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DB14T-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DB14T-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DB14T-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_第4页
DB14T-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LB.□XXXXX-XXXXDB14/T777—2024目次TOC\o"1-1"\h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产地环境 15播前准备 16播种 27田间管理 28病虫害防治 39收获 310生产档案 4附录A(资料性)生产档案 5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14T/777—2013《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与DB14T/777—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术语与定义”(见第3章);——更改了“气候条件”中的无霜期指标(见4.1,2013年版3.1);——删除了“土壤条件”中的二级要求(见4.2,2013年版3.2);——更改了“整地”中的内容(见5.1,2013版4.1);——更改了“品种选择”中的内容(见5.2,2013版4.2);——更改了“种子处理”中的内容(见5.3,2013版4.3);——更改了“播期”中的内容(见6.1,2013版5.1);——更改了“播种方法”中的内容(见6.2,2013版5.2);——更改了“中耕除草”中的内容(见7.2,2013版6.2);——删除了“底肥”中的内容(见7.3.1,2013版7.1);——增加了“追肥”中的内容(见7.3.2,2013版7.2);——增加了“抗旱剂”中的内容(见7.3.3);——删除了“防治原则”中的内容(见8.1,2013版8.1);——增加了“物理防治”中的内容(见8.3);——更改了“枯萎病”中的内容(见8.4.1,2013版8.4.1);——更改了“炭疽病”中的内容(见8.4.3,2013版8.4.3);——更改了“细菌性疫病”中的内容(见8.4.4,2013版8.4.4);——增加了“双斑萤叶甲”中的内容(见8.4.5);——增加了“生物防治”中的内容(见8.5);——更改了“收获时间”中的内容(见9.1,2013版9.1);——更改了“脱粒”中的内容(见9.2,2013版9.2);——更改了“贮藏”中的内容(见9.3,2013版10);——更改了“生产档案”中的内容(见10,2013版11);——更改了“附录A”中的内容(见附录A,2013版附录A);——删除了“附录B”中的内容(见附录B,2013版附录B);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本文件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本文件由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郝晓鹏、王燕、董雪、赵建栋、穆志新、畅建武。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3年首次发布为DB14/T777—2013《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旱地红芸豆栽培技术规程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旱地红芸豆栽培的产地环境、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生产档案。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境内旱地红芸豆的生产。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4404.2粮食作物种子第2部分:豆类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气候条件选择≥10℃的年积温在2300℃以上,无霜期≥110d,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冷凉区域。土壤条件选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非连茬的土壤。要求pH值7.5~8.5的土壤为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规定的要求。空气条件产地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规定的二级要求。播前准备整地前茬收获后,在土壤封冻前进行灭茬、旋耕,耕深20cm~25cm,后耙耱镇压一次,以利于蓄墒;次年春季播种前3d~5d施入底肥并旋耕镇压,耕深10cm~15cm,使地面平整疏松,以利于保墒。品种选择选用高产、抗旱、抗病、抗逆和商品性好,且适应当地旱作条件种植的红芸豆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2的要求。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d~3d,用2.9%吡唑酯·精甲霜·甲维种衣剂进行包衣,用药量为1:100。播种播期当10cm地温稳定通过12℃时播种。播期应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确保秋季正常成熟的前提下应适当推迟播期,以使红芸豆的花荚期与雨季相遇,有利于增产。播种方法采用覆膜播种覆土镇压一体机宽窄行穴播,以增温保墒。地膜幅宽70cm~80cm,膜上种植2行,行距35cm,穴距28cm~33cm,每穴播种2粒~3粒,膜间行距60cm~65cm。播种时应当根据土壤墒情,当墒情好时应浅播,播深4cm~5cm,干旱较为严重时,应深播,播深在6cm~7cm,以利于出苗。在墒情较差时,应增加播深和播种量,以保证苗全。播种后应对播种地块进行检查,以防止漏种、跑墒。田间管理放苗、查苗补缺出苗后及时进行查苗、放苗,缺苗及时补种。中耕除草播种后将45%精异丙甲草胺100mL/666.7m2~130mL/666.7m2,兑水30kg~40kg,于土壤表面喷施,进行化学锄草;第一次中耕在第一片复叶出现时,采用微耕机进行膜间锄草并覆土以保墒;植株3片~4片复叶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中耕。施肥底肥均匀施入尿素16.7kg/666.7m2~20kg/666.7m2(按46%折算,N7.7kg/666.7m2~9.2kg/666.7m2),过磷酸钙40kg/666.7m2~53kg/666.7m2(按12%折算,P2O5为4.8kg/666.7m2~6.4kg/666.7m2)。追肥鼓粒期用磷酸二氢钾0.1kg/666.7m2~0.2kg/666.7m2,兑水30kg~40kg,叶面喷施。抗旱剂苗期和花荚期采用1.4%复硝酚钠15mL/666.7m2,兑水30kg~40kg,叶面喷施,增强抗旱和抗逆性。病虫害防治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T8321和NY/T1276有关规定。不得在疫区调种。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增强抗病能力。合理轮作,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及时清理带病枝叶,集中销毁。物理防治双斑萤叶甲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于每日晚21点至次日早上7点诱杀,一般3d~7d清理一次残体。化学防治枯萎病采用种衣剂防治,药剂使用方法同5.3。根腐病防治方法同8.4.1。炭疽病用80%的代森锰锌50g/666.7m2~70g/666.7m2,兑水30kg~40kg,在播种后40d进行第一次喷药,隔7d后进行第二次喷药。细菌性疫病用20%噻锉锌60mL/666.7m2~80mL/666.7m2或3%中生菌素25g/666.7m2~30g/666.7m2,兑水30kg~40kg,在播种后40d进行第一次喷药,隔7d后进行第二次喷药。双斑蝇叶甲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g、50%辛硫磷乳油20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666.7m2,分别兑水30kg~40kg,叶面喷雾1次~2次。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七星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发挥天敌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收获收获时间当叶片凋落,豆荚变硬且成黄白色时即可收获。收割后在场上晾晒3d~5d。脱粒选择晴天,采用红芸豆脱粒机进行脱粒、脱粒后晾晒,防止霉烂、变色。贮藏红芸豆籽粒含水量低于13.5%可入库储藏。生产档案应详细记录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建立红芸豆生产档案,档案保存2年以上。记录内容见附录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