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边城》(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边城》(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边城》(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边城》(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边城》教学设计1.了解沈从文及其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乡土文学。2.理清情节,品味人物含蓄、简明地表达内心感情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3.从小说质朴的人物描写、古老的风俗描写方面探究小说表现的淳厚民风,人情和人性之美。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形象,从而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难点:通过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并由此触及对小说主旨的思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很多大作家的笔下,总有一群人,是他的笔墨一直在书写的,也总有一个地方,是他一直念兹在兹的。比如鲁迅笔下的鲁镇、未庄,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韩少功笔下的马桥,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史铁生笔下的地坛,福克纳笔下那个像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或者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小镇……当我们想起这些作家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他们所写的这些地方,包括其中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都成了一个地理、经验、精神意义上的写作符号。就像莫言自己描述的那样:“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这片土地的复杂程度远超现实,而更多属于文学。当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也不例外,写的是沈从文最熟悉的湘西世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那里的小桥,那里的白塔……沈从文将自己的最熟悉的世界,从现实中剥离出来,写一段永远清澈美好的人和故事,做一场美如溪水的梦……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沈从文的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作品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题材:①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②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长篇小说:《长河》2.京派作家群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3.写作背景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4.故事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5.字词正音接壤(rǎnɡ) 蘸酒(zhàn) 老鹳河(ɡuàn) 泅水(qiú) 傩送(nuó)氽(tǔn) 鞶鼓(pán) 踹水(chuài) 碧溪岨(jū) 悖时(bèi)喧阗(tián) 棕榈(lǘ)) 角隅(yú) 睨着(nì) 糍粑(cí)(bā)6.解题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有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7.梳理情节第三章:写第三个端午节,筹备龙舟竞赛。社会环境顺叙第四章:写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巧遇二老傩送插叙第五章:写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大老天保。插叙第六章:写迎婚送亲花轿,引发翠翠的情思。顺叙过渡:有人说,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的确,沈先生一生多经风雨,却一直以达观平和之心处世,其之为文,代表着中国文学最美好的境界;其之为人,突显了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在《边城》里,你可以读到最朴素、最亲切、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能够寻找到一种超于世俗的纯粹的美,能够寻找到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那么,读完小说,让你感动的“边城”美在哪里?三、课中学习任务一:访边城之境1.请找出文章中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作用。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成了一层银色薄雾;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风景古朴、清纯、自然、毫不雕琢、宁静平和,象征了纯净、原始、无污染,远离世俗的尘嚣,俨然一处世外桃源。2.文中主要写了哪些节日和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①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子龙舟竞赛。②端午节,在河中捉鸭子。③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④中秋月夜,青年男女用对歌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风俗完好,民风淳朴,一种淳朴自然的生命形式(和谐、淳朴)。民俗、仪式中的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这些动人的风俗画面,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环水绕之城特有的地方色彩,烘托了湘西人民的生活风貌,渲染了原始、天然的人性美。四、课中学习任务二:遇边城之人文章节选部分围绕翠翠和爷爷,描写了哪些人物关系?他们之间体现了怎样的人情之美?分小组讨论,结合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子进行鉴赏。明确:①翠翠与爷爷——深厚的祖孙亲情先是两人同黄狗进城前一天,祖父就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倘若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但自己只是一个人可不好玩。”(语言描写)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心理描写)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人老了才当守船。”(语言描写)翠翠知理懂事,爷爷和蔼可亲,祖孙相互依赖,情感深厚。②翠翠与傩送——纯真的男女爱情“你个悖时砍脑壳的!”“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语言描写)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心理描写)“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语言描写)翠翠羞涩懵懂,傩送宽厚热情,少年男女的爱情纯洁美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边城》③爷爷与乡邻——淳朴的邻里友情·爷爷与老熟人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动作描写)两个寂寞的老人,在热闹的端午节,一起喝杯雄黄酒,相互关怀。·爷爷与过渡人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语言、动作描写)“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语言描写)过渡人给钱是关怀祖孙两人的生活,爷爷执意不收是忠于本分。·爷爷与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顺顺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对于祖孙两人很照顾。小结:小说展开的是一幅爱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祖孙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的爱。这种种的爱,就如边城的清纯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这种纯洁的无私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人民是淳朴、善良、可爱的,他们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五、课中学习任务三:示美与揭丑在20世纪的中国,同样关注民族品德的作家还有鲁迅先生。对比《阿Q正传》与《边城》,这两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何差异?作者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重建民族品德这个主题的?明确:鲁迅笔下的未庄是一个冷漠、没有些许温暖、同情与爱的世界,未庄的人们对社会最底层的阿Q极尽嘲笑之能事,他们不断地愚弄阿Q。鲁迅从恶的角度加以摧毁,语言犀利甚至尖刻,专注人性“丑”的批判,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个充满人性温情的世界,边城的人们对爷爷和翠翠多加照顾,在故事的最后爷爷去世,边城的人民帮助翠翠料理了后事,陪伴着翠翠。沈从文从善的角度加以诱导,注重发掘、凸显边缘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性,重在对人性爱与美的颂扬。一个揭丑,一个示美。两人殊途同归,都追求一个理想——重建民族品德。六、课堂总结边城是诗意的所在,是沈从文对理想世界的追寻;翠翠是美好的化身,一个十五岁的质朴纯真的女孩身上寄托的,仍是美好的诗意的倾诉,表现出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和眷恋。结束语:据说1984年沈从文在众人的陪同,重游湘西老家,就在浏览的最后一天,82岁的他却突然坐在地上不愿起来,像孩子一样哭着说自己再也不想离开这里。1988年,他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老家凤凰。倦游归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