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114,236532,803278,874253,929466109.8永乐十年(1412年)100,924378,428199,781178,6473.75111.8正德十五年(1520年)93,023260,821179,52481,2972.80220.8隆庆六年(1572年)113,985192,967158,53234,4351.69460.4——资料来源:万历十六年《上海县志》卷4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A.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口流亡 B.人口结构面临着严重的问题C.人地矛盾尖锐抑制人口增长 D.人口统计的重点发生了转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从明初到明中期,《上海县志》登记的户数基本不变,口数大为减少,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这明显不符合这一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县志记载的户口数并不等于实际人口数,上报的数字仅仅包括一部分人口。出现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明初期明太祖希望能均分劳役,所以人口统计数字接近实际人口,明中期后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兴趣转到赋税方面,统计的人口仅为纳税人口,女性人口数的统计出入较大,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明朝洪武时期至隆庆时期,上海局势并不是一直处在动荡中,排除A项;表中人口并非实际人口,无法得出人口结构面临严重问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洪武时期至隆庆时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呈现增加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6.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1900年,清政府决定自开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材料体现了清政府()A.传统宗藩关系的解体 B.闭关自守的放弃C.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D.中央权力的下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00年,清政府决定自开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可知,清政府自行开辟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了外国人一系列特权,表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表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未涉及传统宗藩关系,排除A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已逐渐放弃闭关自守,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未体现中央权力的下移,排除D项。故选C项。7.20世纪初,孙中山注重农民和工人参加革命,多次提到,农民发动起来,“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成功”;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他更加明确指出:“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须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据此可知,他()A.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B.推进民生主义政策落实C.直接推动国共首次合作 D.认识到工农革命力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注重农民和工人参加革命”“必须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可知,孙中山认识到工农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生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对工农革命力量的重视,不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8.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颁布婚姻条例,明确规定男女婚姻应遵循个人自由意志原则。此后,边区各县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如下表。这主要体现出陕甘宁边区()年份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件数7077125242203173133A.民众权利意识加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C.民事判决更加合理 D.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9-194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婚姻条例颁布后,陕甘宁边区各县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边区民众婚姻自由的意识加强,A项正确;解除婚约的案件数量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不大,排除B项;解除婚约案件数量上升是因为反对包办婚姻的人增加,而非判决更加合理,排除C项;解除婚约案件数量上升与民众观念进步有关,不仅仅与女性受教育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9.1926年召开的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会上北洋外交家主张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虽然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衷,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这表明()A.近代主权意识萌发 B.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C.外交自主权的实现 D.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据材料“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但确立的一些涉外原则,也为后来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法理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政府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反映北洋政府具有国际法视野,B项正确;晚清时期近代主权意识已经萌发,与材料事件不符,排除A项;外交自主权的实现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共识存在绝对化,且北洋政府的很多势力属于封建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纷纷向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流动、汇聚。20世纪末21世纪初,党和国家相继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下图所示为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我们认识()A.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基础 B.改革开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C.对外开放对发展的引领作用 D.脱贫攻坚与实现小康的关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材料1978年、2002年和2012年四大区域生产总值对比情况和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中国存在发达的东部地区和经济落后的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之间差距很大,地区不平衡问题突出,急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A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反映地区差距,并非强调改革开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排除C项;脱贫攻坚从2015年开始,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希腊化时期的埃及神庙,在整体布局上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形式,装饰方面也沿袭并发展了早先的原则和做法,但引入了希腊的建筑样式;在雕刻艺术方面,卡纳克的亚历山大四世雕塑,形体是属于埃及传统的,面部是希腊式样的。据此可知,希腊化()A.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推动埃及文化中心转移C.给埃及艺术增加了新因素 D.极大提升了埃及艺术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埃及。根据材料“引入了希腊的建筑样式”“面部是希腊式样的”可知,处于希腊化影响下的埃及,在建筑和雕刻艺术等领域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为其艺术发展增加了新因素,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埃及文化中心转移情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希腊化对埃及艺术形成的影响,不能得出提升了埃及艺术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表所示为中世纪欧洲教皇大事记。据此可知()时间事件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颁布《教皇敕令》,取缔皇帝和国王任命主教的资格,并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各国君主当吻其足等。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公开谴责格里高利,但他随即被后者革除教籍。1077年亨利身穿忏悔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在严寒风雪中站立了三天三夜,获得教皇原谅。1084年返回德国的亨利励精图治、挥师南下成功占领罗马,格里高利出逃。亨利被伪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A.教皇已经控制世俗权力 B.民族利益高于宗教信仰C.教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王权与教权竞争且共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各国君主当吻其足等”,“……亨利被伪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可知,教皇对国王进行了限制,同时国王也需要教会予以承认,说明教权与王权之间反复争斗,相互依存,D项正确;教皇并没有控制世俗权力,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利益同宗教信仰之间的高低信息,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教权同王权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教权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3.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完善社会等级秩序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由材料可知,公元8世纪,天皇组织编纂姓氏录,并且将天下氏族分成三个等级,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以强化天皇专制统治,C项正确;日本的封建统治制度在7世纪大化改新后就已确立,排除A项;完善社会等级秩序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项;这一时期日本处于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14.1844年,马克思指出,通过政治解放而确立的所谓人权,是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所以,“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这一观点()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蕴含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C.否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 D.明确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44年欧洲。据材料可知,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不是人类解放,意味着他认为仅仅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的权利解放是不彻底的,还需要更深入的变革。这一观点蕴含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即强调要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需要超越政治解放,追求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变革,B项正确;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1848年《宣言》的发表,排除A项;马克思并没有否定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只是指出它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出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一战爆发后,英国编辑了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学者和专业人员名单,隐瞒官方背景,定期向其提供英国的宣传资料,通过他们将材料发送到美国各界人士手中,给人的印象他们只不过是英国的正义支持者。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B.获得国内战时动员的支持C.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 D.激起美国反对德国的情绪〖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英国隐瞒官方背景,向美国一批有影响力的人物递发宣传资料,隐蔽地向美国各界认识作宣传,以此改变美国中立的态度,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A项正确;英国对美国展开宣传工作,与国内动员无关,排除B项;打破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象,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激起美国对德国的情绪,排除D项。故选A项。16.继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埃及政府接管了数以千计的外国公司和企业。但1977年,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这一变化客观上()A.受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B.适应了信息时代的需要C.促进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改善 D.强化了国家的经济主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7年(埃及)。根据“材料埃及政府又颁布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向工业、金矿、能源、旅游、交通、银行、水力资源、土地改良、畜牧和建筑等领域投资”可知,埃及允许西方资本的投资,有利于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C项正确;苏联改革强调资产国有,而材料体现埃及允许西方投资,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网络等信息,与信息时代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允许西方投资,故并不是强化国家经济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专制国王、文学巨匠、革命主角、科学之父……活跃在17世纪历史舞台上的这些人物,见证了英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发展。显然,17世纪在英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这一时期的奠基,就没有英国后来的地位与辉煌。就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副17世纪“双元革命”的奇观。……17世纪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主要是启动了启蒙运动——一场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而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标准价值观的锻造也是在这个运动中完成的。——马克圭《世界文明史》(上)材料二人们已经厌倦了战争,因为战争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但国王和议会的矛盾必然要以某种方式来解决。当时,不论君主专制者或主张议会主权者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而,不经过暴力而经过妥协来解决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是唯一可能的道路。——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说出活跃在17世纪英国历史舞台上文学巨匠和革命主角的代表人物,指出科学革命在英国达到高潮的表现,以洛克为例简要说明英国对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2)简述“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是怎样经过妥协来解决国王与议会间矛盾的。〖答案〗(1)莎士比亚和克伦威尔;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洛克提出了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历史舞台上文学巨匠和革命主角分别是莎士比亚和克伦威尔。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革命在英国达到高潮的表现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洛克提出了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宋书》《南齐书》涉及北朝史事称“魏虏”,《魏书》涉及南朝史事则称“岛夷刘裕”“岛夷萧道成”“岛夷萧衍”,这种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编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材料二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在民族管理观念上进步性,并分析其意义。〖答案〗(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认识到修撰前朝史的重要性;唐朝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天下一家”的思想;包含鲜明的正统观念,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2)进步性: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民族关系及相关认识来看,唐初所修撰的“五代史”与南北朝时沈约所撰《宋书》、萧子显所撰《南齐书》、魏收所撰《魏书》有显著的不同”得出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这种认识与称说,在‘五代史’中都有所改变,不论是《梁书》《陈书》涉及北朝史事,还是《北齐书》《周书》《隋书》涉及南朝史事,多书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得出统治者的重视,认识到修撰前朝史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五代史’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即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后裔”得出鲜明的正统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天下一家”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得出发展“大一统”理论,扩大了“中国”的范围和疆域;突破传统的“华夷之辨”,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废长城,撤除华夷之间的一道藩篱;推行郡县制,使边疆与中原逐渐一体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重视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第二问,根据材料“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可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促进民族交融以及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角度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耕地是私有财产最重要的部分,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合一的,因此均分可以将财产继承中的家庭冲突降低到最小程度,成为最重要的继承方式。财产继承强调男系血缘关系的延续和伦理秩序的建立,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外。父家长可以决定什么时间进行分配,但均分制多是子女的婚姻确立之后进行,家长承担着子女的婚姻责任,同时子女的婚姻又同生育、人口增加乃至劳动人手的增加相联系,子女缺少经济上的压力,无论是父家长还是子女,均容易形成早婚的意识。均分制一方面成为大家庭的瓦解力量,导致小家庭的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它容易形成某种制衡,并增加父家长的操作能力,因而均分的行为又常常受到抑制,大家庭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