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 -陈桂明 第15-26章 保全和先予执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_第1页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 -陈桂明 第15-26章 保全和先予执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_第2页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 -陈桂明 第15-26章 保全和先予执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_第3页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 -陈桂明 第15-26章 保全和先予执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_第4页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 课件全套 -陈桂明 第15-26章 保全和先予执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诉讼法(第七版)主编陈桂明“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精品教材·法律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第一节财产保全 第二节行为保全 第三节先予执行第十五章保全和先予执行总则第一节财产保全一、财产保全的概念和种类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3条、第104条的规定,财产保全分为诉讼保全和诉前保全两种。第一节财产保全一、财产保全的概念和种类(一)诉讼保全(二)诉前保全.诉讼保全的概念诉讼保全,即诉讼过程中或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前的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后、作出判决之前或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前,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以及其他保存的强制措施。2.诉讼保全的适用条件(1)需要对争议的财产采取诉讼保全措施的案件必须是给付之诉,即该案的诉讼请求具有财产给付内容。债权人向执行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取得对债务人的生效给付判决。(2)将来的生效判决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导致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损害的。(3)诉讼保全发生在民事案件受理后,至于判决是否已经生效,并无影响1.诉前保全的概念诉前保全,也就是诉讼前的财产保全,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法院若不立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法律赋予利害关系人在起诉前或者申请仲裁前,有权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2.诉前保全的适用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前保全的适用条件包括:(1)需要采取诉前保全的申请必须具有给付内容,即申请人欲提起诉讼的请求具有财产给付内容。(2)情况紧急,不立即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可能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3)由利害关系人提出诉前财产保全申请。(4)诉前保全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5)诉前保全申请应当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第一节财产保全一、财产保全的概念和种类(三)诉前保全与诉讼保全的区别1.申请的主体不同2.申请财产保全的时间不同3.对申请人是否提供担保的要求不同第一节财产保全二、财产保全的范围、措施及解除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财产保全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法律、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方法。(二)财产保全的措施财产保全的范围,不能超过申请人请求的范围,不能超过争议财产的价额。采取保全措施,只能在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请求范围内,才能达到财产保全的目的,既使申请人的权益得到实现,也避免给被申请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另外,人民法院对抵押物、质押物、留置物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不影响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的优先受偿权。(一)财产保全的范围第一节财产保全二、财产保全的范围、措施及解除人民法院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后,除作出保全裁定的人民法院自行解除或者其上级人民法院决定解除外,在保全期限内,任何单位不得解除保全措施诉讼财产保全的被保全人对保全裁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5日内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申请而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如果由于申请人的错误导致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而遭受损失的,应当由申请人赔偿。(四)财产保全的解除、变更或撤销财产保全应当由当事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审查,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根据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依职权主动作出财产保全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接到财产保全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开始执行。财产保全裁定一旦作出,立即生效,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人民法院不停止财产保全裁定的执行。(三)财产保全的期间要求第二节行为保全一、行为保全的概念和种类(一)行为保全的概念(二)行为保全的种类行为保全,是指为了保证法院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以执行,或者为了避免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或者进一步的损害,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裁定被申请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强制性措施。由此可见,行为保全的对象是被申请人的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行为保全的形式是要求被申请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1.诉讼行为保全诉讼行为保全,即诉讼过程中或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前的行为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后、作出判决之前或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前,对于非财产权的请求,因债务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人民法院采取制止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作出某种行为的强制措施。2.诉前行为保全诉前行为保全,即诉讼开始前的行为保全,是指在当事人提起诉讼之前,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采取措施制止某种行为或者要求作出某种行为,从而为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及时保障的强制措施。第二节行为保全二、行为保全的适用条件(一)申请人需要提供初步证据(二)具有行为保全的必要性(三)如不采取行为保全给申请人造成的损害将大于采取行为保全给被申请人造成的损害(四)采取行为保全措施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二节行为保全三、行为保全的程序(一)行为保全的启动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行为保全的启动方式有两种:一是当事人提出申请;二是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行为保全措施。(二)行为保全的方法在行为保全裁定中,法官对行为保全方法的确定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责令被申请人不作为、对其不当行为进行警告、短时间内限制人身自由、罚金等措施,如停止排放污水的行为保全或者停止制造噪声的行为保全等。(三)行为保全的解除、变更或撤销人民法院裁定采取保全措施后,除作出保全裁定的人民法院自行解除或者其上级人民法院决定解除外,在保全期限内,任何单位不得解除保全措施。第二节行为保全四、行为保全与相关制度的比较辨析ABC(一)行为保全与财产保全的区别1.适用对象不同2.是否提供担保不同3.保全措施不同(二)行为保全与先予执行的区别1.适用时间不同2.适用范围不同3.适用条件不同4.担保要求不同第三节先予执行一、先予执行的概念先予执行,是指在受理案件后、终局执行以前,由于权利人生活或生产经营的急需,法院裁定义务人预先给付权利人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财物的措施。法律设置先予执行制度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权利人的迫切需要。第三节先予执行二、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一)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9条的规定,下列案件,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1)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2)追索劳动报酬的;(3)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适用民诉法解释》规定,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包括:(1)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2)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的;(3)追索恢复生产、经营急需的保险理赔费的;(4)需要立即返还社会保险金、社会救助资金的;(5)不立即返还款项,将严重影响权利人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在先予执行的数额方面,应当限于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范围,并以当事人的生产、生活的急需为限。(二)先予执行的适用条件1.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生产经营2.申请人确有困难并提出申请

3.案件的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4.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第三节先予执行三、先予执行的担保和赔偿为了既能够达到解决申请人生活或生产急需的目的,又能保证被申请人的合法正当权利,《民事诉讼法》第110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申请人败诉的,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遭受的财产损失。”在先予执行中,人民法院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先予执行后,根据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申请人应当返还因先予执行所取得的利益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拒不返还的,强制执行,而且要对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予以赔偿。第一节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概述 第二节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与种类 第三节强制措施的种类与适用 第十六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总则第一节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概述一、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征(一)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特征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为保障民事诉讼与执行的正常进行,依法对妨害民事诉讼与执行的行为采取强制手段予以制止与排除,并对实施妨害行为的人予以强制教育与惩戒的手段。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保障民事诉讼与执行正常进行的重要法律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法律规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事诉讼法》第十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对此作了专章规定。1.适用对象是实施妨害行为的行为人2.适用范围包括各个程序阶段3.适用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4.适用目的主要是保障民事诉讼和执行的正常进行第一节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概述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界定(一)本强制措施与其他法律制裁措施的区别(二)本强制措施与其他强制措施的区别其他法律制裁措施主要是指民事制裁措施、行政制裁措施、刑事制裁措施。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采取的强制措施,与其他法律制裁措施相比,虽然都具有强制性,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如下:1.措施性质不同2.适用主体不同3.适用对象不同我国程序法规定的强制措施有两种,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和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分别由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上述两种强制措施虽然都属于司法程序性强制措施,但也存在以下诸多区别:1.适用主体不同2.适用对象不同3.适用目的和性质不同第一节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概述三、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意义(一)有利于保障民事诉讼与执行的正常进行(二)有利于保护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有利于维护人民法院的权威(四)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尊严第二节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与种类一、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或执行过程中,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的故意破坏、阻碍诉讼与执行秩序的违法活动。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妨害民事诉讼和执行的行为,应当依照下列要件进行检验。(一)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妨害行为(二)行为人已经实施了妨害行为(三)行为人在诉讼或执行过程中实施了妨害行为此外,关于妨害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责任能力问题,要注意以下两点:(1)妨害行为人是否故意不是构成妨害行为的要件。(2)妨害行为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不是构成妨害行为的要件。第二节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与种类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一)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和执行的行为1.必须到庭的被告、被执行人、原告拒不到庭的行为2.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3.伪造、毁灭重要证据的行为4.妨害人民法院财产保全的行为5.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6.攻击参加诉讼和执行人员人身的行为7.阻碍司法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8.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行为9.有关单位拒不履行协助义务的行为10.恶意诉讼的行为11.恶意逃避法定义务的行为第二节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与种类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规定的妨害执行的行为《执行规定》确定了下列数种行为是妨害执行的行为:(1)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向人民法院提供执行担保的财产的;(2)案外人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转移被执行人财产的;(3)故意撕毁人民法院执行公告、封条的;(4)伪造、隐藏、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5)指使、贿买、胁迫他人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履行义务的能力问题作伪证的;(6)妨碍人民法院依法搜查的;(7)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妨碍或抗拒执行的;(8)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的;(9)对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或协助执行人员进行侮辱、诽谤、诬陷、围攻、威胁、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10)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和执行公务证件的。第三节强制措施的种类与适用一、拘传ABC拘传,是指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必须接受调查询问的被执行人、必须到庭才能查清案件基本事实的原告采取强制手段,使其到庭或者到场的一种强制措施。(一)拘传的适用范围《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二)拘传的适用程序拘传是一种较为严厉的强制性手段,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第三节强制措施的种类与适用二、训诫ABC二、训诫训诫,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与执行的行为人,以口头的方式,劝阻并警告行为人及时改正其错误的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常常采用训诫的方法强制教育有轻微妨害行为的行为人,以保证民事诉讼与执行的正常进行。人民法院在对妨害行为人适用训诫措施后,如果尚不足以排除妨害或消除影响的,可以并处或继续适用其他措施。人民法院适用训诫强制措施时,由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员决定,通常由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以口头形式指出行为人的错误事实,对其提出要求。训诫内容应记入庭审笔录备查。第三节强制措施的种类与适用三、责令退出法庭ABC责令退出法庭,是指人民法院对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人,强迫其退出法庭的一种强制措施。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对上述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训诫后,仍不改过的,经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决定并当庭宣布,责令行为人立即退出法庭。第三节强制措施的种类与适用四、罚款ABC罚款,又称司法罚款,是人民法院对严重妨害民事诉讼与执行的行为人采取的一种经济上的惩罚手段。罚款措施不仅适用于妨害民事诉讼与执行的自然人,而且同样适用于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以及有关的责任者。对妨害行为人采取罚款措施时,先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提出具体罚款的意见,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后,制作罚款决定书。罚款措施可以与其他强制措施合并适用。第三节强制措施的种类与适用五、拘留ABC拘留,又称司法拘留,是指人民法院对严重妨害民事诉讼与执行的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这是对妨害民事诉讼与执行情节比较严重的行为人采取的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性手段。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8条的规定,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被拘留人在拘留期间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第一节普通程序概述 第二节起诉与受理 第三节答辩与反诉 第四节审理前的准备 第五节开庭审理与裁判 第六节审理中的特殊情况处理 第七节诉讼费用 第十七章第一审普通程序总则第一节普通程序概述一、普通程序的概念普通程序,又称为第一审普通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通常所适用的一种诉讼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一审诉讼程序有两种:一是普通程序;二是简易程序,简易程序中又包括小额诉讼程序。第一节普通程序概述二、普通程序的特点(一)普通程序是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得最完整的程序,具有程序的完整性(二)普通程序的规定在民事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程序中适用最广,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三)在民事诉讼法中普通程序的规定最为独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节起诉与受理一、诉与起诉(一)诉的概念

诉是指当事人因民事权益发生争议,向法院提出的保护其合法权益并给予依法裁判的请求。请求的目的是期望法院行使司法裁判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予以裁判,实现某种或者某些实体权利。(二)诉的要素

诉的要素,是指构成一个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诉的要素包括诉的主体、诉的标的及诉的理由三方面。(三)诉的种类

当事人所享有的民事实体权利的范围很广,因此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诉讼请求各式各样。通常根据当事人请求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将诉分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形成之诉。第二节起诉与受理一、诉与起诉(四)起诉的概念与条件1.起诉的概念起诉是指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认为自身的或者依法由其管理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出司法保护请求的诉讼行为。起诉的前提是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起诉的目的是请求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对争议作出裁判。2.起诉的条件(1)起诉应当具备的积极实质要件。(2)起诉应当具备的消极实质要件。(3)起诉应当具备的形式要件。第二节起诉与受理二、受理(一)受理的概念受理是指人民法院以起诉的条件为标准,审查原告的起诉,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受理与起诉的性质不同。(二)立案登记制度改革根据《登记立案规定》,立案登记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1.人民法院对依法应当受理的第一审民事起诉,实行立案登记制2.登记立案程序3.加强对法院立案工作的监督4.为当事人提供解决民事纠纷便利的同时,对滥用起诉权的行为依法惩治(三)受理及其法律后果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诉后会产生以下法律后果:(1)受诉人民法院对该案件取得审判权。(2)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与受诉法院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自此产生。(3)阻止本案当事人重复起诉。第二节起诉与受理三、先行调解(一)先行调解的概念先行调解,是指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适宜调解的民事纠纷先采取调解方式解决,调解不成及时裁判的原则。(二)先行调解的适用条件1.民事纠纷必须适宜调解2.当事人不拒绝调解3.先行调解适用的时间第三节答辩与反诉一、答辩(一)答辩的概念及性质答辩,是指被起诉的被告,以及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与理由,为维护其自身的权益而提出对答、辩驳,以对抗原告诉讼请求的诉讼行为。(二)答辩的方式与程序1.答辩的方式答辩的方式有书面形式与口头形式两种。2.答辩的程序被告应当在收到原告的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供答辩状。第三节答辩与反诉二、反诉(一)反诉的概念和特征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本诉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受诉法院提出的与本诉有牵连的独立的反请求。反诉与本诉有牵连,但与本诉不同,反诉具有以下特征:(1)反诉当事人具有特定性及双重性。(2)反诉请求具有独立性。(3)反诉目的具有对抗性。(4)反诉与本诉有牵连。第三节答辩与反诉二、反诉(二)反驳与反诉的区别反驳与反诉主要有以下区别:(1)反驳的目的是通过相反的证据和理由证明一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以及相应的事实与理由不成立,要求法院判令对方当事人败诉;反诉的目的则是吞并或抵销原告的诉讼请求。反诉者可能同时也反驳原告提出的事实和理由,也可能不反驳原告提出的事实和理由。(2)反驳无独立的反请求,不具备诉的要件,不构成独立的诉,仅仅是驳斥、辩驳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理由;反诉具备诉成立的要件,是一种独立的诉。反驳依赖本诉而存在,如果原告撤回本诉,反驳就无意义可言;而反诉则可以不依赖本诉而存在。(3)反驳者可以是原告,也可以是被告。第三节答辩与反诉二、反诉(三)反诉的意义(1)反诉制度体现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也体现了法院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原告享有起诉权,同时被告享有反诉的权利,法院都予以受理(2)反诉与本诉在同一诉讼程序中进行,可以降低诉讼成本,减少诉讼程序的重复过程,使法院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审理裁判两个互相有牵连的案件,使同一对当事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完成两宗诉讼案件的诉讼行为。(3)本诉与反诉因有牵连,由受诉法院合并审理,可以避免因分别审理而造成裁判互相矛盾的可能,有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第三节答辩与反诉二、反诉(四)反诉的条件提起反诉应当具备反诉的条件,否则法院不予受理。反诉除了要具备起诉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反诉必须在本诉的诉讼程序中提出,如果本诉的诉讼程序已终结,被告只能另行起诉。(2)反诉必须由本诉之被告对本诉之原告提起。(3)反诉必须向本诉的受诉法院提起,因为反诉的目的是利用本诉之诉讼程序一并审理相互有牵连的两个案件,既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又避免因分别审理可能造成的矛盾裁判。(4)反诉与本诉必须适用同一诉讼程序,即本诉与反诉都属于适用诉讼程序的案件,不能一个是适用诉讼程序的案件,另一个是适用非诉讼程序的案件。(5)反诉不得违反专属管辖的规定,如果被告提出的反诉系专属管辖的案件,而本诉受诉法院不是反诉专属管辖法院,就不得提起反诉,被告应当另行起诉。(6)反诉应当与本诉有牵连,即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第三节答辩与反诉二、反诉(五)反诉的程序提起反诉通常采用书面方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以口头方式提起,由书记员记入笔录。反诉状可以与答辩状为同一诉讼文书,也可以分别书写。对被告的反诉,法院应当以起诉的条件及反诉的要件为标准予以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不符合条件的,则不予受理。反诉应当向法院交纳反诉的诉讼费用,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反诉的诉讼费用按照起诉的诉讼费用标准减半缴纳。另外,反诉与本诉案件的裁判通常在同一裁判中作出。第四节审理前的准备一、审理前的准备的概念审理前的准备,是指法院在受理案件后至开庭审理之前,为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所作的审查诉讼文书、了解案件争点、收集证据或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通知诉讼当事人及参加人等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做好审理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保障诉讼快捷、顺利地进行,避免因准备不足造成的重复或多次开庭,避免诉讼拖延。第四节审理前的准备二、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法院审理前的准备工作如下所述。(一)送达起诉状副本及被告提交答辩状1.法院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2.被告提出答辩状(二)法院向当事人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及合议庭组成人员(三)审阅诉讼材料(四)限期举证与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五)组织交换证据(六)召集审前会议(七)追加当事人第四节审理前的准备三、审前程序分流经过审前准备阶段,民事案件的大概情况已经基本呈现出来。不是所有的民事纠纷都会进入正式庭审程序中,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诉累。为此,法官会在审前阶段进行一定的程序分流处理:(1)当事人没有争议,符合督促程序规定条件的,可以转入督促程序;(2)法官可以在审前程序采用调解程序及时化解纠纷;(3)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确定适用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4)可以在审前阶段进行证据交换,为开庭审理做好证据固定和争点整理工作。第五节开庭审理与裁判一、开庭审理概述开庭审理又称法庭审理,是指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法院依照诉讼程序,在法庭上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通过当事人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进行审理的全部诉讼活动。开庭审理是普通程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整个民事审判活动的基本形式。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不论是普通程序还是简易程序,不论是一审程序还是二审程序或再审程序,除依法可以迳行判决和案件在庭审前被调解的以外,其他都应当开庭审理,然后作出裁判。第五节开庭审理与裁判二、开庭审理的程序(一)庭审准备庭审准备是审理前准备程序的延续,但是与审理前的准备程序的具体任务不同。庭审准备需要完成以下三项工作:(1)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开庭的期日及发布公告。(2)书记员检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3)审判长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的名单,再次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与义务,最后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二)法庭调查(1)当事人分别陈述诉讼请求及其理由。(2)审判长根据当事人分别陈述的诉讼请求及其理由,归纳案件争议焦点或者法庭调查重点,并征求当事人的意见。(3)当事人各自举证及互相质证。(4)法院出示其调查收集的证据及当事人质证。(三)法庭辩论(四)合议庭评议及裁判(五)宣告判决第五节开庭审理与裁判三、法庭笔录法庭笔录是书记员制作的开庭审理全过程的实况记录。法庭笔录的内容包括:开庭的时间、地点,合议庭组成人员及书记员姓名,到庭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姓名,到庭的其他诉讼参与人姓名及其自然状况,庭审中双方当事人的请求,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质证过程,当事人的辩论过程,审判人员的认定及归纳总结等。合议庭笔录必须另行制作,因为合议庭的评议不得公开。第五节开庭审理与裁判四、普通程序的审限普通程序的审限,是指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最长时限。《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但是遇有特殊情况6个月内无法审结,需要延长的,可以报本院院长批准延长6个月。一次延长后由于情况特殊,在6个月内仍无法审结,还需要延长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第六节审理中的特殊情况处理一、撤诉ABC(一)撤诉的概念撤诉,是指原告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至宣告判决或裁定前,主动要求撤回其诉讼请求的行为。(二)撤诉的分类撤诉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1)以撤诉是否由当事人提出为标准分为申请撤诉与按撤诉处理。(2)以诉的性质为标准分为撤回起诉与撤回反诉。(3)以诉讼程序为标准分为撤回起诉与撤回上诉。(三)申请撤诉的条件当事人申请撤诉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撤诉必须是原告自愿的行为,任何人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法官不得以任何借口动员原告撤诉。(2)撤诉应当在法定期间内提出。(3)撤诉的申请应当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提出,具体方式由法院根据案情决定。(4)撤诉的目的必须合法。第六节审理中的特殊情况处理一、撤诉ABC(四)按撤诉处理的适用按撤诉处理是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一些行为按撤诉对待解决的诉讼制度(五)撤诉的裁定及撤诉的法律效力原告有权申请撤诉,是否允许由法院决定。法院允许或不允许,均应作出裁定。裁定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第六节审理中的特殊情况处理二、缺席判决ABC缺席判决,是指法庭审理中因部分当事人无故未参加诉讼,或者无故中途退庭,法院仅在一方当事人到庭的情况下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一种诉讼制度。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原则上在双方当事人都到庭的情况下进行。第六节审理中的特殊情况处理三、延期审理延期审理是指由于出现法定原因,法院将已指定或者已公告的开庭审理的日期延至另一日期,或者将正在庭审的案件延至另一日期继续审理的诉讼制度。开庭审理的期日是由受诉法院指定的,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都应当遵守。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法庭审理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审理:(1)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2)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3)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4)其他应当延期审理的情况。第六节审理中的特殊情况处理四、诉讼中止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特定原因的发生,诉讼程序有必要暂时停止,待停止的障碍消除后再继续进行的诉讼制度。诉讼中有下列情况之一发生的,可以中止诉讼:(1)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2)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5)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6)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况。第六节审理中的特殊情况处理五、诉讼终结诉讼终结,是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特定原因的发生,诉讼程序无法继续进行或者继续进行已无意义,因而终结诉讼程序的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中有下列情况之一发生的,诉讼终结:(1)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2)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3)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4)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第七节诉讼费用一、民事诉讼费用的概念、性质与意义(一)民事诉讼费用的概念(二)民事诉讼费用的性质(三)民事诉讼费用的意义诉讼费用,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按照规定在诉讼中应当向法院交纳的费用。法院向民事诉讼当事人收取诉讼费用是世界各国普遍通行的做法,我国也不例外。法院向民事诉讼当事人收取诉讼费用,以及诉讼费用制度的设立,具有如下意义:1.减少国家财政支出2.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3.制裁民事违法行为4.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诉讼费在我国属于规费的性质,规费即程序费或手续费。第七节诉讼费用二、诉讼费用的种类及标准(一)案件受理费及其标准根据前述收费依据,法院向当事人收取的案件受理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非财产案件受理费;二是财产案件受理费。1.非财产案件受理费2.财产案件受理费(二)申请费及其标准申请费是指那些申请财产保全、破产、支付令、公示催告、强制执行等程序,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或者认定仲裁协议效力,申请海事诉讼各种程序的当事人应当向法院交纳的费用。(三)其他诉讼费用其他诉讼费用是指法院在审理民事诉讼案件中实际支出的、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费用。(四)涉外案件的诉讼费用涉外案件诉讼费用的交纳同非涉外案件一样适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即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者组织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适用该办法。第七节诉讼费用三、诉讼费用的预交和退还(一)诉讼费用的预交及其例外诉讼费用通常应当由原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出反诉的被告、提起上诉的上诉人或提出申请的申请人预交,待案件审结后,法院在裁判中决定由哪一方当事人负担,或者在执行中由义务人负担。(二)诉讼费用的退还及其例外第七节诉讼费用四、诉讼费用的司法救助(一)司法救助的概念和意义(二)司法救助的主体及条件(三)司法救助的申请与审查批准司法救助,是指对经济确有困难的诉讼当事人,法院在诉讼费用方面给予免除或减少或延缓交纳的经济救助的制度。1.申请申请司法救助的,申请人应当在起诉或上诉时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同时还要提供足以证明其确有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2.审查批准当事人申请免交、减交诉讼费用的,法院根据规定审查,经审查符合规定的,决定准予免交或缓交。司法救助的主体限于自然人、特殊社会组织或团体,法人或一般经济组织非司法救助的主体。《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对不同的救助方式规定了不同的条件。1.申请免交诉讼费用的条件2.申请减交诉讼费用的条件及减交下限3.申请缓交诉讼费用的条件第七节诉讼费用五、诉讼费用的负担规则诉讼费用先由当事人或申请人预交,待案件审结后由一方当事人承担,或者由双方当事人承担。诉讼费用通常由败诉人负担,但是还有一些例外情形。以下是诉讼费用负担的一般规则和特别规则。(一)由败诉人或被申请执行人负担(二)按比例负担(三)协商负担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四)原告或上诉人负担(五)申请人负担(六)当事人自行负担第七节诉讼费用六、诉讼费用的裁判、救济及监管案件审结后,人民法院应当将诉讼费用的详细清单和当事人应当负担的数额书面通知当事人,同时在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调解书中写明当事人各方应当负担的数额。人民法院改变原判决、裁定、调解结果的,应当在裁判文书中对原审诉讼费用的负担一并作出处理。当事人对法院诉讼费用的裁判不服的,有权请求救济,救济的方式为提出异议,不适用上诉的方式当事人单独对人民法院关于诉讼费用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人民法院院长申请复核。第一节简易程序概述 第二节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及其排除规定 第三节简易程序的具体程序规范 第四节小额诉讼程序第十八章简易程序总则第一节简易程序概述一、简易程序的概念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所适用的民事诉讼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60条第1款的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民事诉讼的第一审程序中,简单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其他案件适用普通程序,以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率。简易程序虽然是简化了的第一审程序,但是裁判的效力是完全一样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同样应当受到应有的保障。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同为第一审程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简易程序是在普通程序的基础上简化了的一种简便易行的程序。(2)简易程序可以向普通程序转换。第一节简易程序概述二、简易程序的意义(一)节约诉讼成本(二)提高审判效率(三)方便当事人诉讼和法院审理裁判第一节简易程序概述三、简易程序的特点(一)起诉方式简便(二)受理程序简便(三)传唤或通知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送达方式简便(四)审判组织采用独任制(五)审理程序简便(六)法律文书可以简化(七)当事人享有程序选择权和程序异议权(八)案件审限较短第二节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及其排除规定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一)简易程序适用的法院从《民事诉讼法》第160条的规定来看,简易程序适用的法院,仅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不适用于其他级别的法院。(二)简易程序适用的审级简易程序仅适用于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当事人上诉的二审案件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三)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民事诉讼法》第160条规定了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的范围,即简易程序适用于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第二节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及其排除规定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二、简易程序适用的排除规定关于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适用民诉法解释》第257条作了一些排除性的规定,即以下案件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审理:(1)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2)发回重审的案件;(3)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案件;(4)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5)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6)第三人起诉请求改变或者撤销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7)其他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第三节简易程序的具体程序规范一、起诉与答辩(一)起诉方式适用简易程序,原告起诉可以是书面方式,也可以是口头方式。原告以书面方式起诉的应当提交起诉状,原告本人不能书写起诉状,委托他人代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二)答辩方式被告可以以书面形式答辩,也可以以口头形式答辩。(三)诉讼文书的送达为了实现简易程序的效率目标,敦促当事人积极行使诉讼权利和主动履行诉讼义务,第三节简易程序的具体程序规范二、审理前的准备(一)举证期限的特别规定根据《适用民诉法解释》第266条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但不得超过15日。被告要求书面答辩的,人民法院可在征得其同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答辩期间。(二)当事人对适用简易程序的异议及其处理根据《适用民诉法解释》第269条的规定,当事人就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提出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裁定以口头方式作出的,应记入笔录。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及相关事项以书面形式通知双方当事人。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前,双方当事人已确认的事实,可以不再进行举证、质证。第三节简易程序的具体程序规范二、审理前的准备(三)先行调解适用简易程序的有些类型的案件,法院可以在开庭之前先行调解。根据《简易程序若干规定》,除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不能调解或者显然没有调解必要的以外,对下列民事纠纷案件,法院在开庭审理前应当先行调解:(1)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2)劳务合同纠纷;(3)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4)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5)合伙合同纠纷;(6)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第三节简易程序的具体程序规范三、开庭审理案件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等,若有当事人未到庭的,应报告审判员,由审判员决定是否延期审理、中止审理、缺席审理或按撤诉处理。《简易程序若干规定》对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特别规定如下所述:(一)关于按撤诉处理和缺席判决(二)对当事人的告知和释明(三)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四)判决书、宣判及送达第四节小额诉讼程序一、小额诉讼程序的概念小额诉讼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受理诉讼标的在一定金额以下的简单金钱给付民事纠纷所适用的诉讼程序。小额诉讼有两种不同的立法例:一是并列式,即小额诉讼与简易程序是两种并列适用的程序;二是包含式,即将小额诉讼包含在简易程序中。我国在立法时采用了第二种方式,将小额诉讼作为简易程序的组成部分。第四节小额诉讼程序二、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必要性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境。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民商事纠纷激增并大量涌入法院,而法院却没有大幅增加审判人员,使得司法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诉讼需求的矛盾愈发突出,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困境不断加剧。为了化解这种不利局面,法院积极探索能够与案件类型相适应的诉讼程序,丰富和扩充司法解决纠纷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小额诉讼简化、便捷的优势备受推崇,并且在各地法院的小额诉讼试点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同时,利用小额诉讼程序快速解决纠纷也是法治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第四节小额诉讼程序三、小额诉讼的适用条件(一)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可以适用小额诉讼(二)小额诉讼适用于简单的金钱给付案件(三)小额诉讼适用一审终审制第四节小额诉讼程序四、小额诉讼程序事项告知、当事人异议以及程序转换(一)小额诉讼程序事项告知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包括两种:其一,对于标的额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0%以下的金钱给付简单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其二,对于标的额超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0%以上但二倍以下的简单金钱给付案件,双方当事人约定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法院也可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二)当事人异议和程序转换法院决定适用小额诉讼的案件,当事人认为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不当的,有权在开庭前提出异议。若异议成立,法院可以裁定按简易程序审理,或者裁定将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其异议申请。第四节小额诉讼程序五、小额诉讼程序的特别要求由于小额诉讼程序是一个新程序,相关司法经验不充分,因此《适用民诉法解释》根据小额诉讼程序自身特点对小额诉讼程序下述内容进行特殊规定。(一)举证期限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由人民法院确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但一般不超过7日。(二)管辖权异议当事人对小额诉讼案件提出管辖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裁定一经作出即生效。(三)审理时,人民法院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处理人民法院受理小额诉讼案件后,发现起诉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22条、第127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裁定一经作出即生效。(四)裁判文书的简化小额诉讼案件的裁判文书可以简化,主要记载当事人基本信息、诉讼请求、裁判主文等内容。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 第二节上诉的提起、受理与撤回 第三节上诉案件的审理 第四节上诉案件的裁判与调解 第十九章第二审程序总则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一、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联系ABC(1)两个审级的诉讼标的是相同的,因此,都必须针对双方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从事实和法律上加以审理,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并作出法律上的判定。(2)第一审程序是第二审程序的基础,第一审程序中当事人提出的或法院收集的证据材料,在第二审程序中可以使用,并通过法定的程序核对清楚后,作为定案的根据。(3)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案件,《民事诉讼法》“第二审程序”中没有规定的事项,应当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有关规定,如开庭审理的程序等。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二、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一)程序发生的基础不同(二)程序启动的理由不同(三)两个审级所作裁判的法律效力不同第二节上诉的提起、受理与撤回一、上诉的提起(一)提起上诉的条件上诉是当事人对第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声明不服,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撤销或变更原裁判的诉讼行为。当事人上诉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上诉人适格2.提起上诉的客体必须是依法允许上诉的判决或裁定3.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4.应向人民法院递交上诉状第二节上诉的提起、受理与撤回一、上诉的提起(二)上诉的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3条的规定,上诉状原则上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这样做既方便当事人提起上诉,又便于人民法院掌握有关情况,进行审查,以便确定当事人的上诉是否有效和及时通知当事人对上诉状进行补正。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及时向被上诉人送达上诉状副本,以便他们尽快提出答辩。第二节上诉的提起、受理与撤回二、上诉的受理对上诉的受理,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第一审上诉案件依法审查,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上诉案件的立案权属于第二审人民法院。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一经作出并依法送达后,第一审程序便告终结,案件也就脱离了原审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应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对此应理解为原审法院对第二审法院的工作协助,而不应理解为原审法院有权决定立案。第二节上诉的提起、受理与撤回三、二审中的撤诉二审中的撤诉,是指在上诉案件受理后、二审裁判宣告前,当事人将已成立之诉撤回的行为。撤诉与提起诉讼是相对的,它们都是当事人享有的重要诉讼权利,也是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一种处分。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二审中的撤诉有不同种类,法律要求和法律后果也不同。首先,根据撤回诉的不同,可以分为撤回起诉和撤回上诉。其次,根据撤回诉的行为是否是当事人主动作为,可以分为撤诉和按撤诉处理。第三节上诉案件的审理一、审理前的准备二审人民法院对于上诉案件确定受理后,即进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第二审人民法院所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下述两项。(一)确定审判庭(二)阅卷和调查第三节上诉案件的审理二、审理方式民事诉讼法》第176条第1款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人民法院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根据这一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原则上应当开庭审判,只有少数例外情况才可以不开庭审理,即迳行裁判。根据《适用民诉法解释》第331条的规定,下列上诉案件可以不开庭审理:(1)不服不予受理、管辖权异议和驳回起诉裁定的案件;(2)当事人提出的上诉请求明显不能成立的案件;(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的案件;(4)原判决严重违反法定程序,需要发回重审的案件。第三节上诉案件的审理三、二审的审理范围《民事诉讼法》第175条明确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我国的上诉审,既是事实审,也是法律审,是事实审与法律审的统一。我国《民事诉讼法》之所以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请求涉及的有关事实和适用的法律都要进行审查,而不仅限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是因为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在案件的审理中往往无法分开,两者均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产生重要影响。第四节上诉案件的裁判与调解一、第二审法院裁判的适用二审法院针对一审判决与裁定有以下三种裁判形式:(一)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依法改判或者撤销、变更原裁判(三)裁定撤销原裁判,发回重审第四节上诉案件的裁判与调解二、第二审法院的调解调解也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一种重要方式,既适用于第一审程序,也适用于第二审程序。不同的是在第二审程序中达成调解协议的,一律制作调解书。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为撤销。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在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并制作裁定书。三、与二审裁判、调解相关的若干特殊事项的处理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第二节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 第三节当事人申请再审 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 第五节再审案件的审理 第六节第三人撤销之诉 第二十章审判监督程序总则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概述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照职权或者依当事人再审之诉,以及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而又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再次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程序。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概述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一)程序发生的原因不同(二)程序的性质不同(三)程序提起的条件不同(四)审理的法院不同(五)所作裁判的效力不同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概述三、再审与重审的区别所谓重审,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于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进行审理。重审与再审的主要区别在于:重审案件只能由原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审理后作出判决,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而对案件进行再审的法院,既可以是上级人民法院,也可以是原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当事人能否对法院作出的再审判决、裁定提起上诉,取决于再审所适用的审理程序。第二节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一、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条件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经本院审理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调解书,发现有错误的可以依职权提起再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必须由法定的机构及人员提起。有权提起再审的主体包括本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2)作为再审对象的裁判、调解书已经生效并确有错误。第二节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二、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程序(一)本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二)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再审(三)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指令再审第三节当事人申请再审一、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概念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指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认为有错误,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的请求。申请再审又叫再审之诉。当事人申请再审和当事人申诉的性质不同,申请再审是民事诉讼法赋予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而申诉是宪法赋予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一项民主权利,当事人申诉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民主权利。申请再审和申诉的作用不同,申请再审依法定时间和条件进行,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而申诉无时间和条件限制,是帮助人民法院发现错案的一个渠道,不能直接引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开始。申请再审与上诉也不同。第三节当事人申请再审二、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一)申请再审的主体(二)申请再审的裁判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三)申请再审的法定情形(四)申请再审的期限(五)申请再审的法院第三节当事人申请再审三、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应当依照以下程序进行:(一)当事人申请(二)法院审查与裁判(三)裁定再审案件的管辖法院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一、抗诉的概念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定,认为确有错误,依法提请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一种诉讼行为。它是人民检察院在诉讼活动中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体现。民事诉讼中的抗诉与刑事诉讼中的抗诉有所不同。刑事诉讼中的抗诉,既包括对未生效的判决、裁定按照上诉审程序提出抗诉,又包括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而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只能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这种监督,就其时间而言,属于“事后监督”。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二、抗诉的主体和原因(一)有权提起抗诉的人民检察院(二)抗诉的法定原因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只要具有下列《民事诉讼法》第211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便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1)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2)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3)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4)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5)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三)提出抗诉应向人民法院送交抗诉书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三、抗诉的程序(一)提出抗诉提出抗诉的程序因提出抗诉的主体不同而不同,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抗诉程序。(2)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抗诉程序。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三、抗诉的程序(二)法院对抗诉的形式审查与裁定1.法院对抗诉的形式审查检察院的抗诉,法院应当予以审查,但是与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的审查不同,对检察院的抗诉只能进行形式审查。根据《适用民诉法解释》第415条的规定,形式审查的内容应包括:(1)抗诉书和原审当事人申请书及相关证据材料已经提交;(2)抗诉对象为依照民事诉讼法和本解释规定可以进行再审的判决、裁定;(3)抗诉书列明该判决、裁定有《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第1款规定情形;(4)符合《民事诉讼法》第220条第1款第1项、第2项规定情形。2.法院对抗诉的裁定对检察院提出的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定期间内作出再审的裁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2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四、抗诉的法律效果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2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即对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这是提出抗诉所直接引起的法律后果。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应当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但原判决、裁定在未经人民法院依法撤销以前,不因人民检察院的抗诉而失效。法律关于抗诉与再审关系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与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互相制约关系。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五、检察建议(一)检察建议的概念(二)检察建议的法定事由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确有错误,向人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书请求改正的监督方式。这种监督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弥补人民检察院抗诉方式的不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针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建议理由与抗诉一样。针对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中法院严重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行为,人民检察院也有权提起检察建议。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五、检察建议(三)检察建议的提起主体(四)当事人申请检察建议与当事人申请再审有权提出检察建议的主体是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提起检察建议时,应当经该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为了更好地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加强法律监督的实效性,《民事诉讼法》第220条的规定,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形下当事人才能申请人民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1)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2)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3)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人民检察院对于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3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提出检察建议的决定。当事人只能向人民检察院申请一次检察建议。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五、检察建议(五)法院对检察建议的审查受理(六)检察院的调查取证权根据《适用民诉法解释》第41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收到再审检察建议后,应当组成合议庭,在3个月内进行审查,发现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09条的规定裁定再审,并通知当事人;经审查,决定不予再审的,应当书面回复人民检察院。检察院的调查取证权是指,有权提出民事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的人民检察院依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进行的就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的相关证据加以收集和调查的权力。第四节人民检察院检察监督引起再审六、人民检察院在再审法庭中的诉讼地位《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在理解这一规定时,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凡因人民检察院的抗诉而引起的再审,人民法院有义务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再审法庭,同时这也是再审的法定程序,人民法院不得违反。第二,凡人民检察院接到人民法院的出庭通知后,一律应当派员出席再审法庭支持抗诉,实施对再审活动的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在再审法庭中处于法律监督者的地位,而不代表诉讼当事人的任何一方。第五节再审案件的审理一、再审案件的审判组织和审理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8条第2款的规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根据《适用民诉法解释》第403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围绕再审请求进行。当事人的再审请求超出原审诉讼请求的,不予审理;符合另案诉讼条件的,告知当事人可以另行起诉。被申请人及原审其他当事人在庭审辩论结束前提出的再审请求,符合《民事诉讼法》第216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审理。人民法院经再审,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一并审理。第五节再审案件的审理二、再审时对原判决的处理《民事诉讼法》第217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法律只规定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而没有规定裁定中止原裁定的执行,这主要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裁定一作出就立即执行了,不存在再中止执行的问题。另外,法律之所以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案件,对原判决只“中止执行”,而不撤销原判,是因为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前,只是法院认为原判决“确有错误”或者当事人具有法定事由,而并非客观上原判决“确有错误”。原判决是否真的“确有错误”,只有经过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后才能最后确定。因此,在人民法院决定对案件进行再审时,只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不能撤销原判决。第五节再审案件的审理三、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关于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在审判实践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再审程序中当事人的称谓,应依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还是由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而定。2)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审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时,必须开庭审理,双方当事人应当出庭;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时,原则上也应当开庭审理,以利于查清案件事实(因为大多数再审案件都是事实未查清而发生错误的)。(3)人民法院适用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的案件可以调解,这是《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调解原则在再审程序中的具体运用。(4)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作出的判决,一律应当公开宣判,既可以由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自行宣判,也可以委托原审人民法院代为宣判。第五节再审案件的审理四、再审案件的审结期限再审案件的审结期限,因其所适用的程序不同而不同。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由于只能适用普通程序,不能适用简易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2条的规定,应当从人民法院决定再审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第五节再审案件的审理五、再审裁判的形式和法律效力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后,应当分别按以下几种方式处理:(1)人民法院经再审审理认为,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予以维持;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虽有瑕疵,但裁判结果正确的,应当在再审判决、裁定中纠正瑕疵后予以维持。(2)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错误,导致裁判结果错误的,应当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3)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有下列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1款第4项的规定,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审(4)人民法院对调解书裁定再审后,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1)当事人提出的调解违反自愿原则的事由不成立,且调解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裁定驳回再审申请;2)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所主张的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理由不成立的,裁定终结再审程序。第六节第三人撤销之诉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概念与条件(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概念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第三人因不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未能参加原审理,但原案生效裁判和调解书损害其权益且无其他救济手段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或改变原案生效裁判中对其不利部分的一种制度。(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条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59条第3款的规定,要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主体要件

2.程序要件

3.实质要件4.结果要件——损害后果

5.时间要件第六节第三人撤销之诉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当事人和管辖法院(一)当事人1.原告由于撤销之诉是新诉,故应将撤销之诉的提出人称为原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9条的规定,有权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为原审案件的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或者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2.被告既然第三人以原告身份提起诉讼,那么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当事人列为被告,但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中没有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列为第三人。(二)管辖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59条第3款的规定,第三人应当向作出该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六节第三人撤销之诉三、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的受理条件第三人依据新的事实提起撤销之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但为了避免对原生效裁判的不当冲击,较之一般新诉的立案受理,应严格予以审查。审查应包括下述条件:(一)提出事由(二)提出期限(三)撤销诉讼的具体请求第六节第三人撤销之诉四、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理程序(一)原审生效的法律文书的效力一般而言,第三人撤销之诉属于特殊的救济程序,第三人提起诉讼后并不必然产生停止原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执行效力。(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效果按照《民事诉讼法》第59条第3款的规定,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三)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再审程序、案外人执行异议的关系由于第三人撤销之诉和再审程序属于事后救济程序,因此《适用民诉法解释》比较明确地界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特别程序概述 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 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的审理程序 第四节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的审理程序 第五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审理程序第六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审理程序 第七节调解协议确认案件的审理程序 第八节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审理程序 第二十一章特别程序总则第一节特别程序概述一、特别程序的概念与特点一、特别程序的概念与特点特别程序,是指人民法院用来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争议的案件和选民资格案件所适用的程序。特别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别程序的提起,是因为当事人请求法院确认某种法律事实或某种权利是否存在,不是因为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发生纠纷而请求法院解决争议。(2)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只有申请人或起诉人一方,没有原告和被告双方,与诉讼程序不同。(3)特别程序的审判组织原则上采用独任制,只有选民资格案件和重大、疑难的案件采用合议制。(4)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律实行一审终审,无上诉审程序,判决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5)特别程序审结的案件不得申请再审。(6)特别程序的审限比较短。(7)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免交案件受理费。第一节特别程序概述二、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一)适用的案件特别程序用来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以及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是2023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新增加的特别程序适用案件类型,是回应《民法典》第1145条、第1146条确定的遗产管理人制度以及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指定救济的程序法规范。除此以外的其他案件一般不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第一节特别程序概述二、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二)适用的法院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除了确认调解协议案件,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都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5条的规定,调解协议所涉纠纷应当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向相应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一、选民资格案件的概念选民资格案件,是指因公民认为选举委员会公布的选民名单有错误,向选举委员会申诉,经选举委员会审查作出处理决定后,不服选举委员会的处理决定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就其性质而言,选民资格案件不属于民事案件,但其审理程序由民事诉讼法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二、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一)管辖(二)起诉的条件(三)当事人(四)审判组织(五)当事人必须到庭(六)审限(七)实行一审终审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宣告失踪案件(一)宣告失踪案件的概念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和居所,下落不明持续的时间达到法律规定的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依法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并为其指定财产代管人的案件称为宣告失踪案件。自然人长期下落不明会使与其相关的民事法律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被宣告失踪人的财产可以被人代管,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被宣告失踪人的财产权益,也有利于保护与失踪人有关的人的财产权益,可以避免失踪人的财产因长期无人管理而造成流失、毁损或被侵害的情况发生或继续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使与失踪人有财产关系的他人的权利实现,例如债权人实现其债权,税务机关收到税款,被赡养人、被抚养人和被扶养人从财产代管人那里取得赡养、抚养和扶养费。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宣告失踪案件(二)申请宣告失踪的条件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踪的,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根据《民法典》第40条、第41条和《民事诉讼法》第190条的规定,申请宣告自然人为失踪人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有下落不明的事实2.下落不明满2年3.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4.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宣告失踪案件(三)申请宣告失踪案件的管辖及审理程序1.管辖2.审理程序(1)申请。(2)公告。(3)指定审理期间的财产管理人。(4)判决。(5)指定财产代管人。(6)判决的预决效力。(7)判决的撤销。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宣告失踪案件(四)自然人被宣告失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