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测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

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

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

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

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

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

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

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

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

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

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

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

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

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

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

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

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

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

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

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

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

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

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

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

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B.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

第1页共15页

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C.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

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D.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

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

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B.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

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C.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

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D.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因此基本的家具有

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明月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在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节通过“挥舞花帕”“突然收回”“紧捂眼睛”“站在船尾”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来

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B.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静衬动,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矗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

心灵的激烈颤抖。

C.“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全诗抒情的最高峰,是对生命本

第2页共15页

真的向往和呼唤,揭示出女神峰这个爱情传说的悲剧性质。

D.此诗写的是诗人游历三峡时经过神女峰时的感受。整首诗充斥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气氛,

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析、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对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5.请对“杳鹤”和“春江明月”两个意象进行分析。(6分)

(三)现代文阅读H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比邻

聂鑫森

仲夏时节,五点钟的样子,天就露出了鱼肚色。

七十岁的常惠生,赶忙下床,他的妻子问道:“你到哪里去?”

“到德山家去看看。”

“德山被他儿子接到城里治病去了,那座房子空空的,有什么看头?”

“他临走前把钥匙交给了我,我去开开门,让房子透透气。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还

来和我们做邻居。”

常惠生从枕头下摸出钥匙,小心地掂了掂,然后塞到口袋里。这一串钥匙可以打开尹家

的大门、卧室门、仓库门……不是情如一家人,不会对他这么信任。他走出卧室,穿过堂屋,

再打开自家的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台阶上,便望见了几百米开外的尹家老屋。

常惠生突然觉得眼睛有些润湿,喃喃地说:“德山呀,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他走下台阶,沿着一条被林荫遮蔽的小路,朝尹家老屋走去。

这个村有三四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到处是半裸半掩的土石山丘和坡地,稀稀拉拉地

只长矮小的杂树、荆棘和野草。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原叫秃毛坡,但现在却有了成

片的树林,还有了许多自开自谢的野花。常惠生的儿子常凯是个农民企业家,先在城里经营

农副产品市场,早几年回到老家创建农业科技园,事业红红火火。他的科技园就在坡下的小

河边,呼啦啦沿河排开几百亩地,瓜果蔬菜全是早熟、高产、优质品种。他不喜欢秃毛坡这

个名字,遂改名为锦绣坡,单位则称为“湘楚锦绣坡农业科技园”。

常惠生曾对儿子说:“这面坡是我家和尹家共有的宅基地和自留山,你改名问过他

吗?”

儿子说:“问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同意的。这几十年,你们二老对尹家施惠多多,他报

过什么恩?”

“混账东西!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就算我们帮过人家一点小忙,老想着人家怎么回报,

那么原本的动机就歪了。”

儿子赶忙说:“爹骂得对,我……再不乱说了。”

常惠生缓缓地走在小路上,不时地见到带露的枝叶横到路中来,他像小孩子一样,用手

轻轻拈住枝叶放到嘴边,去舔晶亮的露珠,舌尖似乎有了一点甜味。他和尹德山同年,两家

人的上一辈子就是邻居,童年时他们清晨相邀去远处砍柒,见到枝叶上的露珠,也是这样去

舔,比谁舔得多舔得快。

常惠生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他们都成家了,又都有了孩子。

尹德山个子瘦小,还有喏喘病,儿子尹忠十岁时得急性阑尾炎,是常惠生催促尹德山,

两人连夜轮流背着尹忠赶往几十里路外的镇医院,并代交了医药费,这才保住了尹家的这条

根。尹忠读初中、高中、大学时,常惠生不时地资助学费....

常惠生从不认为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念念不忘。

尹忠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经济宽裕了,一定要归还历年来的欠款,常惠生说:“你爹

记的账,我不认,是他记错了。”但这满坡的绿意和清凉,悦目清心,常惠生却不拒绝。

第3页共15页

终于到了尹家老屋前,常惠生掏出钥匙打开大门的牛鼻子铜锁,也不急着进去,在高门

槛上坐下来,点着一支烟,慢慢地抽。

尹德山去城里治病,一眨眼就十天了。临别时,他对常惠生说:“我的心脏病有日子了,

怕耽误儿子的工作,又舍不得常大哥你,一直没言语,现在看来是拖不下去了。这串钥匙就

交给你了,让老屋不长霉不生虫。我会……回来的……”

仿佛尹德山真的回来了,也坐在门槛上。他们平日里相互走动时,就喜欢坐在门槛上抽

烟、聊天。

风吹满坡树叶,沙啦啦地响,就像他们高高低低的说话声。

常惠生抽完了烟,起身进了堂屋,打开卧室门,进去后再打开朝南的窗户,屋里顿时明

亮起来。

这年夏至后,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骤然而来,下得昏天黑地,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山洪

暴发,各处山体滑坡,不少人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只有秃毛坡因树木多而密且扎根深,居

然摄然不动,常家和尹家的房子毫发无伤。特别是坡下的科技园,因排水系统好,安然渡过

这一劫。

常惠生对全家人说:“你们不是说尹家没有回报我们吗?德山几十年栽树、护树,不言

不语地护佑我们!”常凯低下了头。

常惠生马上打手机给尹德山,没有回应。常惠生忍不住大哭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惠生望见尹家老屋后突然禁不住要流下眼泪,既表现出了常惠生睹物思人对尹德

山的思念之情,也隐含地写出了常惠生对尹德山病情的担忧。

B.关于“秃毛坡”改名为“锦绣坡”的事情,常凯对于父亲常惠生的质问不屑一顾,

反而说尹德山不懂报恩,由此可见常凯是一个以怨报德的人。

C.“我会……回来的……”一句看似简单,实则用心,支支吾吾的语气暗示了尹德山

对于自己能不能回来并没有把握,为下文写他的离去埋下了伏笔。

D.小说结尾作者将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仍称为“秃毛坡”,而非“锦绣坡”,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常惠生和尹德山和谐友好的比邻关系的肯定。

7.常惠生父子二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8.小说以现在为叙述起点,却花更多笔墨来写过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T2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

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读古上第,签

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

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举年法,辞之累日。阁门吏赍然就付

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

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目:

“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

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尊朴芋古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

先,对日:“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

第4页共15页

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妙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

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日:“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

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日:“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

府。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B.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C.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D.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中

央政府(朝廷)的考试。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这是撰

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敕,也写作“勒”,告诫的意思,“敕”作为一种文书,在古代常用于帝王训斥或

贬责臣僚。

D.翰林学士,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

宋翰林学士承唐制,掌制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他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文思敏捷,文章

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王安石不求腾达,不恋官场。朝廷多次想提拔他,给他美差,但王安石多次拒绝,

还曾经为了逃避任职,躲臧到厕所里。

C.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

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王

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最终遭到贬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5分)

(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赤壁(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竞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这两句诗具体描写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开篇即气势逼人。

B.“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表明,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

赤壁予以高度褒扬。

C.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乌鹊寒声”等描写内容可以推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

第5页共15页

时候恰逢深秋时节。

D.袁枚作诗论诗崇尚“性灵”,而“性灵”的审美价值核心是彰显独特的个性,诗体现了

浓厚的个性色彩。

14.尾联所用的“吹箫客”和“乌鹊”两个典故,分别出自哪篇传世诗文?尾联表达了样的

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两句景物描写,气势磅礴,沉郁

悲凉,抒发出了韶光易逝的感怆。

(2)《赤壁赋》中“,”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传达出

对人生之短暂与个体之渺小的感伤。

(3)《登泰山记》中“,”两句,用词精炼传神,生动地描

绘出初登山顶时看到的壮美景象。

(4)曹操《短歌行》中,引用了《诗经•郑风》中“,”两句,

借原诗中的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万物终归于尘埃,而尘埃最终将沉寂于一杯黄泥。化土为泥,揭泥为瓦。泥在地下,瓦

在天上。一座城,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一方水土。这一片土地,一部分化身为一片瓦,将历

史储存在过往之中:一部分顺水而逝,融为人类的一部分养分葭丛某秋意义上选我们叠7-个

人也是一片瓦,生前覆盖大地,死后又重归于土。如此轮回,从一片瓦再到另一片瓦。不管

是辉煌的皇宫,©,都得从地起,即使再高,都高不过一片瓦,高不过那片坚硬的泥,

高不过蓝天之下那泛着青灰的色彩。钢筋混凝土建筑才不过几十年光景,而瓦片发明却是古

人智慧凝成。自从有了人类,便需要住所;有住所,就催生了住房。瓦片房顶未产生之前,

大多是蓬草、石片房顶,但蓬草房顶太轻,不经风不沐雨,②,上不了高楼,于是才有

了这瓦片房顶。瓦片来自于泥土,脱胎于泥土,我们住起来才安心,才踏实。就是“居庙堂

之高”的庙堂,仍然脱不了一片小小的瓦片来缚,最奢华的也不过是一片琉璃瓦而已。琉4

瓦仍然是瓦,属泥土家族,只不过地位高贵一点罢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引用拟人B.引用比喻

C.对偶比喻D.拟人对偶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片生前覆盖大地,

死后又重归于土的瓦。”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8.在文中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0个字。(4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现实而紧迫的挑战。②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

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③提高国际抗疫合作力度,④捍卫全球公共卫生体系,⑤共同打

赢全球抗疫阻击战。⑥要以开启“行动十年”计划作为契机,⑦聚焦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

挑战,⑧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本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⑨最大程度凝聚减贫合力,建

设共同繁荣、远离贫困的美好世界。

20.阅读下面新闻语段,概括此次发射任务的特点及意义,不超过60字。(6分)

9月15日9时23分,在黄海海域,长征十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吉林一号”

高分03T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此次任务的火箭是直接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完成火

第6页共15页

箭总装测试和星箭对接后,用船从港口运输至黄海预定海域实施发射,减少了分解和总装次

数以及长距离铁路运输环节,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此次发射任务优化了海上

发射技术流程,一次性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组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完成了同一

个轨道面的部署,提升了海上发射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

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

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第7页共15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测试卷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

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

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

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

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

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

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

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

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

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

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

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

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

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

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

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

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

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

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

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

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

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

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

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1.A项(“只有夫妻间的相敬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表述过于绝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

第8页共15页

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B.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

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C.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

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D.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

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2.D项(“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不正确。根据第一段可知中国家庭同样担负生育功

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

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B.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

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C.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

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D.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因此基本的家具有

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3.D项(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是有客观依据的。)

(三)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明月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在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节通过“挥舞花帕”“突然收回”“紧捂眼睛”“站在船尾”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来

第9页共15页

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B.衣裙在风中飘动,既是以静衬动,突现思索者雕塑一般的矗立,又是以动衬动,暗示她

心灵的激烈颤抖。

C.“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全诗抒情的最高峰,是对生命本

真的向往和呼唤,揭示出女神峰这个爱情传说的悲剧性质。

D.此诗写的是诗人游历三峡时经过神女峰时的感受。整首诗充斥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气氛,

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析、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对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4.B(以动衬静)

5.请对“杳鹤”和“春江明月”两个意象进行分析。(6分)

5.“杳”即远,“杳鹤”像天边的远鹤,永远无法触及,象征虚妄的空名,无望的等待。(2

分)“春江月明”指身边的月圆月缺,潮涨潮落,虽平凡却真实,触手可及。(2分)神女

被人们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坚守无望的等候,却丧失了作

为一个真实人、普通人的生活权利。这两个具有鲜明反差的意像组合起来,使神女形象更加

鲜明,更能突出她的悲哀沉重。(2分)

(三)现代文阅读II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比令R

聂鑫森

仲夏时节,五点钟的样子,天就露出了鱼肚色。

七十岁的常惠生,赶忙下床,他的妻子问道:“你到哪里去?”

“到德山家去看看。”

“德山被他儿子接到城里治病去了,那座房子空空的,有什么看头?”

“他临走前把钥匙交给了我,我去开开门,让房子透透气。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还

来和我们做邻居。”

常惠生从枕头下摸出钥匙,小心地掂了掂,然后塞到口袋里。这一串钥匙可以打开尹家

的大门、卧室门、仓库门……不是情如一家人,不会对他这么信任。他走出卧室,穿过堂屋,

再打开自家的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台阶上,便望见了几百米开外的尹家老屋。

常惠生突然觉得眼睛有些润湿,喃喃地说:“德山呀,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他走下台阶,沿着一条被林荫遮蔽的小路,朝尹家老屋走去。

这个村有三四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到处是半裸半掩的土石山丘和坡地,稀稀拉拉地

只长矮小的杂树、荆棘和野草。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原叫秃毛坡,但现在却有了成

片的树林,还有了许多自开自谢的野花。常惠生的儿子常凯是个农民企业家,先在城里经营

农副产品市场,早几年回到老家创建农业科技园,事业红红火火。他的科技园就在坡下的小

河边,呼啦啦沿河排开几百亩地,瓜果蔬菜全是早熟、高产、优质品种。他不喜欢秃毛坡这

个名字,遂改名为锦绣坡,单位则称为“湘楚锦绣坡农业科技园”。

常惠生曾对儿子说:“这面坡是我家和尹家共有的宅基地和自留山,你改名问过他

吗?”

儿子说:“问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同意的。这几十年,你们二老对尹家施惠多多,他报

过什么恩?”

“混账东西!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就算我们帮过人家一点小忙,老想着人家怎么回报,

那么原本的动机就歪了。”

儿子赶忙说:“爹骂得对,我……再不乱说了。”

常惠生缓缓地走在小路上,不时地见到带露的枝叶横到路中来,他像小孩子一样,用手

轻轻拈住枝叶放到嘴边,去舔晶亮的露珠,舌尖似乎有了一点甜味。他和尹德山同年,两家

人的上一辈子就是邻居,童年时他们清晨相邀去远处砍柴,见到枝叶上的露珠,也是这样去

第10页共15页

舔,比谁舔得多舔得快。

常惠生忍不住哈哈大笑。

后来,他们都成家了,又都有了孩子。

尹德山个子瘦小,还有哮喘病,儿子尹忠十岁时得急性阑尾炎,是常惠生催促尹德山,

两人连夜轮流背着尹忠赶往几十里路外的镇医院,并代交了医药费,这才保住了尹家的这条

根。尹忠读初中、高中、大学时,常惠生不时地资助学费....

常惠生从不认为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为什么一定要人家念念不忘。

尹忠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经济宽裕了,一定要归还历年来的欠款,常惠生说:“你爹

记的账,我不认,是他记错了。”但这满坡的绿意和清凉,悦目清心,常惠生却不拒绝。

终于到了尹家老屋前,常惠生掏出钥匙打开大门的牛鼻子铜锁,也不急着进去,在高门

槛上坐下来,点着一支烟,慢慢地抽。

尹德山去城里治病,一眨眼就十天了。临别时,他对常惠生说:“我的心脏病有日子了,

怕耽误儿子的工作,又舍不得常大哥你,一直没言语,现在看来是拖不下去了。这串钥匙就

交给你了,让老屋不长霉不生虫。我会……回来的……”

仿佛尹德山真的回来了,也坐在门槛上。他们平日里相互走动时,就喜欢坐在门槛上抽

烟、聊天。

风吹满坡树叶,沙啦啦地响,就像他们高高低低的说话声。

常惠生抽完了烟,起身进了堂屋,打开卧室门,进去后再打开朝南的窗户,屋里顿时明

亮起来。

这年夏至后,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既然而来,下得昏天黑地,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山洪

暴发,各处山体滑坡,不少人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只有秃毛坡因树木多而密且扎根深,居

然指然不动,常家和尹家的房子毫发无伤。特别是坡下的科技园,因排水系统好,安然渡过

这一劫。

常惠生对全家人说:“你们不是说尹家没有回报我们吗?德山几十年栽树、护树,不言

不语地护佑我们!”常凯低下了头。

常惠生马上打手机给尹德山,没有回应。常惠生忍不住大哭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惠生望见尹家老屋后突然禁不住要流下眼泪,既表现出了常惠生睹物思人对尹德

山的思念之情,也隐含地写出了常惠生对尹德山病情的担忧。

B.关于“秃毛坡”改名为“锦绣坡”的事情,常凯对于父亲常惠生的质问不屑一顾,

反而说尹德山不懂报恩,由此可见常凯是一个以怨报德的人。

C.“我会……回来的……”一句看似简单,实则用心,支支吾吾的语气暗示了尹德山

对于自己能不能回来并没有把握,为下文写他的离去埋下了伏笔。

D.小说结尾作者将常家和尹家住的这一面坡地仍称为“秃毛坡”,而非“锦绣坡”,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常惠生和尹德山和谐友好的比邻关系的肯定。

6.B(常凯对父亲的质问不屑一顾,并指责尹德山不懂报恩,说明常凯是一个有点自私自

利的人,而非以怨报德的人。)

7.常惠生父子二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7.①常惠生看重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而常凯更注重个人发展;②常惠生乐于助人、不

求回报,而常凯更认为施恩要有回报;③常惠生更多地留恋过去,而常凯更多地看重当下现

实;④常惠生淳厚朴实,常凯自私而不乏良知。

8.小说以现在为叙述起点,却花更多笔墨来写过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6分)

第11页共15页

8.①为读者提供两人过去信息,丰富文章内容;②采用插叙,使情节错落有致,富有艺

术感;③过往和现在相映衬,突出两人的善良形象;④利于表现两人之间深厚而持久的邻里

情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T2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

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处古上第,签

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

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冬后羊,辞之累日。阁门吏赍卷就付

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

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目:

“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

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芝朴芋古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

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

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

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日:“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

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目:“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

府。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B.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C.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D.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9.A("日"后通常要断开:“朕”是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恐”省略的主语也是

“朕”,前面要断开;“可悉意辅朕”省略的主语是“你”,指王安石,前面要断开;“庶

同济此道”省略的主语是“你和我”,我们君臣二人。因此选A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中

央政府(朝廷)的考试。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这是撰

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敕,也写作“就”,告诫的意思,“敕”作为一种文书,在古代常用于帝王训斥或

贬责臣僚。

D.翰林学士,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

宋翰林学士承唐制,掌制诰。

10.C(敕,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他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文思敏捷,文章

第12页共15页

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王安石不求腾达,不恋官场。朝廷多次想提拔他,给他美差,但王安石多次拒绝,

还曾经为了逃避任职,躲藏到厕所里。

C.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

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王

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最终遭到贬黜。

11.D(“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错,这是别人对王安石的诬陷,天旱不可能是某个人

招致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5分)

(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5分)

12.(1)皇帝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由是,因此;甫,

才;即,就任,登上;命知,担任。)

(2)只不过后世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那是太高深的不能赶上的罢了。

(学者,学习的人;通知,透彻地了解;及,赶上。)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一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

章动笔就像飞一样,初看好像漫不经心,写成以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写得精妙。友人曾巩,

拿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誉。他考中进士,并排名前列,担任淮南签书判

官。不久在集贤院当值。在此之前,掌管图书、编修国史的官署屡次下命令,王安石屡次推

辞:士大夫认为他对世间的一切不再留恋了,因没能亲眼见他一面而感到遗憾。朝廷每当想

要把好的官职委任给他时,都担心他不就职。第二年,担任同修起居注,连续几天推辞。阁

门更拿着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阁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

避;阁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阁门吏,将敕令送还;他上奏章推辞至八九

次,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诏事务,检察在京的各种刑事案件,从此之后,不再辞官。神宗在

颍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讲述的事情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

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皇帝因此想见见这个人,

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征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才

来到朝廷。入朝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应首

先选择治国的方法。”皇帝问:“唐太宗怎么样呢?”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

舜,为什么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为呢?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洁而不烦琐,非常简要而

不曲折,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烦难。只不过后世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那是太

高深的不能赶上的罢■了。”皇帝说:“爱卿可算是责难国君了,朕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

没有办法助你实现这个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辅佐朕,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国大业。”

熙宁二年二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久旱不雨,饥民流离失所,皇

帝忧愁的神色表现在脸上,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

灾和旱灾是经常会遇到的,即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

是应当修好人事来应对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将他所见到的流浪百姓扶老携幼的困苦状

况绘制成了图画献给皇帝,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所导致的,去掉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

慈圣、宣仁两位太后流着眼泪对皇帝说:“王安石搞乱了天下。”皇帝也开始怀疑他,于是

罢免了他的参知政事,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知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第13页共15页

赤壁(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这两句诗具体描写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开篇即气势逼人。

B.“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表明,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

赤壁予以高度褒扬。

C.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乌鹊寒声”等描写内容可以推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

时候恰逢深秋时节。

D.袁枚作诗论诗崇尚“性灵”,而“性灵”的审美价值核心是彰显独特的个性,诗体现了

浓厚的个性色彩。

13.A(“具体描写”不准确。本联属于概述。)

14.尾联所用的“吹箫客”和“乌鹊”两个典故,分别出自哪篇传世诗文?尾联表达了样的

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4.第一问:“吹箫客”出自苏轼《赤壁赋》,“乌鹊”出自曹操《短歌行》。(2分)尾

联的意思是说,我这次来赤壁并没有带着吹箫的友人为伴,所以只能听到安静的夜里有乌鹊

在凄凉啼鸣。(2分)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也暗含着得不到英明君子赏识、才华无法施展

的失落抑郁。(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两句景物描写,气势磅礴,沉郁

悲凉,抒发出了韶光易逝的感怆。

(2)《赤壁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