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表所示为河北邓槽沟梁遗址发现的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层风貌。这反映出()距今8000年左右既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发源于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的风貌距今6500年左右与河北地区的后岗文化相一致距今5100年左右与河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极为相似距今4200—4000年发现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城A.旧石器时代部落战争激烈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C.氏族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D.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2.西汉初年的吴越地区,既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也有先秦越人特征的墓葬。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所出土的汉族墓葬形式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墓葬文化形制。这表明西汉中后期()A.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 B.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C.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 D.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3.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 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4.唐代前期,转运仓(负责供应官民和军队粮食与军饷的仓廪)都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以洛阳及周围最为集中,规模和储量最为巨大。唐代中后期,江淮一带也出现重要的转运仓,转运仓布局出现由华北西部向东南移动的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A.社会财富向官府集中 B.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税赋征收依据发生变化5.某学者的研究表明,秦汉以后,天子对天自称时不称姓,臣子给天子上表也不自称姓,这种现象意味着代表自己小家的姓在面对“天下”这个大家时必须隐去,天下人都共有一个姓,这个姓就是“天下号”,即汉、唐等王朝号。这体现出()A.天下共同体的理念 B.公天下的政治局面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家族政治走向衰落6.隋唐以来,历朝在科举考试内容上都围绕儒家经典,但在科目设置上多有调整。一般认为,儒学更多的是强调政治道德而非行政技艺,依据这一标准,有学者将考试内容与行政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统计(见下图)。图中宋代负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注:图中负值代表考试内容与行政能力无直接关系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注重教化,推崇理学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7.针对王安石变法的举措,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强调“大地主大商人‘蚕食细民’‘侵牟绵户’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与致富无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A.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 B.承袭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对 D.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8.宣政院初名为总制院,统辖吐蕃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设院使等官”。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A.改土归流正逐步推进 B.外交制度已基本完善C.宣政院与中书省平级 D.中央直辖西藏的事务9.南宋时期,政府规定在金宋榷场交易过程中南北客商不能直接见面交易,而只能由充当中间人的“牙人”往来评议;对客商过淮交易的人数、过淮的手续、交易商品的数量及种类、客商在榷场停留的时间都做了严格限定。这些规定意在()A.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极力缓和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C.推动基层市场的繁荣 D.将边境贸易置于政府管控之下10.下面左图为河南禹县白沙1号出土宋墓壁画,画面正中位置砖雕桌案,两侧又雕出两把椅子,以及袖手对坐的墓主夫妇,两人皆侧身面东观看东壁的乐舞表演。这类夫妇宴饮壁画在宋代墓葬中很常见,如下面右图是禹县白沙2号墓《夫妇宴饮图》。这反映出当时()A.男女家庭地位日趋平等 B.丰富多彩的市井娱乐生活C.儒家伦理影响艺术创作 D.人物风俗画成为绘画主流11.宋初,经历五代动乱后,书法传统一度断裂,“趋时贵书”的风气流行于世。一些科举士子为博得主考官员的欢心,竭力模仿其字体,而主考官员也借机拉拢士子,书法的政治意义得到强化。这表明()A.书法反映了官方意识形态 B.宋代书法艺术出现了倒退的趋势C.书法受到封建礼法的约束 D.书法风格受时代和个人品格影响12.下表为辽朝音乐主要种类表。据表可知()国乐契丹民族以及辽朝腾国l部的音乐,包含了汉乐、渤海乐、回鹘乐、敦煌乐、女真乐以及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等诸部乐,甚至还融合了高丽和西夏的舞乐,种类十分繁杂雅乐中原王朝的“国之正音”,是中国传统礼制中主要用于吉礼和宫廷重要礼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且只能对于高级别祭祀对象时与礼制相须为用的乐舞散乐在继承唐代俗乐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戏剧、杂技、歌舞为主的俗乐,其内容十分庞杂鼓吹曲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的一种音乐形式A.民族交融推动文化汇流 B.政权并立强化礼乐制度C.西学东渐丰富音乐内容 D.国家政策决定文化方向13.1521年,明武宗驾崩无嗣,明世宗即位。世宗是孝宗之侄,武宗之堂弟。世宗即位后欲尊生父为“帝”,但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世宗需称孝宗为“皇父”,称生父为“皇叔”。世宗因此一直不敢贸然行事,后得到张璁等人相助,历经三年才达到目的。这说明()A.君主的专制地位受到挑战 B.传统伦理观念遭到破坏C.内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D.皇帝与内阁间矛盾尖锐14.清朝嘉庆皇帝曾下《罪己诏》,其中指出:“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昬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在这里,嘉庆皇帝()A.深刻剖析满清统治的核心问题 B.为皇宫迴天理教攻打推脱责任C.对自身治国理政能力勇于反思 D.强调了晚清政治改革的必要性15.《明神宗实录》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发展的状况:“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种现象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C.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出现 D.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6.下图所示为1541年景德镇烧制的一只青花徽章瓷碗,碗心有葡萄牙徽章,外壁有两个写着葡萄牙文“定制”的圆徽章。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传统手工业迎合欧洲市场需求 B.中国被卷入世界分工体系C.官营手工业工艺水平比较高超 D.异域文化深受国人的喜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秦汉时期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已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但所设郡县只不过是中央王朝的政治和军事据点,而广大地区仍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实为“郡国”并存……隋文帝统一全国而对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则凝长莫及,唐代实行羁縻州制而使这里变为经制州、羁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的“三管齐下”。——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材料二元代在今贵州一㘲取消地方民族政权并改羁縻州制,通过以地势分属的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全西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政策,卫所和土司各有辖地,互有分工,卫所管军户,土司主要管理当地少数民族。卫所插入土司地区,拉扼军事要道,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各长宫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辖之下,或增设副司以分其权,或次为土舍、土弁听流官调遣,许多土司已是名存实亡。——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时期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至唐时期相比.元代以后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变化,并说明其意义:(8分)18.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材料二唐宋时期,并非所有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所谓“变”……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入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摘编自刁培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9.经济伦理是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理论综合。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包含生产伦理、消费伦理、分配伦理和交换伦理等方面,侧重于经济和道德的整合,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独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思想家主张管仲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国侈则用货,用费则民贫。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龚(耕种、据种)。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有国有家者,不志寡而患不均。道千束之国,故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材料二自秦之后,以先秦诸子中道家、儒家为主整合其他思想,构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特色之一。姚晋时期,佛教思想乘虚而入,成为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资源,直至隋唐统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复苏。宋明时期,一方面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另一方面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催生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明清之际,“泰州学派”的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太”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思想。——以上均摘编自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经济伦理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经济伦理的嬗变,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关系中永佃制土地租佃关系占有一定的地位。永佃制下佃户拥有永佃权,即田面权(田皮),也就是租用和耕作土地的权利,田面权是同田底权(田骨)相对立而存在的。田底权是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地主。永佃权的产生,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对佃农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好处。在实行永佃制的情况下,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仅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而且有将田面权出卖典当的权利。地主对土地有田底权,因此地主有权收租,可以把土地出卖、典当或抵押。永佃权的确立,给小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佃农有了永佃权,相对而言生活就有了保障。永佃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延迟家庭手工业从小农经济中分离的作用。——摘编自严玲玲《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材料二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土地所有制——股份制,这一制度下农民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获得土地股份:一是为地主开垦荒地时,农民垦荒开拓投入了工本,从而可以在原土地所有者那里获得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这是以工本为形式的股份所有制;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购买,如赔价、顶首等。这样原来的地主垄断土地的私有制逐渐朝“一田多主”的方向发展。此外,以“永佃制”为典型代表的另一种土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以永佃制和土地股份所有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交革,促使土地关系进一步松解,地权分配逐渐分散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屈昕璐、叶普万《明清时期土地关系演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永佃制和股份制的区别。(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原因及影响。(10分)

月考卷一、选择题1.B【解析】根据材料中“既有……又体现出发源于内蒙古……风貌”“与河北地区……一致”“河套地区……相似”“发源于山东……石城”可知,邓槽沟梁遗址不同阶段的文化堆积层风貌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2.D【解析】根据材料中“汉族基葬形式……文化形制”可知,西汉中后期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昊越地区基葬文化也受到影响,故选D项;材料现象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B、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D【解析】据材料“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吃有通商聚敛之意”“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可知,北魏与南朝梁对峙时期,南北政权对双方贸易持积极态度,促进了南北贸易频繁,有利于统一,故选D项;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而材料属于北魏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南北经济贸易,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北方经贸的往来频繁,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中后期江淮一带也出现重要的转运仓,转运仓布局出现由华北西部向东南移动的趋势,这体现了南方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财富向官府的集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赋税征收依据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税赋征收依据发生变化”的结论,排除D项。5.A【解析】根据材料“这种现象意味着代表自己小家的姓在面对‘天下’这个大家时必须隐去、天下人都共有一个姓,这个姓就是‘天下号’,即汉、唐等王朝号”可知,小家的姓面对“天下号”时,必须隐去小家的姓,说明统一封建王朝加强统一的理念,体现了天下共同体的理念,故选A项;禹死后,启继承禹的位置,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排除B项;天子对天自称时也不称姓,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家族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6.C【解析】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宋朝时期,官员的行政专业化水准出现负值,结合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由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方针,致使其科举考试内容逐渐偏离行政专业能力,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而不是宋朝,排除A项;“注重教化,推崇理学”说明宋朝重视思想教化,与“官员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于儒”出现在隋朝,排除D项。7.D【解析】据材料“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可知,司马光认为大地主大商人得到财富并非是因为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盘剥,而是由他们自身才智决定的,体现了其反对对大商人和大地主征收重税,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政策引发朝政争议,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体现了其富国政策得到了有效实行,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改变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也因此一些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排除日项;司马光强调的主要是王安石变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并非平民,排除C项。8.D【解析】据材料“至元二十五年(1288)……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可知元朝统治者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体制,推行各种制度,并由中央宜政院直接统辖,反映出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西藏地方的直接管辖和治理,故选D项;改土归流是明湾时期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排除A项;对西藏地区的治理是我国边疆治理的重要问题、不涉及外交制度、排除B项;宣政院直属中央政府、负责草管金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中书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部门,负责总理全国政务,两个机构不是平级、排除C项。9.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政府对宋金榷场贸易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结合所学盲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可得出政府目的在于管控边境贸易,故选D项;材料强调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交往,未涉及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结合所学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这是出于交换的需要,其目的不是缓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结合所学,基层市场是面向大众的,榷场贸易属于边境贸易,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0.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时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理学重视以家庭宗族为单位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活秩序,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就是夫妇宴饮壁画增多,故选C项;封建社会下儒家宣扬“三纲五常”,家庭内部要求夫为妻纲,男女家庭地位一直不平等,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宋朝夫妇在家中宴饮,体现基主人家居生活的场景,并非市井娱乐生活,且丰富多彩也未体现,排除B项;人物风俗画在宋代大量存在,但“成为主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1.D【解析】据材料“经历五代动乱后……‘趋时贵书’的风气流行于世”可知,宋朝时期、科考士子和考官通过书法相互挚附,书法的政治意义强化,表明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受时代和个人品格影响,故选D项;宋代投机取巧的士子为了博得主考官员的欢心,竭力模仿其书体,这种实用主义做法只发生在科举考试部分考生和主考官之间,无法代表官方意识形态,排除A项;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书法家,排除B项;北宋的整体文化背景决定了“趋时贯书”的出现,科考士子和官僚想借以飞黄腾达,恰恰那些“时贯”正需要这些人来扩充自己的派系,由此二者相互依存来得以共生息,与封建礼法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12.A【解析】辽朝音乐中看到“汉乐、渤海乐、回鹘乐、敦煌乐、女真乐”“继承唐代俗乐”等内容,体现了民族交融推动文化汇流,故选A项;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解体,排除B项,“西学东渐”始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探究“国家政策”与“文化方向”的关系,而且“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13.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标志着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以及明世宗与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之间的直接较量。这场争论不仅是一场关于儒家礼仪的嗣子不认生父可不可以的辩论,也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权力争夺,反映了内阁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故选C项;“君主的专制地位受到挑战”不符合史实,明朝皇权仍然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表明大臣们是在维护传统伦理秩序,而不是“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皇帝与内阁之间的矛盾达到尖锐的程度,更多的是体现了皇帝与内阁在某些事务上的不同看法和最终的协商,排除D项。14.B【解析】嘉庆皇帝下《罪己诏》的背景是天理教攻打皇宫,根据诏书内容“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东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可知嘉庆皇帝将具有专制权力的自己责任撇干净,认为是诸臣玩忽职守造成的恶劣后果,为皇宫遭天理教攻打推脱责任,故选B项;罪己诏内容既不深刻,也没有谈到核心问题,排除A项;根据诏书内容可知,皇帝将责任归于大臣,不是反思、排除C项;嘉庆是清中期皇帝,道光帝以后才进入晚清时期,排除D项。15.C【解析】根据材料“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敢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生产领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出现、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时期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出现的现象,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并且明朝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工商业市镇兴起的信息,排除D项。16.A【解析】据材料“碗心有葡萄牙徽章”“外壁有两个写着葡萄牙文‘定制’的圆徽章”可知,该瓷器是葡萄牙人在景德镇定制的外销瓷器,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迎合欧洲市场需求,故选A项;材料仅是述及“定制”,并且1541年的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并没有大规模的与西方进行交流、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述及该瓷器由官营手工业生产,并且在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该瓷器出口到葡萄牙,而不是“深受国人喜爱”,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管理较为松弛;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种管理方式并用。(4分,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从元朝土司制度、明朝“土流并置”到清朝“改土归流”,中央政府管理加强;实行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4分)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4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一“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中央王朝的政治和军事据点”“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对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则鞭长莫及“可得,管理较为松弛;由材料一“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唐代实行融縻州制”可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由材料一”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郡国’并存”“经制州、赐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可得,多种管理方式并用。(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元代在今贵州……金面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政策”“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可得,从元朝土司制度、明朝“土流并置”到清朝“改土归流”,中央政府管理加强;由材料二“以地势分属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将各长官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轴之下”可得,实行行省制,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国家统一、对贵州当地发展和对民族关系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国家统一层面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贵州当地发展角度看,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民族关系层面看,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18.示例一观点:盾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2分)阐释;政治上,唐代三省六部制之下,门下省负责审核谏议,从而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宋代,二府三司则进一步分割了相权,皇权得以强化。唐代科举制虽然建立,但并不完善,政治门阀色彩依然浓厚;而宋代糊名和誉录法的出现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经济上,唐代实行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城市以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而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大大增强。文学上,唐代诗歌更多的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而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话本为代表的文学世俗化趋势明显。(8分)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2分)示例二:观点: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2分)阐释:经济上,宋代的商品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是全国范围看,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唐朝一样,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政治上,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其次,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上,由恩荫入官者依然占据了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并无质的区别。思想上,中唐以来傅学复兴已然拉开序幕,纲带礼教得以强化,而宋朝理学依然是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进一步强化而已,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8分)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都是封建社会之下的一脉相承、并无绝对差异。(2分)【解析】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在唐宋之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即“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但是据材料二内容可知,中国学者刁培俊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史实论证了中国的唐宋之际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据题干要求可知,我们从上面所述观点中选择其中一个即可,并结合史实进行阐释。如果选择中国学者刁培俊的观点,可以把观点定位为“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然后结合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来论证这一观点即可;在经济方面,宋代的商品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是全国范围看,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唐朝一样,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政治方面,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其次,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上,由恩荫入官者依然占据了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并无质的区别。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唐以来儒学复兴已然拉开序幕,纲常礼教得以强化,而宋朝理学依然是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进一步强化而已,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最后对上述阐释进行总结,以呼应所述观点:唐代和宋代都是封建社会之下的一脉相承,并无绝对差异。19.(1)生产伦理,重视以农为本;消费伦理,提倡戒奢崇俭;分配伦理,主张以民为本、取之有度。(6分)(2)嬗变:一方面,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经济伦理逐步取得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经济伦理产生和发展。(2分)原因:社会矛盾、民族纷争加剧;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理学正统地位确立;西学东渐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紧扣材料“中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