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古人哲思-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6:古人哲思-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6:古人哲思-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6:古人哲思-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6:古人哲思-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自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学习本单元,自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主题解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文言文专题阅读考点一理解实词的含义▲考查角度1:理解实词【考点阐释】主要考查常用文言实词的积累。一般来说,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课内注释的重点词等被考查的可能性较大。近年来,实词释义的考查形式更加灵活,从单纯考查记忆扩展到文言字词的积累方法,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深度,其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常见题型】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五个考查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现象。其中,前三种是重中之重。3.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考点攻略】语文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如下路路径提升文言诗词解释能力。一是有意识的去积累特殊的文言诗词,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这几类词语是高频考点;二要是要有意识的学习文言诗词积累的常见方法,如语境法、组词法、词性法。变音法、迁移法等;三是增加自己的文言文阅读量,以及进行大声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潜移默化的提升文言诗词的理解能力。首先,注重积累。课内有注释的文言实词必须牢记,因为这不仅是解答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也是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的有力支撑。如果考查课外文言诗词,就需要先在脑海中检查是否有这个词的意象积累,如果有,带入陌生的语语境看是否通顺。其次,巧用方法考查课外文言实词。如果自积累库中没有这个意象,我们可以综合采取词性法、扩词法、语境法等多种方法来应对。比如对加点字词进行组词,多组几个,代入语境看是否契合。第三,培养语感,学会鉴赏。有些考题将实词解释与语句赏析结合起来。【注意】应对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做到熟练掌握才能自如地运用课内迁移法,实在没有印象可以结合组词法和语境推测法临场发挥。▲考查角度2品析词语【考点攻略】解答这类题目,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考点二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积累。考试时主要考查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题型多为选择题,一道题考查一个或多个虚词的意义用法,需要注意的是虚词的理解,要参看句子中实词的意思。【常见题型】1.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2.下列各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解题方略】“实词易训,虚字难释”。同实词相比,文言文虚词的古今继承关系不明显,且用法复杂而灵活。要准确理解文言虚词,需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掌握虚词的不同义项,结合教材整理虚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阅读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方能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首先,文言虚词常见“多词一义”现象,如“悉”、“皆”“咸”均表示“都”的意思。其次,文言虚词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多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之”、“而”、“以”等,虚词均有多个义项。再者,在文言文中,一些文言虚词起断句作用,如句首发语词、“夫”、句末语气词“也”等,另外有一些虚词用于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有一些虚词用一个单音介词表示,两个词的意义,总之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确切理解文言虚词。具体到某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以对照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意义项,整理教材中出现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归纳得出规律。例如,整理教材中“之”的用法,我们发现“之”做动词时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已而之细柳军”;“之”跟在动词的后面时,往往用作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如“下车引之”,“之”做结构助词“的”解时。后面一般是名词,如“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之间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如“汝心之固”;“之”用于时间副词,后面往往为调节音节,不译如“”久之,目似瞑”;“之”用在动词前面,往往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考点三停顿、断句【考点阐释】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断句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因此,它也是中考文宫文阅读考查的基础题之一。常见的题型有两类:选择题,比如“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画线题,比如“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常见题型】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X处)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解题方略】解答断句题,首先要将句子放回语境中,理解其意思,再根据古文句法进行断句。其次,依据句子结构来辅助断句。再者,依据关键字的提示来辅助断句。“矣”“乎”“者”“也”等语气词之后要断开;比如“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一句中有“大家”和“其妻”两个陈述对象,“其妻”前应断开。此外,文言文中有些地方不能断开。地名、官名等不断开,比如“端明殿学士”是官名,中间不可断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出现时,中间一般不断开。考点四翻译句子【考点阐释】主要考查对文言词汇、句式特点的积累以及文句意思的理解。文言词汇一般考查重点实词在语境中的意思语句,一般考查省略句、祈使句、感叹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或者查体现主旨思想的句子。近年来,单一的文句翻译题逐年减少,即使保留该题型,也会降低直译难度,允许适当意译或融入赏析题和内容理解题进行灵活考查。【常见题型】1.要求直接翻译画线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査。2.要求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解题方略】我们在理解所要翻译的文句时,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比如课内同类型句式的迁移,课内相同词汇注释的联想,结合上下文对大意的理解,文中相似句式的类比等等。对文句的翻译必须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直译,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意义完善。做到信、达、雅。文句翻译中,句式现象值得注意,由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与古代不同,所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翻译句子的六个方法及示例其六个关键词是:保留、对应、更换、补充、调序、删除。见下面的技法示例。翻译方法保留一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更换一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注意。还有,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补充一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现象调序一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不译简要口诀:名词要留,无义要删,省略须补,倒装要调,更多时候,用换来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点五内容理解与概括【常见题型】1.填空题。2.为什么要××的原因是什么?3.表达的观点是什么?4.简要概括…… 【解题方略】1.理解类内容(1)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4)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2.归纳概括类(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讲述同一事件或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考点六把握作者的情感【常见题型】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对……,作者为什么会……(激动、忧愤等)?【解题方略】从关键词判断。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句子。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判断。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关键句入手。叙事类文章中那些议论与抒情的句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考点六分析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选文表现了XX怎样的品质?2.简要分析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本文中XX还有什么突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分析【解题方略】1.了解设题特点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这样的优点大体包括:①对现实的态度,如豁达、消沉;②意志特征,如勇敢、果断;③情绪的感性特征,如热情、开朗;④情绪的理智特征,如思维敏捷、逻辑性强。2.关注人物的思想和言谈举止人物的语言、心理、行动均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故分析人物情感应紧扣该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进行。3.关注评价性的句子。我们还可以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人物的所作所为能够反映其性格特点、精神面貌。 积累分析人物的术语人物形象常用词汇正面人物帝王善于纳谏、知人善任、体贴民情、爱民如子……臣子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精于谋划、为人谦让、破案如神……名士情趣高雅、超凡脱俗、桀鹫不驯、多才多艺、博学多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父母勤劳、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视教育……小孩勇敢、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齿伶俐、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人物形象 常用词汇反面人物狡诈贪婪、趋炎附势、背信弃义、沽名钓誉、恃强凌弱、见风使舵、蛮横专断、表里不一、口蜜腹剑、无恶不作、忘恩负义、油嘴滑舌、卑鄙无耻、落井下石、投机取巧、乘人之危、欺上瞒下••…考点七分析写作方法【常见题型】1.本文开头从……说起,有什么好处?2.第X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手法)?3.选文是怎样表现……的?【解题方略】1.明确文言文的体裁中考大多考传记、叙事、写景类文章,不同的体裁写作方法迥异。2.精读文本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如传记类的写了谁,他做了哪些事情。3.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有的中考题还会考查语言赏析类试题,这类题要注意辨析修辞方法。4.根据文体辨析写作方法(1)叙事类的重点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对比、衬托、侧面描写。(2)写景类的注意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3)议论类的重点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要认真组织语言,做到文从字顺考点八比较异同【常见题型】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的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分析。2.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解题方略】1.初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其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考查角度应考策略比较文章内容异同整体把握。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态度具体分析。在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要把握文意,筛选、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章,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比较主旨情感异同正确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之事及文章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把结论与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成答案比较人物形象异同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的人物特征概括语句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比较写作手法异同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其次要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是:使用了……,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比较探究启示异同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考点九迁移运用【常见题型】1.结合选文,谈谈你在……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结合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答题思路】1.迁移拓展类试题这类题往往联系课文进行迁移联想。(1)熟悉课文是前提。这类题一般会针对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要对课文内容较为熟悉,才能顺利答题。(2)抓住相似点进行联想。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出课内外内容的相似点;或者根据课外选文的提示,在课文中寻找相似、相同、相反的内容。2.开放探究类试题这类题或要求结合自身或现实,谈启示或收获;或者针对指定话题,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1)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2)紧扣选文,观点正确。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所持观点、看法不能偏颇过激,甚至错误。(3)注意联系实际。要求联系实际生活的,要从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4)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道理充分,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考点十文意转述【常见题型】此类题为选择题,一般为文中原句转述,或者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整合的转述,转述后有三种结果:(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答题思路】1.培养细心的审题意识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择“不相符的一项”还是“符合的一项”。2.关注难点选项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结合对选项的理解进行比对,得出答案。【注意】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对应的段落,再从该段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话语。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考点十一辨析语言现象【常见题型】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下列句子与文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答题思路】通假、一词多义常常在文言实词中考査,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有时候体现在句子翻译中。这些语言现象有时候也单独考査,一般针对课内选文部分。解答时须了解以下内容。文言文中的语言现象知识点知识储备通假字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某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或者词义扩大,或者词义缩小,或者词义转移,或者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词义缩小,古义是指“妻子儿女”,今义仅仅是指男子的配偶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同一个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如“寻”在“寻向所志"和“寻病终”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观”在“予观夫巴陵胜状”和“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有着不同的含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当作动词来用。如:公将鼓(击鼓)之名词作状语: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如:斗折蛇(像蛇那样)行动词用作名词:本来是动词,在句中当作名词来用。如: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词作名词: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当作名词来用。如:温故(旧知识)而知新(新知识)形容词作动词: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当作动词来用。如:似与游者相乐(嬉戏,逗乐)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怎么样”。如: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如: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指“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特殊句式判断句。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宾语前置。倒装句的一种,如:“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倒装句的一种,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状语后置。倒装句的一种,介词“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如: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被动句。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如: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主题阅读一、主题阅读【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注释】①鹓雏:中国神话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②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③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1.【甲】【乙】两文均选自《庄子》,庄子是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

怒:生气、愤怒。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上:向上。C.或谓惠子曰

或:有人。D.子知之乎

之:代词,指代鹓雏。3.下列对【甲】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一幅鲲化为鹏,鹏扶摇直上,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B.文章将“野马”“尘埃”与鲲鹏进行对比,说明大如鲲鹏便可绝对逍遥。C.结尾处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感慨。D.文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瑰丽雄奇,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去以六月息者也。(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5.【甲】文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阐发了(1)的思想;【乙】文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作者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表明自己(1)的志趣。【答案】1.战国道2.A3.B4.(1)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2)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5.志存高远,追求精神自由鄙弃功名利禄的高洁【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句意: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故选A。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有误,文章将“野马”“尘埃”与鲲鹏进行对比,意在表明大如鲲鹏,小如“野马”“尘埃”都没有绝对的自由,都有所凭借,而非“大如鲲鹏便可绝对逍遥”: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指风。(2)恐,害怕;搜,搜捕;于,在;国,国都。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甲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可知,作者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精神的自由;乙文“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作者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将功名利禄比喻腐鼠,从而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高洁志趣。【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乙]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二、(22-23八年级下·福建厦门·期末)本次研学拟走近苏轼,游访黄州定慧院,请你完成任务。他的作品:[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①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①定慧院:一作“定惠院”。苏轼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乙]记游定惠院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已五醉①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②,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既饮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为异日拊掌③。(节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注]①五醉:苏轼此游在元丰七年(1084),在黄州已经五次见海棠花开,醉饮其下。②市井人:商人。③拊(fǔ),这里指开怀大笑。他的“偶像”:[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6.下列对甲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作于词人初到黄州时,描写了他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B.词的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C.这首词写孤鸿不肯栖寒枝,独宿荒冷沙洲,运用托物写怀表达志趣。D.“幽人”与“孤鸿”一独一孤,同病相怜,表现了诗人的悲观绝望。7.解释加点字。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请循其本结合情境法A循:全矣课内积累法B全:则园已易主成语借鉴法:移风易俗C易: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查阅词典法:①到……去;②适应;③舒适。D适: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B.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C.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D.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9.请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10.再游定慧院,虽仍陷于贬谪黄州的困境,但苏轼的心境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他被贬黄州后心境的变化。11.苏轼喜欢读《庄子》,他说“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请结合丙文谈一谈庄子的什么思想性情影响了苏轼。【答案】6.D7.A追溯;B完全;C变;D去。8.B9.①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②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10.甲诗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乙文中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蔡橘,移种雪堂之西”可见作者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乡土气息。作者乐在其中,洒脱自由。11.丙文中庄子见鱼游而喜,结合庄周梦蝶的故事,表现了他沉醉自然,物我两忘的豁达。这让苏轼在被贬黄州前后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孤高自许到后来的洒脱自由,乐在其中。【解析】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知,诗人借孤鸿抒发自己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悲观绝望”错误。故选D。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写庄子要求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B“全矣”句意: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全,完全。C“移风易俗”意思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易,变。“则园已易主”句意:园子已经换了主人。D“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句意: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适,去。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对话、句子结构成分、习惯句式等断句。“性瘦韧”“筋脉呈露”都是“老枳木”的特点,“如老人头颈”省略主语“老枳木”,是一个表意完整的比喻句。本句句意为:园子里山上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好像老人的头颈。故选B。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①重点词有:子,你;安,怎么。②重点词有:亦,也;市井人,平凡的人;皆,都。10.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理解与掌握。甲诗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作者描写了月夜孤鸿这一形象,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知,作者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乙文中,“每岁盛开,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蔡橘,移种雪堂之西”可见作者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乡土气息。“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表现了作者乐在其中的洒脱自由。1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丙文中,“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写庄子见鱼游而喜,结合庄周梦蝶的故事,表现了他沉醉自然,物我两忘的豁达。这让苏轼在被贬黄州前后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甲诗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和乙文中“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可知,苏轼由最初的孤高自许到后来的洒脱自由,乐在其中。【点睛】参考译文:(乙)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山上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恳请我记下今天之事,作为以后的谈资。(丙)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三、(21-22八年级下·福建泉州·期末)阅读《礼记》二则,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从而庸之:跟着(老师学习)且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庸:功劳。③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目:这里指坚硬的枝节。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⑤说:同“脱”,解脱,脱落。(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学相长也

③及其久也

④然后尽其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B.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C.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D.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失鸣(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②不善答问者反此。(4)两则短文分别告诉我们关于学习上的什么道理?请简答。【答案】(1)味美;增长,增进;等到;全部,完全。(2)D(3)①《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4)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导别人也是一种学习;乙文告诉我们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可使学生学业进步(或:“学生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会教,有好的教学方法和认真的态度,他的学生才会取得更大进步”)【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①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②句意: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长:增长,增进。③句意:等到时间一长。及:等到。④句意:让它的声音响完。尽:全部,完全。(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善待问者如撞钟”是个完整的比喻句,“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是两种情况,形成对比,中间要断开。故断句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第一个“学”,同“敩”,教导;第二个“学”,学习;其,表示推测,大概;谓,道理。②重点词:者,……的人;反,相反。(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主要谈教学相长的道理。根据文中“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等内容可知,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导别人也是一种学习。乙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等内容可知,学生要善于学习,勤于发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学习的。语句“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是从老师的角度来阐述学习的。由此可知,本文主要阐述了学习上学生要善于学习,老师要善于教学,师生间要相互配合,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才会取得更大进步。【点睛】参考译文:【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四、(22-23八年级下·湖南张家界·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各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①更始元年,延①拜②会稽都尉。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③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④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②建武初,诏征为九真⑤太守。骆越⑥之民无嫁娶礼法,不识父子之性,夫妻之道。延乃移书⑦属县,各使男女以年齿⑧相配。(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有删改)【注释】①延:任延,东汉大臣。②拜:授予官职。③高行:高尚的德行。④掾吏:佐助官吏的通称。⑤九真:中国古代行政区,在今越南中部。⑥骆越:古国名,在今广西南部一带。⑦移书:发文书。⑧年齿:即年龄。13.解释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1)讲信修睦

修:

(2)男有分

分:(3)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4)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

还: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15.甲文阐述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乙文则可谓是对这种理想的追求与实践。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将下面图表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答案】13.培养职分,职守兴起返回,回归14.让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青壮年)能为社会效力。15.a.选贤与能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c.各使男女以年齿相配【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2)句意:男子有职务。分,职务,职分。(3)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作,发生,兴起。(4)句意:北方逃难江南的都没有返回中原。还,返回,回归。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使,让;老,老年人;终,终老,终其天年;壮,中年人(青壮年);有所用,能为社会效力。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根据乙文第①段“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可知,其意思是:聘请德行高的如董子仪、严子陵等人,毕恭毕敬地以对待师友的礼节对待他们。可见,这里任延选拔重用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是甲文“选贤举能”的实践。b.根据乙文第①段“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可知,其意思是:对贫困的掾史,他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们来赈济他们。可见,任延用自己的俸禄赈济者,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体现了甲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c.根据乙文第②段“各使男女以年齿相配”可知,其意思是:让男女根据年龄婚配。可见,任延让女子有归宿,体现了甲文的“女有归”。【点睛】参考译文【乙】更始元年,任延任命为会稽都尉。这时天下刚刚平定,道路交通阻塞,北方逃难江南的都没有返回中原,会稽被称为人才多。任延到后,聘请德行高的如董子仪、严子陵等人,毕恭毕敬地以对待师友的礼节对待他们。对贫困的掾史,他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们来赈济他们。建武初,诏命征召他任九真太守。骆越的老百姓没有嫁女娶媳妇的礼法,不懂父亲儿子的天理,夫妇的关系。任延于是布告所属各县,让男女根据年龄婚配。五、(22-23八年级下·广东江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①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注]:①介:披上鞍甲。②褫(chǐ):脱去,解下。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不以千里称也()②才美不外见()③此其受大而不苟取()1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1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用文中的语句填空回答问题。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的优良特点。20.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6.①称道;②同“现”,表露;③随便。17.①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18.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19.一食或尽粟一石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20.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分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不以千里马著称。称:称道;②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露;③句意: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苟:随便。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有:①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②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其:大概,表推测语气;知:懂得,了解,认识。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理清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断句。句意: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本句主语为“乘者”,在其后断开第一处;“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乘者”,因此在前面要断开。故断句为: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19.本题考查文言筛选信息。第一空:根据【甲】文第二段中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可得: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食量很大,这样才能展现自己的“千里之能”。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可得:受大而不苟取和力裕而不求逞。肚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20.本题考查赏析文本主旨和延伸拓展阅读的能力。两文都谈了关于人才的共同道理。根据【甲】文中“‘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和【乙】文中的“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分析,这两处都是表面写马,实则写人,告诉我们要善于识别人才,要重用人才的道理。【参考译文】【乙】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听了称好,说:“你今天说的话非常好。”六、(22-23八年级下·福建三明·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乙】记游定慧院苏轼黄州定慧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①,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②,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③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有删改)【注】①市井人:商贾。②枳木:也称枸橘,果实可入药。③稍稍:全都。(1)根据甲词乙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有恨无人省②稍稍伐去③晚乃步出城东④乃径归(2)下列对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B.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C.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D.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3)联系乙文,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②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4)下列对甲词乙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缺月”“疏桐”“漏断”等景物,构成了一个清亮明丽的世界。B.甲词借鸿“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词人急于得到别人赏识的心理。C.乙文作者特别喜欢定惠院海棠树的繁茂和枳木花色香形的不凡。D.甲词乙文均按时间顺序,写在定惠院寓居和游玩的所见所闻所感。(5)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的心境,与后来到定慧院游玩的心境有所不同。请结合甲词乙文简要分析。【答案】(1)①明白。②砍。③徒步。④径直。(2)A(3)①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②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4)B(5)甲诗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乙文中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蔡橘,移种雪堂之西”可见作者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乡土气息。作者乐在其中,洒脱自由。【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①句意: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省:明白。②句意:主人本来想过一阵全都砍去。伐:砍。③句意: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步:徒步。④句意:于是直接回家了。径:径直。(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每岁盛开”在句中做状语,应断为一处,“必携客置酒”是行为,“已五醉其下矣”是结果,中间应该断开,故可断为: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复:又;访:探访;易:换。②重点词:既:已经;往:去;憩:休息;第:住宅。(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B.“表现词人急于得到别人赏识的心理”表述错误,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故选B。(5)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理解与掌握。结合甲诗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可知,作者描写了月夜孤鸿这一形象,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知,作者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乙文结合“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可知,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蔡橘,移种雪堂之西”可见作者不仅十分熟悉当地风物,而且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极为融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与乡土气息。“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意非人间也”表现了作者乐在其中的洒脱自由。【点睛】参考译文:乙文:黄州定慧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全都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园子。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链接链接中考一、(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北冥有鱼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对楚王问(节选)宋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①欤?何士民众庶不誉②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③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圣人瑰意琦行⑤,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注释:①〔遗行〕有失检点的行为与作风。②〔誉〕称誉,赞美。③〔属(zhǔ)而和〕跟随着唱和。④〔徵(zhǐ)〕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⑤〔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2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水击三千里〔水击:拍打水面〕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海水运动〕C.志怪者也〔志:记载〕 D.抟扶摇而上者〔扶摇:盘旋飞翔〕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乃记之而去 B.其翼若垂天之云/其真无马邪C.化而为鸟/学而时习之 D.去以六月息者也/无从致书以观24.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语义直白,节奏轻快。前句写不避路途遥远,后句写对游览去处的向往与期待,表达了诗人出蜀入楚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B.颔联化静为动,气势不凡。前句摹写轻舟直下,群山后退,平野推移的动态;后句著一“入”字,既写出江水奔腾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C.颈联视角变换,比喻精妙。前句俯视,写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后句仰视,写江面云霞蒸腾,映照的美景宛如海市蜃楼。D.尾联反面立意,物我相融。本来是“我”恋故乡,却偏写故乡的水一路送“我”远行,表面写水的深情,意在写人的厚意,由此点出送友人的离愁别恨。25.下面对《北冥有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在想象中运用比喻。如写鹏鸟展翅“若垂天之云”,生动地表现了鹏鸟硕大无比的身形和搏击奋飞的壮美景象。B.本文在想象中运用夸张。如写鲲鹏身形用“几千里也”,写鹏鸟奋飞用“三千里”“九万里”,均为用夸张手法造成浩大声势和广阔意境。C.本文在想象中运用对比。文中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雾气、尘埃等极小之物,用极大与极小对比,来阐述万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D.本文在想象中寄寓理想。文中的“鹏”无需借助外力,踔厉奋发、自由翱翔,寄寓了庄子超脱万物、志存高远、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26.下面对《对楚王问》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责问,宋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使用比喻说理、类比论证的手法巧妙地为自己辩解。B.宋玉借曲高和寡的故事暗比自己是少有人理解的雅乐名曲,意在表明自己超凡脱俗、卓然独秀的高洁品质。C.《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是流行于楚国的音乐,宋玉指出国人喜爱前者而鄙弃后者,暗讽楚王治国无方、世风日下。D.宋玉把自己比作翱翔九天的凤凰,是世俗之民无法理解的瑰意琦行、超然独处的杰出人物。27.用“/”给《对楚王问》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22.D23.C24.D25.D26.C27.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28.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D.句意:环绕着旋风飞上了(高空)。扶摇:旋风。故选D。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代词,它;B.代词,它的/表诘问;C.连词,表承接;D.介词,凭借/连词,来;故选C。2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点出送友人的离愁别恨”错误,应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故选D。2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无需借助外力”错误,结合“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鹏也要借助外力。故选D。2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结合“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可知,《阳春》《白雪》不是流行音乐;结合“圣人瑰意琦行⑤,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可知,不是“暗讽楚王治国无方、世风日下”,而是表现自己志趣高洁。故选C。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因此断句为: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2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色)”“极(尽头)”等。【点睛】参考译文:《对楚王问》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