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单元,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主题解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考点一:掌握五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适当运用议论、抒情和说明。1.记叙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发丝,要重点掌握记叙顺序和记叙人称。(1)记叙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2)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①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给读者,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③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可使作者置身情节之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也可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同时,读者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1)从描写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从描写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描写。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展开故事情节;为下文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思想。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3)从描写的宏观、微观性来看,可分为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其中以对细节描写的考查为主,对场面描写的考查较少涉及。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以及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3.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服务的。善于抓住议论,分析它与记叙、描写的关系,能较快地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中的议论能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述;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深化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的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4.抒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理),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情感。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节奏明快;感情直露,容易把握。间接抒情的作用: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蕴涵深厚;情与景(事、物)交融,情浓意深,感染力强。5.说明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是为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把事情讲得更清楚,同时也为中心服务。一般来说很少涉及此知知识点。考点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一、词语角度运用……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准确/形象地写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表达了……的感情。二、修辞角度:运用……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或人物……的特点/品质/精神,表达了……的感情。修辞手法赏析思路比喻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拟人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夸张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的xx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排比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xx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反复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xx内容,增强了表达效果。反问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发人深思。设问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xx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三、描写角度1、人物描写角度: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方法,通过……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或心情,表现了……的人物<品质或表达了……的感情。2、景物描写角度: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衬托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或特点,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3、场面描写角度:通过描写……场面,表达了人物……的感情或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四、句式角度:这是一个xx句,具有……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着作者的深意。◆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设问句:自问自答,加强所表达的思想,引发思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便于抒情,感情强烈。重复或回环句:反复强调,加强气势。.长短或整散句:错落有致。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对称句:引人注意,句式整齐)五、表达方式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交代了……(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六、表现手法角度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表现了事物或人物……的感情或特点,突出强调了……,起到了……的作用。主题阅读一、主题阅读仙堂戏院林清玄①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②有时候回乡,我会情不自禁地散步到仙堂戏院那一带去。戏院外等着捡戏尾的小学生,【A】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咿呀作响的老旧木门,然后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③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衣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④那时戏院不卖儿童票,小孩只要有大人带着就可以免费入场。【B】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和善的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脸皮那么厚,如果有人带我看电影,叫我唤他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⑤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法国导演特吕弗的自传电影,知道他小时候也有偷海报、偷剧照的癖好,长大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导演。想想当年和我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桑田之叹。⑥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不知电影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大家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挑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我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的月考我也没有参加,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在椅子上都坐不住,但我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放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因此单调了不少。⑦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有了彩色电视机,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机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节目还是免费的——这一点对勤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拍苍蝇打发时间,老板只好另谋出路。⑧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经历着惨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中的节目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获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⑨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的外貌变了,竹子做的长条凳被沙发椅取代,铁皮屋顶成了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天花板,铁铸的大门代替咿呀作响的木门。它的许多历史痕迹都被抹去了。当然,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的海报、剧照不予追究。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⑩我至今爱看电影、爱看戏,总希望每部戏都有圆满的结局,可以说是从仙堂戏院开始的。而且我相信这种传统一直保留下来,总有一天,吾乡说不定也会出现一个特吕弗,那时即使丢掉万张海报的代价也都有了回报——这也是我对仙堂戏院一个乐观的期待。1.跟随作者的记忆,追寻戏院变迁史,完成思维导图。2.文章的语言充满趣味,请与比照材料进行对比,说说原句好在哪里。典型原句比照材料我的看法【A】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咿呀作响的老旧木门,然后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老旧木门,进入戏院。①【B】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不放弃,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②3.小语与小文研读本文时产生了一些争议,请你深入文本探究,帮助他们说明看法。本文以电影为主线,第⑥段写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觉得呢?我觉得不能删,因为(1)哦,我明白了,难怪作者会有“沧海桑田之叹”,我觉得作者是在叹(2)4.阅读文本,结合第⑨段画线语句和出自《社戏》的链接材料,谈谈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二、(2023下·湖北咸宁·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应有艾袁学骏①每逢端午节将到时,我都会吃粽子插艾草。好像端午节只是这样,没有别的习俗了。今年朋友送来了几支艾草,我便想到了儿时。②每逢这天清早,父母都让我去野地里折些艾草,插到街门屋门上,如果门板或门楣上没法插,就把它斜插在门环上。好在我家北房的老榆木门,从上到下布满了或深或浅的纹络,一部分木质被风雨剥蚀掉了,便形成了一道道沟壑。这正好方便插艾,我便在榆木门的上上下下插起来。回头一看,门上绿绒绒的,平添了几分生机,自己的心情也快活起来,去地里折艾踩两脚泥的不悦也忘记了。每次出门找艾,母亲都说晚上煮的粽子还热呢,我便去厨房,一手抓起了两个粽子,一边走一边解粽叶,一边吃着。那枣是自己枣林里的好枣,那米是父亲在地边上种的几拢黍子,碾去糠皮就变成了黄米。端午节包粽子用它,甜而粘,和红枣放在一起,就成了过年过节时才能尝到的稀罕物。当我找到艾草时,两个粽子也吃完了。回到家我插完艾,母亲就问那粽叶呢,我说扔到路上了。母亲便不高兴地说,那是从集上买的,一毛钱一斤,吃完粽子要留下它下年还用。这样一说,我那快乐的心情又沉下来。我们兄弟姐妹多,一个钱掰八瓣来花,那几绺老粽叶母亲当然也珍惜。于是我决定去拣回粽叶,父亲却说算了,一会儿我去地里拾回来,你上学走吧。一进校门,发现我们教室门吊上、老师宿舍门楣上也挺着几支绿绒绒的艾。③曾经听母亲和姥姥说过多少遍了:那艾是艾虎,能辟邪驱鬼,插上它们鬼就吓跑了。我听了总是心里有些发毛,觉得屋里院里好像有什么看不见的鬼怪瞄着自己。这一夜我做了一个梦,看见那些艾草变成了老虎和刀枪,它们在我家各个门口站岗放哨,有一个怪物想进来,那老虎一下子就把它吞了。所以我相信了母亲的话,坚定了端午时要插艾的说法。④后来又听一老人说,端午插艾是明朝燕王扫北留下的事。当时燕王为了除掉小皇帝侄子,往北一路追,一路杀人,宁错杀一千不放走一个。有一天燕王杀到村边,看见一个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大孩子,用手拉着一个小孩子,与平常人背小领大的习惯正相反,一问得知背着的不是亲儿子,手里牵着的才是亲儿子,他认为这是一个贤慧的义妇,一定要保护她。于是用宝剑在路边砍了几根艾草,亲自递到女人手里说:“你插到你家门上,就不会有人去杀你们了。”又转身命令兵将们,“今后凡是门上插艾的人家,都是好人,一律不准伤害!”第二年端午时,人们想到艾能保护一家平安,就又去野地里采艾插上,渐渐形成风俗。听了老人说的故事,我心里好像又明白了许多,古书说艾草、菖蒲可避兵鬼,这就是避了刀兵之害。插艾的来历,虽然说法不一,主要情节一样。⑤几十年后,端午节一下子成了城里人放假的国家大节,吃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带香包的节俗又被提了出来。特别是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报道中,灾区过端午吃粽子的镜头很多,节日的气氛似乎比平时更为浓厚,都说要过一个最有意义的端午节。我还从电视上发现,灾区帐篷里的饭桌上,还有碧绿的艾草挺立在瓶中。似乎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决定了越是大难降临越会化悲痛为力量,越是要用最传统的文化充实自己,证明他们珍惜生命,显示人们第二次重生后的心气。灾区的节日物品既然连艾草都有了,那么其他的更不会缺少,锅里碗里、桌上桌下比往年更丰盛,人们的欢笑声比往年更响亮,更发自内心。那么这种艾,便承载着人间真情,人间的大爱,无边的至爱。⑥除了精神层面的理解,现代科研也证明,艾叶能够抗菌抗病毒,净化空气环境,还能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和抗血凝,镇静与抗过敏,护肝利胆。⑦利用天然的艾草,吃着粽子讲着插艾的故事,真又是一件惬意的事情。⑧艾即爱,我们年年过端午,年年端午应有艾。(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2期,有删改。)5.全文围绕“艾草”风俗记叙了四件事,仿照示例,运用六字短语概括事件。——梦艾草信习俗————插艾草显精神6.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这样一说,我那快乐的心情又沉下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2)灾区帐篷里的饭桌上,还有碧绿的艾草挺立在瓶中。(该句中“挺立”有何表达效果?)7.说说你对题目“端午应有艾”的理解。8.参照示例,任选《社戏》《安塞腰鼓》《灯笼》中的一种民风或习俗,表达你的理解。示例:灾区帐篷里的艾草,彰显中国人坚忍不拔的性格。三、(2023下·福建漳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到山水间
刘成章①小时候常听人说:“二月二,龙抬头。”抬头做甚?不得而知。今天的孩子们,恐怕更是难以明白。那么,我打个比方吧。飞机一旦抬头,就是要起飞了。龙也是这样,抬起头就要一冲上天。②龙行天上,大地回春。雨润江南树,那是烟雨;风吹塞北河,那是熏风。布谷鸟一声一声地叫个不停,昆虫都从土里钻出来,互相点点头,打打招呼,然后叙说着春天的故事。③烟雨熏风春来了。春是被万物呼唤来的,一来就是朝霞灿烂。④大黄牛只顾欣赏自己踩下的阔大脚窝。柳树梢头的喜鹊问柳树,是不是该泛绿了?蒲公英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却抢了春的先机,它放松地绽开大方而又谦虚的花,像暗夜忽然点亮的灯,而且这灯很多,很亮,一盏一盏地闪耀,好不炫目。⑤春来了,所有热爱春的人,都心旌摇曳,想去踏春。⑥我拄着拐杖,也和年轻人一起去郊外。一畦春水浇着春韭,就像浇着杜甫笔下的唐诗。而那些麦苗,已经在不失时机地返青。麦田旁,酥软的泥土享受着阳光的爱抚,冒着丝丝缕缕上升的阳气,人们正在清理去年残剩的庄稼根茬。这儿那儿的荠菜,散发着亘古就有的清香,使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挖上一些,以吸纳大地赐予人的丰沛元气。附近一棵棵树木的梢头,早来的春风正在那儿戏闹,它们摇动着,抖落了厚厚的尘埃。我知道,每棵树木的枝干里,都有一条消了冰的河,它们在奔流,在喧响,在演奏充满活力的春的乐曲,从而向着繁盛的夏季勃发。⑦春来了,我们举手向她致意,和她紧紧拥抱,在烟雨熏风之中。⑧我居住在京城的一个大院里,院中湖上的薄冰早已融化,人们也脱去了臃肿的羽绒服。许多童车重新聚集在湖边,童车上是牙牙学语的孩子们,阳光打在他们的眸子上,眸子里尽是滟滟天真。院门外又支起了理发摊,我坐下请师傅给我剃头。春阳、春风,无阻无隔地照射我、轻拂我。一只乳燕从空中款款飞来,环绕在我头顶,让人满心欢喜。⑨“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多么传神!现在,红杏还未开满枝头呢,但许多地方早已热闹起来。⑩最热闹的要数微信朋友圈。朋友圈就像一个成百人、上千人居住的山坳,走进这山坳,有平房,有竹楼,有窑洞,还有四合院。举目望去,家家门上还闪耀着过春节时贴上的红彤彤的对联。古时候,二月二也叫做开笔节。在朋友圈里,人们早已开了笔,争着展示春光,笔下带着春风。⑪我看见了云南楚雄的赛装节,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男女老幼都穿着艳丽的彝族服装,赛装赛美。仅是姑娘头上戴的鸡冠帽,就让人看得心醉神迷——在奇美的“鸡冠”上,用细毛线绣出了朵朵牡丹花、山茶花、蝴蝶花。人们载歌载舞,“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皓月当空”。⑫我看见了陕北的许多地方都在闹秧歌——这个“闹”字,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脉相承——打腰鼓,跑旱船,踢场子。人们都说,那是多年不见的景象了。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塞外小城榆林,这些年GDP持续高增长。小城刚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运用匠心巧思,歌赞着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⑬在这些红火热闹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腮帮子一鼓一陷的唢呐手,他们真情投入,尽情地演奏,向着蓝天,向着春光。(选自《光明日报》)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开篇,既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B.文章用白描手法勾勒一幅山水春景图,奏响一曲春之交响乐,春意盎然,令人心生欢喜。C.文章两次写“春来了”,看似不经意的重复,却隐含递进关系,是作者谋篇布局的需要。D.与《安塞腰鼓》的磅礴大气不同,本文写得温婉细腻,显示出刘成章语言风格的多样性。10.人们如何迎春?请简要概括。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雨润江南树,那是烟雨;风吹塞北河,那是熏风。布谷鸟一声一声地叫个不停,昆虫都从土里钻出来,互相点点头,打打招呼,然后叙说着春天的故事。(1)赏析加点词语:(2)从句式角度赏析句子:12.文中画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13.作者为何认为“陕北闹秧歌”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脉相承?请联系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链接材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刘成章《安塞腰鼓》四、(2023下·河南平顶山·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乡村五月节雷长江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乡下人习惯称作五月节。②每年这个时候,小村都被夏天的色彩点缀得异常美丽。远处青青的群山、萧郁的树林,近处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溪流,还有那蔚蓝澄澈的天空,宛如一幅水彩画。③我喜欢过五月节。不仅仅是因为季节带给小村心旷神怡的景色,更多的是小村节日里那浓厚淳朴的乡俗深深吸引着我。记得小时候,农历五月头几天,奶奶就在彩纸、彩线、青麻和针线筐萝堆里忙活开了。她戴着老花镜,在炕头上盘腿而坐,嘴里哼着歌谣,手里忙着活计——用红、黄、绿3种颜色的线做主线,再配上另外两种颜色的线,把它们拧在一起做成五彩线;把碎红布剪成娃娃型的小布人和桃心;用黄色的布做成一个个小粽子;用青麻和彩线扎成好多把小笤帚。奶奶的手非常巧,她可以把彩纸折叠成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纸葫芦,底下再配上彩色的灯笼穗子,有细直的、有弯曲的,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无论长短曲直,和纸葫芦拴在一起都是那么合适、那么精致。每一件小东西都堪称艺术品。④然而最难忘最有趣的是五月初一的清早。天还蒙蒙亮,我们一群小孩子就被奶奶唤醒,去郊外树林里拔艾蒿和蒲草棒棒,割些柳树枝或桃树枝带回家,用来装扮我们的篱笆小院。⑤五彩线是初一的前一天晚上挂在外面接了一宿露水的,然后系在我们的脖颈、手腕、脚腕上的。小布人、桃心、小粽子和小笤帚拴在一起系在胸前。奶奶一边打扮我们,一边念叨,说这样可以逃避灾难,大吉大利。我们甭提多高兴了,站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别说,我们这群娃娃戴上彩色项周、手镯、脚镯,还真的好漂亮、好神气。⑥奶奶把带着露珠的艾蒿分成一束一束的,插满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她常常喜欢在脑后的发髻上也插上一两枝嫩嫩的艾蒿,于是整个小院都弥漫着艾蒿那特有的香气。然后她把那些色彩鲜艳的纸葫芦和小笤帚绑在那些割来的柳树枝或者桃树枝上,别在高高的门楣上。房门、院子的大门,都因奶奶的装扮显得很古朴很雅致。听奶奶说那就是让灾难都从此门流走,逃走。那个小笤帚也能将那些歪风邪气、不如意、疾病什么的,都扫得干干净净,一年四季都平安。⑦五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游子们通常都要赶回家和父母一起过节。正值初夏,田野里是刚刚定植的小苗,远望一片碧绿。篱笆院子里的蔬菜也都绿意盎然、水水灵灵的;井沿旁、窗台前的那些花儿争先恐后地开出春天以来的第一茬花朵,颜色艳丽、花朵硕大。乡下的各家小院都插上了艾蒿,门楣上也都别上了柳树枝或桃树枝,上面拴着五颜六色的纸葫芦,微风拂过,纸葫芦和漂亮穗子轻轻飘荡。乡村小院显得不同寻常,五月节的气氛也更浓了。⑧五月节吃粽子是民俗。粽子通常是在五月初一就开始包的,粽子有江米的,有大黄米的,也有两掺的,米要先浸泡上几天,只有那样煮熟了才黏。粽子叶有新鲜的绿色的苇子叶,也有晒干的,包粽子时要煮一下,然后用清水洗几遍。煮粽子要用文火,煮的时候还常要煮些鸡蛋,吃与粽子同煮的鸡蛋不肚子疼。我不知道这有没有什么根据,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吃粽子时要蘸着白糖或者红糖,有的在粽子里面放上大枣,很是香甜。⑨午饭过后,奶奶告诉我们把系在脖颈上和手脚上的五彩线剪下来,扔到车道上,让车轮从上面碾过,以后就不会疾病缠身了,万事都顺心如意。但愿她的祈祷都能应验。⑩时至今日,又要到五月节了,窗前的芍药又开出一茬艳丽硕大的花朵,老家屋后的那丛丛艾蒿又郁郁葱葱起来。淡淡的幽香中,我仿佛又看到脑后发髻上插着艾蒿的奶奶向我走来,可是她再也不能给我扎那些玲珑的小玩意儿了,但那些古朴有趣的乡俗仍记忆犹新,就像是在眼前一样。⑪这几天,妻子正想着在五月初一给女儿扎五彩线和小笤帚呢,我也正准备着在初一那天早晨去郊外拔些艾蒿回来,也照着过去奶奶那样装点我们的小院,清清静静、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地过一个安乐祥和的五月节!(刊载于2022.6.1,有删改)【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14.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儿时家乡五月节的哪些习俗?请简要概括。【任务二:赏析表达效果】15.结合选文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任选一句作答)(1)远处青青的群山、萧都的树林,近处碧绿的田野、潺潺的溪流,还有那蔚蓝澄澈的天空,宛如一幅水彩画。(2)她戴着老花镜,在炕头上盘腿而坐,嘴里哼着歌谣,手里忙着活计——用红、黄、绿3种颜色的线做主线,再配上另外两种颜色的线,把它们拧在一起做成五彩线。【任务三:揣摩人物心理】16.朗读技巧阅读课上,老师让你有感情地朗读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你打算用明快活泼的语调进行朗读,请你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同时,请发挥想象,从儿童视角出发描述当时“我”的心理。奶奶一边打扮我们,一边念叨,说这样可以逃避灾难,大吉大利。我们甭提多高兴了,站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别说,我们这群娃娃戴上彩色项圈、手镯、脚镯,还真的好漂亮、好神气。【任务四:感悟作者情感】17.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第⑪段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我也正准备着在初一那天早晨去郊外拔些艾蒿回来,也照着过去奶奶那样装点我们的小院,清清静静、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地过一个安乐祥和的五月节!五、(2023下·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桃花鼓声安塞刘成章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乘车去安塞。安塞路不好走,因为西川河弯弯曲曲,常常挡在路上,大小石头在波浪中出没,这可忙坏了司机的双手,时而换高挡时而换低挡,一个同行者喊道:“哎呀,快把人摇得散了黄了!”③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④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⑤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⑥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⑦汽车沿着宽阔的大路飞驰,一路上桥梁飞架,已没有奔腾的河水挡道。大路平如砥,车如响箭飞。路的两侧,有崛起不久的高楼大厦、石箍窑洞。现在的安塞,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⑧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地到我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烘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他们身上腰鼓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⑨打起腰鼓的孩子,腿脚欢蹦;翻转自如的鼓,流苏飞舞;热烈有力的鼓点,声音铿锵。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寒、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⑩早在古代,安塞就有“上郡咽喉”之称,常有重兵把守。在解放战争中,安塞出过一支英勇善战的游击队——塞西支队,1947年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正是在真武洞。有人说,冲着安塞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山大峁一声喊,随时都会出现九路烟尘、八百悍将、三千五百雷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腰鼓艺术,哪能不高迈劲健、威震八方?⑪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批注一:开篇以神秘的真武洞传说写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批注二:一篇好作品的产生需要恰如其分的时机与心境。批注三:第二次来到安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腰鼓也变成安塞的标志。批注四:文章写桃花鼓声安塞,为什么要写到安塞的历史?18.理清文章脉络,梳理作者与安塞的不解之缘。①,着迷安塞→写作品观击鼓,采风安塞→②,回忆安塞→新时代再受邀,重游安塞→鼓声中忆往昔③19.课文《安塞腰鼓》与本文都有对击鼓场面的描写,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二者相同之处。《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桃花鼓声安塞》:“打起腰鼓的孩子,腿脚欢蹦;翻转自如的鼓槌,流苏飞舞;热烈有力的鼓点,声音铿锵。”20.文章写桃花鼓声安塞,为什么要写到安塞的历史?21.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这句话的理解。22.改革开放使许多城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腰鼓成为安塞的城市名片,请从下图中选择一个能够代表深圳精神的城市名片,并说明理由。链接中考链接中考社火迎春乔忠延①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②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动,却也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③欢声笑语最响亮、最激昂的时刻,一准是在跑鼓车。两架鼓车,两拨后生,在跑道的左右分别就位。每架车上竖一面大鼓,一个壮汉手持鼓槌牢牢站定。车前一个彪形大汉早已双手掌住车辕,辕把前十个小伙子甩掉棉袄,拉起襻绳,一律弓步待发。一声炮响为令,随着周边众人的呐喊,眨眼间两架鼓车如离弦之箭,窜出好远。车上鼓手猛擂,车下后生猛跑,争先恐后,只为拔得头筹。跑得浑身冒汗仍在猛跑,跑得头冒热气仍在猛跑,这班人刚刚跑得吁吁气喘,已有人钻进拉车的行列飞速替换。鼓车过处地上轰隆隆震荡,身边风声呼啸,耳畔山呼海啸,恍若地动山摇……④突然静了下来,静得鸦雀无声,这一准是开始登天塔了!天塔是用板凳当场搭建的高台,左一条右一条,横一层竖一层,层层摞高,摞高,搭建者已站在高空飘摇了,板凳还在摞高。仔细看,不是人在飘摇,而是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看看,称作天塔毫不夸张吧?正愁搭建者如何下来,忽然如风摆杨柳,人已顺着塔边滑落在地。不待喝彩声响起,四只色彩亮丽的“雄狮”,早蹦跳出人群,沿着天塔四个角同时上攀。攀一层,勾腿侧身,面朝天空摇头晃脑,似乎在抒发凌云之志。再攀一层,背负蓝天,朝下观看,犹如展翅大鹏俯瞰人间。不觉然,四只“雄狮”已蹦跳上天塔的顶端。看看那高耸云天的架势,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表演者艺高人胆大,观赏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⑤孩提岁月看过无数次跑鼓车、登天塔,只觉得过瘾、刺激,却丝毫不明白父老乡亲为何要玩这一把心跳?年事渐高,阅世渐多,逐渐悟出这跑鼓车、登天塔,是乡亲们满腔豪情的喷发,是在展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⑥白天里的闹社火就够红火了,可夕阳西下后的热闹才更让人期盼。夜里的欢腾要让人看得见,就必须请出灯笼。灯笼是个妙物,既让人看得见,又不让人看得那么真切,迷迷蒙蒙,亦真亦幻。当然,只把灯笼提在手里,是映照不出这样如梦似幻的光景的。于是,长长的竹竿将灯笼挑到梢尖,高高擎起,温润的光色便映亮周围一片。细看,这灯笼妙不可言,不只是椭圆的、四方的,还有用竹子扎成的黄牛、玉兔、骏马……十二生肖云集,装点夜色,散发光亮,映照出醉人的景致。⑦灯笼装饰着社火,社火催化着灯笼。先前是百家百户各自带灯,谁都可以高擎灯笼闹社火、看社火。后来,高擎灯笼有了讲究,谁家新娶了媳妇、新添了人丁、新盖了宅院、新考上大学,才有高擎灯笼的资格。看吧,高擎灯笼的人满脸喜气,观赏表演的人喜气满脸,红红火火,何等壮观!⑧临汾的父老乡亲,把灯笼叫作“高照”。看到此处,你一定理解这称呼的由来了吧?高照,高高照亮了闹社火的场景,高高照亮了烟火人间。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你看那高擎至天塔上的九个灯笼,簇拥一团,散发着温润的红光。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春花簇拥,春花斑斓,交织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秀丽画卷。⑨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23.根据文章第①段写的“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说说临汾人喜欢闹社火这个年俗的原因。24.文章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并通过侧面描写来突显其特征,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活动(事物)侧面描写的句子活动(事物)特征/作用跑鼓车①速度快,场面壮观登天塔头顶上的白云在飘摇;仰头观望的人哪个不敛声屏气,真真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观赏登天塔者却禁不住提心吊胆,手心出汗!②③你看那高擎灯笼追逐鼓车的人群,一路奋跑,蜿蜒成了一条腾飞的火龙;光色映红了每一张仰头观望的笑脸,如同一朵朵绽开的春花。装点夜色,突出欢乐的氛围2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并自选角度做批注。A.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B.可这不知高低的“雄狮”偏偏还要腾空蹦跳,似瑶池摘星,如天马行空。选项:()批注:26.本文行文流畅、衔接自然,多处运用过渡句,任选一处并分析其作用。27.本文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灯笼”,试分析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何不同?【链接材料】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节选自《灯笼》吴伯箫)二、(2022下·江苏无锡·九年级宜兴市树人中学一模)灯笼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课件】财务管理总论
- 《质量保证与控制》课件
- 关于建设智慧水电企业的调研报告
- 2024毕业班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学期教学计划
- 军管大队特勤中队2024年工作计划
- 2024年服装销售工作计划及目标
- 2024初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开头
- 2024春季五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个人精准扶贫工作总结某年扶贫工作计划
- 2024至2030年中国猫砂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食品购销协议书范本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书包作业练习设计附答案(校本班本作业)
- 办公楼无线WIFI竣工验收报告
- 东风公司校园招聘人才测评
- NB-T 10641-2021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现场检测仪
- 诚意金合同协议模板
- 主持人合同协议书范文模板
- 完整版交管12123驾照学法复习题库大全附答案解析
- 2024年达州水务集团限公司招聘历年【重点基础提升】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CJT480-2015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复合塑料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