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溉农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漆器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这()A.证明了长江流域开始出现犁耕 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可知,当时的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开始”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显然不属于中原文化范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意在说明()A.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D.西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分封制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这反映了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C项正确;宗法制是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而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3.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并后,匹敌,两政,耦国,乱之本也”。这种观念()A.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B.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C.实现了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D.助推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大宗管制小宗,小宗听命于大宗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一国不能有两个君主,东西多了有备无患,但国君多了就会多灾多难,这种观念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种观念会保证统治集团内部团结,排除A项;当时统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D项。故选B项。4.战国时期有一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该学派主张()A.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沿用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守株待兔的故事,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可知韩非子主张顺应时代进行改革,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项正确;A项的意思是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观,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项;D项的意思是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在唐代江南地区,除广泛施用的传统豆类绿色肥种外,人粪、蚕沙等也已作为基肥与追肥使用、甚至有农户通过圈养耕牛积累了大量厩肥。这反映出唐代江南地区()A.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B.先进犁地工具得到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答案〗C〖解析〗材料中“施用的传统豆类绿色肥种外,人粪、蚕沙等也已作为基肥与追肥使用、甚至有衣户通过圈养耕牛积累了大量厩肥”,能够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产量,这属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充分开发土地资源,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先进犁地工具为曲辕犁,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农业生态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6.历代以来有一部分儒者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甚至说他“才高学陋”,“不见圣贤”(程颐)。就连苏轼也说他“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荀卿论》)这主要是荀子()A.强调个人自由,重视道德的价值 B.背离孔子仁爱思想与王道精神C.重视社会控制,发挥自然主义 D.主张人性本善,重视社会教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一部分儒者把荀子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是因为荀子的主张与孔孟有不同的地方。与性善论不同,荀子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强调社会控制,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发挥自然主义,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孟子强调个人自由,重视道德的价值,排除A项;据所学,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隆礼重法”“援法入礼”,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礼学,继承发展孔子仁爱思想,主张仁义,所以没有背离孔子仁爱思想与王道精神,排除B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排除D项。故选C项。7.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 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可以看出在孟子看来,无论国小国大,君主推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想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仁政,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D项正确;在战国乱世,推行仁政,并不能带来富国强兵,排除A项;战国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统一的历史趋势,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孟子对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的总结,排除C项。故选D项。8.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该法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 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D.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鞅颁布“分户令”、“不分异者,倍其赋”,目的是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实施的前提是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手工业的分工,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华夏民族的形成问题,排除B项;地域性商帮明清时期出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左传》记载,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晋战于韩原,晋国大败,“秦获晋侯以归”。晋心腹重臣吕甥假借晋惠公之名召集臣民,宣告“作爰田”,也就是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以此来获得国人的支持,达到迎回国君的目的。这一改革()A.彻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B.利于社会的根本性转型C.得到所有诸侯国认可 D.削弱了晋国的军事力量〖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晋国推行“作爰田”,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推动了奴隶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这有利于推动奴隶制社会解体,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形成,B项正确;晋国这一改革,打击了传统贵族的利益,但没有彻底削弱贵族的势力,排除A项;题干没有显示其他诸侯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国此举,调动了国人参战的积极性,最终迎回了国君,排除D项。故选B项。10.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A项没有谈到“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题干特点,没有谈到目的,排除。故选D项。11.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贯彻不打折扣的“法令行政”,但学者研究发现,在县级官员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占比中,自主行政达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政务处理需结合实情 B.郡县制度初创存在着缺陷C.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 D.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但县级官员自主行政达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秦朝奉行以法治国,政务处理有法令作为标尺。但是,县级官员在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做出一定的变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较低,政务处理结合需结合实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郡县制存在缺陷,排除B项;材料表明县级官员在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做出一定的变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较低,而不是因为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12.新出土秦简记载“新地吏(秦国派到新征服地方的官员)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秦新征服地区的百姓)钱财、酒肉、它物及有卖买假赁貣于新黔首而故贵赋。”直接意思是,禁止新地吏剥削新黔首的财物或者在经济上压榨他们。从新出土的秦简能推断出()A.暴政亡秦历史结论的虚妄 B.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C.秦为统一全国推行新政策 D.在新征服地区推行怀柔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禁止新地吏剥削新黔首的财物或者在经济上压榨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规定,在新征服地方,推行怀柔政策,官员不允许剥削当地的财物或在经济上压榨百姓,D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秦朝的这一怀柔政策,无法得知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也无法得知秦朝是否存在暴政,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这一政策出现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排除C项。故选D项。13.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察举制主要选拔孝廉、贤良之人,使统治者得到了品行优良、才智突出的各类人才,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豪强地主的崛起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种类,看不出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程序,不能得出公平公正,排除B项;科举制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14.晋朝皇室司马氏自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称其祖先盖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领与国王同姓)之苗裔”。这一现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统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 B.各政权间文化交流频繁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 D.英雄崇拜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也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说明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华夏认同,并未提到学习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各个政权的言论,并未交流,排除B项;“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5.据《新唐书》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对府内所属各州刺史有考核、监察之权。在各州刺史处理具体政务的基础上,由都督决策定夺后汇总上报中央。据此可知,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B.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在地方设都督府,都督对辖区内的各地官员有考核、监察权,还拥有地方事务是否上报中央政府的决定权,说明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A项正确;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材料中无法找依据,排除C项;都督有监察权,还有行政权,D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16.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前期,赋税的征发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户进行的。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明朝“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清朝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这说明()A.国家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户籍服务赋税的功能被削弱 D.封建人身束缚逐渐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中期以前,“赋役的征收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户进行的”,即户籍是赋税征收的依据,而唐中期以后,随着“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变化,户籍的作用逐渐被削弱,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国家财政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国家商业政策,排除B项;随着赋税制度的变化,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17.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取代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名称,并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强化与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性事件。(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影响及以后的两大历史任务。(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标志: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任务:“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3)认识: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但秦制存在着自身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结合所学,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思考可知,秦朝创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第二小问标志,据所学可知,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据材料一“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可知,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废置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贡献,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可知,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小问任务,据材料二“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今(中国)。据材料一“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材料二“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和文明发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同时,秦制存在着自身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18.【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材料二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1)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答案〗(1)史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战争。(2)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荣;相对和平的环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等。〖解析〗(1)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唐朝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唐玄宗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战争。(2)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荣;相对和平的环境;根据材料,西域高昌国王、松赞干布等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等。19.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国家治理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同“律”,律令]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王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殊的亲属名册]。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次序]名[占有]田宅,臣妾[奴隶]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显赫荣耀]。——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材料二西汉王朝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例如在西域设立“都护”、北方设立“中郎将”、东北设立“校尉”等官驻地镇守。——龚荫《中国民族政策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军事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措施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政府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答案〗(1)措施:按照军功授爵,取消宗室贵族的世袭特权;严惩私斗。作用: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势力;鼓舞了秦军的斗志和士气;增强秦国国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不同策略)。影响: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西汉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1)措施:依据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得出按照军功授爵,取消宗室贵族的世袭特权;依据材料“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得出严惩私斗。作用:从对贵族的影响分析,得出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势力;从对秦军的影响分析,得出鼓舞了秦军的斗志和士气;从对秦国国力分析,得出增强秦国国力;从军队战斗力分析,得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特点:依据材料“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各自情况,采取不同策略)。影响:从对边疆的影响分析,得出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西汉的统治;从民族融合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分析,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相伴而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的兴衰变化,影响城市的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以及其分布和体系;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和运河体系的发育,影响着运河网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发挥,推动着运河开凿技术的提高和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运河营造了城市,城市推动了运河的不断发展,城因运而兴,运因城而凿,运河与城市一起又推动着运河城市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变迁或改道又会导致运河城市的变迁甚或衰落。——摘编自王明德《大运河与中国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主题:大运河的变迁与沿河城市发展息息相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多建都于北方。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受到挑战,扬州作为长江流域和大运河联系的咽喉,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尤其在安史之乱后,扬州打破坊市限制,出现了繁荣的夜市,经济上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元朝对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运河沿线的非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异军突起。综上,大运河的变迁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大运河的变化对沿线城市的兴衰影响巨大。(“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运河城市对大运河的影响的角度确立主题,只要论述合理均可)〖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可知,材料认为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因此可从“大运河的变迁影响运河城市的发展”和“运河城市的变化影响大运河的发展”两个方面拟定主题并论证。如以“大运河的变迁影响沿河城市发展”为主题,可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和扬州的繁荣”、“元朝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促进北京等一批新城市崛起”等史实进行论证。如以“运河城市的变化影响大运河的发展”为主题,可结合“隋代为了便利洛阳运输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线路”“明清在运河要津淮安设漕运总督加强运河管理和促进运河功能发挥”等史实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溉农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漆器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这()A.证明了长江流域开始出现犁耕 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 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可知,当时的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开始”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显然不属于中原文化范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意在说明()A.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 D.西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分封制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这反映了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元素,C项正确;宗法制是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而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3.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以本制末、以下事上”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并后,匹敌,两政,耦国,乱之本也”。这种观念()A.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B.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C.实现了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D.助推了王权和神权的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经常将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本根”与“枝叶”的关系,认为大宗管制小宗,小宗听命于大宗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并且强调一国不能有两个君主,东西多了有备无患,但国君多了就会多灾多难,这种观念凸显了以族权强化君权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这种观念会保证统治集团内部团结,排除A项;当时统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D项。故选B项。4.战国时期有一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该学派主张()A.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沿用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守株待兔的故事,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可知韩非子主张顺应时代进行改革,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项正确;A项的意思是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观,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项;D项的意思是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体现的是法家的法治观,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在唐代江南地区,除广泛施用的传统豆类绿色肥种外,人粪、蚕沙等也已作为基肥与追肥使用、甚至有农户通过圈养耕牛积累了大量厩肥。这反映出唐代江南地区()A.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B.先进犁地工具得到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答案〗C〖解析〗材料中“施用的传统豆类绿色肥种外,人粪、蚕沙等也已作为基肥与追肥使用、甚至有衣户通过圈养耕牛积累了大量厩肥”,能够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产量,这属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充分开发土地资源,排除A项;江南地区的先进犁地工具为曲辕犁,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农业生态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6.历代以来有一部分儒者冷遇荀子,把他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甚至说他“才高学陋”,“不见圣贤”(程颐)。就连苏轼也说他“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荀卿论》)这主要是荀子()A.强调个人自由,重视道德的价值 B.背离孔子仁爱思想与王道精神C.重视社会控制,发挥自然主义 D.主张人性本善,重视社会教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一部分儒者把荀子排除于儒家道统之外是因为荀子的主张与孔孟有不同的地方。与性善论不同,荀子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强调社会控制,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发挥自然主义,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孟子强调个人自由,重视道德的价值,排除A项;据所学,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隆礼重法”“援法入礼”,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礼学,继承发展孔子仁爱思想,主张仁义,所以没有背离孔子仁爱思想与王道精神,排除B项;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排除D项。故选C项。7.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 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可以看出在孟子看来,无论国小国大,君主推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想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仁政,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D项正确;在战国乱世,推行仁政,并不能带来富国强兵,排除A项;战国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统一的历史趋势,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孟子对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的总结,排除C项。故选D项。8.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该法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 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D.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鞅颁布“分户令”、“不分异者,倍其赋”,目的是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实施的前提是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手工业的分工,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华夏民族的形成问题,排除B项;地域性商帮明清时期出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左传》记载,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晋战于韩原,晋国大败,“秦获晋侯以归”。晋心腹重臣吕甥假借晋惠公之名召集臣民,宣告“作爰田”,也就是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以此来获得国人的支持,达到迎回国君的目的。这一改革()A.彻底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B.利于社会的根本性转型C.得到所有诸侯国认可 D.削弱了晋国的军事力量〖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晋国推行“作爰田”,晋国宫室将大量土地赏赐给国人,作为他们的私产,推动了奴隶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这有利于推动奴隶制社会解体,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形成,B项正确;晋国这一改革,打击了传统贵族的利益,但没有彻底削弱贵族的势力,排除A项;题干没有显示其他诸侯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国此举,调动了国人参战的积极性,最终迎回了国君,排除D项。故选B项。10.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A项没有谈到“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题干特点,没有谈到目的,排除。故选D项。11.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贯彻不打折扣的“法令行政”,但学者研究发现,在县级官员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占比中,自主行政达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政务处理需结合实情 B.郡县制度初创存在着缺陷C.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 D.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为指导政务处理的标尺但县级官员自主行政达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秦朝奉行以法治国,政务处理有法令作为标尺。但是,县级官员在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做出一定的变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较低,政务处理结合需结合实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郡县制存在缺陷,排除B项;材料表明县级官员在处理中央下达的政务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情做出一定的变通,因此法令行政的占比较低,而不是因为中央的监管力度不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员处理政务能力有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12.新出土秦简记载“新地吏(秦国派到新征服地方的官员)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秦新征服地区的百姓)钱财、酒肉、它物及有卖买假赁貣于新黔首而故贵赋。”直接意思是,禁止新地吏剥削新黔首的财物或者在经济上压榨他们。从新出土的秦简能推断出()A.暴政亡秦历史结论的虚妄 B.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C.秦为统一全国推行新政策 D.在新征服地区推行怀柔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禁止新地吏剥削新黔首的财物或者在经济上压榨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规定,在新征服地方,推行怀柔政策,官员不允许剥削当地的财物或在经济上压榨百姓,D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秦朝的这一怀柔政策,无法得知是否得到有效实施,也无法得知秦朝是否存在暴政,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这一政策出现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排除C项。故选D项。13.汉武帝推行以察举制为主体的荐举取士制度,包括孝廉贤良以及异科。所谓孝廉,“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与孝廉相比,贤良更强调被举荐者在才能智力等方面的突出性或稀缺性。据此可推知,察举制在当时()A.推动了豪强地主的崛起 B.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C.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察举制主要选拔孝廉、贤良之人,使统治者得到了品行优良、才智突出的各类人才,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豪强地主的崛起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察举制选拔人才的种类,看不出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程序,不能得出公平公正,排除B项;科举制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14.晋朝皇室司马氏自称:“其先出自帝高阳(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曾雄霸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称其祖先盖有扈(夏初重要部落,其首领与国王同姓)之苗裔”。这一现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统治者照搬夏商政治制度 B.各政权间文化交流频繁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 D.英雄崇拜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也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说明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强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华夏认同,并未提到学习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各个政权的言论,并未交流,排除B项;“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5.据《新唐书》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对府内所属各州刺史有考核、监察之权。在各州刺史处理具体政务的基础上,由都督决策定夺后汇总上报中央。据此可知,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B.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代在地方设都督府,都督对辖区内的各地官员有考核、监察权,还拥有地方事务是否上报中央政府的决定权,说明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A项正确;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材料中无法找依据,排除C项;都督有监察权,还有行政权,D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16.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前期,赋税的征发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户进行的。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以地税、户税为基础,以资产多寡为课税标准的税制。明朝“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清朝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这说明()A.国家财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户籍服务赋税的功能被削弱 D.封建人身束缚逐渐加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中期以前,“赋役的征收主要是依照人丁和家户进行的”,即户籍是赋税征收的依据,而唐中期以后,随着“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变化,户籍的作用逐渐被削弱,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国家财政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国家商业政策,排除B项;随着赋税制度的变化,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17.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取代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名称,并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强化与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性事件。(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影响及以后的两大历史任务。(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标志: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任务:“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3)认识: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但秦制存在着自身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结合所学,从中央和地方两个角度思考可知,秦朝创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第二小问标志,据所学可知,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据材料一“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可知,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废置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贡献,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可知,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不能答“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小问任务,据材料二“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今(中国)。据材料一“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材料二“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和文明发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同时,秦制存在着自身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18.【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材料二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1)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答案〗(1)史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战争。(2)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